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问题行为及其矫正共享.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41573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问题行为及其矫正共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幼儿问题行为及其矫正共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幼儿问题行为及其矫正共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幼儿问题行为及其矫正共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幼儿问题行为及其矫正共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问题行为及其矫正共享.docx

《幼儿问题行为及其矫正共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问题行为及其矫正共享.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问题行为及其矫正共享.docx

幼儿问题行为及其矫正共享

 第七章幼儿问题行为矫正

幼儿问题行为矫正方案是矫正工作具体的操作程序。

根据幼儿不同的问题行为及其所在的幼儿园实际情况,可采用不同的矫正方法,设计有针对性的矫正方案。

这里介绍几种典型的幼儿问题行为矫正方案。

一、采用正强化法矫正幼儿偏食行为的方案

偏食行为是指幼儿在进食时,明显表现出抗拒反应,如抗拒吃某类食物,强迫进食时会哭、呕吐,有明显的食量减少,进餐速度很慢,拖延时间等。

矫正方案:

1.明确目标行为

教师首先要通过向幼儿家长调查和实地观察,全面了解幼儿偏食行为的具体情况。

例如幼儿偏食的反应方式,反应特征以及反应程度;偏食的种类以及对偏食种类中常见的几种食物的偏食程序;偏食行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教师在与不在情况如何,单独用餐和群体用餐反应如何,喂食与自己进餐表现如何在幼儿园与在家里偏食行为又有何等不同等。

然后,教师可选择一个或两个最能反映幼儿偏食情况的特征,作为矫正指标,并依此明确想要完成的具体矫正目标,即目标行为。

例如一幼儿偏食行为反应最强烈的特征是情绪,他只要一看到菜盘里有蔬菜,便会翻胃,甚至呕吐。

那我们便可以把目标行为定为:

“使幼儿在一学期时间内,能平静的面对菜盘中的蔬菜,并食用1——2蔬菜。

”具体明了,便于观察、控制、评价,并可拟定出具体的矫正步骤,达到目标行为。

2.定出目标行为的基线

抓住幼儿偏食行为的外在主要特征,也就较易能选择到简便相宜的基线测定方法。

例如以情绪特征为主的偏食行为,显然以质量评定法较为合适,能较客观的定出目标行为的基线,作为娇治的起点。

3.选择正确强化物

要选择正强化物,即有效强化物,必须先了解该偏食幼儿对各种强化物的喜爱程度。

通常我们可通用“强化物调查表”来达到这一目的。

强化物调查表是一份问卷,它可以依据幼儿园的实际可能,平时教师对幼儿的了解以及通常对幼儿有兴趣的有效强化物自行设计,并根据不同的分类,分别列出,供幼儿口头选择,并按非常喜欢、无所谓、非常不喜欢三个等级说出自己对每项强化物的喜好程度。

从而根据幼儿的选择结果,可帮助幼儿找到矫正中既有效又可行的强化物。

问卷样本如下:

幼儿的正强化物调查表

指示语:

小朋友,请说出你对下列物品和活动是非常喜欢、无所谓、还是非常不喜欢。

(教师根据幼儿回答,划分相应等级。

1.消费强化物。

你喜欢下列物品吗?

1雪糕,②糖果,③水果,④饼干,⑤牛奶,⑥汽水,⑦巧克力,⑧其它你非常喜欢的食品。

2活动性强化物。

你喜欢下列活动吗?

1看电视,②看小书,③手工制作,④整理东西,⑤凝视窗外,⑥外出散步,⑦过生日,⑧其它你非常喜欢的活动。

3.操作性强化物。

你喜欢下列游戏吗?

2唱歌,②跳舞,③骑小车,④涂颜色,⑤跳绳,⑥玩球,⑦画画,⑧其它你非常喜欢的游戏。

4.拥有强化物。

你喜欢教师对你怎样?

①布娃娃,②玩具手枪,③玩具汽车,④大气球,⑤彩色笔,⑥小红旗,⑦纸花,⑧吉他

5.社会性强化物。

你喜欢教师对你怎样?

