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政治必修3第五课文化创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51297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78.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政治必修3第五课文化创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新人教政治必修3第五课文化创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新人教政治必修3第五课文化创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新人教政治必修3第五课文化创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新人教政治必修3第五课文化创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政治必修3第五课文化创新.docx

《新人教政治必修3第五课文化创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政治必修3第五课文化创新.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政治必修3第五课文化创新.docx

新人教政治必修3第五课文化创新

第五课 文化创新

第1课时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1.文化创新的必要性是什么?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2.为什么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

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作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3.文化创新有哪些重大作用?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什么?

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是什么?

(1)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2)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只有充分认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拓展

 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

(1)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传统文化是通过继承积累下来的,并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2)文化的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3)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而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4)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深化

 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一方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另一方面,文化创新又反作用于社会实践,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归纳

 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的必要性

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而文化又来源于社会实践,因此,文化也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发展而创新。

②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文化创新是文化的生命之源,是先进文化的特质。

(2)文化创新具有巨大的作用和深刻的意义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辨析

 文化创新可以离开社会实践。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了自己特有的文化。

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失去源泉,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又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所以,文化创新不可能离开社会实践而存在。

讨论

 有人说“文化创新是文化创作者的事情,与一般群众无关”,你如何理解这一观点的?

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1)文化创新与文化创作者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但不能因此认为文化创新只是文化创作者的事情。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主体,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文化创作者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文化创作者的创作必须服务于人民群众。

可见,认为文化创新与一般群众无关是不对的。

(3)文化创作者必须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延伸

 文艺工作者只要立足实践,就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吗?

这一观点是片面的,立足实践只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而不是全部要求。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动力和基础。

①文艺工作者只有自觉投身社会实践,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群众,才能获得文化创新的素材、文化创作的动力。

谁想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就必须自觉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

②另外,文化创作的成果则要服务于社会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要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还必须明确: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②只有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吸收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3)要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文艺工作者必须具有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1.(P48)

(1)采风活动与文化创新有什么关系?

(2)采风活动对于文化创作可以起到哪些作用?

提示 

(1)采风活动与文化创新的关系,说到底是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采风原指民歌的采集,现泛指文学艺术工作者深入基层、体验生活、调查研究。

文学艺术工作者通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活动,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传统民间文化,获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感受群众对文化创新的要求,激发创新的热情,并为文化创新提供来源和动力。

(2)①采风活动,文学艺术工作者通过“三贴近”活动,可以掌握更多的文化创作的素材。

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采风活动贴近群众,可以激发创作的灵感。

③通过采风活动,可以更好地体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激发文化工作者文化创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又能使文化作品更加自觉有效地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时也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开拓文化市场。

2.(P49)

(1)你读过鲁迅和高尔基的哪些作品?

读后有何感受?

(2)鲁迅和高尔基的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有何异同?

提示 

(1)鲁迅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以《狂人日记》为代表的文学作品,“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弊端”,揭示了封建传统吃人的主题。

封建礼教影响的普遍性决定了吃人的普遍性。

鲁迅作品实际揭示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而这个社会在中国维持了几千年,构成了从先秦到“五四”时期的全部历史,所以鲁迅通过其文学作品控诉了几千年的历史是一部吃人的历史。

(2)高尔基早期的文学作品,揭露了社会现实的丑恶,抨击了资产阶级的腐朽堕落和小市民的自私保守,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以及他们反抗压迫剥削、争取自由解放的革命要求。

高尔基的晚期作品,尤以《母亲》为代表,生动地反映了工人阶级反对地主、资产阶级专制统治的革命斗争,歌颂了无产阶级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塑造了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光辉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壮丽图景,展示

了俄国工人运动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必然规律,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

3.(P50)

(1)你还能举出文化创新有利于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的例子吗?

(2)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发展和繁荣中华民族文化,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提示 

(1)文化创新有利于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一是课本上介绍的我国书法艺术当中出现的“柳体”;二是从徽班进京到京剧的产生,正好体现了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三是中国杂技《天鹅湖》以文化创新勇气演绎世纪经典。

(2)首先,要自觉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感悟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

其次,要积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同时,又要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另外,我们要自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培养科学精神,为发展民族文化奠定基础。

4.(P51)

(1)有人说,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对此你怎么看?

请你说明理由。

(2)你能否运用上述观点,结合实例说明深入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意义?

提示 

(1)文化创新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我们不能否认创作者的灵感和自身的聪明才智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但这远远不够,文化创新离不开创作者们的艰苦奋斗,必须自觉投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必须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例如媒体和文化艺术工作者、理论研究工作者,深入各个领域调查研究,创作出了更多的优秀作品就体现了这一点。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基础。

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①文化创新的需要来自社会实践 ②文化创作的灵感最终来自社会实践和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③文化创作的动力来自社会实践 ④社会实践是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文化创作的灵感不是来自创作者的聪明才智,②观点错误,排除。

2.2009年2月《文化周刊》载文强调,要把推动文化创新摆在文化艺术工作的突出位置。

之所以要进行文化创新,是因为(  )

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材料强调文化创新的重要性,④不是原因。

3.北京奥运会会徽是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巧妙结合,是动和静的有机融合。

其设计别出心裁,独树一帜,是目前最具神韵的奥运会会徽。

由此可见(  )

A.文化创新的灵感来自社会实践

B.既要继承传统文化,又要进行文化创新

C.文化创新的检验标准是社会实践

D.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繁荣的根本动力

答案 B

解析 “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巧妙结合”体现B。

D观点错误,A、C不符合题意。

4.2008年8月8日晚8时,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国家体育场隆重开幕。

世界聚焦点,是一幅铺陈在体育场中央的中国写意长卷。

在这个长卷上,中国文化从历史深处尽情流淌出来,再加以现代的包装,令世界惊艳。

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体现了(  )

