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和信息化工作要点7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30951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和信息化工作要点7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经济和信息化工作要点7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经济和信息化工作要点7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经济和信息化工作要点7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经济和信息化工作要点7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和信息化工作要点7篇.docx

《经济和信息化工作要点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和信息化工作要点7篇.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和信息化工作要点7篇.docx

经济和信息化工作要点7篇

经济和信息化工作要点7篇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工作导向,依靠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大力实施“六项计划”,努力取得“六大突破”,使2014年成为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质量提升之年、重点突破之年、环境优化之年,为“三个”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二、发展目标1、考核性指标。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工业用电增长12%;工业开票销售增长20%;工业入库税收增长20%;购进设备抵扣税增长25%;新开工10亿元以上项目40项;软件服务业收入180亿元。

  2、指导性指标。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20%;利税增长20%;“三新一书一网”产业产值增长30.8%;产值过50亿元企业净增5家,其中过100亿元企业净增1家;10亿元以上项目竣工14项;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率70%;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42%;新认定软件企业24家。

  3、约束指标。

  单位GDP能耗下降3.8%。

  三、重点工作

(一)坚持稳中求进,千方百计保增长。

  充分认清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的新形势,把稳定企业发展、保持生产平稳较快增长作为全年工业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千方百计强化运行保障、抵御市场风险,努力做到在逆境中积极作为,在变局中争取主动,全面实现工业运行各项目标任务。

  1、加大要素保障力度。

  重点围绕土地、资金、用工等难点焦点问题,制定专项方案,明确工作举措,加强统筹协调和个性化服务,千方百计化解矛盾,破解发展难题。

  努力突破用地瓶颈。

  在省下达的年度指标基础上,通过“增减挂钩”、“万顷良田”等途径,尽力争取更多的用地指标,同时,坚持大项目土地点供与小项目存量盘活相结合,坚持保优保重与限低限劣并举,重点保证重大项目、优势项目特别是其关键工序的用地。

  积极应对融资难题。

  拓宽融资渠道,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发行债券、票据贴现、股权融资等新的融资形式,增加流动资金;加大金融机构对企支持力度,大力向上争取信贷规模和授信政策,扩大信贷资金投放,加大工业贷款投放力度;不断创新金融产品,积极变通抵押条件,为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优先支持重点骨干企业贷款,强化对中小企业的担保和金融服务,突出抓好针对小微企业的金融创新,确保全年工业贷款增幅不低于上年水平。

  切实化解用工矛盾。

  继续做好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组织好员工跨省招聘和本地招工,多方发掘劳动力资源;设法解决目前园区职工住房和基本设施严重不配套问题,努力以优越的配套生活设施和生活环境招工留人;鼓励困难企业通过调整班次、缩短工时、开展在岗培训等形式稳定职工队伍。

  科学安排有序用电。

  坚持科学调度、有序用电,重点做好夏季、冬季用电高峰的错峰限电工作,保证特殊行业、重点企业生产用电。

  2、加大亮点培育力度。

  着力强化大企业支撑。

  对全市工业百强企业坚持做到要素优先保障,政策优先扶持,服务优先到位,促进龙头型企业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做强主业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成长性企业向专业化、特色化、精益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提高百强企业对全市工业的贡献率和带动力。

  全年新增1家以上百亿元企业,百强企业对全市工业的总量贡献率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切实抓好新增点培育。

  重点围绕100个增量产出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新增长点,制定增量目标和达产达效方案,坚持定期跟踪监控,完善现场督办、联席会议、集中服务等工作机制,及时协调解决新增长点在建设和产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资金融通、要素供应、运输衔接及市场开拓等方面的问题,为新增长点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确保新增长点按照计划投产达效。

  全年力争100个重点监控新增长点对全市工业的贡献率比上年提升1个百分点。

  积极开拓内外销市场。

  引导出口为主企业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扩大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全力巩固原有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同时把握好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创造条件开发内销市场;鼓励内销为主企业积极参加各类工商对接、产需见面活动,着力展示“名、特、优、新”产品优势,尽可能地争取客户和业务订单。