①说你长得漂亮,②说你聪明,③说你听话,④对你微笑,⑤拥抱你,⑥同你说话,⑦给你讲故事,⑧其它。

但你还不能确信某种特定项目是否起正强化作用时,你可以进行一下验证测验。

只需挑选此幼儿偶尔出现的一种行为。

在其后将这个项目呈现若干次,若幼儿开始经常的出现该行为,那么你所选此项目确实是有效的强化物;如果行为没有增加,那么就不是有效的强化物。

4.确定合作人选

幼儿园一个班级一般有两个教师,首先这两个教师应领悟矫正计划,共同参与矫正工作,以求与教育的一致性。

其次,偏食行为也会在家里发生,因此幼儿的家长也应该是矫正工作的合作者,若家庭能与幼儿园同步,那么矫治的效果会更好。

5.决定具体的实施程序

(1)矫正开始时,把计划告诉被矫正幼儿。

教师应让幼儿懂得偏食是个不好的习惯,一个好孩子要有勇气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渐克服这一缺点;应让幼儿了解矫正计划的有关内容和要求,他别要讲清楚在任何情况下,可以得到强化物这一点,以激发幼儿克服偏食行为的自觉性,更好的同教师积极配合。

(2)适时适度的施加正强化。

当幼儿偏食行为有意或无意的在强度上有所减弱时,哪怕是点滴的进步,教师就应立即给予正强化,让幼儿及时得到一种已经选择的有效强化物,以产生一种满意、愉悦的情绪体验。

实施正强化时,教师应让幼儿讲清所强化的具体行为。

例如,偏食蔬菜的幼儿,能吃下一块青菜,教师就应在给予正强化是说,“今天,你能把青菜吃下去了,真好!

”而且,教师还应同时辅以肯定的表情,如微笑或点点头等。

给予正强化应有序有节,时间上应先短后长,次数上应先多后少。

一开始,幼儿只要比基线测定的情况略好一点,就可即可给予强化。

例如,偏食蔬菜的儿童,原来只要一看到盘中有蔬菜,便会有呕吐反应。

若现在他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抑制此反应,虽然他还没吃蔬菜但能正视蔬菜,并把其它饭菜吃了,那就可给予正强化,甚至能吃二三口便可给予以此强化。

巩固一段时间后,则要逐步提高要求,例如幼儿要正视蔬菜并把其它饭菜吃完或能吃一点蔬菜时,才给予强化。

如此巩固提高,循序渐进,逐步导向行为目标。

当然,也应允许幼儿在矫正过程中有反复,例如偏食蔬菜的幼儿,刚开始吃一点蔬菜,接下来又不肯吃了。

这时,教师要有耐心,或回到前一阶段再重新来,或按照原先排定的幼儿强化物等级,给予高一等级的强化物,以诱导幼儿克服障碍,继续向前。

(3)逐渐脱离强化程序。

当偏食幼儿达到期望目标时,即在强化物出现十次左右时,幼儿行为的出现率是令人满意的,教师应逐步引导幼儿脱离强化程序,逐步减少强化次数,逐步降低强化物等级,并逐步消除具体强化物而使用社会性强化物代替,也可寻找环境中的其他自然强化物来继续维持所需的行为,直至在自然状态下行为得到改善。

6.加强认识教育

对偏食幼儿要重点进行食品营养教育,告诉幼儿食物对人体的作用,片是对人健康的危害以及可能会带来的具体后果。

例如,对不食蔬菜的儿童进行教育时,可帮助他们认识常见的蔬菜,了解蔬菜中有那些对人们健康有益的成分,甚至可以从色、香、味的角度来分析人们为什么喜欢食用蔬菜。

反之,也应告诉幼儿,如果长时间不食用蔬菜,将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怎样不良后果。

关于片式教育,可以个别进行也可以结合教学大纲在集体中进行,因为对其他儿童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7.做好观察记录和评定工作

