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河北省张家口一中实验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004092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河北省张家口一中实验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历史河北省张家口一中实验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历史河北省张家口一中实验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历史河北省张家口一中实验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历史河北省张家口一中实验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河北省张家口一中实验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河北省张家口一中实验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河北省张家口一中实验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河北省张家口一中实验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河北省张家口一中实验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张家口一中(实验班)2018-2019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墨子》记载: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布绳,此其分事也。

”这句话直接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不发达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现象可知为男耕女织的分工模式,体现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故A项正确。

B项,材料既有家庭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也有个体农耕模式,故B项表述不全面,排除。

C项,材料无法证明妇女的地位提高,排除。

D项,题干内容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

2.《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圳(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

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

A.代田法已经出现

B.注重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发达

D.耕地面积增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上田弃亩(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下田弃甽(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体现了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故选B;我国代田法是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排除A。

材料是合理利用土壤的水分和湿润程度,不是强调水利灌溉发达,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耕地面积增加的信息,排除D。

3.《吕氏春秋》载: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这段话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春秋时采用铁器和牛耕技术

B.私田主人的土地私有权得到承认

C.私田数量急剧增加

D.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的大意是:

耕种集体所有的土地,耕者不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耕种私田能激发人的积极性。

根据所学可知,随着私田的出现,人们在耕种私田和公田时,出现不同的表现,特别是耕种私田时,积极性大为增加,这反映了封建生产方式比集体耕作进步,有助于激发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故答案为D项。

A项,材料没有提及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作用,排除;B项,春秋时期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材料没有反映土地私有制被承认,排除;C项,私田数量急剧增加只是表面现象,与设问中“实质问题”不符,排除。

4.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

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C.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及其的特征,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这样的认识,官府对手工业的管理相当严格,而且官营手工业的技术分工细,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A项错误,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不走向市场;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提及“效率低下”问题,排除;D项错误,官营手工业的生产成本往往比较高,排除。

故选C。

5.“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下列观点与此观点相近的是

A.“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B.“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

C.“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

商不出则三宝绝”

D.“夫工固圣王之所欲,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者”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指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A项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与材料观点相近;B项农商并重,排除;C项主张农工商都非常重要;D项主张工商皆本,排除。

所以答案选A。

6.唐前期的户籍内容十分详细,不仅记载了人们的年龄、户等、是否课役,还记载了占有的土地数量和土地位置,人们被束缚在土地上。

唐代中后期,户籍内容趋于简化、松弛,人们可以自由流动于各地。

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儒家伦理对统治者影响增强

B.土地兼并受到抑制

C.安史之乱后人口的大量减少

D.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唐前期……人们被束缚在土地上。

唐代中后期,户籍内容趋于简化、松弛,人们可以自由流动于各地”说明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故答案为D项。

A项,唐朝前期、中后期,儒家伦理对统治者的影响并没有变化,排除;B项,唐后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没有受到抑制,排除;C项,安史之乱之后人口减少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

7.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部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

这表明北宋时期

A.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

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

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D.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答案】C

【解析】

春秋至北宋以前,盐都是由政府专卖。

北宋时,实行盐税法,除蚕盐、两税盐钱外,还推行商运法和官卖法,后改行钞盐法。

这些措施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使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B选项错误,与材料反映的内容相违背;D选项说法错误,材料中政府发放通行证反映了政府对此的控制。

8.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

这表明当时

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C.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

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答案】D

【解析】

材料表明当时杭州餐饮业的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反映,与奢靡之风无关,A项错误;材料宋高宗的召见,体现出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不是政治地位,B项错误;材料宋高宗的召见,是对该鱼羹店味道的肯定,与政府强化市场管理无关,C项错误;据材料“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可得出餐饮业的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D项正确。

9.从16世纪中叶开始,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先后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

据此可知

A.缓和了明清人口增长压力

B.改变了明初的农业种植结构

C.精耕细作进一步走向成熟

D.对外开放加速明清经济发展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由于社会环境稳定和赋税制度的改革,导致人口激增,因此明清时期的人地矛盾异常尖锐,但是由于玉米和番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极大的解决了人口饥饿问题,缓解了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压力,A选项符合题意。

明清时期我国农业结构仍然以传统的农作物种植为主,B选项排除。

精耕细作表现在生产工具和农业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修建、作物品种的改善等方面,仅从高产作物的引进并不能说明精耕细作走向成熟,C选项排除。

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是海禁和闭关锁国,D选项排除。

10.下图为明代中期工商业城镇分布图。

这一状况

A.导致了闭关锁国政策的废除

B.标志着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促成了传统经济结构的剧变

D.推动了区域贸易的迅速发展

【答案】D

【解析】

根据图中信息显示,“这一状况”主要是指明代中期形成了一些专业化城镇,这些专业化城镇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功能突出,专业分工明确,且存在区域差异,彼此的需求必然促进区域贸易的发展,故选D项。

