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备考议论文写作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40421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8.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备考议论文写作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备考议论文写作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备考议论文写作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备考议论文写作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备考议论文写作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备考议论文写作doc.docx

《高考语文备考议论文写作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备考议论文写作doc.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备考议论文写作doc.docx

高考语文备考议论文写作doc

2019年高考语文备考----议论文写作

一、知识清单

(一)千古文章意为高——审题立意

审题立意是作文的第一关,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作文的审题立意,关系到文章中心思想的确立,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和布局。

契合题意是高考作文得高分的关键。

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在审题立意方面提出以下等级:

“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等。

考生若很好地把握了作文材料的内容要求和题目中的限制条件,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且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集中、鲜明,就是“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属一类文;如果题意把握得比较准确,所写内容基本在材料作文的要求和话题限制之内,就是“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属二类文;如果立意不明或立意“打擦边球”,则是“基本符合题意”,属三类文;如果立意完全与材料作文的命题意图不搭界,另起炉灶,则是“偏离题意”,属四类文。

在阅卷时,许多考生审题不准,立意出现偏差,往往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材料不看完整,断章取义;观点旁敲侧击,无法切中要害;立意平庸消极,盲目逆反;认识肤浅,缺乏意蕴;理解材料有偏颇等。

考生想要准确地审题立意,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题干法

题干法要求考生明确作文题题干中的任务指令,进行有效地解读和把握,如2018年新课标I卷高考试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

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题干明确要求给2035的18岁那代人阅读2018年这代18岁人的中国梦,并装进时光瓶。

可见,行文中必须要出现两个对象(两代人),这两个对象在时空交错的言谈中,可以采用书信的形式,紧密交流中国梦。

若对象不明、话题偏离中国梦、交流方式不当都可能造成偏题。

2.关键法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

所以,有些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在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材料中评议性语句自然是关键句,但千万不可忽视命题者的提示性语言,如“然而\而”“但是”等。

如2018年全国卷II: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斗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的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

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分,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斗机,很难有机会返航。

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

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要特别注意这句话“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

可知,一般人只能看到眼前的东西(“幸存飞机上的弹痕”),只抓住了“选择性样本”,推断产生偏差,导致结论错误。

而统计学家能看到整体,能从“有”看到“无”,获得决策的样本数据是有代表性的,所以“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考生因此要立足于“沃德是正确的”,展开议论。

3.因果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

有很多事物都是以因果关系的形式存在的。

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就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如2018年新课标III卷高考试题: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特区口号,深圳,198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时评标题,浙江,2018

走好我们这一代的长征路

——新区标语,雄安,2017

孤立地看,三条口号互无瓜葛,各自独立,各有各的产生动因,各有各的历史使命,属于平行并列的横向关系——抓住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考虑横向思维,横向论述。

合起来看,三者一脉相承,一线贯穿,有一定的联系性与连续性,若能分析出三条口号先后变化的原因,即“改革开放”“发展”等字眼,就可以认为属于纵向关系——抓住这一点,也可以纵向思维,纵向分析。

可以这么说吧,深圳口号艰难起步,浙江口号调整脚步,雄安口号迈开大步;三个小步贯穿起来,就是不忘初心,改革开放永不停步。

(2)提纲挈领思路明——拟写提纲

提纲,指的是对文章组织材料和选取内容的预先安排。

一篇好的作文不仅要立意高远,文辞优美,还要文气贯通,让人读来一气呵成。

如果说审题立意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提纲就是文章的“骨骼”,缺少完整而健壮的骨骼,血肉就无所依附,灵魂更是无处寄托。