教师要事先选定与基线测定相一致的记录方式,设计适当的数据表,决定怎样记录。

偏食行为的观察、记录一般在午餐时间进行,基线阶段要连续观察一周,矫正阶段可个隔天进行,追踪阶段则可一周一次。

参与矫正的合作者还应备有工作手册,即时记载能反映幼儿偏食行为和认识变化的情况以及正强化物的即时效应。

以便教师定期综合所有资料,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已确定矫正措施的有效性和方案的可行性。

否则,应及时修正方案,作出调整。

8.注意事项

(1)要防止生厌。

幼儿由于在矫正期间会得到强化物,这就有可能出现生厌现象,即幼儿体验到该强化物已达到饱和的程度,不再起强化的作用。

因此,为了延迟或避免生厌现象的发生,教师必须在每次强化时间内只给少量强化物,当然这“少量”是因人而异的,以能导致目标行为增加为标准。

(2)应用正强化法主要是要让幼儿的行为产生所需要的变化,如果使用不当,也会造成不良的结果。

例如,偏食幼儿在进餐时拒食,家长为了让他进食,就一边给她讲故事一边喂他吃饭,这样久而久之,就可能产生家长不讲故事,不喂食就不吃饭的现象。

其实质是强化了不良行为,是不合需要的行为出现频率升高。

(3)要防止急躁。

一旦目标行为明确后,教师在矫正过程中,还可把它分解为若干个小目标,以循序渐进,逐步达到最终目标。

例如,偏食蔬菜的幼儿,矫正目标是要能食用1-2种蔬菜,但一开始,教师不宜就以此为该不该强化的标准,而应把它分解为,见到蔬菜不再恶心,把它放在菜盘里不再影响他进食等等,每达到一步,都要给予正强化物从而导向目标行为的实现。

二、采用消退法矫正幼儿发脾气行为的方案

发脾气行为是指幼儿为了一些小事或莫名其妙地做出大声哭闹,甚至在地上打滚,坐在地上不愿起来;或以头等过火行为;或者长时间赌气,不理人或不吃东西,乱掷、乱撕东西等。

矫正方案:

1.选择好被减少行为

选择好被减少行为,即是确定矫正的目标行为。

选择的行为要明确具体。

不要指望采用消退法一次会产生重大改进,不要打算一下子在幼儿园里改掉幼儿的所有发脾气行为,而只能选择他的一个特定行为,例如,在游戏时,稍不满足就要乱掷东西的行为。

选择的行为一定要自始至终能采用消退法予以矫正的。

由于消退期间,选择的行为有可能是先增加而后才开始减少,也就是说行为可能先是变坏,然后才能好转。

所以,幼儿发脾气是具有拉扯自己头发或口咬他人手臂等过火行为就不适宜采用消退法矫治。

一般地说,在教室上课时矫正发脾气也是不现实的,会影响其他幼儿的正常教学秩序。

选择行为的强化物要能为教师所控制,以便可进入消退程序。

例如,幼儿游玩时一定要获得最新的玩具,否则就要乱掷东西发脾气。

最新的玩具这一强化物显然是教师可以控制的。

2.测定基线

实施消退计划前,教师要选定一合适的方法,记录幼儿发脾气行为的次数,以便在整个矫正计划过程中做对照分析。

在记录期间,不要禁止使用不满意行为的强化物。

例如,幼儿游玩时,乱掷东西的行为,我们可以选用次数评录法,记录幼儿在一次游玩活动内,发过几次脾气及每次发脾气连续掷东西的次数。

3.确定幼儿能从事良好替代行为及其强化物

在消退的同时,若对良好行为进行正强化,这样不仅可以消除不良行为,同时也积极的建立并强化了所需要的良好行为,会使消退效果更佳。

因此,教师因事先根据幼儿的实际,确定好替代行为及其强化物。

例如,我们可用“把玩具放到指定位置”作为“乱掷玩具”的替代行为,并把幼儿最喜欢得到的小红旗作为它的强化物。

4.创设能使消退程序成功进行的行为

创设执行消退的环境,也就是要尽量减少其他强化物对要去掉的不满意行为的影响,要尽量增加行为矫正者坚持执行程序的机会。

例如,事先一定要使参与矫正的教师都知道,“乱掷东西”行为要被消除,“把玩具放置指定位置”的行为要予以强化。

一定要鼓励那些与幼儿有接触的人们不理睬不满意行为,并强化满意行为。

同时对物质环境也要妥加设计、安排,游玩时尽量在幼儿周围不放置坚硬、易碎的物品,以免他在乱掷东西时,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损失。

