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分一分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037600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数学分一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一年级数学分一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一年级数学分一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一年级数学分一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一年级数学分一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数学分一分教案.docx

《一年级数学分一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数学分一分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数学分一分教案.docx

一年级数学分一分教案

一年级数学分一分教案

一年级数学分一分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通过动手、观察、合作、交流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在观察与操作中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2)学生在观察、比较、发现长方体、正方体间的联系与区别。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其价值,加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难点:

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得长、宽的联系。

  教学具准备:

  教师:

课件、长方体模型、实物、土豆、小棒、橡皮泥()

  学生:

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

大家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

(机器人)

  它是由什么形状的物体组成的?

(长方体)

  以前咱初步了解了长方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认识长方体。

(板书:

长方体)(意图:

机器人取材于学生手工课上的作品,既贴近生活激趣,有很好的导入新课。

  二.动手操作感知面、棱、顶点

  

(一)找生活中的长方体物品(学生说教师评价)(意图从生活实物入手,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长方体,积累长方体的表象。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操作实验,感知面、棱、顶点

  

(1)每个学生拿出自身准备的长方体物品。

  

(2)师:

老师没有忘记找长方体物品了,因此就带来了一个土豆,现在要把它变成长方体。

  ①(切一刀)出现了面,请学生上来摸一摸,感觉平平的。

(板书:

面)

  ②(平面朝下,垂直向下再切一刀)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面相交于一条边)

  师:

这条边叫做长方体的棱。

(板书:

棱)

  ③(将某一平面朝下,垂直两平面在切一刀)三条棱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板书:

顶点)(意图:

让学生在动手中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经历动手、观察、思考这一过程,让学生觉得数学知识也可以这样快乐学会。

  师:

我们感知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赶快拿起手中的长方体找找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征?

  2.探究面的特征

  

(1)学生拿出准备的长方体,摸一摸长方体的每个面,数一数一共有几个,看一看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2)指名说发现。

  (3)学生演示。

  (4)观看课件,再次体会长方体面的特征。

  3.探究棱的特征

  

(1)师:

刚才同学们通过自身的探索得出了长方体“面”的特征,想不想知道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征?

  学生小组探究,教师参与活动。

  

(2)班内交流。

教师从学生的交流中提取出“棱”的特征。

  学生说自身的发现,补充。

  (3)学生上台演示。

  (4)观看课件,再次体验棱的特征。

  (5)再次体验棱的特征。

(意图:

突破棱的认识这一重点,促使学生有有针对性的研究,提升了探究的有效性。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4.探究顶点的特征

  

(1)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实物,摸一摸长方体的顶点,数一数共有几个顶点?

  

(2)学生操作交流。

  (3)观看课件,验证自身的发现。

  5.认识长、宽、高

  学生看视频,感知长方体的长、宽、高。

(意图:

在独立思考中,落实数学需要静的发现,在小组合作中,锻炼学生交流汇报的逻辑思维,提升学生的团结合作力,竞争意识,在观看课件视频中,区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长方体上每个面的长、宽,它也与后面长方体的学习、计算有着密切的联系)

  6.认识立体图形

  

(1)请同学们观察讲台上的`长方体,你能看到几个面?

  

(2)教师向位置不同的同学提问,得到最多能看到长方体三个面的答案。

  (3)课件展示用虚线画出的其他面。

  7.利用小棒、橡皮泥等材料动手做长方体。

(意图:

学生在制作中将所学知识加以实践消化,体验合作的快乐与成功)

  (三)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课件演示长方体渐渐变成正方体。

  师:

(出示课件)看长方体现在在变,变成什么了?

(正方体)

  探讨:

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点呢?

