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在小学低段的教育价值及实施策略研究.docx
《童话在小学低段的教育价值及实施策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童话在小学低段的教育价值及实施策略研究.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童话在小学低段的教育价值及实施策略研究
童话在小学低段的教育价值及实施策略研究
摘要:
童话在学生的启蒙阶段占有重要地位,童话教学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本细读法和文献研究法,首先,在收集整理童话故事相关文献、对低年级小学生形成客观认识的基础上,对小学低学段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童话选文进行研究;进而发现小学低段语文教材中童话选文数量偏多,类型丰富,价值取向多样。
其次,从童话的审美教育价值和道德教育价值出发对选文进行具体分析,童话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和判断能力,促进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养成。
最后,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类型的童话故事,归纳出了听、说、读、写童话故事以及做游戏、画图等策略,丰富了低学段童话课文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小学低段童话教育价值实施策略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童话教学具有重要地位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适合于儿童的心理特点,可以帮助儿童认识周围的环境和事物,有利于他们身心发展。
杨雨露的《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策略——把握童话的心理价值》中指出:
“童话在儿童的语文学习以及成长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教好童话对儿童知识的学习以及心理的发展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课标》在第一学段中也明确提出:
“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童话也是低段语文教材中必不可少的文体,数量偏多。
由此可见,童话教学在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2、童话是小学低段学生的好朋友
童话塑造了很多经典的人物形象,不经意间已经成为儿童的好朋友。
大多数儿童最先接触的文学作品就是童话故事。
童话通过幻想和想象,使故事充满神奇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木偶奇遇记》中,小木偶一说谎鼻子就会变长,这不禁会让小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联想到自己说谎鼻子会不会也变长。
在《乌鸦喝水》中,乌鸦通过往瓶子里投石子使水位升高,从而喝到水。
儿童通过乌鸦的善于思考的特点,可能会变得发散思维,乐于思考。
儿童通过阅读童话故事,将自己想象成故事的主人公或者把主人公当作自己的好朋友,激发儿童天马行空的想象,感受世界的美好。
这样有利于儿童情感态度发展,树立健康的人格。
而且,有效的童话阅读可以让儿童爱上阅读。
3、童话教学存在一些误区
谭轶操在《浅析童话教育的误区》中指出:
“多数教师往往更重视思想教育,在进行每篇童话教学中时,会通过分析,并挖掘出道理告知儿童,进行完成道德劝诫和思想教育。
其实这种教育方法背离了儿童的审美与阅读习惯,打破了童话在儿童心中的美好意境。
”如今,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为了教而教,机械的将童话故事进行拆分,生硬的挖掘其中的道理,让学生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违背了童话教学的初衷。
(二)研究意义
童话对塑造学生良好品德,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笔者以童话教学的理论成果、部编版低段语文教材、《课标》要求为基础,梳理整合文献,对教材中不同类型,不同篇目童话故事进行分析,挖掘不同的教育内涵,提出有利于实际课堂的童话教学策略和建议。
从而正视童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视童话对低段儿童的启迪作用,发挥童话对小学儿童的教育作用,促进小学生和谐健康发展。
(三)文献综述
笔者在中国知网网络数据库中以“童话”为关键词,检索到期刊3396篇,博硕士论文336篇。
以“小学低段童话”为关键词,检索到期刊14篇,博硕士论文33篇。
以“童话的教育价值”为关键词,检索到期刊32篇,博硕士论文169篇。
以“童话教学策略”为关键词,期刊33篇,博硕士论文33篇。
学界对于童话的研究已经有了很高的成就,但是对于小学低段童话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具体来说,学界关于童话对小学生的教育价值大致分为两方面:
一是童话的审美教育价值,二是童话的道德教育价值。
关于童话审美教育价值方面的研究有:
阮帮禄的《浅谈小学童话文本的审美教育与教学策略》提出:
“教师在进行童话文本教学时,应该创设情境,将孩子带进童话故事的美好境界里,通过童话美的语言、美的情感、美的形象唤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鸣,使孩子在快乐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美的体验与陶冶,培养孩子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周玉红在《语文童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中建议:
“通过阅读、品味、鉴赏童话故事,使学生感受到作品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体会作品带来的美感内涵,提升审美能力。
”关于童话道德教育价值方面的研究有:
张宏超在《童话的德育价值及其实现》中认为:
童话的叙事方式契合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童话为儿童的道德成长提供榜样;韩苑苑的《让童话成为开启儿童道德智慧的钥匙--童话的道德教育功能研究》从童话的德育价值出发,真实地感受了童话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了童话德育的问题所在,并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提出了一些供教师参考的理论层面的建议。
关于童话教学策略方面的研究有:
何灵玲、陈宇在《浅谈小学低段童话教学的实施策略》中提到:
“创设真实的童话教学环境,提升学生童话情境体验、指导童话阅读,提升学生道德感知、创新童话实践活动,深化学生童话教学手段”;刘明在《小学低中段童话教学策略研究》中指出:
“引导学生欣赏童话丰富的审美内涵、完善童话教学内容、丰富童话教学方式、提高童话师资水平”。
等策略;史雨婷在《小学低段童话教学研究》中从确立多维教学目标、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关注过程性评价的评价方法三方面提出建议,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个性等多方面的发展。
这为小学语文教师进行童话教学提供了指导。
此外,依托语文教材进行童话价值研究的有:
姚怡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价值取向研究--以苏教版语文教材为例》中系统分析了选入苏教版课本中的童话故事及其价值取向,薛翠在《人教版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童话选文研究》中通过对两个版本童话的选文数量、配比、类型、作者、主题及艺术形象等维度的对比,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这为我们进行童话的教育价值的研究和童话教学策略的确立提供了方向。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搜集,整理和研究《叶圣陶童话的教育价值》《语文童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童话的德育价值及其实现》等文献,形成关于童话对小学低段学生的教育价值的科学认识。
2、文本细读法
通过对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1、2、3、4册中的童话故事进行细读,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景物描写手法以及蕴含的道理,从而发掘出童话故事背后的教育价值,并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3、观察法
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公开课视频,了解并记录教师在进行童话教学时的状况和学生在学习童话故事时的表现,以保留教学事件的整体性和客观性。
(五)概念界定
1、童话
童话故事起初是传统口述民间故事中的一部分,以充满戏剧性的讲述和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相传。
最早有文字记载的童话故事是公元前1300年的古埃及,从那时起,童话故事开始在以文字为形式的文学作品中出现。
英文中的“童话”为“fairytale”直译应是“小精灵故事”。
的确,童话常常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万物生命以人的情感,充满离奇虚幻的故事情节。
“童话”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在《辞海》中的基本解释是“儿童文学的一种,经过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增进儿童性格的成长”。
总的来说,学界大多认为童话是以儿童为受众群体,运用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的手法来编写故事,通过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文学体裁。
本文将童话的概念定义为:
以儿童为主要群体,通过夸张、拟人和幻想的手法编写的故事。
2、小学低段
小学低段是指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即《语文课程标准》里提到的第一学段。
此学段的学生活泼好动,面临着来自环境、角色和自身发展等方面的挑战,难以将注意力从以游戏主导的活动转移到以学习主导的活动中来。
这一阶段也是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关键时期,因此该阶段的教育教学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课堂中,小学低段的学生表现为:
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较弱;注意力的稳定性较弱,依赖于教师运用直观、新奇的教具或教学方式来集中注意力;师生关系是其人际关系的重要成分,教师的影响尤为重要。
3、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
“部编版教材”也称“部编本教材”,其全称是:
教育部组织编写教材。
从2017年9月全国新入学的中小学生开始应用。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加入了一些新的版块如“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等,增加了一些童话、寓言、童谣等,倡导小学生与家长和老师共同阅读,提高阅读能力,拓展知识面。
一、部编版小学低段教科书童话选文分析
(一)童话选文的篇数分析
笔者通过搜集和分析小学低段语文教材中的童话篇数和课文总篇数,得出如下结论:
表1.1部编版小学低段语文教材童话篇数与课文总篇数分析
年级
篇目
童话篇数
课文篇数
童话比重
一年级上册
《雨点儿》
2
14
14%
《小蜗牛》
一年级下册
《小公鸡和小鸭子》
8
21
38%
《树和喜鹊》
《要下雨了》
《动物王国开大会》
《小猴子下山》
《棉花姑娘》
《咕咚》
《小壁虎借尾巴》
二年级上册
《小蝌蚪找妈妈》
7
24
29%
《我是什么》
《植物妈妈有办法》
《雾在哪里》
《雪孩子》
《纸船和风筝》
《风娃娃》
二年级下册
《开满鲜花的小路》
7
25
28%
《小马过河》
《大象的耳朵》
《蜘蛛开店》
《青蛙卖泥塘》
《小毛虫》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此外,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新增的阅读部分中有8篇童话选文,分别是一年级上册的《小松鼠找花生》和《拔萝卜》。
一年级下册的《夏夜多美》。
二年级上册的《企鹅寄冰》和《称赞》。
二年级下册的《笋芽儿》、《小柳树和小枣树》以及《月亮姑娘做衣裳》。
总体来说,选入小学低段教材的童话故事较多。
随着学生知识储备,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的增长,童话选文从一年级上册的4篇逐渐增加至一年级下册的9篇,二年级上册的9篇以及二年级下册的10篇。
(二)童话选文的类型分析
第一,根据人物形象的不同,童话可以分为超人体童话、拟人体童话、常人体童话三种类型。
部编版小学低段童话选文均为拟人体童话,这类童话故事通过拟人的手法让无生命或有生命的事物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行为,大量运用幻想和想象,创造了缤纷多彩的童话世界。
这正符合该阶段儿童泛灵性的认知特点,适合学生学习。
第二,根据体裁的不同,童话可分为散文体童话、童话诗、童话剧和科学童话。
科学童话是以科学知识为主要的题材内容,幻想和想象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
通常会在童话故事中蕴含有趣的科学现象或原理。
部编版小学低段童话选文中有1篇童话诗,为二年级上册的《植物妈妈有办法》。
有10篇科学童话,其中,一年级上册有《雨点儿》和《小蜗牛》,一年级下册有三篇,分别是《要下雨了》《棉花姑娘》和《小壁虎借尾巴》;二年级上册有四篇:
《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和《雾在哪里》;二年级下册有两篇为《当世界还小的时候》以及阅读部分的《月亮姑娘做衣裳》。
(三)童话选文的价值取向分析
1.知识价值占主体地位
在低年级语文教材童话选文中,编者比较注重童话选文的知识价值。
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十分浓厚,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认知能力尚未成熟,而且低段小学生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来丰富大脑储备。
所以,教材编者在确定童话选文时,选择一些能够丰富小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提高其认知水平的童话故事。
如地理学知识:
一年级下册的《要下雨了》中讲述了下雨之前小动物的活动变化和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而二年级上册的《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介绍了不同植物传播种子的具体途径这样浅显的生物学知识。
2.重视审美和道德价值
在低年级语文教材童话选文中,编者选择了很多语言优美,故事性强的童话故事。
这一阶段的学生想象力丰富,通过阅读课文,他们可以想象出童话世界的奇幻和绚丽。
这个阶段的学生逐渐学着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他们可以将自己代入角色来感受主人公的欢欣雀跃和沮丧懊恼。
童话选文通过故事的景物、描写手法、语言的节奏感等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或是通过人物的行为、性格来打动学生,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3.注重儿童对待友谊和生活的态度
小学低段童话除一些科学童话之外,大多数选文都以朋友相处、解决问题和自我认识为主题。
进入小学之后,同伴间的友谊迅速发展,学生的价值观逐渐形成。
