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突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90622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腰突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腰突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腰突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腰突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腰突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腰突症.docx

《腰突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腰突症.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腰突症.docx

腰突症

腰间盘突出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同义词,已合并。

腰椎间盘突出症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腰椎间盘突出症

英文名称:

prolapseoflumbarintervertebraldisc

定义:

纤维环破裂后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造成以腰腿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应用学科:

中医药学(一级学科);骨伤科疾病(二级学科);筋伤(三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腰椎间盘模型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纤维环破裂后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造成以腰腿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腰间盘相当于一个微动关节,是由透明软骨板、纤维环和髓核组成,分布在腰椎骨间。

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或外伤所致纤维环破裂,髓核从破裂处脱出,压迫腰椎神经,从而出现腰腿放射性疼痛。

患有椎间盘突出症首先要注意改变生活方式,不适宜穿带跟的鞋,有条件的可以选择负跟鞋。

日常生活中应多睡硬板床,睡硬板床可以减少椎间盘承受的压力。

西医学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英文名称:

prolapseoflumbarintervertebraldisc

其他名称:

腰突症

所属科室:

外科-骨科

发病部位:

腰部

主要症状:

疼痛

主要病因:

退行性的

多发群体:

中老年

传染性:

无传染性

是否进入医保:

目录

疾病简介

疾病现状

疾病定义

疾病分类

发病原因

1.退行性变

2.其他因素

3.常见的诱发因素

发病机制

病理生理

疾病诱发

临床表现

诊断鉴别

1.症状诊断

2.诊断要点

3.辅助检查

4.中医诊断

疾病治疗

1.非手术治疗

2.中医膏药治疗

3.针灸治疗

4.中医食疗配方

5.推拿治疗

6.微创治疗

7.手术治疗

8.手术并发症

治疗误区

1.1、脱出可归位

2.2、腰椎牵引

3.3、腰椎按摩各种扳法

康复锻炼

1.锻炼方法

2.腰间盘突出康复操

3.锻炼的注意事项

疾病护理

1.护理要点

2.护理方法

术后注意事项

1.1、卧床休息:

2.2、锻炼:

3.3、日常生活:

疾病预后

疾病预防

疾病简介

疾病现状

疾病定义

疾病分类

发病原因

1.退行性变

2.其他因素

3.常见的诱发因素

发病机制

病理生理

疾病诱发

∙临床表现

∙诊断鉴别

1.症状诊断

2.诊断要点

3.辅助检查

4.中医诊断

∙疾病治疗

5.非手术治疗

6.中医膏药治疗

7.针灸治疗

8.中医食疗配方

9.推拿治疗

10.微创治疗

11.手术治疗

12.手术并发症

∙治疗误区

13.1、脱出可归位

14.2、腰椎牵引

15.3、腰椎按摩各种扳法

∙康复锻炼

16.锻炼方法

17.腰间盘突出康复操

18.锻炼的注意事项

∙疾病护理

19.护理要点

20.护理方法

∙术后注意事项

21.1、卧床休息:

22.2、锻炼:

23.3、日常生活:

∙疾病预后

∙疾病预防

展开

编辑本段疾病简介

  “腰突症”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简称。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俗称“腰突症”,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引起腰腿痛最主要的原因,常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痛苦,甚至造成残疾,丧失劳动能力。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为骨科临床最为多见的疾患之一,占骨科门诊下腰痛患者的10%-15%,和因腰腿痛住院病例的25%-40%。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最多见的症状为疼痛,可表现为腰背痛、坐骨神经痛,典型的坐骨神经痛表现为由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至跟部或足背的放射痛。

据临床统计,约95%的腰突症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腰痛,80%的患者有下肢痛。

特别是腰痛,不仅是腰椎间盘突出最常见的症状,也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之一。

  疼痛发生主要是由于突出、变性的髓核对邻近组织(主要为窦椎神经及脊神经根)的刺激与压迫,同时髓核内糖蛋白等生物物质溢出,释放组胺等引起局部化学性炎症,引起的化学性和机械性神经根炎所致,引起或轻或重的慢性腰腿痛。

而且腰椎的退变也往往同时发生在腰部的其他组织,如腰椎间小关节,韧带,腰部肌肉等,造成这些组织局部的慢性炎症,引起疼痛。

两个因素相互作用,互相加重,使腰腿痛进行性发展。

[1-2]

