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复习题计信版本.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81045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计信版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计信版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计信版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计信版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计信版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计信版本.docx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计信版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复习题计信版本.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计信版本.docx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计信版本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内在随机性

内在随机性是指,混沌的产生既不是因为系统中存在的随机力或受环境外噪声源的影响,也不是由于无穷多自由度的相互作用,更不是与量子力学不确定性有关,而是来自确定性系统内部的随机性。

它体现了随机性存在于确定性之中,从根本上消除了拉普拉斯决定论的可预测性的幻想。

内在随机性的特点:

确定性和随机性(必然性和偶然性)。

2.自然的祛魅

神话自然观、宗教神学自然观、泛灵论自然观主张自然是有魔力的、神性的或者有生命的,是充满了精神和智慧的。

自然的祛魅极力从自然哲学体系中剔除所有带有神秘色彩的内容。

只有通过对世界进行祛魅,批判世界之精神的思想、泛灵论的以及宗教的思想,根除它们的所有影响,并将作为知识和价值中心的上帝赶下台,建构新的认识论才有可能。

3.人类中心主义

以人类作为主体、以自然作为客体,它以现代性的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为特征。

其中,主体、客体被看作是完全不同的存在。

主体(人类)就成了一个凌驾于客体(自然)之上的,对客体进行操纵、控制、征服的神性存在。

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是大自然中唯一具有主体性的内在价值的存在物,人类在价值意义上处于自然的中心,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为满足人类利益需要服务的。

进步性在于,唤醒了人类的主体意识,摆脱了自然对人束缚、控制,实现了人自身的独立。

局限性在于,人类中心主义发展到极端,必然破坏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关系。

4.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协调人自然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体现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原则、协调性原则,最终达到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伪科学

伪科学是一种特殊的非科学,它实为非科学,去要伪装成科学,不承认自己的非科学身份。

在一定意义上,它也是一种反科学,它违背科学精神,不遵循公认的科学规范,起着破坏科学的恶劣作用,却还要自称为科学。

伪装是它的基本特征。

6.科学事实

科学事实是指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

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活动的基本前提,一般可分为两类:

客体与仪器相互作用结果的表征;对观察实验所得结果的陈述和判断。

科学事实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通过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方法进行整理。

7.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家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尚未解决的问题。

它包括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

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

科学问题产生于对无知的超越。

8.检验蕴涵

检验蕴涵是从理论命题演绎出的可供经验检验的单称命题。

经验命题多是单称命题和全称命题两类。

单称命题是涉及特定的对象、事物或事件的命题。

单称命题可以直接与经验比较,但是,全称命题无法直接与某个经验进行比较,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一定条件,从这个全称命题逻辑上必然地推出一个单称陈述,再直接验证这个单称陈述,从而对那个全称陈述进行检验。

由于推出的相应单称命题,是蕴涵在那个全称命题之中的,所以我们就把这样的条件和相应的单称命题叫做检验蕴涵。

9.科学假说

科学假说是对未来的经验和事实提出试探性解释和预测,通常由以下几个基本因素构成:

事实基础;背景理论;对现象本质的猜测;由猜测推演的预言和预见。

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的可能方案,是科学认识活动过程中必需的重要环节。

10.判决性实验

判决性实验,就是在对立的两个假说之间,设计一个或一组观测或实验来证实哪一个具备预见性,或者更确切地说,证实哪一个不具备预见性。

一般而言,判决性实验能对两种对立的理论起到“肯定”一个和“否定”一个的裁决作用,但不能在推翻一个假说的同时完全证明与之相对立的另一个假说。

11.科学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是以共同的科学范式为基础形成的科学家群体,是科学社会组织的基础和核心。

科学范式是科学共同体存在的依据,科学共同体的形成与解体和新旧范式的更替密切相关。

科学共同体突破了地域范围的限制,强调科学家群体所具有的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共同规范。

科学共同体中的科学家具有特殊的体制目标、行为规范和精神气质,其任务是在科学范式指导下,根据共同的实践规则和标准,从事科学研究。

12.国家创新系统

国家创新系统是国家层次上对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过程,即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交流、传播与应用过程的体制化,它是在国家的总体规划下,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中各有关部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

实现科技创新需要一定的组织形式与制度保障,国家创新系统实质上是通过研究和发展促进科学、技术创新的组织和制度系统。

二、论述题

1.谈谈你对机械自然观的理解,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是如何一次次冲击机械自然观的?

