完整打印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含三维目标.docx
《完整打印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含三维目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打印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含三维目标.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打印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含三维目标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
数一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体验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方法与过程:
通过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3、情感与价值:
感受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感受生活中的大数。
1、创设生活中的银行工作人员数钱的情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出示1张100元人民币,让学生说出面值。
如果有10张、100张百元人民币是多少元?
银行工作人员数钱时把100张百元人民币扎成一叠,是多少元?
二、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
1、认识“十万”
引导学生一万一万地数,数到9叠人民币是多少元?
在数的过程中让学生边数边拨计数器,以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当学生数到9万时,问:
再加1万是多少?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交流,引出“十万”这个计数单位。
2、认识“百万”,“千万”,“亿”
通过一些数数推理认识“百万”,“千万”,“亿”。
一辆轿车卖10万元,那么2辆、3辆、……10辆多少元?
同样10个十万是多少?
10个百万是多少?
在学生认识“亿”这个计数单位时,可让学生充分想象。
当说到10个千万是多少时,可让学生自己命名新的计数单位,在学生的各种命名中,老师引出“亿”这个计数单位。
3、认识计数单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与应用
1、练一练第1、2题:
第1题通过拨一拨、说一说的对应活动,巩固学生学习的新的计数单位。
第2题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认识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关系,巩固对大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十进制数的计数方法“满十进一”的计数原则。
2、练一练第3、4题:
这两题首先要审题,明白数数的要求;其次学生数到“满十进一”时,老师可作一些追问,以明确什么时候进位。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借助使用计数器试一试。
四、作业:
练一练5、6题。
收集5-10个生活中常见的大数。
[板书设计]
数一数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计数单位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人口普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7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方法与过程:
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
3、情感与价值: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数。
[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活中的大数。
小组内交流收集的数据,并按大小进行分类。
二、较大数的读法
1、讨论“亿以内数的读法”
在读的过程中讨论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
2、讨论“亿以上数的读法”
在读的过程中讨论总结“亿以上数的读法”
3、巩固与应用
在组内每人进行读数练习,互相学习,互相纠正。
做“试一试”第一题,在读数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大数的意义。
三、较大数的写法
1、讨论“亿以内数的写法”
在写的过程中讨论总结“亿以内数的写法”
2、讨论“亿以上数的写法”
在写的过程中讨论总结“亿以上数的写法”
3、巩固与应用
在组内每人进行写数练习,互相学习,互相纠正。
做试一试第二题,在写数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大数的意义。
四、比较数的大小
1、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这是以前学过的内容,先出几个数让学生总结比较的方法。
如将下面的数从小到大排列:
103412010439001318124
2、比较更大数的大小
让学生比较书上提供的人口普查的数据的大小,并将结果的实际意义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澳门的人口数在这几个城市里是最少的;北京与天津的人口数都是1千多万等。
3、巩固与应用
在小组内,将每人收集来的数据进行排序,并将结果的实际意义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作业:
1、练一练1、2、3、4
2、在报刊杂志等媒体中收集一组有关国土面积、西部情况、海洋资源的大数的信息。
[板书设计]
人口普查(大数的读、写)
亿级万级个级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计数单位
1265830000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13820000一千三百八十二万
国土面积(大数的改写)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方法与过程:
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3、情感与价值:
体会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难点]
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教学准备]在报刊杂志等媒体中收集一组有关国土面积、西部情况、海洋资源的大数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体会数据改写的必要性
教师出示从媒体收集来的一组数据改写的实例。
让学生比较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让学生体会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
二、探索改写方法
1、出示中国地图,了解一些省、市、自治区的土地面积。
让学生读出这些面积,问:
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改写的方法。
3、师生共同小结:
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只要把末尾的4个0去掉,在后面加个万字;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只要把末尾的8个0去掉,在后面加个亿字。
4、完成“试一试”第1、2题:
进一步巩固改写的方法。
三、巩固与应用
练一练第1题:
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自治区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各地区具体的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情况等。
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
四、作业
收集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板书设计]
国土面积(大数的改写)
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960万
=100亿
森林面积(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2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方法与过程:
通过收集数据、小组交流的方法进行学习。
3、情感与价值:
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的收集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教学过程]
一、小组交流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交流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并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数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近似数。
二、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出示说一说中的数据,使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的方法。
结合是试一试第2题的讨论,体会如何根据不同需要求近似数。
三、巩固与应用
1、做试一试第1题:
汇报时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