5.把计划内容告诉幼儿

矫正开始前,教师要耐心地把计划内容告诉幼儿,让幼儿明确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做,什么时候开始做,以及怎么做,使幼儿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并能发挥主体作用,进行积极的配合。

同时,幼儿园还应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运用讲故事、绘图画、做游戏、观录像等多种形式,对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正面教育。

例如,发脾气不是个好孩子,抢夺玩具是一种坏习惯,乱掷东西是不文明的行为,爱护公物、友爱同伴、尊敬师长才是好品德等。

教育活动应结合教育大纲进行,并贯穿矫正的全过程,对被矫正儿童和班中其他幼儿都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6.坚决执行消退程序

消退方案拟定要谨慎,但执行一定要坚决,否则中断消退程序,反而会加剧不良行为的严重程度。

首先,要严格控制消退行为的强化物。

在使用消退法时,极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实施消退期间确保各种各样强化物在不良行为发生以后不呈现,做不到这一点,消退程序大多要失败。

例如,在游玩时,幼儿因得不到最新的玩具而发脾气,乱掷东西时,非但不能给他新玩具,而且连注意、爱抚等其它强化物也不能出现。

这时,幼儿掷东西的行为会更激烈、更增强,甚至会伴随着叫喊声,但教师必须坚持住,不理他,而且必须以某种方式控制其他人有任何正强化的行为,如此幼儿乱掷东西的行为才会开始逐渐减少。

这样,表面看是残酷的,但任何行为都必须以减少它是否会令人满意为根据来进行评价。

其次,程序过程中,一定要始终如一地对不满行为不予强化,而对满意行为给予强化。

例如,在对幼儿乱掷东西行为不予强化的同时,要对事先确定的替代行为给予强化。

其强化的程度可随着替代行为的发展而逐渐变化。

开始时,只要幼儿停止乱掷,能把东西放好,就要给予小红旗进行强化,且强化间隔时间可短一些,使幼儿能获得较大的奖励。

慢慢地可提高要求,把东西放回到指定位置才能给予强化,且强化间隔时间可逐渐延长﹙具体操作,可参照正强化法的程序﹚。

.让幼儿逐渐脱离程序

在消退矫正期间,已经全部消失了的发脾气行为,有可能再次伺机出现。

脱离程序后,已消失的行为在间隔一段时间后又再出现的现象称作“自动回复”。

对于自动回复教师应有所准备。

但一般情况下,行为自动回复的次数比先前进行消退训练期间出现的次数要少。

进行几次消退训练之后,自动回复现象通常是会消失的。

对良好替代行为的强化,则应根据正强化法的规则,让幼儿逐步脱离程序,进入自然情境。

8.注意事项

⑴在实施消退程序时,不能在所需要减少的行为停止之后,立即给予强化。

例如,幼儿一停止乱掷东西时,不能立即给他新玩具或小红旗等强化物,否则会强化发脾气行为,从而增加而不是减少乱掷东西的行为。

⑵对发脾气等不良行为不能采取间歇消退法,即不能当幼儿乱掷东西、大发脾气时,有时用消退法,不理他;有时,看他哭闹得厉害又忍不住,去满足他,如此不仅会消弱消退的效果,其结果还会间歇强化了发脾气行为及附带的攻击行为。