(1)我对机械自然观的理解:

机械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牛顿力学。

牛顿力学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是机械论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

它认为世界是一部机器,由惰性物体组成,与思维存在物—人无关,物体运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遵循严格的机械决定的因果关系。

机器的自然图景和严格的机械决定论,是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命题。

机械自然观的重大贡献:

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辩性和猜测性,是巨大的进步,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

机械自然观的局限性: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机械自然观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

它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但认为自然界是一部机器,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

形而上学性,是与当时经验自然科学所运用的还原分析的方法密切相关的。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必然导致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割裂,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和神学目的论。

(2)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对机械自然观的冲击

19世纪自然科学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批判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机械唯物论的合理之处,提出了辩证自然观。

其主要内容是:

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自然界中的特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特质和运动不仅有量的差别和变化,还有机械论都不愿意承认的质的差别的变化,是多样性的统一。

高级运动形式由低级运动形式转化而来,它包含低级运动形式,但不能完全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物质是发展演化和永恒循环的。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区别于以往各种自然观的基本特征是: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对机械自然观的冲击: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它以近代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认识的最新成就为依据,批判了机械论和形而上学。

第二,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斯和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从而提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第三,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理论前提。

世界观问题,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科学认识和方法论是伴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而发展的。

第四,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念依据。

机械自然观把自然界看成是外在于人类社会的独立存在,因此认为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关系。

相反,辩证自然观以主张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为特征,强调自然和社会的相互联系,指出只有把自然科学的发展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使自然科学真正成为人的科学。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系统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植根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等现代自然科学理论,深入提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认为”系统”是总的自然界的模型。

它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线性与非线性的统一。

系统自然观对机械自然观的冲击:

第一,系统自然观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指出整个自然界是以系统方式存在着的有机整体;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指出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都是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自然界物质系统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系统自然观揭示了时间不可逆性;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发展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关于运动、发展的大循环思想。

第二,系统自然观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

随着系统自然观的确立,形成了一种探索组织性、复杂性问题的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

系统自然观突破了传统的科学思维方式,为人们提供了系统思维这一样一种崭新的科学思维方式。

系统思维方式与机械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不同,它是把综合与分析通过反馈耦合形成双向性思维。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是可持续发展的指导观念,可持续发展是生态自然观的必然要求和实践形式。

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生态自然观对机械自然观的冲击: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虽然打破了人、神、自然的三级结构,却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

在机械自然观的影响下,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一切为了人的需要而存在。

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二十世纪科技革命与工业化发展带来的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生态自然观把地球看作是人赖以生存的惟一家园,以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为出发点和归宿,主张适度消费取代过度消费,以尊重和爱护自然代替对自然的占有欲和征服行为,在肯定人类对自然的权利和利益的同时,要求人类对自然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

2.从可持续发展观的角度谈谈你对传统经济增长观缺陷的认识?

(1)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协调人自然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体现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原则、协调性原则,最终达到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发展、可持续性、共同性、公平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生态文明。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从可持续发展观的角度对传统经济增长观缺陷的认识

传统经济增长观是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发展目标来构建经济发展理论,促进经济的增长,其核心是物质财富的增长。

传统经济增长观认为经济增长可以解决诸如贫困、收入分配不平等以及社会安定等一系列问题。

这样,社会发展就成为一种经济行为,经济客体成为发展视界的唯一主要选择,经济增长的具体标准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的尺度。

传统的经济增长观注重近期和局部的利益,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忽视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很可能会带来人口膨胀、过度城市化、分配不公、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环境危机等问题。

也就是带来“有增长无发展”、“无发展的增长”或“恶的增长”的结果。

增长不等于发展。

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不能画等号。

增长仅仅只是物质的扩大,增长本身是不够的,事实上也许对社会有害;一个国家除非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减少社会的不平等、失业和贫困,否则就不可能享用发展。

一个美好的社会不仅是现在美好,而且应该也为未来的美好创造条件,应该使得人类能够永远地发展下去。

否则,如果经济的增长以环境资源的损害为代价,则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的。

在这种背景下,在环境问题的凸现以及寻求解决之道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就成为必然了。

人类在对自然进行巨大改造的同时,也给自然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人类在自身得到极大发展的同时,也使全球濒临灾难的边缘。

我们要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行进,确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留下一个适合于后代生存的地球。

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

人口问题、粮食问题、不可再生的资源问题、工业化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意味着生态环境正向着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化。

人口过剩和资源匮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人类社会使得人口和生产呈指数增长的同时,也使得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呈现剧烈的增长。

生物物种加速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破坏直接导致动植物资源短缺。

人类过度开发,世界土地沙漠化加剧。

很多因家经历淡水资源危机,水资源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既取得了空前的物质文明,同样伴随着文明,全球化的危机更在昭示人类必须深刻反思自身的行为。

对传统价值观念的超越应是人类的必须选择,生态文明则是人类持续发展的必由之径。

自然界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产品,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也日渐严重。

一些地方将经济发展等同于GDP增长,单纯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资源消耗惊人,环境污染严重。

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要大力加强生态建设,着力建设和保护好森林、湿地、沙漠等生态系统;同时要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能耗、污染,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协调的生态体系。

应大力提倡绿色消费、文明消费,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

3.试根据科学史上的具体案例总结科学问题产生的现实条件和解答途径。

科学问题是一定时代的科学家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问题。

它包括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答案。

(1)科学问题产生的现实条件

通过对科学史上的具体案例的分析,总结出以下科学问题产生的现实条件:

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

例如,人们认识到铁能导电、铜能导电、金能导电…于是就产生了这样的问题:

”莫非金属都能导电?

