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谱图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54849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1.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谱图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综合谱图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综合谱图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综合谱图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综合谱图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谱图解析.docx

《综合谱图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谱图解析.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谱图解析.docx

综合谱图解析

 

综合谱图解析(总33页)

1、某未知物分子式为C5H12O,它的质谱、红外光谱以及核磁共振谱如图,它的紫外吸收光谱在200nm以上没有吸收,试确定该化合物结构。

[解]从分子式C5H12O,求得不饱和度为零,故未知物应为饱和脂肪族化合物。

未知物的红外光谱是在CCl4溶液中测定的,样品的CCl4稀溶液的红外光谱在3640cm-1处有1尖峰,这是游离OH基的特征吸收峰。

样品的CCl4浓溶液在3360cm-1处有1宽峰,但当溶液稀释后复又消失,说明存在着分子间氢键。

未知物核磁共振谱中δ4.1处的宽峰,经重水交换后消失。

上述事实确定,未知物分子中存在着羟基。

未知物核磁共振谱中δ处的单峰,积分值相当3个质子,可看成是连在同一碳原子上的3个甲基。

δ处的单峰,积分值相当2个质子,对应1个亚甲基,看来该次甲基在分子中位于特丁基和羟基之间。

质谱中从分子离子峰失去质量31(-CH2OH)部分而形成基峰m/e57的事实为上述看法提供了证据,因此,未知物的结构是

根据这一结构式,未知物质谱中的主要碎片离子得到了如下解释。

2、某未知物,它的质谱、红外光谱以及核磁共振谱如图,它的紫外吸收光谱在210nm以上没有吸收,确定此未知物。

[解]在未知物的质谱图中最高质荷比131处有1个丰度很小的峰,应为分子离子峰,即未知物的分子量为131。

由于分子量为奇数,所以未知物分子含奇数个氮原子。

根据未知物的光谱数据亚无伯或仲胺、腈、酞胺、硝基化合物或杂芳环化合物的特征,可假定氮原子以叔胺形式存在。

红外光谱中在1748cm-1处有一强羰基吸收带,在1235cm-1附近有1典型的宽强C-O-C伸缩振动吸收带,可见未知物分子中含有酯基。

1040cm-1处的吸收带则进一步指出未知物可能是伯醇乙酸酯。

核磁共振谱中δ处的单峰(3H),相当1个甲基。

从它的化学位移来看,很可能与羰基相邻。

对于这一点,质谱中,m/e43的碎片离子(CH3C=O)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在核磁共振谱中有2个等面积(2H)的三重峰,并且它们的裂距相等,相当于AA’XX'系统。

有理由认为它们是2个相连的亚甲-CH2-CH2,其中去屏蔽较大的亚甲基与酯基上的氧原子相连。

至此,可知未知物具有下述的部分结构:

从分子量减去这一部分,剩下的质量数是44,仅足以组成1个最简单的叔胺基

,正好核磁共振谱中δ2.20处的单峰(6H),相当于2个连到氮原子上的甲基。

因此,未知物的结构为

此外,质谱中的基峰m/e58是胺的特征碎片离子峰,它是由氮原子的β位上的碳碳键断裂而生成的。

结合其它光谱信息,可定出这个碎片为

3、待鉴定的化合物(I)和(II)它们的分子式均为C8H12O4。

它们的质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见图。

也测定了它们的紫外吸收光谱数据:

(I)λmax223nm,δ4100;(II)λmax219nm,δ2300,试确定这两个化合物。

未之物(I)的质谱

未之物(II)质谱

化合物(I)的红外光谱

化合物(II)的红外光谱

化合物(I)的核磁共振谱

化合物(II)的核磁共振谱

[解]由于未知物(I)和(II)的分子式均为C8H12O4,所以它们的不饱和度也都是3,因此它们均不含有苯环。

(I)和(II)的红外光谱呈现烯烃特征吸收,

未知物(I):

3080cm-1,(υ=C-H),1650cm-1(υ=C-C)

未知物(II):

:

3060cm-1(υ=C-H),1645cm-1(υ=C-C)