  全年力争在产品万里行、产业援疆、跨国零售集团采购会等重大活动中帮助企业签订各类协议意向合同30亿元。

  3、加大运行监测力度。

  加强宏观形势分析预测。

  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走势,关注工业品、原材料和能源价格变化动态,关注汇市、股市、楼市走向,关注国内产业、金融、财政等重大政策调整,及时发布宏观信息。

  加强重点环节监测预警。

  重点围绕支柱产业、重点企业、重要增长点的生产实现情况做好月度跟踪监测,及时进行分析预警,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加强地区实绩通报督查。

  每月通报各县(市、区)和园区主要经济指标特别是工业运行质量型指标的序时进度情况和实绩排名,加强对重点指标、重大项目、重点工作的督查督办,促进各地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不断争先进位。

  

(二)坚持又好又快,大力创新促转型。

  在保持和稳定工业经济增长的同时,抢抓转型升级战略机遇,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提高绿色制造水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实质性转变。

  1、加快实施产业振兴计划,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上取得新突破。

  切实抓好各项关键措施的落实,确保工业产业真正实现脱胎换骨的升级。

  重点抓好“六化”发展:

一是产业结构高新化。

  推进新兴产业前沿发展、规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三新一网一书”产业产值分别增长22%、30.8%;坚持生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定位,促进物流、信息、科技、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加大技改、创新、重组、集聚力度,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二是产业布局集聚化。

  打造一批高水平园区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重点推动市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光电产业基地,邗江开发区创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广陵产业园创建省级开发区,开发区创建省级生态园区,市开发区和开发区创建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

  三是产业发展链式化。

  “三新一网一书”五大新兴产业突出抓好关键环节的补链强链,机械、汽车、船舶、石化四大主导产业突出抓好现有产业链的扩容延伸,进一步做大做强。

  四是产业创新自主化。

  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加强自主研发和产学研合作,重点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大力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五是资源利用国际化。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资本、技术、人才、市场集聚我市的良好氛围,大力推进“三招三引”战略;充分利用外资企业“技术溢出”效应,利用海外科技创新资源促进我市产业升级;充分利用内外资协作、内外销并举的优势,积极拓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六是生产制造绿色化。

  进一步强化节能降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努力实现设计开发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的目标,构建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

  2、加快实施千企创新升级计划,在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上取得新突破。

  把企业创新放在创新型经济的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五年培育1000家创新型企业,带动全市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

  全年培育和认定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40家,总数达到500家。

  建立健全创新体系。

  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全市新认定市级“两站三中心”160家以上,新增省级以上“两站三中心”40家;深化产学研合作,全年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300项以上,新建校企联盟100家以上。

  加大创新投入。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2%以上。

  加速产品技术创新升级。

  引导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大力开展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的攻关,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

  全市专利、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均增长25%,新增省以上高新技术产品400个以上。

  加强品牌化标准化建设。

  支持企业自主品牌建设,争创高层次品牌;鼓励企业主导和参与标准制订,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争创国家技术标准化机构。

  新增省级以上品牌58件以上;新增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3个以上,企业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5项以上。

  加强软实力建设。

  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大力弘扬企业创新文化,推动企业切实履行安全生产、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社会责任,全年管理创新优秀(示范)企业、信用管理贯标企业、省级信用管理示范企业分别创成5家、80家、2家以上。

  推动企业“两化”融合。

  促进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新型业态培育、技术改造等环节的应用和集成,打造一批“智慧企业”。

  3、加快实施创新载体平台提升计划,在集聚创新资源和成果上取得新突破。

  把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作为发展创新型经济的主要抓手和着力点,通过加强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和目标管理,促进“9+1”创新载体早显形象,早出成果。