”这类问题被称为经验定律型问题。

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

科学问题通常是在如何对科学事实给予理论说明或解释时提出的。

例如,牛顿力学理论不解释水星近日点运动,光的波动理论解释不了光电效应。

从某一个理论内部的矛盾(非自恰性)中发现问题。

如果一个理论体系内部在逻辑上存在矛盾,那么就会使得人们对该理论的真理性和适用性产生怀疑,也就会提出问题。

如,无穷小悖论、罗素悖论,自由落体佯谬等。

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

如果不同的科学理论,在某些方面各自取得了成功,但是它们之间却存在矛盾和不一致,那么就会提出问题来。

例如,物理学中的粒子说与波动说,热力学第二定律与达尔文进化论所揭示的非生物与生物演化方向上的对立。

从社会需求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

如果社会现有的生产技术手段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自然就会提出很多问题,其中有一些则会转化为科学问题。

(2)科学问题的解答途径

对科学问题的解决,通过对科学史上的具体案例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三条基本途径:

通过进一步获取事实来回答问题。

利用已知的普遍原理、定律去设计合适的实验和观察,从而获得我们所需要的解答。

例如,针对物理学界争论不休的光的波动说和微粒说孰是孰非的问题,物理学家将其引申为一个事实问题,即“光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还是在水中传播速度大”这样的问题。

只要能够制造出有效的仪器,确定出实际的观测方法,就能通过事实的认定来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引入新的假说来解答问题。

盖仑的血液运动学说存在一定的问题,哈维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总结前人的成果,提出了新的假说:

血液在人体内是循环流动的。

通过引入新的概念解决问题。

当反常问题久久得不到解决,并对原有的主导理论中的基本概念产生怀疑时,往往需要引入新的概念。

例如,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事实上就是通过引入相对于经典特理学的新的概念来消解困扰经典物理学的理论难题而建立起来的。

通过科学问题的转换来解决。

所谓科学问题的转换,就是爱因斯坦所讲的“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

如果能从一个新的角度转换一下问题的提法,可能会出现解决科学问题的转机。

科学问题的解答没有机械的、固定的、普遍有效的规则,它是主动的、活跃的、丰富多彩的探索。

旧的问题被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被提出。

比如说在行星运动的问题上,哥白尼的解决比托勒密好;开普勒的解决比哥白尼好,牛顿的解决比开普勒好,爱因斯坦的解决比牛顿好。

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科学家对世界的解释就会越来越具有合理性与完备性。

4.结体具体的科学发现过程,谈谈你对科学理论和科学观察关系的理解。

科学观察一般是在自然发生的条件和状态下对研究对象所进行的观察。

所谓自然发生的条件,是指在观察时,观察者不对自然事物或现象进行干预,使其按照本来的状况和变化。

观察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观察是直接获取科学事实的一种重要手段。

通过科学观察获得科学事实至关重要。

唯有那些对所研究的课题有丰富知识的人,才有可能认识到某些事情的奇特性和可能具有的意义。

例如,非典时期,我国某研究机构的科学家虽然已经通过电子显微镜拍摄到病毒颗粒,但由于某种错误理论的误导,所以没有认识到这种颗粒和非典的关系,也对非典病因作出了错误的解释。

一般而言,从科学事实向科学规律和科学理论的过渡大致要经过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知性认识阶段主要是对科学事实进行分类、系统化并对它们加以分析和概括,使之上升为科学规律的阶段。

在现实的科学观察活动中,观察是以复杂的符号为中介而进行的,这就是使得受过训练的观察者与未受过训练的观察者不会看到相同的事物或现象。

科学理论和科学观察的关系:

(1)科学观察中渗透着科学理论

首先,科学观察必须以正确的科学理论为指导,理论决定了观察到什么。

其次,观察依赖于理论,观察渗透着理论。

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

再次,任何观察陈述都是用某种理论语言构成的,理论提供了观察语言。

最后,观察陈述也可能是错的。

一是观察本身可能产生错觉;二是观察依赖了错误的理论。

例如,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在长期观察记录气候、物候变化的记录以及详细研究我国古籍中关于气候异常、自然灾害的丰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揭示了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规律性。

