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意想不到的灾害》模板.docx
《8《意想不到的灾害》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意想不到的灾害》模板.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8《意想不到的灾害》模板
8《意想不到的灾害》_模板
教材分析:
这篇科普说明文用螃蟹和蟾蜍泛滥成灾的事实,告诉我们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用学习科普说明文的方法自主探索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知识要点,体会课文在遣词造句上的准确性。
2、学会生字,理解“生态平衡、制约因素”等词语。
3、知道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自觉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4、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学习科普说明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生态平衡”,增强学生的环保与生态意识。
教学准备:
收集当地环保和生态保护状况正反两面的事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到会有一位陌生的老师来给你们上课?
这种情况我们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意想不到。
(出示“意想不到”)
生活中,意想不到的内容太多了,你能用“意想不到的( )”说说吗?
是的,意想不到的喜讯带给我们的是惊喜;意想不到的现象能引起我们的思索。
今天,我们却要探讨一个沉重的话题:
意想不到的灾害(出示、齐读课题)
2、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学习此类文章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
(出示单元学习提示)
二、初读课文,了解知识要点
1、自读课文,思考:
A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科学道理?
B圈出文中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并能说说为什么?
C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不懂的地方作好读书记号。
2、检查:
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维持生态平衡是多么重要(读)
理解“生态平衡”,展示生态图(结合.课件、常识课食物链的有关知识)
生态平衡:
又称“自然平衡”。
在自然界中,不论是森林、草原、湖泊------都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份和光、水、土壤、空气、温度等非生物成份所组成。
每一个成分都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综合体。
它们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读)
三、深读课文
1、为了说明这个结论,课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写法?
又是如何把知识要点介绍得准确。
体会举例方法的作用,再次理解“意想不到”,结合朗读指导。
指导字音、字形“蟾蜍、分泌”。
事例受灾地灾源原先的作用造成的后果说明1西班牙
中东
浙江绍兴螃蟹味道鲜美,
营养丰富。
咬稻杆,啃稻根,破坏大片庄稼,侵入人们住宅,扰乱了人们生活。
维持生态平衡多么重要2澳大利亚
日本大岛蟾蜍是捕食害虫的好手,保护庄稼的卫士。
使牛羊家畜受到毒害,对动物世界造成威胁,对人们造成伤害。
A、不计其数的螃蟹,在26000公顷稻田上咬稻杆,啃稻根,破坏了大片庄稼,造成了重大损失。
(理解“不计其数”,体会“重大”及词语的相互呼应关系)
B、农田里,草丛中到处是蟾蜍,它们分泌的毒汁使得牛羊等家畜受到毒害,对澳大利亚的动物世界造成了威胁。
(“受到毒害”和“造成威胁”互换位置)
C、几百万只青蟹不但咬死庄稼,毁坏农田,而且成群结队地侵入人们的住宅,扰乱了人们的生活。
D、螃蟹爬得田里都是,水稻被咬得精光。
2、看了这么多人类的朋友因数量太多反而成为灾害的例子,我们不禁产生了一个什么问题呢?
引入第三段。
理解:
不论什么动物,它们在自然界生存,都必须和周围的生态环境保持平衡。
(1)“不论什么动物”你是怎么理解的?
