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和测量的教学设计七年级生物教案模板.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058235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8.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察和测量的教学设计七年级生物教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观察和测量的教学设计七年级生物教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观察和测量的教学设计七年级生物教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观察和测量的教学设计七年级生物教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观察和测量的教学设计七年级生物教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观察和测量的教学设计七年级生物教案模板.docx

《观察和测量的教学设计七年级生物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察和测量的教学设计七年级生物教案模板.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观察和测量的教学设计七年级生物教案模板.docx

观察和测量的教学设计七年级生物教案模板

观察和测量的教学设计_七年级生物教案_模板

  观察和测量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⒈让学生具体观察树叶和单摆的摆动特征,明确观察的重要性。

一些现代观察仪器可放录像,通过介绍我国的先进仪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⒉本节内容最好在实验室里上,采用边讲边看边操作的方法,使学生能同时听到、看到和触摸到实物,多种感官同时感觉一个知识点的内容,印象深刻。

增加学生对常用自然科学用具的新鲜感,提高学习自然的兴趣。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㈠认知目标

  了解观察是认识和研究自然科学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怎样观察,了解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介绍初中常用的观察工具。

  ㈡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㈢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现代观察仪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⒈教学重点:

观察的重要性和怎样学会观察。

  ⒉教学难点:

怎样学会观察。

  三、教学准备

  单摆、树叶(每人一片)、有关现代观察仪器的录像带。

显微镜、量筒、量杯、天平、刻度尺、温度计、秒表、镊子(以上每桌各一件)。

  四、教学过程

  ㈠复习引入(教师提问)

  ⒈学习自然科学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⒉有一位同学只在街上转了一圈,能说是观察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简析导入课题。

  ㈡讲授新课

  ⒈观察的重要性

  a、让学生观察树叶。

要求观察:

  ⑴树叶的颜色 ⑵树叶的形状 ⑶叶脉的形状

  请几位学生报告观察结果。

  b、演示单摆的等时性实验。

要求观察:

  ⑴小球来回摆动幅度如何变化?

  ⑵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有否变化?

  然后让学生讨论三个问题:

  ⑴你知道气象台根据什么才能准确做出天气预报吗?

  ⑵意大利的科学家伽利略是怎样才发现摆的等时性的?

  ⑶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是怎样研究气候变化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的?

  教师启发学生讨论,归纳并小结:

  ⑴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察看活动,通过观察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为认识自然规律提供了依据,是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的基本方法。

  ⑵观察要勤思考,要有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⒉使用工具观察

  a、让学生继续观察树叶的下列几项:

  (A)树叶的总长度    (B)树柄的长度

  (C)叶片的厚度      (D)叶片的面积

  b、让学生观察单摆摆动一周的时间。

  提出:

直接运用眼、耳等感觉器官去观察,认识的范围是很有限的。

使用工具可以扩大我们的观察范围。

观察a项需刻度尺。

观察b项需钟表。

然后放一段录像,要求学生明确现代观察仪器的作用和功能。

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然后小结:

  ⑴直接观察(直接运用感觉器官进行观察)认识范围有限。

  ⑵借助工具(间接观察)可以扩大观察范围。

  ⒊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

  指出观察树叶的颜色、状态和叶脉的形状,各种动物的形态结构,物体的冷热程度等只需要粗略地知道,不需要知道具体数量,叫定性观察。

  指出观察单摆摆动一周的时间,树叶的长度是多少,这种观察往往需要知道具体的数量,叫定量观察。

  指出:

一般的观察顺序是先定性,再定量,不能定量的,只能定性。

  然后让学生讨论以下各项分别属于定性观察、定量观察、直接观察、间接观察中的哪种?

  ⑴运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星体形状。

(定性观察、间接观察)

  ⑵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分子的直径大小。

(定量观察、间接观察)

  ⑶观察公园里各种各样鲜花的颜色。

(定性观察、直接观察)

  然后让学生观察桌子上的部分观察测量工具,让学生自己动手接触一下,并问:

⑴你认识它们吗?

⑵你知道它们的用途吗?

