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ppt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99790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2.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ppt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ppt(8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ppt

1,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通过本章教学,使学员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主要内容;理解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性,理解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的必要性;掌握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战略和举措。

教学目的与要求,4,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第四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本章结构,5,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员了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选择的历史过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和特征。

6,重点与难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7,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教学内容:

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8,

(一)经济体制及其类型,1.经济体制的涵义、组成及其核心问题

(1)涵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和社会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与管理的具体制度和方法的体系。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9,

(2)组成第一,所有制结构(前提和基础)第二,经济决策体系(先导与开端)第三,经济利益体系(动力体系)第四,经济调节体系(核心)第五,经济组织体系(骨架、载体),10,(3)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

资源配置资源配置是指社会如何把有限的经济资源配置到社会需要的众多部门、领域、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中去,产生最佳的效益,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

11,问题:

为什么要进行资源配置?

12,任何社会都面临着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样三个基本的经济问题。

社会的经济资源在任何时候都是有限的,投入到某种产品中的生产资源增加,将会导致投入到其它产品中的该种生产资源的减少。

因此,人们被迫从各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使用方式中选择较优的一种,以达到社会的最高效益。

13,14,资源配置追求的目标:

结构优化,效率提高。

资源配置的方式:

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

15,2经济体制的类型,

(2)市场经济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的一种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通过价格的波动引导生产要素的流动,实现社会资源的配置。

(1)计划经济以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的一种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是以政府为主体,以行政命令为手段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16,

(二)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其原因,1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是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以及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而逐步形成的。

17,2我国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第一,迅速恢复国民经济,有计划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1949年与解放前的最高年份相比,农业总产值下降20%以上,工业总产值下降一半以上;铁路只有2.2万公里,能通车的不到一半;全国现代化的货物周转量只有229.6亿吨公里,仅达战前最高水平的42.7%。

18,按照毛泽东的话说,国民党政府留给新中国的是“一穷二白”。

所谓“一穷”是指我们是个农业国家,国家很贫困;所谓“二白”就是没有自己的工业,工业是一张白纸。

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地集中全国的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

19,第二,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的需要,“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20,在1913年,沙皇俄国的工业产值只有德国的16,英国的15多一点。

1920年,经过一战、内战和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后的苏俄,发电量是美国的1118,原煤产量为168,钢产量为1221,石油产量为116。

而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1位,世界第2位,苏联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几十年走过的道路。

第三,苏联模式的影响,21,在没有自己现成经验的条件下,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作为当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典型模式,必然会对我国经济体制的建立产生直接影响。

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为了介绍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学习苏联经验,中共中央决定于1955年3月在上海举办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

因此,1955年3月建成中苏友好大厦,建筑面积计54108平方米,展出面积达2万平方米以上。

1984年改名为上海展览中心。

(见左图),22,第四,国际环境的影响,一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封锁禁运;二是朝鲜战争爆发以后,国防压力增大,国防费用增加。

23,第五,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传统理解,传统观点认为:

计划经济=社会主义,24,普遍存在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的思想理论认识。

1953年我国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计划经济。

为了适应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印发了各种票证,最早是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以后各种票证几乎涉及生活的各个领域。

25,其他原因,共产党在长期征战过程中形成的战时命令体制;实现充分就业的考虑;便于政府直接干预经济活动,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巩固新生政权。

26,(三)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功绩和主要弊端,1历史功绩第一,集中全国的人、财、物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27,第二,最大限度地实现工业化积累和经济高速增长,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积累率的平均值为2530%。

1952-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1;1949-1978年,工业总产值增长了38.2倍。

1956年7月15日,国产第一辆解放牌汽车驶下装配线,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宣告结束。

28,第三,在解决就业、实现公平分配、应对严重经济困难等方面也发挥了显著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建立起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29,30,2主要弊端,31,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就对这个问题提出过尖锐的批评。

“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

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四)毛泽东等第一代中央领导对中国经济体制的探索,32,提出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和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有密切关系,33,1毛泽东提出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重要思想,把什么东西统统都集中在中央或省市,不给工厂一点权力,一点机动的余地,一点利益,恐怕不妥。

各个生产单位都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

34,2毛泽东提出发展商品经济的思想,“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

”,我国是一个商品生产很不发达的国家,很需要有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必须有计划地大力发展商品生产。

35,3毛泽东提出价值规律的思想,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

36,4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主体,自由生产是补充;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是补充。

37,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探索和选择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过程和阶段,尽管我们在期间走过一些弯路,有过一些失误,但所有这些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和经验,是我们后来探索和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借鉴。

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陈云等党的领导人提出的一系列创造性思想观点,为后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这是我们在回顾和总结这一段历史时必须明确和坚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态度。

38,“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十七大报告,39,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内涵,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40,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1第一阶段(19791983年):

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观念,迈出了探索市场经济的关键一步。

1979年3月,陈云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模式。

这一思想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几乎被引入这一时期的所有重要文献。

41,1979年,邓小平提出,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肯定是不正确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应当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才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

不搞市场经济,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

1979年10月9日,邓小平与孙起孟亲切交谈,42,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伴随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43,2第二阶段(1984年1987年):

形成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1984年80岁的邓小平,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确认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

44,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明确肯定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

45,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

为什么?

1985年,邓小平指出: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自立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46,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后来,又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3第三阶段(1987-1992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47,“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

”(1990年)“两者都是手段。

”(1991年),48,1992年2月南巡讲话,“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邓小平文选第3卷,373页。

49,这一精辟论述,从理论上破除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制度属性的陈旧观念,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0,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初步形成。

4.第四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年-至今),51,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