(2)()的动物不能让它无限制地大量繁殖,()的动物也不能全部消灭光。
理解“制约因素”,穿插进行“如果……就……”的句式训练,说说食物、天敌、疾病等动物的制约作用。
(生态图)
3、看板书小结,读结尾,句式变换进一步体会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明白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4、说说自己所知道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所引起的意想不到的灾害。
(指导收集信息的方法、途径)
四、拓展延伸
1、阅读《蛇与庄稼》
(1)自读,绘制食物链图,说说相互之间的制约作用。
(2)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3)说说文中那些词用得准确生动。
2、课外收集一份有益动物成为有害,或有害动物为人类造福的材料,在班上交流。
3、以《假如青蛙被我们吃光了》或自由选题,写一篇关于保护生态平衡的短文。
8《意想不到的灾害》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开 国 大 典
(三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
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教学要求:
A. 语文知识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
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B. 语文学习过程方法习惯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C. 情感态度教育目标:
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重点与难点:
重点:
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
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
开国:
建立新的国家;典: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
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
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
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
(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
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
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
(激动、兴奋、喜悦)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随机点拨句子:
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3、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
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
排比:
四个“传到”。
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4、背诵6~8节。
二、阅读第三段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选读句子。
三、作业
1、背诵6~8节。
2、完成作业本3、5题。
3、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听写。
2、背诵6~8节。
二、阅读第四段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
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
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3、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
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4、完成作业本6、7题,交流。
5、学习“单元提示”。
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四、作业
选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3、写一段话:
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语文教案-开国大典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著名的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
”果真是这样吗?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课文“穷人”,看看他们的精神世界也是否如他们的物质世界一样“穷”。
(板书:
20 穷人)
(二)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本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我们在以前曾经学过他写的《跳水》一课。
他是伟大的俄国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
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
这篇文章写的是沙俄时期穷人的故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
本文写了几个穷人?
写了穷人的什么事?
你感觉这些穷人怎样?
你还读懂了什么?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2.检查自学情况
(1)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板书:
桑娜 渔夫
(2)学生谈谈对课文中穷人的印象。
(很善良)板书:
善良
学生谈谈还读懂了什么?
(教师随机板书)
(3)本文.写作顺序?
(板书:
等待丈夫→抱回孩子→催促桑娜)
(三)学习第一段
1.自读“等待丈夫”一部分内容。
读完这部分内容,你有什么感受?
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
(①感受到桑娜家境贫困、生活艰难。
从“补”、“破帆”、“勉强填饱肚子”、“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等看出桑娜家生活艰难。
②感受到桑娜勤劳能干。
引导学生说出“温暖与舒适”指的是什么?
“温暖”指炉火未熄,与室外的寒风呼啸相比而言:
“舒适”指地面干净、食具发亮,孩子们安静地睡着,这是与丈夫在狂风大浪中打鱼的处境相比而言。
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勤劳能干。
③体会到桑娜内心很善良,从“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
”等处可以看出。
)
2.朗读这部分内容,读出感情,体会桑娜的家庭贫困、勤劳能干、心地善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第一部分讲的是什么?
(二)学习“抱回孩子”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这部分内容,思考:
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出桑娜的善良?
桑娜走出门去,她出去向海上张望,看不到什么,她想起了生病的女邻居,桑娜是在自己的亲人安危不知、生死难卜的情况下去关心邻居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关心她人、心地善良。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
当她看到两个可怜的孩子,她乐于助人的本性不可抑制地表现出来,她什么也没想毅然决然地把孩子抱回家里,充分体现出桑娜的善良。
桑娜把孩子抱回家里后,她一系列矛盾的心理也说明了桑娜的善良,由于善良心的驱使抱回了孩子,没有征求丈夫的意见,他会同意吗?
这是她第一个不安的地方。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又加上两个,今后生活怎么办?
这是她第二个不安的地方。
他觉得愧对丈夫,“他会揍我的”、“揍我一顿也好!
”说明桑娜为救人之难,宁愿自己皮肉受苦,甘愿承担一切后果,充分体现出桑娜的善良。
(2)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要表现出桑娜的善良。
(三)学习“渔夫回家后催促桑娜抱回孩子”一部分内容
(1)自读课文,思考:
渔夫的善良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从这句话可看出渔夫首先想到的是孩子,孩子同死人呆在一起不利于他们的健康,一事当前先为别人着想,充分体现渔夫的美好心灵。
“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不仅同意把孩子抱来,而且催促桑娜把孩子抱来,怕孩子醒来知道妈妈死了,心灵受创伤。
母亲死后的惨相不能留在孩子们的记忆中,待醒来之后,让他们感到有一个温馨的家。
渔夫完全为孩子着想,至于自己负担如何完全置于脑后,看渔夫的心地多么善良。
“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回到现实中一想,我们的日子的确很苦,如今又加上两口,真是雪上加霜,日子难熬,从“熬”字上可以看出渔夫的苦日子,度日如年,备受煎熬,同时也表达了渔夫的坚强精神,一定能战胜困难渡过难关。
这些足以说明渔夫同桑娜一样有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
小结:
这段话虽不长,但写出了渔夫由忧虑到思考最后作出决定的过程。
抚养孩子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接济、施舍,这是多么艰难而漫长的路啊。
这期间,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乃至生命,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这一切,从这里我们也看出了渔夫的善良。
(2)指导感情朗读,注意省略号的作用。
①表示停顿、间歇;②内容上的省略。
(3)师生共同.总结。
教师:
在抱回孩子这件事上,桑娜和渔夫事先商量了吗?