高考作文阅卷中,在“符合题意”的前提下,凡是衔接紧凑,过渡自然,段落划分恰当,首尾呼应的作文自然会获得高分。

学生行文前拟写提纲,是训练议论文写作思路的不二法门。

1.标题——论点——材料一致

考场作文,立意先行。

根据题干法、关键法、因果法审题后,应快速确定一个切中材料、就事论事、有话可写的立意,再根据立意拟出标题。

如果论点与标题相同,拟出一个即可;如果不同,需要在提纲中标明,以提示行文中对标题进行引入、解说、照应,对论点进行突出论证。

在确定标题、论点之后,先不要着手后文,应检查所拟的标题、论点是否与题干中的材料及要求高度一致,若有脱离,应果断修改甚至放弃,以防偏题。

2.开头——快、准

正所谓万事开头难,许多考生在处理开头时为了吸引阅卷老师,可谓绞尽脑汁、搜肠刮肚,无奈腹中空空,写出来的内容也难以一鸣惊人,并在无形间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针对于近年来流行的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趋势,建议艺考生不要过分追求不切实际的华丽开头,做到借鉴材料,快速引出论点即可。

这样既保险,又节约时间。

借鉴材料,引出论点是一种屡试不爽的基础开头,在达到稳定发挥这一基础水平之后,有能力的考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写作习惯,再训练一两种高级的开头方法,如:

比喻论证、引用(化用)论证、对比论证、概括式排比论证、假设论证、设问(反问)等。

无需面面俱到、样样皆会,能做到精通、擅长一两个为佳。

3.主体≧3

(1)判材料

即对作文材料中涉及的现象进行判定,将感性材料(社会新闻、寓言、哲理、漫画等)的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以明确其性质、特点,往往与开头连用。

如16年新课标I卷作文中的漫画,学生考试成绩理想(满分或有进步),家长就奖赏;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不及格或有退步),家长就惩罚。

这样的行为可以判定成“唯分数论”,进而可就就此展开论述、证明论点。

高考作文题中一般不会明确地表明出题意图,考生通过对现象的判定,往往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所在,进而分析、解决,从而提升整片文章的议论深度。

建议考生保持读书看报的习惯,了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特别是专业术语),再通过适当训练有效地提高判定能力。

(2)析影响/意义/作用

判定了材料的性质、特点后,可根据论点的需求,分析材料影响。

如上面所判定的“唯分数论”,下文可就“唯分数论”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分析,从而论证唯分数论不可取,教育不能片面地追求分数,“起伏的波浪才更具力量”。

影响分为:

正面影响、负面影响;短期影响、长远影响;个体影响、群体影响、社会影响;物质影响、精神影响等。

不同的分类下又包含不同层面,若考生能这样联系、发展地思考问题,何愁无话可写。

(3)溯原因

追溯所判定材料产生的原因,可以从源头上理清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从而抓住关键、解决问题。

哲学上认为:

因果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无不处在一定的因果联系之中,任何事物或现象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它们也都会引起一定的结果。

善于追溯原因对文综的学习也有相同的好处。

由于分类的依据不同,原因的种类有(参照历史学分析):

1)按背景:

原因=(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①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②政治背景=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③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按广度:

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①主观原因:

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②客观原因:

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因素等

3)按深度:

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①直接原因:

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②主要原因:

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③根本原因:

社会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如“唯分数论”产生的直接原因——升学压力、竞争压力;主要原因——评分录取机制、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根本原因——人口压力、经济发展中对教育的投入有限。

(4)找办法

明确了原因就可以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考生在写议论文的时候,由于水平有限,不一定能写出什么高明的论述。

此时,若能就材料提出有实际操作意义(切勿空谈理论)的解决办法,也不失为一处令阅卷老师耳目一新的亮点。

如在16年新课标I卷中就“唯分数论”而言,我们可以提出如下解决办法:

取消小学评分机制、禁止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优劣分班制等。

(5)作补充

为了避免论述中绝对化、片面化,考生可就其中有争议的地方做必要的补充,而不要一味回避。

如2015年新课标I卷作文,小陈举报在高速路上开车打电话的父亲老陈。

若以明华的身份给小陈写信支持其行为,可以这样写道:

