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答疑简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35522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学科答疑简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小学语文学科答疑简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小学语文学科答疑简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小学语文学科答疑简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小学语文学科答疑简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学科答疑简录.docx

《小学语文学科答疑简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学科答疑简录.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学科答疑简录.docx

小学语文学科答疑简录

小学语文学科答疑简录

问题一、怎样提高学生上语文课的兴趣?

学科导师唐富春

1.课前导入激趣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方式导入新课,一般常用的方法有:

审题导入、插图导入、活动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实物导入、课外资料导入等等,有条件的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导入、音乐导入等。

2.课中设疑激趣

一种是教师精心设问,把“疑”设到点子上,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师的疑问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好。

只要“疑”设到学生的“动情点”、“兴奋点”上,他们便会随之迸发出不可遏制的学习兴趣。

另一种是鼓励学生质疑,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敢问、乐问、善问,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参与意识”,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及动力,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3.用语言文字激趣

首先提一下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有些老师认为没有多媒体设备,就不能激发语文兴趣。

其实计算机、多媒体进入课堂,对于语文教学应该是辅助作用,要用得好,用得适当才行。

语文课学习的是语言文字,用语文的方法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方法。

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用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来吸引学生。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生动、具体的东西要比抽象的知识更感兴趣。

语文学科的特点就是课文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形象。

因此,充分发挥课文的语言丰富、形象生动的特点,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极有利的条件。

例如,大部分学生认为读课文没什么,有的教师配上动作让学生作朗读表演,或者让读得好的学生朗读课文并录音,录了音就拿到班上放。

学生听了自己的录音很高兴,其他同学也会受到激励,一个比一个读得更好,很快,朗读的兴趣就起来了。

有不少古诗语言琅琅上口,诗中有画,情景交融。

有的老师鼓励孩子背诵,孩子们在家背,在学校背,上楼也要背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把学诗、背诗当作精神上的享受。

这对于语文学习是多么大的动力啊!

我们常说“语文不是无情物”,教师如果能够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能够以情激情,用情感熏陶感染学生,也能有力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除此之外,还有我们经常强调的品味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与作用,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等等,也都是能够吸引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方法。

4.通过游戏激趣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的持久性比较差,而游戏又是孩子乐意为之的活动。

在课堂上,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组织学生参与游戏。

学生在这种无意识或潜意识的忘我投入状态中,自然地学习大量的知识。

比如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表演童话故事情节,进行成语接龙,谜语猜字等等,学生在玩中学习,手动、口动,脑子也动,兴趣很高,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5.利用活动激趣

这里说的活动,一定是与语文学习有关系的活动。

在活动中,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看,耳朵听,嘴巴讲,脑子思考,真正地动起来,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过程,也才会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逐步增强学习的兴趣。

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开讲故事会;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各抒已见、共同探讨;高年级可以就某些问题进行辩论,开辩论会,演讲会;还可以课内外结合开展活动,如到公共场所寻找错别字等等。

总之学生通过“讲一讲”、“说一说”、“试一试”、“做一做”等活动,不但激发学习兴趣,还能感受到学以致用的学习乐趣。

6.运用语言激趣

通过运用,让学生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可以利用课堂上的运用,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语文。

通过运用,让学生体会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重要性。

可多渠道多形式学习语文,如过春节时收集春联,自己写一写春联,开展作文比赛,好的文章出班级的作文选、班级小报等等。

教师要多方面为学生创造运用语言并获得成功的机会,并且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增强学习兴趣。

7.创设情景激趣

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具体的情景中,学生的思维能够活跃起来,思考力得以发展,想象力得以驰骋。

因此,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情景,调动学生情感参与认知活动,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又一个方法。

除此以外,老师们在教学中还有很多激发兴趣的方法,比如利用“预习”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利用“读写结合”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等等。

再有就是用教师个人的魅力影响学生。

作为语文教师,要使自己知识广博一些,上课时能旁征博引,就能增强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如果教师具有较深的文学功底,语言又幽默、风趣,能举一反三,谈古论今,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自然“亲其师,信其道”了。

以上种种方法,老师们一定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才能产生最好的效果。

问题二、怎样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学科导师唐富春

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好的阅读习惯,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很重要的事,教师首先要重视这个事,要真的把它当做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的事情去做。

不要只流于一般的号召,浮于表面,那样学生也不会重视的。

除了重视之外,还要有一定的方法去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1、针对特点,确定内容

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点,有不同的思想认识水平,教师应根据这些,进行不同的安排、指导。