与此同时两者的红外光谱在1730cm-1以及1150~1300cm-1之间均具有很强的吸收带,说明(I)和(II)的分子中均具有酯基;

(I)的核磁共振谱在δ处有1单峰,(II)在δ处也有1单峰,它们的积分值均相当2个质子。

显然,它们都是受到去屏蔽作用影响的等同的烯烃质子。

另外,(I)和(II)在δ4.2处的四重峰以及在δ处的三重峰,此两峰的总积分值均相当10个质子,可解释为是2个连到酯基上的乙基。

因此(I)和(II)分子中均存在2个酯基。

这一点,与它们分子式中都含有4个氧原子的事实一致。

几何异构体顺丁烯二酸二乙酯(马来酸二乙酯)和反丁烯二酸二乙酯(富马酸二乙酯)与上述分析结果一致。

现在需要确定化合物([)和(II)分别相当于其中的哪一个。

顺丁烯二酸二乙酯反丁烯二酸二乙酯

利用紫外吸收光谱所提供的信息,上述问题可以得到完满解决。

由于富马酸二乙酯分子的共平面性很好,在立体化学上它属于反式结构。

而在顺丁烯二酸二乙酯中,由于2个乙酯基在空间的相互作用,因而降低了分子的共平面性,使共轭作用受到影响,从而使紫外吸收波长变短。

有关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数据如下:

化合物

λmax

ε

顺丁烯二酸二乙酯

219

2300

反丁烯二酸二乙酯

223

4100

未知物(I)

223

4100

未知物(II)

219

2300

可见,未知物(I)是富马酸二乙酯,未知物(II)是顺丁烯二酸二乙酯。

4、某未知物C11H16的UV、IR、1HNMR、MS谱图及13CNMR数据如下,推导未知物结构。

未知物碳谱数据

序号

δc(ppm)

碳原子个数

序号

δc(ppm)

碳原子个数

1

1

6

1

2

2

7

1

3

2

8

1

4

1

9

1

5

1

[解]1.从分子式C11H16,计算不饱和度Ω=4;

2.结构式推导

UV:

240~275nm吸收带具有精细结构,表明化合物为芳烃;

IR:

695、740cm-1表明分子中含有单取代苯环;

MS:

m/z148为分子离子峰,其合理丢失一个碎片,得到m/z91的苄基离子;

13CNMR:

在(40~10)ppm的高场区有5个sp3杂化碳原子;

1HNMR:

积分高度比表明分子中有1个CH3和4个-CH2-,其中(~)ppm为2个CH2的重叠峰;

因此,此化合物应含有一个苯环和一个C5H11的烷基。

1HNMR谱中各峰裂分情况分析,取代基为正戊基,即化合物的结构为:

3.指认(各谱数据的归属)

UV:

λmax208nm(苯环E2带),265nm(苯环B带)。

IR(cm-1):

3080,3030(苯环的υCH),2970,2865(烷基的υCH),1600,1500(苯环骨架),740,690(苯环δCH,单取代),1375(CH3的δCH),1450(CH2的CH3δCH)。

1HNMR和13CNMR:

MS:

主要的离子峰可由以下反应得到:

各谱数据与结构均相符,可以确定未知物是正戊基苯。

5、某未知物的IR、1HNMR、MS谱图及13CNMR数据如下,紫外光谱在210nm以上无吸收峰,推导其结构。

未知物碳谱数据

序号

δc(ppm)

碳原子个数

序号

δc(ppm)

碳原子个数

1

1

5

1

2

1

6

1

3

1

7

1

4

1

1

[解]

(1)分子式的推导

MS:

分子离子峰为m/z125,根据氮律,未知物分子中含有奇数个氮原子;

13CNMR:

分子中由7个碳原子;

1HNMR:

各质子的积分高度比从低场到高场为1:

2:

2:

6,以其中ppm1个质子作基准,可算出分子的总氢数为11。

IR:

1730cm-1强峰结合氢谱中ppm峰和碳谱中204ppm峰,可知分子中含有一个-CHO;

由相对分子量125-12×7-1×11-16×1=14,即分子含有1个N原子,所以分子式为C7H11NO。

(2)计算不饱和度Ω=3(该分子式为合理的分子式)