小学低年级是这些观念形成的关键期,学生通过童话故事受到启发,学着独立自主(《小马过河》)、乐于助人(《小公鸡和小鸭子》)、做事认真(《小猴子下山》),分享快乐(《开满鲜花的小路》),自我反省(《风娃娃》)等,为之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奠定基础。
4.注重儿童的心理调节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陷入很多心理上的困境,难免出现心理失调的情况。
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在进入小学校园后面临着很多挑战,学业任务,人际关系都会让他们变得矛盾且无助。
小学低年级的教材中选入了一些帮助儿童改正不良行为,克服心理缺陷的童话故事,如《动物王国开大会》《树和喜鹊》《小柳树和小枣树》等。
二、童话的教育价值
(一)童话的审美教育价值
1.童话可以培养低段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
低年级学生对声音和色彩有着强烈的感知,他们喜欢热闹,鲜亮的事物。
童话善于运用声音和色彩来传递美好。
(1)感受童话的声音美
和现实世界一样,童话世界中有着森林里小鸟柔和的叫声,有春雨落到地上的滴答声,有蝴蝶扇动翅膀的声音,有农民丰收时喜悦的笑声,有雪花飘落的簌簌声。
更有着仙女挥动魔法棒时魔法的声音,有精灵舞蹈的轻盈的声音,有着怪物张牙舞爪的吼叫声,也有着王子骑马迎风而来拯救公主的马蹄声。
这些声音真实有趣,蕴藏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世界。
声音的美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是不一样的,它有无数种思考方式和呈现方式,需要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用心感受,大胆想象。
二年级上册的《植物妈妈有办法》中“豌豆妈妈更有办法,她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
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豌豆“宝宝”的旅行是通过豆荚炸裂来是现的,“啪”的一声模拟了豆荚炸裂的声音,拉近了学生与童话故事的距离。
二年级上册的《风娃娃》里“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鼓起腮使劲向风车吹去,风车一下子转得飞快,抽上来的水奔跑着哗啦哗啦的向田里流去。
秧苗喝足了水,不住的笑着不住地点头”。
这里对水的形容是“哗啦哗啦”,形象的表现出水的流速,也让学生感受到秧苗对风娃娃的感谢和喜爱。
一年级下册的《咕咚》一文中“木瓜熟了。
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
咕咚!
”,“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
”等。
全文由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咕咚”引起,动物以为是怪物,接连逃窜的闹剧,让学生感受到童话故事的真实。
二年级下册阅读部分的《笋芽儿》中“沙沙沙,沙沙沙。
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中弹奏着乐曲,低声呼唤着沉睡的笋芽儿:
‘笋芽儿,醒醒啊,春天来啦!
’”“轰隆隆!
轰隆隆!
雷公公把藏了好久的大鼓重重地敲了起来。
他用粗重的嗓音呼唤着笋芽儿。
”“桃花笑红了脸,柳树接着绿色的长辫子,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叫着……”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拟声词,将下雨的声音,打雷的声音和鸟叫的声音写的丰富有趣。
(2)感受童话的色彩美
童话世界是刚发芽的柳树的嫩黄色,是阳光洒落时火热的橙红色,是弯着腰的麦子的金黄色,是雪花馈赠给世界的雪白色,也是被朋友温暖时的粉色,是遇到困难时努力解决问题的蓝色,更是五光十色的彩虹的颜色。
童话为学生展现了一幅美妙的画卷,学生可以根据语言的描述或自己的想象为这副画卷涂上多彩的颜色,让童话的世界更加色彩斑斓,充满美感。
一年级上册的《小蜗牛》中“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
它说:
‘妈妈小树长满了,叶子碧绿碧绿的地上,还长着许多草莓呢。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
它说:
‘妈妈草莓没有了,地上长着蘑菇,树叶全变黄了。
’”通过对树叶颜色的描写,告诉小读者季节变化,树叶的颜色也会跟着变化的现象。
一年级下册的《棉花姑娘》中“不久,棉花姑娘的病好了,长出了碧绿碧绿的叶子,吐出了雪白雪白的棉花。
”生动的将“棉花姑娘”病好后的生机勃勃表达出来,让小读者感受到棉花的美感。
一年级下册的阅读部分《夏夜多美》中“小蚂蚁爬上‘飞机’,蜻蜓起飞了。
萤火虫在前面点起了亮晶晶的小灯笼。
蜻蜓飞呀飞,飞过青青的假山,飞过绿绿的草坪,飞到一座花坛前,小蚂蚁到家了。
”连续运用带有色彩的形容词,富有色彩感的语言在学生脑海中展现出来小蚂蚁回家的路和萤火虫的光。
(3)感受童话的故事美
“其中部编版低年级童话选文常用的是“三段式”的叙事模式。
“三段式”叙事指类似的情节反复出现三次或多次,三次重复可以起到强化人们对童话记忆的作用,“一而再,再而三”可以更直接地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而且“三段式”叙事同样符合儿童的审美要求,在熟悉的重复中不断加深对故事情节的把握,以此呈现童话选文的价值取向,获得新的审美体验。
”
一年级上册的《小蜗牛》中叙述了三次“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
它说……”和“蜗牛妈妈说:
‘哦,已经是……了!