编辑本段疾病现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之一,约1/5的腰腿痛病人是腰椎间盘突出造成。

从1934年Mixterher和Barr提出此病至今,七十余年。

从国内外流行病分析来看,其发病率的人口比率和绝对数值均呈上升趋势。

发病年龄从几岁到几十岁都有,我们曾经看到9岁的腰椎间盘脱出患者。

该病的发病率上升,与我们生活的环境、生活和工作的习惯改变有关。

长期不良的用腰习惯是主因。

编辑本段疾病定义

  腰椎间盘突出,医学全名应该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名称各异,骨科医师学会对腰椎间盘病变的命名作了如下定义:

  1、椎间盘:

正常椎间盘无退变,所有椎间盘组织均在椎间盘内。

  2、椎间盘膨出:

椎间盘纤维环环状均匀性超出椎间隙范围,椎间盘组织没有呈局限性突出。

  3、椎间盘突出:

椎间盘组织局限性移位超过椎间隙。

移位椎间盘组织尚与原椎间盘组织相连,其基底连续部直径大于超出椎间隙的移位椎间盘部分。

  4、椎间盘脱出:

移位椎间盘组织的直径大于基底连续部,并移向于椎间隙之外。

脱出的椎间盘组织块大于破裂的椎间盘间隙,并通过此裂隙位于椎管内。

  国内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亦有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腰椎间盘脱出症、腰椎间软骨盘突出症、腰椎软骨板破裂症等称谓。

  虽然上述疾病名称和含义有所不同,当前仍较统一的称谓为:

腰椎间盘突出症。

编辑本段疾病分类

  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的髓核止于后纵韧带前方称为“突出”,而穿过后纵韧带进入椎管内的,称为“脱出”。

根据髓核向后突出部位分为3型:

分型图例

  1.后外侧方突出型:

纤维环的后方最弱的部位在椎间盘中线两侧,此处本身薄弱,同时缺乏后纵韧带的强力中部纤维的支持,因此是腰椎间盘突出最常见的部位。

临床上最为多见,约占80%左右。

  2.中央突出型:

指髓核通过纤维环后部中央突出,达到后纵韧带下。

除引起坐骨神经症状外,还可刺激或压迫马尾神经,表现为会阴部麻痹及大小便障碍。

  3.椎间孔内突出型和极外侧型:

指髓核向后经后方的纤维环及后纵韧带突入椎管,进入椎间孔内,容易漏诊,但所幸其发生率低,仅1%左右。

[3-4]

编辑本段发病原因

退行性变

  目前认为,其基本病因是腰椎间盘的退行性变。

退行性变是一切生物生、长、衰、亡的客观规律,由于腰椎所承担的特殊的生理功能,腰椎间盘的退行性变比其他组织器官要早,而且进展相对要快。

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所谓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

即由于椎间盘受体重的压迫,加上腰部又经常进行屈曲、后伸等活动,易造成椎间盘的挤压和磨损,尤其是下腰部的椎间盘,从而产生退行性改变。

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是本病发生的基础。

其他因素

  1、外力作用: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部分人往往存在长期腰部用力不当、过度用力姿势或体位的不正确等情况。

例如长期从事弯腰工作的煤矿工人和建筑工人需经常弯腰提举重物。

这些长期反复的外力造成的损伤日积月累地作用于椎间盘,加重了退变的程度。

  2.、椎间盘自身解剖因素的弱点:

  

(1)椎间盘在成人之后逐渐缺乏血液循环,修复能力也较差,特别是在退变产生后,修复能力更加微弱。

  

(2)椎间盘后外侧的纤维环较为薄弱,而后纵韧带在腰5、骶1平面时宽度显著减少,对纤维环的加强作用明显减弱。

  (3)腰骶段先天异常:

腰骶段畸形可使发病率增高,这些异常常造成椎间隙宽度不等,并常造成关节突关节受到更多的旋转劳损,使纤维环受到的压力不一,加速退变。

  3、种族、遗传因素:

有色人种发病率较低;例如印第安人和非洲黑人等发病率较其他民族明显要低。

[2]

