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名校联盟届高三下学期联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045600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4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名校联盟届高三下学期联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南省名校联盟届高三下学期联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河南省名校联盟届高三下学期联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河南省名校联盟届高三下学期联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河南省名校联盟届高三下学期联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名校联盟届高三下学期联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

《河南省名校联盟届高三下学期联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名校联盟届高三下学期联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名校联盟届高三下学期联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

河南省名校联盟届高三下学期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2018~2019学年河南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2月联考

又科综合

2019.2

一、选择题:

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古代的私营商业立法主要集中在对集市的管理上,具体表现为集市的设置和日常管理、商品的种类和质量、严禁欺诈和欺行霸市等方面。

据此可知,中国古代

A.政府力图保护私营商业

B.私营工商业超过官营

C.有比较完整的经济立法

D.用法律规范商业行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私营商业立法主要集中在对集市的管理上….商品的种类和质量、严禁欺诈和欺行霸市等方面”可知政府立法以规范私营工商业的运行秩序,故D项符合题意。

A项,题干旨在表明政府立法规范私营工商业管理,并不代表政府保护私营商业,故排除。

B项,材料未体现私营工商业和官营商业比较,故无法说明,排除。

D项,材料只涉及私营商业立法未能反映整个经济立法体系,故排除。

2.据宋代《文房四谱·纸谱》记载:

“蜀中多以麻为纸,有玉屑、屑骨之号。

江浙间多以嫩竹为纸。

北土以桑皮为纸。

剡溪以藤为纸。

……浙人以麦茎稻秆为之者脆薄焉,以麦藁、油藤为之者尤佳。

”这反映出

A.宋代造纸技术日臻完善

B.格物观推动造纸业发展

C.各地纸张颇具地域特色

D.造纸业在当时地位凸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材料意在说明蜀中、江浙、北方等地因制纸原料的不同而使纸张呈现不同称号与特色,故C项符合题意。

A项,材料未涉及造纸工艺的相关信息,故排除。

B项,造纸原料因各地风土而别,材料并未体现格物观对造纸业发展的影响,故排除。

D项,材料无法说明造纸业在当时地位突出,排除。

3.据考古发现,宋代一些匠人、私营作坊主或商铺等多将自已的名字或商号标刻在所生产的商品或包装上,如“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钱家干果铺”等。

这反映了当时

A.工商业经济的高度繁荣

B.商品产销注重提高知名度

C.民间贸易出现垄断性经营

D.民间手工业走向了专业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匠人、私营作坊主或商铺等多将自已的名字或商号标刻在所生产的商品或包装上,体现了宋代商人已具备利用商标提升知名度的产品营销意识,故B项正确。

A项,题干并未体现宋代工商业经济的高度繁荣的现象,排除。

C项,商家标刻名字或商号并非以垄断市场为目的,排除。

D项,题干未涉及生产专业现象,排除。

4.明代“内阁在权力地位上有迫使六部就范的天然优势,在某种程度上,内阁现实的宰相角色取代了吏部的宰相梦想”。

由此可知明代

A.内阁已成为法定宰相

B.吏部隶属于内阁管辖

C.皇权专制得到了扩张

D.内阁与吏部争权激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内阁权力的膨胀对六部形成权力约束,反映了皇权在统治中枢的不断扩张,故C项正确。

A项,明代宰相已被废除,内阁并不是法定机构,故排除。

B项,内阁为皇帝的侍从机构,不能统率百司,故排除。

D项,材料未体现内阁与吏部的权力斗争,故排除。

5.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革命运动说成为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的主流观点,这主要是因为

A.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中国民主革命序幕

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的一面

C.对太平天国运动研究史料的大量发现

D.太平天国运动研究受到时局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日本侵华加剧,中日矛盾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民族革命运动说成为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的主流观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影响学术主流思想,故D项正确。

A项,题干所述为民族革命,与近代民主革命无关,排除。

B项,题干未体现太平天国运动反侵略特点,排除。

C项,题干现象主要因时局影响,与史实占有丰富与否无关,排除。

6.1914年12月5日,北洋政府农商部强调“欧战”期间“通商惠工,在此一举”“机不可失,稍纵即逝”。

其实,当时举国上下尤其是身处商战第一线的工商业者,都充满了这种抓住机遇的紧迫意识。

这表明当时政府

A.践行奖励实业法令

B.督促良机大发战争财

C.秉承实业救国理念

D.号召与欧美列强商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对华侵略,北洋政府认为这是民族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应抓住时机,体现了政府的实业救国理念,故C项正确。