科学观察建立在正确的科学理论理基础上,反过来又形成新的科学理论。

(2)科学理论以科学观察为基础和源泉

科学理论和定律的发现来源与观察实验。

科学理论和假说的发展完善离不开观察实验,科学理论或假说也只是相对真理,需要在新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

科学理论的检验必须依靠观察实验。

应当指出的是,渗透在观察中的理论,主要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

基于这些认识,波普尔、汉森、库恩等人怀疑自培根以来的归纳主义者所倡导的独立于理论之外的纯碎的观察的可能性,它们否认有纯碎的中性观察存在,它们明确提出“观察渗透理论”的基本主张。

理由:

科学观察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观察陈述是用科学语言表述出来的,通过语言,来自客观的信息被变编码记载下来;理论在观察中既起着“定向”作用,引导观察者有选择的接受外界信息,又起着“加工改造”作用,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的究竟是什么。

总之,科学观察和科学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科学观察和科学理论的这种关系是由科学观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所决定的。

科学观察的主观性决定了科学理论必须依赖观察;科学观察的客观性决定了科学理论必然依赖科学观察。

观察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决定了观察与理论的辩证统一。

5.简述科学理论的解释功能和预见功能,并结合具体的科学理论事例加以说明。

(1)科学理论能够提供解释功能是科学理论活动的基本功能所在。

科学解释意味着理论不仅仅能从前提经过逻辑推理而导出定律,而且还包含这对经验事实的理解。

科学理论是建立在事实经验基础之上,但并不局限于此,科学理论还能够提供一系列的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释现实经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具体情况。

科学理论应该具有解释经验规律的基本功能,这是“科学”与常识之间的根本区别。

常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科学则是不仅要弄清事实和真相,而且还要对事实和真相给与解释。

以解释性原则进行的系统化和理论化工作是科学的特征之一。

不仅如此,科学所使用的概念比尝试更加精确化、条理化。

常识只有一组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形下才可能真正有效,局限性大,科学则致力于消除这些缺陷。

解释功能是科学理论活动的基本功能所在。

科学解释意味着理论不仅仅能从其前提经过逻辑推理而导出定律,而且还包含着对经验事实的理解。

如万有引力理论能帮助我们理解石块下落这一经验事实的原因,气体运体理论也能有助于我们理解气体的膨胀。

例子一:

“为什么”提出的两种方式:

1.说明引起某种事态发生的起因,如“因为下(过)雨,(所以)街道是湿的”。

2.指引引起某一认识的原因,如“街道是湿的,(所以)下(过)雨”。

还比如医生诊断时讲“孩子身上有水痘,(所以)患的是风疹”。

“为什么”提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解释”活动进行的过程。

承认解释的前提是:

天下(过)雨后,街道会湿。

这个前提是一种常识或相当于法则之类的规律,没有这个规律或常识就不会承认以上的“解释”。

例子二:

一条一端固定在天花板上的绳子,在另一端挂上一个重两公斤的物体时就会断掉。

解释过程大致是:

1.初始条件:

具有S结构的绳子F要承受两公斤的重量。

2.要解释的事态:

绳子F断了。

3.解释的前提:

具有S结构的绳子X的承受力为1公斤。

解释的前提看起来似乎是针对绳子X的,但实际上却是对一条规律或普遍定律的陈述,逻辑上称为全称判断,即指“具有S结构的所有绳子”,根据这一前提就有可能从开始条件开始推论所要解释的事实。

(2)科学的预见功能是就是能够预见目前尚未观察到、但却能为日后科学实践所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

科学理论解释的自然规律越深刻、越普遍,它的预见功能便越强大;其所预见的现象越多,其实践和理论意义也就越大。

例如,如E=mc2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一个推论,物理学家在利用这一关系解释原子核的质量亏损现象时,发现了原子核内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进而预见了开发和利用原子能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科学理论不仅仅是对过去和现在的解释,应有更广阔的视野,能够预见那些未知的或在理论建立时未被解释的现象,能够超过最初所解释的那些经验和事实,从而产生大量新的研究成果。

很多科学理论在解释已知现象、经验和事实的同时,往往能够预言未知的现象、经验和事实。

例如,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在对水星近日点的进动提供解释的同时,也预言了光谱线的引力频移和光线在引力场的偏转等现象。

根据科学预见的对象,科学预见分为两类:

对尚未发现而早已存在的事物或现象的预见。

对未来要发生的现象所作的预见。

例如;天文学家关于日食、月食等天文现象的预言,气象学家关于未来气象变化的预言,流行病学家关于SARS流行趋势的预言等。

科学理论的解释功能和预见功能的实现,使科学理论成为变革现实世界的锐利武器。

6.谈谈你对科学理论演变的积累模式、证伪模式、科学革命模式的理解,并对三种模式进行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