如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对有情节、有故事的读物容易产生兴趣,可以读一些简单的童话故事、成语故事等等。

中年级学生认识的字逐渐多了,可以读一些神话、寓言、历史故事等等。

高年级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都有较大的提高,可以读整本的书,可以读些小说、名人传记、科普读物等书籍。

对于课外阅读,教师要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确定不同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从读书开始就要有整体的安排。

2、读有目标,体现引导

特别是在开始课外阅读之时,或者说学生还没有形成好的阅读习惯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

学生读书明确目的,每次阅读也就能有更多收获。

这个目标可以是长期的目标,如一年要读几本书,一个学期读多少;也可以是短期目标,每个星期读多少,数量、内容、或者时间都可以有明确的规定。

有的老师向学生布置固定的阅读任务,如每天读一篇好文章,每星期写一篇读书笔记,每学期看3—5本图书等,鼓励学生多读书多积累。

3.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学生的课外阅读应该与课文教学、写作教学以及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学习《草船借箭》可以翻阅《三国演义》或其他相关读物;学习《猴王出世》可以指导阅读《西游记》,学习《鸟的天堂》可以指导对巴金作品的阅读;在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可读《安徒生童话》……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

使课内学习指导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促进课内学习,使课内外融为一体,整体提高。

4.创设环境,熏陶感染

营造浓浓的阅读氛围。

首先,在墙壁上悬挂一些名人读书成长的挂图、诗词、名言等,让书香的气息时刻熏陶感染着孩子。

其次,可以发动学生向班级捐献图书,或全班同学想办法,共同集资购买一些书籍,共同保管,轮流阅读。

有条件的定期向学校图书馆借阅一些的图书,建议家长买书给孩子当生日礼物……把班级的四个角落都设置成图书角,摆满课外书、报刊等等,让学生在任何一个时刻,任何一个角落都能拿到自己喜欢的书来阅读。

特别使人感动的是,有的老师想方设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课外读物,甚至自己为学生买书,或者把自己的藏书拿出来给学生读,老师们为了农村孩子的成长,真是费尽心血。

有了图书一定要安排学生阅读。

如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与同学一起阅读讨论,或者交流心得体会。

在班级创造出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相信这氛围能感染和带动每一位学生。

5.进行指导,注重效果

学生在阅读时常常存在着盲目性或随意性,所以老师要进行具体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一些常用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方法有精读、略读、浏览等。

阅读的书籍不同,阅读的方法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

因此,应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读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丰富积累。

因此做读书笔记和卡片,是课外阅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必须培养学生不动笔不看书的好习惯。

指导学生在重点处和不懂的地方分别作上记号,并准备笔记本,摘录自己获取的知识或好词佳句,在读到特别能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或别有新意的语句时,建议学生大声诵读出来,也可以细细品味。

还可以指导学生做卡片,把一些资料以及积累的词语句子,分门别类地放在一起,便于今后运用。

高年级学生还可以写内容提要和心得体会

6、多种形式,展示成果

学生爱读书后,要使爱好成为一种好习惯,教师还要继续做工作。

可以广泛开展形式丰富的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到读书中;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阅读成果的机会,使课外阅读更上一层楼。

可以每天几分钟或者每周为学生安排一节“读书笔记交流课”;也可以举行诵读会、演讲会、讲故事比赛,开展读书征文活动,把获奖文章分期分批地在墙报、校报上刊登,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使学生在品尝成功喜悦的同时不断发展进步,增加阅读兴趣,增强阅读自觉性,从而形成课外阅读的良性循环,全面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7、实施评价,提高效率

为了督促学生自觉阅读课外书籍,要实施阅读评价。

恰当的评价的实施,能够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

评价可以有各种形式,可以是各种活动,也可以是知识问答等等,总之,目的不在于评价本身,目的还是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

学生经历了读好书、爱读书、多读书的过程后,教师要提高要求,提高学生阅读速度。

提高阅读速度,可以帮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读更多的书。

学生爱读书之后,教师还要继续引导,提出要求,如平时学习任务重,时间不充足,在课外阅读的时间上就得好好安排,绝不能因为课外阅读兴趣浓厚而忘乎所以,要善于利用零星时间读书,做到课内课外两不误。

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教师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长远利益,并加以得当指导,学生便能自在、积极地在广阔的知识世界里遨游。

问题三、怎样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张增甫

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可从很多方面研究。

如:

1教师要深入地解读文本,正确地理解教材和把握教材。

2要制定明确、具体、适度的课时教学目标。

3要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创造性。

4要了解学生,要面向全体、关注差异。

5要重视课堂上的生成,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

6要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式的教学模式。

(2010年7月,在全国小语会举办的大连阅读教学研讨会上,崔峦老师提出,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

今天重点围绕“精心设计,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和大家交流。

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学设计。

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是否应该着重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把握教材特点,抓住教材重点。

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一事写一人,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详写董存瑞的动作、神态、语言。

课文重点是董存瑞舍身炸堡部分。

至于“冲向暗堡”这部分,完全可以以读代讲,略处理。

《草地夜行》:

也是一事写一人,也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也是详细写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但与《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相比,有两个明显的不同:

一是写了“我”(小红军)的心理活动,二是环境描写。

在抓重点内容(老红军身陷泥潭光荣牺牲)的同时,要让学生体会写描写小红军心理活动的作用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例《狼牙山五壮士》:

要着重抓三点:

一是抓住重点段落、重点语句。

△段落:

“选择绝路”“英勇歼敌”“壮烈跳崖”

△语句:

描写五壮士动作、语言、神态的重点语句。

二是抓住“英勇跳崖”部分,理解五壮士宁死不屈的精神。

△为什么跳崖?

△跳崖前可能想到什么?

三是突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学习在深入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要特别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尤其是对重点段的朗读。

要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想象五壮士的神态、动作、内心活动。

要读出气势,表达出情感。

第二方面,强化引导学生学语言、学表达的意识。

例如,《深山风雪路》:

对文章几次写脚印作用的认识。

在理解人物特点之后,要引导学生体会几次写脚印的作用。

△第一次:

突出了环境的恶劣、条件的艰苦。

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深山之中,大雪之天,是谁留下的脚印?

△第二次:

写的是作者想像的内容:

老吕在朝鲜战场上留下了清晰的脚印。

突出了老吕是有功之臣。

△第三次:

写老吕去冷风口路上留下的脚印。

突出他岁数大了,还在默默奉献。

△最后写“这山间小道上的脚印啊,是这样默默无闻,然而又是这样的放着光彩!

”抒发作者对老吕默默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

例:

《军神》

学习课文后,教师提出问题:

“本文在写法上与《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有什么相同之处?

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样的设计,体现了通过两篇课文的比较,引导学生学习表达。

第三方面,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提出以下3点,供大家参考:

(一)要精心设计解决重难点的方法、步骤。

在明确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必须精心设计解决重难点的方法、步骤。

我们发现,不少教师知道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但是缺少解决重难点的恰当的方法、步骤。

解决重难点仅仅靠学生的自读、交流。

可是,当学生自读、交流了一番仍然解决不了的时候,教师就无计可施了。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两个自然段是比较难理解的,其中的难句——“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

”小女孩死了,为什么说她“嘴上带着微笑”?

文章为什么这样写?

老师抓住了这个难点。

但处理方法只是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学生能讨论清楚吗?

讨论不清楚怎么办?

没有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步骤,这样的安排会有效果吗?

例,课文《白杨》的特点是借物喻人,即借写白杨的特点,赞扬扎根边疆的建设者。

应抓三个要点有步骤地处理:

1理解白杨树的特点。

(1)高大挺秀。

(2)适应性强。

(3)坚强、不动摇。

2理解爸爸那一代建设者的奉献精神。

(1)认真读懂14—15段,了解爸爸那一代建设者的奉献精神。

(2)补充相关资料。

可补充两方面的资料:

第一,当年支援新疆的建设者们艰苦奋斗的图片、资料。

第二,找反映新疆戈壁变化的资料、图片。

3抓白杨和建设者的共同特点(将白杨和建设者联系在一起)。

即爸爸那一代边疆建设者像白杨。

爸爸那一代建设者在哪些地方和白杨有相同之点?

(二)教学设计要讲求层次性。

一个教学环节常常是由若干个紧密相连的具体步骤构成的。

所谓层次性,是指这若干个具体步骤之间要前后有序,呈现出阶梯式上升(或“层层深入”)的状态。

我们发现,有些课之所以效率低,常常与教学设计缺少层次性有关。

有的重要教学环节当中没有明确具体的步骤,含混一片;有的具体步骤之间的顺序混乱,不合逻辑,不符合学生认识过程;有的若干具体步骤始终在一个平台上,没有形成上升的梯度。

如,小组讨论中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学生没有形成认识上的碰撞和提升。

而接下来的全班交流又是小组内发言的重复。

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三者之间始终处在同一个层面上,学生的认识没有体现出步步提升的过程。

这样的讨论、交流显然就是低效的。

一位老师在执教《梅花魂》时,对课文重点段(第13自然段)做了如下的设计:

1导入13自然段的学习。

外祖父为什么这么珍视墨梅图?