明朝依然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故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已经完成,排除B项;传统经济结构剧变发生于鸦片战争后,故排除C项。

11.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

雇工“无资充個而佣力自活”,“计岁而受直者曰长工,计时而受直者曰短工,计日而受直者曰忙工”。

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只单纯出卖劳动力。

这一现象表明

A.农村中雇佣关系普遍存在

B.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

C.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答案】D

【解析】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说明地主对农民的控制较为松弛,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故D正确;材料反映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无法体现“普遍存在”雇佣关系,排除A;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但经营方式仍然是铁犁牛耕的小农经济,B项“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表述错误,排除;材料没有北方农业的情况作对比,无法得出“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排除C。

12.下面是1840~1894年中国棉纱量消费情况统计表。

据表可推知,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过程中

1840年

1860年

1894年

土布消用棉纱量

620.9万担

628.6万担

612.4万担

洋布消用棉纱量

2.5万担

3.5万担

143.4万担

A.洋布丧失了竞争力

B.土布生产仍占主导

C.自然经济优势明显

D.传统经济解体缓慢

【答案】D

【解析】

根据图表可知,近代前期中国棉纱消费结构中,土布棉纱量消费相对稳定,洋布棉纱量增速较快,但整体销量以土布为主,可知中国传统自然经济解体速度较慢,故D项符合题意。

A项与图表中洋布销量增长的现象相违背,故排除。

B项,图表无土布产量的相关信息,故排除。

C项仅是对图表的表面解读,未深入题意本质分析,故排除。

13.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棉纺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

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B.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

C.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D.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企业

【答案】A

【解析】

依据题干“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可知,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属于原料,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急需开辟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因此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故A项正确;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是在19世纪末,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是在19世纪60、7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洋务运动发生在19世纪60-9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4.晚清时期“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数,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鹜,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

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股为幸。

”这一现象说明:

A.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部分手工工场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C.洋务运动推动近代民族工业发展

D.现代企业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

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股为幸”,可知体现了洋务运动获利带动了人们投资近代企业,争相购买股票,故选C项;自然经济解体是指农产品商品化和耕织分离,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洋务企业带动了人们对近代民族工业的投资和建立,没有体现手工工场转变为近代工矿业,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人们争相购买新建公司的股票,不能体现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排除D项。

15.1915年,英美烟草公司揭露华人企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同日本合作的内幕,导致其销量下降,甚至很多零售商都宣称不再销售其产品。

作为反击,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则将英美烟草公司同帝国主义侵略联系起来,并宣称“中国人应抽中国烟”,很快扩大了市场。

这表明

A.民族烟草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B.实业救国社会思潮开始出现

C.英美成为当时主要侵华国家

D.民族主义影响大众消费心理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中“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将英美烟草公司同帝国主义侵略联系起来”进行销售并扩大了市场,这里南洋公司利用的是国人的民族主义心理来进行销售,故D项正确。

材料并不是说明民族工业在此期间的迅速发展,故A项错误。

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出现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故B项错误。

一战期间英美忙于一战,当时主要的侵略国家是日本,故C项错误。

16.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

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9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弊。

由是尽丧其资,……而胡氏一蹶不振。

”这说明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传统势力阻挠破坏

B.外国资本主义恶性竞争

C.胡氏资金少经营规模小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189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说明是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导致国内丝织业出口困难,故D项正确;A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胡氏资金少经营规模小,材料无法体现,也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

17.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

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信息“1953年”“资源勘探”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此时正是“一五计划”轰轰烈烈进行之时,故D项正确;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表明中国已经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已经开始对矿产资源进行开采,故B项错误;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65年,故C项错误。

18.“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主要是服务于工业化的目标。

故B项正确。

“一五”计划期间在国民经济恢复之后,所以D排除掉。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和和平赎买,逐步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与材料无关,排除掉A。

三年困难时期是指从1959年至1961年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掉C。

19.图片反映一定时期的历史现象,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农村产生过很大影响,其相同之处是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好

A.都以过渡时期总路线为指导

B.都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C.都调动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D.都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公有化程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农业生产合作社运动以过渡时期总路线为指导,人民公社化运动以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为指导,A项错误;人民公社时期,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项错误;农业生产合作社运动使中国农村从土地私有制变为公有制,人民公社化运动进一步强化了公有制,D项说法正确。

20.1962年到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在三年严重困难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

这一现象说明了

A.中国共产党开始纠正“左”倾错误

B.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八字方针”在农村取得了一定成效

D.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答案】C

【解析】

1962年到1965年,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是1960年提出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效果,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开始纠正“左”倾错误,排除A;1978年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B错误;当时农村仍然实行人民公社体制,生产关系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排除D。