小陈,你的举报虽然有可能伤害父女间的情分,但却保障了父亲的生命以及车上其他人的安全,值得我们肯定。

一句简单的补充既照应了材料中网友褒贬不一的评论,更突出了任务——对小陈的支持,可谓一举两得。

在作补充的时候,考试切记点到即可,不要对与论点相悖的对立面作过多论述,以防损害论述的重点。

以上五点,在具体论述的过程中又可以细分成更多的层次,以满足高考的字数需求。

一般保障主体部分至少有三点即可达到800字。

4.结尾——点题、论点

议论文的结尾不论写什么,都应满足点题、点论点的需求,以形成收尾呼应的完整结构。

此外,若还能引用名言警句、巧用修辞就锦上添花了。

(3)妙笔生花绘华章——语言文采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是写作的第一要素。

如果没有流畅的语言来表达,无论多么精妙的构思、深邃的思想,也只能停留在作者的头脑中,读者无从了解。

在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基础等级中有“语言流畅”的要求,在发展等级中把“有文采”列为一个重要的标准。

对于考场作文而言,语言是获取高分的关键因素,高考优秀作文往往是在修辞运用或句式选择上有特色的文章。

当前的高考作文命题都趋向于材料作文,原因之一就是防止考生宿构。

在考场作文中,有些考生的确暴露出在语言表达方面的一些“通病”。

比如,有些考生套用或照搬已有的精彩文段,虽然作文评阅不限制考生对那些精彩文段的模仿借鉴,但绝不允许考生忽略表达需要,直接套用或照搬,导致词不达意,内容与题意脱离。

还有些考生的作文则通篇白话,几乎不锤炼字词,不使用修辞手法,导致语言没有文采。

这样的作文普遍得分不会很高,考生要注意这一问题。

因此考生在备考时一定要注重锤炼作文的语言,提升表达的意蕴,增强文章的思想性、文学性和艺术性。

议论文要通过对句式(长句与短句相结合,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灵活交替使用)、修辞的锤炼,提升论证的深刻性、严密性,进而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1.善变句式,运用灵活

在写作时,要注意灵活运用句式,比如长短句结合、整散句结合,根据表达需要选用句式,可以使句子活起来,使语言更有灵性;巧用对称句,既使文章结构工整,对比鲜明,又使文章语言严谨,更有说服力;合理使用复句,可以使文章的逻辑严密,语言具有思辨性。

(1)句式组合,富于变化。

语言只有运用灵活才会有生命力,如果我们认真研究高考三类文的语言,你会发现,这些文章的语言总是缺乏灵动的变化,比较呆板,最突出的毛病就是几乎整篇文章全是陈述句,缺少语气的变化,不能感染读者。

我们可以采用长短句结合、整散句结合、陈述句变反问句或感叹句等方式根治这一弊病。

长句结构复杂,节奏舒缓,表意严密、细致、精确;短句结构简明,节奏紧凑,表意简洁、明快、有力。

整句多使用修辞手法,句式整齐,一般用来列举事例,议论点题,或者抒发感情,总领全文;散句比较灵活,富于变化。

整散句交错使用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更能使表意深刻,语意连贯。

适当地变陈述句为反问句或感叹句,可以表达强烈的情感,进而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如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优秀作文《最珍贵的风采》中的片段:

品味大千世界,尽显时代风采。

我们要拥有几米笔下那一颗充满爱的心,这样我们走到哪里都会看到动人的风景。

然而,科技日新月异,技术日益精湛,还有多少人保留着朱光潜先生所言的“接近文化和欣赏美是人之为人的天性”!

难怪阿尔卑斯山谷的路旁矗立的牌子上赫然写着“慢慢走,欣赏啊”来呼吁人们驻足欣赏身边的美景!

难怪鲍尔吉·原野在《月光手帕》中说人们拥有空灵的目光,才不会被世俗磨砺,才不会失去美的愉悦!

要知道,翠翠曾经守护着的湘西如今已经不在了,月牙泉的波光粼粼再难寻觅!

