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部分军事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47279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国部分军事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德国部分军事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德国部分军事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德国部分军事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德国部分军事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国部分军事家.docx

《德国部分军事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国部分军事家.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德国部分军事家.docx

德国部分军事家

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1800-1891)

1800年10月26日,毛奇生于梅克伦堡易北河畔的小城帕希姆。

祖上是容克贵族。

父亲当过普鲁士军官。

母亲来自卢卑克的商人家庭。

同不少容克家庭一样,十九世纪初,毛奇家的经济也破产了。

拿破仑战争的打击,施泰茵解放农奴的改革,普鲁士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封建性的领主经济急剧衰落下去。

毛奇的父亲迁居当时丹麦属下的霍尔施坦,并在丹麦军队中服役。

  毛奇青少年时代的生活道路是坎坷不平的。

1809年8岁时,毛奇被送到霍尔施坦的乡村牧师处受教育。

两年以后,被送进哥本哈根皇家军校,1817年获皇家近卫军少尉衔,也就是说成了丹麦的军官。

军校长期野蛮的“棍棒教育”使毛奇的身心遭到“无法医治的创伤”。

他给弟弟的信中写道,经济上的匮乏和穷困使他变得愤世嫉俗。

这个瘦长的、有着浅色头发和蓝色眼睛的青年军官变得出奇的缄默寡语,冷静沉着。

他爱思索,也好动。

他冷眼观察世界和自己的前途。

1821年在参观柏林后,他确信小小的丹麦不是他的用武之地,而普鲁士才是他施展宏图之处。

  1822年3月,毛奇通过考试加入普鲁士军籍,成为驻奥得河畔法兰克福第八近卫师的少尉军官。

一年以后,他又通过考试,进入普鲁士军事学院。

他受到许多学科——包括语言学的教育。

他对卡尼茨的《战争史》,埃尔曼的《物理学》,特别是对里特尔的《地理学》感兴趣。

后来终于形成了所谓里特尔-毛奇的军事地理学派。

不知疲倦的学习使他的健康受到损害,不得不中途辍学疗养。

1826年,他回到奥得河畔法兰克福师部,担任教学工作。

由于经济拮据,他开始写小说和军事论文。

1827年出版的处女作《两个朋友》是他自己的生活写照。

他还同出版商订了合同,翻译爱德华·吉本的长篇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但未完成。

  对毛奇具有重要意义的,是他在1828年发表了重要的军事著作《论军事测绘大纲》,受到军界的重视,因而调到柏林总参谋部所属的地形测量署工作。

在这以后,毛奇主要关心社会政治史和军事史,写了《论波兰的内部关系和社会状况》等论文,并开始为总参谋长起草文件。

当时的普鲁士亲王、后来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对总参谋长曾说道:

“你不要小看这个瘦得像铅笔似的年青人,他确实是有东西的哩。

  1834年,毛奇升为上尉。

这年11月,他到达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名义上是休假,实际上是受命出使,帮助土耳其进行军事改革,加强普鲁士在土耳其的影响。

毛奇作为顾问帮助苏丹政府拟订建立国防军的计划;视察达达尼尔阵地并提出改进设施;勘察巴尔那要塞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等。

毛奇特别详尽地勘察了君士坦丁堡及其四郊,绘制了著名的君士坦丁堡地形图。

1839年6月,土耳其同埃及发生战争,遭到失败,普鲁士军官也被迫离土回国。

毛奇在土耳其军队中任职4年多后于9月到达维也纳,写了《论1839年夏季的土埃战争》的文章。

他把土耳其的失败原因归之于缺乏统一指挥,司令拒绝接受意见;领导人相互猜忌;军事动员缓慢和士兵战斗力差等。

他开始考虑,在一个新的时期,一场大规模的现代战争的战略和策略应该是怎么样的?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始,欧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大规模的工业革命、技术革命和思想革命使欧洲和德国的面貌发生根本的变化。

革命、民族起义和战争危机不断发生。

这一切毛奇都切身感受到了。

但是毛奇的宦途并不顺利。

1842年(他在这年刚结婚)才升为少校,在柏林第四军参谋部供职。

这时,他参加汉堡铁路的管理,使他有机会观察铁路、技术在战争中能起什么作用。

1844年毛奇完成军事论文《1828和1829年的俄土战争史》,考察了俄国在战争中的目的、政策和作用,把战争同政治联系起来。

1845至1846年,毛奇作为普鲁士亨利亲王的副官住在罗马。

除了写军事论文外,他还绘制了详细的罗马地形图。

这样一些平淡的职务调动和写写文章的生活,满足不了毛奇的野心。

他要当指挥官,而不是被指挥的。

“如果我有一块地盘,我自己是主人,那该多好啊!