2、试一试第2题:
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据情况取不同精确程度的近似数。
在本题中,可先让学生说一说三个近似值的精确程度,再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讨论。
在讨论时重点让学生理解取近似值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
讨论:
重点可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四、作业
1、练一练1、2、4
2、从报纸中找5个精确数,5个近似数,你认为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用近似数。
[板书设计]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1994年至2001年我国造林面积统计是公顷。
精确到千公顷:
约224319千公顷。
精确到万公顷:
约22432万公顷。
精确到亿公顷:
约2亿公顷。
练习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14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方法与过程:
通过练习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3、情感与价值:
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数。
[教学过程]
一、多位数的读、写的练习
练习一第1题:
先回顾计数单位的顺序,再根据书中的数据说说它们是几位数,最高位在什么位上,并进行读、写。
二、多位数的改写
练习一第2题:
先复习多位数的不同数位上数字的不同意义。
再进行数的改写。
三、读写游戏。
同桌间进行的游戏:
第1步一个同学读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读的数写数,经过几次读数,两人可交换角色;第2步一个同学写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写的数读数,然后交换角色进行。
在同桌练习的基础上,可选派代表在全班进行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多位数比大小
做第4题:
完成后说说比较的方法。
五、组数游戏:
请每个同学准备一些数字卡片;然后请学生代表提出组数的要求,根据要求每个同学都摆一摆;接着,选择一部分学生所摆的数,供全班观察讨论。
六、有关近似数的练习
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板书设计]
练习一
亿级万级个级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计数单位
1265830000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13820000一千三百八十二万
第二单元线与角
线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1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2、方法与过程:
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开展学习活动。
3、情感与价值: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1、从生活情境中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出示第15页的挂图,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然后通过“认一认”活动,体会到它们都是“直直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
2、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组织学生讨论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直线无限长,没有端点;射线无限长,只有一个端点;线段有限长,有两个端点;射线与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二、用字母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1、自学第15页的“说一说”
2、全班交流用字母读直线、线段与射线的方法。
提醒注意:
射线的读法只有一种,一般从端点读起;而直线和线段的读法都有两种。
三、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1、画一画:
通过第一题的操作让学生了解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通过第二题的画与量,了解两点之间的最短线段。
2、练一练:
第1题:
数线段时,指导学生有规律地数,即按一定的顺序数;同时,要与线段的表示方法结合起来,如线段AD、线段DC等。
第2、3题:
在比较这两题的线段的长短时,学生容易受视觉的影响。
所以,在讲这两道题时,先让学生估一估这些线段中哪一条线段长,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用什么办法来确定自己估计的正确性。
例如:
可以用尺子量一量来验证。
[板书设计]
直线、线段与射线
直线:
射线:
线段:
无限长无限长有限长
无端点只有一个端点有两个端点
平移与平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7-1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平行线,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2、方法与过程:
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进行。
3、情感与价值: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感受平移
平移铅笔:
让学生动手用铅笔在方格纸上移一移,并说一说移的前后铅笔的位置关系。
说明铅笔平移前后的线条是互相平行的。
二、认识平行
1、移一移:
第1题:
这幅图中有许多组平行线,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先让学生用小棒移一移,然后说一说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第2题:
本题平移后线段之间的平行关系是比较复杂的,特别是寻找一些斜线之间的平行关系学生可能更困难一些。
可先安排一些简单图形如:
菱形、直角三角形等,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在平移前后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2、折一折
通过折一折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征。
活动中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就互相平行的折痕进行讨论;然后可以鼓励学生讨论如何说明两条折痕是互相平行的。
3、说一说
在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平行线。
根据书中给出的图片,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看到了哪些平行线,与同学交流。
三、画平行线
教学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
四、实践活动
从长方体和正方体中找平行线。
[板书设计]
平移与平行
平行
AB∥CD
平行线的特征
永远都不相交。
相交与垂直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7-1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垂直,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2、方法与过程:
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探索知识。
3、情感与价值:
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用三角尺画垂线。
2、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量一量
两条直线相交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在学习时,先让学生用小棒或铅笔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从而引出相交的概念。
观察、讨论这些相交的图形线与线之间形成什么角,从而引出其中的一个特殊角——直角。
学生在确认两条线之间的直角关系时,要让学生懂得用三角尺中的直角来验证。
二、折一折
让学生用手中的纸折出量条相互垂直的折痕。
可充分让学生自己来折一折,学生在折纸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用自己验证的方法。
如用三角尺的直角两条折痕的关系,从而确定这两条折痕是否互相垂直。
三、说一说
1、说一说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2、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四、练一练
1、我说你摆。
同桌互相练习:
一个同学先放一个小棒在桌上,让另一个同学,按要求摆出另一根小棒。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两条线之间的垂直关系。
问:
如何确定门框相邻的两条边是否垂直,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测量的方法。
安排让学生用三角尺量一量,来判断是否垂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画一画
1、明确所画的线与哪一条垂直。
2、明确所画垂线要求:
一种是仅与某条直线垂直;另一种不仅要垂直,还要通过某个点。
六、小试验
