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94390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知识点总结.docx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知识点总结.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知识点总结.docx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知识点总结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知识点总结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知识点总结

《行星地球》——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描述。

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是一日之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

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示例)

注:

由于南北纬66°34′是极昼、极夜出现的范围,所以南北纬66°34′称为南北极圈。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空间(纬度)变化规律: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时间(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示例)

二、四季更替和五带

四季更替:

全球同纬度地区(除赤道外)太阳辐射在一年中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四季。

划分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即夏季为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为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为冬夏的过渡季节。

四季划分(以北半球为例)

五带:

全球不同纬度地区,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呈有规律的递减,据此划分为五带。

划分依据——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五带的划分

注:

昼夜现象、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的区别

(1)昼夜现象与地球为不透明球体有关,昼夜更替的主要原因是地球自转;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公转,它们都是地球运动的结果。

(2)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赤道地区最小,纬度越高,变化越大,极圈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知识拓展:

昼夜长短的变化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同一纬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昼短夜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昼夜长短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

(1)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该半球为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另一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

(2)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时,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情况相反。

(3)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越大。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则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则相反。

(4)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5)太阳直射的纬线或地区白昼不一定最长。

纬度变化规律:

夏半后,从低纬到高纬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至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冬半年,从低纬到高纬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至极点周围出现极夜现象

季节变化规律:

夏半年,昼长大于夜长,北半球在夏至日那天昼最长,夜最短;冬半年,昼长小于夜长,北半球在冬至日那天昼最短,夜最长;南半球则相反

北半球夏至日时各地的昼长=冬至日时该地的夜长,如:

6。

22时40°N的昼长=12。

22时的夜长=14时51分;

同理,北半球冬至日时各地的昼长=夏至日时该地的夜长,如:

12。

22时40°的昼长=6。

22时的夜长=9时09分

同一天,南北纬纬度相同的地方,昼长相加=24小时,或某地的昼长等于另一半球同纬度的夜长,如:

6。

22时20°N的昼长+20°S的夜长=24小时或20°N的昼长=20°S的夜长=13时13分

在某地,与夏至日(或冬至日)相差多少天,夏至日(或冬至日)前的这一天和夏至日(或冬至日)后的这一天昼夜长短大致相等、日出日落时间、正午太阳高度角也大致相等。

如:

在摩尔曼斯克,4月21日与夏至相差约两个月,则夏至后的两个月8月23日,那么4月21日与8月23日这两天的日出日落时间、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都大致相等。

这两天约2点日出,22点日落,昼长20小时,夜长2小时。

同理,在某地,与春分(或秋分)相差多少天,春分(或秋分)前多少天与春分(或秋分)后多少天的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时间、正午太阳高度大致相等。

极昼、极夜的纬度分布规律:

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纬度越高,极昼、极夜的天数最多。

南北极点除两分外,要么是极昼,要么是极夜。

如:

某日,太阳直射在10°N,则从70°N开始出现极昼,从70°S开始出现极夜。

正午太阳高度为0°的地方,出现极夜现象(春秋分除外);午夜太阳高度为0°的地方,出现极昼现象。

如:

夏至,66°34′S的正午太阳高度为0°,则从66°34′S开始出现极夜现象;某日,80°S的午夜太阳高度为0°,则从80°S至90°S出现极昼现象

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昼长=24—夜长

昼长=昼弧÷15

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由直射点(此时太阳高度为90°)向四周呈同心圆状递减,至晨昏线上为0度。

(1)图中圆心O点为直射点,左侧弧CAD为晨线,右侧弧CBD为昏线,且左侧晨线的中点A点必在赤道上,地方时6时,右侧昏线的中点B点也必在赤道上,地方时18时,OC或OD(视直射点O在哪个半球而定)地方时为12时

①若此时为两分,则A、O、B三点的连线为同一纬线,即赤道;C点为北极点,D点为南极点

②若此时非两分,则A、O、B三点不在同一纬线上

a、若O点在北半球,则沿OC线北极点在C点以南,图中没有南极点,且C点所在经线与OD所在经线可组成一个经线圈

b、若O点在南半球,则沿OD线南极点在D点以北,图中没有北极点,且D点所在经线与OC所在经线也可组成一个经线圈

(2)沿着COD线,太阳高度与O点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

如,E点与O点相差30°,则两分时,E点为30°S

夏至时,E点为30°—23°26′=6°34′S

冬至时,E点为30°+23°26′=53°26′S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纬度变化规律:

同一时刻,由直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

北半球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由23°26′N向南北两侧递减

季节变化规律:

夏半年正午太阳高度大于冬半年,夏至(北半球)时,北回归线以及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则达到最小值;冬半年正午太阳高度小于夏半年,冬至(北半球)时,南回归线以及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则达到最小值

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直射点的纬度,如:

某日太阳直射20°N,则90°N的正午太阳高度=20°

当极点出现极昼时,在同一天,极点的太阳高度终日不变;如,6。

22时,北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23°26′,午夜的太阳高度也时23°26′,这一天,极点太阳高度终日不变,再如,某日太阳直射20°N,,则北极点在这一天的太阳高度始终为20°

某纬度出现极昼时,该地午夜的太阳高度=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90°—当地纬度)×2

=直射点的纬度—(90°—当地纬度)

=极点的太阳高度—(90°—当地纬度)

如,6。

22时,70°N的午夜太阳高度=43°26′—(90°—70°)×2=3°26′或=23°26′—(90°—70°)=3°26′

再如,某日太阳直射10°,则85°B的午夜太阳高度=15°—(90°—85°)×2=5°或=10°—(90°—85°)=5°

日出日落时间分布规律

纬度变化规律:

夏半年,从低纬到高纬,日出时间越来越早,日落时间越来越晚;冬半年,从低纬到高纬,日出时间越来越晚,日落时间越来越早

季节变化规律:

夏半年,日出时间先逐日提早后逐日变晚,但都是6:

00前日出;日落时间先逐日变晚后逐日提早,但都是18:

00后日落;冬半年,日出时间先逐日变晚后逐日提早,但都是6:

00后日出;日落时间先逐提早后逐日变晚,但都是18:

00前日落

北半球夏至日时某地的日出时间=12—冬至日时该地的日出时间,如:

6。

22时20°N是5时23分30秒日出,则12。

22时该地的日出时间=12—5:

23′30″=6:

36′30″

北半球夏至日时某地的日落时间=36—冬至日时该地的日落时间,如:

6。

22时60°N是21:

14′30″日落,则12。

22时该地的日落时间=36—21:

14′30″=14:

45′30″

某日某地的日出时间+日落时间=24小时

某日某地的日出时间=该日夜长的一半

日出时间=12—昼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

赤道总是6:

00日出,18:

00日落

直射点的地理坐标判定

直射纬线的判定:

(1)晨线(或昏线)与过晨线(或昏线)和赤道的交点的那条经线交角为多少度,则直射纬度就是多少度;

(2)与开始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的纬度互余;

(3)与正午太阳高度或午夜太阳高度为0°的纬度互余;

直射经线的判定:

(1)地方时为12的经线;

(2)过切点的那条经线,大部是昼;(3)与0时经线正相对的那条经线;(4)昼半球的中央经线或平分昼半球的经线;(5)俯视图上,与太阳光线平行或重合的那条经线

季节的判定

1、从春分日到秋分日为北半球的夏半年,从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为北半球的.冬半年

2、只要直射点在北半球,则北半球进入夏半年;只要直射点在南半球,则北半球进入冬半年

3、地球公转速度较快慢,则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地球公转速度较快,则为北半球的冬半年

4、在北半球晨线随纬度的增大而西偏,或昏线随纬度的增大而东偏,则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在北半球晨线随纬度的增大而东偏,或昏线随纬度的增大而西偏,为北半球的冬半年

5、在北半球(或南半球)日出东北方,日落西北方,则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在北半球日出东南方,日落西南方,则为北半球的冬半年。

《行星地球》——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交替和时差

1。

昼夜交替

产生的原因:

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任何时刻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被太阳光照亮的半球——向着太阳的半球——白天;未被太阳光照亮的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黑夜。

从而可以看出,昼夜形成的根本原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周期是1个太阳日。

昼夜交替影响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太阳日也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2。

晨昏线(圈)

概念:

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圈)。

意义:

纬线上昼弧与夜弧的分界线。

3。

地方时

成因: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一纬度地区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时间早。

规律: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4。

时区和区时

时区划分:

全球共可划分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区时:

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北京时间:

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北京所在时区的区时)。

区时的换算: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5。

国际日界线

为避免日期的紊乱,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国际日界线。

其意义:

“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

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产生原因:

地球自转

偏移规律:

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移,赤道上没有偏转。

表现:

在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最为明显。

知识扩展

见教材P16图1。

19昼半球和夜半球

“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不同。

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使得在同一时间里,地球只能被太阳照亮一半,即产生了昼夜现象。

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

“昼夜现象”是静态现象,“昼夜交替”是动态现象。

晨昏线的特点、判定及应用

晨昏线的六个特点:

1、平分地球的一个大圆;

2、晨昏线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地球球面上的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相切;

3、晨昏线平分赤道;

4、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变化范围为0°—23°26′,当春分、秋分日时与经线圈重合,当二至日时晨昏线与经线夹角为23°26′;

5、晨昏线与纬线圈的夹角变化范围为66°34′—90°,只有在二至日才与极圈相切;

6、晨昏线由东向西以15°/小时的速度移动。

晨昏线的判断

不同的图形中,晨昏线的表现不一,但都可以巧用概念来判断。

晨线:

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夜半球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