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景弘高效的课堂.docx
《走进景弘高效的课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进景弘高效的课堂.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走进景弘高效的课堂
走进景弘的高效课堂
------赴株洲市景弘中学[走进景弘的高效课堂]专题考察报告
●黄宝田
2013年11月28日―29日,我有幸受学校委托率10名班主任、老师代表组织的学习考察小组前往株洲市景弘中学参观学习考察。
本次活动以“师生德育管理、思想行为、学习习惯的培养管理模式,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为主题,开展了“看、听、交流、对话、访问”等形式的活动,现场观摩,深入课堂,一睹高效课堂的精彩;经验分享、互动交流、答疑解惑。
特别是29日早晨7:
50的反思会和10:
40的交流报告,让我受益匪浅。
29日7:
30与岳琴老师到办公室办完了手续,我作了安排后就直奔厕所、食堂、商店、教室等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我访问了4个老师、5个学生,参加了七年级的反思会,听了1堂完整的七年级思品课,随意走听了15个课堂,最后参加了办公室副主任的经验交流报告会。
现将本次考察学习的体会向学校汇报如下:
一、改革的动力是摒弃传统诟病
据办公室副主任介绍,课改前的景弘中学与众多学校别无二致,“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
然后是一轮又一轮的复习、考试,课堂沉闷压抑,学生苦不堪言,教师围绕着备、教、批、辅等传统的教学常规忙得团团转,传统课堂的种种诟病显现无遗。
学习是学生生命的重要历程,理应与快乐幸福相伴。
学生苦学,教师苦教的局面不改变,课堂效率无法提高,留给教师、学生的只有灰色和沉重,单靠师生的“时间+汗水”,成绩是脆弱的,也是不干净的。
现在的景弘虽然是株洲市规模最大,教学质量最好的中学之一。
但他们和我们亚星一样,一直在找寻着学校内涵发展的突破口,一种既不降低传统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又能让学生获得更多能力培养的课堂;一种能够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享受学习乐趣的课堂;一种师生不再苦涩和痛苦煎熬,而是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一种将教师从繁重的教学常规中解放出来研究学生、探究学法教法的释放课堂。
景弘的课改行动是从2009年全面开始的,“强力推行,整体推进,举全校之力,打造高效课堂”,经过几年的大胆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一三六”课堂教学模式和“五步三査”的课堂要求。
二、改革的前提是转变师生观念
转变观念就是换思想、换角色。
教师的角色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而更应该是唤醒学生渴求知识的灵动、点燃学生自主、独立、探究知识的激情、发动学生竞争、合作、进步的服务者,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和评价者,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以学为本”。
以生为本就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以学为本就是“以学定教、以学论教、多学少教、先学后教”。
教师不再是那个仅仅能“上好课”的人,而是能够真正保证学生学习权利的人,教师不再是只研究教材和课标的人,更应该是研究学生、读懂学生的人,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促进者。
课堂最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和“学生的错误”,“相信学生”应该成为“师德”,相信学生意味着尊重,意味着放权,它是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激发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力量源泉。
彭冲老师告诉我,景弘的课堂核心是“学习能力”的培养。
为了捍卫“学”的神圣,培养“学习能力”,他们首先是确定“以学定教”这一教学观。
“以学定教”就是要以学的方式来定教的方式,以学的内容来定教的内容。
以学定教,顺学而教,不教而学。
谭艳芳老师说:
几年来的课改实践,我们有着深刻的体会,课改最难的不是家长和学生,是老师;课改最难的不是方法、技巧、操作技术层面,而是观念的改变。
办公室主任告诉我,在课改过程中,老师尤其是传统课堂中有经验的“名师”,要他们走下讲台,交出课堂时间和空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考验着学校管理人员的耐心和决心。
景弘前后20多次选派中层干部、老师赴杜廊口中学等课改名校观摩学习,通过“走出去”,感受课改氛围,内化课改观念,学习课改经验,培养课改先锋。
老师们每次学习回来,都要写出“考察学习报告”,每次学习回来都会转化一批老师的观念,都会掀起一次又一次课改的新高潮。
学校还通过组织反思会、业务论坛、体验式、强化式教师、学生培训等形式,多渠道、全方位传播课改理念、营造课改氛围、构建课改文化,让全校师生迅速将课改理念内化为自身观念,转变成自觉行动。
我从景弘“很小”四合院的校园墙上的“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努力打造开放、自主、高效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精心培育乐学、善辩阳光学子”等标语中不难看出他们的课改校园文化的氛围。
景弘的课改是从起始年级开始的,每个起始年级的第一个学期都要进行一个月的师生培训。
三、改革的关键是构建“三大抓手”
据何艳老师说,景弘在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借鉴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杜郎口的“三三六”教学模式、许市中学的“五环渐进自主学习模式”,创建了景弘“一三六”课堂教学行为操作规程和“五步三査”的学生课堂要求,搭建了共同体小组合作学习平台,运用了“导学案”这一学习的有效载体。
新模式的课堂流程、学习小组和导学案将成为景弘课改的三大抓手。
(一)规范课堂流程,完善教学新模式
传统的学习流程是讲、听、记、练、考。
在这样的流程下,注重的是“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中只能处在被动地位。
要想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改变课堂流程,用规范的流程保证其主体地位。
构建了具有景弘特色的“自学―互动―反馈—抽检”教学模式。
主张课堂要以“学”为中心,彰显高效课堂的三大特点――自主、开放、高效,明确了课堂教学六个环节――导向、自学、合作、互动、反馈、检测。