’”展现了小蜗牛出去看到的景色,即森林里四季的景色。
一年级下册的《小猴子下山》中小猴子第一次“扔了玉米,去摘桃子”,第二次“扔了桃子,去摘西瓜”,第三次“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
通过描写小猴子三次相似的经历,讲述了它下山时发生的趣事。
一年级下册的《棉花姑娘》中棉花姑娘生病之后第一次请燕子帮她捉害虫,第二次请啄木鸟帮她捉害虫,第三次请青蛙帮她捉害虫,最后告诉燕子、啄木鸟、青蛙和七星瓢虫分别吃什么害虫的知识。
一年级下册的《小壁虎借尾巴》中根据第一次向小鱼借尾巴,第二次向老牛借尾巴,第三次向燕子借尾巴都借不到来展开叙事,最后小壁虎自己长出了尾巴。
讲述了动物尾巴的不同特点和用途。
二年级上册的《小蝌蚪找妈妈》中按照第一次向鲤鱼询问、第二次向乌龟询问、第三次向青蛙询问的三次经历来展开故事,讲述了每个动物的不同特征。
2.童话可以培养低段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
低年级的小学儿童缺少生活经验和人生体验,他们无法对美与丑,好与坏做出正确的判断。
童话塑造了鲜明善恶美丑,作者的褒贬态度分明,有着丰富的社会价值审美判断。
(1)生活化的人物形象提高儿童的代入感
部编版低年级的童话选文,选择的主人公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这些形象贴近儿童生活,能使他们从心理上接受童话中所呈现的价值取向。
二年级上册的《雾在哪里》中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描述成小孩子和世界捉迷藏的故事。
雾把大海、天空、城市等景物笼罩起来,世界一片朦胧。
帮助学生了解“雾”的特征。
一年级下册的《要下雨了》讲述了下雨前一些小动物的活动特点及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学生明白可以通过观察大自然的奇妙现象来了解天气变化。
二年级上册的《植物妈妈有办法》分别写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学生只要细心观察就能获得许多知识。
二年级下册的《当世界还小的时候》引发学生对世界最初的样子的想象,让学生感受到万事万物遵循自然规律、各行其道,各司其职,世界就会和谐美好。
(2)生活化的人物形象促进学生对真善美的认识
作者将美好的品质赋予童话的主人公,通过让儿童对主人公产生认同感,来实现儿童对真善美的判断。
一年级下册的《小公鸡和小鸭子》讲述了同伴之间友好相处、互帮互助的情谊;一年级上册的《雨点儿》中,大雨点和小雨点都愿意到需要自己的地方去;二年级上册的《雪孩子》塑造了一个舍己救人的善良美好形象;二年级下册的《大象的耳朵》中塑造了是一个正确看待别人的看法,不轻易失去自我的形象;二年级的《小马过河》展示了一个独立自主、敢于实践的形象;二年级下册的《青蛙卖泥塘》塑造了一个靠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形象。
此外,一年级下册的《动物王国开大会》中讲述了狗熊在大家一次又一次的提醒下终于将通知的内容说清楚,让学生明白发布通知时要把重要的内容说清楚、说完整;一年级下册的《咕咚》中的小动物没有弄清出事实真相就被“怪物”吓得四处跑,让学生懂得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二年级上册的《风娃娃》中,风好心办了坏事,让学生懂得做事情前要思考,要有好的方式方法。
(二)童话的道德教育价值
1.童话能够提升低段学生的道德认知
“没有正确的道德认识,就不会有正确的道德行为习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有的儿童之所以会有这样或者是那样不合道德的行为,往往不是他们一开始就有意违反,而是缺乏了解造成的”。
童话可以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起重要的启蒙作用。
童话涉及到的问题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童话通过其特有的艺术表达方式,带给儿童道德智慧,让儿童体验道德生活。
童话让儿童体会善良、坚定、专心、努力和勇敢,潜移默化的认识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人。