”当时他希望成为一个军的参谋长,试验他的一些设想。

  在四十年代,毛奇的政治思想已经形成。

它的两个要点是:

德国要统一,但必须统一于普鲁士王朝,“普鲁士必须成为德国之首”;德国要成为欧洲强国,但必须用武力来排除统一道路上的一切障碍,“用战争手段来维护国家的生存、独立和尊严”。

因此,他一方面反对德国1848年革命,把民主派说成是普鲁士最凶恶的敌人,要求用武力来恢复秩序,“自由有时产生于秩序,但秩序决不会产生于自由”;另一方面,他力主由普鲁士君主政体掌握统一的旗号,进行军事改革,反对欧洲其他大国的阻挠和破坏。

毛奇的军事思想作为一种体系,大致形成于五十年代。

毛奇没有论战略和战术的军事专著,但他的大量的军事论文体现了这些思想。

他详细地研究过拿破仑战争,承认拿破仑无可比拟的军事才能。

但他认为拿破仑缺少完整的战争体系,凭着个人的筹划和决心指挥作战。

这种情况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更大规模的战争中是无法达到的。

他更多的是研究了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思想,承认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政治意图是目的,战争是手段。

毛奇把自己看成是克劳塞维茨的学生,对重大的战争和战役都进行政治分析。

但是这个学生更多地着眼于战争,把战争作为决定性的手段,认定政治目标一旦确定,政治就让位于战争,政治不得妨碍战争的进程,直到战争结束。

在毛奇那里,很少有什么“绿桌战略”——通过谈判达到目标的考虑。

在这样一些原则的基础上形成的所谓毛奇军事思想,大致可归纳为:

  一、创立大规模的总参谋部体制。

总参谋部在战争时期应当成为总司令(国王)“唯一的顾问”,由它制订战略和策略,协调军力和物力,统一军事行动的指挥。

  二、必须把技术革命引入战争。

不仅要更新军队的装备,把老式的铳膛枪炮换成新式的后膛击发枪炮,而且要把铁路和电报用于战争目的。

大规模的铁路建造能加快军队的动员和部署,保证部队的调动和接应。

铁路和电报不仅克服了以往的给养限制、季节限制和传递限制,而且有可能在短期内把大量的兵力和装备投入某个战场,形成优势兵力,完成战略部署。

毛奇提出了所谓“普鲁士的铁路政治”,把铁路、电报乃至刚刚出现的系留汽球都作为战略行动的辅助手段,并把一系列科学如统计学,国民经济学,地理学,测量学等用于战争。

  三、对总参谋部军官进行教育和训练,以适应新的战略和执行新的战争计划。

统帅部只给各军领导规定战略目标,而达到目标的执行方式由各军领导自己决定,要求他们充分发挥主动性。

毛奇制定了一套所谓“通用指令”,代替以往生硬的“作战命令”。

  四、进攻,但必须“先思而后行”。

进攻是毛奇的军事原则,而“先思而后行”是取得进攻胜利的保证。

“军队开始行动时,应把政治的、地理的和国家的各个方面考虑在内”,要求在战前极其细心、详尽、谨慎、周密地规划和拟订作战计划、部署和行动。

一当战争开始,就采取攻势。

毛奇主张先发制人的快速进攻战,反对防守战略。

可以这样说,毛奇是普鲁士容克-大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最主要代表,他奠定了领导现代大规模军队作战的基础。

