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教育学院宜宾分院.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36427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教育学院宜宾分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四川教育学院宜宾分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四川教育学院宜宾分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四川教育学院宜宾分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四川教育学院宜宾分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教育学院宜宾分院.docx

《四川教育学院宜宾分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教育学院宜宾分院.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教育学院宜宾分院.docx

四川教育学院宜宾分院

第二章四川教育学院宜宾分院

四川教育学院宜宾分院(宜宾教育学院)是国家教育委员会1994年3月28日批准建立,由四川省教育委员会和宜宾市人民政府(原宜宾地区行署)领导,宜宾市教委(原宜宾地区教委)具体管理,业务上接受四川教育学院指导的成人高校。

校址在宜宾市西郊新村。

第一节艰苦创建

1983年,原泸州市划出宜宾地区后,原设在泸州市的宜宾教育学院按地域归属泸州市,宜宾地区没有教育学院。

宜宾地区辖十县(市),人口472万,面积13283平方公里。

1983年统计,有初中教师7469人,其中,学历未达标的3667人。

当时预测,到2000年,全区尚差初中教师8000人左右。

宜宾地委、行署为了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于1983年12月向省政府请示,拟筹建宜宾教育学院。

1984年1月1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办函【1984】16号文通知:

“经研究,同意筹建宜宾教育学院,经费以宜宾地区为主解决,由省教厅适当补助。

待建设大体结束,条件基本成熟后,再按规定程序正式报批。

”从此,宜宾教院开始了“边筹建边办学”的艰苦工作。

一、艰苦筹建

1、组建领导机构

1985年9月4日,宜宾地区行署宜署函【1985】55号通知:

宜宾教院筹备组由徐丕俊任组长,章文华任副组长,李国华、黄方旗、戴汝权、周福明为成员。

1986年8月12日,宜地教党【86】16号文件同意建立宜宾教院筹备组支部委员会。

1986年8月22日,宜地教党【86】17号文件通知:

同意李国华任支部书记。

1987年7月3日,宜署发【1987】123号文通知:

对宜宾教院筹备组进行调整,由李国华任副组长(负责日常工作),裴子怡为成员,章文华不再任副组长。

1987年7月17日,宜委组干【1987】131号文通知:

乐国贤任副组长(副县级)。

1989年4月,宜宾教院党支部改为党总支部。

1989年6月13日宜地教党【1989】10号文件批复:

同意李国华任总支书记,裴子怡任组织委员,黄修槐任纪检委员,苏才久任宣教委员,戴汝权任统战委员。

2、规划修建校舍

1984年9月起,徐丕俊、戴汝权等筹备组人员,在宜宾市区和郊外精心选择校址。

经过宜宾地区行署批准,校址选定在当时宜宾市(今翠屏区)国土规划的文化区域西郊新村,小地名白石包,校园面积150亩。

1985年冬,宜宾教院按照20年不落后的要求设计修建。

教学大楼于1986年10月建成,面积5740平方米,共计有66间教学用房。

配套有学生食堂、厨房、澡堂、篮球场等生活活动场所。

1986年修建教工宿舍楼4220平方米。

1988年,修建学员宿舍楼4200平方米。

1990年,修建了干训楼1473平方米。

到1989年,宜宾教院的校舍建筑达到19691平方米,教学设施已经基本能满足原定办学规模的需要。

3、组建教师队伍

为组建宜宾教育学院,宜宾地区教育局下决心解决宜宾教院的教师问题,在宜宾地区内外选拔教师。

至1987年12月30日,已组建一支由54人组成的师资队伍。

4、边筹建边办学

1986年8月,宜宾教院组建了语文、数学(含物理、化学)、英语、政治和综合(包括教育心理、体育、地理)5个学科组。

为了帮助地区内学历未达标的初中教师参加《专业合格证书》文化考试,成为合格的初中教师,宜宾教院首先开办了《专业合格证书》考试短训班(一年制)。

1986年开办语文、数学、英语三个班,培训110人。

1987年增开外语班,培训130人。

还有三年制脱产电大英语教育专科2个班80人。

直到1993年,宜宾教院每年都举办了《专业合格证书》考试培训班,总计培训各门学科2500多人次。

从1988年秋季开始直到1993年,宜宾教院都挂靠自贡教育学院,招收中文、数学、英语、政史4个专业的脱产或函授的专科班。

1988年还招了一个电视师范中文专科班,毕业43人。

1991年10月14日,宜宾教院承办的宜宾地区首届中学校长培训班开学,时间为3个月,36名中学校长参加学习。

二、艰难报批

1、师资培训中心的建立和办学规模的扩展

1990年3月,唐立坚调宜宾教院,任筹备组副组长、党总支副书记,1991年5月起,宜宾教院由唐立坚主持工作。

宜宾教院筹备组向地委和行署请示,要求建立“宜宾地区师资培训中心”。

1990年2月13日,四川省副省长韩邦彦来宜宾教院视察指示:

“成立师培中心是最积极的权宜之计。

1991年2月5日宜机编发【1991】9号文件通知:

宜宾教院在筹备期间成立“宜宾地区师资培训中心”,与宜宾教院筹备组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人员”的管理体制,“暂享受中等师范学校待遇”。

1991年12月26日,宜委组干【1991】341号文通知:

唐立坚任师资培训中心主任,裴子怡任副主任。

1994年9月6日,宜委组干(1994)248号文通知:

傅朝鼎任副主任,总支委员(保留正县级)。

1993年3月起,根据国家教委和省教委“关于加快中学教师学历达标步伐”的指示,宜宾教院承担起了全地区2700余名初中教师进修师范专科“卫星电视、函授、自考‘三沟通’”10个专业的学历培训管理辅导任务。

1993年底,宜宾教院有学历教育14个班级,654人;“三沟通”10个专业,11个班级,1540人;第三期中学校长岗位培训班27人;小学教师岗前培训班108人(一年制)。

1993年至1994年,宜宾教院与各县文教局、县政府签订了委托培养初中教师的协议。

1993年秋起,为金沙江大学开办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大专班,学生80人。

1994年,省、地教委给宜宾教院下达了通过三年制函授,培训100名具有大专文凭的小学教师的任务(简称“小教大专班”)。

直到建立宜宾学院以后,“小教大专班”的办学一直没有中断。

1995年,开始招收大学预科班(一年制、当年招49人);挂靠重庆教院招收三年制函授中文专升本班1个,毕业29人。

1996年秋季,开办了“四年两段制”大专班,即学生经过两年成人高中学习,参加成人高考取得学籍,再读两年大专,取得成人专科文凭。

1991年至1995年,宜宾教院举办了中学校长岗位培训班四届,受训初中、职中校长134人,达到全地区初中、职中校长141人的95%。

1997年11月3日,按照市教委部署,在举办中学校长岗位培训班的同时,举办了宜宾市首届“中学校长提高培训班”。

1997年3月5日,宜宾教院被批准新增设和试办文秘、行政管理、电化会计、电算会计、体育教育5个专业。

到1997年底,宜宾教院一共有了10个专业,29个班级,学员达到1200多人。

2、学院正式建立并通过评估

1993年4月27日,国家教委高校设置评审委员委派出以王学珍为首的专家组一行5人考察了宜宾教院。

1993年10月,国家高校设置评审委员会在长沙召开评审会议。

艰苦创建了9年的宜宾教院第一次报批没能获得批准。

1994年3月22日,四川省教委请示国家教委,要求批建四川省教育学院宜宾分院。

1994年3月28日,国家教委教计厅【1994】10号通知下达:

“经研究,同意建立四川教育学院宜宾分院。

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四川教育学院宜宾分院由四川省教委和宜宾地区行署领导,宜宾地区教委进行具体管理,业务上接受四川教育学院的指导。

二、该分院的主要任务是为宜宾地区培养初中教师,开展继续教育和教育管理干部的培训。

根据需要,从1994年起可以举办适当数量的成人高等专科层次的学历教育。

宜宾教院虽然被批准正式建立了。

但是,由于诸多原因,组建工作却迟迟没能启动。

1996年3月28日,宜委组调【1996】36号文件通知调唐立坚到宜宾地区档案局工作,地区教育局党委指定傅朝鼎主持工作。

1997年4月18日,宜委组干【1997】108号文通知:

邬书俊任四川教育学院宜宾分院院长。

1997年5月3日至8日,由省教委师范处胡成华带队,由熊高仲为组长、罗道成为副组长的四川省教育学院评估专家组一行7人,对宜宾教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检查评估。

评估专家组在《关于对宜宾教育学院评估的意见》中指出:

宜宾教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学指导思想端正;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和学员管理;重视教研和科研工作;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为宜宾“普九”培养了大量合格人才,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评估的意见》特别指出:

“学院在艰苦创业中,积淀了不畏艰难,吃苦耐劳,自强不息,敬业奉献,不计索取的校园精神。

这是宜宾教育学院兴旺发达的宝贵财富。

宜宾教院健全领导班子后,四川省教委于1997年7月20日在四川日报发表《评估公告》,公布四川教育学院宜宾分院为“合格学校”。

第二节创新发展

一、领导机构建立

1997年,宜机编【1997】29号文件通知:

“四川教育学院宜宾分院的机构级别为副地级,院级领导职数定三名,其中,院长可由上级有关领导兼任”。

1997年7月7日,宜委组干【1997】290号文件通知:

建立中共四川教育学院宜宾分院委员会,邬书俊任党委书记,蔡晓鹏任党委副书记,傅朝鼎任党委委员。

同日,宜委组干【1997】292号文件通知:

蔡晓鹏任常务副院长;傅朝鼎任副院长。

1998年10月,宜委组干(1998)323号文件任命:

王小拉、李诚任院长助理。

1998年10月,宜委组干(1998)324号文件通知:

王小拉任党委委员。

1999年7月,宜委组干(1999)185号文件通知:

邹家敏任党委委员。

1999年7月25日,宜宾教院启动内部管理改革,改设了教科处(科研处合并到教务处)、招生就业办等部门。

同时,“撤系建部”,建立了高教脱产部、高教函授部、高中中专部、师资短训培训部、社会职业培训部。

2000年11月,又“改部为系”,设置了文科系、理科系、教育系、艺体系、高中中专部。

1999年8月24日,宜委组干【1999】215号文件通知:

李世庄任四川教育学院宜宾分院院长。

二、校园建设

1997年秋季开始,学院绿化、美化、亮化校园,使之成为了花园式的校园。

1994年破土动工,1998年底竣工的图书馆大楼,总面积3936平方米。

1999年4月,6×400米跑道环形运动场破土动工,2000年底竣工。

2000年,又修建了宜宾教院招待所。

宜宾教院的基础设施和校容校貌已经完全改变。

三、在不断创新中发展

宜宾教院新的领导机构确定了“立足高校,服务普教,面向职教,拓宽成教,强化师训和干训两项职能”的任务和把宜宾教院建设成“办学思想端正,办学目标明确,办学特色鲜明,办学环境优美,办学效益显著”的独具特色的地方性成人高校的目标。

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的人才模式要求,宜宾教院制定和修订了教学计划;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了教学过程的管理和监控;拓宽了办学专业和招生渠道,积极推进联合办学;进一步改进函授和干训的管理,以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大胆探索“宽基础,高素质,知识新,能力强”的人才培养路子,逐步完善“小专业,大课堂”的措施,努力实现“文理渗透”和多门相关课程的糅合。

1997年至2000年,新增设了音乐、美术、法律、旅游商贸英语、现代文秘与公关、秘书与办公自动化、金融与计算机、电子技术及计算机应用、教育管理、经济行政管理与办公自动化、旅游餐饮管理、工业与民用建筑、高级护理等专业。

1998年秋起,与各县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宜宾师范、宜宾二师等单位联合举办小教大专班。

同时,与四川省教育学院、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师范学院、西南师范大学联办中文、数学、政教、英语、美术、音乐等专业的专升本班。

1998年起,与四川师范学院、西南师范大学联办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宜宾教院学生政治思想和德育工作由学生处、团委负责。

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和要求,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建立各种社团组织。

一年一度的“教室、寝室美化设计大赛”、“五月的鲜花”歌咏比赛、“12.9文艺汇演”、队列广播操比赛,两年一度的学生艺术节、篮球运动会等成为校园文化的特色。

组织学生多种途径进行社会实践:

开展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部队、学校参观访问,开展教学经验交流和论文评选活动,为学生提供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等。

1997年10月,《宜宾教育学院学报》创办,内刊,16开,季刊,印500至2000册。

主编蔡晓鹏,常务副主编先后为何锡琛、罗应涛。

共出14期。

到2000年,宜宾教院有宜宾市社科联重点科研课题、宜宾市教委科研课题12个,出版专著、教材、诗文集53部,在核心期刊、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156篇,在地市级以上发表论文130篇,获省市以上科研奖20余项。

宜宾教院先后评为宜宾市“知识分子工作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等。

罗应涛、裴子怡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3等奖,裴子怡、胡守陵、吴亲群、罗应涛、赵承耀、黄修槐、王小拉、徐元连获省或市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奖。