景弘的课堂流程可以这样描述:
首先是学生自主学习环节,学生依据导学案出示的学习目标和方法指导,带着问题阅读教材,采取独学、共同体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自主解决问题、自主揭示规律;然后是互动展示环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平台,以ABC学习共同体为单位,积极讨论、交流导学案中的问题,小组内进行充分展示。
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在某个学习小组展示的黑板前,通过学生展示,教师点拨,解决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疑难和困惑,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最后是反馈、抽检训练环节,教师通过口头提问,书面检测等形式对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进行检测,指名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感受与收获。
让学生消化巩固所学知识,使教师及时掌握学习目标达成和新的知识生成情况。
景弘除语数英可以适当布置家庭、假期作业,其它学科课后不许布置作业,学习任务全部要求在课内完成。
他们通过创设“自学―互动―反馈—抽检”教学流程,旨在落实学生的主题地位,当学生形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只要按照导学案的学路指引,就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达到老师外出学习、培训、因事请假等,学校不安排其他老师“代课”,而是由学生自主组织教与学,形成“自驾课堂”。
(二)搭建学习小组,打造学习共同体
传统课堂上,同学间没有互帮互学的责任和义务,学习完全是每个独立个体自己的事,小组存在与否,无关紧要。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核心,新课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增加课堂上的讨论、交流、表达、展示的机会,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有效地指导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小组是以班级内“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基本原则组建的“战斗方阵”。
课改实践中,小组学习是有效课堂上最重要的学习形式,学习小组是最基层的学习单元。
学习小组是班级的学习组织,如何让合作学习具有实效,让学习细胞真正跳动起来,景弘中学就是这样的做法。
组建结构合理的学习小组。
遵循“同体异质,异体同质”的原则,全班分为6个学习小组,每周8―10人。
小组组成后,各组内产生组长、副组长、学科组长、评价员和资料员等,在明确各人职责的基础上分工合作,确保人人有事干,要关注极端情况,学困生要安排专人指导,老师要给予特别关注,以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
完善学习小组文化建设。
各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本组组名、组规、口号、组训、组牌等文化建设,激发小组的价值认同,增强小组的荣誉感和小组成员的责任心。
比如:
一个组的组名为“翠竹组”,组训为“未出头时先有节,到凌云处仍虚心”。
像这样的小组文化建设,能形成小组的“正直、积极向上、坚韧、谦虚有节”的共同价值追求。
景弘中学在学习小组的基础上,首创了“ABC学习共同体”。
在小组内部,根据“同体异质,异体同质”原则,再分成“A、B、C”三个共同体,同时每个共同体又由“A、B、C”三层次学生组成,他们在自学(独学)时,互相监督;在合作(对学、群学)时,以共同体为单位开展交流、讨论、分享、帮扶。
ABC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有效解决了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和课堂精力流失的问题,让合作学习成为课堂常态,真正实现了“兵带兵,兵练兵、兵强兵、兵管兵”。
景弘中学还形成了一整套详细完整的学习共同体课堂操作规范、评价考核机制。
通过建立具有鲜活生命的学习小组,让每一个共同体这一学习细胞真正跳动起来,课堂不高效都难。
(三)利用集体智慧,精心编制导学案
传统课堂的载体是教案、笔记、作业和试卷,这种载体只能承载以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
由于学生完全没有预习,甚至连学习目标都不知道,根本无法与教师平等对话交流,只能是被动地听讲,拼命地记忆,难以知其所以然。
高效课堂要求转变学生的身份,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心,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必须成为平等的对话者。
很显然,传统载体无法实现。
因此,课改必须要进行课堂载体的改革,导学案应运而生,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了这一重任。
导学案是集教师的“导案”和学生的“学案”、“练案”于一体的导学性文本,被形象地比喻为高效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导航仪”。
是教师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学习目标,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指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
在导学案编制过程中,强调“学路导引”,“问题导学”,包括学习目标导引,学习方式指导,学习过程引导,“导学案”必须体现学生不同的学力特点和要求,问题分层设置,寻求最近发展区,充分启迪学生的心智,给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留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为了保障导学案的编写质量,景弘提出了“智慧备课”的思路,加强集体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展示集体教研的成果。
完全废除一堆堆的教辅资料,教师“没有”备课本,只有导学案的“教案”。
办公室副主任告诉我,作为学校校长要让自己有成就感,就得先让老师有成就感,相信老师,解放老师,发展老师。
让老师坚决从繁重的“教学常规”中解放出来,精心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和自主学习上来。
景弘对教师的考核不是考试成绩,而是考核课堂效果。
可是,景弘的教学质量正在节节攀升!
