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统计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47566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人口统计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人口统计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人口统计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人口统计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人口统计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人口统计报告.docx

《中国人口统计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人口统计报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人口统计报告.docx

中国人口统计报告

中国人口统计报告

第一章中国人口统计报告

中国人口现状2005年07月26日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08年末中国大陆人口13.28亿,占世界人口的20%、亚洲人口的33%。

中国人口的发展同中国社会的发展一样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人口发展已经结束了高增长的历史,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一、新中国人口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人口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

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人口发展处于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时期;二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人口发展逐步走向有计划、可控制的平稳增长时期。

这两个不同发展时期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上,而且还表现在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上。

(一)人口总量的发展

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可以把中国人口总量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49—1957年)

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得不到发

展,人口发展缓慢,明显呈现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及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人口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征,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出生率维持在高水平,从而出现了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人口高增长状况。

1949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36‰,死亡率为20‰,自然增长率为16‰,年底全国总人口为5.42亿。

到1957年,死亡率下降到了10.8‰,而自然增长率上升为23.2‰,总人口达到6.47亿。

1949—1957年的八年间,人口净增1.05亿。

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

2、人口低增长阶段(1958—1961年)

1959至1961年,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经济发展出现了波折,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致使人口死亡率突增,出生率锐减。

1959年人口死亡率上升到了14.6‰,1960年进一步上升到25.4‰,而人口出生率只有20.9‰,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其中1960年、1961年连续两年人口出现负增长。

3、第二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62—1970年)

三年自然灾害过后,经济发展状况逐渐好转,人口发展的不正常状态也迅速得到改变,人口死亡率开始大幅度下降,强烈的补偿性生育使人口出生率迅速回升,人口增长进入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

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最高达

到43.6‰,平均水平在36.8‰;人口死亡率重新下降到10‰以下,并逐年稳步下降,1970年降到7.6‰。

出生率的上升和死亡率的下降,使这一阶段的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达到27.5‰,年平均出生人口达到2688万人,8年净增人口1.57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

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问题,致使人们开始不断进行反思,但在究竟如何对待的问题上仍存在着很多模糊乃至错误的认识。

在有计划控制人

口增长方面,始终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政策和行动。

因此,以上三个阶段可以说是建国后人口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时期。

这一时期人口总量的剧增不但直接影响了当时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而且还对以后相当长时间内的中国人口发展与经济运行产生了无法避免的影响。

—1980年)4、人口有控制增长阶段(1971

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70年代后期,是中国人口发展出现根本性转变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高速增长带来的压力,使人们认识到人口控制已迫在眉睫。

中国政府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并陆续制定和完善了明确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高出生、高增长的势头得到迅速控制。

人口由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进入了有计划、可控制的增长时期。

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迅速下降,分别由1971年的30.7‰和23.4‰下降到1980年的18.2‰和11.9‰。

然而,由

于总人口基数庞大,这一阶段中国人口净增的绝对数仍相当可观。

1971—1980年,全国总人口由8.52亿增加到9.87亿,净增1.35亿,超过了第一次生育高峰时期的净增人口。

5、第三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81—1990年)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把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到了战略高度,计划生育被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更加严格。

但是,由于20世纪60年代初“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中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生育年龄,加之20世纪80年代初婚姻法的修改造成许多不到晚婚年龄的人口提前进入婚育行列,使得人口出生率出现回升。

人口出生率由1980年的18.2‰、1981年的20.9‰,达到1987年23.3‰的峰值。

1981—1990年净增1.43亿,平均年增长人口1584万,1990年总人口达到11.43亿。

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

6、人口平稳增长阶段(1991年至今)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加强和完善,20世纪80年代人口的高出生率得到控制,并持续稳步下降。

1991年人口出生率为19.7‰,2008年降至12.1‰,13年下降了7.6个千分点,并一直稳定在低水平上。

199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降到10‰以下,从2000年开始,年净增人口低于1000万,中国人口进入平稳增长阶段。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情况

人口再生产类型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者相结合而形成的人口再生产的特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发展一般要经历一个由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的传统型人口再生产类型,发展到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的过渡型,然后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现代型转化的过程。

1、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过程

六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人口政策的变化,中国人口的再生产类型发生了两次重大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处于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许多恶性传染病得到控制,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

同时,社会的安定也给生育提供了较好的环境,除三年自然灾害外,人口出生率一直居高不下,导致了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了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转变——由旧中国的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阶