让学生逐一看清楚,简单地介绍工具的作用并填入表中。

  名称刻度尺量筒量杯天平温度计秒表显微镜

  作用测物体的长度测液体的体积测物体的质量测物体的温度测时间间隔观察生物体微观结构

  ㈢小结

  五、极书设计

  第一节 学会观察

  ⒈观察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查看活动。

  ⒉观察是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的基本方法。

  ⒊使用工具可以扩大观察范围。

  ⒋定性观察:

只需要粗略的知道物体的形状、结构、冷热程度等。

  ⒌定量观察:

科学的观察往往需要知道具体的数量。

  六、习题与解析

  ⒈随堂练习

  ⑴  和  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本方法。

  ⑵为了扩大观察范围,可以借助    进行观察。

  ⑶下列有关观察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观察是认识自然科学的重要方法

  (B)观察除了眼看、耳听等外,更要用脑去想

  (C)观察一定要借助工具进行

  (D)当条件限制,做不到定量观察时,只能进行定性观察

  ⑷下列观察属于定量观察的是(   )

  (A)通过观察知道鸡蛋是椭圆形的球体

  (B)在体育课上小明比小张跑得慢

  (C)夏天的白天比冬天的白天时间长

  (D)测量得到一杯水的体积是20ml

  ⑸下列测量工具中,可以用来测量液体体积的是(  )

  (A)刻度尺   (B)天平 (C)量筒 (D)显微镜

  ⒉课后作业

  ⑹分析下面几种情况的观察实例:

  a.某学生用量筒测量石块的体积

  b.医院的化验员用显微镜观察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c.在生物实验中观察大豆种子的萌芽情况,并在每隔5小时测量一下芽的长度

  d.在服装店里根据衣服的颜色、样子挑选衣服

  其中属于直接观察的是   ,属间接观察的是   ,属于定量观察的是    ,定性观察的是   。

  ⑺例举人类使用工具扩大观察的三个实例。

  ⑻例举日常生活中的三个定量观察的例子。

  ⒊参考答案

  ⑴观察实验 ⑵工具 ⑶C ⑷D ⑸C  ⑹cdadabcd ⑺、⑻略

  七、参考资料

  了解激光

  1917年,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他发现相对论和奠定量子力学基础的过程中指出:

自然界存在两种发光方式即自发辐射和受激辐射,科学家们经过四十多年对受激辐射的研究,于1960年6月美国休斯研究所的梅曼博士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   红宝石激光器。

1962年9月美国科学家 霍尔研制出砷化镓半导体激光器;1964年4月,美国科学家范尤特研制出钇铝石榴花激光器。

激光器的诞生,对电子学来说是个创时代的事件,光电子学从此日新月异的发展起来。

至今40多年来,各国科学家根据不同的需要研制出了很多种类的激光器,如固体激光器、气体激光器、液体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等等。

激光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强光源,这种强光源具有方向性好、单色性好、能量集中、相干性好的特性。

激光从70年代起,逐步应用到工业、农业、医疗、计量、照相、文化娱乐等各个领域,激光技术成为当今高新技术中支柱性技术之一。

第二章  观察和测量

第二节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除了要求学生应用感觉器官去直接感知外,还需要使用工具有目的地进行实验。

在学生原有的动手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测量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及规范动手操作技能。

通过实践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在介绍长度、面积、体积测量方法的基础上,同时渗透特殊测量的科学方法,使本节教学成为启蒙科学思维的实践过程。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⒈采用学生动手测量和教师演示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⒉教师多设置障碍,让学生在克服障碍的过中,采用探索、讨论的方法来学习知识,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3课时,其中学生实验占1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㈠认知目标

了解长度的概念及长度的单位;了解长度的测量工具及正确选择刻度尺。

㈡技能目标

初步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培养学生估测能力和正确细致的实验习惯,提高动手能力。

㈢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⒈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刻度尺。

⒉教学难点:

使用刻度尺时做到放、看、读、记、四正确。

三、教学准备

米尺,木块,最小刻度为厘米的甲刻度尺,最小刻度为毫米的乙刻度尺(以上学生、教师每人各一套),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投影片,录像片。

四、教学过程()

㈠新课教学

⒈测量的重要性。

让学生看一段有关测量的录像(也可教师举例),说明测量的重要性。

探索性实验1:

学生每人拿出一把米尺(暂盖刻度尺),去测量课桌的长度。

讨论后总结:

没刻度,不能测量。

然后教师指出:

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

探索性实验2:

揭去遮盖在米尺上的纸条,去测量课桌的长度。

学生动手实验后总结:

测量的实质是一个比较的过程。

继续讨论:

谁跟谁比较?