所幸,我们还有小刘那份对自然之美的皈依和珍惜。

所以,彰显时代风采,他,当之无愧!

上述文段就是巧妙地组合了陈述句、感叹句,使感情的表达更充分,语言更有说服力;此外,文中长短句、整散句结合来举例论证观点,使文章语言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

我们在列举论据论证自己的观点的时候,不要一味地使用陈述句,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反问句、感叹句,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使论证的观点发人深省;也可以适当地转换句式,长短句、整散句配合使用,这样才能使行文活泼、自由,才能使文章具有鲜明的个性。

(2)巧用对称,结构工整。

对称句相较对仗句来说没有音律方面的要求,相较排比句来说内容较少,它经常是把相关的或相反的事物进行对举,既可用来举例,又可用来说理,给人结构严整的直观感觉,且对称句的语言极为简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用来类比或对比,说理全面,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在列举事例的时候运用对称句,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如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优秀作文《真正的风采》中的句子:

男人要仁厚,凡事容让,具有海纳百川的度量;女人要知书达理,聪慧贤淑,具有柔情似水的风范。

文中把男人和女人对举,使句子的结构工整,突出人物的风采,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

议论文中,需要列举一些相关或相反的事例时,可以通过锤炼对称句的方式,高度概括事物的特征,将这些事例用相同的句式组合在一起,充分表达观点。

在论证的过程中列举相关或相反的事例,可以充分论证观点,增加语言的思辨性。

(3)巧用复句,论证深刻。

高考作文绝大多数都是议论文体,这就要求文章有严密的逻辑性,而复句正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比如因果关系复句可以使文章的逻辑推理严密,让步关系复句可以使文章论证富有辩证色彩,转折关系复句可以联系前后论点并突出重点等。

复句运用得当,会使文章的逻辑严密,使论证的观点无懈可击。

如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优秀作文《如他,风采无限》中的片段:

尽管,大李潜心钻研学术,可能无暇修饰外貌,难以兼顾家庭,但他极为丰富的学识尤为珍贵;尽管,高端的学术研究看似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关系甚微,但我们的生活定会因为大李们的付出得到积极的改变,而我们的后代、人类的未来,也会因此受益。

文段在“尽管”后面列出学术研究的诸多不足之处,在“但”后面强调学术研究的重要性,这是典型的让步关系复句。

作者运用让步关系复句强调自己的观点,使文段的论证更加严密。

考生在议论文中论证自己的观点时要学会运用复句,比如运用让步关系复句,在“尽管”后面列举和自己相对或相反的观点,“但”后面明确自己的观点,既突出自己的观点又照顾其他观点,使文章的论证严密。

在列举了一系列类似的事例后,还可以用因果关系复句做总结,归纳分析事例产生的原因,从而强化自己的观点。

还可以在正面论证之后运用假设关系复句进行反面论证,在拓展文章的论证广度和深度的同时增强文章论证的严密性。

2.妙用修辞,文采斐然

修辞是增强文章文采的第一捷径,如果运用得当不但会使文章的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更会使文章的句式整齐,结构严谨。

比喻句、排比句、引用句、对偶句或生动形象,或韵律优美,或整齐对称,如果运用得当,都会使你的作文文采斐然,同时也会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其中,比喻与排比是作文中经常运用的修辞手法,要重点掌握。

运用排比修辞组织语言,是考生展现自己语言功底的重要手段,因为排比句具有独特的结构美,整齐划一的句式排列中蕴含着丰富的层次变化。

(1)连用问句构排比。

连续运用问句构成排比句,在一次次的发问中,隐含着自己的观点,并且使论证层层深入,使文章气势磅礴,极具说服力。

如高考广东卷优秀作文《远近结合,感受自然》中的片段:

再看现代,不少人仅仅满足于“数字自然”,缺少对大自然“身临其境”的感受,难道网上的XX动物园能体现鹰翔狼啸的气势吗?

难道一张张图片能尽显花木之美?

