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三一轮教师用书一模考前串讲与主观题增分有答案地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14834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06 大小:66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三一轮教师用书一模考前串讲与主观题增分有答案地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版高三一轮教师用书一模考前串讲与主观题增分有答案地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版高三一轮教师用书一模考前串讲与主观题增分有答案地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版高三一轮教师用书一模考前串讲与主观题增分有答案地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版高三一轮教师用书一模考前串讲与主观题增分有答案地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三一轮教师用书一模考前串讲与主观题增分有答案地理.docx

《版高三一轮教师用书一模考前串讲与主观题增分有答案地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三一轮教师用书一模考前串讲与主观题增分有答案地理.docx(10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三一轮教师用书一模考前串讲与主观题增分有答案地理.docx

版高三一轮教师用书一模考前串讲与主观题增分有答案地理

创意编排一模考前串讲与主观题增分

第一编一模考前串讲——构建知识体系

[编者按] 地理具有整体性,各地理要素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联系。

一轮复习结束,对各地理主题要素进行串知整合,既能温故已学知识,更能构建知识体系,贯通知识联系。

帮考生理顺知识脉络,理清逻辑思维;做到思考有方向、答题不偏颇。

串讲

(一) 气候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

  气候的影响无处不在,渗透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各个环节。

气候对地理环境各要素影响的相关知识,点多面广,考生在作答时往往由于记不清而导致失分。

将气候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搭建成框架,条目化进行梳理,有助于考生分类存储知识,做到记得牢、调用准。

[相关知识串讲]

一、气候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地形的影响

(1)高寒地带:

气候寒冷,冰蚀地貌广布。

(2)沙漠地带:

降水稀少,温差大,风力作用强,风蚀地貌、沙漠广布。

(3)湿润地带:

降水较多,流水作用强大、普遍,既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沟谷),又有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三角洲、冲积平原)。

2.对水文的影响

(1)对河流的影响:

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对河流水系特征的影响

①河流流量和水位的季节变化(雨林气候、海洋性气候——变化小;地中海气候——冬季汛期,夏季枯水期;热带草原气候、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夏季丰水期);

②结冰期的长短:

温带地区的河流可能出现结冰期(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不同)

降水量大的地区,河网密度较大,河流的长度较长

(2)对湖泊的影响:

①内流湖区:

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水位较低,盐度较高。

②外流湖区:

降水丰富,湖泊面积较大,多为淡水湖。

(3)对沙漠地区水的影响:

①沙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地表水缺乏。

②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空气中的水汽凝结下渗地下而成地下水。

(4)对海水性质和洋流的影响:

①对海水盐度的影响:

降水多,蒸发弱的地区一般盐度较低;反之盐度较高。

②风海流的形成:

受盛行风的吹拂。

③上升流的形成:

受离岸风的吹拂。

(5)对雪线高度的影响:

①气温:

阳坡气温高,雪线高;阴坡气温低,雪线低。

②降水:

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

3.对土壤的影响

(1)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侵蚀作用。

(2)对冻土的分布及冻融的影响。

(3)影响土壤有机质多少。

4.对植被的影响

光热水的不同组合,影响植被类型及其分布。

二、气候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光热水风的影响)

(1)旱涝、盐碱、风沙、焚风等气候现象对农业生产有不利影响。

(2)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同影响。

气候类型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对策

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种植业发展

夏季风不稳定,多旱涝灾害

兴修水利

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热量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强烈

降水少,雨热不同期

解决灌溉,有利于园艺业(水果种植业)发展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温和多雨,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

降水丰富,光照、热量不足,不利于农作物成熟,产量低

发展乳肉畜牧业

温带大陆性气候

气候干燥,太阳辐射强烈(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气温日较差大),夏季高温

降水少,冬季气温低

解决灌溉,有利于优质农产品生产(温带水果、棉花等)

(3)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大牧场放牧业、热带种植园农业、乳畜业等。

2.对交通的影响

(1)对内河航运的影响:

通过影响河流的水位、水量和结冰期影响内河航运。

(2)对远洋航运的影响:

顺风和逆风、台风和飓风等影响。

(3)对航空的影响:

大雾天气、狂风、特大暴雨等恶劣天气的影响。

(4)对管道运输的影响:

低温冻害的影响。

(5)对公路、铁路运输的影响。

(6)对邮政通讯的影响:

通过灾害性天气影响邮路来影响邮政通讯。

3.对水能的影响

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的地区,水能资源可能丰富(还要考虑地势落差)。

4.对旅游业的影响

(1)有利影响:

形成特殊的气象气候景观——吉林的雾凇、哈尔滨的冰雕、黄山的云海等。

(2)不利影响:

恶劣天气影响出游。

(3)对特殊气候区的旅游影响:

地中海气候夏季旅游旺季。

5.对建筑物的影响

通过光照和盛行风向影响建筑物和街道的朝向。

(如我国北方房屋的坐北朝南,极地地区房屋的朝向,黄土高原窑洞)

6.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1)对大气有污染的工业的布局:

考虑当地的盛行风向或最小风频。

(2)逆温现象:

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3)热力环流:

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对有大气污染的工业布局的影响。

7.对各种观测站、卫星发射站的布局影响

(1)天文台:

海拔高,天气晴朗,空气稀薄的地区利于天文观测。

(2)卫星发射站:

降水少,风力弱,天气晴朗及恶劣天气少的地区。

8.对城市和居民区的影响

(1)中低纬度沿海地区:

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城市、人口密集。

(2)热带地区低地闷热:

城市多分布在高原地区,如墨西哥高原,巴西高原。

(3)对建筑物形状影响:

南北方屋顶坡度的差异、云南的吊脚竹楼。

[巩固迁移训练]

(2019·菏泽模拟)贡嘎山位于四川西部,下表示意该山东坡某海拔范围由低到高(Ⅰ~Ⅳ)四种植被垂直带某年10月时的生物量及其分配构成。

读表回答1~3题。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总计生物量/(吨/公顷)

98.25

1.62

0.13

233.49

97.87

2.08

0.05

524.55

97.41

2.45

0.14

415.81

95.06

4.94

20.86

1.该海拔范围内物种优势最显著的是(  )

A.苔原         B.草本

C.灌木D.乔木

2.植被带Ⅲ是(  )

A.常绿阔叶林带B.山地针叶林带

C.高山灌丛带D.高山草甸带

3.推断导致植被带Ⅱ、Ⅲ生物量高于Ⅰ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B.气温

C.降水量D.土壤

解析:

1.D 2.B 3.C 第1题,表中信息显示该海拔范围内乔木层所占的比重最大,则乔木是优势最显著的物种。

第2题,该山地位于四川西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其基带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植被带Ⅲ乔木层占比大,应是森林带;但海拔较高,不可能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则是山地针叶林带。

第3题,“由低到高(Ⅰ~Ⅳ)”,说明“Ⅱ、Ⅲ”植被带位于半山腰,而“Ⅰ”植被带位于山麓地带;由于地形的抬升作用,海拔较高处的降水会多于山麓地带,而生物量较大。

气温应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光照与坡度有关,材料中没有体现坡度信息;土壤在同一山坡差别不大。

(2019·南昌一模)咖啡树为多年生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气候是其种植的决定性因素。

赤道两边南北纬25°之间的地带,最适合种植咖啡树,被称为“咖啡带”。

据此回答4~5题。

4.咖啡树多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说明咖啡树(  )

A.需土壤肥沃B.需光照充足

C.喜冷湿环境D.喜阴湿环境

5.人们常在南北纬25°附近的咖啡种植园里夹种树干较高的植物,这一举措不是为了(  )

A.充分利用气候资源B.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C.改变咖啡树热量条件D.改变咖啡树光照条件

解析:

4.D 5.C 第4题,赤道附近多为热带雨林气候,多高大乔木,而咖啡树为灌木或小乔木,说明不喜光照;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多,森林中气候潮湿,而咖啡树最适合在此生长,说明喜湿。

第5题,因咖啡树最适合在赤道附近种植,而南北纬25°附近纬度较高,从热量条件看该处已经是边缘地带,不能再降低热量;而树干较高的植物会阻挡光照,会降低小环境的热量,故这一举措不是为了改变热量条件。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 宁夏中卫市(甲地)为我国最大的硒砂瓜种植基地。