A.继承传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B.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C.文化创新不需要接受外来文化

D.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民族文化的大繁荣

答案 B

解析 “历史深处”和“现代的包装”体现B。

A、C、D观点错误,排除。

5.改革开放30年来,约有数万条新词产生,如外资企业、知识经济、经济特区、电子邮件、多媒体、软件、信用卡、再就业、北京奥运会、构建和谐社会、文化软实力等。

这一事实说明(  )

A.人类文化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人类文化先进于人类实践活动

C.人类文化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D.人类文化来自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答案 D

解析 新词源于社会实践,选D。

6.中国文化要更好地走出去,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创新。

下列对文化创新的认识正确的有(  )

①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 ②推动文化实践的发展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③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④实现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答案 A

解析 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③错误。

7.2009年1月全国文化工作会议召开,文化部部长蔡武指出:

文化创新和发展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是因为(  )

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C.只有人民群众才有首创精神

D.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答案 D

解析 材料强调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C观点错误,A、B不符合题意。

  1.全面把握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必要性

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社会实践

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检验标准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立足于社会实践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

文化创新需克服的错误倾向

“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2.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是一种辩证统一关系,不可将其片面化:

在申办奥运和承办奥运会的实践中,产生了大量的优秀的新文化;这些新文化的出现又极大地推动了申办奥运和承办奥运会的具体工作,体现了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

材料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

但也应该看到,我国文化产品还存在国际竞争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握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大力推动文化创新,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运用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说明对文化创新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

提示 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起决定作用。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

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同时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第2课时 文化创新的途径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1)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2)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3.在文化创新中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创新的关系?

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

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4.在文化创新中应如何正确处理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

(1)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2)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5.文化创新应克服哪些错误倾向?

(1)要克服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2)要克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归纳

 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因此,进行文化创新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否则就会失去根基,又要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在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中,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取长补短”。

(4)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才能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

(5)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只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拓展

 文化创新与文化交流、借鉴、融合的关系。

(1)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不同民族文化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化的繁荣。

(2)正确看待文化创新与文化交流、借鉴、融合的关系,必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即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

误区

 文化创新就要体现时代精神。

(1)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创新体现新的时代精神。

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2)我们不能离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空谈创新。

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而从头开始。

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因此,进行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体现新的时代精神,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不可偏废其一。

辨析

 文化创新的过程就是逐步吸收和融合西方文化的过程。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这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1)文化创新的前提是继承,但这种继承是选择性继承。

文化创新的过程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既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间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又是一个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

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因为永葆文化全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2)“吸收和融合西方文化”,符合文化多样性这个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实现世界范围内的文化成果共享。

但是“吸收”也是有选择性的。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更需要有科学分析的态度。

(3)在文化创新过程中,我们既要积极主动地与西方文化交流、融合,又要不断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创新,这是中华文化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关键。

判断

 文化创新是对传统文化的根本否定。

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新文化的过程。

传统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前提。

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而从头开始。

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因此,文化创新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根本否定。

思考

 文化交流中“以我为主”与“海纳百川”是否矛盾?

“以我为主”与“海纳百川”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这一问题的两个不同的层面。

(1)“海纳百川”是从总体讲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文化竞争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文化之间可以相互借鉴、交流、合作、共处。

(2)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所以在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的过程中,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警示

“外来文化是先进的文化,应该照搬过来”是错误的。

(1)外来文化是指相对于本民族文化而言的文化。

有“精华”亦有“糟粕”。

笼统地说外来文化是“先进的文化”是不科学的。

(2)对外来文化要积极大胆地吸收借鉴其优秀的部分。

但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因为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那种全部“照搬”过来的做法是错误的、有害的。

(3)总之,对待外来文化既要防止那种一味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倾向;又要防止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

只有这样,才能使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1.(P52)

从上述文学艺术发展的事例看,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提示 从上述文学艺术发展的事例看,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P53)

“孝”,至今仍被我们视为稳定家庭、凝聚民族的重要因素。

你能否根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从中看到道德继承中的文化创新?

提示 本活动介绍了传统文化中“孝”的内涵的发展过程。

最初,人们把“孝”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孝顺长辈、尊敬兄长是能够爱别人的前提和根本,这应该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但在发展过程中,“孝”被纲常化后,称“父为子纲”,片面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甚至发展到“愚孝”,成为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枷锁。

而现在我们提倡的“孝”,是在父母与子女人格平等的前提下子女对父母的道德义务,是现代家庭中调节上下辈分关系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

这种认识是对传统文化中“孝”的糟粕部分的去除,又是对其精华部分的弘扬,并加进了新时代人格平等理念,又体现出了文化的创新。

经过这一过程,可以看出道德文化是如何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并明白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3.(P54)

对此,你能提供一个事例加以说明吗?

提示 例如,散文诗。

其特点是:

散文诗是一种吸取散文和诗最佳美学特点,使其很好融合,并舍去二者的“拖累”的一种独立的文体,有人亦称它是诗和散文的联姻。

用王光明教授的话来说,它体现了诗的内涵又容纳了诗意的散文性细节,化合了诗的表现手段和散文的描述手段。

19世纪中叶流行于欧美。

它的第一个特点是篇幅短小,不分行,不押韵,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充满诗的意境,有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第二个特点是内容的跳跃性,以凝练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

第三个特点是多用象征、暗示等手法扩大内容和容量。

4.(P54)

在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方面,这个事例对你有什么启示?

提示 首先,文化创新离不开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要以此为基础,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

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也就失去了根基。

其次,文化创新要体现时代精神。

再次,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开展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以发展本民族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