毛奇的政治态度、军事思想及其才能,终于赢得普鲁士最高当局的赏识。

五十代年的晋升是惊人的。

1851年底毛奇成为上校。

1855年担任弗里德里希·威廉亲王(后来的皇帝)的副官,升为将军,陪同出使欧洲各国。

1857年被任命为方面军的参谋长;半个月后又委以领导陆军总参谋部的工作。

1858年9月,毛奇正式被任命为陆军总参谋部总参谋长。

这时毛奇近58岁,其他军官到这个年龄都要求退役,而毛奇认为他的事业刚刚开始。

毛奇刚上任时,总参谋长一职仅仅等同于军政部中的一个分部主任,权力和财力都很小,不能参加以国王为首的军事权力中心的决策,对军队的部署几乎没有影响。

他的主要活动在于训练总参谋部军官,提供军事情报等。

毛奇不声不响,埋头经营,逐步扩大总参谋部的编制和权限,并在六十年代初开始大规模草拟普鲁士反对法国、奥地利乃至俄国的作战计划。

六十年代初,总参谋长已经同首相、军政大臣平起平坐了。

  毛奇的军事战略紧密配合着1862年上台的宰相俾斯麦的政治战略——通过王朝战争统一德国。

1864年初,争夺什列斯维希-霍尔施坦两公国的普丹战争爆发,毛奇作为总参谋长在统帅部指挥部队。

按照他的作战计划,普鲁士军同奥地利军采取钳形攻势,很快击败丹麦。

1866年初,普奥战争迫近。

普鲁士国王指令,这次战争的军事命令直接由毛奇发给战地各军,而无需再通过军政部。

毛奇把所有铁路动员起来,迅速运兵到边境。

5月末,普军28万人已沿60英里长的弧形战线列阵。

7月3日,毛奇迫使奥地利军队在捷克的萨多瓦村附近决战。

当毛奇在望远镜里看到普鲁士的几路大军最终按计划赶到会战点时,他对普王只说了一句:

“陛下今天不仅赢得了这个战役(克尼格雷茨战役),而且赢得了整个战争。

”普奥7周战争最后的结局是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普鲁士统一了整个德国北部和中部。

当和约刚刚签订的时候,毛奇已拟订出反对法国拿破仑三世干涉的战争计划。

  1870年,德法战争危机终于出现。

这一次毛奇被任命为“国王陛下统帅部的全军总参谋长”,实际上是全权指挥。

毛奇把德军38万4千人分为3个方面军,采用“铁路进军”、协同配合、分割包围的战术,击败混乱一团的法军。

8月31日色当会战开始时,毛奇对普王说:

“近卫师进攻了,我祝贺陛下取得本世纪最伟大的胜利。

”9月2日,拿破仑三世率10万法军投降,法国败局已定。

毛奇继续驱兵直逼巴黎。

1871年1月18日,普王在凡尔赛镜厅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意志最终统一起来。

  德国统治阶级把统一战争的胜利都归功于俾斯麦,毛奇和军政大臣阿尔布雷希特·冯·罗恩,归功于普鲁士的军国主义。

国王在庆功宴会上说:

“您,罗恩将军,磨亮了宝剑;您;毛奇将军;正确使用了宝剑;您,俾斯麦伯爵,多年来如此卓越地掌管我的政策,每当我感谢军队时,就特别地想到您们三位。

  这几场战争的胜利,使毛奇的声誉日隆。

对奥战争胜利后,毛奇获得下院20万塔勒尔的奖赏,在西里西亚购置了庄园。

对法战争胜利后,又获奖赏30万塔勒尔,扩充了家庭的世袭财产。

1872年毛奇成为上议院议员。

1876年在他的出生地举行毛奇纪念碑揭幕典礼。

他作为德意志帝国的总参谋长一直到1888年,为他特设了总军需官协助处理日常事务,任总军需官的就是瓦德西将军。

奥托·冯·俾斯麦(1815--1898)

俾斯麦是19世纪最卓越的政治家之一,也是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作为“从上至下”统一德国的代表人物,他在任普鲁士首相期间,通过一系列成功的战争统一了德国,并成为德意志帝国第一任总理。

  最初,作为一个保守的专制主义者,俾斯麦镇压了19世纪80年代的社会民主运动。

他通过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和医疗保险制度,或社会保险。

基于伟大的战功和光辉的成就,俾斯麦最后获升任为德意志帝国陆军上将。

颇具意味的是,取得普奥战争的胜利后,俾斯麦升任陆军少将,自此他在公开场合,几乎无一不穿着将级军服,如同后人在他的相片中可见。

虽然俾相本人并不在战场指挥军队(实际掌握军队的是其两位好友,德意志帝国陆军大臣兼后任普鲁士首相阿尔布雷希特·冯·罗恩及德意志帝国陆军元帅并号称“德国战略家”的毛奇,而三人则并称“德意志的三驾马车”),但他穿着军服,威风凛凛的英姿,却长留后人的脑中。