⑶当替代的良好行为刚建立时,要想保持它就必须继续强化它。

例如,幼儿刚学会把东西放到指定位置后不久就忽视按规定给予小红旗强化,或误以为已建立良好行为不必再强化,那么,良好行为不久将消退。

三、采用间歇强化法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方案

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为一些小矛盾冲突或受到挫折时,就作出侵犯他人利益的反应,例如破坏别人的东西;打、踢、拖、骂别人;对成人蛮横无理等。

矫正方案:

1.建立幼儿档案

向被矫正幼儿家长详细了解其攻击行为的表现形式、程度、频率、持续时间以及有关该问题行为的其它情况。

特别要了解清楚幼儿的攻击行为是否会造成他人的伤害,以在矫正过程中加以防备。

例如,某幼儿一不顺心,就要抓对方小朋友的脸,那我们就需经常检查他的指甲,并把他修剪平整。

2.测定基线、确立目标行为

根据幼儿攻击行为主要特征,对被矫正幼儿进行观察,并选用适合的基线测定方法,进行记录、测定。

例如,幼儿抓人行为的特征主要是发生行为的频率和每次抓人的次数,一般可选用次数评录法来测定。

确立目标行为即明确具体矫正行为目标。

一般地说,攻击行为是人民所不能容忍的,目标应定为“消除”,若能以良好行为替代则更佳。

2.选用合适间歇强化的类型和程序

间歇强化有维持行为的间歇强化和减少行为的间歇强化之分,且前者又有四种基本类型,后者又有三种基本类型,故不能笼统采用间歇强化来矫正某时间问题行为,而必须根据确定的目标行为作进一步选择。

攻击性行为显然属需要减少的行为,教师应在减少行为的间歇强化的三种基本类型中选择。

低比例区别强化是要容忍问题行为在低比例水平上存在的,这对矫正攻击性行为是不适应的,零反应区别强化和不相容行为的区别强化应当说都可用来矫正攻击性行为,但相比之下,前者在矫正过程中易产生其他不良行为,故从幼儿园教育的本质出发,应选用不相容行为的区别强化来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是较为明智的。

.正确选用不相容行为

正确选择不相容行为是不相容行为的区别强化程序中的关键点。

它必须保证选择的行为与需消除的行为不能同时发生,且又是一个需要的良好行为。

例如,抓人和骂人就不是一对不相容行为,因为幼儿完全可以在抓人的同时又骂人;抓人和撕东西虽然是一对不相容行为,但撕东西也不是我们所需要的行为。

正确选择与抓人不相容的行为应该是绘画、做游戏、手工作业等良好行为。

一个不良行为可能存在许多不相容的良好行为。

若选择的不相容行为是幼儿已有的行为,那么矫正的效果会更好,即能够在增强这个已有的不相容行为的同时,迅速减少不需要的行为。

例如,有抓人问题行为的幼儿,他很喜欢绘画,且绘画在幼儿园环境中有是能维持的,那绘画就应被选为不相容行为。

5.作好一切物质准备

准备一只定时表,以精确地、方便地决定何时对行为进行强化。

准备绘画纸、笔,以随时地为增强积极行为之用。

根据选择正强化物的原则,针对幼儿实际,准备好有效的强化物,如小红星等。

6.把训练计划告诉儿童

矫正实施前,教师要用通俗的语言把训练计划的有关内容告诉幼儿,使幼儿明确要矫正何种问题行为(如抓人),要培养何种良好行为(如绘画),知道良好行为在何种情况下,可以得到他想要的东西(即有效强化物),以争取幼儿的积极配合。

7.增加积极行为

实施阶段,主要是通过增强或增加积极的行为,迫使幼儿减少或放弃消极的不良行为。

为了减少幼儿抓人的行为,教师可以给他布置大量的绘画作业,并告之若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这些作业,可让他得到一颗小红星(有效强化物)。

这样,幼儿为了得到强化物,必然要完成大量作业,为了完成绘画作业,他必须坐着,不再抓人。

训练开始时,强化的次数要多,频率要高。

例如,幼儿安心绘画,十分钟内无攻击性行为——抓人,就应施予强化。

以后,强化次数逐渐减少,要在十五分钟,甘分钟内安心绘画而无抓人行为时,才施予强化。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阶段必须有足够长的时间巩固,然后再进入下一阶段,千万不要增加过快。