讨论后总结:

桌子与刻度尺比较,即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

拿出学生中几个记录错误的代表数据:

如0.64或64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指出错在没有单位,从而引出长度单位。

⒉长度的单位。

指出长度单位就是事先确定的一个标准的长度。

世界上各国有不同的长度单位,中国就有丈、尺、寸、分等。

为了便于国际交往(通商、科学技术交流等),国际上规定了一套统一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SI),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主单位是米,单位符号:

m。

再出示米尺,来加深米的概念。

并介绍其他常用单位。

学生练习:

138000米=   千米;0.000075米=   微米。

说明单位换算应为数值×单位间的进率。

⒊正确选用刻度尺

探索性实验3:

每位学生拿出甲尺(最小刻度为厘米)和乙尺(最小刻度为毫米),分别测同一块木块长度。

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发现测量同一块木块用甲、乙两尺得到的准确程度不一样。

教师马上投影甲尺和乙尺。

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①甲、乙两刻度尺上刻度每大格分别是多少?

每一小格分别是多少?

②用甲尺能准确读到哪一位?

用乙尺能准确读到哪一位?

在学生明确甲刻度尺最小刻度是厘米和乙刻度尺最小刻度是毫米后。

小结:

刻度尺的最小刻度越小,测量的结果就越准确,也就是说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就是准确程度。

因此,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决定于刻度尺的最小刻度。

教师介绍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让学生继续讨论:

①选择刻度尺是不是越准确越好呢?

②为装玻璃和窗帘都要测量窗户的长度,应分别用准确程度是多少的刻度尺?

③测量人的身高该用准确程度为多少的刻度尺?

而用来量体裁衣该用多少?

小结:

不同的测量对象选用准确程度不同的刻度尺。

探索性实验4:

让两位学生分别用米尺和卷尺测量教室的长与宽,比较快慢。

显然,用米尺测量显得比较麻烦。

应该用卷尺比较方便。

教师介绍量程概念,然后让学生拿出甲、乙两尺和米尺确定量程各是多少。

教师指出选用刻度尺特别要注意准确程度和量程外,还要注意刻度尺的“0”刻度(投影三种不同“0”刻度起点的刻度尺)。

⒋正确使用刻度尺

投影两种测量木块长度的方法。

让学生讨论测量方法是否正确。

              2—2

(1)

然后得出测量中要做到四正确:

①放正确

讨论并指出图1测量物体长度

时的错误:

刻度尺斜放;零刻度线          2—2

(2)

没有对准物体一端。

提问有些刻度尺比较厚,读起来很不方便时,应该怎么做?

让学生指出按图2位置放,使刻度线紧靠被测的物体。

②看正确

分析图1看刻度时眼睛的视线是否正确。

让学生纠正,要做到视线与尺面垂直。

③读正确

让学生用甲、乙两尺再一次正确测量同一木块。

拿出学生中有代表性的一组数据进行分析。

如用甲尺测量结果为13.4cm,乙尺测量结果13.42cm。

分析甲尺最小刻度是厘米,13cm能准确读得,而0.4cm是靠眼睛估计出来得。

乙尺最小刻度是毫米,13.4cm能准确读得,而0.02cm是靠眼睛估计出来得。

13┊4  cm  13.4┊2  cm

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小结:

长度测量的读数包括三部分:

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也就是如果给你一长度数据,其中倒数第二位就是能准确读到的一位(可以判断出刻度尺的最小刻度)。

如果刻度尺测得某物体的长度为19.342米,即19.34米是准确值,0.002是米估计值,准确值最后一位是厘米数,即准确到厘米这一位,那么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1厘米。

让学生检查刚测量的课本的长、宽加以修正。

问:

如果某一物体的长度刚好是18厘米,则应该怎样读数?

