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中考化学初中化学《燃料及其利用》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45039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1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中考化学初中化学《燃料及其利用》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化学中考化学初中化学《燃料及其利用》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化学中考化学初中化学《燃料及其利用》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化学中考化学初中化学《燃料及其利用》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化学中考化学初中化学《燃料及其利用》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中考化学初中化学《燃料及其利用》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

《化学中考化学初中化学《燃料及其利用》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中考化学初中化学《燃料及其利用》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中考化学初中化学《燃料及其利用》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

化学中考化学初中化学《燃料及其利用》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

【化学】中考化学初中化学《燃料及其利用》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蒸馏B.升华C.爆炸D.燃烧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吸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B、升华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C、爆炸过程中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例如锅炉爆炸就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D、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故选D。

2.中学生应该有一定的安全意识,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加油站内禁止接打手机

B.熄灭酒精灯时,用嘴吹灭

C.用甲醛溶液浸泡海鲜

D.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注入浓硫酸中

【答案】A

【解析】A、加油站内空气中漂浮着大量的可燃性的气体,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接打手机会产生电火花,所以应该杜绝一切明火,正确;B、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以防发生火灾,错误;C、甲醛有毒,能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不但对人体有害,而且降低了食品的质量,错误;D、实验室稀释浓硫酸的正确方法是:

必须将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液体,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

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错误。

故选A。

3.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

B.汽油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是因为汽油不是可燃物

C.房屋失火,消防队员用水扑灭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为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可开挖隔离带,其目的是隔绝可燃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详解】

A、灯帽盖灭酒精灯是因为隔绝了空气,故不符合题意;

B、汽油是可燃物,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汽油的着火点,故不符合题意;

C、可燃物着火点是可燃物自身的性质,是一个固定的值,不会发生变化;消防员用水扑灭火,是将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从而达到灭火目的,故不符合题意;

D、开挖隔离带可隔离可燃物,从而有效防止森林大火蔓延,故符合题意。

【点睛】

1、燃烧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与空气(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2、灭火的原理:

除去或隔离可燃物、隔绝空气(氧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4.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大气中氢气含量高达90%.科幻片《流浪地球》中为了防止地球被木星吸引而导致解体,小伙伴们利用点燃木星上的气体混合物后发生爆炸产生的冲击力,反推地球脱离木星引力。

下列关于“木星爆炸”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木星上的混合气体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B.被木星吸引的地球大气层中的氧气为燃烧提供了可燃物

C.木星上的混合气体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量

D.木星上的混合气体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水

【答案】B

【解析】

【详解】

A、木星上的混合气体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A正确;

B、氧气不是可燃物。

B错误;

C、燃烧会放出大量的热。

正确;

D、氢气燃烧生成水,D正确。

故选:

B。

5.如图是CO与CuO反应的装置,下列关于图示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①说明CO具有还原性;②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成了红色;③说明CO被还原后的产物是CO2;④既有效地防止了CO对空气的污染,又充分利用了能源;⑤玻璃管中发生的反应为分解反应

A.①③④B.①④⑤C.①②④D.全部正确

【答案】C

【解析】

【详解】

①氧化铜是黑色固体,铜是红色固体,玻璃管中的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则氧化铜被还原为铜,说明CO具有还原性,此说法正确;

②实验中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成了红色,此说法正确;

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生成了二氧化碳,说明CO被氧化后的产物是CO2,此说法错误;

④该实验中的尾气处理,既有效地防止了CO对空气的污染,又充分利用了能源,此说法正确;

⑤玻璃管中发生的反应为:

CuO+CO

Cu+CO2,由一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是分解反应,此说法错误。

故选C。

6.下列有关空气及空气污染的说法正确的是()

A.工业上采用分离空气的方法制取O2,此方法是化学变化

B.N2可做保护气是因为N2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C.CO2能灭火,只利用了CO2的化学性质

D.CO和H2均有还原性、可燃性和毒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是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

【详解】

A、工业上采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O2,没有新物质生成,故A不正确;

B、N2可做保护气是因为N2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故B正确;

C、CO2能灭火,不仅利用了CO2的化学性质,还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的物理性质,故C不正确;

D、CO具有还原性、可燃性和毒性,H2有还原性、可燃性,但是没有毒,故D不正确。

故选B。

【点睛】

化学性质:

稳定性、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7.根据右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现象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B.现象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