童话故事传递了很多人生哲理,儿童见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陪着主人公体验生活的美好,丰富了自己判断事物的经验,了解了最基本的社会道德标准。
他们将自己代入故事中,从故事中学着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判别善恶,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和恰当的行为。
二年级下册阅读部分的《小柳树和小枣树》中小柳树一直向小枣树炫耀自己漂亮,小枣树什么都没说,从不嫉妒小柳树的美丽。
因为她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二年级下册的《小毛虫》中的小毛虫也是这样,在自己不如别人的时候,没有羡慕没有失望,因为它懂得每个人都有各自该做的事请。
两篇故事的主人公在容易产生嫉妒心理的罐头,认识自己、鼓励自己、坚持自己,不被嫉妒冲昏头脑。
让学生正确认识虚荣心和嫉妒心,并做出正确的行为。
2.童话可以激发低段学生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人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具有动力功能”。
低年级学生缺少道德情感的体验,恰好童话是一种通过表达情感填补儿童情感体验空缺的方式,对儿童的情感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童话来源于生活。
儿童的心灵柔软稚嫩,童话表达情感的方式细腻而温暖,且与儿童的心理感受极其符合。
儿童在阅读童话时,仿佛置身于童话的世界里,他们随着主人公的经历,释放自己的情感的同时享受情感体验的过程,激发内在的道德情感。
童话又高于生活。
童话可以陶冶儿童性情,儿童在体验情感中感受故事的深层意蕴,从更高层次的角度去思考,树立善恶美丑意识。
童话里所蕴藏着的情感价值能够使儿童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帮助儿童建构良好的思想道德体系。
在二年级的《纸船和风筝》中,儿童体会到失去友情是失落和痛苦,也明白宽容和谅解才是修补友谊的最佳方式,率先伸出友谊之手的人才是值得钦佩的。
在二年级上册的《称赞》中,儿童能够明白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给予别人肯定和发自内心的称赞会温暖别人,这样做也会受到别人的称赞。
《小熊住山洞》里,儿童可以感悟到保护树木、爱护环境是一种令人敬佩的美德。
3.童话能够培养低段学生的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是道德品质的外部表现形式,也是道德教育的最终任务”。
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知行合一”,即认识事物的道理和在现实中运用这个道理,是紧密相连的。
而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
儿童真正的道德品质,只有在他的行动中才能体现出来。
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故事中充满对真善美的颂扬和赞美,符合学生的内心世界。
在童话世界里,儿童拥有比现实世界更广阔的天地。
儿童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自由的体验生活,拥有成熟的智慧,通过领悟他人的美好品质,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儿童的道德行为不是通过理性的方式形成的,也不是通过老师灌输的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的,而是结合自己的理解对个人行为表现进行约束来形成的。
童话的人物形象为儿童道德行为的养成树立榜样。
读《小马过河》,学生会主动向小马学习,做事情不能只听从别人的意见,要经过实践再做出决定,遇到困难要认真思考,要有勇气去冒险。
学《蜘蛛开店》,学生会思考蜘蛛的做法是否正确,从而明白做事情不能遇到一点困难就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