段进入了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的阶段。

这个阶段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横跨了建国以来人口增长的前三个阶段、两次生育高峰期。

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广泛开展和不断加强,

出生率开始不断下降,死亡率继续稳定下降,人口再生产类型又出现了新的转变。

这一阶段,人口死亡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由1971年的7.3‰逐步降低到

以下的水平。

人口出生率由20世纪1977年的6.9‰以后,死亡率一直保持在7‰

70年代初的30‰左右,到20世纪80年代下降到20‰左右,进入20世纪90年代,出生率继续降低,到2008年已降到12.1‰。

可以说从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人口就开始了向现代型的转变。

到目前为至,中国人口已完成了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第二次重大转变,进入到现代型的人口再生产类型。

2、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特点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建国以来人口再生产类型的重大转变,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发生的。

特别是由过渡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政府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并非经济发展带来的自然转变,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速度快、周期短,是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显著特点。

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是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死亡率和生育水平的缓慢下降而逐步实现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自然转变过程。

在中国,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死亡率由1949年的20‰下降到1952年的17‰,其后仅用了5

年的时间便迅速下降到1957年的10.8‰,这一速度大大快于发达国家当时的水平。

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看,1949年,仅为35岁,1957年达到57岁,1981年又上升到68岁。

在30多年的时间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了30多岁。

提高的速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

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第二次转变,表现为生育水平由高到低的转变。

与其他国家相比,这一转变同样体现了速度快的特点。

20世纪70年代前,中国妇女的生育水平一直较高,1949至1969年妇女总和生育率平均为5.8,出生率为33.8‰,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生育水平开始迅速下降,1972年总和生育率下降到5.0以下,到1977年,总和生育率进一步下降到3.0以下,出生率下降到20‰以下。

上世纪末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8左右,中国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速度之快,从人口学上看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三)人口年龄结构已完成向老年型的转变

1、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成因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

它是过去和当前人口出生、死亡、迁移变动对人口发展的综合作用,也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在卫生保健等领域的投入不断增加,人口的健康状况持续改善,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特别是低年龄人口比其他年龄人口死亡率有了更大幅度的下降。

而出生率仍维持在高水

平,因此人口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

1962-1970年中国创造了迄今为止历史上人口年增长速度的峰值水平。

由于人口出生率的降低滞后于死亡率的下降,产生了人口年龄金字塔的凸出部

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凸出的部分也在移动,从未成年到成年,最后到老年。

这就造成了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成年型到老年型的转变。

2、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特点与现状

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转变密切相关。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都是随着人口转变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逐渐从年轻型、成年型到老年型转变的。

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是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经历了大约150多年的时间。

我国则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进行的,且明显带有人为的痕迹,经历着更加迅速的人口转变,人口年龄结构也发生了比较快的变化,即从相对年轻型人口结构,直接转变为相对老年化的人口结构。

1953年和1964年第一、第二次人口普查时,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基本属于年轻型,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尤其是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伴随人口出生率和总和生育率急剧下降,少儿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升高,使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转变加快。

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已初步进入成年型,到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已变为典型的成年型。

此后,人口年

龄结构继续老化,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年龄结构开始向老年型转变。

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行列。

据2008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8.3%,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又上升了1.3百分点,表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仍在进一步发展(见表1,表

2)。

3、人口年龄结构面临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

当人们关注着快速增长的中国人口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巨大压力

时,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在悄然老化,使我们又面临另一个严峻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问题。

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老年人口数量大。

据2008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1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3%,占亚洲的38%。

二是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来势猛。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与发达国家相比,速度十分惊人。

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将达到11.92%,比2000年提高4.96个百分点,届时每8个人中就有一个65岁及以上老年人。

2020年以后老龄化程度继续提高,到21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25%,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

三是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

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发达时期出现的,对老龄化的承受力强。

同时,由于老龄化速度慢,允许其有一段较长时间的准备和适应。

中国人口老龄化是由于生育

率急剧下降造成的,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即“未富先老”,薄弱的经济基础尚不具备供养老年人口的能力。

目前,中国虽已步入老年型社会,但尚处于人口老龄化的早期,未来中国人口类型将从轻度老龄化转变成深度老龄化,进而转化成重度老龄化,银发浪潮将成为21世纪我国主要的人口问题之一。