吕文彬、刘首昌、王雄瑞、章煦、张元成、黄绪富评为省或市青年骨干教师。

四、开展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1997年8月,四川省教委正式启动了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1997年11月,宜教院【1997】44号文件出台,将继续教育作为宜宾教院今后经常性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并成立了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从1998年起,宜宾教院积极探索继续教育培训模式,搞好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宜宾教育学院为龙头,教师进修学校为骨干,教师任职学校为基础的全市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网络”。

1998年规范化培训1836人,在全省名列前茅,受到省教厅领导的高度评价。

1999年,举办了“中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骨干和检测员培训班,培训教师409人;暑假继续教育规范化培训了1804人。

2000年初,举办了继续教育县级辅导教师备课会、教务主任和骨干教师培训班;《组织教育活动》和《教学技能》辅导员培训班。

据2000年初统计,宜宾教院在编人员98人:

领导干部5人(含院长助理2人),中层干部20人,教师68人(职称:

高级28人,中级25人,初级12人,教员3人)。

2001年上期,宜宾教院在校学生为4305人。

其中,中师(联办、脱产)106人;专科3200人(联办、脱产1869人,函授1331人);本科(联办、函授719人,脱产82人);研究生课程进修班198人(联办)。

2000年起,宜宾教院全体师生积极投入创建宜宾学院的工作。

第三节师范并入

一、宜宾师范并入宜宾教院

2000年7月14日,为实施市委、市政府“大教育”发展战略,宜宾市人民政府向四川省教育厅报送《宜宾市人民政府关于撤销宜宾师范学校建制,将宜宾师范学校并入宜宾教育学院的请示》,不久即得到省教育厅批复同意。

二、宜宾师范学校历史沿革

1、学校创建(1939—1946)

1939年四川省教育厅决定兴办“四川省立宜宾师范学校”,任命教育界知名人士、时为北京大学研究员的周尚志为校长。

学校选定柏溪鱼王桥之东岳庙为临时校址。

同年9月开始招收三年制和一年制学生。

1945年2月,杨哲兴继任校长。

2、迁校过渡(1946—1952)

1946年8月左禹治继任校长。

1946年下期,学校迁到李庄,次年更名为“四川省立李庄师范学校”。

1948年3月王成德继任校长。

宜宾解放后,宜宾军管会文教处接管学校,将高县、宜宾县、南溪、江安、长宁等几所县立师范合并到四川省立李庄师范学校,更名为“川南宜宾师范学校”。

原李庄师范学校校长王成德、宜宾县立师范学校校长金相儒留任正副校长。

1950年1月金相儒继任校长,同年5月王成德继任校长,8月银际霖继任校长。

1951年8月熊明煊继任校长。

1952年,邵允文继任校长。

1952年暑假,学校由李庄迁到宜宾城内府文庙(今宜宾市九中位置),招收普师9个班,短师12个班,民族班和幼师班各一个,学生达1115人。

设有附属小学和幼儿园。

1952年12月,接四川省教育厅通知,学校再次更名为“四川省宜宾师范学校”。

改教务主任、训育主任为教导主任,改导师制为班主任制,改“公民课”为政治课,其它文史等科目内容由教师自编、自定。

3、学校发展(1952—1966)

1953年至1954年,上级先后调叶祖志、胡守权(中共党员)到学校担任副校长。

1955年薛毅继任校长。

1956年,学校建立党支部,胡守权任书记。

1955年,学校开始全面贯彻、实施教育部制定的《中学生守则》。

先后设立语文、数理、教育、史地生、艺体5个教研组。

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逐步常规化、规范化。

1956年学校成立函授部,高峰时有学员2394名。

1953年至1957年,学校选送优秀生162人到西南师范学院等高校深造。

1961年暑假,宜宾师范学校由府文庙迁到江北安阜原宜宾专科学校校址。

4、艰难维持(1966—1978)

“文革”期间,芙蓉矿务局、宜宾纸厂、宜宾农机厂等派出的“工宣队”70多人先后进驻学校,成立“革委会”,学校一度陷入无政府状态,公共财物被烧毁,音乐器材尽失,图书万余册荡然无存。

学校停止招生5年,60年代初期形成的师范教育体系受到严重冲击。

1971年,宜宾师范学校开始复课。

同年招短训班13个,学生669人,学习时间3个月,之后分配到各县教育岗位工作。

同时招收中师班7个,共348人,学制2年。

自1971年直到1976年,学生入学均采取推荐办法,学生被称为“工农兵学员”。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宜宾师范学校按照当时要求招收77级文科3个班、理科2个班和一个一年制数学短训班,78级招收文、理科各1个班。

5、成熟壮大(1978—2000)