8.加强认识教育

相应的认识教育应贯穿于矫正的全过程,可个别教育也可集体教育,但必须有针对性。

要深入浅出,生动具体地让幼儿懂得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损人利己的行为,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是我们坚决要反对的。

9.注意事项

⑴如果你不能确定什么时候转入下一阶段,可使用一个根据经验得出的规则。

在当前的步骤中,如果在10次试验内,只有1-2次试验不像要求的那样圆满,就可转入下一阶段。

⑵如果幼儿不再往下进行,那么一定是你的步骤进行得太快,或步骤大小掌握不准,或强化物无效,应及时加以调整。

⑶如果矫正进行得很顺利,随着强化时距的延长,幼儿仍能以不相容的良好行为替代攻击性问题行为时,教师不宜一下子停止强化,而应逐步撤销具体强化物,以社会性强化物、自然强化物替代,最终使幼儿在自然情景中形成自觉的良好行为,消除攻击性行为。

四、采用行为塑造法矫正幼儿语言障碍行为的方案

语言障碍是指幼儿在日常语言交谈中,表现出吐词不清楚,主要对韵母发音不清,或对一些语言发生有变调、错误、遗漏、替换等,以及讲话不能成句的行为。

矫正方案:

1.确立具体的目标行为

确立目标行为,就是明确经过塑造程序所要达到的满意行为,使所有训练人员对幼儿都有统一的期望与要求,以避免操作的不一致。

确立目标行为应具体,应说明该行为特点,而不能选择一般范畴的行为。

例如,对讲话不成句的幼儿,其目标行为不能只是笼统地定为“使幼儿讲话能成句”,而应具体描述为“使幼儿能完整的讲‘我玩的积木’,‘小朋友把铅笔交给老师’,‘我家住在很远很远的地方’之类的较复杂的修饰语句”。

2.选择适当的强化物

通过“强化物调查表”(见正强化法)正确选择适宜该幼儿的有效强化物。

强化物要易用,能立即呈现,多次使用。

例如,花纸、口头表扬、抚摸一下等。

3.选择一个合适的起始行为

由于目标行为是幼儿从未出现过的,所以,想要增加这种行为的出现率,仅仅靠坐等其出现再给予强化是不可能的。

因此,教师应选择一个幼儿有时能发生的反应,并且这个反应至少应与目标行为稍微相近或相关。

然后通过强化它才能一步一步的从起始行为向目标行为接近。

选择合适起始行为的重要前提是必须了解幼儿在当时已具有的行为水平。

例如,语言障碍的幼儿,当时“讲话不能成句”的水平停留在什么程度,若仅只能时而讲爸爸、妈妈、球球、饼饼,那我们就只能把这类单词句作为给幼儿的起始行为。

4.设计塑造步骤

运用塑造程序时要强化一系列不断接近目标行为的反应。

这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影响到塑造程序能否顺利完成,幼儿能否学会所需的目标行为。

因此,事先要设计好训练的步骤。

例如,“讲话不成句”的幼儿,他的起始行为是单词句,目标行为是较复杂的修饰句,期间我们还可设计:

讲电报句,如“饼饼没了”,“开车车”,“妈妈鞋鞋”;讲没有修饰语的简单句,如“他睡觉了”,“阿姨给明明糖”;讲简单修饰语,如“两个娃娃玩积木”,“我要升大班了”等几个训练步骤。

连续相近行为通常是教师依据理论和经验推测的。

在计划执行期间,可按幼儿的表现来改变这些步骤。

5.把计划告诉幼儿

在开始进行塑造程序之前,要把计划告诉被矫正幼儿,让幼儿了解教师要从哪一步做起,帮助他经过哪几部,最后学会什么;让幼儿知道当前先干什么,并且怎样才能得到有效强化物以及怎样的强化物。