(3)结构式推导

IR:

2250cm-1有1个小而尖的峰,可确定分子中含一个R-CN基团;

13CNMR:

119ppm处有一个季碳信号;

UV:

210nm以上没有吸收峰,说明腈基与醛基是不相连的。

1HNMR:

H数

峰型

结构单元

6

单峰

2

2

多重峰

对称

多重峰

—CH2—CH2—

(A2B2系统)

1

单峰

—CHO

可能组合的结构有:

计算两种结构中各烷基C原子的化学位移值,并与实例值比较:

从计算值与测定值的比较,可知未知物的正确结构式应为B。

(4)各谱数据的归属:

IR:

~2900cm-1为CH3、CH2的υCH,~1730cm-1为醛基的υC=O,~2700cm-1为醛基的υCH,~1450cm-1为CH3,CH2的δCH,~2250cm-1为υC≡N。

1HNMR:

δH/ppm

MS:

各碎片离子峰为:

m/z96为(M—CHO)+,m/z69为(M—CHO—HCN)+,基峰m/z55为

,m/z41为

UV:

210nm以上没有吸收峰,说明腈基与醛基是不相连的,也与结构式相符。

6、某未知物,它的质谱、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谱,双共振照射的核磁共振谱如图。

它的紫外吸收光潜数据为:

λmax=259nm,ε=×104,试确定该未知物。

[解]根据分子离子峰的质荷比及其与同位素峰之间的相对丰度的比值,发现下列三组原子组合,是可能的分子式:

C7H12N2OC8H12O2C8H15N2

由于红外光谱中存在着酯基的特征吸收,只有C8H12O2可以作为未知物的分子式。

该分子式不饱和度为3,故未知物为脂肪族酯类化合物。

核磁共振谱中δ处(3H)的三重峰和δ处(2H)的四重峰是典型的乙酯基的信号。

另一方面,与一般饱和酯的羰基红外吸收波数(1725~1750cm-1)相比较,未知物红外光谱中酯碳基的波数较低(1710cm-1),估计这个酯羰基是与双键共轭的。

从未知物的紫外吸收光谱数据看,λmax为259nm,ε=×104。

而一般α,β-不饱和酯的λmax仅为215nm左右。

可见还应有1个双键与α,β一不饱和酯的双键共轭才行。

事实上,未知物的红外光谱中1650cm-1和1620cm-1处存在着2个υc=c吸收带,进一步说明未知物分子具有2个双键。

因此,未知物可能具有下列部分结构:

由于未知物不含芳环,因此在核磁共振谱的低场δ处(1H)和δ处((2H)的多重峰,以及在δ处((1H)的二重峰,均可解释为烯键质子的信号。

δ处(3H)的二重峰,应是双键上的1个甲基。

利用双共振技术可进一步指出该甲基是在共扼双键的末端位置上的。

双共振照射的核磁共振谱图,见图2-58,2-59和图2-60。

当照射δ时、δ和δ的信号都没有变化,但δ的信号有显著变化(见图2-58)。

因此的多重峰(2H)应为CH3-CH=CH-烯键上的2个质子。

若照射ε,δ的信号变为单峰(见图2-59),表示这个质子只与δ的质子偶合。

因此δ的信号应为

中的α-H信号。

δ的信号应为β-H的信号。

照射δ时,δ的多重峰不变化,而δ的多重峰有显著变化(见图10),这又进一步证明,δ的质子与δ的质子之间有偶合关系。

综上所述,未知物分子的结构式为:

7、某未知物,它的质谱、红外光谱以及核磁共振谱如图,它均紫外吸收光谱在200nm以上没有吸收。

确定该化合物。

[解]从质谱中得知未知物的分子量为84,同位素峰的相对丰度[M+1]=,[M+2]=。

根据这些数据,从Beynon表中找出有关式子,除去其中含奇数个氮原子的式子,发现C5H8O一式的同位素峰丰度比值最接近实验值,故定为未知物的分子式。

从分子式求得不饱和度为2,所以未知物不是芳香族化合物。

紫外吸收光谱也表明未知物不含有芳环或杂芳环体系,也不含有醛或酮基。

核磁共振谱中δ处((1H)的双峰(2个峰都带有裂分)偶合常数J=7Hz,显然只能是烯键质子的信号。

事实上红外光谱中3058cm-1处的弱吸收带以及1650cm-1处的强吸收带,证明未知物分子中的确存在着烯键。

在725cm-1处的强峰,则是顺式—CH=CH—的面外弯曲振动吸收带。

核磁共振谱中δ4.55处(1H)的多重峰,相当于烯键的另1个质子,它与δ的烯键质子相偶合,偶合常数7Hz。

显然,这种偶合常数值正好与顺式烯键质子的偶合常数的范围相当。

关于δ处的烯健质子峰处于较为低场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这个烯键质子上的碳原子与1个氧原子相连(—CH=CH—O—)引起的。

对于这一点,从红外光谱1241cm-1和1070cm-1处的2个强吸收带得到证实,因为这2个吸收带说明存在着1个不饱和醚。

核磁共振谱中δ处(2H)的三重峰(带有进一步裂分),相当1个亚甲基,由于它位于较低场,有理由认为它是与氧原子相连的,即—CH2—O—CH=CH—。

这样,如果从已知分子式减去—CH2—O—CH=CH—这一部分,则只剩下C2H4,相当于2个亚甲基。

后者与已确定的结构部分一起,只能构成1个环,

即未知物的结构式。

恰好在核磁共振谱的δ~2.20处有一宽而强的峰(4H),相当于多个亚甲基,其化学位移与相应质子在结构式中的位置也是匹配的,从而印证了所提出的未知物的结构。

11、某一未知化合物的质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见图2-16.2-1'l和218。

也测定了它的紫外光谱数据:

在200nm以上没有吸收。

试确定该化合物的结构。

质谱数据

m/z

相对峰度/%

m/z

相对峰度/%

m/z

相对峰度/%

m/z

相对峰度/%

26

1

39

11

44

4

102(M)

27

18

41

17

45

100

103(M+1)

29

6

42

6

59

11

104(M+2)

31

4

43

61

87

21

[解]根据M+1=,M+2=,从Beynon表找出有关式子,然后排除含有奇数个氮原子的式子(因为未知物的分子量为偶数),剩余的列出:

M+1

M+2

C5H14N2

C6H2N2

C6H14O

C7H2O

其中最接近未知物的M+1()和M+2()值的是C7H2O。

此外,C5H14N2和C6H14O也较为接近。

考虑到未知物的紫外光谱在200nm以上没有吸收,核磁共振谱在芳环特征吸收区域中也没有吸收峰等事实,说明未知物是脂肪族化合物。

根据这一点,上述三个式子只有C6H14O可以作为未知物的分子式。

从分子式可知该化合物不饱和度为零。

在未知物的红外光谱中,没有羰基或羟基的特征吸收,但分子式中又含有氧原子,故未知物为醚的可能性很大。

在1130cm-1~1110cm-1之间有一个带有裂分的吸收带,可以认为是C—O—C的伸缩振动吸收。

另一方面,核磁共振谱中除了在δ1.15处的双峰和δ处的对称七重峰(它们的积分比为6:

1)以外没有其它峰,这非常明确地指出了未知物存在着2个对称的异丙基。

对于这一点,红外光谱中的1380cm-1和1370cm-1处的双峰,提供了另一个证据。

根据上述分析得到的信息,未知物的结构式可立即确定为:

按照这个结构式,未知物质谱中的主要碎片离子可以得到满意的解释:

12、某一未知化合物,其分子式为C10H10O。

已测定它的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光谱(KBr压片)以及核磁共振谱,见图确定该化合物结构。

[解]从未知物的分子式知道其不饱和度为6,因此未知物可能含有一个苯环。

这与紫外吸收光谱数据中λmax252,258和264nm的吸收峰指出存在着一个苯环一致。

在未知物的红外光谱中在3100~3000cm-1有一较小的吸收带为υ=CH,在1600crn-1和1495crn-1处的吸收带是由苯核的骨架振动引起的,而770crn-1和700crn-1为δ=CH(面外)吸收带,这些都足以说明存在着一个单取代苯环。