  加快载体设施建设,推动各载体加快建设科研用房和孵化器、加速器,全年新建科研用房60万平米以上,孵化器、加速器面积120万平米以上,同时,加速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推进美化、绿化、净化、亮化工程,大力引进优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资源,满足各类人才及其亲属的入学、就医、文化、健康需求,营造一个更加宜居宜业的环境;加大科技招商力度,突出“三招三引”,推进专业化招商,全年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在创新载体内建设教育、科研或科技服务机构20家,引进并建成各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风投、创投等公共服务机构30个,引进高新技术孵化企业200家,引进各类人才15000名,其中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40名,争取每个创新载体和综合体在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上取得明显突破;不断提升载体成效,充分发挥创新载体的研发平台优势,加强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孵化,全年“9+1”载体申请专利400项,其中发明专利40项,实施各类科技计划立项项目200项,培育20家上市后备高新技术企业,在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和产品研发、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知识产出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4、加快实施大体量高质量项目投资计划,在提高项目质量和水平上取得新突破。

  坚持以投入支撑创新转型,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全年力争在以下八类项目上分别落实和实施10项以上,即“810”计划:

主攻龙头基地型项目,重点抓好上海大众30万辆轿车、中信泰富特钢、中材集团LED照明等重特大项目的实施,推动重点产业基地建设。

  主攻战略先导型项目,围绕我市优势产业发展方向,加快招引和实施汇成微电子LCD驱动IC封装测试、凯尔斯迈电动汽车生产线、国电南自智能电力设备产业园等全局性重大项目,重塑产业格局。

  主攻战略重组型项目,抓住当前行业洗牌有利时机,大力推进中化重组扬农、江淮重组女神等合作项目,引进战略投资。

  主攻补链扩链型项目,加快化工园区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森萨特汽车传感器等项目实施,努力增粗接长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产业链,带动整个产业做大做强。

  主攻重大技改型项目,抓好大洋造船海洋钻井平台、九龙客车5万台商务车等项目推进,通过骨干企业生产设施、装备、工艺的改造,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主攻节能环保型项目,大力引进和实施中材机械水泥生产余热回收设备、华电集团分布式能源电站,海沃机械固废处理研究中心等项目,提高产品绿色化水平,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

  主攻核心技术型项目,瞄准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源头,加大扬农高效杀虫剂、亚威大型开式伺服折弯机等项目投资力度,加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成果产业化,抢占技术制高点。

  主攻生产服务型项目,加快落实和推进电子书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江都港3#4#5#泊位、联创软件园等项目,促进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

  5、加快实施“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在启动建设一批具有特色和示范推广意义的项目上取得新突破。

  围绕“三个”建设总目标,以推进政务优化、社会管理、民生幸福和两化融合为重点,充分发挥智慧城市研究院的平台优势,突出项目带动和试点示范,加快实现“数字”向“智慧”的提升。

  着力推动“两化”深度融合。

  继续抓好企业、产业和区域“两化”融合示范试点,推进企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和产业链协同创新,提高企业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水平。

  着力推动城市信息化项目建设。

  大力推进电子政务优化、城市应急指挥调度、智能环保、地下管线信息系统、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市政府数据资源中心等在建项目实施,力争启动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示范、特色产业电子商务平台、智能旅游、民生产品追溯系统等新项目建设,全年基于GIS的信息管理系统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率达到80%,市(县、区)两级应急平台初步建成,重点污染源和重大风险源实现智能综合监控,城市家庭“光网工程”覆盖率达到80%,城市重点区域、县(市)核心区WLAN热点覆盖率达到90%以上。

  着力推动民生幸福服务平台建设。

  围绕城市宜居环境和民生幸福指数提升,加快智能医卫、智能交通(公交)、特色文化资源信息平台、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建设。

  全年实现2—4所“智慧校园”试点示范,城区和县(市)医院卫生信息平台覆盖率分别达80%和30%,学校(义务)教育资源库接入率分别达90%和60%,社区综合管理与信息服务平台覆盖全市90%以上的社区。

  6、加快实施“两型”产业体系构建计划,在节能管理措施创新和长效机制完善上取得新突破。

  以结构优化、技术进步、管理创新为主导,坚持源头把关、过程控制、阶段监测相结合,大力推进定总量、定单耗、定标准、定项目的“四定”节能管理,推动节能工作再上新台阶。

  定总量,构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体系。

  研究制定《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实施办法》,建立以“存量节能提效、增量项目控制、季度超限预警、区域总量包干”为主要内容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体系,科学核定和分解节能目标,加快能源总量管理数据平台建设,严密监控高耗能行业及重点耗能企业的电耗、能耗,推动节能管理的实时化、科学化。