四、改革的保障是搞好校本研修
课改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素养和行动力。
因为学校作出的决策,终归由教师去执行;每一堂课、每一门学科,终归是老师操作。
更何况在课改路上,问题总会层出不穷,需要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教师就是不断的源泉。
景弘中学以大手笔加大培训力度、完善校本研修、鼓励教师创新,构筑了一道坚实的课改屏障。
(一)把培训当作最大的福利
(二)创新校本研修机制,构建特色教研
(三)鼓励教师创新
五、改革的支撑是落实管理评价
管理评价是高效课堂构建的关键点,是高效课堂的支撑和保障。
课改实践中,必须建立符合新课堂理念,顺应高效课堂要求的课堂评价标准,只有围绕和突出“学生和学习”的课才是好课,把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作用是否发挥,学习能力是否得到真正提高,自学积极性是否有效调动,是否会学学会为根本标准。
不断变化和升级的课堂评价标准引领课改向纵深推进。
景弘中学成立了中层管理机构“质评中心”,组建验评组,负责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考评。
验评组由来自校长室、各处室、各学科组的多名骨干教师组成。
2―3人一组,采取蹲点听课、巡堂听课、申报课、汇报课、晒课等形式验评课堂质量。
降低管理重心,构建新的学校管理体制是课改的有力保障。
传统的学校管理大多采用“校长室―处室―年级组(学科组)―班级”的层级管理模式。
景弘中学改变了传统的管理体制,学校管理层设立研发部门(课程开发中心)、执行部门(三个年级组)、督导部门(质评中心)和服务保障四个中层管理部门,管理中强化“三横六纵”的作用(三横:
三个年级部,六纵:
六大学科组),赋予年级部、学科组足够的教学管理责权,实现年级部、学科组负责制。
新的管理模式的建立,加强了教学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六、改革的成果是促进师生成长
课堂不再是老师的王国,而是成为学生的舞台。
学生当起了课堂主角:
自学自讲、自究自悟,一切自主,老师变成了班上的第“51名学生”,首席学生。
课堂上老师只是引导、追问、质疑、点评,制造课堂“矛盾”,点燃课堂激情。
在这种课堂上出来的学生,他们自信、阳光、健谈、有思想。
因为他们成了学习的主体,学习是主动的,课堂突出“乐学”,学习是生动的,课堂鼓励不同的见解,让思想碰撞思想,让方法启迪方法,课堂价值尽在“不可预设”,课堂生成是丰富多彩的。
改革后的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课堂,这种开放是精神上的开放,学生思想不受拘束,可以自由飞翔;是空间的开放,学生不再像钉子一样钉在自己的座位上;这种开放也是门户的开放,就像其他学校的老师来我校听课一样,课堂向所有人开放,老师不再封闭自己。
我思绪万千,我们不奢望亚星学校的课堂一夜之间就成为“高效课堂”,因为我们毕竟是一所薄弱的特殊群体的学校。
但我想通过我们的努力,以课堂流程、小组建设、导学案的运用与研发以及校本研修等为着力点,打造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益,让我们的学生不再苦学、厌学,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也是必须要达到的目标。
我真正的期盼亚星学校在罗董和李校的带领下,全体师生的积极努力,亚星的课改一定会迎来一个万紫千红的艳阳天!
起飞!
亚星。
黄宝田
2013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