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33436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4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管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学校管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学校管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学校管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学校管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校管理学.docx

《学校管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管理学.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校管理学.docx

学校管理学

教育学院  07、08  级  初等教育  专业(专、本)科

(课程)  学校管理学 学习内容

任课教师:

左海云

  通讯地址:

石家庄市新石南路247号教育学院

  作业要求或论文题目:

对本单位的教师管理状况进行调研,写出调查报告。

要求字数不少于4000字。

  2006级学员作业寄回时间:

下次函授前

  详细学习内容:

第一章学校管理学概述

第一节学校管理学的几个概念

一、管理

管:

本意是锁钥。

《周礼》云“司门掌授管键,以启闭国门”。

后延伸为对人、财物及诸事务的制约和执掌均可称管。

理:

治也。

《说文》云:

“治玉治民为理”。

管理,主其事曰管,治其事曰理。

所谓管理,就是按照一定的科学原理和方法,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充分运用时间、空间和信息进行活动,从而完成预定目标的过程。

管理与领导

区别:

1)活动方式不同。

领导主要分析情况,掌握政策、决策问题,使用干部;管理主要是组织力量落实措施,控制协调、监督执行。

2)对象不同。

领导侧重用人管人;管理除人的因素外,还要对财、物、时、制度等进行安排处理。

3)任务不同。

领导侧重于决策,指明方向;管理侧重于执行,处理相对稳定的事项。

4)范围不同。

领导面对全局;管理限于分工的局部。

5)手段不同。

领导主要是间接实践活动;管理主要是直接实践活动。

联系:

在实践中,两者紧密关联。

领导者有管理活动,管理者在某个范围内也有领导作用。

两者的这种交叉关系是动态的,越往上层,交叉越少;越往基层,交叉越多。

二、管理学

管理学就是研究管理活动及其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管理思想的萌芽,散见于古代埃及、巴比伦、中国的史籍中。

如我国的《周礼》中再有对行政管理制度和责任制的具体论述。

《孟子》《孙子》等书,对于管理的功能如计划、组织、指挥、用人等,都有精辟的见解。

中国的秦始皇、西欧的罗马帝国、罗马教会、中世纪的军队、兵工厂,都曾有过卓越的管理经验和实践。

但这是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进入二十世纪,随着生产的高度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飞跃进步,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才真正蓬勃兴起。

科学管理理论阶段:

美国泰罗首创“科学管理运动”,1911年发表《科学管理原理》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他进行“动作与时间”的研究规定工时定额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从而提高了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也提高了管理效率。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阶段:

需要和动机理论是行为科学的核心部分。

他认为企业管理的首要问题是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就是如何激励动机,以支配人的行为。

现代化管理理论阶段:

管理科学的研究中心转移向侧重于决策程序或决策管理科学。

并且全面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以及电子计算机等。

三、学校管理学

学校管理学是研究学校管理活动和规律的科学。

主要研究学校内部管理的原理、原则、方法以及组织机构、规章制度、人员、物资和各项工作的管理。

第二节学校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学校管理的产生及发展

人类自从有了学校,就存在着学校管理活动。

我国夏朝起就有了学校,西周时期,已设有专职的教育官员,汉代,中央设置太学,由太常统管,地方设郡县学,由地方行政长官主管,逐步设置学官,形成了一整套管理制度。

隋唐以后,和国子监统管中央直属学校,最高长官交祭酒。

地方州府和县两级学校则由长史统管。

宋元明清基本上没什么大的变化。

辛亥革命以后,形成了一种体制:

中央教教育部,各省叫教育厅,各县叫教育局。

建国后仍沿用这种体制。

二、学校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学校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对招生、考校、年段要求等作出规定。

近代:

1862年创办京师同文馆,是现代学校的开端。

在我国,早在1903年就把学校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在师范学堂中讲授。

30年代和40年代,我国出版了一些教育管理学的专著如1931年出版了张季信的《中国教育行政大纲》,同年出版了杜佐周的《教育与学校行政原理》,1932年出版了夏承枫的《现代教育行政》,1942年出版了罗廷光的《教育行政》。

建国后,50年代学习苏联、受苏联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校管理被作为教育学的一块,不能恒为独立学科。

由此,我国关于学校管理学的研究陷入中断。

直到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理论界许多同志又提出,学校管理学应该是一门独立的科学,80年代以后,中断30多年的学校管理学的研究,又重新开展起来。

第三节学校管理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理论依据

一、性质

1、学校管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

学校管理学既时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

有关的学科:

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人才学等。

2、学校管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

应用科学的特点是实践性、政策性很强。

实践性:

研究学校管理学是为了指导学校管理的实践。

政策性:

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制度,教育方针政策不同,学校管理活动不能违反政策,因此学校管理学在不同时期也会有所不同。

二、研究对象

1、学校管理学在教育管理体系中的位置

教育管理学包括教育行政学和学校管理学两大部分。

教育行政学研究的是国家和政府及其所属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管理;学校管理学研究的是学校自身内部的管理。

教育行政学可以分为普通教育行政学、高等教育行政学、职业教育行政学、社会教育行政学等分支学科。

学校管理学也可以分为普通学校管理学、高等学校管理学、职业学校管理学、社会学校管理学等分支学科。

我们这里研究的是普通学校管理学。

2、研究对象

学校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内部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以及学校内部因素与整个教育系统和社会系统中诸因素的相互影响及其规律。

三、理论依据

主要理论依据包括:

教育学的理论、管理学的理论、心理学的理论。

第四节学校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

运用调查法进行研究时,首先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通过观察、餐馆、个别谈话、座谈、书面问卷等方式,全面的不是片面的,系统的不是零星的掌握实情;其次是目的要明确,内容要具体,选择对象尽可能具有典型性;在此时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工作,进而得出有理有据的比较合乎实际的科学结论。

二、历史法

所谓历史法,就是继承优秀遗产。

在教育领域里,我国曾在四个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有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论著《学记》,它是《礼记》的一篇,其中关于教育原理的论述、教学原则的论述,在今天看来,有些仍然有参考价值。

2、有世界上最早的高等学府

宋初六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其中岳麓书院建于公元976年,白鹿洞书院建于977年,距今一千多年,比牛津大学早两百多年,比剑桥大学、巴黎大学早三百多年。

3、有世界上最早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一种是考试,西周时就设有考试官。

一种是推荐,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流传故事。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统考的国家

公元607年,隋炀帝开始实行科举考试,距今已一千三百多年。

三、实验法

这是根据一定的管理理论,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管理实践活动,以求试验和检验预想的管理方案,进而得出科学结论的一种方法。

四、个案法

这是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研究生院于1908年首创的。

这种方法是在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一些案例,让大家分析。

有两种具体做法。

一是总结典型经验和事例。

即平常说的“解剖麻雀”。

一是在实际调查、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编写供进一步学习讨论用的具有启发性的“案例”。

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分析判断能力,也是联系实际的一种方法。

他不仅是学校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也是讲授学校管理学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

五、比较法

这是为研究同一问题,对掌握的各方面材料进行分析,辨别其中异同之处,从而得出结论的一种方法。

一般有校与校、地区与地区以及本国与外国的比较研究,也有过去与现在的比较研究。

需要注意的是要从实际出发,决不能照抄照搬。

第二章学校管理目标与目标管理

第一节学校管理目标

一、目标

所谓目标,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一定时间范围内,个人、群体或组织以预测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观,对自身行为所确立并争取达到的最终结果的标准、规格或状态。

二、学校工作目标

学校工作目标包括两大类:

学校教育目标和学校管理目标。

三、学校教育目标

学校教育目标是一所学校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规定,从本校实际出发所确定的具体育人标准。

四、学校管理目标

1、概念

学校管理目标是一所学校的组织,为了按质按量完成育人任务,从本校实际出发,所确定的组织活动的质量规格和活动结果的意向模式。

它反映学校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协同进行有效活动的要求,体现它们对理想办学状态的价值追求。

2、制定学校管理目标的依据

1)依据学校教育目标

2)依据管理活动的规律

3)依据学校的实际状况

3、学校管理的主要目标

1)形成整合一致的目标系统

2)建立高效率的学校管理机构

3)组成一支高水平的学校工作队伍

4)实行既有民主又有集中的管理方式

5)运用科学化的管理措施

第二节学校的目标管理

一、目标管理的提出与发展

目标管理是西方管理学家提出的,通常用MBO(Managementbyobjectivs)表示.MBO这一概念是美国的彼得德鲁克于40年代在纽约大学演讲中明确表达出来的。

1954年他发表了《管理实践》一书,认为提出目标是管理人员的主要责任,而目标是能增进成果的,成果是由目标引申出来的。

他主张,经由目标确立,在集体努力和自我控制下,以成功地实现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目标。