难道那一段段生硬的文字能描述出长江之气势如虹、珠峰之直入云霄?

现代人也许能说出很多关于自然的知识,然而当被问及草木之气味、花鸟之姿态时,却哑口无言。

那么,让我们放下手机,离开电脑,走进大自然,去亲自体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恬适,去感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

此文段连续运用“难道”引导的问句列举事例,其中隐含着自己的观点“数字自然不能尽显自然之美”,论证有力,气势磅礴。

在议论文中列举事实论据时,可以使用连续的问句列出和自己的观点相反的论据并构成排比,最后转到自己的观点上来,这样不但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观点,还可以借助问句强调自己的观点,增强文章的气势。

(2)连续假设构排比。

连续运用假设句构成排比,往往是正例反说,从反面进行论证,使论证层层深入,进而强调自己的观点,拓展了观点论证的广度和深度,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如高考广东卷优秀作文《感知自然需躬行》中的片段:

如不是苏轼亲临了壮阔的赤壁,又怎能生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

如不是李白亲临庐山,又怎能写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绝句?

如不是毛泽东亲临自然,又怎能抒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

可见,要想真正体会自然,感知自然,光是从影视作品、书本间领会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于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之间,云卷云舒、花败花开之中寻得自然的真谛。

上述文段通过假设的方式列举苏轼、李白、毛泽东的事例,正例反说,运用反向思维证明“感知自然需躬行”的观点。

当一篇文章列举的论据较多时,为避免论证的方式过于单一,可以借鉴这种正例反说的方式,以假设的方式列举论据,得出和自己的观点相反且有悖事实的结论,从而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进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巧设博喻成排比。

博喻,就是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说明一个本体的修辞手法。

博喻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事物的特征或内涵,如运用得当,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是一般比喻所无法达到的。

如学生佳作《牵挂》中的片段:

牵挂是歌曲中一个个跳动的音符,错落跌宕,弹奏着人世间的月圆月缺、悲欢离合;牵挂是窗台上那株永不凋谢的百合,越开越鲜活,越开越耀眼;牵挂是江上不灭的灯盏,光芒四射,为我们指引方向;牵挂是伊人如丝如缕的诉说,回肠荡气,让生活溢满甜蜜的温馨和豪迈的激情……

(4)变换时空成排比。

这是一种较好掌握的方法。

其方法是根据时间、空间的变换从多方面阐述话题。

时间变换就是在写某一季节或时段景物的特征时,可以写其他季节或时段景物的特征进行对照。

空间变换也是一样,如要写某一地点的事情,可以写其他地点的事情进行对照。

这种写法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在相互照应中突出了自己的观点或感受。

在描写性语段中,一般会采用时间变换的方式,通过对比突出事物的特征。

如高考湖南卷优秀作文《未来路上靠自己》就是通过空间变换来论证观点:

梦想是催生动力的摇篮,没有梦想就没有巨大的推动力。

空寂大漠,驼铃阵阵,因为跋涉的心渴望远方的绿洲;辽阔长天,雄鹰点点,因为飞翔的心渴望高端的云层;苍茫大海,帆影片片,因为远航的心渴望彼岸的港口;三更灯火,书声琅琅,因为求知的心渴望未来的光环。

正如大树,听了鸟兽们旅行的见闻,一颗环游世界的梦想的种子便根植于心。

正是怀揣着那对梦想的渴望,才让人有了实现梦想的信心和决心。

因为梦想会发光,所以无论身处多么漆黑的角落,总有一束光,引领着我们前进,风雨兼程,在所不惜。

此文段强调的是“梦想是催生动力的摇篮”,列举“大漠”“长天”“大海”等不同空间的事例论证梦想的作用,在相互照应中突出自己的观点,丰富了文章内容。

 

3.意蕴丰富,铸就华章

很多考生写文章,都希望能写出底蕴来。

若要使文章有底蕴,首先,要“有底”,在文章中显示出自己广博的知识内涵;其次,要注意运用富有“文化”因子的内容,这里的“文化”体现在很多地方,比如文学(诗、词、曲、赋)、民俗(地域特色、民族风情)、艺术(音乐、美术)等。