哪一段回答了这个问题?

2理解梅花的特点。

①自读思考:

外祖父的话讲了梅花的什么特点?

抓住重点词语说说你的理解。

②用自己的话概括梅花的特点。

③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你对梅花特点的理解。

3理解“有气节的中国人”。

①什么叫有气节?

结合外祖父的话,说说你的理解。

②你知道中国历史上哪些人是有气节的中国人?

4在外祖父眼里,“有气节的中国人”和梅花有什么关系呢?

5外祖父为什么这么珍视墨梅图?

说说你的理解。

6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表达出对梅花、对有气节的中国人的赞美之情。

上面环节的设计层次性很强。

先引导学生理解梅花特点,再理解什么是“有气节的中国人”,然后抓住两者的联系让学生谈理解,最后有感情地朗读。

这一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引导着学生一步步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一位教师执教《语言的魅力》时,是这样处理“无动于衷”的“衷”字的:

(课文片段:

“在繁华的巴黎大街的路旁,站着一个衣衫褴褛,头发斑白,双目失明的老人,他不像其他乞丐那样伸手向过路行人乞讨,而是在身旁立一块木牌,上面写着:

“我什么也看不见!

”“街上过往的行人很多,那些穿着华丽的绅士、贵妇人,那些打扮漂亮的少男少女们,看了木牌上的字都无动于衷,有的还淡淡一笑,便姗姗而去了。

”)

1先认读生字“衷”。

2说说这个字的部首。

想想这个字和什么有关系?

(衣服)

3根据这个字的字形,猜猜这个字最早的意思是什么?

(内衣)

4“衷”后来又有了以下4个意思:

①穿在里面;②恰当;③内心;④善。

“无动于衷”的“衷”字应该是哪个意思?

(内心)

这一设计的层次性很强,处理得非常到位。

(三)要增强教学设计的综合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在教学中,尤其是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要尽可能增强教学设计的综合性,减少单一性。

综合性强的教学设计,可以发挥一个教学环节的多重功能,可以促进学生多方面语文素养的形成,也是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手段。

北京市密云县的一位老师,在《深山风雪路》一课的教学中,安排了这样一个设计:

在理解了老吕这个人物的特点之后,让学生仿照中央电视台“2005感动中国”给获奖人物写“颁奖辞”的做法,给课文中的老吕写一段“颁奖辞”。

这一设计使课文的学习贴近了学生的生活,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文中人物的评价以及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等几方面融合在了一起,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教学设计。

北京市丰台区一位老师上《少年时代的毛泽东》一课,在理解课文内容后,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

“如果你当时是少年毛泽东的老师,你给少年毛泽东写一段怎样的评语?

”这一设计贴近孩子的生活,激发了学生动笔写的欲望,将理解人物特点和练习书面表达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是个综合性强、实效性强的教学设计。

问题四、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北京市东城区西中街小学江红

写作的兴趣是学生积极写作的先决条件,它能使学生变“苦记”为“乐记”,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从而使学生写得轻松、主动而富有创意。

久而久之,也会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

一些老师在平常教学中,尝试过以下几种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

一、丰富写作素材,,,激发写作兴趣

大家都知道,叶先曾说过: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做成什么文字。

”可见,充实的生活积累是学生写作的起点和源泉。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不可否认,现在学生的生活却显得非常的单调,他们几乎每天循环着从家到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学生苦于没有写作题材,自然不会有写作兴趣。

因此有的老师在教学中,尽量变换作业形式,启发学生留心观察生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引导学生主动积累生活、提倡学生随时记录生活。

学生记录的素材,可以是他们参加丰富多采的社会实践活动后的纪实,可以是选读一篇文章后的读后感,可以是自己的突发奇想,可以是学习范例之后的仿写,可以是自己刚刚遇到的小事,也可以是随笔随想……至于记录形式,可以是日记,也可以是只言片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比如:

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

“开学了,来了一个新老师,提了一堆要求,不让这,不让那,好像除了提要求他就不会说别的,我听得烦透了”这也是素材,后来老师就引导他根据这个素材,写成了一篇很好的作文。