对于这一点,我们很容易从未知物的核磁共振谱中δ~处的多重峰,通过积分值指出具有5个质子而证实存在着一个单取代苯环。

在红外光谱中在3600cm-1处有一弱吸收带(在ml的CCl4溶液中进行测定),这说明有游离的轻基。

而在1100~1000crn-1之间的几个中等强度的吸收带指出存在着醇类的C-O吸收,这表明未知物是一个醇。

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核磁共振谱中得到证明。

在δ处的宽单峰,通过积分值指出具有1个质子,这说明存在着1个OH基。

此外,在3310crn-1处有一强吸收带,这是由单取代乙炔的C-H伸展振动所产生的(此带不同于缔合的OH带,谱带较窄)。

在2110cm-1处的弱吸收为υC=C吸收带,而650cm-1为δCH吸收带。

上述三个吸收带表示未知物存在着一个单取代乙炔基。

这一点,同样也得到核磁共振谱的证实。

在δ2.5处的单峰,通过积分值指出具有1个质子,可认为是乙炔基上的1个质子。

在δ处的单峰,通过积分值指出具有3个质子,这说明存在着1个甲基,它只能与1个叔碳原子相连。

到这里,我们可以指出未知物具有下述的部分结构:

,-OH,-C≡H,-CH3

如果将分子式减去上述的碎片,则剩下1个碳原子。

因此,未知物的结构式为

13、某一未知化合物,其质谱的分子离子峰为,红外光谱见图,核磁共振谱中δ6.95为四重峰(8H,每一双峰裂距为8Hz),δ为宽峰(2H),δ为单峰(6H)。

试确定该未知化合物的结构。

[解]首先分析一下红外光谱:

在3300cm-1附近有一强而宽的吸收带指出存在OH伸缩吸收,加上在1300~1000cm-1之间有几个强吸收带,这些说明未知物存在着OH基。

在3030cm-1附近有一弱吸收带为υCH。

在1600和1500cm-1之间具有两个中等强度吸收带是由苯核骨架振动所引起的。

840cm-1处有一强吸收带为δCH(面外)。

这些都说明未知物存在着二取代苯环。

由于在红外光谱中没有看到羰基的吸收带,因此未知物不是酸和酯。

故上述羰基很可能以醇类形式存在。

但由于C-O伸缩振动波数较高,故可以认为是酚羟基。

质谱中未知物的分子离子峰为,假定测定误差为±,小数部分应该在0,~的范围。

根据这个数值,从Beynon表中可以找出C15O16O2。

从分子式C15O16O2知道,不饱和度为8,因此可以假定未知物含有2个苯环。

到这里。

我们可以初步指出未知物具有一下述的碎片结构:

如果未知物的分子式减去上述碎片,则剩下C3H6。

由于没有剩下的双不饱和度,所以C3H6的结构可以设想为

这样,未知物的结构可以推出为

我们设想的结构式为未知物的核磁共振谱所证实:

在未知物核磁共振谱中共有三组峰,在δ处的单峰。

积分值指出具有6个质子,这说明存在着2个甲基,并且这2个甲基一定连在1个叔碳原子上;在δ处的宽峰,积分值指出具有2个质子经重水交换后可消失,说明存在2个OH基;在处的四重峰(见图2-16),积分值指出具有8个质子。

从图看出它是典型的对位二取代苯环质子峰,其中四个峰的强度按弱、强、强、弱对称分布,并且每一双峰裂距均为8Hz。

根据以上分析完全证实设想的结构式:

14、试从给出的MS和1HNMR谱推测未知物的结构,其IR谱上在1730cm-1处有强吸收。

[解]从质谱图确定分子量为194。

由于m/z194,m/z196的相对丰度几乎相等,说明分子中含一个Br原子,从红外图1730cm-1的吸收峰可知分子中含羰基,即含一个氧原子,1HNMR谱中,从低场到高场积分曲线高度比为3:

2:

3:

3,H原子数目为11或其整数倍,C原子数目可用下式计算:

C原子数目=(194-11-16-79)/12=7余4

因不能整除,需用试探法调整。

分析上述计算结果,余数4加12等于16,因此可能另含一个氧原子。

重新检查各谱,发现1HNMR中,处于低场4附近的一簇峰裂分形复杂,估计含有两种或更多H原子,而Br原子存在不能造成两种H的化学位移在低场,羰基也不能使邻近的H化学位移移到4处,因此存在另一个氧原子的判断是合理的。

质谱图中m/z45,m/z87等碎片离子也说明有非羰基的氧存在。

重新计算C原子数目。

C原子数目=(194-11×2-79)/12=6

故分子式为CHBrO2,不饱和度为1。

由以上分析可知分子中含Br、C=O、—O—;从氢谱的高场到低场分别有CH3(三重峰)、CH3(三重峰)、CH2(多重峰),仔细研究δ4处的裂分峰情况,可以发现它由一个偏低场的四重峰和一个偏高场的三重峰重叠而成,一共有三个H,其中四重峰所占的积分曲线略高,它为-CH2-(四重峰),另一个则为CH(三重峰)。

综上所述,分子中应有两个较大的结构单元CH3CH2—和CH3CH2CH—以及Br、C=O、—O—三个官能团。

前者的CH2化学位移为必须与O相连;后者的CH2左右均连接碳氢基团,它的化学位移只能归属到~2,这样,可列出以下两种可能的结构:

 

先来看两种结构中CH2(d)的化学位移,理论计算表明结构I中δd=,结构Ⅱ中羰基α-断裂很容易失去Br生成m/z为115的离子,而实际上在高质量端有许多丰度可观的含Br碎片离子。

因此,可以排除结构Ⅱ,而重点确认结构Ⅰ。

根据理论计算,结构Ⅰ中各种H的化学位移和自旋裂分情况如下:

δa=(三重峰)

δb=++=(多重峰)

δc=+++=(三重峰)

δd=(四重峰)

δe=+=(三重峰)

除δc计算结果偏大之外,其余基本与谱图相符。

然后来看质谱主要碎裂方式和产物离子的质荷比。

结构Ⅰ的主要碎裂方式和碎片离子如下,它较好的解释质谱中的重要离子。

由此可以认为结构Ⅰ,即α-溴代丁酸乙酯是未知物的结构。

15、某未知化合物的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如图,分子式根据元素分析为C6H11O2Br,试推测其结构。

[解]质谱图中有几处m/z相差两个质量单位、强度几乎相等的成对的峰,这是因为样品分子含有Br,Br的两种同位素79Br和81Br,天然丰度比约为1:

1的缘故。

最高质量端的一对峰中,m/z为194的质量数与实验式C6H11O2Br的质量一致,说明该峰为分子离子峰,分子式即是C6H11O2Br。

由此可以计算出该化合物的不饱和度为1。

氢谱上共有五组峰,谱线强度比从高场至低场为3:

2:

2:

2:

2,这五组峰所代表的质子数既是3、2、2、2、2。

最高场的δH=的三重峰与最低场δH=的四重峰裂距相等,可见化合物结构中含有CH3CH2O单元。

由于只有一个甲基,不可能有支链,而且Br只能连接在另一端的端基上。

δH为、、的三组亚甲基峰依次排列,分别呈现多重峰、三重峰、三重峰,这是因相互偶合造成的谱线裂分,其中低场的CH2与Br相连,说明这是一个CH3CH2CH2Br结构单元。

综合以上分析,连结三个结构单元,该化合物的结构式及δC、δH如下所示。

δC/ppm28

δC/ppm

验证结构,红外光谱上,1300-1000cm-1的二个强吸收带是酯基的νC-O-C,高波数的νas较低波数的νs吸收强度大,吸收带宽。

3000cm-1以上无吸收带,表明该化合物是饱和酯类化合物。

质谱图上,m/z194的分子离子峰和m/z196的(M+2)同位素峰,其强度很弱,说明分子离子峰不稳,极易断裂。

m/z149:

M—OCH2CH3;m/z121:

M—CH3CH2OCO;m/z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