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外国戏剧鉴赏《哈姆雷特》节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语文外国戏剧鉴赏《哈姆雷特》节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外国戏剧鉴赏《哈姆雷特》节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外国戏剧鉴赏《哈姆雷特》节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哈姆莱特(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②读懂节选部分的字面意义。
③把握节选部分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
④分析尖锐戏剧冲突中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⑤品味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及其深层含义。
2、过程与方法:
诵读中让学生仔细揣摩,理清哈姆莱特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性格,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通过讨论、探究、交流,教师点拨,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难点重点】
教学重点:
鉴赏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尖锐的戏剧冲突;
教学难点:
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莎士比亚的全部创作中哈姆莱特是最具哲学意味的人物。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经调查统计世界前100名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和传说人物,哈姆莱特排名第一。
“活着还是死去”自从这位丹麦王子向着冥冥难解的自然和自己内心发出这一疑问之后,几百年来也常常回绕在人们的心头。
今天我们将通过节选部分领略他那丰富性格和复杂的内心世界。
二、作家作品。
(与学案同步上课略)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1564年4月26日他出生了,默默无闻。
1616年4月26日他去世了,举世闻名。
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马克思赞誉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
“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鲁迅)
三、背景介绍。
四、检测基础知识。
见《预习导学案》
五、梳理剧情和理清人物人物关系。
1、梳理剧情。
《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
这出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
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
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
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
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
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
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
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
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
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
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
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
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
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
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
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
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
王子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他的心愿。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第二场(未完),主要情节是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比剑,这是全剧的高潮。
剧情发展到这里,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都清楚知道了对方要置自己于死地,他们谁都不能再回避、耽搁,形势刻不容缓。
老辣狠毒的克劳狄斯抢占了先机,安排了看上去万无一失的“比剑”的圈套。
2、理清人物关系。
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国王)名为叔侄,实为仇人;
哈姆莱特和乔特鲁德(王后)虽是母子,但又有母嫁仇敌的隔阂。
克劳狄斯和乔特鲁德原为叔嫂后为夫妇,二人又有毒杀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波洛涅斯既是国王帮凶又是哈姆莱特挚爱的女友(奥菲利亚)的父亲。
奥菲利娅挚爱哈姆莱特又与父亲有骨肉亲情。
雷欧提斯本是哈姆莱特朋友,后又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成仇人。
四、鉴赏分析。
1、节选部分出现了哪些人物?
说说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节选部分出场的人物是:
哈姆莱特、国王克劳狄斯、王后乔特鲁德、霍拉旭、雷欧提斯、奥斯里克。
其中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是不共戴天的对手,乔特鲁德和雷欧提斯则是会对局面产生影响的两个变数。
乔特鲁德夹在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之间,左右为难,关键时候爱子心切;雷欧提斯被克劳狄斯利用,不过由于他不习惯使用阴谋手段,加之哈姆莱特事先向他做了诚恳的表白,因此他既仇恨哈姆莱特,又对他怀有不忍之心。
乔特鲁德的态度和言行直接影响了事件的进展。
比剑中,第一、二回合,雷欧提斯由于一时不能下决心杀死哈姆莱特,因此出手比较犹豫,被哈姆莱特占了上风。
克劳狄斯迫不及待要置哈姆莱特于死地,在第一回合哈姆莱特取胜后,他就用一杯毒酒为哈姆莱特祝贺,哈姆莱特谢绝了他这种伪装的善意,而王后乔特鲁德或者是想缓和缓和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的关系,也可能是潜意识里觉得这杯酒有问题,因此她不听劝阻地替哈姆莱特喝下了这杯酒。
在克劳狄斯的压力下,雷欧提斯终于向哈姆莱特全力发起攻击,以剑尖上染有剧毒的利剑刺中了哈姆莱特,而哈姆莱特夺过他的剑也刺中了他。
临死前,雷欧提斯后悔自己不该参与克劳狄斯的诡计,向众人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
哈姆莱特得以抓住最后机会杀死克劳狄斯,为父亲复仇。
2、在节选部分中,哈姆莱特表现出哪些性格特征?