应该是18.0厘米。

强调这里的“0”不能少(有时间可展开说明)

④记正确

被测物体的长度=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㈡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长度的单位,测量长度的工具;学习了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同学们课外要多加以练习,真正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⒈长度的国际单位:

⒉长度的测量工具是:

刻度尺

⒊正确选用刻度尺

①量程

②准确程度:

A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决定于刻度尺的最小刻度。

B不同的对象选用准确程度不同的刻度尺。

③零刻度

⒋正确使用刻度尺:

①放正确   ②看正确  ③读正确 ④记正确

六、习题与解析

⒈随堂练习                            2—2(3)

⑴如图所示,用甲、乙两刻度尺测量   

木块的长度,读数分别是    

和    。

                          2—2(4)

⑵用刻度尺测得某物长度为7.864米,其中准确程度为   ,估计值为    ,准确值为     ,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    。

⑶下面是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测得《自然科学》课本得宽度,符合读数要求的是( )。

(A)14cm (B)14.0cm   (C)14.00cm  (D)0.140cm

⑷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为201.8毫米,等于     分米,等于    米。

⑸填入单位

a、某同学身高17.0     b、21英寸彩电对角线长度  54      c、5分硬币的厚度约为3  

⒉课后作业

⑹长度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 )

(A)实验者的熟练程度决定 

(B)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

(C)数据记录时所用的单位决定 

(D)实验时测量次数多少决定

⑺金属表面喷漆,每喷1平方米金属表面用去油漆150立方厘米,求漆层平均厚度?

3.参考答案

⑴(甲)2.4厘米 (乙)2.99厘米 ⑵厘米0.004米  7.86米厘米 ⑶(C) ⑷2.0180.2018 ⑸分米厘米毫米

⑹(B) ⑺1.5×10-4米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了解面积和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掌握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技能目标

学会使用量筒,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的探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⒈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量筒。

⒉教学难点:

使用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

三、教学准备

刻度尺、棉线、量筒、水、烧杯、带线的小石块(每桌准备一套)。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⒈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什么?

长度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⒉某刻度尺测得某物体长度为6.784米,准确值为多少?

估计值是多少?

使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什么?

⒊单位换算:

0.285米=    分米=    厘米

二、新课教学

⒈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学生讨论:

⑴根据地图怎样计算北京到杭州的铁路的实际长度。

⑵如何用刻度尺测量乒乓球的直径。

⑶如何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动手测量。

然后小结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①以曲化直法。

用一根质软、易弯曲、弹性差的棉线在地图上按铁路线的弯曲和走向将细线覆盖在铁路线上,然后将细线拉直,量出长度,根据比例尺算出铁路实际长度。

②卡尺法。

用两块直角三角板,其中一块三角板作为寻找圆柱体直径的辅助工具,另一块读出圆柱体直径的数据。

③以少积多法。

数n张纸,用刻度尺测出总厚度h,然后

 就是每张纸的厚度。

⒉面积的测量

⑴规则形状物体的面积计算

复习提问:

a长方形面积公式?

b圆面积计算公式?

练习面积单位换算:

3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米

⑵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面积。

方法:

方格法也称割补法。

教师出示一片树叶,问树叶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按下列步骤进行:

①先在投影片(或小黑板)上画好等大的小方格,量出长度,算出每个小方格的面积。

②把树叶平整地放在小方格上。

③数出树叶所占的方格总数。

因为每一小格的面积相对树叶的面积来说是较小的,因此,采用“取半”数法对测量影响较小。

④树叶的面积=树叶所占总的方格数×每小格的面积。

学生在全班练习基础上,每个人自己训练数课本图2-7中的方格数,计算树叶面积,学生汇报结果。

⒊体积的测量

⑴形状规则的固体体积测量

复习提问:

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

练习体积单位的换算。

30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立方米

⑵液体体积的测量(教师出示实物讲解)

测量工具:

量筒或量杯。

a、刻度单位:

毫升(ml)1毫升=1立方厘米 

计算:

1升=1立方  

b、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c、刻度特点:

量筒上的刻度均匀,量杯上的刻度上密下疏。

d、使用方法:

①放平稳,倒入液体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

②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

让学生讨论如果视线是仰视,读数会有什么影响?