该地区硒砂瓜富含多种氨基酸和硒、锌、钙、钾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

硒砂瓜个大、瓤红、汁甜,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A级绿色食品。

当地农民创造出了压砂种瓜这一节水保墒的旱作农业种植模式,即在土地上铺上一层砂砾,盖上一层薄膜,瓜苗就从石头缝里“蹦”出来,有效地提高了瓜的质量和产量。

(1)试分析甲地农民采用的薄膜覆盖技术对硒砂瓜生长过程的影响。

(2)分析乙地种植西瓜的劣势气候条件。

(3)借鉴甲地的发展经验,简述乙地为改造西瓜种植的气候条件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

(1)题,薄膜覆盖技术的运用改善了当地的水热条件。

(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地位于我国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少,风沙灾害多,降水集中在夏季,旱涝灾害频发。

第(3)题,从水资源利用、农田生态保护等方面分析。

答案:

(1)覆盖薄膜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长期保持土壤湿润,有利于克服当地干旱气候条件对西瓜生长的不利影响;覆盖薄膜也可以减少土壤热量损失,提高地温,有利于西瓜快速生长。

(2)乙地位于季风区,春季时降水少,风沙灾害多;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旱涝灾害频发。

(3)针对风沙灾害多的问题,可以建设平原农田防护林;针对春季降水少的问题,可以推广抗旱节水农业技术,如薄膜覆盖、地方名优特产品培育;针对旱涝灾害频发的问题,可以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等。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7年2月20日,晴,我从智利的蓬塔阿雷纳斯搭乘豪华邮轮前往火地群岛探险旅游。

几个小时后,邮轮在蜿蜒曲折的海峡内航行,海面上风大浪高。

我看到处处是幽深的峡湾,烟云缭绕,两岸绿岛荒岩上栖息着无数海鸟、企鹅和海狮,远处一座座青山雪峰,冰川遍布,蔚为壮观。

邮轮到达乌斯怀亚港已然风平浪静,大大小小的船只星罗棋布,海鸟自由翱翔,与岸上色彩鲜艳的小木屋构成绚烂的画卷……

——摘自游记《世界尽头·原始火地岛》

材料二 如图示意火地群岛位置及游记中的探险旅游路线。

(1)分析沿途“青山雪峰”景观的形成原因。

(2)比较线路甲、乙段的风浪大小,并说明理由。

(3)乌斯怀亚民居多为低矮的小木屋,屋顶坡度大。

说明该地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解析:

(1)题,沿途“青山雪峰”景观的形成原因主要从山峰、植被、积雪形成原因分析。

山峰的形成与板块构造有关,该地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形成高大山脉。

由于地处盛行西风带,降水量大,且2月份为南半球夏季,气温高,植被茂密“青山”。

由于纬度高,海拔高,气温低,峰顶有积雪覆盖,为“雪峰”。

(2)题,线路甲、乙段的风浪大小及理由主要从该地的盛行风向及洋流角度考虑。

读图根据经纬度可知,航行路线位于西风带内,洋流为西风漂流。

甲航段受大陆影响,位于西风背风地带,且受西风漂流影响小,而乙段航线与西风漂流及西风风向一致,西部为海洋,对于西风及西风漂流影响小,且由于地处小岛屿之间,有狭管效应,使得乙段风浪大。

第(3)题,乌斯怀亚民居多为低矮的小木屋,屋顶坡度大的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从抗风、防震及取材角度考虑。

由于该地位于西风带,风浪大,低矮的木屋可以防风。

该地位于板块交界处,地震多发,木结构房屋抗震性能强。

该地冬季多降雪,屋顶坡度大,不易积雪。

且周围植被覆盖率高,有利于就地取材。

答案:

(1)地处板块消亡边界,褶皱隆起形成高大山脉;(地处中纬度地区,)盛行西风,降水丰富,正值夏季,森林茂密;纬度较高,且山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多数山峰被积雪覆盖。

(2)乙段风浪较甲段大。

理由:

与甲段相比,乙段西部为海洋,对西风和西风漂流的削弱作用较小;航道狭窄且走向与盛行风向一致,狭管效应显著。

(3)该地多大风天气,地震频发,低矮小木屋抗风性强,且利于防震;冬季降雪量大,屋顶坡度大不易积雪;森林茂密,便于就地取材。

串讲

(二) 河流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在初、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关河流的基础图像不少,但相关基础知识及内在关联结构图示明显不足。

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考生在作答河流类试题时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

为此,我们搭建河流基础知识、基础图像与考题之间的连接桥梁,从而突破失分瓶颈,做到快速、准确答题。

[相关知识串讲]

一、河流的特征

1.任何一条河流自上游的源头到下游入海口(或入湖或消失在沙漠)地势逐步降低。

2.河流上游地区一般都是“V”字型河谷,因为河流上游地区一般地势高,起伏大,多高山和高原,对河流、河道有明显的束缚作用。

河流中下游地区通常都是“U”字型河谷,因为河流中下游地区一般地势低,且相对平坦,多平原和丘陵,对河流河道没有明显的束缚作用,加之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河流侧向侵蚀作用十分显著,河曲发育。

3.河流的支流地势和海拔高度明显高于干流的地势海拔高度,支流水体汇入干流。

4.因地势原因,河曲多出现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

5.流域面积的大小与流域内降水量的多少呈正相关,同时它还与区域内地形地势相关。

6.一般来说,外流河源远流长,水量较大,流域面积广。

内流河流程较短,水量较小,流域面积小。

但也有例外,如伏尔加河是注入里海,流域内降水丰富,流程长,流域面积广阔,为欧洲第一大河。

外流区内也会出现局部地区的内流河流域。

原因可以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去分析,自然原因包括降水量等河流补给方式出现了明显变化,如降水量减少,区域气温较高,蒸发量明显增加等等。

人为原因包括过度破坏流域内植被,导致涵养水源能力下降,过度开发利用流域内的水资源,导致河流下游水土枯竭等等。

二、主要影响因素

(一)气候对河流的影响

1.气温对河流的影响

(1)气温决定着河流的冰期,在中高纬度地区当气温在0℃以下的时候,河段会出现结冰现象。

在我国一般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地区冬季气温在0℃以上,河流没有结冰期;以北地区冬季气温在0℃以下,冬季有结冰现象,而且纬度越高,冰期越长。

(2)气温决定着河流的两种补给方式——高山高原地区的永久性冰川积雪融水补给和平原丘陵区的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两者的最大补给量分别出现在夏季和春季,前者多补给河流的源头地段,后者多补给河流的中下游地区。

(3)气温还决定着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蒸发量,这直接关系到干旱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如中亚地区大量引用阿姆河和锡尔河的水灌溉棉田,导致区域内水分蒸发量激增,致使干旱区域更加干旱。

中国新疆的绿洲及宁夏平原都存在过度开发水资源的倾向。

2.降水对河流的影响

(1)大江大河流域内的年降水量决定着河流的径流总量。

影响流域年径流总量的因素主要是流域面积和年降水量,当流域面积相差不大时,降水量越大,河流的径流总量越大。

(2)流域内的降水季节变化决定着河流的枯水期和丰水期。

由于季风气候的降水有明显季节变化,所以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有明显的丰水期和枯水期。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河流的水量平稳,没有明显的丰水期和枯水期。

(3)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决定流域内特大的旱涝灾情。

雨热同期虽然有利于季风气候区的农业发展,但是旱涝灾害频繁,会带来不利影响,致使水利设施的投资较大。

(二)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地形决定着河流的流向、河流的流速及水系形状与安全。

海河流域水系的形状像一把打开的扇子,干流和支流的水体同时注入天津市后再入渤海。

这样的水系形状是地形决定的,各个支流之间、干流与支流之间是因为分水岭的存在,扇状的分水岭决定了扇状的水系特点。

当突发暴雨来临时,这种扇状水系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会在下游地区形成洪涝灾害。

(三)植被对河流的影响

植被对河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决定河流的含沙量、调节河流的径流量变化。

植被茂密,河流的含沙量小,汇水速度慢,径流量变化小;植被稀疏时,河流含沙量大,汇水速度快,易给中下游地区带来洪涝灾害。

三、水利和水害

(一)水利

1.概念:

利用各种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对自然界的水(如河流、湖泊、海洋和地下水)进行控制、调节、治导、开发、管理和保护,以减轻和免除水旱灾害,满足人类生活与工业生产用水需要。

2.水利形式可分为两个层级:

第一级包括河流航运、灌溉农田和水力发电。

第二级包括调节气候、淡水养殖、旅游开发、聚落供水和美化环境。

(二)水害

1.洪涝灾害的成因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包括降水总量(降水时间长短×降水强度)、地形地势和河曲发育造成泄洪不利等三大因素;人为因素包括中上游植被覆盖率下降和中下游围湖造田。

治理措施包括上游的水土保持林工程建设,中下游的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疏浚河道和退耕还湖。

2.凌汛灾害的成因包括:

(1)河流处于温带或亚寒带及寒带地区,有明显的冰期;

(2)河流有由低纬流向较高纬度的趋势;(3)初冬时节,相对上游河段未结冰,相对下游河段已结冰,形成冰坝阻挡上游河水流动,造成乱流,形成凌汛。

初春冰融形成凌汛道理相同。

治理措施主要是飞机轰炸坚固的冰面。

[巩固迁移训练]

(2019·濮阳模拟)20世纪90年代以前,第聂伯河夏、秋季径流量约为年总径流量的24%,冬季径流量约为年总径流量的15%。

20世纪90年代以后,该河夏、秋季径流量约为年总径流量的32%,冬季径流量约为年总径流量的30%,但总径流量变化较小。

下图为第聂伯河部分流域示意图。

据此回答1~2题。

1.第聂伯河的主要补给类型是(  )

A.冰川融水补给     B.雨水补给

C.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D.地下水补给

2.20世纪90年代以后,第聂伯河径流量的季节分配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A.流域降水量增加B.全球气候变暖

C.农业灌溉面积减少D.大量修建水库

解析:

1.C 2.D 第1题,材料显示:

20世纪90年代以前,第聂伯河夏、秋、冬三季的径流量占全年的39%,则春季径流量所占比重最大,说明以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

高山冰川融水补给主要以夏、秋季为主,与材料信息不符;该地纬度高,降水以降雪为主,则雨水补给比重小;地下水补给稳定但水量较少。

第2题,20世纪90年代以后,第聂伯河径流量的季节差异减小,说明是受到了人为活动的调节作用,可能是上游修建水库所致;“总径流量变化较小”,说明降水量没有大的变化;全球气候变暖,积雪融水增多,总径流量应该变大。

图1为我国某河流河道示意图,甲为一河心沙洲,图2为该沙洲一年内面积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河位于我国的(  )

A.西北地区B.西南地区

C.东南地区D.东北地区

4.对于该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P河道为该河主航道,则该河段的流向为东北流向西南

B.若河流上游修筑水坝,则河心沙洲面积增长速度可能减慢

C.若该河段为自西向东流,则Q河道将慢慢变浅

D.河心沙洲常发育在河流上游水流较快的地方

解析:

3.D 4.B 第3题,由图2面积变化可知,沙洲在3、4月份和7、8月份面积较小,结合河流流量大、侵蚀严重即可判断该河流有两次汛期,我国东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形成春汛,夏季雨带北移形成夏汛,故该河位于我国东北地区。

第4题,若P为主航道,则河流流向应为自东南流向西北。

河流上游修建水坝,泥沙沉积,将导致河心沙洲面积增长速度减慢。

若该河段自西向东流,则Q处侵蚀严重,P处沉积严重。

河心沙洲的形成是泥沙沉积的结果,故发育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

5.(2019·安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朱巴河是索马里主要河流,全长1659km,流域面积76.6万平方千米,干流下游河段水量逐渐减少,卢格以下河段出现部分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现象。

下图是朱巴河流域示意图。

(1)描述朱巴河的水系特征。

(2)分析朱巴河干流下游河段水量逐渐减少的自然原因。

(3)说明朱巴河卢格以下河段部分河床高于两岸地面现象的原因。

解析:

(1)题,结合图示信息,从流向、流程、流域面积大小、支流状况等方面分析即可。

(2)题,可从河流补给减少和支出增加角度分析。

第(3)题,运用“地上河”知识分析,即自然原因是“泥沙+堆积”。

答案:

(1)总体自(西)北向(东)南流;流程长;流域面积大;上游支流多,中下游支流少;河流上游落差大等。

(2)下游流域由热带草原气候向热带沙漠气候过渡,降水逐渐减少;蒸发旺盛,下渗增加;下游部分河段出现地上河现象,无支流汇入。

(3)上游山区落差较大,水蚀作用强,河流携带大量沙石;卢格以下部分河段地形平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堆积,河床抬升;在人为筑堤束水情况下导致河床高出两岸地面。

6.(2019·肇庆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这是出自唐代诗人韩愈《送桂州严大夫》一诗中的名句。

漓江发源于南岭,在桂林至阳朔河段,蜿蜒南流,河床由砂、卵石组成,两岸多为石灰岩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是桂林山水的核心。

下图示意桂林在广西的位置和漓江的景观。

(1)推断漓江夏、冬两季河水含沙量大小的差异,并说明理由。

(2)分析漓江河床多卵石的原因。

(3)说明漓江两岸形成“山如碧玉簪”景观与当地气候的关系。

解析:

(1)题,漓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

夏季河流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多大雨,流量大,对地表和河流的侵蚀作用强,搬运作用也强,河水含沙量大;冬季河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雨水补给少,流量小,侵蚀和搬运作用弱,含沙量小。

(2)题,卵石应从流水侵蚀、搬运、沉积作用角度分析。

第(3)题,据材料可知,漓江两岸多为石灰岩岩溶地貌即喀斯特地貌,且当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对石灰岩的溶蚀作用也强,加快石灰岩岩溶地貌的发育;冬季温暖,植物也能生长,因此漓江两岸形成“山如碧玉簪”景观。

答案:

(1)夏季大,理由是夏季河流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多大雨,流量大,对地表和河流的侵蚀作用强,搬运作用也强,河水含沙量大;冬季小,理由是冬季河流补给以地下水为主,降水少,流量小,侵蚀和搬运作用弱。

或差异:

夏季大于冬季。

理由:

夏季河流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多大雨,流量大,对地表和河流的侵蚀作用强,搬运作用也强,河水含沙量大;冬季河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雨水补给少。

(2)从上游来的河水,水流急,搬运作用强,可携带砾石;搬运过程中砾石碰撞摩擦,棱角消失;在漓江河段,流速变缓,携带的卵石在此处堆积。

(3)当地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对石灰岩的溶蚀作用也强,加快石灰岩岩溶地貌的发育;冬季温暖,植物也能生长。

串讲(三) 地形的形成及影响

  在区域地理环境中,地形地势图像无处不在,出现频率较高,其学习难度也不小。

究其原因,无外乎是思维线索不清,知识结构杂乱无章,对非地带性特征认识不足,对地形众多的影响分析不到位。

因此,考生在复习时,首先要记忆区域地形的知识,通过地形图获取地形基础知识;其次要完善地形复习线索,打通知识联系,构建知识体系。

[相关知识串讲]

一、地形的类型、特点描述及其成因

1.地形类型

把握四种原生态的地型类型——山地、高原、丘陵和平原,明辨一种派生性的地形类型——盆地。

2.地形特点描述

地形区特点的描述一般有两个思路:

(1)同类地形特点的比较。

如松辽平原(沃野千里)、江汉平原(河湖密布)、东欧平原(冰川作用形成的波状起伏)地形特点的差异;

(2)据等高线图描述某一地形区的具体特点。

如路南石林的地形特点——岩石耸立,如丛林一般。

3.地形的成因

(1)宏观角度:

全球板块运动观点

①基本观点:

整个岩石圈被分成六大板块,板块内部比较稳定,如澳大利亚位于印度洋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不仅目前没有火山、地震发生,而且整个版图的地质演变也比较缓慢,自然地理环境变化不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这是世界上高大山地的生长地带。

②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集中分布在各个大洋的海岭上,大西洋S形,印度洋“人”字形,太平洋像汉字笔画的一大捺。

消亡边界——集中分布在海陆交界的环太平洋带和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这里是世界火山、地震的多发地带。

(2)微观角度:

内、外力共同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