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66337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5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案.doc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案.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案.doc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大纲

一、课程设置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是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修课,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设置调整的必要性

1、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深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时期,时代和实践发展要求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进行适当调整

2、从2005年开始,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作了调整,新的教学内容与现行研究生阶段教学内容有交叉重复。

构建与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衔接的、完整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具有必要性

3、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方式进行了改革,对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应提出了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调整研究生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内容的新要求

三、课程设置调整的原则

1、课程的导向性

——坚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贴近研究生思想实际、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

2、课程的层次性

——着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形成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基本内容相衔接、层次有区别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

3、课程的实效性

——紧密联系研究生思想实际和学校教学实际,合理设置和安排有关课

四、“教学大纲”编写的基本思路

1、以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为背景

2、“分专题”研究和介绍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

(1)“把握重点、专题深入”方式:

把握重点问题,有选择地讲授每一讲中主要内容和突出问题

(2)“问题切入,专题结合”方式:

从一定问题切入,把不同讲中的相关内容结合在一起,组合成不同的教学模块,以适合有不同理论需要的研究生选择

(3)“逐次递进,专题拓展”方式:

由“概述”的相关内容切入,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中,深化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理解,获得新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真谛

(4)“问题发掘,专题融汇”方式:

明确问题,从对问题的分析中导出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视野和视角,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知与行融汇一体,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作出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5)“整体为先,专题为主”:

首先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整体问题,“分专题”才能有深厚的社会历史背景、才能有深邃的理论支撑、才能有深广的实践依托,对“导论”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的透彻理解和把握,是“分专题”的基本前提

3、与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衔接,实现螺旋式上升状态的“步步高”

4、进一步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五、“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

²导论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4、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²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1、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2、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3、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²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概述

2、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3、中国的经济发展

4、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对外开放

²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概述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3、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²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概述

2、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3、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4、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²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

2、保障和改善民生

3、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4、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²第六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2、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4、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主张

²第七讲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1、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概述

2、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

3、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²第八讲当代中国与世界

1、当今世界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2、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3、中国的国际战略与对外方针政策

4、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导论

教学基本要求

²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的主题。

²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²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基本要求。

²了解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方法。

导论在教学大纲中的地位

²导论部分,主要说明整个教学大纲的主旨和内容以及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²导论部分对本课程的研究对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作了整体性的理论阐述;同时,也对硕士研究生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如何学习这门课程作出概要说明。

²根据整体为先的原则,导论部分的教学应当是本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

导论部分的教学主要涉及的内容

²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的主题

²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²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进一步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²关于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一、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当代中国的主题

第一目引语之解读

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在当代中国,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完成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²把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的艰辛奋斗、正在进行的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紧紧联系在一起,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继承性、在当代中国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以及对中国现实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重大意义。

第一目结构之分析

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这一个目之下,教学大纲设立了两个小目,一是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²重点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地位,特别是在近代以来中国发展史上的地位,以及与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关系,突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完成当代中国历史任务的关系,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关系。

这也是导论的第一目要讲的主要内容。

引语

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²在当代中国,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完成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继承性、在当代中国的地位、对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一)关于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1、纵向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

²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需要回望过去中国所走过的道路。

²数千年来,中国虽然历尽沧桑,其历史文化却始终绵延发展、传承不绝。

²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国家、人民的境遇

²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

²是否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²把历史的中国、近代中国和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而必须完成的两大历史任务联系起来

2、中国共产党担当起领导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责任,集中体现为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

²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²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²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²这三件大事的落脚点,与本课程要反映的当代中国的主题完全衔接起来。

3、三件大事对国家、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影响

“一个根本上”

“两个不可逆转”

“两个连接”

指出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就是要在此基础上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进而揭示出当代中国历史任务与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以及与未来中国发展的关系。

4、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²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就是要在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基础上,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

²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必须把握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

(历史前提与根本目的、物质基础)

5、奋斗目标与两大历史任务、当代中国历史任务、历史使命的关系

²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应当展望和把握未来中国发展的光明前景。

²2020建成全面小康——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奋斗目标,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两大历史任务的继续和发展,是当代中国历史任务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

²牢牢把握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要清醒认识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进步发展的旗帜——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关系

²历史和实践都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当代中国历史任务、引领中华民族开拓前进的伟大旗帜。

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用“三个紧密联系在一起”说明)

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旗帜。

(用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就说明)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成为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的原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关键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2、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可以有不同的概括。

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对象的界定,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可以从无产阶级解放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这三个方面来概括。

3、关于中国特色

²实践特色

²民族特色

²时代特色

(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由来

²党的纲领是一面旗帜

²主义譬如一面旗帜,旗帜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

²旗帜问题至关紧要。

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

²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表述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而不断明确的

总之,教学大纲导论的第一个目涉及到的问题较多,它涉及到当代中国和历史中国、未来中国的关系,涉及到当代中国历史任务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任务之间的关系,涉及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关系。

这些关系都是围绕当代中国的主题展开的,这个主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我们必须高举的伟大旗帜。

二、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及其相互关系

²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²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²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²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与实践是紧紧围绕这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

²关于四个基本问题的不同表述(4个并列——1+3)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

经过90多年的奋斗、创造、积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内涵、特点及其影响

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及其三个阶段性成果

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优势及其具体体现

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关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²对道路重要性的概括:

两个必由之路

²准确表述

²科学内涵

²重大意义:

创新之路、伟大创举、历史贡献

²坚持这一道路与坚持社会主义的关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²对理论体系重要性的概括:

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²为什么称作理论体系?

