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同步检测1417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14374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7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同步检测1417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三单元同步检测1417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三单元同步检测1417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三单元同步检测1417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三单元同步检测1417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同步检测1417课.docx

《第三单元同步检测1417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同步检测1417课.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单元同步检测1417课.docx

第三单元同步检测1417课

第三单元同步检测(14—17课)

【单项选择题】

1.明朝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属皇帝,其目的是()

A.提高办事效率

B.扩大统治基础

C.加强专制统治

D.增强六部权力

答案:

C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明朝皇权的强化,考查对重要历史概念和本质特征的准确

理解能力。

审题时抓住题干中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分相权于六部等关键提示语;联系历史

背景,认识这些做法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因此选C。

2.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在抨击明朝的一项制度时,认为它束缚思想、扼杀创造力,称其危害“等于焚书”。

他抨击的是()

A.设宣政院

B.废除丞相

C.八股取士

D.设军机处

答案:

C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明朝科举考试中的“八股取士”,考查解读分析文字材料的

能力。

需要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联系所学进行知识,认识八股取士

禁锢了当时人们的思想。

同时还需要对文字材料来源、作者、时间等信息进行分析,作出

准确判断,因此选C。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写到:

“科举考试制度还有另外一面,由于它是以只承认一家之学说为基础,这就产生一种顽固的正统观念……而这些东西正是若干世纪以后当西方商人和炮舰出现时中国陷人困境的一个原因。

”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科举制是影响最为深远的选官制度

B.八股取士束缚了明清时期人们思想

C.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

D.儒家学说的盛行是明清衰落的原因

答案:

B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明朝科举考试,考查解读分析文字材料的能力。

需要阅读

材料,联系所学进行知识,认识到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是“西方商人和炮舰出现

时中国陷人困境的一个原因”,因此选B。

4.明代儒生钱宰应召入京编书,散朝回家,吟诗道:

“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

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谁知锦衣卫把他的一举一动都报告了朱元璋。

第二天上朝朱元璋问他:

昨日作得好诗,不过朕并没有“嫌”迟啊,改作“忧”字如何?

钱宰吓出一身冷汗,忙磕头谢罪。

这件事反映的实质是()

A.钱宰不愿入京编书

B.朱元璋擅长诗词

C.君臣关系紧张

D.皇权进一步强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

主要考查你对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等内容的理解。

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具

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特务统治的出现。

材料中儒生钱宰回家作的诗很快就被皇帝

知道了,这反映出当时特务制度的严密,大臣都在皇帝的监视之中,因此选D

5.“七下远洋佳话多,外交史上起长河。

万千里破重重浪,六百年掀道道波。

”这首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丝绸之路开通

B.郑和出使西洋

C.戚继光抗击倭寇

D.郑成功收复台湾

答案:

B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郑和下西洋,能力要求是能够依据历史材料,再认、再现

史实。

此题需要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形成知识转化。

要从文字材料中,提取与郑和下西洋基本史实、目的、影响等相关的信息并做出判断,知道这首诗写的是郑和下西洋,因此选B。

6.如果你跟随郑和的船队下西洋,以下没到过的地方是()

A.印度洋沿岸

B.红海沿岸

C.非洲东海岸

D.地中海沿岸

答案:

D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郑和下西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概念。

郑和下西洋

从刘家港出发,经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再到达红海沿岸,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因

此选D。

7.初一•3班同学组织了一次“中国历代名人”展览,其中一块展板上是鉴真、玄奘、郑和三位历史人物,这块展板的主题应是()

A.中外交往

B.民族融合

C.弘扬佛法

D.航海壮举

答案:

A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鉴真东渡、玄奘西游和郑和下西洋等知识点,考查对多个事件、人物、

现象进行比较的能力。

学生要进行归纳、概括,寻找共同点。

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玄奘西游天竺学习佛法,郑和加强明朝和亚非等国家的友好往里,这些都属于中外交往,

因此选A。

 

8.下图是戚继光创造的鸳鸯阵,他用这个阵法来对付()

 

A.沙俄入侵

B.回部叛乱

C.倭寇侵扰

D.西藏内乱

答案:

C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戚继光抗倭,考查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准确理解,审题时抓住题干中戚继光创造鸳鸯阵等关键词;结合图片材料,联系历史背景知道戚继光抗倭的史实,因此选C。

9.明朝中后期的一些科技著作附有大量插图,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实证资料。

下图这些植物图谱最有可能出自()

 

A.《本草纲目》

B.《天工开物》

C.《海国图志》

D.《齐民要术》

答案:

A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明朝的科技著作,考查对历史事物的准确理解,审题时认

真解读图片材料,了解这本著作中的插图都是中草药等,联系历史背景知道这是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因此选A。

10.下图是中国古代一本名著的目录节选,以此判断,这本著作应该是()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答案:

C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明朝的科技著作,考查对历史事物的准确理解,审题时需

认真解读文字材料,了解这本著作的主要内容是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等,联系历史背

景知道这是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因此选C。

11.有人曾对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评价道:

“一项是阳刚的一撇,另一项是阴柔的一捺,在中国的大地上书写了一个巨大的”人“字。

这两项工程是()

A.都江堰、长城

B.都江堰、大运河

C.长城、驰道

D.长城、大运河

答案:

D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大运河和长城,考查对两个历史事物进行比较的能力,在

解读题干的过程中,要对历史事物有准确的理解,“阳刚”反映长城的精神,“阴柔”指运

河的形态,因此选D。

12.下列关于明长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B.是在古代长城基础上修建的

C.东起山海关

D.西至嘉峪关

答案:

C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明长城,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空间概念。

明长城是在

秦汉长城基础上修建的包括城墙、关隘、敌楼等形成的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东起辽东半

岛,西至嘉峪关,因此选C。

13.这里是明清皇帝居住的地方,这里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这一古建筑群是()

A.故宫

B.长城

C.孔府

D.十三陵

答案:

A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明北京城和故宫,考查对基本史实的再认和再现能力。

题时抓住题干中明清皇帝居住和最大最完整等关键提示语;联系历史背景,认识这一古建

筑群是故宫,因此选A。

14.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又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

这样的建筑设计体现的实质是()

A.左右对称的审美

B.皇权至上的思想

C.建筑功能的多样

D.自然环境的影响

答案:

B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明北京城和故宫,要注意历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

把握题干与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运用基本理论推理,界定历史现象的本质特征。

题干中

的内容都反映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选B。

15.一位同学向外国游客介绍北京的历史文化。

从以下明朝北京城的平面图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基础上扩建的

B.北京城有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

C.明朝北京城的平面图呈凸字形

D.明朝北京城有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

答案:

A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明北京城和故宫,要注意解读图片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准确把握题干与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平面图中可以了解BCD都是对明代北京城的正确表述,选项A与平面图美誉直接关系,因此选A。

16.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军提出的口号是()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B.杀人者死

C.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D.均田免粮

答案:

D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明末李自成起义,要能准确再认基本史实。

A是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提出的,B是秦末农民战争中刘邦提出的,C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提出的,明末李自成提出的口号是“均田免粮”,因此选D。

17.中国的历史是由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封建王朝有()

A.宋、元

B.元、明

C.元、清

D.明、清

答案:

C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元朝的统一、明朝的建立和清朝的建立,要能准确再认基本史实。

元朝的建立者是蒙古族,清朝的建立者是满族,因此选C。

18.下列朝代建都北京的有()

①唐②宋③元④明⑤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答案:

C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唐朝、宋朝、元朝、明朝和清朝的建立,要能准确再认基本史实。

唐朝的都城在长安,北宋的都城是汴粱,元朝的都城是大都,明朝和清朝都在北京建都,因此选C。

19.下列四幅疆域图图按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图一、图三、图二、图四

B.图四、图二、图一、图三

C.图一、图三、图四、图二

D.图四、图一、图二、图三

答案:

B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秦朝、汉朝、元朝和明朝的疆域,考查对历史时序性、地域性的把握能力。

依据图一中的岭北行省和可判断这是元朝;依据图二中的长安和匈奴等可判断这是汉朝;依据图三中的京师等可判断这是明朝;依据图四中的咸阳和匈奴可判断这是秦朝,因此选B。

20.从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到清朝设立军机处,反映的主要历史趋势是()