1979年5月,宜宾地委任命陈金铭为校长兼党总支书记,李国华、罗仲伦、胡守权为副校长。

1979年至1981年,入读学生为高中生。

自1982年开始恢复招收初中毕业生,1983年增设民族班。

学校专业涉及普师、体育、美术、音乐等。

1983年12月底,宜宾地委、行署任命李国华为校长兼党总支书记,廖蕴常、骆凤文、张泉汝为副校长。

1984年1月,苏才久任副校长。

这个阶段学校按照全国统编教材、教学大纲授课。

民族班实行四年制,其它为三年制。

从1984年到1985年,学校制定了按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阶段贯彻不同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中师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系列化计划”。

1985年10月,荣德宗任校长兼党总支书记,曹春淮任党总支副书记兼副校长。

之后,彭南安、陈昌齐、张爱先先后任副校长。

1987年至1988年,学校党总支两次被宜宾地区教育局授予先进支部称号。

1988年,荣德宗被评为四川省特级教师。

学校被评为四川省推广普通话先进学校。

1989年,学校多名青年教师获国家教委师范司主办的“首届全国中师青年教师优秀论文比赛”奖。

其中:

胡霖一等奖,张书柏二等奖,林静三等奖。

同年,彭南安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学校被列为全省5所教改试点师范学校之一,首批实施新教学方案。

1990年,彭南安任校长,曹春淮任党委书记,赵万清任副书记,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在教学上推行必修、选修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学生开展“单科试教”;学生能力考试上课表,其成绩与升留级挂钩。

1991年2月,宜宾师范学校被团省委授予“学雷锋、树新风”先进集体。

同年,学校参加四川省首届中师艺术节,美术、书法作品获得2个一等奖。

1991年12月,被团省委、中国青年杂志社授予“理想、忠诚”活动先进基层单位称号,学校荣获四川省民族团结先进集体。

同年,彭南安被评为四川省特级教师。

1992年,刘波获国家教委师范司颁发的优秀教学论文三等奖。

同年,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加强对中师生的心理引导和健康人格的培养。

1993年,刘界国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1993年至1994年,学校开展迎“教育部中等师范办学条件标准化检查”工作。

学校着力强化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训练、两操训练、黑板画训练和风琴演奏训练;坚持课外活动系列化、常规化、规范化、全员化;开设书画艺术、教学法、职业技术技能、通识文化四类共25门选修课;突出师范教育的“三性”特点,形成与新教学方案相匹配的“四大板块”教学模式——即必修、选修、课外活动、教育实践有机结合;建立了与此相配套的实施“德育十大工程”、“德育工作135运作方案”和“德育四大网络”体系。

其间,宜宾地委、行署投资400余万元,学校集资300余万元改善学校硬件设施。

1994年6月4日,学校顺利通过国家教委师范司牵头、由14个省市领导与专家组成的“标准化办学联检团”的检查验收。

学校被授予全国中师办学成绩优秀匾。

同年,国家教委师范司授予宜宾师范“全国先进师范学校”称号。

学校办学规模成为全省中师学校之最,有教学班30余个,设置有普师、音、体、美等专业。

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1995年11月,学校参加四川省第二界中师艺术节,获奖项目居全省之冠。

同年,杨永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奖。

1996年10月,党委书记、副校长吴远楠全面主持学校党政工作。

1997年,刘韧获国家教委师范司颁发的中师优秀论文二等奖。

1998年1月,学校开始实行校长负责制。

屈川调入宜宾师范任校长,吴远楠为党委书记、副校长,杨永任党委副书记,严尚勤任副校长,何一任校长助理。

1998年后,学校办学规模与办学效益达到历史最高点。

学校优良传统得到更充分体现。

重师德、重技能、重艺术、重质量的特色化办学模式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建立了教研课题申报制度,确立了市级科研课题1个,校级课题8个。

学校综合实力与办学整体水平居于全省同类学校前列。

1999年8月,罗艳参加全国中师历史教学优质课录像比赛获二等奖。

同年10月,学校参加四川省第三界中师艺术节,获一等奖6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12个,综合评比名列全省前茅。

2000年7月,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师范院校布局调整的几点意见》和全省中师转向工作会议精神,实施市委、市政府“大教育”发展战略,宜宾市人民政府向四川省教育厅呈送《宜宾市人民政府关于撤销宜宾师范学校建制将宜宾师范学校并入宜宾教育学院的请示》,四川省教育厅批复同意。

宜宾师范学校在长达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它为宜宾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宜宾基础教育培养的大量优秀人才,在各个领域,特别是在宜宾的基础教育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