于1815年4月1日出生于普鲁士勃兰登堡阿尔特马克雪恩豪森庄园一家大容克贵族世家。

幼时受过良好教育,曾经在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历史和外语。

大学期间,他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

毕业后服兵役。

俾斯麦体格强壮、个性粗野,为了追求目标可以不择手段,持现实主义态度。

1839年以后,他回到自己的领地,经营庄园经济,采用新的耕作方法,改进农具,作物轮种,进行商品生产。

1847年,俾斯麦成为普鲁士议会议员;1851—1858年被任命为普鲁士邦驻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1859年任驻俄公使,1861年改任驻法公使。

1862年任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极力推行“铁血政策”,主张通过战争,由普鲁士统一德国。

他相继发动了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战争,逐步实现了德国统一。

1871年俾斯麦出任新成立后的德意志帝国宰相,并受封为公爵。

此后的20年间,他权倾朝野。

对内加强普鲁士和帝国政府的权力,促进容克和资产阶级的联盟和经济收益,镇压工人运动;对外采取现实主义态度,争霸欧洲,并向海外积极扩张,他本人成为19世纪下半期欧洲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

1890年,他被新皇威廉二世命令辞职,回到庄园。

1898年去世。

 

阿尔布雷希特·冯·罗恩(1803--1879)

冯·罗恩伯爵,普鲁士德国元帅,陆军部长。

第二德意志帝国建立的三元勋之一,与俾斯麦和老毛奇齐名。

罗恩伯爵对普鲁士德国陆军的贡献在于系统化军队管理。

威廉一世在凡尔赛镜厅称帝的祝酒词中赞颂道:

“你--罗恩,磨利了宝剑;你--毛奇,正确使用了宝剑。

俾斯麦罗恩毛奇

罗恩伯爵的父亲早年在普鲁士军队中服役,战死在拿破仑侵略中,1821年小罗恩13岁就进了军校,1824-1827年在在柏林军事学院工作。

1827年在武备学校任教。

1832年调到克雷菲尔德的陆军司令部,不久以后出版三卷集《自然、民族、政治地理学原理》。

在当时有超过4万的销量,而且还陆续发表了三部续篇,基本都是关于德国、欧洲军事地理的内容,1836年起在总参测绘局任职。

1848年任军参谋长,后历任团长、旅长、师长。

在服役期间,依然在不同军事院校担任导师一类的职务,1848年革命期间,他协助王储(炮弹亲王,日后的德帝威廉一世)镇压巴登的起义。

以后就平步青云了,1850年晋升少将,1859年晋升中将,任军队改组委员会委员和陆军部长,1861年兼任海军部长。

在当时那个年代,普鲁士的军费开支是由政党控制的,与国防部无关,他在毕典菲尔特和老毛奇支持下,逐渐掌控了军费支配权,他改革普鲁士军制,以普遍的三年义务兵役制保持全国的军事化,规定在正规军作战时由后备军保卫国家。

他的改革使普鲁士在1866年七星期战争(普奥战争)中迅速击败奥地利,并取的1871年对法国战争的胜利,使德意志成为欧洲的主要强国,1871年封伯爵,同年12月继俾斯麦成为普鲁士首相,1872年因健康不佳辞职。

1873年晋升陆军元帅。

在普鲁士三驾马车之中,他和威廉一世认识最早,相交最深,俾斯麦和毛奇都是他引荐给威廉的,也是他们之间发生矛盾时的调解人。

他们三人加上腓特烈·卡尔亲王(铁王子,当时最杰出的野战指挥官,曾独立攻克梅斯要塞,降法军14万)也被通称为开国四杰。

保罗·冯·兴登堡(1847--1934)

保罗·冯·兴登堡(PaulLudwigHansAntonvonBeneckendorffundvonHindenburg),1847年10月2日出生于波兹南,今波兰,1934年8月2日逝世于东普鲁士)是一位德国陆军元帅和政治家。