A项,材料未体现政府奖励实业的相关法令,排除。

B项,材料中政府旨在强调抓住时机“通商惠工”,而非大发战争横财,故排除。

D项,材料未体内政府发动与欧美进行商战的口号,排除。

7.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论述道:

“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

”毛泽东在此强调()

A.井冈山斗争艰巨而复杂

B.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意义

C.红色政权的存在是完全可能的

D.工农武装割据只能存在于边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结合所学可知“边界红旗”指的是农村革命根据地,由“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进而可以看出其意义重大,故本题选B项。

ACD与材料主旨意思不符。

考点:

20世纪中国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进行协商讨论。

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或其他形式,向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

这表明人民政协

A.主要履行制宪职能

B.有参政议政的职能

C.拥有人大部分权力

D.受人民监督和管理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或其他形式,向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各界爱国人士共同组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对国家事务具有参政议政权力,故B项正确。

A项,宪法制定职责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生行使,排除。

C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参政议政机构,并非国家机关,不具有人大权力,排除。

D项,材料未体现人民对政协的监督和管理,排除。

9.16世纪初,马丁·路德在欧洲率先以大众化的德语翻译《圣经》,使得众多的平民百姓可以直接阅读《圣经》。

这种行为在当时的意义在于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推动了欧洲民主意识的觉醒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从神学角度肯定了人的独立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以大众化的德语翻译《圣经》,使得众多的平民百姓可以直接阅读《圣经》”,既可以推动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又打破了教会对《圣经》翻译权和解释权的垄断,人人都可以独立自主地直接与上帝沟通,故D项正确;B项混淆了“民族”与“民主”的内涵,排除;路德翻译《圣经》并非不信神和上帝,故A、C两项对材料理解有误。

【点睛】“以大众化的德语翻译《圣经》,使得众多的平民百姓可以直接阅读《圣经》”是解题关键信息。

10.16世纪前期,英国呢绒向德、法、意、尼德兰等国家与地区输入,英国在与这些国家的呢绒贸易中一直保持着贸易顺差,据此英国获得了部分大陆金银。

同时,英国政府还鼓励和支持海盗活动。

这种状况

A.加速了英国生产关系的变革

B.造成西欧大陆贵金属的短缺

C.实现了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D.推动了全球探险活动的兴起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英国16世纪长期的贸易顺差与海盗活动使英国资产阶级积累大量资本,提高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激发资产阶级的参政诉求,反抗专制王权,推动英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故A项符合题意。

B项,贸易顺差使英国获得了部分大陆金银,故造成西欧大陆贵金属的短缺说法过于夸大,排除。

C项,材料反映了英国早期的商业贸易与殖民活动,此时新航路开辟尚未结束,世界贸易中心未转移,排除。

D项,英国并非新航路开辟的参与国,故排除。

11.德意志君主立宪制是复杂的民主,其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如下图所示。

下列各项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A.启蒙思想对德国影响较深

B.封建残余势力仍然起作用

C.君主立宪制明显不切实际

D.民主化进程没有充分体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可知,宰相由皇帝任命,主宰议会,并对皇帝负责,联邦议会行使立法权,但受制于皇帝,帝国议会无实权作用很小,皇帝为帝国的权力核心,反映了德国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故B项符合题意。

A项,德国的权力结构名为立宪实为专制,不是启蒙运动思想影响的结果,排除。

C项,图示中反映了君主立宪的制度设计,故在制度层面上仍为君主立宪制,排除。

D项,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使德国正式成为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推动了德国民主化进程,故排除。

12.苏联从1947年至1950年,在不少地区曾试行“包产到组”,并在乌克兰广泛推广。

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苏联

A.经济体制改革未获得成功

B.工业化牺牲了农业利益

C.试图纠正农业集体化的弊端

D.政府试图否定农业公有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模式下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集体化服务于工业化,使农业发展长期滞后,“包产到组”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

A项,此时为斯大林时期,尚未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排除。

B项,此时苏联工业化已经完成,排除。

D项,试行“包产到组”并不意味着对农业集体化的否定,排除。

二、非选择题:

共160分。

第36题~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3题~第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武帝曰:

“三代受命,其符安在?

灾异之变,何缘而起?