随时随地记录素材,有什么写什么,于是学生记录下的不再是贫乏的内容,老师读到的也不再是雷同的事件和干瘪的套话。

学生有的可写,自然兴趣盎然。

学生有话可说,自然不吐不快。

因此,便出现了每个学生每学期习作量不少于30篇的现象。

二、发挥评语艺术,激发写作兴趣

语言的艺术性不仅指教师课堂语言的艺术性,还包括教师批语的艺术性。

艺术性的作文批语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

1.肯定型批语

学生习作不可能通篇、处处是闪光点。

有的可能是在记叙时文通字顺,有的可能结构比较完整,有的在遣词造句上较为优秀,有的可能只有一个较精彩的结尾或开头……这时可采用肯定型批语。

如:

“这个词用在这儿很贴切。

”“文章的结尾意味深长。

”“你巧妙的过渡,使文章更精彩。

”等。

学生阅读到这样的批语,便会感受到自己在这次周记中某一方面的成功,从而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2.指导型批语

学生习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在批改作文中应起一个指导作用,不能简单画出句子,然后画个问号或写上一句“这句话不通。

”“内容不够具体”等。

学生读完这样的批语仍是不知该如何修改。

但是要注意的是,指导型的批语也应给学生一点思考的空间,尤其是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指出修改的方向即可。

如:

“选材不错,要是能把你当时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写下来那该多好!

”;又如游记类文章,学生的过渡常常显得单一,经常是“我们先来到,又来到……”。

批语可这样点拨:

“请读一读《记金华的双龙洞》,尤其要关注那些过渡语句,跟作家比一比谁的过渡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3.欣赏型批语

一些学生阅读面广,写作中能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精彩绝伦的话语,从而对文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我就经常在学生的评语中送上一句:

“你的积累真丰富,老师佩服你。

”也有的学生作文通篇文采飞扬、妙语连珠,比其他学生明显高出一筹,老师可以写上这样的批注:

“欣赏你的文章是我的荣幸,几年后或许你的名字会家喻户晓。

”有些学生的作文中常常会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惊人之语,有的甚至不乏哲理,我一定不会吝啬,欣赏地写到:

“你真像个小哲人!

”……我想,每一个孩子读到这样的批语都会心花怒放。

4.交流型批语

阅读孩子的习作就是走进孩子的心田。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减少了与教师的语言交流,但他们会用习作的方式倾诉心声,教师可利用这个机会写上交流型的批语。

如班上有一位学生在习作中真实地记叙了自己听到一位好朋友总埋怨老师和他过意不去、认为自己倒霉之后,真心规劝,并倾吐了自己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我写了这样一段话:

“不善言谈的你原来有着如此丰富的情感,老师读完你的文章,深受感动。

谢谢你!

”短短的几句话,师生之间的感情得到了很好的交流和沟通。

总之,作文评语不管如何写,千万不要把每个学生作文的批语写得大同小异,如“语言通顺,层次清楚”,“基本还可以,有些地方还不是很好”。

这样的批语近似没批,对学生的帮助甚少。

作文批语就是要使学生知道教师是如何评价自己作文的,自己又该怎样改进。

好的批语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提高他们写作的兴趣。

三、利用多种手段,激发写作兴趣

对于学生的习作,在教学中总是不断地给予评价和激励,实行“高分政策”、“鼓励表扬政策”,能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心理,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强烈的表现欲,使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写作氛围。

很多老师每周都有结合习作进行的多种活动,如:

本周星级日记评比、优秀日记展贴、范文宣讲、集体修改等。

在众多方法中,学生最感兴趣的还是以下两种:

1.例文点评

指导学生习作,应该强调与学生沟通。

沟通不是师者居高临下地说一句“你们只要写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就可以了”的,而是要俯下身去,和学生站在同一高度,地位平等的和学生交流,深入了解学生对写作的认知和接受心理。

仔细翻阅学生的习作,发现虽然并不是每一篇文章的语言都非常精炼,构思上都如何的巧妙,有些甚至在思想上也有待商榷,但它向我们展示的是学生活生生的生活,是他们能够用眼睛看到,用耳朵听到,用心感受到的。

于是课堂上,把它们推荐给全班同学,在实物投影上打出来时,同学们纷纷寻找作者。

习作的作者自然心中一阵阵暗喜。

这时同学们一个个都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争先恐后地对文章的精彩之处给予了赞誉之词,并像赏析课文一样的去赏析这篇文章中的精彩语段。

紧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