A.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

B.中央官员职位逐渐增多

C.中央机构逐步得到精简

D.中央机构军事色彩加重

答案:

A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考查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联系能力。

选项B中中央官员职位逐渐增多既不是历史的主要趋势,也不是题干中反映的问题。

选项C中央机构逐步精简不是题干中反映的问题,题干中没有涉及到机构精简的问题。

选项D军事指挥权力日渐集中是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与题干中的概念是并列的。

本题学生要理解明朝建立后通过废丞相、设六部加强皇权,清朝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因此选A。

 

【非选择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丝绸之路示意图

 

(1)材料一中“A”代表的城市是;丝绸之路向西最远到达的国家是。

材料二 明朝郑和与哥伦布首次远洋航行对比表

郑和船队

哥伦布船队

首航时间

1405年

1492年

船只数量

200多艘

3艘

船队人数

27800人

88人

航船大小

长151.8米,宽61.6米

长24.5,宽6米

(2)有人认为:

“世界航海第一人”是明朝的航海家郑和。

依据材料二,指出郑和被称为“世界航海第一人”的理由有哪些?

(3)“丝绸之路”的开辟和郑和下西洋都是中外交往史上的典范。

请指出它们的共同作用。

材料三 英国马嘎尔尼使团1793年来到中国时记载:

中国船虽有指南针,但船的构造根本不适应航海,在广州港一个口岸,每年海上遇难人数达1万至1.2万人。

英国人看了两个世纪以前的国画后发现:

“帆船没有任何变化”。

马嘎尔尼写道“他们毫不掩饰对我们航海技术的赞赏,然而,他们从未模仿我们的造船工艺或航海技术。

他们顽固地沿用他们祖先的方法。

                 ——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相撞》

(4)从材料三中英国马嘎尔尼使团对清朝当时航海技术是如何评价的?

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长安;大秦

(2)郑和航海时间早;船队规模大等

(3)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4)造船业落后;闭关锁国(固步自封;不学习先进技术等)

试题分析:

(1)考查的知识点是汉代丝绸之路,需要初步具备空间概念和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2)考查的知识点是郑和下西洋,考查对两个历史事物进行比较的能力。

学生通过类比法进行分析、比较,寻找不同点,认识郑和航海时间早;船队规模大等远超西方航海家。

(3)考查的知识点是汉代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考查对两个历史事物进行比较的能力。

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寻找相同点,认识它们都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4)考查的知识点是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学生要阅读文字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联系所学进行知识迁移。

2.有人说长城是封闭保守的象征,也有人认为长城在中华帝国向西开拓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匈奴……数为寇暴于边都……先帝哀边人之久患,故修障塞,饰烽燧火,屯戍(兵)以备之。

——(汉)桓宽《盐铁论》

(1)依据史料一,说明汉朝修长城的原因是什么?

当时如何发挥长城的防卫作用?

 

材料二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

正统以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绵亘万里,分地守御。

——《明史•兵志》

(2)依据史料二,说明明朝修长城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长城沿线“六十年来,塞上物阜(丰富)民安,商贾辐辏(支集),无异于中原”。

——明万历《宣府镇志》

(3)你认为材料三所描写的情景与长城有关吗?

为什么?

 

答案:

(1)抵御匈奴。

在地形险要的地方筑长城,建烽火台,驻兵防守。

(2)明朝是为了防范蒙古骑兵南下侵扰。

(3)有关系;因为长城的修筑巩固了北部边疆,使长城沿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长城,以文字材料为载体考查解读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

学生解题过程中要阅读文字材料,对文献的来源、作者、时间等信息进行分析,抓住材料中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联系所学形成知识转化,分析相关历史问题。

 

3.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来巩固统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这一时期,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拟意见,经送皇帝画敕后,再须送门下省,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

因此,必得中书省、门下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

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开创的政治制度?

该朝代为巩固统治采取的经济措施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政治制度?

依据文字材料,说明这种制度起到了哪些作用?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官制变化?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制度的演变可以看出皇帝的权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

(1)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2)唐朝;限制了皇帝的独裁和宰相的专权

(3)明朝;

(4)皇权不断加强。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等问题的理解,以文字材料和示意图为载体考查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需要先依据示意图判断朝代,在依据文字材料分析制度变革所产生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