常见的诱发因素

  1、腹压增高,如剧烈咳嗽、便秘时用力排便等。

  2、腰姿不当,当腰部处于屈曲位时,如突然加以旋转则易诱发髓核突出。

  3、突然负重,在未有充分准备时,突然使腰部负荷增加,易引起髓核突出。

  4、腰部外伤,急性外伤时可波及纤维环、软骨板等结构,而促使已退变的髓核突出。

  5、职业因素,如汽车驾驶员长期处于坐位和颠簸状态,易诱发椎间盘突出。

编辑本段发病机制

  一般认为腰椎间盘突出引起腰腿痛有三个方面的机制。

  1、机械压迫机制:

突出的椎间盘对神经根、马尾神经、硬脊膜等产生压迫,使其静脉回流受阻,毛细血管血流减少,影响神经根的营养,进一步增加水肿,从而增加了神经根对疼痛的敏感性,这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已发现这一观念并不能解释所有临床表现有些患者在影像学资料上可见椎间盘突出严重,压迫明显,而临床症状轻微。

大量研究表明神经根机械压迫并不是腰腿痛的唯一原因。

  2、炎性反应机制:

在手术中常可发现神经根炎性充血水肿。

原因在于破裂的椎间盘会释放出许多化学刺激性物质,导致受累的神经根或脊神经节发生炎症反应。

此时神经根对疼痛敏感度增加,即使没有突出髓核的直接压迫,也会出现腰腿痛的症状。

  3、神经体液机制:

生物化学物质和神经肽在疼痛感受中起着重要作用。

背根神经节是机体内多种神经肽的制造场所和输送站,椎间盘纤维环、后纵韧带、关节囊部位富含神经肽。

损伤时神经肽类物质释放,可直接刺激周围的感受器引发疼痛。

[1-2]

编辑本段病理生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变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突出前期:

髓核因退变和损伤可变成碎块状物,或呈瘢痕样结缔组织;变性的纤维环可因反复损伤而变薄变软或产生裂隙。

此期病人可有腰部不适或疼痛,但无放射性下肢痛。

也有的人原无病变,可因一次大的暴力引起髓核突出。

  2、突出期:

外伤或正常的活动使椎间盘压力增加时,髓核从纤维环薄弱处或破裂处突出。

突出物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即发生放射性下肢痛,或压迫马尾神经发生大小便功能障碍。

在老年患者,可因椎间盘退变,整个纤维环变得软弱松弛,椎间盘可呈弥漫性向周围膨出。

  3、突出晚期:

腰椎间盘突出后,病程较长者,椎间盘本身和其他邻近结构均可发生各种继发性病理改变。

[1][3]

编辑本段疾病诱发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因素是椎间盘退变,但某些诱发因素可致使椎间隙压力增高,引起髓核突出。

此种诱发因素常与以下因素有关:

  1.年龄因素: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好发年龄在30-50岁。

平均手术年龄在40岁。

因此退变可能是其重要因素。

  2.身高与性别:

有人认为身材过高也会易发腰突症。

而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5倍。

  3.增加腹压:

临床上有约1/3的病人在发病前有明确的增加腹压的因素,如剧烈的咳嗽,喷嚏,屏气,用力排便等。

使腹压增高,破坏了椎节与椎管之间的平衡状态。

  4.不良体位:

人在完成各种工作时,需要不断更换各种体位以缓解腰部应力,如长期处于某一体位不变,即可导致局部的累积性损伤。

特别是长期处于不良姿势更容易诱发本病。

  5.职业因素:

重体力劳动者发病率最高,白领劳动者最低。

汽车驾驶员由于长期处于颠簸和振动状态,椎间盘承受的压力大且反复变化,也易诱发椎间盘突出。

  6.受寒受湿:

寒冷或潮湿可引起小血管收缩、肌肉痉挛,使椎间盘的压力增加,可能造成退变的椎间盘破裂。

[2]

编辑本段临床表现

  1、腰部疼痛:

腰痛是大多数本症患者最先出现的症状,发生率约91%。

少数病人只有腿痛而无腰痛,所以说并不是每一个患者一定会发生腰痛。

还有一些患者先出现腰痛,一段时间后出现腿痛,同时腰痛自行减轻或消失,来就诊时仅主诉腿痛。

痛多为刺痛,常伴有麻木、酸胀的感觉。

  2、下肢放射痛:

腰腿痛在外伤、劳累和受寒后容易发作,每次时间约2~3周,可以逐渐缓解。

在发作时如卧床休息,疼痛往往减轻。

从事重体力劳动尤其是反复弯腰活动者发生腰腿痛几率高。

还有缺乏锻炼的人,腰背部肌力差,即使偶尔弯腰抬重物或腰部扭伤,也易诱发腰腿痛。

任何使腹压增加的因素如咳嗽、用力排便、大笑、喷嚏、抬举重物、慢性咳嗽等,都容易诱发腰腿痛,或使已发生的腰腿痛加重。

  3、腰部活动受限: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的前屈后伸活动与椎间盘突出的程度密切相关。

如纤维环未完全破裂,腰椎取前屈位置,后伸受限。

原因在于腰椎前屈时,椎板间的黄韧带紧张,增加了椎管容积和椎间隙后方空间,相应的后纵韧带紧张度增加使突出的髓核部分还纳,从而减轻了神经根压迫的症状。

  4、脊柱侧凸:

这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减轻疼痛所采取的姿势性代偿畸形。

表现是腰椎在向左侧或右侧弯曲,在背部触摸正中位置的棘突可以发现棘突偏歪,但这并不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有体征,约50%的正常人也有脊柱棘突偏歪。

  5、跛行:

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的跛行多为间歇性,即行走一段距离路程后出现下肢疼痛,无力,弯腰或蹲下休息后症状可缓解,仍能继续行走。

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逐渐缓慢加重,出现上述症状之前的站立时间或者行走距离逐渐缩短行走距离越短,病情越重。

  6、感觉麻木: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中,有一部分不会出现下肢的疼痛,而仅出现肢体的麻木感,这多数是因为椎间盘组织压迫神经的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引起的。

大腿外侧是常见的麻木区域,当穿衣裤接触时可以有烧灼感,长时间站立可加重麻木感。

大腿外侧感觉障碍的原因多为纤维环膨出或关节退变,而并非由于椎间盘突出。

[1][3]

编辑本段诊断鉴别

症状诊断

  1、腰痛和一侧下肢放射痛是该病的主要症状。

腰痛常发生于腿痛之前,也可二者同时发生;大多有外伤史,也可无明确之诱因。

疼痛具有以下特点:

  

(1)放射痛沿坐骨神经传导,直达小腿外侧、足背或足趾。

如为腰3-4间隙突出,因腰4神经根受压迫,产生向大腿前方的放射痛。

  

(2)一切使脑脊液压力增高的动作,如咳嗽、喷嚏和排便等,都可加重腰痛和放射痛。

  (3)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减轻。

卧床体位:

多数患者采用侧卧位,并屈曲患肢;个别严重病例在各种体位均疼痛,只能屈髋屈膝跪在床上以缓解症状。

合并腰椎管狭窄者,常有间歇性跛行。

  2、脊柱侧弯畸形:

主弯在下腰部,前屈时更为明显。

侧弯的方向取决于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的关系:

如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前方,躯干一般向患侧弯。

  左:

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内前方,脊柱向患侧弯,如向健侧的弯则疼痛加剧。

  右:

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外前方,脊柱向健侧弯,如向患侧的弯则疼痛加剧。

  3、脊柱活动受限:

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使腰肌呈保护性紧张,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

由于腰肌紧张,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

脊柱前屈后伸活动受限制,前屈或后伸时可出现向一侧下肢的放射痛。

侧弯受限往往只有一侧,据此可与腰椎结核或肿瘤鉴别。

  4、腰部压痛伴放射痛:

椎间盘突出部位的患侧棘突旁有局限的压痛点,并伴有向小腿或足部的放射痛,此点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5、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由于个人体质的差异,该试验阳性无统一的度数标准,应注意两侧对比。

患侧抬腿受限,并感到向小腿或足的放射痛即为阳性。

有时抬高健肢而患侧腿发生麻痛,系因患侧神经受牵拉引起,此点对诊断有较大价值。

  6、神经系统检查:

腰3-4突出(腰4神经根受压)时,可有膝反射减退或消失,小腿内侧感觉减退。

腰4-5突出(腰5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前外侧足背感觉减退,伸及第2趾肌力常有减退。

腰5骶1间突出(骶1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外后及足外侧感觉减退,第3、4、5趾肌力减退,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神经压迫症状严重者患肢可有肌肉萎缩。