请你用探究长方体特征的方法,同桌合作,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然后再小组中交流自身的发现。

  学生汇报交流,多指定几个学生说。

教师评价鼓励。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

  ①让学生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归纳,再同桌交流观察结果。

  ②汇报交流。

学生间相互补充。

教师相机板书

  ③:

引导小结出长方体与正方体间的关系

  在以前我们学过的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师指着板书,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④学生看课件,用两个椭圆表示的长方体与正方体间的关系。

(意图:

学生在学会了长方体后,教师采用半扶半放的方式认识正方体,让学生能学会知识的迁移,体验数学的魅力)

  三.巩固反馈,深化新知

  完成第1填空题:

  

(1)长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棱长相等。

  

(2)正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

每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每条棱长都()。

  (3)长方体中相交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4)在墨水瓶盒,魔方玩具,排球中,()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完成2题:

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让学生互相指一指每个几何体中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说说它们分别是多少厘米。

  四.小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老师也参与谈收获,总体评价学生的表现,以此激励学生。

  五.作业:

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棱长3分米的正方体框架,这根铁丝长多少分米?

一年级数学分一分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

能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弄清数的组成,理解计数单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课件出示问题,回答问题:

  1个十和2个一组成()20是()个十组成的

  5个一和1个十组成()()个十和()个一组成17

  2.课件出示第33页图。

明确提出问题:

  

(1)图上有几个小朋友?

  

(2)他们在干什么?

(数一共有几只羊)

  (3)他们都说了些什么?

(有的说大概有100只,有的说比20只多得多……)

  教师:

他们回答对吗?

这些羊大概有几只?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数、数的组成。

  二.新授课。

  1.教学例1。

  

(1)教师:

同学们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用橡皮筋捆一捆(学生动手操作)。

10个首先是多少?

(10个首先是一十)(板书)是几捆?

(一捆)继续数出10根捆一捆。

  教师:

你们如果再接着数出9根,现在一共是几根?

(29根)

  教师:

大家数到29根小棒,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

(30根)这10根又要捆一捆,现在一共有几捆?

(3捆)

  

(2)排木块,全班同学数一数有几块?

(10块)拿3排木块是多少块?

(30块)再加2块呢?

(32块)接着再加3块现在一共是几块?

(35块)

  (3)教师:

刚才我们已数出30根小棒是几捆?

(3捆)如果加入7捆小棒现在一共是几捆?

(10捆)10捆是几根小棒呢?

(100根)10个首先是一百。

(板书)

  在教学中要注意每数到接近整十时,再数一个是几十要停顿强调。

如29后面是30,39后面是40……同时每数完整十数就问同学们怎么办?

(捆成一捆)

  教师:

数物体的个数可以1个1个地数,还可以10个10个地数,10个十是多少?

(10个十是100)

  2.教学例2。

  

(1)70是7个十组成的,46是4个十加6个1组成的。

  (3)做课本第35页例2上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先从五十七根小棒数到六十三根,再接着数到七十二根,有些学生可能对五十九后面,六十九后面的数是什么有困难,老师要给予辅导。

  3.教学例3。

  教师出示课件。

(数纽扣)

  大家数一数黄色的纽扣有多少粒,红色的纽扣有多少粒。

绿色的纽扣有多少粒。

  大家知道如何写【WROD版范文】这些数吗?

我们先在计数器上表示这些数,再写一写。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第37页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形,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独立完成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同学。

  2.两人一组,互相说数字,再说出它的组成。

  甲:

我是15。

十第五是由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乙:

我是50。

五十是由5个十组成的。

  丙:

我是32。

三十第二是由3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数,在生活当中仔细观察一下,看看哪里有我们今天学习的数。

一年级数学分一分教案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页的例题,第8~9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分类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方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必备基础。

教材的编排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和学生学习的探索性。

首先通过整理文具和学具,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初步学习把一些物体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初步认识整理物品的常用方法。

“想想做做”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实践操作练习按给定的标准或自身选择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2.培养整理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习惯。

  3.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积极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

小朋友,你们的星期天一般是怎样过的?