在魏玛共和国时期他是第二任总统。

鲁登道夫(1865--1937)

鲁登道夫(1865~1937)Ludendorff,Erich世界著名军事家。

德国最伟大的将军之一。

毕业于士官学校。

1908年任陆军总参谋部处长,在总参谋长小毛奇领导下对修改“施里芬计划”曾起到重要作用。

该计划的核心是:

占领比利时,从侧翼包抄法国,并一举击溃之。

1865年鲁登道夫出生于波森(现波兰城市波兹南)附近的一个小镇。

他出生于一个破产地主家庭,在12岁时进入陆军幼年学校,

  1882年,即他17岁时他从陆军士官学校毕业,被授予少尉军衔,在陆军任职。

  1890考入了陆军大学(即联邦国防军大学的前身),于1893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1913年调任步兵团团长。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调往东线任第八集团军参谋长,从此成为P.von兴登堡将军的得力副手。

德军虽然在对俄作战中取得巨大胜利,但在西线马恩地区却遭到失败,从而表明了他参与修订的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1916年凡尔登之役后,德皇威廉二世为了在东、西两线同时发起进攻,委任兴登堡为总参谋长,鲁登道夫担任军需总监。

他们追求所谓“光荣的和平”,企图孤注一掷,动员大后方全部力量实施总体战。

  1917年他批准对英国进行无限制的潜艇战,结果导致美国参战。

  1918年在西线发动总攻遭到失败,他力主顽抗到底,但政府人士掣肘,乃愤而辞职。

  德国十一月革命时避居瑞典,

  1919年2月返回德国,曾先后参与1920年卡普暴动和1923年希特勒的未遂政变。

  1925年为纳粹党总统候选人。

  1924~1928年为国家社会党的国会议员。

  1935年著《总体战》传世

阿道夫·希特勒(1889--1945)

阿道夫·希特勒,奥地利裔德国政治人物,1921年成为纳粹党党魁,1933年被任命为德国总理;1934年成为德国元首。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兼任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

他被公认为是二战的主要发动者。

古德里安(1888--1954)

而从军事角度来看,他过人的军事素质,出色的军事指挥艺术,对世界军事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确实值得后人研究。

与那些制造屠杀的纳粹德国政客们和党卫军首脑相比,身为正规的德国国防军优秀将领的他们还算清白,他们虽在希特勒的战争中策划指挥,德国组建了装甲部队却反对纳粹的屠杀和灭绝政策,更没有参与屠杀暴行。

也许正因为这点,加上他们令人惊叹的军事造诣,使他们赢得了敌国的尊敬和历史学家,军事学家的客观评价。

古德里安的闪电战,装甲集群,不到一个月就灭了波兰。

一个月多就灭了法国,敦刻尔克大撤退要不是希特勒吃惊闪电战的速度,以为有诈,不让进攻,那33万英法联军早就让他给灭了。

进攻苏联,6天抓了200万俘虏,最后他都懒得抓了,说“我没有时间俘虏你们。

放下武器从道路上滚开,免得挡路”。

他是闪电战之父。

1888年6月17日生于维斯瓦河边的库尔姆

  1894年在阿尔萨斯州科尔马尔入学读书

  1901—1902年卡尔斯鲁厄军校肄业

  1903—1907年柏林中央军校肄业

  1907年2月28日入第十轻步兵营任见习官

  1907年4—12月入梅斯战争学校受训

  1908年1月27日任少尉职

  1909年10月1日调驻汉诺威省

  1912—1913年在第三通信兵营服务

  1913年—第一次大战爆发在柏林陆军大学服务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1914年8月2日—1915年4月任无线电台长,首先在西线战场第五骑兵师中工作,后又调到佛兰德战场第四军中服务