从而,充分调动幼儿的主体意识,积极配合教师实施塑造程序。

6.沿着正确的步速前进

(1)在每个起始反应发生时应立即强化。

例如,在矫正语言障碍幼儿“讲话不成句”的第一阶段时,当他能正确讲单词句时,就有立即强化、表扬他,对他微笑等等。

(2)任何一步都不能强化太多,以免过度牢固,而不利于新的接近性行为建立。

例如,幼儿讲单词句的次数增多时,就应停止强化它,而开始强化另一个更接近目标行为的语句,如电报句。

(3)以足够小的步子进行。

当幼儿学会一个起始动作之后,接着再学下一步所确定的行为步子时,若不论你训练多少次,给予他怎样的强化,他都不能最终学会这一动作要求,这说明训练的步子太大,幼儿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达到。

教师就应再把步子细分使它能适应幼儿的实际。

例如,电报句还可分成指谓形式和关系形式两大类来分布训练。

指谓形式包括称呼(这狗狗),再现(还要糖糖),不存在(饼饼没了),指示物体(那个本本);关系形式包括施事和动作(弟弟吃),动作和受事(拿碗碗),施事和受事(爸爸笔笔),动作和位置(坐椅椅),物体和位置(饭饭桌),所有者和所属物(妹妹球球),物体和属性(大皮球)。

(4)从一个行为过度到下一个行为不能进行的太快。

即行为重复的次数也不能太少,否则,在前一个接近性的行为还么有很好的建立的情况下就开始进行下一步的训练,容易导致行为消失而失去先前的行为,也难以建立下一个新的接近性的行为。

例如,“讲话不成句”的幼儿,讲电报句的行为还没建立好,就转入学讲没有修饰的简单句,那就不妥了。

一般速度应掌握在十次试验中幼儿只有一只两次达不到要求,那就可进入下一步的训练。

7、加强认识教育

教师在塑造过程中,要不断对幼儿进行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要不断鼓励幼儿敢于克服困难,积极进取,还要针对语言学习的特点,创设良好的环境,增加幼儿间的交往活动,发挥幼儿间相互教育、相互模仿的作用,促进塑造程序顺利开展。

8、注意事项

(1)尽管塑造的起始阶段行为呈现率几乎是零,但每个阶段还是要测定基线,以能观察幼儿行为变化情况和把握好步子的速度和大少。

(2)行为塑造法的关键性问题是步子的大少和快慢,即一个步骤有多大才算合理,每一步骤在进入下一步骤之前应该强化多少次。

前面介绍的是一般情况,重要的是要努力坚持这些原则,并根据幼儿现实的表现,灵活掌握进度。

因为这方面个体差异性是很大的,不容忽视。

(3)强化物对幼儿的有效性要经常检查。

当目标行为建立后,已设法把强化逐步转入自然情境中去。

 

五、采用模仿疗法矫正幼儿退缩行为的方案

退缩行为是指游而不能主动与同伴交往,沉默寡言,宁愿一个人玩;不愿去较陌生的环境,表现出害怕、孤独、胆怯等。

矫正方案:

1.确定目标行为,即选择好要改变的行为

幼儿的退缩行为大致可分为“与人交往”和“同环境接触”两大类,且表现的形式和反应的程度也不尽相同。

因此教师应通过自身观察、向家长调查,充分了解幼儿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好要分步改变的行为。

例如,有一幼儿性格畏缩,几乎不与其他孩子接触。

教师便可把“与教师接触”、“与一个小朋友接触”、“与小朋友群体接触”定为分布要实现的目标行为。

2.从实际出发,选定学习楷模

幼儿的学习、观察楷模一般应在同班幼儿中选择,年龄相仿,易于学习。

为了提高模仿的效果,具体选择时,还应着重考虑幼儿的可接受性。

例如,选择幼儿内心比较喜欢的对象,或者幼儿平时比较注意的对象,或者班级内大家一致公认最佳的幼儿为楷模,易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注意,使模仿活动能顺利进行。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