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河南省顶级名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31327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5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河南省顶级名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届河南省顶级名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届河南省顶级名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届河南省顶级名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届河南省顶级名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河南省顶级名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

《届河南省顶级名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河南省顶级名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河南省顶级名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

届河南省顶级名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生命系统()

A.一只青蛙B.青蛙的表皮细胞

C.青蛙表皮细胞中的钾离子D.池塘中的水、阳光等环境因素以及生活的生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一只青蛙属于个体层次,A项不符合题意;青蛙的表皮细胞属于细胞层次,B项不符合题意;青蛙表皮细胞中的钾离子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C项符合题意;池塘中的水、阳光等环境因素以及生活在池塘中的各种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层次,D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

本题考查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下列关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核生物细胞没有线粒体只进行无氧呼吸

B.原核生物细胞无叶绿体,但可能进行光合作用

C.真核生物以DNA为遗传物质,原核生物以DNA或RNA为遗传物质

D.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核糖体,真核生物细胞中含有核糖体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原核生物细胞没有线粒体。

但部分原核细胞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如蓝藻、硝化细菌等,A项错误;原核生物细胞无叶绿体,但可能进行光合作用,如蓝藻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B项正确;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都是DNA,C项错误;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D项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3.假如蛋白酶1作用于苯丙氨酸(C9H11NO2)羧基端的肽键,蛋白酶2作用于赖氨酸(C6H14N2O2)两侧的肽键,某四十九肽经酶1和酶2作用后的情况见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多肽中含2个赖氨酸

B.苯丙氨酸位于四十九肽的17、31、49位

C.短肽D、E与四十九肽的氧原子数相同,N原子数减少2个

D.适宜条件下酶1和酶2同时作用于此多肽,可形成5条短肽

【答案】C

【解析】

考点:

本题考查蛋白质的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4.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并且危害严重的心律失常疾病。

最新研究表明,其致病机制是核孔复合物的运输障碍(核孔复合物是位于核孔上与核孔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的物质)。

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A.核膜由两层磷脂分子组成,房颤的成因与核膜内外的信息交流异常有关

B.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中核孔数目很少,因此红细胞代谢较弱

C.核孔运输障碍发生的根本原因可能是编码核孔复合物的基因发生突变

D.tRNA在细胞核内合成,运出细胞核发挥作用与核孔复合物无关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由题意知,心房颤动致病机制是核孔复合物的运输障碍,因此房颤与核质间的信息交流异常有关,但核膜为双层膜,包含四层磷脂分子,A项错误;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更没有核孔,B项错误;核孔复合物运输障碍发生的根本原因可能是编码核孔复合物的基因发生突变所致,C项正确;核孔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通道,所以tRNA在细胞核内合成,运出细胞核发挥作用与核孔复合物有关,D项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5.2014年6月,清华大学宣布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这在人类攻克重大疾病的探索道路上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功能取决于氨基酸的序列,与空间结构无关

B.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的mRNA在细胞核中形成

C.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基本连接键是肽键

D.阻碍肿瘤细胞的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功能,可达到“饿死”肿瘤细胞的目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葡萄糖运蛋白的功能是由蛋白质的结构决定的,即不仅取决于氨基酸的序列,还与空间结构有关,A项错误;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的mRNA是在细胞核中通过转录过程形成的,B项正确;葡萄糖转运蛋白是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氨基酸残基通过肽键连接,C项正确;葡萄糖是肿瘤细胞最主要的能量来源,而肿瘤细胞吸收葡萄糖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所以阻碍肿瘤细胞的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功能,肿瘤细胞不能吸收葡萄糖,可达到“饿死”肿瘤细胞的目的,D项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物质跨膜运输、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6.用相同的培养液培养水稻和番茄幼苗,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结果如图1所示。

图2表示番茄根细胞对离子的吸收速率与氧气浓度之间的关系。

据图不能体现的信息是()

A.由图2可知,植物根细胞吸收离子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B.由图1可知,水稻对SiO44-需求量最大,番茄对SiO44-需求量最小

C.图2中的A点,离子吸收速率很低主要受能量供应的限制

D.图1水稻培养液里的Ca2+浓度高于初始浓度,说明水稻不吸收Ca2+

【答案】D

【解析】

考点:

本题考查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7.对下列生命现象及其生物学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A.生物膜系统的产生,降低了细胞代谢效率

