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邮微波实验报告.docx
《北邮微波实验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邮微波实验报告.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邮微波实验报告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报告
姓名
班级
学号
班内序号
李亚东
2011211116
2011210466
22
实验二微带分支线匹配器
实验目的
1.熟悉支节匹配器的匹配原理
2.了解微带线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
3.掌握Smith图解法设计微带线匹配网络
实验原理
1.支节匹配器
支节匹配器是在主传输线上并联适当的电纳(或者串联适当的电抗),用附加的反射来抵消主传输线上原来的反射波,以达到匹配的目的。
单支节匹配器:
调谐时,主要有两个可调参量:
距离d和分支线的长度l。
匹配的基本思想是选择d,使其在距离负载d处向主线看去的导纳Y是𝑌0+𝑗𝐵形式,即𝑌=𝑌0+𝑗𝐵,其中𝑌0=1/𝑍0。
并联开路或短路分支线的作用是抵消Y的电纳部分,使总电纳为𝑌0,实现匹配,因此,并联开路或短路分支线提供的电纳为−𝑗𝐵,根据该电纳值确定并联开路或短路分支线的长度l,这样就达到匹配条件。
双支节匹配器:
通过增加一支节,改进了单支节匹配器需要调节支节位置的不足,只需调节两个分支线长度,就能够达到匹配(注意双支节匹配不是对任意负载阻抗都能匹配的,即存在一个不能得到匹配的禁区)。
2.微带线
微带线是有介质𝜀𝑟(𝜀𝑟>1)和空气混合填充,基片上方是空气,导体带条和接地板之间是介质𝜀𝑟,可以近似等效为均匀介质填充的传输线,等效介质电常数为𝜀𝑒,介于1和𝜀𝑟之间,依赖于基片厚度H和导体宽度W。
而微带线的特性阻抗与其等效介质电常数为𝜀𝑒、基片厚度H和导体宽度W有关。
实验内容
已知:
输入阻抗Zin=75Ω
负载阻抗Zl=(64+j35)Ω
特性阻抗Z0=75Ω
介质基片εr=2.55,H=1mm
假定负载在2GHz时实现匹配,利用图解法设计微带线单支节和双支节匹配网络,假设双支节网络分支线与负载的距离d1=1/4λ,两分支线之间的距离为d2=1/8λ。
画出几种可能的电路图并且比较输入端反射系数幅度从1.8GHz至2.2GHz的变化。
实验步骤
1.根据已知计算出各参量,确定项目频率。
2.将归一化阻抗和负载阻抗所在位置分别标在smith圆上。
3.设计单枝节匹配网络,在图上确定分支线与负载的距离以及分支线的长度,根据给定的介质基片、特性阻抗和频率用TXLINE计算微带线物理长度和宽度。
此处应该注意电长度和实际长度的联系。
4.画出原理图,在用微带线画出基本的原理图时,注意还要把衬底添加到图中,将各部分的参数填入。
注意微带分支线处的不均匀性所引起的影响,选择适当的模型。
5.负载阻抗选择电阻和电感串联的形式,连接各端口,完成原理图,并且将项目的频率改为1.8—2.2GHz。
6.添加矩形图,添加测量,点击分析,测量输入端的反射系数幅值。
7.同理设计双枝节匹配网络,重复上面的步骤。
仿真调测
单支节
1.根据已知计算出各参量。
写入OutputEquations。
zl为归一化负载阻抗;zin为归一化输入阻抗;Tl为负载处反射系数;Tin为输入端反射系数;b为以0.01为步长扫描0~2*PI;R为阻抗处等反射系数圆;Rp为匹配圆;Rj为大圆。
2.将归一化阻抗和负载阻抗所在位置分别标在smith圆上
图表1以实部虚部方式显示
图表2以幅度角度方式显示
绘制步骤:
●将归一化输入阻抗和负载阻抗所在位置标在导纳圆图上
●从负载阻抗处沿等反射系数圆向源旋转,交匹配圆一点,由此确定单支节传输线阻抗为-0.531245*j,取此经历的电长度为分支线与负载的距离d=198.81°*半波长
●在导纳圆图上标出该点位置,从开路点出发向源方向旋转到标识位置,取此经历的电长度为分支线的长度l=303.93°*半波长
3.设计单枝节匹配网络,在图上确定分支线与负载的距离以及分支线的长度,根据给定的介质基片、特性阻抗和频率用TXLINE计算微带线物理长度和宽度。
4.画出原理图。
注意微带分支线处的不均匀性所引起的影响,选择适当的模型。
调谐后的电路图为:
4
5.添加矩形图,添加测量,测量输入端的反射系数幅值。
双支节
1.根据已知计算出各参量。
写入OutputEquations。
2.画出Smith原图。
绘图步骤:
●根据两枝节间隔长度为1/8波长,绘出辅助圆位置
●在图中标出负载处位置,沿等反射系数圆向源方向旋转180度,该点为y1’点
●从y1’点沿等电导圆旋转,交辅助圆于y1点,通过y1点导纳值减去y1’点导纳值得到第一个枝节的阻抗值。
●在图中标出该阻抗值点,从开路点向源方向旋转到标出的阻抗值点,经过的电长度为第一枝节的长度。
●从y1点沿等反射系数圆向源方向旋转,交匹配圆于y2’点,1-y2’的阻抗值为第二枝节的阻抗值,在图中标出该阻抗点,从开路点向源方向旋转到该点,经过的电长度为第二枝节的长度
3.画出原理图。
调谐后的原理图为:
得到调谐后矩形图:
实验三微带多节阻抗变阻器
实验目的
1.掌握微带多节阻抗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2.掌握微带多节阻抗变阻器的设计和仿真