没有商量,而想法和做法完全一致这叫什么?
(不谋而合)教师:
也说明穷人和穷人的心是相通的。
(四)整体理解课文
1.刚才,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了穷人的善良。
那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呢?
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地方最好地表达了这一点?
好在哪儿?
2.(l)桑娜探望西蒙时在门外敲门动作的变化写得细致入微。
如“敲了敲门”、“一次又一次地敲门”、“猛地推开门”。
“敲了敲门”是出于礼貌做出的动作;“一次又一次敲门”说明心情急切,敲的遍数多,迫切想知道屋内情况;“猛地推开门”是桑娜意识到情况不妙,预感有所不测,集中力量猛地推开门。
这些细致动作的描写,准确地突出了桑娜对西蒙的牵挂、同情、关注,很好地体现了人物的高贵品质。
(2)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描写他的一段话写得好,从神态到动作到语言描写非常贴切,简单的几句话,渔夫的思考过程跃然纸上。
3.小结:
我们在.写作文时,要想把人物写活,也应像作者这样,注意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五)集体朗读课文
(六)教学生字新词
1.学生自己识记字形、重点辨析“寡”、“魁”的字形。
2.听写生字,了解掌握情况。
(七)布置作业
1.编排课本剧,把课文内容演一演。
2.预习第21课。
(八)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桑娜的善良是本文重点。
采用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指导朗读来解决重难点;启发学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及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教师设计了启发,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教师穿插感情描述,感情朗读课文。
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勾画重点词句,质疑问难。
小组讨论重点问题。
认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表述练习。
感情朗读课文,表现主人公心灵美好。
探究活动
1.以《桑娜收养西蒙的孩子后……》为题,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段二三百字的短文。
2.在生活中你一定有过做了错事的时候;夜晚一个人在家的时候;被人误解了的时候……当时你是否会自责?
害怕?
难过?
还是其他的心情?
选择一件写下来,展现你当时的心理活动。
穷人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将相和》教学设计之七
佚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题文联系,理解课题。
2.学会生字,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课文写什么。
利用过渡句或过渡段,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重难点:
理解课题。
利用过渡句或过渡段,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教具: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揭题,解题,介绍背景。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发生在战国末期的故事《将相和》,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将”、“相”各是谁?
“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
可用课文中哪个成语来概括’
2.简介时代背景。
出示《七国方位草图》,简介时代背景。
3.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尤其是多音字,着(zháo)急、上当(dāng)、答应(yīng)、为(wéi)难、便(pián)宜、上朝(cháo),据词定音,完成作业本题1。
(2)认清字形,比较形近字,璧(壁)、秦(奏)、归(旧)、克(刻),完成作业2。
(3)查字典,解释带点的字。
完璧归赵、攻无不克、理直气壮、负荆请罪、同心协力。
找出课文中带这些词的句子读一读。
再说说这些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4.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根据过渡句划分段落。
(1)课文写了哪几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
(2)划出故事与故事间的过渡句或过渡段,并根据过渡句或过渡段给文章分段。
(提示:
过渡句、段一般往下分。
)
5.利用过渡句及文中的关键句概括段意。
(学生自己概括,交流、汇报。
)
第一段写蔺相如见秦王没有诚意以械换璧后,用计取回和氏璧并冒死抗争,然后将和氏璧送回赵国。
第二段写蔺相如在秦王以鼓瑟侮辱赵王后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第三段写蔺相如为赵国利益避免与廉颇发生冲突,而廉颇知过即改,负荆上门请罪,两人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6.启发学生提出预习中不理解的问题,以便教师有的放矢地教学。
7.完成作业本第6、7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一个故事,了解蔺相如与秦王斗争的经过以及故事的结果。
2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重难点:
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
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教具:
投影片小黑板
1.听写生字及本课的成语。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文章一开始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第2-10自然段,同学们边看边想,将这部分内容分成四层意思,每层意思用两个字的小标题来概括。
(3)交流“骗玉”、“解难”、“智斗”、“归赵”。
(4)逐层讲读课文。
a.赵王碰到了一个什么棘手问题?