诊断要点

  腰间盘突出症在青壮年人中常见,尤以体力劳动者或长时间坐立工作者多发,发病率男女无明显差别。

当出现以下症状时,可怀疑出现腰椎间盘突出,配合影像学检查,不难做出诊断。

  1.有腰部以上在外伤后出现腰部疼痛或单侧下肢疼痛。

  2、腰疼部位多位于下腰部偏一侧,腿疼多为一侧由臀部向远端的放射性疼,可伴有麻木感。

  3.单侧鞍区(骑自行车与车座接触的部位)或一侧(双侧)小腿外侧,足背外侧或内侧疼痛或麻木,或疼痛和麻木同时存在。

  4.腰或腿疼痛,在卧床休息后多可缓解,下床活动一段时间后又出现疼痛。

辅助检查

  1、X线:

腰椎间盘所包括的髓核、纤维环和软骨板密度均较低,在X线下并不显影,因此临床上腰突症患者的腰椎X线平片可仅有一些非特异性的变化,甚至无异常变化。

因此单纯腰椎平片并不能作为有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直接依据。

但X线能发现腰椎的退行性改变和结构异常,对提示椎间盘的退变有重要意义,并且能排除其他的一些腰椎疾患,如腰椎结核、肿瘤和腰椎滑脱等。

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过病史、体征和X线平片即能作出初步的诊断。

  2、CT检查:

腰椎的CT可以清楚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神经根、硬脊膜受压的情况,同时还可显示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椎管和侧隐窝狭窄等情况。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的准确率达到80%-92%。

  3、核磁共振(MRI):

核磁共振没有辐射,可以多方位成像(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和斜面),对解剖细节显示较好,对组织结构的细微病理变化更敏感(如骨髓的浸润),可以排除神经和脊柱肿瘤等。

对于一些落到椎管的髓核组织也不会遗漏。

  4、脊髓造影:

脊髓造影利用椎管内蛛网膜下腔的空隙,注入造影剂后在X线下摄片,显示椎管内部结构。

目前常用水溶性造影剂,能较清晰地显示硬膜腔、马尾神经和神经根鞘。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可达90%左右。

主要X线表现为硬膜囊压迫征象和神经根鞘压迫征象。

但由于CT和MRI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无创伤且诊断率更高,脊髓造影在临床上的应用已经大大减少;而且由于它副作用较大,甚至可能造成截瘫等严重情况,目前主张慎重选用。

  5、肌电图:

肌电图是对周围神经与肌肉的电生理检查方法,可用于观察并记录肌肉在静止、主动收缩和支配其的周围神经受刺激时的电活动,同时也可用来测量周围神经的传导速度。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上,肌电图主要通过检查双下肢肌肉的兴奋性来反映相应神经根的状态;并根据异常电活动的分布范围来判断椎间盘突出和神经根受压的节段。

在脊神经根和马尾神经受压的病人,肌电图阳性率可达80%-90%,但与CT和MRI相比并不是首选的检查手段,可用于辅助诊断和判断神经根的受压情况,同时也可以用来作为判断治疗后神经根恢复情况的指标之一。

中医诊断

  1.气滞血瘀:

患者一般可有明显外伤史。

伤后即感腰部不能活动,疼痛难忍,脊柱侧弯。

腰4.5或腰5骶1一侧有明显压痛点,并向下肢放射,咳嗽加重;后期可见下肢疼痛麻木,甚至肌肉萎缩,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舌质紫暗,脉涩弦数。

此为受伤后,气血瘀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2.风寒湿:

无明显外伤史,病因不明显,逐渐感到腰部伴下肢重着疼痛,转侧不利。

渐渐加重,脊柱侧弯,亦有椎旁压痛及放射痛。

遇天气变化时,疼痛加重。

苔白腻脉沉缓。

此属风寒湿之邪所致。

  3.肾虚:

患者素体禀赋不足,或长期患有慢性病,以致肾脏精血亏损,无以滋养经脉,出现腰腿疼痛,酸重无力,缠绵数年,时轻时重。

属肾阳虚者,伴有畏寒肢冷,面色浮白,尿后余沥甚则不禁,气喘;属肾阴虚者,多有头晕目眩,耳鸣耳聋,面部潮红,口干咽燥,五心烦热等。

编辑本段疾病治疗

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疗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疗法,约80%以上的患者经保守治疗均可得到缓解和痊愈。