B.细胞凋亡使细胞自主有序死亡,有利于生物体内部环境的稳定

C.主动运输使膜内外物质浓度趋于一致,维持了细胞的正常代谢

D.细胞分裂使细胞趋向专门化,提高了机体生理功能的效率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细胞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如同一个个小的区室,这样就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互相干扰,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效地进行,A项错误;细胞凋亡使细胞自主有序死亡,有利于生物体内部环境的稳定,B项正确;主动运输保证了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而且能逆浓度梯度进行,不会使膜内外物质浓度趋于一致,C项错误;细胞分化使细胞趋向专门化,提高了机体生理功能的效率,而细胞分裂只是增加了细胞的数量,D项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细胞分化、细胞凋亡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8.某同学将不同温度的等量牛奶中混入一些新鲜姜汁,观察混合物15min,看其是否会凝固,结果如下表。

根据姜汁使牛奶凝固的结果,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可证明新鲜姜汁含有一种酶,该酶能促使牛奶凝固

B.20℃和100℃时酶的活性低,是因为酶的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

C.将等量姜汁在不同温度保温后再与对应温度的牛奶混合,能够提高实验的准确度

D.60℃和80℃不一定是酶最适温度,在这范围内增加一定梯度的实验组可以确定最适温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注释中“用煮沸后冷却的姜汁(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已经失去活性)重复这项实验,牛奶在任何温度下均不能凝固”以及在20℃和100℃时,15min后牛奶仍然未有凝固现象,所以可证明新鲜姜汁含有一种酶,该酶能将可溶状态的牛奶蛋白质转化成不溶状态,A项正确;20℃时酶的活性降低,但酶的分子结构没有遭到破坏,其活性也没有失去,当温度升高后酶的活性会恢复,B项错误;将等量姜汁在不同温度下保温后再与对应温度的牛奶混合,能保证反应一开始就是在预设的温度下进行的,能够提高实验的准确度,C项正确;60℃和80℃时酶的活性较高,但不一定是酶的最适温度,题干中温度梯度太大,应缩小温度梯度,增加一定数量的实验组才可得到最适温度,D项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9.如图为溶酶体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各种细胞内都含有溶酶体

B.H+进入溶酶体的方式与水进入红细胞的方式相同

C.溶酶体吞噬入侵细胞的病原体过程与膜的流动性有关

D.溶酶体破裂后,其内部各种水解酶的活性应升高或不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原核细胞不含溶酶体,A项错误;H+逆浓度梯度进入溶酶体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主动运输,而水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B项错误;溶酶体吞噬入侵细胞的病原体过程属于胞吞,该过程中有膜的变形运动,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C项正确;溶酶体内部水解酶的最适pH在5.0左右,而细胞质基质中的PH在7.0,因此溶酶体破裂后,其内部各种水解酶的活性应降低,D项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溶酶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10.切开的苹果不立即食用,果肉很快变成棕褐色,这因为细胞被破坏后,其中的酚氧化酶与酚类物质接触,使其被氧化成棕褐色的物质。

完整苹果则不会出现是因为()

A.小分子的酚类物质可自由通过生物膜

B.酚氧化酶只能在细胞外催化酚类物质氧化成棕褐色物质

C.细胞有生物膜系统存在,使酚氧化酶与酚类物质不接触

D.细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结构协调统一完成生理活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如果酚类物质可自由通过生物膜,那么在细胞破坏之前,小分子的酚类物质就会与酚氧化酶接触生成棕褐色的物质,故A项错误;酶只要有适宜的条件就可起作用,并不是只能在细胞外起作用,B项错误;据题意可知,“细胞被破坏后,其中的酚氧化酶与酚类物质接触”,说明在细胞破坏前,细胞里酚氧化酶与酚类底物是分开存放的,这是细胞中生物膜系统的功能,C项正确;题干内容与细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无关,D项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生物膜系统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11.用同位素标记法追踪元素及物质的去向是生物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下列相关结果错误的是()

A.小白鼠吸入18O2后呼出的二氧化碳不会含有18O,但尿液中会含有H218O

B.用含3H标记的T的营养液培养洋葱根尖,可以在细胞核和线粒体处检测到较强的放射性,而在核糖体处则检测不到

C.用14C标记CO2最终探明了CO2中碳元素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

D.要得到含32P的噬菌体,必须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18O2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生成H218O,H218O又可以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C18O2,所以呼出的二氧化碳中含有18O,A项错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是D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DNA在根尖细胞存在于细胞核和线粒体中,核糖体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所以3H标记T后可以通过DNA复制进入细胞核和线粒体内,所以能检测到较强的放射性,核糖体处检测不到,B项正确;卡尔文用14C标记CO2,最终探明了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即CO2→C3→有机物,C项正确;噬菌体是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繁殖,不能直接用培养基培养,所以要得到含32P的噬菌体,必须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D项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同位素同位素标记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2.将刚采摘的新鲜蓝莓分成两等份,一份用高浓度的CO2处理48h后,贮藏在温度为1℃的冷库内,另一份则始终在1℃的冷库内贮藏。