  1914年10月升任中尉

  1915年4月—1916年1月担任第四军的助理通信官

  1915年12月升任上尉

  1916年1月—8月担任第五军的助理通信官及在该军各附属单位中服务

  1916年8月—1917年4月担任第四军的通信官

  1917年4月转任第四步兵师的参谋官

  1917年5月暂代第五十二预备师的参谋长

  1917年7月暂调第十预备兵团服务

  1917年8月重回第四步兵师服务

  1917年9月任第十四步兵团第二营营长

  1917年10月在C军区任参谋官

  1918年1—2月在色当受参谋军官训练

  1918年2月28日调陆军参谋本部服务

  1918年5月调任第三十八预备兵团军需官

  1918年10月调任德国在意大利占领区军事管治局行政科长

  边防军时代

  1918年11月在柏林普鲁士军政部东部边防总局中服务

  1919年1月在布里斯劳南区边防指挥部服务

  1919年3月在巴登司坦北区边防指挥部服务

  1919年5月在“铁师”参谋处服务

  1919年10月在国防军第十旅服务

  1920—1922年任第三轻步兵营第十一连连长

  两次大战之间

  1922年1—3月在慕尼黑第七摩托化运输营实习

  1922年4月1日调国防部摩托化司服务

  1924年10月1日调第二师师部服务

  1927年2月1日升任少校

  1927年10月1日调回国防部任职于陆军参谋本部中的运输处

  1928年10月1日兼任柏林摩托化运输兵训练处的战术武官

  1931年2月1日任第三摩托化运输营的营长

  1931年2月1日升任中校

  1931年10月1日调回国防部任摩托化兵总监部的参谋长

  1933年4月1日升任上校

  1934年7月1日任装甲兵司令部的参谋长

  1935年10月15日任第二装甲师的师长

  1936年8月1日升任少将

  1938年2月4日升任中将同时接任第十六军的军长

  1938年3月10日占领奥地利

  1938年10月2日占领苏台德地区

  1938年11月20日升任二级上将并接任机动兵总监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年8月任第十九军的司令

  1939年9月波兰战役

  1940年5—6月西线战场之役

  1940年6月1日任古德里安装甲兵团总司令

  1940年7月19日升任一级上将

  1940年11月任第二装甲兵团总司令

  1941年10月任第二装甲军团总司令

  1941年12月退为预备役

  1943年3月1日任装甲兵总监

  1944年7月21日兼任陆军参谋总长

  1945年3月28日被迫去职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1952年释放后在美国防部任高级顾问

1954年逝世

 

曼施坦因(1887--1973)

 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斯坦因(FritzErichvonManstein),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认为是德国陆军中“最优秀”的将领。

他的战略思想深邃而可怕,他所策划的每一次战役几乎都是杰作,总是令对手惊惶失措,胆战心惊。

他是那种能够将一代代的机动观念和传统的运动战思维巧妙地融为一体的专家,同时对于各种战术运用自如。

曼施坦因具有极高的战略天赋,这使得他高于德军其他战场指挥官,事实上他在当时就被同僚认为是德军中的“战略天才”,这在将星云集的德国军界是极高的荣誉。

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评论说他“对作战的可能性独具慧眼”。

  1887年11月24日,出生于德国柏林。

  1906年,担任近卫军步兵第三团见习军官。

  1907年,晋升为少尉。

  1913年,在柏林军事学院学习。

  1914年,晋升为中尉。

同年,回到近卫步兵第三团,不久担任近卫第二后备团的副官。

  1914年-1918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5年,晋升为上尉。

  1918年,担任德国一个致力于重新组建军队的委员会中的参谋。

  1920年,担任连指挥官。

  1927年,晋升为少校军衔。

  1929年,在德国国防部参谋本部第一厅工作。

  1932年,晋升为中校。

  1933年,晋升为上校。

  1935年,转到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工作。

  1936年,晋升为少将,出任德国陆军参谋总部第一军需部长,不久又升任德国陆军总部首席副参谋总长。

  1938年,担任李格尼兹的第十八步兵师的主管。

  1939年,晋升为中将。

同年,担任伦斯特将军指挥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参加波兰战役。

  1940年,出任德军第三十八军军长,制定德军入侵法国的计划。

  1941年6月,担任德军第五十六装甲军军长入侵苏联。

  1942年7月,攻占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群,并于攻陷要塞群后于战场上被通知晋升为国防军陆军元帅。

  1942年8月,指挥进攻列宁格勒。

  1942年11月,担任德军顿河集团军群司令,指挥营救被围在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团军。

  1943年2-3月,指挥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发动哈尔科夫反击;7月,参加了库尔斯克战役。

  1944年3月,被希特勒解职。

  1945年5月,被英军逮捕。

1973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