让学生应用垂直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明确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
[板书设计]
相交与垂直
OA垂直于OB可记作“OA⊥OB”
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
旋转与角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24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平角、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2、方法与过程:
通过操作活动,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角。
3、情感与价值: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准备]每人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角、周角
1、动手操作活动角
四人小组活动:
(1)固定其中一根硬纸条,旋转另一根硬纸条。
(2)观察旋转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角,与同学交流。
2、汇报总结
展示学生经旋转后的各种角,说说他们已经认识的角的名称,然后引出平角和周角。
二、说说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1、试一试:
第1题学生在说平角和周角时,要引导学生说明平角和周角是如何构成的,如人竖直倒立后身体与单杠形成了平角。
2、说说生活中你还看到了哪些平角与周角。
三、围绕哪一点旋转
试一试:
第2题说说所给图形是围绕哪一点转动的。
四、作业:
练一练1、2
[板书设计]
旋转与角
锐角直角钝角
平角:
绕一点旋转180度。
周角:
绕一点旋转360度。
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27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2、方法与过程:
通过学生动手测量,掌握方法。
3、情感与价值:
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
1、动手操作活动
四人小组活动:
(1)用∠1测量∠A和∠B的大小。
(2)都是3倍多一点,讨论怎么办:
用更小的角去测。
(3)对折∠1得到∠2,用∠1测量∠A和∠B的大小。
2、讨论、总结
讨论:
要测量一个角有多大,可以用规定的角去测,为了统一测量单位便于交流,规定了1度角,并使用量角器来量角。
二、认识量角器
自己读书26页中的认一认,思考下面问题,再小组交流。
1、测量角所用的单位。
2、量角器的特点。
三、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1、先自己试一试:
怎样用量角器测∠A和∠B的大小。
2、与同学交流测量的方法
3、总结测量方法:
强调“点与点的重合,边与边的重合”的测量方法。
四、作业:
练一练2、3
[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使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
第一步:
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
第二步:
零刻度线和角的殊一条边重合(分清是内圈的零刻度线还是外圈的零刻度线);
第三步:
从内(或外)零刻度线开始,看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画角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8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2、方法与过程: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进行学习。
3、情感与价值: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与交流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量角器、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用画指定度数的角
1、动手尝试画指定度数的角
让学生画一个60度的角:
你能用几种方法画?
2、交流、总结
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画法。
用量角器怎样画?
要注意些什么?
(注意内外圈的数,画完后可估一估)
用三角板怎样画?
要注意些什么?
(用三角板只能画出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3、画一个150度的角。
你能用几种方法?
二、试一试
1、试一试:
第1题学生先用量角器量出红领巾一个角的度数再画出来。
2、思考、讨论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哪些度数的角。
三、作业:
练一练2、3
[板书设计]
画角
用量角器画角用三角板画特殊度数的角
练习二
[教学内容]教书第29-30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2、方法与过程:
复习本单元有关知识。
3、情感与价值: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量角器、三角板、一张圆形纸片、一张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和运用平行和垂直的知识
1、练习二第1题:
说说给定图形中马路之间的相互平行与相互垂直的关系。
并引导学生说明如何确定两条马路之间的平行或垂直关系,有些可直观发现,有些需要用直角去验证。
2、练习二第2题:
结合自己的居住环境,说说各马路之间的平行或垂直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说之前可让学生先画草图,再说关系。
二、复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练习二第3、4题:
先让学生估一估角的大小,在用量角器测。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练习二第5题:
这是一道操作题,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这道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讨论、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2、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观察找出图中的直角、锐角、钝角,然后与同学交流。
走进大自然
[教学内容]教书第31-32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2、方法与过程: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开展。
3、情感与价值: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量角器、三角板、一张圆形纸片、一张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
1、复习本单元所学知识。
2、学生用小棒摆出互相平行和垂直的位置关系。
二、运用知识。
1、复习第一单元更大数的读法和写法,出示下面的题目,让学生读或写出画线的数据。
(1)我国最大青少年活动中心面积㎡,其中水域面积㎡,国家投资近元。
(2)营地内有勇敢智慧区、科学探索区、生活实践区等八大园区,种植了十万棵大树和一百万株花木,铺设了十七万平方米的大草坪。
2、出示教材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找出图中的平行线和互相垂直的线段。
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4、学生动手绘图,独立设计房子的门和窗,然后集体展示交流。
5、让学生设计从A点到小房子最短的路。
6、学生看教材上的图后,提出图中的数学问题,讨论交流。
7、学生思考:
已经参观了2小时,时针走了多少度。
三、课堂小结。
第三单元乘法
卫星运行时间(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3-35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2、方法与过程:
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情感与价值:
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2、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出示教学挂图,引出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圈的时间,接着提出人造卫星绕地球2圈、5圈……21圈的时间计算问题。
在学生列出算式后,组织学生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
学生可以把114看作100来估算,也可把21看作20来估算。
估算时让学生说说估算的方法,并组织全班进行交流。
二、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让学生先独立尝试竖式计算,然后讨论交流,并总结方法。
2、做试一试中的四道题,请4人板演。
3、做练一练中的第2题,森林医生,让学生找出错误,并改正。
三、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做练一练第4题:
本题是一道综合性的问题。
在学生解答时可分几步呈现: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情境中的信息,然后请学生自己提出一些问题。
2、出示商店从工厂批发的数量,讨论按批发的数量,原来可以买多少钱,现在降价后只能买多少钱。
3、出示问题
(1),讨论提出的问题。
4、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