只要我们注意多运用一些体现这些“文化”因素的内容,我们的文章也会充满文化底蕴。

如高考上海卷优秀作文《坚硬的科学与柔软的人文》中的片段:

所以哲学家罗素会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他一生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情感。

人生中,既应追求坚硬的知识理性,亦不可放弃柔软的人文情感。

古今中外之大成者,概莫能外。

假若张衡一生专注研究地动仪而无暇他顾,那么《二京赋》的华篇便难以出世;假若钱锺书仅埋首浩瀚书堆专研学问,那么《围城》之嬉笑怒骂趣味横生便不为我辈所识。

达·芬奇的奇妙画笔下,除了精细的人体解剖图,还有神秘的《蒙娜丽莎》;爱因斯坦的超强大脑中,除了枯燥的物理公式,还有美妙的乐谱。

在他们的眼中,世界不只是单调无味的科学知识拼凑体,而是充满了色彩与情感。

文段中的例子涉及张衡的地动仪和《二京赋》,钱锺书的学问和《围城》,达·芬奇的人体解剖和《蒙娜丽莎》,爱因斯坦的物理学和音乐,这些材料涵盖的内容范围广泛,涉及地理、文学、医学、美术、物理、音乐等领域,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们在列举论据的时候可以借鉴这种方式,从不同的领域寻找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这样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避免议论文的枯燥、乏味。

4.幽默诙谐,富有情趣

相声为什么能逗得观众哈哈大笑呢?

主要是因为表演者说话幽默风趣。

写文章也是一样,如果文章的语言幽默风趣,会使文章生动活泼。

语言幽默风趣可以通过自嘲、调侃或运用口语、歇后语等方式实现,比如可以在自嘲中表明自己的观点,在调侃中显示自己的爱憎等。

如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农之月令》中的片段:

汪曾祺先生写过《葡萄月令》,似乎只要缀上“月令”一词,便可以附庸先生的风雅,也能智慧一回。

昨天是芒种,蚕老麦黄一伏时。

庄稼人是要有智慧的,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得有讲究,乱不得。

文段中把“附庸风雅”拆开来用,用“智慧一回”借以自嘲,幽默风趣,结尾“得有讲究,乱不得”引用口语,富有情调。

因此可以看出成语的拆分、自嘲、口语的恰当运用都能增强文章的幽默感,使文章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

5.引用名句,笔底生辉

举凡诗词、俗语、座右铭、格言等,只要是广为人知的,都可以看作是名句。

名句多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思想和智慧的结晶,闪烁着智慧和诗意的光芒,散发着超越时空的魅力。

恰当运用名句,可以为语言增添生趣,增强表情达意的功效,同时也会使文章更具文采。

(1)引用名句证观点。

通过引用名句论证自己的观点,在增添文章文采的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因为名句本身就可以作为论据。

对于考生来说,引用名句也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

如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优秀作文《致陈先生的一封信》中的片段:

敬畏自我的生命,此生无悔。

《古诗十九首》云: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每个人都只是这天地逆旅中的暂住之客,我们的生命脆弱而又短暂,无法重新来过。

也正因如此,我们才更应该对自我的生命心怀敬畏,不因任何外因而失去对它的尊重。

不由想起了那个“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的残疾作家史铁生,当他说出“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时,当他穷四年之功利用透析后的残存时间写下《病隙碎笔》时,当他在《命若琴弦》中塑造了千弦弹断希望不灭的盲人琴师时,陈先生,希望您能够懂得,正像当代诗人郭小川所说,“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敬畏自我的生命,可以让我们无悔此生。

文段中引用《古诗十九首》中的诗句和史铁生、郭小川的名言论证“敬畏自我的生命”的观点。

名句在文章中既可以作为论点出现,又可以作为论据证明观点,还可以作为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