从冷藏后算起每10天取样一次,测定其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计算二者的比值得到下图所示曲线。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比值大于l,表明蓝莓同时进行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

B.第20天CO2处理组蓝莓产生的乙醇量低于对照组

C.第40天对照组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

D.为抑制蓝莓贮藏时的无氧呼吸,贮藏前可用高浓度的CO2处理一定时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与释放的二氧化碳相等,无氧呼吸不消耗氧气但释放二氧化碳,因此当二氧化碳释放量多于氧气时,即比值大于l,说明两种呼吸方式都有,A项正确;第20天,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值都大于1,对照组的比值更大,说明无氧呼吸作用更强,产生的乙醇量更多。

所以第20天CO2处理组蓝莓产生的乙醇量低于对照组,B项正确;第40天对照组比值是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的CO2一样多,则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有氧呼吸的3倍,C项错误;由题图曲线可以看出,用高浓度的CO2处理48h后,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02吸收量的比值低,即无氧呼吸较弱,所以为抑制蓝莓贮藏时的无氧呼吸,贮藏前可用高浓度的CO2处理一定时间,D项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3.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若干组,室温25℃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对实验过程中装置条件及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X溶液为CO2缓冲液并给予光照,液滴移动距离可表示净光合作用强度大小

B.若测真光合强度需另设一装置遮光处理,X为NaOH溶液

C.若X溶液为清水并给予光照,光合作用强度大于细胞呼吸强度时,液滴右移

D.若X溶液为清水并遮光处理,消耗的底物为脂肪时,液滴左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若X溶液为CO2缓冲液并给予光照,由于装置内CO2浓度一定,液滴移动距离可反映O2释放量,即可表示净光合作用强度大小,A项正确;真光合强度=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遮光处理后,NaOH溶液吸收CO2,液滴向左移动的距离可表示呼吸作用消耗的O2,即可反映呼吸速率,B项正确;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与释放的O2量相等,细胞呼吸吸收的氧气量与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相等,若X溶液为清水并给予光照,则液滴不移动,C项错误;若X溶液为清水并遮光处理,消耗的底物为脂肪时,由于脂肪中H含量比糖中高,所以有氧呼吸时消耗的O2量多,产生的CO2量相对较少,导致密闭小室中气体体积减少,液滴左移,D项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4.IAps是细胞内一种控制细胞凋亡的物质,其作用原理是与细胞凋亡酶结合从而达到抑制细胞凋亡的目的。

IAps的核心结构是RING区域,如果去掉该区域,则能有效地促进更多的细胞凋亡。

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IAps的合成可以不受基因的控制

B.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程序性死亡

C.去掉癌细胞中IAps的RING区域,可以有效促进癌细胞凋亡

D.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叫细胞的程序性死亡,IAps是细胞内一种控制细胞凋亡的物质,说明IAps的合成受基因的控制,A项错误,B项正确;IAPs与细胞凋亡酶结合而达到抑制细胞凋亡的目的,而IAPs的核心结构是RING区域,如果去掉该区域,则能有效地促进更多的细胞凋亡,C项正确;生物体内的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D项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细胞凋亡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15.研究发现,豚鼠毛色由以下等位基因决定:

Cb—黑色、Cs—银色、Cc—乳白色、Cx—白化。

为确定这组基因间的关系,进行如下杂交实验。

据此分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与毛色有关的基因型共有6种B.无法确定这组等位基因的显性程度

C.杂交的后代最多会出现4种毛色D.两只白化豚鼠杂交,后代没有银色个体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由于豚鼠毛色由Cb、Cc、Cs、Cx4个等位基因决定,故基因型中杂合子有6种,纯合子有4种,共10种,A项错误;根据图中杂交组合及子代表现型,可做如下推测:

杂交组合1中,黑×黑→黑∶白化=3∶1,说明黑对白化为显性,白化为隐性,其基因型为CxCx,两个黑色亲本为杂合体,其基因型均为CbCx。

杂交组合2中,黑×白化→黑∶银=1∶1,为测交,说明银对白化为显性,黑色亲本为杂合体,其基因型为CbCs;杂交组合3中,乳白×乳白→乳白∶白化=3∶1,说明乳白对白化为显性,乳白亲本都是杂合体,其基因型均为CcCx;杂交组合4中,银×乳白→银∶乳白∶白化=2∶1∶1,说明亲本银与乳白都是杂合体,也说明银对乳白为显性。

所以这4个复等位基因之间的显隐性关系的正确顺序是:

Cb>Cs>Cc>Cx,B项错误;由于豚鼠毛色由一对等位基因决定,所以两只豚鼠杂交的后代最多会出现三种毛色,如第4组杂交组合,C项错误;由于白色为隐性,其基因型为CxCx,所以两只白化的豚鼠杂交,其后代都是白化,不会出现银色个体,D项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复等位基因和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16.果蝇的体细胞中有4对染色体,在精子的形成过程中,会出现两次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和两次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第一次与第二次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时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分别是8和4

B.第一次与第二次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时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分别是5种和4种

C.第一次与第二次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时,染色体数目分别是8和4

D.第一次与第二次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时,染色体形态分别是5种和4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果蝇的体细胞中有4对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时染色体第一次排列在细胞中央,此时细胞虽经过染色体的复制,但是染色体的数目不变,即为8条。

染色体第二次排列在细胞中央是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时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减数第二次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因此此时细胞中染色体还剩4条,A项正确;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有8条染色体,其中3对常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XY(X和Y的形态不同),因此有5种形态。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时细胞中有4条非同源染色体,即4种形态,B项正确;第一次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时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8条染色体。

第二次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此时由于着丝点的分裂,染色体数目由4变为8条染色体,C项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有8条染色体,其中3对常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XY,因此有5种形态。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但是8条染色体两两相同,因此是4种形态,D项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7.兔的长毛对短毛是显性,某杂合的卵巢中,所有成熟的初级卵母细胞共有20个控制毛长度的基因,则经减数分裂后,最多能形成X个含控制短毛基因的卵细胞;这些基因由Y种核苷酸组成,杂合基因的分离发生在Z期。

下列有关X、Y、Z的说法,正确的是()

A.10、4、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10、5、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C.5、4、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D.5、5、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在杂合子的卵巢中,所有成熟的初级卵母细胞共有20个控制毛长度的基因。

由于细胞中染色体已经复制,且每个细胞中控制毛长度的基因为等位基因,因此可判断共有5个初级卵母细胞。

这5个成熟的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后,最多能形成5个含控制短毛基因的卵细胞,即X=5;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由4种脱氧核苷酸组成,即Y=4;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即Z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因此,C项正确,A、B、D项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8.细胞分裂是生物体一项重要的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据图判断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图①②对应于图④中的BC段,图③对应于图④中的DE段

B.若图③是雌性动物体内细胞分裂的结果,则该细胞一定由次级卵母细胞分裂而成

C.若动物睾丸内的一个细胞正进行分裂如图②,此细胞一定不会产生AB的精子

D.若某植株的一个细胞正在进行分裂如图①,该植物不一定是单倍体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①和②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对应于图④中的BC段。

③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对应于图④中的DE段,A项正确;图③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若图③是雌性动物体内的细胞分裂的结果,则该细胞可能是由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分裂而成,B项错误;图②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此细胞产生的子细胞是精原细胞,一定不是精子细胞,因为精子细胞是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C项正确;若图①细胞为体细胞,则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此时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而图①细胞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则该植株的体细胞中也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因此该植物可能是单倍体。

若图①细胞处于某植株配子形成过程中的一个时期,则该细胞由于没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该植株为二倍体。

故D项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9.下列关于遗传物质和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以肺炎双球菌为实验材料进行的活体细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B.烟草花叶病毒的RNA与车前草病毒的蛋白质重建而成的新病毒,能感染烟草并增殖出完整的烟草花叶病毒

C.同位素示踪实验证明了DNA半保留复制,通过DNA复制实现遗传信息的表达

D.根据沃森和克里克构建的DNA分子模型,每个磷酸基团上连接1个脱氧核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以肺炎双球菌为实验材料进行活体细菌转化实验(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只能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可以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A项错误;烟草花叶病毒的RNA与车前草病毒的蛋白质重建而成的新病毒,能感染烟草并增殖出完整的烟草花叶病毒,可以证明RNA也可作为遗传物质,B项正确;同位素示踪实验证明了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生物体通过DNA的复制实现了遗传信息从亲代到子代的传递,而遗传信息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C项错误;根据沃森和克里克构建的DNA分子模型,每个磷酸基团上连接2个脱氧核糖(DNA分子两端的2个磷酸基团除外),D项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遗传物质的探究实验及DNA结构、复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0.噬藻体是一种感染蓝藻的病毒(DNA病毒),用32P标记的噬藻体感染蓝藻细胞,培养一段时间,再经搅拌离心后进行放射性检测。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32P标记的是噬藻体DNA中的碱基胸腺嘧啶

B.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蓝藻上的噬藻体与蓝藻分离

C.离心后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试管的上清液中

D.此实验证明蛋白质不是噬藻体的遗传物质

【答案】B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