21.《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

“……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消失”的原因应是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D.土地归农民所有的实现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A项人民公社化运动扩大了农村公有制和合作社的规模,B项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是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都与题意不符。

C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1956年以来的集体农业大量消失;D项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实现是新中国进行了土地改革。

故选C。

22.下图为“市场”一词在历届中共三中全会报告中出现的频率统计。

其中1993年在十四届三中全会出现频率高的直接原因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C.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B

【解析】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在1993年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上“市场“一词出现频率高,B项正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

21世纪初,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

23.下图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

它反映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以图片的形式旨在考查学生观察图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对图片的准确观察是关键,特别是时间信息“1980年12月”明确了解题的时间范围。

通过排除法,A发生在1992年十四大;B发生在1984年;D发生在1984年,开放沿海14个城市,据此可以排除ABD,均在时间上不合题意,故选C。

24.阅读我国古代历史文献可以发现,“马上”“马甲”“马头”“马褂”“马蹄”“马前卒”“马到成功”“马革裹尸”“马首是瞻”等有关“马”的用语特别多,而现代常用文字中“机器”“机舱”“机车”“机电”“机工”“机构”“机械”“机帆船”“机关枪”等关于“机”的词汇比较多。

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生态恶化,物种消失

B.农业文明转变到工业文明

C.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文明

D.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本题要用文明史观来分析,马是传统交通的重要动力,所以“马”代表的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以机器大生产为重要标志,所以“机器”“机舱”“机车”“机电”“机工”“机构”“微机”“机械”“机帆船”“机关枪”都是工业文明的象征。

故选B。

25.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当时中国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须于路上左边行走”“凡小车必于路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及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

这说明

A.该交通告示由上海市议会制定

B.交通规则制定符合三权分立原则

C.交通规则制定顺应了近代化的趋势

D.汽车在上海已经出现并广泛使用

【答案】C

【解析】

租界“告示”要求行人靠左走,不许走中心,十字路口慢走等,这种规范行人和车辆的做法,符合社会城市文明和生活的近代化,所以正确的答案是C项。

按照所学,租界是国中之国,A项不符合史实。

交通规则不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原则,B项不符合题意;当时汽车尚未发明,D项不符合史实。

26.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到:

“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

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

”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的言论不受限制

B.当时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当时报刊已成为宣传民主和科学的工具

D.当时报刊的舆论功能已被社会认知

【答案】D

【解析】

依据题干“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

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反映的是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的功能,故D项说法正确;A项“不受限制”说法错误,应排除;B项“普遍提高”说法错误,应排除;民主和科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27.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

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

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

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A.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C.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D.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虽从美洲掠夺了大量的金银,但并未将其转化为资本积累,而是将之应用于向英、荷等国购买昂贵的奢侈品,排除B项;金银大量输入,导致“价格革命”,即金银价值下降,物价暴涨,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资产阶级实力上升,,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故本题选择D项;17、18世纪的世界霸主分别为荷兰和英国。

故排除A项;C项应为荷兰和英国。

与题目中的国家“西班牙”不符,故排除。

2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

“中世纪后期,……欧亚大陆西端正经历着一场空前的、彻底的变革。

西欧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几乎都在发生深远的变化。

向海外的大规模扩张就是西欧所具有的新动力的一个表现。

”用全球史观审视“扩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A.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B.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

C.为西欧国家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条件

D.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后期欧亚大陆西端经历的“空前的、彻底的变革”应为新航路的开辟,它使人类从各民族分散孤立的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故B项正确。

29.在早期的殖民争霸战争中,英国通过三次英荷战争打败了荷兰,又通过多年的战争,在18世纪中期打败法国,并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英国在殖民争霸战争中获胜主要得益于

A.商业资本的发达B.工业资本的发达

C.政治制度的先进D.民主与法制的成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史实,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

A项指的是荷兰,C项二者相同,D与史实不符,B项是英国特有的,B项正确。

30.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答案】A

【解析】

柱状图中的数据代表的是16—18世纪欧洲向美洲贩运的奴隶数量,很明显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大幅增加的,这个时间段主要是在工业革命之前,所以反映的是黑奴贸易这一早期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对外殖民扩张的手段,故选A;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确立是在20世纪初,题干时间与之不符,故排除B;题干反映的是整个欧洲,而“日不落帝国”只体现了英国,另外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不仅仅是依靠贩卖黑奴,故属于以偏概全,所以排除C;黑奴贸易的主要意图是满足美洲奴隶制种植园的需要,故D排除。

31.马克思说过,只要英国人“把机器用于—个有煤有铁的国家的交通上”,“就无法阻止这个国家去制造这些机器了”。

对于这段话的最准确的理解是

A.殖民活动在客观上传播了新的生产方式

B.殖民活动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