小结:

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学生练习测量几次。

⑶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测量。

[1] [2] 下一页

第十一节人类对动物的利用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了人类对动物的利用和保护两个问题。

对这两问题的阐述,实际上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辩证问题。

一方面,人类要利用动物,从动物身上获得人类所需的资源;另一方面,从生态保护的角度,也是从人类自身的角度出发,我们又要保护动物,使它们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本节教材简明易懂,而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动物利用方面的知识也有一定的积累。

因此,本节课宜结合乡土教材以学生自学讨论为主,由学生自主学习和归纳人类对动物的利用。

利用图片、录像资料对我国的珍稀动物资源进行介绍,以便使学生对我国的珍稀动物有个直观的了解。

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保护动物资源的意义。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人类对饲养动物的利用。

   2.了解动物的驯化,了解我国的珍稀动物。

   

(二)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表格归纳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当地特产饲养动物的介绍,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2.通过对我国珍稀动物资源的介绍,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人类对动物的利用。

   2.教学难点:

人类对动物的利用。

三、教学准备

各种珍稀动物的图片、投影、录像等。

   四、教学过程()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动物的一些知识。

我们了解动物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动物。

其实动物与人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早在原始社会,随着狩猎工具的改进,捕获的动物有了过剩,就把它们圈养起来,在圈养的过程中,这些动物就被驯化了,成为今天的家畜、家禽。

现在,这样的饲养动物越来越多。

你能举出几种跟人类生活有关的饲养动物吗?

(可以看书后回答)

   

(一)列举已被利用的饲养动物

   狗、马、牛、狐、水貂、鸡、鸭、鱼、对虾、海参、牛蛙、鳖、梅花鹿、麝鼠、河蚌、蚂蚁、家蚕、骆驼、兔、羊……

   在列举了各种已被人类利用的动物以后,要求学生在每种被列举的动物旁边写出其用途。

   

(二)根据用途对上述动物进行分类

要求学生根据列举动物的用途不同进行分类。

把具有相同用途的动物写在一起。

该过程可以由学生在自己的纸上完成,也可以由学生上台板演,或两者同时进行。

最后在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分类结果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小结出人类对动物四方面的利用。

1.利用动物作为动力。

如:

马、牛、狗、骆驼等。

2.为人类提供衣着材料。

如:

狐、水貂、家蚕、兔、羊等。

3.为人类提供食品。

如:

狗、马、牛、鸡、鸭、鱼、对虾、海参、牛蛙、鳖、兔、羊等。

4.为人类提供香料、药材、装饰品等。

如:

梅花鹿、麝鼠、河蚌、蚂蚁等。

   (三)了解当地的饲养动物。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平时所见所闻,说出几种当地的饲养动物及其经济意义。

重点描述其放养方式。

从而引出驯化的概念和驯化的两种方式:

散放和栏养(或笼养)。

并根据实际向学生介绍栏养方式已成为规模养殖的主要趋势;栏养方式的优点及要求。

使学生明白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四)介绍我国的珍稀动物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动物的利用能力越来越强。

由于人类对动物的过度猎杀,以及自然环境的破坏等原因,导致有些动物的数量越来越少,这些动物殛需得到人类的保护。

我国有许多这样的珍稀动物。

如大熊猫、朱huan、金丝猴、扬子鳄、褐马鸡、白鳍豚等。

   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课本73页“我国的珍稀动物”,然后完成下表(见附表)。

在学生完成该表后教师进行小结并修正表格内容。

 

分布范围

特征

保护意义

大熊猫

川、陕、甘

[1] [2] [3] [4] [5] 下一页

第三节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第1课时)

教材分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四种运动中最重要的两种,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可使学生初步明确物理和化学两个变化的含义,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   是否生成新的物质,以及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明确自然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为以后初二、初三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法指导

一、教课思路与方法

⒈“演示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本节教材贯穿一系列的实验,难度较高的由教师演示,较易的让学生自己动手。

通过实验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含义,同时得出物质的性质。

⒉采用“比较法”。

通过几组实验来对比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延展性、硬度以及发生时的现象等。

以物质有没有变化明确物理和化学两个变化的含义。

最后通过一些常见的例子的讨论,使学生明确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其中学生实验占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㈠认知目标

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㈡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

㈢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接受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⒈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物质变化的两类形式;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⒉教学难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涵义。

三、教学准备

酒精喷灯、坩埚钳、烧杯、镊子、滴管、酚酞试液、石灰石、火柴、蒸馏水、石棉网、镁条;每组(2人一组)准备:

蜡烛、小手电筒、条形磁铁、铁钉、生锈的铁钉、细铁丝、小剪刀、冰块、试管、澄清石灰水、细玻璃管。

四、教学过程()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物体和物质的关系。

自然界的物质通常有三种状态。

并经常处于变化之中。

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