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78695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DOC.docx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DOC.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DOC.docx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DOC

第一章教育基础

第一节教育基础知识

一:

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分为如下:

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

西方教育学思想

孔子:

儒家学派,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有教无类,目标:

“贤人”“君子”对待学生平等,德、贤是孔子的办学思想,“博学于文,约之有礼”:

比较注重知识渊博,要有礼节。

注重启发,根据学生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施教,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不会告诉学生答案,都是起一个提示的引导进行施教。

《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学和行动相结合,学以致用。

苏格拉底:

答法教育方法(产婆术)引导方法。

讽刺对方的问题进行传授知识。

分为三个定义:

一、讽刺(这个是学习的一个步骤,除非一个儿女很谦逊否则不可能学到真知)。

二、定义(在问答中归纳进行反复和归纳从而得到概念和定义)。

三、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墨子:

墨家学派,创学思想,强调实用,技术,“兼爱,非致”注重文史知识和掌握逻辑思维的路径,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墨家认为“亲知”、“闻知”、和“说知”不管是技术和知识文史的了解,重视说知,依靠推理的方法追求理性知识。

柏拉图:

代表作《理想国》,其次要从“现实世界”走向“理想世界”,“寓于学习于游戏”把学习当做游戏是柏拉图最早的提倡者。

老子:

道家代表,主张“道法自然”自然的本性,一切归于自然是最好的教育、

亚里士多德:

代表作《政治学》,追求理性,追求美德,“遵循自然”,对儿童心理发展首次提出,对儿童进行分析教育。

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雄辩术原理》是由古罗马昆体良提出的。

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学记》:

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提出了“建国君民,教育为先“提示了教育性的重要,也讲述了教育和政治之间的关系。

还提出了教学相长,师严然后道尊,要求“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启发性教育,和孔子相对应,开导学生,不压迫。

(君子之教,喻也;道儿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开导学生,不要牵引走,可以对学生提出高的要求,但不可以使学生灰心,指出问题的途径,但不提供先成的答案。

“学不塌等”学习要由易到难,尊序渐进,不能超级而进

二、教育学的创立与变革

(一)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关键人物及教育著作有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福禄贝尔《人的教育》、斯宾塞《教育论》、乌申基斯《人是教育的对象》、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鼻祖培根:

首次提出了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提出了归纳法为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夸美纽斯:

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代表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第一:

适应自然(ps: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教育要遵循自然,发展的原则)。

第二:

班级授课制(ps:

让一个班级进行系统的班级制授课这样不会浪费太多以及的教育教学方法,原则)。

第三:

泛智教育。

(ps:

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

夸美纽斯编写了很多教材,比如是《世界图解》

卢梭:

自然主义思想对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影响很大。

代表作《爱弥儿》出自选物,主张家庭教育,人性是好的,主要还是会受到环境被恶性,所以提倡家庭教育,其中《爱弥儿》书中就是阐述了这样的一个关于家庭教育的思想。

裴斯泰洛齐:

瑞士教育家,教育的目的法则就是全部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

洛克:

英国哲学家,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洛克提出了说人的心灵如同白板,主张绅士教育和家庭教育。

(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

德国。

传统教育学的代表,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赫尔巴特最著名的四阶法:

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步进行,后来学生其发展为五阶法前面的不变,多了个应用。

赫尔巴特首次把教育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形成了传统的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2、杜威与《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

20世纪初应用了实用主义教育学,其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作品运用的实用教育思想,对教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现代教育代表。

杜威提出了:

“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主张“在做中学”,主张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作为发展,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来进行教学,杜威以其儿童中学著称于世,(和老子的遵循自然相对应)顺其自然。

杜威和赫尔巴特之间的关系:

杜威提倡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育发展,以儿童为中心,顺其自然,不施加,和老子相对应。

作为了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

而赫尔巴特提倡的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作为了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

 

三教育学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发展

克鲁斯普娅卡《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加里宁《伦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伦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所写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

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阐述了本书的本质和作用,批判了教育超政治,超阶段的观点和教育的万能论。

(二)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1、实验教育学:

梅伊曼其代表作《实验教育刚要》和拉伊《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教学):

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普斯朗格《教育与文化》、利特《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是主要的代表作。

3、实用主义教育学: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育学法》

4、批判教育学:

美国鲍尔斯与金第四《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布尔迪尔《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阿普尔《教育与权力》、吉鲁《批判教育学、国家与文化斗争》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前苏联教育赞科夫提出了五条高难度教学原则:

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原则。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了结构主义学说和发展法。

美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学理论。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强调活动的动作教学方法,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四)教育学未来发展的趋势如下

第一、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

第二、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

第三、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第四、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

第五、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第六、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第二节教育基础知识

一、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ps:

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从广义: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ps:

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从狭义:

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是指: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要素:

1、教育者:

知识,技能,思想,道德。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

教育内容,教育措施,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4、三要素关系:

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二)教育的本质及功能

1、教育的本质主要是在三个方便:

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

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第三,在教育这种活动中,存在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直接的相互关系。

2、教育功能

(1)按照对象划分——派生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指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2)按照作用的性质——消极功能(教育的正方向功能是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3)按照呈现划分——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的区分是相对的,一旦隐形的潜在功能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考研转变成显性功能)

 

二、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有1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美国的沛西.能

2.心理起源说: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是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教育史教科书

3.劳动起源说:

代表人物凯洛夫教育学家

我国教育学家杨贤江在《新教育大纲》提到“自由人生,便有教育”

 

(二)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的特点如下:

第一,阶级性

第二,道统性

第三,专制性

第四,刻板性

第五,象征性

第六,宗教性

近代社会的教育特点

第一,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第二,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第三,教育的世俗化

第四,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

1,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终身化(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第二,全民化(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第三,民主化

第四,多元化

第五,现代化

2,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的界限逐步淡化

第六、教育制度有利于国家交流

 

二、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是指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即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形成某种个性结构。

教育目的广义:

是指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发生一种变化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

是指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

社会本轮者则相反,他们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求来确定的,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三)九牧的的层次性——包括:

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的和教师的教学目的

1、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教育机构的具体化。

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人的成长发展奠定德、智、体各方面的基础。

2、教师的教育目标:

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四)教育目的的意义作用

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教育的目的无论是对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具有目标的导向作用(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教育结果,也是为教育者指明了工作方针和奋斗目标)

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教育的目的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激励着教育工作者安卓教育方针的规定去培养人才(激励学生会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教育目标不仅能指引整个实践活动,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根据和标准(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等工作,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标准和依据进行)

(六)、新中国不同时期的教育目的

1、1957年新中国建立后颁布第一个教育方针。

2、1982年,德智体等全面发展。

3、1985年,“四有、两爱,两精神”。

4、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5、1995年《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七)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文化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要求全面发展:

1、小学全面发展教育的培养目标(德语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争取的观念,形成学生用争取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小学在德育方便的要求(初步形成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初步具有关系他人、关心集体、诚实、勤俭、不怕困难的良好品德等。

)3、小学在智育方便的要求是(使学生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职能,掌握一些自然,社会和生活常识,培养观察,思维,动手擦着和自学能力,以及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滋味保健意识和体制,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4、小学在美誉方便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劳动技术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5、小学在劳动技术教育方便的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会使用几种简单的劳动工具,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关系密切,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相铺相成,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缺一不可。

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

智育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了认识和基础。

体育则是实施各育的物质保证。

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和实施。

四、学校教育制度

(三)学校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

1、政治因素(政治制度对教育制度的影响是直接的,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必须掌握教育权,决定受教育权。

Ps:

特别是学制中关于专业的设置,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目的,学制年限,入学条件等)。

2、经济因素(经济的发展不仅影响着教育制度所需要的无知基础水平,而且为教育制度的制定与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学制的建立,必须考虑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科学技术发展状况,要与它们的要求相适应)。

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因素(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各个阶段都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因此,确定入学年龄,修业年限,各级各类学校的分段,都要考虑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Ps:

如小学入学年龄,很多国家是5-6是因为儿童到了5-6岁时,大脑的发育已经成熟,能够适应系统学习的需要等等)。

4、人口发展状况(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事业的规模,教育结果的调整,教育发展的规划制度,教育经费的投资等,都是与人口问题是分不开的。

此外人口的分布,人口的增长率记以及人口的年龄结构,都对学校教育制度的家里,改革有直接关系或间接的影响)。

5、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我国近代学制就是在批判学习日本和美国学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三)、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为制度化教育。