  定单耗,实施百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

  在102家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节能示范行动,加强企业年度节能目标管理,实行重点用能企业月度能耗网上直报,推动企业加快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工艺设备,推动企业绿色制造、清洁生产。

  定标准,开展示范企业创建和能效对标。

  指导督促工业企业开展能效对标达标活动,主要产品单耗达到国家、省、市限额标准,引导企业学习先进节能经验,落实管理和技术措施,充分挖掘节能潜力,提高能效水平。

  定项目,推进“六个一批”节能重点工程。

  全年实施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技术改造项目120项,废旧电缆再生利用、废弃油墨回收利用、废旧电池循环利用等循环经济项目30项,电子废弃物回收拆解、废旧化学纤维回收利用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100项,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企业100家,整治关闭“五小”企业100家,实施节能监察企业140家。

  四、保障措施1、深化思想解放。

  针对当前少数干部和企业存在的种种困惑和疑虑,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坚持“五个不动摇”:

坚持工业第一方略不动摇,坚持“项目为王”不动摇,坚持创新驱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动摇,坚持上质量扩规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不动摇,坚持加压奋进、争先进位不动摇。

  破除“五个活思想”:

一是认为这几年工业发展相对较快,注意力、着力点可以“转一转”的活思想;二是认为体制变了,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方式也应该“改一改”的活思想;三是认为宏观调控绷得太紧,信贷、土地、节能、环保等政策可以“松一松”的活思想;四是认为资源环境和各种要素保障趋紧,发展速度可以“缓一缓”的活思想;五是认为发展压力太大,发展成本过高,考核指标可以“减一减”的活思想。

  2、优化发展环境。

  牢固树立企业兴衰成败、生死存亡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转命脉的理念,把改进部门服务、优化发展环境作为当前形势下政府工作的突出重点来抓。

  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环境,改善环评、能评、安评等各项服务,坚决杜绝重大项目中梗阻现象;进一步优化管理服务环境,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项目,坚持税收用足优惠,规费低限收取,罚款低限执行,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认真落实国务院常务会关于扶持小微企业的九条扶持措施,贯彻好国家、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做好上级项目资金的地方配套,根据新的形势,继续修订完善本地产业振兴、科技创新等各项扶持政策,并及时做好企业奖励兑现工作,以多层次、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企业发展;进一步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制订《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以市、县、乡镇服务中心为主体,以社会化服务机构为补充的中小企业三级服务网络,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技术、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创业辅导等四大平台,提高对中小企业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3、硬化倒逼机制。

  将工业产值、工业投入等绝大部分“规模性指标”调整为指导性指标,不再进行刚性考核,考核指标以工业增加值、工业开票销售、工业入库税收、购进设备抵扣税、10亿元以上项目新开工数等属于第三方数据的质态性指标为主,同时强化单位GDP能耗约束性指标的考核,提高目标管理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引导和促进全市工业向效益型、税源型、低碳型经济转变。

  第二篇2013年,全市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深入开展节能低碳行动,推进各项节能重点工程,大力推广节能技术产品,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

  预计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3.5%左右,完成省定考核目标。

  2014年,全市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协助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以项目化的方式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力争全年单位GDP能耗较上年下降3.5%,“万家企业”实现节能20万吨标准煤。

  全年计划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120项,循环经济项目20项,清洁生产审核企业80家,节能监察企业100家。

  一、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

(一)加强对新上项目节能审查。

  将节能评估和审查作为能源消费源头控制的有力手段,提高执行力、增强约束力,严格控制新上含燃煤(油)工业锅炉(窑炉)的项目,严格控制新增能耗对完成地区节能目标产生较大影响的项目,严格控制单位能耗和设备能效不达标的项目,未通过节能审查的项目不得接电。

  

(二)深入开展节能低碳行动。

  3月底前,完成万家企业节能目标考核和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报送。

  完善重点用能单位能效统计监测平台,实现能源消费数据网络报送。

  继续推进万家企业按照《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23331)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对建立体系并稳定运行的企业进行评价,继续开展其余万家企业的体系建设的培训和辅导,争取25家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