但保守疗法的判断对医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全面询问患者病史、仔细检查身体和认真参照相关辅助检查,同时要对疾病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不仅要采取恰当的疗法,还要指导病人进行正确的康复锻炼,另外要详细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尤其是对长期患病或有心理恐惧的病人,要让其放下思想包袱,主动积极地配合治疗,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其主要疗法有:

  1、卧床休息;

  2、牵引治疗;

  3、推拿按摩治疗;

  4、物理治疗;

  5、消炎镇痛药物的治疗,主要有:

扶他林等,此类药物适合于大多数病人,但少数病人有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胃痛、腹泻等,有消化道溃疡的病人慎用或禁用;

  6、减轻神经根水肿药物的应用,如甘露醇、激素等,这类药物的消炎镇痛作用非常突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急性发作期尤其明显,但甘露醇对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激素在停止用药容易出现症状反跳现象;

  8、食物疗法:

骨科专家指出,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而言,食疗是一种很不错的辅助治疗方法。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安排饮食,宜服用高钙低脂精蛋白的食物,如鱼虾类、牛奶、海鲜、核桃,并多吃蔬菜、水果及豆类食品。

但腰椎长出骨刺的病人则不宜摄取太多钙质。

病人应保持乐观情绪,补足营养。

中医膏药治疗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一直是临床最常用的方法,中医膏药具有无痛苦、无并发症、安全便捷、疗效肯定等优点,早已成为众多患者首选的疗方案,针对疾病病机特点而用药,因而达到了标本兼治的治疗效果,已为众多的肩周炎患者解除了疾病痛苦。

针灸治疗

  1、体针:

常用穴:

肾俞、白环俞、环跳、承扶、殷门、委中、阳陵泉。

  方法:

每次选用3~5个穴位,用泻法。

选穴以常用穴为主,根据其疼痛可加夹脊穴、阿是穴及循经取穴。

  2、耳针:

常用穴:

坐骨、肾上腺、臀、神门、腰椎、骶椎。

  方法:

用中强刺激,留针10~10分钟。

针刺疗法取肾俞、环跳、委中等穴,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针灸治疗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针和灸的方法,对人体腧穴进行针刺和艾灸,通过经络的作用,达到治病的目的。

针灸具有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扶正法邪的作用。

中医食疗配方

  1、杜仲核桃猪腰汤

  猪肾(猪腰)1对切片,大枣2个去核,与杜仲10克、核桃肉20克、生姜2片、米酒3毫升同入炖盅,加水共煎沸后改小火炖1小时。

饮汤吃肉,每日1剂。

  功效:

益气补肾,壮腰助阳。

主治肾气不足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2、当归生姜羊肉汤

  当归、生姜各30克切大片;羊肉500克焯沸水,晾凉,切块。

羊肉、当归、生姜、红枣10个同入砂锅,加适量水共煎,沸后撇沫,改小火慢煮至羊肉熟烂。

随量饮汤吃肉,隔日1剂。

  功效:

温经散寒,活血定痛。

主治阴寒内盛、气血凝滞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3、芝麻粥

  芝麻15g,大米100g。

将芝麻用水淘净,轻微炒黄后研成泥状,加大米煮粥。

  功效:

每日1剂,供早餐食用。

可以缓解腰椎间盘突出。

  4、千斤拔狗脊煲猪尾

  千斤拔30克、狗脊30克、猪尾1条、生姜2片。

若有风湿腰痛可加半枫荷25克。

  此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生活中可配合食疗,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参考:

  

(1)海带25g,荔枝15g,小茴香15g。

加水共煮,每日饮服一次。

  

(2)生韭菜(或根)500g,捣汁温服,每次500ml,每日2次。

  (3)淡菜300g。

烘干研末,与黑芝麻150g炒熟,拌匀,早晚各服一匙。

  (4)芝麻15g,大米100g。

将芝麻用水淘净,轻微炒黄后研成泥状,加大米煮粥。

每日一剂,供早餐食用。

  (5)黑芝麻15g,薏苡仁10g。

磨粉每天一次。

推拿治疗

  1、揉法。

沿腰背部顺行向下至小腿进行揉摩,以放松身体,舒通经络使气血得以畅通。

  2、点按法。

点按双侧腰肌,以改变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