(包括三个阶段性成果;涵盖内容丰富)

²这一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什么问题?

²坚持这一理论体系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重要性的概括: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概念的解释:

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内容(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项具体制度)

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五个有利于;)“五个不搞”

4、旗帜与道路、理论体系与制度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思想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紧密相连、相互贯通,分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在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和制度形态上的具体体现,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结论——一个高举,三个坚持

²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

²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²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²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三、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及其影响,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关于第三个目之总体说明

²导论的第三个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教学大纲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来源于实践、扎根于实践,也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拓展。

²教学大纲用两个小目,分别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成就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成就

经过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谱写了中国发展进步的辉煌篇章。

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的历史性变化:

²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

²社会发展的成就和面貌

²执政党的领导和自身建设

²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发展

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影响

(二)在历史的新起点上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进入新世纪,中国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如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全面推向前进?

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总纲。

(道路的主要内容)

²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点。

(思想前提和发展动力)

²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人民。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根本目的和力量之源)

²巩固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基本方针)

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

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开创性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和想象的困难和风险,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

²必须清醒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三)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中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在继续推进其进一步发展中,也面临着许多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回答的重大课题。

²分别从理论上和社会实践上看,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回答的重大课题

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崭新的事业,在其发展中、前进中出现这些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正确认识和着力解决好这些问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在不断解决矛盾和问题中前进的。

²面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

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问题

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问题都会出现,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回答。

²深入研究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每一个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青年知识分子的责任。

(四)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1.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²目的:

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重大问题的认识,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提高运用这一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本领。

²意义:

帮助硕士研究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²要求:

“两个掌握”、“一个坚定”

2、学习本课程的方法

硕士研究生是青年中思想活跃、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应该更加注重学习的理论性、研究性,更加注重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增强独立研究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努力达成新认识、收获新体会。

本课程的学习方法主要是“三个结合”

²一是要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结合起来。

²二是要同研究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²三是要同掌握人类所创造的丰富知识结合起来。

第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及改革的初步探索

社会主义社会的构想最初是作为私有社会种种弊端的矫正物而出现的。

科学社会主义者在批判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论证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中对未来社会的基本轮廓做出了预测性描述。

未来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的经济特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消灭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建立社会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2.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按比例地组织社会生产。

3.个人消费品采取按劳分配的方式,劳动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义务并具有直接的社会性。

苏联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恢复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新经济政策,最终形成斯大林模式,即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公有制(其中国家所有制要占主导和决定作用)和计划经济。

这一模式很长时间被视为社会主义国家唯一的也是必然的选择。

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经济体制的选择上,也深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并最终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一)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历史条件和历史作用

1、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历史条件

在我国建国初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选择和最终建立,有特定的历史条件。

第一,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

第二,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进行经济重建和发展的需要。

第三,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后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快速增长的示范效应。

第四,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也是我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因素

第五,在意识形态上存在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制度性特征。

2、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历史作用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依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获得快速发展。

作为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计划经济体制是当时的最优选择,也曾经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过重要的历史作用。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历史作用

首先,计划经济体制对于宏观有效率的强调使国家能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集中力量保障重点,为工业化的实现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其次,依靠政府的力量,以公私合营、合作社的形式来实现改组、兼并和重组,可以在再不增加投资或少量增加投资的条件下,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实现由落后、分散的小生产向先进、集中的大生产的逐步转变。

再次,我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通过行政手段分配短缺资源更有利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二)计划经济的弊端

第一,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二,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企业的活力。

第三,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样,严重压抑了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四,片面强调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发展,否定和限制其他经济成分的发展,造成所有制单一,非公有制在发展经济、活跃市场等方面的作用无从发挥。

(三)对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论十大关系》

党的八大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

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这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历经29年的曲折之后终于迈向胜利之途的重要转折点。

放权让利、扩大经营自主权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了突破。

早在改革初期,中央一些领导同志就对这一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在邓小平、陈云、胡耀邦等中央领导的积极推动下,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明确提出:

“改革是为了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国家对企业的管理应逐步转向以间接管理为主”,“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

1992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新的经济体制的建议,得到邓小平的赞同,并在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被最终确认。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党的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要把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为21世纪前十年必须解决好的两大课题,并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002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指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是21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2003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任务,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建阶段已经结束,中国已经进入深度市场化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市场机制的缺陷:

第一,市场机制难以保证国民经济总量的平衡。

第二,市场调节本身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

第三,市场机制难以解决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

第四,市场机制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和服务。

第五,市场机制容易造成外部不经济。

第六,市场机制不能消除垄断。

2、市场经济的共同经济特征、:

第一,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包括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等市场经济规律支配和决定整个经济运行。

第二,微观经济主体自主、能动。

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信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