  加强节能技术推广和指导,做实能源审计,挖掘节能潜力,指导和推动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万家企业实现节能20万吨标准煤。

  (三)实施电机能效提升计划。

  综合运用惩罚性电价、高效电机推广补贴、节能专项资金扶持、节能设备所得税优惠、合同能源管理等经济和市场手段推动企业淘汰更新落后电机,对电机及拖动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推广使用高效节能电机,提升电机系统能效水平,全年计划淘汰落后低效电机5.3万千瓦。

  (四)大力推广节能技术产品。

  加大技术推广力度,针对电力、冶金、化工等重点行业和锅炉窑炉、电机及拖动系统等重点用能设备,积极推广高效清洁燃烧、余热余压利用、电机节能调速等先进适用节能技术5项以上。

  组织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加大政策宣传,加强组织力度,大力开展高效节能电机、节能灯及LED照明产品的推广应用,全年计划推广节能灯10万只。

  (五)推进节能改造重点工程。

  通过举办节能技术推介会、开展能企合作现场诊断、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节能专项资金扶持等措施引导企业实施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改造项目,全年计划组织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重点工程120项,实现节能15万吨标准煤。

  二、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六)促进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发展。

  贯彻落实国家、省政府《关于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意见》,立足我市节能环保产业现有的基础和特色,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产业招商等方式促进LED照明、水处理、静脉产业、废旧纤维综合利用、节能装备制造、节能服务等节能环保产业的集群集聚发展。

  (七)实施节能环保产业化示范工程。

  积极关注国家节能环保产业配套政策和省节能环保产业专项资金,做好节能环保产业化规模化和应用示范项目储备,积极争取政策。

  紧盯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指导推荐我市节能产品列入推广目录。

  运用省、市两级节能专项资金,支持节能环保产品产业化示范项目10项。

  (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做好专业节能服务公司的审核备案,鼓励节能设备厂商成立节能服务公司,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提升业态。

  促进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企业的洽谈合作,协调落实各项财税扶持政策,组织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示范项目10项。

  三、助推工业领域大气污染防治(九)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

  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计划,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充分发挥各级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杠杆和导向作用,推动实施工业锅炉及窑炉煤改电、煤改气及洁净煤技术的利用,全年计划实施清洁能源替代项目10项。

  (十)提升工业清洁生产水平。

  围绕化工、建材、金属压延、造船等重点行业,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开展清洁生产技术推广,提升工业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全年计划完成80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运用市级节能专项资金支持清洁生产示范项目10项。

  (十一)加强大气污染应急调控。

  根据大气污染防治应急预案和高耗能行业快速扩张带来的能耗总量大幅上升的情况,协助环保部门实行大气重污染天气应急调控,对火电、冶炼、化工、水泥等“两高”企业实施限产限排等调控措施。

  四、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十二)推动循环经济项目建设。

  推进废旧纤维再生利用、工业尾气回收、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等一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全年计划实施循环经济项目20项,运用市级节能专项资金支持循环经济示范项目10项。

  (十三)做好资源综合利用认定。

  加大宣传、拓宽领域、严格审核,推进粉煤灰、生物质、废塑料、再生铅等大宗资源的综合利用认定工作,全年计划实施资源综合利用项目90项。

  (十四)推进工业用水效率提升。

  认真贯彻执行工信部等下发的《重点工业行业用水效率指南》,突出抓好火电、钢铁、纺织、造纸、石化和化工、食品和发酵等重点行业的企业节水工作。

  引导扶持企业应用节水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加大节水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工业用水效率。

  组织开展用水效率对标达标活动,推动节水型企业建设。

  五、健全节能激励和约束机制(十五)优化节能激励政策。

  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强项目挖掘和储备,积极指导和帮助符合条件的项目争取国家节能技术改造、合同能源管理、清洁生产示范等专项资金和省级节能循环经济专项资金。

  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加强与税务部门的沟通衔接,协调落实节能产品所得税优惠、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合同能源管理税收优惠等税收政策,明确实施细则和操作流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