”董仲舒答曰:

“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皆积善累德之效也。

……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摘编自《汉书·董仲舒传》

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

正君心是大本。

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

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途判矣。

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痰,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

——朱熹

材料二欧洲北部各国的世俗统治者多半并不关心宗教改革的理论,而只关心这些理论作为他们控制教会财产和权力的斗争武器的明显价值……当他们决定取消教廷的司法权时,他们就必须寻找能够表明整个教会无权行使这种司法权的证据,这就使他们与路德及路德的教徒们有了共同点。

——摘编自《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董仲舒与朱熹君权观的差异,指出二者的思想缘由。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朱熹与路德的思想能被当时的世俗政权接受的共同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

【答案】

(1)君权观:

董仲舒通过神化皇权来加强君主权威,通过灾异学说、天人感应学说来劝诫君主行德政。

朱熹从“理”这一哲学高度来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通过正君心学说,要求君主“存天理,去人欲”。

源由:

董仲舒主要吸收阴阳五行家等具有神秘色彩的学说;朱熹主要吸收的是具有思辨思维的佛教等学说。

(2)原因:

符合世俗统治者的政治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思想内涵;继承、发展传统思想并予以创新;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具有超前意识;等等。

(3)认识:

思想文化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先进的和进步的思想文化,有利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对社会进步、人类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中外思想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解析】

试题分析:

(1)第一小问差异,根据材料一“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此受命之符也,……皆积善累德之效也。

……上下不和,……而妖孽生矣”并结合所学,归纳为董仲舒通过神化皇权来加强君主权威,通过灾异学说、天人感应学说来劝诫君主行德政,根据材料一“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并结合所学,归纳为朱熹从“理”的哲学高度来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第二小问缘由,结合所学,从董仲舒、朱熹创立或发展儒学的思想渊源的方向思考,董仲舒可以从借鉴阴阳五行学说的角度归纳,朱熹可以从吸收佛、道理论的角度归纳。

(2)根据材料一“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正君心是大本”和材料二“只关心这些理论作为他们控制教会财产和权力的斗争武器的明显价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归纳为与时俱进、发展创新、符合需要、超前意识等。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以上材料,可以从思想文化发展的国内空间、国际交流、时间先后的继承几个角度来思考,最终归纳为继承发展、与时俱进、顺应潮流、交流融合等。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与朱熹观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于发展·宗教改革·认识

【名师点睛】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

①看两头,找信息。

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

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

如1995年“三大发明题”开头的《韩非子?

有度》载:

“对回答第一问“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

”就至关重要。

②读懂、读透材料。

对材料的阅读,一般情况下应读三遍:

第一遍粗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

第二遍细读,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题的毛病。

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并确定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破解命题

能力的考查方向。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围绕上述材料,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论题,论题观点正确,阐释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1:

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影响。

推动了西欧经济一体化;使西欧经济受到美国的控制;复苏了西欧国家的经济;抑制了西欧共产主义势力的发展;加剧了欧洲分裂。

示例2:

马歇尔计划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稳定。

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战后西欧经济的恢复,有利于西欧资本主义秩序的巩固,达到了遏制共产主义的目的,它也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稳定。

示例3:

马歇尔计划冲击了两极格局马歇尔计划促进了欧洲经济的恢复,此后西欧国家逐步走上了一体化的道路,资本主义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对美国的霸权形成严重挑战,冲击了两极格局。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西欧各国通过参加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接受战后美国经济援助,即马歇尔计划。

故可根据1947年至70年代初的材料信息以“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影响”立论,并结合材料从区域一体化、实现美国霸权、复兴西欧经济、抑制共产主义及欧洲分裂等角度进行阐述;根据1947年-1949年材料信息以“马歇尔计划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进行立论,从扶持西欧对抗共产主义、美国实现对西欧控制对两极格局建立的影响进行分析阐述;根据1950年-70年代初的材料信息以“马歇尔计划冲击了两极格局”立论,并从欧洲一体化、西欧崛起对美国的冲击进行分析阐述。

【点睛】本题为论述题型,第一步应阅读材料,寻找材料间的时空联系与知识逻辑;第二步根据题意及对材料的理解确立主题;第三步应贴合材料围绕主题进行分点阐述;最后再次围绕主题进行总结即可。

(二)选考题。

共25分。

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政变以后,下诏废各省学校,然民间私立者,尚纷纷可见,亦由民智已开,不可遏制。

”梁启超将教育制度改革提到变法的根本高度,也不能不说是维新派的远见卓识。

早期革命派通过集合演讲、文字宣传等“社会教育”的形式向属于“下等社会”和“中等社会”的广大人民宣传其革命思想。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民国教育部官职令》等一系列教育法令对清末旧教育进行改革,并从7月开始重新规划学校系统。

教育总长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指出:

清末的教育宗旨中,“忠君”与共和不符,“尊孔”与信仰自由相违,应予以废除,代之以“培养公民道德”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教育宗旨。

9月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新的教育宗旨:

“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至此,近代资产阶级教育体系初步确立。

——摘编自李韧青《中国近代文化变迁与教育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初教育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初教育改革的意义。

【答案】

(1)背景:

民族危机加重,应对危机的需要;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希望革新体制;中外交流频繁,民主自由思想传播。