C.现象②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均高于80℃

D.现象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现象①白磷与氧气接触,燃烧;②白磷没与氧气接触,不燃烧;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正确;

B、现象①白磷燃烧,而水温是80℃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正确;

C、由上分析可知现象③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80℃,错误;

D、现象①③中,白磷、红磷都与氧气接触,而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正确;选C。

【点睛】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才可以:

1、有可燃物;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8.控制变量法是初中学习的重要思想方法,下列实验中没有运用控制变量法的是(  )

A.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B.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C.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D.探究燃烧条件

【答案】A

【解析】

【详解】

A.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需要多次实验,改变拉力及其力臂,是采用多次实验得出普遍规律的方式进行的,符合题意。

B.溶解速率可能与溶剂、溶质和温度等因素有关,所以探究影响固体溶解速率因素的实验应使用控制变量法,不合题意;

C.在速度一定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在质量一定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不合题意;

D.燃料的燃烧与温度、可燃物种类及氧气浓度都有关系,探究燃烧的条件,需要保持其中两个物理量一定,改变一个物理量,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不合题意。

故选:

A。

9.关于燃料及其利用的相关知识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

B.将煤粉制成蜂窝煤,能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用水浇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石油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

【答案】C

【解析】

A、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常表现出热量的变化,正确;B、将煤粉制成蜂窝煤,能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利于煤的充分燃烧,正确;C、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用水浇灭,利用水气化吸热使纸箱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的原理,不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错误;D、石油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正确。

故选C。

点睛:

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

10.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元素组成相同,性质相同.②二氧化碳能使染有紫色石蕊的干燥纸花变红.③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强成反比.④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应进行灯火实验.⑤一氧化碳、木炭、氢气都具有还原性和可燃性.⑥一氧化碳能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缺氧窒息死亡.

A.①②③B.②⑤⑥C.④⑤⑥D.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

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元素组成相同,分子构成不同,性质不相同,故不正确;

②二氧化碳能使湿润的染有紫色石蕊的干燥纸花变红,故不正确;

③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成正比,所以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量跟压强成正比,故不正确;

④久未开启的菜窖或深洞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不能支持呼吸,故要做灯火实验,故正确;

⑤一氧化碳、木炭、氢气都具有还原性和可燃性,故正确;

⑥一氧化碳能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缺氧窒息死亡,故正确。

故选C。

11.2018年11月8日,美国加州发生特大型山火,历时半月才将其基本扑灭。

下列关于森林火灾应急处理措施或原因不合理的是()

A.砍掉或清理大火面前的干枯树枝、树叶等可燃物,达到隔离可燃物的目的

B.用大量沙子灭火,达到隔绝空气的目的

C.紧急疏散火灾周围地区的人群及贵重物品,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

D.飞机播撒干冰,达到降低可燃物着火点的目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解答。

【详解】

A、砍掉或清理大火面前的干枯树枝、树叶等可燃物,可以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离,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正确;

B、用大量沙子覆盖灭火,达到隔绝空气的目的,正确;

C、森林火灾时紧急疏散火灾周围地区的人群及贵重物品,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正确;

D、可燃物的着火点不能降低,故错误。

故选D。

12.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蜡烛一吹就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

B.炉火越扇越旺是因为增加了可燃物

C.在氧气中用小木条引燃铁丝是为了升高铁丝的着火点

D.水下保存白磷是为了隔绝氧气防止其自燃

【答案】D

【解析】

【详解】

A、用嘴吹灭蜡烛,是由于空气的流动降低了温度,温度降到蜡烛的着火点以下,不是隔绝了空气,错误;

B、用扇子扇煤炉时,向煤提供了足够氧气,所以越扇越旺,不是增加了可燃物,错误;

C、小木条引燃铁丝是为了升高铁丝的温度,使铁丝的温度达到铁丝的着火点,错误;

D、白磷的着火点较低,水下保存白磷是为了隔绝氧气防止其自燃,正确。

故选D。

13.吴宇森主导的电影《赤壁》中有这样的一个场面:

吴蜀联军在船上装满枯枝浇足油,借着东南风向曹军驶去,接近曹军时点燃船上枯枝弃船而走.火借风势,火船宛如火龙一样冲向连在一起的曹军木船.一眨眼,曹军水寨已经烧成一片火海.下列关于火海形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东南风降低了木船的着火点