善良忧郁的王子愁容满面沉默寡言
性格也有明朗的一面,诙谐幽默
聪明机智,有勇有谋,敢爱敢恨
3、朗读赏析经典对话和独白。
(插入视频材料)
五、课后拓展。
1、推荐课外阅读《哈姆莱特》全剧,也可选择莎士比亚的其他作品阅读。
2、“一千个观众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尝试描绘你心目中的哈姆莱特。
(200字左右)
《哈姆莱特(节选)》学情分析
高一学段,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对一般的文学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如何鉴赏作品,如何鉴赏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具体的方法与技巧还有待提高。
同时学生对戏剧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是本课实现教学目标的有利条件。
学生具体学情分析如下:
1、在课前的预习中,学生们表现出对戏剧的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戏剧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戏剧的冲突等,这一特点易于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
2、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本来就比较文艺,尤其在翻译成中文后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学生对外国戏剧存在陌生感。
因此,对剧中人物的语言的理解存在一些障碍,理解戏剧语言显得尤为重要。
3、《哈姆莱特》剧本本身在思想上的深刻性,增加了学生欣赏中的难度。
需要教师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步步深入。
根据上述学情分析,设计如下教法学法:
1、我们围绕哈姆莱特由浅入深的设置了三个问题,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这幕戏剧,这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锻炼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诵读品味:
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尤其要反复诵读哈姆莱特内心独白一段,体会其矛盾复杂的心理,在此基础上,领会戏剧的语言特点。
《哈姆莱特(节选)》效果分析
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评价:
在课前的学案及预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课的相关文学常识和生字词。
上课时能够比较流畅地阅读课文并理解戏剧的意义,能够积极思考并参与回答课堂问题。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评价:
在上课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快速收集并处理信息,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较好地做了回答和分析。
在分角色朗读环节,两组同学能快速进入角色,出色地完成对戏剧语言的演绎,同学们给予了热烈的掌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授这节课,受到触动的不仅是学生,教师本人也感受颇深。
当扮演哈姆莱特的两位男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本时,我们看到了两个熟悉又陌生的哈姆莱特;当同学们看完视频,听到那段发人深省的生死独白时,每个人都陷入了深思;当我要求大家读出自己心中的哈姆莱特时,整个课堂沸腾了。
在课后布置的作业中,有一项是让大家写一写“我心目中的哈姆莱特”,从收上来的作业中可以看出,学生们还是比较有想法的,不仅对节选部分做了分析,还对整个戏剧做了阅读和研究。
我很欣慰,至少这节语文课让学生们认识并喜欢上了沙翁和哈姆莱特,让学生们发挥了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让学生们写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哈姆莱特(节选)》教学反思
这节课通过对对语言的品味以及交流讨论,学生逐渐形成了自己对人物性格的认识与评价,或许有些失之偏颇甚至肤浅,但在阐述的过程中大都理直气壮且言之有据。
由于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同,个性有别,对人物性格的分析的深度和褒贬也就不同,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学生的个性,摆脱了强势的解读言论对他们个性的颠覆。
但由于课堂上我在引导的过程中难免会带出自己的阅读体会来,所以还不可能真正实现学生的独立阅读。
这节课,虽然我在很大程度上想让让学生从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但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没有完全放开,让学生仍囿于老师的教授范围之中。
这节课限于某些客观原因,不得不带着学生一起讲解,学生的自主性是被抹杀的。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对经典名著的导解读采取放羊式的做法,让学生自己阅读并参照文学评论来理解作品也是不现实的。
尤其是对高一的学生,更需要具体实在的引导,在学生通读作品,了解情节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设计思考题等方法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精华部分尤其是精彩细节进行细读鉴赏,有利于学生贴近文本感受体会。
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感受,鼓励学生以自己的经验来理解人物,有利于培养学生解读经典的自信。
哪怕学生的理解并不深刻或全面,但学生只有拥有了自我,理解能力才有成长的空间,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实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培养其个性化阅读的能力的目标。
《哈姆莱特(节选)》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四第一单元“中外戏剧鉴赏”的第三课,是一篇略读课文。