(2)意义:

对教育性质进行重新定位,力图建立国民教育;有利于近代资产阶级教育体系的确立;有利于学校教育的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否定了清末“忠君”“尊孔”的封建教育宗旨,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梁启超将教育制度改革提到变法的根本高度…早期革命派…宣传其革命思想…代之以“培养公民道德”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教育宗旨”结合所学从清末民族危机影响、资产阶级需要及西方思想传播角度进行概括阐述。

(2)根据材料“集合演讲、文字宣传等“社会教育”的形式…“忠君”与共和不符,“尊孔”与信仰自由相违,应予以废除…“培养公民道德”…近代资产阶级教育体系初步确立。

”结合所学从教育性质转变、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教育近代化等角度进行分析阐述即可。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战的爆发导致国际体系发生巨变,为中国调整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跻身国际社会提供了动力和机遇。

英国曾表态,如果中国采取任何不利于德国利益的行动,英国将考虑中国要求延期偿付庚子赔款的要求,并确保给予其他的财政援助。

由于日本的阻挠,直到1918年8月,中国才正式对德、奥宣战。

中国给协约国送去大量粮食和枪炮,有近20万中国劳工到欧洲和中东为协约国服务,有数千人因此失去生命。

中国在一战参战问题上经历波折和屈辱,但最终实现参战及在巴黎和会上的抗争有着非凡意义。

巴黎和会后,伦敦《泰晤士报》指责英国政府“尽管中国为战争做出牺牲,但是她却遭到像战败国一样的待遇”。

美国《波士顿纪录报》认为,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处置是“粗暴而野蛮的掠夺”。

中国虽然没有实现预定的收回山东主权的目标,但废除了与德奥之间的一切不平等条约,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入场券,成为国际联盟的创始国之一。

——摘编自《中国选择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曲折历程其影响》

(1)根据材料,分析中国选择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参战及在巴黎和会上抗争的意义。

【答案】

(1)目的:

通过参战收回国家主权;调整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融入国际社会;获取经济利益。

(2)意义:

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同情;实现了部分参战目标;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积累了一定的外交经验。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为中国调整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跻身国际社会提供了动力和机遇…英国曾表态…考虑中国要求延期偿付庚子赔款的要求…并确保给予其他的财政援助。

”结合国家主权、国际地位及经济利益进行概括即可。

(2)根据材料“尽管中国为战争做出牺牲,但是她却遭到像战败国一样的待遇”…废除了与德奥之间的一切不平等条约,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入场券,成为国际联盟的创始国之一”结合所学从国际社会认可、参战目标实现与否、国际地位提高及外交经验积累等多角度进行分析阐述。

1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地人。

他的太叔祖周荣以明经入仕,曾祖周兴更是才高八斗,少有名誉,这使周瑜自添了几分儒雅。

他的叔叔丹杨太守周尚深知其侄乃人中龙凤,于是让周瑜来到丹杨,早晚对其有所教诲。

兴平二年,周瑜的至交孙坚之子孙策途经历阳时,驰书周瑜,邀其共创天下,周尚把周氏一门之部曲家丁连同粮草船只悉数相赠,周瑜完成了他此生第一次军戎历程。

孙策死后,作为淮泗集团首领的周瑜对孙权“独先尽敬,便执臣节”。

周瑜向孙权推荐了鲁肃等许多能臣贤士。

为维系东吴本土人心,周瑜一方面主持对山越的军事行动,另一方面留意提拔和任用东吴一代本土将领。

——摘编自崔兰海《论周瑜的谋略和胆识》

(1)根据材料,指出周瑜能够成为一代“人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瑜巩固东吴政权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

(1)原因:

家庭环境的熏陶;周尚的教诲与支持;周瑜本人在历练中逐步成长。

(2)措施:

对孙权遵循君臣礼节;举贤荐能;讨伐山越;提拔本土将领。

作用:

树立了孙权的权威,增强了东吴政权的凝聚力;为东吴政权的兴盛提供了一批人才;笼络了当地的土族豪门,加强了对江南地区的控制。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周荣以明经入仕,曾祖周兴更是才高八斗,少有名誉…自添了几分儒雅…周尚…早晚对其有所教诲…周瑜完成了他此生第一次军戎历程”从家庭环境、长辈教诲、人生历练等因素进行分析。

(2)一问根据材料“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推荐了鲁肃等许多能臣贤士….主持对山越的军事行动,另一方面留意提拔和任用东吴一代本土将领”从遵从礼节、提举人才、军事讨伐、笼络地方进行归纳;二问结合周瑜巩固东吴政权的措施从巩固东吴政权、培养人才、加强地方控制进行分析阐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