下面一起来看看小兰的星期天是怎样过的。

  学生观看动画片《小兰的星期天》:

小兰早餐后在认认真真地做作业。

一会儿,小兰完成了作业,当她整理东西时却犯愁了……

  提问:

哪些东西应该放到文具盒里?

哪些东西又应该放到学具盒里呢?

你能把它们分出来吗?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怎样把东西有规律地分一分。

  [评:

在这里,教师并不是简单地出示一个问题,而是把要解决的问题有机地融于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中,学生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仿佛身临其境。

这样的设计,既利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生活经验,又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愿望和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离自身并不远,数学就在自身身边,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寻求“分类”的策略。

  1)同桌讨论:

你准备怎样分?

为什么这样分?

  2)交流分的方法,相互评价。

  2.动手操作,体验分类。

  同桌合作把这些物品分别放入文具盒和学具盒中,并说说每盒中的东西有什么不同。

  3.反馈分类的结果。

  在你们的帮助下,小兰也把东西整理好了,你们和她分得一样吗?

(媒体演示)

  4.小结。

  刚才我们按这些物品的用途把它们分成学具和文具两类。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我们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一些物品分一分,这样东西的摆放就显得更整齐了,我们用起来也更方便。

  5.练一练。

  “想想做做”第1题。

想一想:

下面的动物哪些生活在水里?

圈一圈:

把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圈出来。

说一说:

你认为哪些动物生活在水里。

  [评:

对于解决问题来说,重要的不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或结论,而是让学生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成功的快乐,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这一层次的设计正是实践了这样一种理念,给学生提供了实践操作、自主探索的机会。

学生在议一议、评一评、分一分的活动中切实感受到物体如何按某一标准进行分类,从而形成分类的意识和基本方法。

其中又适时渗透了不错习惯的养成教育,让学生体验到帮助别人所带来的快乐。

  三.巩固深化,再次体验

  1.“想想做做”第2题。

  继续播放《小兰的星期天》:

小兰在小朋友的帮助下顺利地整理好了自身的书包。

这时电话响了,妈妈接了电话后说,有客人要来,她要上街去买菜,让小兰做妈妈的“小帮手”,收拾一下家里,小兰高兴地答应了。

客厅的桌上摆着很多东西,把它们放到两个袋子里,该怎样放才适合呢?

我们一起和小兰来比一比,看谁分得又快又好。

一年级数学分一分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设计图案的活动,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

  2.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

动手实践操作。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案

  1.出示图案:

  风车兔子万花筒青蛙

  2.引导观察

  3.小组讨论:

  各人分别选一个图案指出这个图案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4.汇报交流

  5.小结评议

  6.介绍图案的作用

  二.练一练

  1.想一想,涂一涂

  看清题意,动手画一画。

  2.摆一摆

  

(1)用3根小棒可以摆一个三角形,摆两个三角形最少用几根小棒?

摆3个呢?

  

(2)用10根小棒能摆出几个正方形?

一年级数学分一分教案5

  单元教学目标

  1.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2.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能利用他们进行拼图折纸等活动。

  3.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4.欣赏利用图形组成的美丽图案,并能尝试进行设计。

  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体会面在体上。

  2.在实际生活中能正确区分,了解它们的用途。

  3.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图形,了解用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把课前准备好的学具拿出来。

  2.小组互相介绍。

  3.小结学习情况。

  二.新课教学

  1.小组汇报:

  一边介绍图形一边拿起实物模型。

  2.归纳板书:

  长方形圆三角形正方形

  3.在生活中你见过这样形状的图形吗?

  

(1)小组交流

  

(2)汇报评议

  三.巩固练习

  1.连一连

  仔细看清题意,独立完成。

  2.涂一涂

  按要求画一画。

  3.想一想

  请你接着画下去。

  4.数一数

  眼睛看仔细,试做,校对。

一年级数学分一分教案6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身的语言表达。

  经历上下、前后空间位置关系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认识物体空间位置的方法。

  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身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一定的辨别空间方位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位置

  师:

现在交通便捷,而且有序,大家都很遵守交通规则,想不想去看一看呢?