如何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达成双赢的局面,是我们亟待研究思考的问题。

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分析

一、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

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四、性别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

,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为100

105.20。

五、年龄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

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63679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798597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1965644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5876400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

26779人。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54656573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30413094人,文盲率[8]由6.72%下降为4.08%,下降2.64个百分点。

八、城乡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九、人口的流动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86075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10]为39959423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26652人。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995327人,增长81.03%。

十、登记误差

普查登记结束后,全国统一随机抽取402个普查小区进行了事后质量抽样调查。

抽查结果显示,人口漏登率为0.12%。

七大特点

一、

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

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作为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已经执行了30年。

但是,发展到今天,计划生育政

策的可行性已经引起了质疑。

长时间的低生育率以及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将导致对养老与医疗健康体系的挑战,影响整体劳动生产率与整个经济的竞争性。

当抚养负担日趋加重时,人口老化也影响到代际关系,甚至社会的整合与民族的兴衰。

二、性别比例仍是男多女少

,其中男性人口686,852,572人,占51.27%;总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05.20比100

女性人口652,872,280人,占48.73%。

粗算一下,我国男性比女性多3400万~

在省级行政区中,性别比差距最小的为江苏,男女性别比为105.20:

100,最大的为天津,男女性别比达到114.52:

100。

共有江苏、宁夏等12个省市区男女性别比差距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海南与天津男女性别比超过110:

100。

总人口性别比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到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三、家庭成员人口在减少

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在长期的独生子女政策影响下,我国已产生了所谓的“四二一”家庭结构,即一个子辈、两个父辈、四个祖辈这样的倒金字塔结构。

虽然未来严格意义上的“四二一”家庭结构在多大规模内出现,还是个疑问,但家庭子女数趋少,人口寿命延长却是可以肯定的,这就意味着子女负担父辈和祖辈的养老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为独生子女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成长环境。

这种环境的本质特点是没有兄弟姐妹,缺少手足之情。

“没有亲兄弟姐妹之间的游戏,儿童会缺少很多重要的心理体验,比如成就感、挫折感、信任感,而这些对于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不可或缺。

”缺少手足之情的童年,幸福感会大打折扣。

四、流动人口在增加

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9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3996万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3万人。

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700万人,增长81.03%;其中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增加10036万人,增长82.89%。

这主要是多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和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五、老龄化进程在加快

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数据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不可置疑,中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人多地少矛盾突出的地区,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

生育率低、人口结构老化、社保制度滞后已成未来发展的重大隐患。

谁来养活中国,已执行30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否调整,是否应放开二胎管制,无疑都需在新的人口环境和发展背景下重新考量。

据社科院权威发布,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到2050年,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六、大学生比例依然不高

这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个百分点。

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变化,反映了十年来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大学生比例反映一个国家的教育程度和人才实力。

据最新统计,在25-64岁的青壮年人口中,俄罗斯54%的人都拥有大学学历,比例世界最高。

加拿大紧随其后,以色列排名第三。

此前高居世界前列的美国,今年排名却迅速下滑。

一方面,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比例低的可怜;另一方面,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为找工作而奔波。

这是为何,~

1、俄罗斯:

54%

2、加拿大:

48.3%

3、以色列:

43.6%

4、日本、新西兰:

41%

6、美国:

40.3%

7、芬兰:

36.4%

8、韩国:

34.6%

9、挪威:

34.2%

10.澳大利亚:

33.7%

11.爱沙尼亚:

33.3%

12.爱尔兰、丹麦:

32.2%

14.比利时:

32.1%

15.英国:

31.8%

16.瑞士:

31.3%

七、广东成为人口第一大省

这次人口普查,东部地区人口占31个省(区、市)常住人口的37.98%,中部地区占26.76%,西部地区占27.04%,东北地区占8.22%。

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其中西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大,下降1.11个百分点;其次是中部地区,下降1.08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0.22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

2000年人口普查排在前五位的是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江苏省。

近年来,广东和山东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GDP处于各省市自治区前茅。

哪里经济发展了,人才自己就汇聚哪里。

这一排名,是不是反映了经济实力

呢,

中国人口转向

2011年05月09日14:

39来源:

《财经》作者:

李微敖

总人口13亿3972万4852人、年均增长率0.57,、60岁及以上老人比例为13.26,、流动人口2亿6138万6075人、118.06的出生人口性别比?

?

2011年4月28日,国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