你能用上“如果……就,如果……就”来说好吗?
(学生自说。
)
b.面对如此棘手的问题,蔺相如怎么说、怎么做的呢?
请你划出描写蔺相如语言、动作的句子,钻研一下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想好了的同学可以互相讨论。
(板书:
愿意,如果……就,如果……一定,理直气壮,撞碎,举起等。
)
c.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归纳:
在赵王为难之际,蔺相如挺身而出出使秦国。
从蔺相如取回宝玉拿在手中到理直气壮地揭露秦王,从扬言要把“脑袋和宝玉一块撞碎在柱子上”到巧妙地想出举行授璧典礼的主意,这一系列语言动作,都表明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大智大勇)。
d.指导朗读:
指导学生用理直气壮、大大方方的语气读蔺相如与秦王的两段对话。
c.故事的结果怎样?
(板书:
归赵。
)顺势完成作业本第5题的第1小题:
蔺相如之所以叫人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是因为___________。
秦王之所以客客气气地送蔺相如回国,是因为________。
(5)学生参照板书复述智斗经过。
小结课文第一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两个故事,了解“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两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词句,概括蔺相如、廉颇两个人物的特点。
重难点:
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词句,概括蔺相如、廉颇两个人物的特点。
教具: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简要复述“完璧归赵”。
(2)启发谈话:
秦国骗取宝玉失败后,不肯善罢甘休,因此又生一计。
请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第二大段,了解这件事的起因、发展、高潮。
2.讲读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大段,边读边思考:
这一大段可分几层?
将每层的意思用两个字概括成小标题。
[赴会(第11节),勇斗(第12~13节),返回(第14~15节)。
]
(2)默读第一层,思考:
秦王又生出什么计谋,目的是什么?
蔺相如为什么决定赴会?
(根据课文内容,用‘‘为了……”的句式回答。
)板书:
赴会。
(3)在渑池会上蔺相如是怎样和秦王作斗争的?
请学生划出有关句子,仔细研读,想一想,蔺相如是靠什么在渑池会上再次斗败秦王的?
板书:
勇斗。
(4)齐读第15节,小结后板书:
返回。
(5)让学生根据板书试说这个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尾。
教师小结本段内容。
3.独立阅读课文第三大段。
(1)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划分层次,列小标题。
不服(第16节)——回避(第17节)——和好(第18节)。
(2)重点研读蔺相如对手下的人说的一段话。
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蔺相如为什么要回避廉颇。
(3)“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
廉颇为什么要负荆向蔺相如请罪?
(4)将相和好的基础是什么?
4.课堂练习:
(出示“负荆请罪”幻灯片)想一想,廉颇向蔺相如请罪,他会说些什么?
做些什么?
试写一片断。
5.作业:
修改课堂练习。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字词。
2.简评人物,指导完成作业本第8题。
3.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
简评人物,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新词及本课的成浯。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指导简评人物。
(1)同学问互说蔺相如、廉颇是个怎样的人。
(2)教师细说人物简评与人物的品质特点两者的区别。
(3)学生试写人物简评(蔺相如、廉颇中任选一个),集体评议并修改。
(4)完成作业本第8题。
3..总结全文,理解三个故事间的关系。
教师边指板书边.总结:
“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故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写赵秦两国之间的矛盾冲突,斗争中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抓住秦王弱点,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为赵国立了功,因而被赵王封为上卿,职位比老将廉颇高,引起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
后来蔺相如以高尚品德感染厂廉颇,廉颇知过就改,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将相和》教学设计之七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