之前非正式、非正规教育称为前制度化教育。

之后非正式、非正规化教育则都归为非制度化教育。

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四)中国的学制

1、壬寅学制:

清末(1902年)。

2、葵卯学制(1904年)。

3、壬子葵丑学制。

4、“新学制”——“六三三学制”(1992年)。

6、《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1958年)。

7、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5月27日)。

8、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9、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0、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1、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第三节我国小学教育

一、小学教育的地位:

我国学校教育体系包括: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一)我国古代小学教育:

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

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而我国小学教育的真正制度化要到近代。

朱熹《童蒙须知》宋代教育家。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都是流传最广泛的教育蒙学。

(三)我国近代小学教育

1、教会学校:

19世纪初,教学体制,课程规划,教学方法,考试管理。

2、壬寅学制规定的小学教育:

清末1902年统称为《钦定学堂章程》

3、葵卯学制规定的小学教育:

1904年政府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

4、壬子葵丑学制规定的小学教育:

民国初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壬子葵丑学制(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

在中国近代,伴随着小学教育的制度化,小学教育的义务教育性质出现。

近代我国的小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其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1)、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

(2)、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

(3)、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

(4)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了公立和私立两类。

(三)、我国近代小学教育

1、“新学制”——“六三三学制”规定的小学教育

2、国民政府时期的小学教育——基本沿袭“新学制”,依时事变化

3、新中国的小学教育:

1951《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小学的修业年限是五年,实行一贯制,取向初,高两级的分段制。

入学年龄为以七足岁为标准。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教育改革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二、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全民性,义务性和全面性

(一)全民性:

是指小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

(二)义务性:

只要达到年龄,都必须接受小学教育。

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

(三)全面性:

小学教育是想儿童实施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

三、小学教育任务:

1、根据童年期儿童的生理发展水平,允许他们进行系统学习,但不应让他们过度疲劳和过度紧张。

2、培养小学生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观察。

3、使小学生了解学习在人一生中最大的价值。

4、培养小学生初步的分辨是非能力,逐步发展他们对社会的分析与思考,逐步学会科学地看待社会和认识问题。

 

第四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主要表现为:

(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需求。

(2)课程目标(注重知识技能取向)。

(3)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以致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经验和社会实践。

(4)课程实施(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不强。

(6)课程评价(过分强调教育的选拔功能)。

(7)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缺乏灵活性,开放性,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多有发展的需求等。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改革的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指导思想理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价值追求。

(三)具体目标: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变课程国语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改变过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和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等等)。

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在,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等等)。

4、倡导建构的学习(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5、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一)、重构成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我国过程结构现状

课程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与方向

课程类型单一

科目间比重失衡

课程内容难,繁,偏,旧

课程类型多样化

具体科目比重均衡比

课程内容精细化

(二)由教学大纲到课程改革的标准。

(三)教学过程的改革。

(四)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材开发与管理。

(五)发展性评价为主的课程评价

1、基本功能:

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2、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知道,旨在促进发展;3、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4、评价主体互动化;5、评价内容多元化;6、评价过程动态化;

六、构建国家、地方和学校萨基课程管理体系

国家过程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培养目标

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性质与培养目标,制订各个领域或学科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

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课程。

如地理课程中的乡土地理。

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多样化的,可提供选择的课程。

解决问题

主要解决全国范围内同一批受教育者的共同素质问题

主要解决地区范围内同一批受教育者的共同素质问题

它可以尽可能解决并满足每一个受教育者的特殊需要与兴趣问题(如电脑课程编写)

权责分配

宏观指导课程改革并具体制订课程计划框架、组织制订或修订、审定课程计划。

组织专家或与专家合作开发地方课程,负责指导学校制订实施《学校课程计划》的具体方案,并指导学校开发校本课程。

从当地社区。

学校的实际出发,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开发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提供给不同需求的学生选择

管理体系

制定国家基础教育各个阶段的培养目标、课程计划框架等宏观课程政策。

执行上级的课程政策;监督下级对课程政策的执行,制定相应的指导性课程文件

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结合本校的世纪情况,对学校实施的所有课程进行管理。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一)、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

(二)、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化

(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四)改变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的状况

(五)改变课程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和全面的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