B.枯枝和油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可燃物

C.东南风为木船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D.相连的曹军木船没有及时隔离

【答案】A

【解析】

【详解】

A、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变的,所以A错误;

B、木船燃烧必须有充足的可燃物,船上的枯枝和油都是可燃物,所以B正确;

C、东南风加大了空气的流动,增大了单位时间内氧气的浓度,致使木船越烧越旺,所以C正确;

D、因为木船连在一起,一旦起火,没法及时隔离,造成全部起火。

故选:

A。

14.下列有关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水灭火,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白磷在冷水中,通入空气后也能燃烧

C.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使其燃烧更充分

D.天然气、乙醇均是可再生能源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用水灭火,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是错误的说法,是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故错误;

B、白磷在冷水中,通入空气后也能燃烧是错误的叙述,燃烧的达到着火点,故错误;

C、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使其燃烧更充分是正确的叙述,增大了接触面积,故正确;

D、天然气、乙醇均是可再生能源是错误的叙述,天然气不是可再生能源,故错误。

故选C

15.2018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

“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

各地积极行动,落实措施。

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积极推广使用新能源公交车

B.火力发电厂进行脱硫、控尘处理

C.禁止化石燃料的使用

D.限制、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积极推广使用新能源公交车,可减少污染物排放,利于空气净化,正确;

B、火力发电厂进行脱硫、控尘处理,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利于空气净化,正确;

C、化石燃料是现代社会的主要能源,可减少使用,不能禁止化石燃料的使用,错误;

D、限制、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可减少空气污染,利于空气净化,正确。

故选C。

16.人们常在可燃物建筑材料中添加阻燃剂以防止火灾。

Mg(OH)2是一种常见的阻燃剂,在380℃时分解成水蒸气和耐高温的MgO,并吸收大量的热。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Mg(OH)2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Mg(OH)2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C.Mg(OH)2分解的产物能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D.MgCO3比CaCO3易分解,也可作阻燃剂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灭火的原理: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详解】

A、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的属性,是不会改变的,只能改变可燃物的温度,故A错误;

B、Mg(OH)2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故B正确;

C、Mg(OH)2分解的产物水蒸气和耐高温的MgO,可以隔绝氧气或空气,故C正确;

D、碳酸镁和碳酸钙都不具有可燃性,受热都会分解出二氧化碳,都可作阻燃剂,故D正确。

故选A

17.在化学实验室内外一般不会张贴的标志是()

A.禁止烟火

B.当心爆炸

C.剧毒

D.禁止拍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实验室可以拍照,烟火,爆炸,剧毒都是必须注意的。

故D正确。

考点∶考查易燃易爆物质的相关知识。

18.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原理是

A.移走可燃物B.隔绝空气C.防止酒精挥发D.降低酒精着火点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灭火的方法有:

(1)与空气(或氧气)隔绝。

(2)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3)撤走可燃物。

盖上灯帽时,酒精灯中的酒精与氧气隔绝,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因此答案选B。

考点:

考查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加热器皿-酒精灯

19.下图四支蜡烛都将熄灭,其中一支熄灭的原因与另外三支不同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蜡烛熄灭是因为与空气或氧气隔绝,就是说因缺氧而熄灭;

B、人吹灭蜡烛是因为火焰周围的温度降低,达到蜡烛燃烧的着火点以下,就是说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C、稀盐酸与石灰石粉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蜡烛熄灭,就是说蜡烛因缺氧而熄灭;

D、因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倒入足量的二氧化碳可使蜡烛熄灭,就是说蜡烛因缺氧而熄灭.

故选B

20.下列关于保护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废旧电池中汞的回收可减少环境污染B.化工厂加高烟囱排放废气,防止酸雨

C.使用车用乙醇汽油,防止温室效应D.用土填埋废弃塑料,防止白色污染

【答案】A

【解析】

【详解】

A.汞是有毒的金属,废旧电池中汞的回收可减少环境污染,此选项正确;

B.化工厂加高烟囱排放废气,只是将废气排向高空,并不能除去废气,此选项错误;

C.乙醇中含有碳元素,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温室效应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引起的,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并不能防止温室效应,此选项错误;

D.用土填埋废弃塑料,并不能除去废弃塑料,不能防止白色污染,此选项错误。

故选A。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无

2.无

3.无

4.无

5.无

6.无

7.无

8.无

9.无

10.无

11.无

12.无

13.无

14.无

15.无

16.无

17.无

18.无

19.无

20.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