本单元的教学要点如下:
1、介绍关于戏剧的一般知识以及元杂剧、话剧的知识,知识要以有用、能帮助学生阅读戏剧文学为准。
比如,关于戏剧,要知道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情节的发展和推进,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人物性格的塑造,都主要靠剧中人物的语言来实现,剧作者则隐身于幕后。
2、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剧本的基本方法。
一般来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因此,阅读剧本时要注意概括剧中的主要矛盾冲突,把握人物之间的关系。
另外,由于戏剧的人物语言潜台词丰富,富有性格化和动作性,因此分析、品味人物的语言也是阅读、欣赏的重点之一。
要揣摩、想像人物的语言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有什么言外之意,还要注意看人物的语言反映了人物之间怎样的关系,怎样推动着情节发展,等等。
3、重视学生的文学欣赏活动,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和认识。
文学欣赏活动具有触动、震撼读者的内心世界,引起他们的共鸣和反思,乃至净化心灵,提高审美品位和情趣的功能。
因此,教学时不要脱离学生实际的阅读、欣赏活动,而孤立地进行所谓的人文精神教育。
基于本单元的三个教学要点,将本课放在课内引导学生阅读,学习任务是把握剧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品味富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初步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本课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也是西方戏剧的悲剧代表作。
在世界文学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中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与性格更是文学届争论的焦点,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通过本文的学习力求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进而实现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对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哈姆莱特(节选)》导学案
班级:
姓名:
一、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体会课文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3、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二、知识链接。
三、课文阅读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枭首()印玺()篡夺()嗣位()戕害()蟊贼()淆乱()禀赋()鞘带()辞藻()繁文缛节()山鹬()战栗()昭告()隔膜()酝酿()庇护()拘泥()怂恿()刚愎()抵牾()咬文嚼字()
2、填空。
①莎士比亚是欧洲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
他主要以38部名垂史册。
他早期作品多为和。
②被认为是伊丽莎白时代英国人对世界戏剧的独特贡献,而莎士比亚则是这一剧种的创始人。
③被称为“四大悲剧”的《》《》《》和《》代表着莎士比亚艺术的巅峰。
3、整体感知。
⑴阅读“比剑”的相关情节,回答以下问题。
①“比剑”这个情节中包含哪些悬念?
给读者带来什么心理感受?
②在“比剑”中雷欧提斯、霍拉旭对比剑的看法各是什么?
③说说“比剑”这一情节有几个回合?
每个回合的情节有何变化?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⑵分析下面的语言体现的动作性。
①“你怎么说?
”(哈姆莱特连续两次击中雷欧提斯后说)
②“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
”(雷欧提斯对克劳狄斯说)
③“你怎么一点也不起劲?
请你使出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
”(哈姆莱特对雷欧提斯说)
⑶在课文节选的这一部分里,哈姆莱特表现出怎样的个性?
他最终与对手同归于尽,对于这种结局,你认为哈姆莱特能否避免?
四、拓展阅读
阅读《哈姆莱特》第三幕中的一段独白。
《哈姆莱特(节选)》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对戏剧作品的阅读与鉴赏的要求为: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本课时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将“知识与技能目标”设为以下五个方面:
①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②读懂节选部分的字面意义。
③把握节选部分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
④分析尖锐戏剧冲突中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⑤品味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及其深层含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基于以上要求,本课在“过程与方法目标”设定上注重诵读中让学生仔细揣摩,理清哈姆莱特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性格,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通过讨论、探究、交流,教师点拨,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
必修课程部分的“阅读与鉴赏”要求“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计中强调“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
为此,我们在指导阅读的时候应引导学生贴近文本,从文本出发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