二十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目标管理的概念被引进教育领域。

二、学校目标管理的基本含义

自80年代初,我国一些学校管理学研究者和中小学校长开始引进目标管理。

学校目标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引导学校各机构和全体成员共同确定学校工作目标及其体系,并以目标为中心,明确各自责任和发挥各方面的主动精神,协调和控制育人工作进程,检查和评估完成育人任务状况的组织活动。

三、学校目标管理的程序

(一)目标的确定

1、目标的提出

要综合上级的有关指示,学校管理者的意见,学校师生员工的建议等多方面的信息,共同协商,形成可接受的工作目标指向。

2、目标的分解

纵向分解,即目标的层次性,横向分解即任务和责任的分担,

3、目标的具体化

是目标定量、定质、定时、定责。

从方法上说,可以用数量表现法、文字表述法、基准比较法等。

(二)目标的实施

目标的实施涉及学校管理的全过程,但中心是促使目标的达成度逐步增大。

关键是激励人的精神和心理状态不断完善。

人的精神和心理状态的变化,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因而应采用多样化的管理措施。

就目标管理而言,如何通过目标去改变人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呢。

第一,在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学校管理者要不断向学校成员进行目标教育。

让成员意识到个体工作是完成整体任务所不可缺少的。

第二,在目标实施过程中,学校管理者要真诚地向学校成员授予按目标进行工作的主动权。

这样学校成员的工作每前进一步都会从内心里感到是自己干的,从而产生满意感。

第三,在目标实施过程中,学校管理者要及时地向学校成员提供工作进程接近目标的距离状况的反馈信息。

这种信息能使任务承担着知道自己在向目标接近,并且缩短距离,从而产生一种胜利在望的心态,迸发出一股向前的冲劲。

(三)成果的测评

坚持三个标准:

1、以目标为尺度

成果与目标相对照,是一致、是接近、是有较大差距、是有很大差距甚至背离,由此对成果作出判断。

2、对目标本身要进行测评

成果与目标一致或基本接近,可能是目标要求过低;成果与目标距离较大,也可能是目标要求过高,因此要评定目标,进而改进目标。

3、组织各部门和学校成员进行自我测评

过去一般是上对下或管理者对被管理者进行测评,目标管理强调对人的关注和尊重,因而学校成员是测评活动的主体,像参与目标确定一样,他们应成为主动地参与者。

第三章学校管理过程

第一节概述

一、对管理过程的认识

什么是管理过程?

如何去研究管理过程?

国内外学者一直在探讨这个问题,研究思路不同,得出了对管理过程不同的解释。

这里只介绍一种,戴明环学说,现代的管理过程理论就是由她发展而来。

戴明环学说又称PDCA循环说。

是由美国工程师戴明提出的。

认为管理过程由计划、实行、检查、处理四个环节组成,把四个环节组织在一个圆环中来表示,称PDCA环。

四个环节相互衔接,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二、学校管理过程及其特性

(一)含义

学校管理过程是指学校管理者为达到育人为中心的预期目的,将管理要素组织协调,使其作用在积极相关效应中得以放大,而共同进行的有组织、有步骤的活动程序。

依据戴明的循环说,划分为计划、实行、检查、总结四个阶段。

(二)特性

1、以育人为中心的目的性

2、以阶段为标志的有序性

3、以人为主导的双边性

4、以一定条件为前提的控制性

第三节计划

计划就是提出目标,明确任务,在这里,我们把计划作为管理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学校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中,计划是管理的基本活动,是管理工作的起始环节,是全过程的起点。

一、制定计划的依据

(一)来自上面的

1、全局性的和具有长期指导作用的有关方针和政策;

2、上级领导部门对某一时期工作的具体指标和要求;

(二)来自学校的

1、先前工作的情况和结局

2、当前的实情

(三)来自理论的

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说,以及教育科学理论。

二、制定计划的方法和步骤

学校工作计划有多种类型。

按工作性质分,由常规性计划和临时性计划;按时间分,有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按范围分,有整体计划和局部计划。

制定计划常见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组织教工讨论新学年或学期的任务和完成任务应该采取的措施,在教工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学校主要负责人起草计划初稿,交群众议论,然后修改定稿。

另一种是学校领导人先拿出计划初稿,交群众讨论,广泛征求意见,在群众讨论的基础上修改定稿。

这两种方法均可采用。

在时间比较紧的情况下,多采用第二种方法。

三、良好计划的标准

制定出计划后,标志着管理活动全过程中第一阶段的结束。

这一阶段的管理工作是否有效,不只是看能否拿出一份计划,而是要测定计划是否良好。

因此,需要有评价计划优劣的标准。

1、方向性

2、科学性

3、可行性

4、可检性

第三节实行

一、实行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

实行就是把群众组织起来,落实计划。

实行是管理周期全过程中心环节。

他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与计划阶段相比较,它是后继环节,是执行计划的阶段。

二是与检查、总结阶段相比较,它实现到环节,是供检查的对象和总结的依据。

二、实行阶段的管理活动

(一)组织

实行阶段的组织活动包括两个方面:

任务的合理分配和人力、财力、物力的妥善安排。

要做好这一步,要深入实际,掌握第一手资料;要通盘考虑,不搞平均主义;要解决当前困难,又要想到长远利益;要做好蔡玉武的调配,更要做好人的思想工作。

(二)指导

学校管理者不仅是学校工作的组织者,而且还是指挥者,应在实行阶段对各类成员的工作给予指导。

有效的管理者在进行指导时,指点而不说教,帮助而不替代,引导而不强加,批评而不压制。

从而能使被指导者在接受知道后提高积极性,自觉、主动地去继续工作。

指导方式:

个别、一定范围内面对群体。

可以管理者直接进行,也可以通过介绍成员中工作优异者,借助树立典型的方法进行。

(三)协调

这是贯穿于实行阶段全过程中的一项管理工作。

在实行阶段中,实际工作与计划规定的要求产生不一致性,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出现新问题,包括上级新要求和下级的新建议也是常有的;各个部门和各项工作之间的步伐不整齐是经常会发生的;人与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矛盾,自然也是不可否认的存在的,这些都说明协调的重要和必要性。

(四)激励

在实行阶段,要使学校成员持续地按原定计划从事某种工作,并保持和不断提高积极性,除了必要的规章制度之外,就是采取各种鼓励和激励手段。

表扬和奖励是常用的方法。

在掌握上,学校管理者应态度公正,分寸得当;应同学校成员共商决定,切忌独断专行;应注意不同对象的特点,考虑学校成员的需求水平;应把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因素结合起来。

此外,学校管理者的关心群众,以身作则的态度和作风,往往也是一种激励因素。

(五)教育

这既是一种独立的活动,往往又伴随着组织、指导、协调、激励等活动而进行的。

他不仅贯穿于实行阶段的始终,而且渗透在管理过程个环节中。

在实行阶段的教育活动,主要是使学校成员增强工作和学习的目的性、责任感、创新精神、竞争与合作相结合的意识、克服困难的毅力等等。

为此,学校管理者要有步骤地进行本周其学校工作目标的教育,教育改革的形势教育,学校发展的远景规划教育,注意把学校用人和育人工作结合起来,把思想工作和业务工作结合起来,把学校组织所进行的教育和学校成员的自我教育结合。

三、实行阶段管理工作有效性的条件

1、组织、指导、协调、激励和教育是相互联系的

2、管理者要亲临第一线,深入群众,与学校成员打成一片

3、充分发挥各级职能机构的作用

4、注意发挥学校中各类组织的作用

5、实行阶段的各项活动都要有被管理者的积极参与和主动配合

第四节检查

一、检查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检查作为管理周期全过程活动的一环,体现双边活动的特性要求。

对下级来说,检查具有监督和考核的作用;对管理者来说,监察具有测度管理水平高低的作用。

二、检查的类型

(一)以时间为标准,划分为平时的分散检查、阶段性的集中检查。

(二)以内容为标准,有专题性检查和全面性检查两种。

(三)以检查者为标准,划分为自检、互检和专检。

三、检查的方法

检查的类型不同,检查的方法也有区别。

1、平实的分散检查

1)巡视观察

2)个别交谈

3)随堂听课

4)参加活动

2、阶段性集中检查

1)确定检查的目的

2)抽查和分析资料

3)测验和统计

4)召开会议

四、有效检查的要求

1、灵活运用各种检查方式,获取足够的信息,掌握全面而真实的情况。

2、要看到工作成果,更要着眼于工作过程。

3、检查不是管理活动的终结,必须把分析原因与研究措施联系起来。

4、检查是管理者的职责,也是学校每个成员的分内事,应该做到领导与群众相结合。

第五节总结

一、总结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1、总结是学校管理活动的一个周期的终结环节

它标志着一个活动周期的完成,又预示着后一个活动周期即将开始。

2、总结是检查的继续

二、总结的种类和进行步骤

总结阶段管理活动的产物是写出总结

1、按时间分有学年总结、学期总结;按内容分有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2、进行步骤:

首先根据检查环节收集的材料和分析的问题,拟定总结的提纲,自上而下提出要求,安排进度;接着发动下属成员,开展议论,变上级要求为下级人员的自觉愿望,是上级确定的总要求和内容更符合实际和具体化;然后,自上而下按要求进行总结,有管理人员汇总;再上下结合,反复讨论,形成定论,写成文字材料。

三、总结的基本要求

1、总结要靠平时积累资料

2、总结要与计划相对应

3、总结要突出中心

4、总结既要着眼于现实,又要着眼于未来

5、总结忌“吹”

6、总结忌“拖”

第六节学校管理过程的优化

一、概念

学校管理过程的优化,主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学校管理过程的活动不仅是有效的,而且有效性要越来越显著,趋向最佳状态。

优化学校管理过程,同目标、程序、环境三者有直接关系,如果这三者都处于劣汰,那么学校管理过程是不可能趋向优化的。

二、学校目标的优化

(一)目标的正确性

(二)目标的明确性

(三)目标的集中性

(四)目标的协调性

三、管理程序的优化

(一)程序结构的完整性

(二)程序活动的连续性

(三)程序活动的灵活性

四、学校管理过程与环境

(一)既要保持自身活动程序的闭合性,又在各阶段的活动内容和方式方面具有开放性,处于闭合与开放相结合的状态。

(二)优化的管理过程应该能够主动去适应外界影响,把外界的冲击波减少到最低程度。

第四章学校管理体制

第一节我国学校内部领导体制的演变

学校内部领导体制是领导和管理学校的根本制度,支配着学校的全部管理工作,诸如学校工作由谁来领导和负责,干部如何配备,机构如何建立,干部的职责范围和管理权限如何规定等。

一、我国学校领导体制的历史沿革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52年前

校务委员会制:

由一些进步教职员代表组成教务委员会集体行使权力。

优点:

这种体制对当时的局势起到了维护学校秩序,发扬民主、对学校进行初步改革的作用。

缺点:

容易产生极端民主和工作无人负责的现象。

(二)1952年——1956年

校长负责制:

校长由政府委派,直接对人民政府负责。

学校一切问题,校长有最后决定权。

优点:

当时在贯彻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方面,在改变学校工作无人负责的现状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缺点:

没有建立监督机构和制度,以避免校长个人独断专行。

(三)1957年——1961年

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中小学普遍设立党支部,党支部领导一切。

优点:

加强了党对学校的领导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缺点:

由于党政职责不清,出现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

(四)1961年——1964年

当地党委和主管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校长是学校的行政负责人,在当地党委和主管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负责全校的工作。

学校党支部对学校负有保证和监督的责任。

优点:

学校党政干部之间,职责分明,矛盾减少,学校行政组织的作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挥,学校的工作秩序得到恢复,突出了以教学为中心,教育质量得到明显的恢复和提高。

缺点:

由于片面强调阶级斗争,校长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五)文革期间

革命委员会制:

文革期间一片混乱。

教育事业遭受了严重的损害和破坏。

(六)1978年以后

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学校的一切重大问题,必须经过党支部集体讨论决定。

优点:

对结束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局面,恢复学校正常秩序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缺点:

不能适应改革教育管理体系的需要,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没有根本解决。

(七)1985年以后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

二、特点

凡是国家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的时候,就很强调发挥校长的作用。

凡是受左的思想严重干扰,强调抓阶级斗争的时候,校长就退居次要地位。

第二节校长负责制

一、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必要性

1、理论依据是一长制

2、形势发展的需要

3、旧领导体制的弊端

1)党政不分,以党代政

2)职、权、责不统一

3)工作效率低下

二、校长负责制的含义

简单说就是学校工作由校长统一领导,全面负责的学校组织制度。

三、校长负责制的结构

(一)校长全面负责

所谓校长全面负责就是职、责、权的统一。

职:

校长是学校行政的最高负责人,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处于学校的中心地位,对外代表学校,对内全面领导和负责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工作。

权:

校长享有学校的最高行政权,也就是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财经权。

责:

校长对行使权力的结果要承担责任。

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不力,学校办得不好,教学质量不高,开支不当,都要追究校长的责任。

(二)党组织保证监督

实行校长负责制以后,校长是学校的核心人物,具有最高的行政权,党组织不再全面领导学校的工作,只对学校行政、业务工作起保证监督的作用,实行政治上的统一领导。

这并不是削弱而是加强了党对学校的领导。

(三)教职工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教工代表大会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机构。

是学校实行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

他同学校党组织一样不是行政机构,与学校行政部门也不存在隶属关系。

教代会议民主的方式为学校出谋划策,并支持学校和行政系统行使职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