请看画面。

(画面一:

汽车通过十字路口,行人在等待;画面二:

汽车停止前进,行人通过斑马线)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上、下”的位置关系。

  ①观察画面,认知“上、下”的位置关系。

  师:

这么有序的交通,你知道是什么在指挥吗?

(红绿灯)

  师:

对,是红绿灯,它们的作用可真大。

  师: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里的红、黄、绿灯是怎么摆的呢?

与同桌小朋友轻声说一说。

  联系实际提问:

刚才,同学们把3盏灯的上、下位置关系说得很清楚,(板书:

上下)再看看,在我们的教室有这样的上、下位置关系吗?

我们的身体上呢?

  ②练习。

  把数学书放存课桌的上面,把文具盒放到数学书的上面,然后把你的双手压在文具盒上面。

  说一说,数学书上面是什么?

你的双手下面是什么?

  

(2)教学“前、后”的位置关系。

  ①认知“前、后”的位置关系。

  下面,请小朋友继续看画面,绿灯亮了,汽车继续前行,这时,画面上有几辆车,你能不能用“前、后”来说说它们又是什么位置关系呢?

  学生交流。

(教师适时板书:

前、后)

  师:

你喜欢哪辆车,就用“前、后”说说它的位置。

  ⑦练习。

  a、出示十二生肖图,让学生说说谁排在最前面,谁排在最后面,谁排在谁的前面,谁排在谁的后面。

  b、教室里的座位也有前、后这样的位置关系,看看你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也可以说,你在这个同学的在另一个同学的(被念到的同学请站起来)。

还可以问:

从前往后数,他的前面有几个人?

后面呢?

  三.利用知识。

巩固练习

  

(1)师生一起玩“做一做”的游戏。

然后同桌两人出座位玩边说方向位置边拍手的游戏。

  

(2)做“说反话”游戏。

  四.质疑总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师指着板书)“上”“下”“前”“后”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碰到,你能向老师这样举例子说明吗?

学会了“上、下、前、后”的位置知识,我们就要懂得在生活中将它们进行应用。

请小朋友回家后结情境给父母说一说生活巾的“上、下、前、后”。

一年级数学分一分教案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两种图形。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和初步的概括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辨认这两种图形。

  教学难点

  正确辨认特殊的长方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积木图”】我们来看一看这些物体是由哪些图形组合而成的。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几种图形。

  二.探索新知

  1.认识长方体。

  

(1)直观感知。

  分别出示:

墨水盒、字典,学生说出它的形状。

(贴图并板书:

长方体)

  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一个长方体指给旁边的同学看。

  

(2)建立表象。

  学生观察自身手中的长方体,数一数一共有几个面。

比一比、看一看每个面的大小、形状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交流,最后在全班进行汇报。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或者有两个面是正方体形的,相对的两个面形状相同。

  (3)形成概念。

  学生互相说一说长方体有什么特点。

  2.认识正方体。

  

(1)直观感知。

  分别出示:

魔方、药盒等,学生说出它的形状。

(贴图并板书:

正方体)

  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一个正方体指给旁边的同学看。

  

(2)建立表象。

  学生观察手中的正方体,看一看它有什么特点?

小组交流后在全班进行汇报(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相同)。

  (3)形成概念。

  学生互相说一说正方体的特征。

  3.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让学生分别找出学具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组织他们开展小组讨论:

怎样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三.巩固拓展。

  1.完成书上做一做【图片“做一做1”】

  2.到生活中去找长方体和正方体。

【出示图片“生活中的图形”】

  师:

你能在这张图里找到我们今天学习的图形吗?

  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3.摆图形。

  

(1)用8个同样的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

  

(2)用8个同样的正方体摆成一个大正方体。

  4.用橡皮泥捏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捏好以后展示给全班同学看【详细过程参考探究活动“捏图形”】。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图形?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立体图形,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呢?

(带学生说一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