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主观题汇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80930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7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主观题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马原主观题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马原主观题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马原主观题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马原主观题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原主观题汇总.docx

《马原主观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主观题汇总.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原主观题汇总.docx

马原主观题汇总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简述马克思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继承与创新。

(1307)

答:

(1)马克思、恩格斯吸取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1207)

答:

(1)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因此,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3.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1410)

答: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质(1510)

答案: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后继者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或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后继者发展的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关系(1610)

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其科学性是指它既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又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其革命性是指它是批判革命的,它把变革旧世界作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

(3)它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

5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1704)(1210)

答: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①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②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恩的理论,也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

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③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学说,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

④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三者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构成统一的马克思主义。

十六大报告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防止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6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

答: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包括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原则,政治经济学是通向实际生活(如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剖析)的中介,科学社会主义则是运用哲学分析经济事实引出的结论。

这三者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构成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学说。

 

7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人类文明成果,是德国古典哲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①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创立了唯物辩证法;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创立了唯物主义哲学。

②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严密论证了劳动价值论,在此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③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以及其他成果,为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以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规律,从而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1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

简述其内容和意义。

(1310)

答:

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凡是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心主义。

(2)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

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

2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307)

答: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动能动性的前提。

只有正确认识了客观规律,并按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改造世界。

无视或违背规律,盲目蛮干,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2)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反复实践,深入研究,才能揭示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规律,才能顺利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指导。

(3)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既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3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1304)

答:

⑴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⑵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普遍原理的指导下,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补充和丰富普遍原理。

这一原理对我们有重要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

我们面对的情况,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也不完全相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照抄书本不行,照搬外国也不行,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4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1210)

答:

列宁指出: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5.简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1204)

答:

⑴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⑵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

⑶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只强调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或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的错误观点。

5简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以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

(1201)(1404)

答: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缺乏实践的观点,把意识仅仅看成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忽视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6试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1410)

答:

(1)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

因为:

首先,质变必须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

量变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突破度的界限,引起事物的质变。

其次,质变必须由量变规定其性质和方向。

在事物的量变过程中,存在着两种相反的量变的彼此较量。

两种相反力量的此消彼长,不仅是质变的基础,而且决定着质变的性质和方向。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③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为在新质的基础上的量变开拓道路。

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激变论或庸俗进化论。

激变论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

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

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都是错误的。

(2)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

否则会欲速则不达,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

7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401)(1504)

答: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的根本方法。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8.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试述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510)

答:

(1)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

(2)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

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不忽略支流,认识解决存在的问题。

9简述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人类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创造的,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生活,学习一定社会群体的语言,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

10简述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1610)

答:

意识的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

能动性的实现途径是人们的社会实践。

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充分认识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11.简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答: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量的变化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质变表现为根本性的、显著的突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渐进过程的中断。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12.简述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答:

(1)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

(2)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争取使好的可能性变成现实,避免坏的可能性实现,从坏处着想,向好处努力。

13.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答:

意识的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创造性。

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髙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客观规律办事。

坚决反对片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视客观规律的盲目蛮干。

“大跃进”的沉痛教训我们必须永远铭记。

我们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14.简述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答:

(1)“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进行研究。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解放思想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那种落后的传统观念和僵化的教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2)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就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

15.试述辩证的否定观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辩证的否定观:

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

②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首先,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其次,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因此,新旧事物通过否定的环节而联系起来。

③辩证否定是扬弃。

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

辩证的否定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现实意义: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否定什么和肯定什么,批判什么和继承什么,都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

这种继承只能是有批判的继承,批判和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既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

对于外国文化,既不应全盘照搬,也不应一概排斥,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的借鉴和吸收的态度。

既要以博大的胸襟和开放的视野,大胆吸收外国文明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又要批判和抵制外国资产阶级腐朽的、没落的东西。

总之,应立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吸纳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建立既能体现现代世界文明水准又有自己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否定之否定规律

①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事物发展到否定之否定阶段,克服了前两个阶段(即肯定阶段和否定阶段)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使事物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因而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②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

一方面,否定之否定规律使事物的发展过程呈现出周期性,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另一方面,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由于某些偶然原因的出现,使事物的发展还可能出现暂时的倒退。

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如果割裂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或直线论的错误。

现实意义:

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不要因暂时的挫折而动摇。

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有充分的认识,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克服各种困难,在曲折的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16.试述原因和结果统一关系的原理及其辩证关系的意义。

答:

(1)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统一的,表现在:

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

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

原因引起一定的结果,结果又反过来作用于原因并引起原因的变化。

(2)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才能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行动。

 

17.试述掌握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的重要意义。

答:

(1)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所以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因而就有必要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

(2)因为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表现着本质,所以只有通过分析现象才能达到对本质的认识。

我们决不能离开现象去凭空构想事物的本质。

18.简述承认事物相对静止存在的意义。

答:

(1)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2)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

(3)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19.简述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它们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答:

(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

(2)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在时间上有始有终,在空间上有边有际。

(3)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与相对性、有限性是不可分割的,其绝对性、无限性存在于相对性、有限性之中,无数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之总和,就构成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

20.简述实践客体的基本类型及其含义。

答:

实践客体具有三种基本类型:

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1)自然客体既包括同人的活动发生关系的天然的自然物,也包括经过改造和加工的人工自然物。

(2)社会客体是指人类社会。

(3)精神客体指的是成为人们实践对象的主观精神和客观化精神。

主观精神足指人们的感觉、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它们以表情、姿态和语言表现出来。

客观化精神是指以物的形式存在的精神生产的结果。

21.简述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

答:

(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客观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22.简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答:

(1)矛盾双方的力量也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随着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

(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我们在分析问题时,特别是分析形势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主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同时也不能忽视支流,并且注意主流和支流的互相转化。

23.结合实际说明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答:

(1)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

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二重化,即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

(2)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只有不断从事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才能生存和发展。

24.试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与根本分歧,并说明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怎样才能坚持唯物辩证法、克服形而上学。

答: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

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结合本人或他人工作学习生活实际,说明坚持用联系的、发展变化的、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静止的、抹杀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25.简述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

答: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创造性。

(3)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4)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26.说明规律的含义与特点,以及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异同。

答:

(1)规律就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具有两个特点:

客观性。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普遍性。

规律的普遍性是指,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里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

(3)自然过程是无意识的、盲目的、不自觉的。

自然规律是通过自然界各种盲目的力量相互作用实现的,它是自发地起作用的,不需要人的参与。

人类社会则不然。

社会发展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

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实现的。

社会发展规律并不是存在于人们的自觉活动之外的某种神秘的东西,而是在人们的自觉活动中形成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一样,也是客观的、有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人的自觉活动不能抹煞和改变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27.简述度的含义及掌握事物的度的意义。

答:

(1)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

(2)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

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当需要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性时,人们要设法使其量变不超出度的范围。

28简述肯定和否定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1)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

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