实验原理
变阻器是一种阻抗变换元件,它可以接于不同数值的电源内阻和负载电阻之间,将两者起一相互变换作用获得匹配,以保证最大功率的功率:
此外,在微带电路中,将两不同特性阻抗的微带线连接在一起时为了避免线间反射,也应在两者之间加变阻器。
单节λ/4变阻器是一种简单而有用的电路,其缺点是频带太窄。
为了获得较宽的频带,常采用多节阻抗变换器。
如下图所示,
多节变阻器的每节电长度均为θ;
为各节的特性阻抗,
为负载阻抗,并假设Zn+1>Zn,……Z2>Z1,Z1>Z0。
其中ρi=zi/zi-1Γi=(ρi-1)/(ρi-1+1)
在上图中,变阻器的阻抗由Z0变到Zn+1,对Z0归一化,即由z0=0变到zn+1=R,R即为阻抗变换比。
其中ρ1,ρ2……ρn+1为相邻两传输线段连接处的驻波比。
根据微波技术的基本原理,其值等于大的特性阻抗对小的特性阻抗之比。
Γ1,Γ2,……Γn+1则为连接处的反射系数,为了使设计简单,往往取多节变阻器具有对称结构,即使变阻器前后对称位置跳变点的反射系数相等,Γ1=Γn+1,Γ2=Γn……。
定义下列公式为变阻器的相对带宽和中心波长:
其中
和
分别为频带边界的传输线波长,
为传输线中心波长,D为相对带宽。
实验内容
设计仿真等波纹型微带多节变阻器。
给定指标:
在2GHZ-6GHZ的频率范围内,阻抗从50欧变为10欧,驻波比不应超过1.15,介质基片H=1mm,在此频率范围内色散效应可忽略。
实验步骤
(1).对于纯电阻负载,根据已知条件,算出单节和多节传输线的特性阻抗、相对带宽。
(2).根据各节特性阻抗,利用TXLine计算相应的微带线的长度和宽度。
每段变阻器的长度为四分之一波长(在中心频率),即𝑙=𝜆𝑔0/4。
(3).对于复数负载𝑍𝐿,根据负载阻抗𝑍𝐿、特性阻抗𝑍0,计算归一化负载阻抗和反射系数,将负载反射系数标注在Smith圆图上,从负载点沿等驻波系数圆向源方向旋转,与Smith圆图左、右半实轴交点,旋转过的电长度𝐿𝑀、𝐿𝑁,计算变换器的特性阻抗。
(4).根据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利用TXLine计算相应微带线的长度及宽度,以及对应电长度𝐿𝑀、𝐿𝑁的微带线长度。
(5).设计并完成原理图。
(6).添加并测试Rectangular图。
(7).调谐电路元件参数,使反射系数幅值在中心频率3GHz处最低。
(8).对于纯电阻负载,上述指标不变,采用3节切比雪夫变阻器重新设计上述阻抗变换器。
五、实验仿真
1.单节变换器
(1).利用式
(1)算得Z1=86.603Ω,利用TXLine计算各微带线参数,如下表:
微带线
Z0
Z1可调
RL
Impedance(
)
50
86.603
150
Frequency(GHz)
3
3
3
ElectricalLength(deg)
90
90
90
PhysicalWidth(mm)
1.8986
0.62801
0.10292
PhysicalLength(mm)
13.254
13.83
14.314
(2).调谐后的原理图:
2.2支节变换器
(1).利用式(4)算得Z1=65.804Ω,Z2=113.975Ω,利用TXLine计算各微带线参数,如下表:
微带线
Z0
Z1可调
Z2可调
RL
Impedance(
)
50
65.804
113.975
150
Frequency(GHz)
3
3
3
3
ElectricalLength(deg)
90
90
90
90
PhysicalWidth(mm)
1.8986
1.1523
0.28686
0.10292
PhysicalLength(mm)
13.254
13.547
14.103
14.314
(2).调谐后的原理图:
3.3支节变换器
(1).利用式(4)算得Z1=57.360Ω,Z2=86.603Ω,Z3=130.753Ω,利用TXLine计算各微带线参数,如下表:
微带线
Z0
Z1可调
Z2可调
Z3可调
RL
Impedance(
)
50
57.360
86.603
130.753
150
Frequency(GHz)
3
3
3
3
3
ElectricalLength(deg)
90
90
90
90
90
PhysicalWidth(mm)
1.8986
1.4946
0.62801
0.17822
0.10292
PhysicalLength(mm)
13.254
13.4
13.83
14.216
14.314
(2).调谐后的原理图:
4.切比雪夫(Chebyshev)阻抗变换器
(1).利用式(5),算得R=150/50=3;式(6),算得𝜌𝑚=1+0.11−0.1=1.222,取𝜌𝑚=1。
参照课本附录6给出的切比雪夫阻抗变换器的设计表格,易知:
归一化的𝑧1=1.24988,𝑧2=√𝑅=√3,𝑧3=𝑅/𝑍1=3/1.24988,则实际阻抗为𝑍1=𝑧1𝑍0=62.494𝛺,𝑍2=𝑧2𝑍0=86.603𝛺,𝑍3=𝑧3𝑍0=120.012𝛺。
(2).利用TXLine计算各微带线参数,如下表:
微带线
Z0
Z1可调
Z2可调
Z3可调
RL
Impedance(
)
50
62.494
86.603
120.012
150
Frequency(GHz)
3
3
3
3
3
ElectricalLength(deg)
90
90
90
90
90
PhysicalWidth(mm)
1.8986
1.2742
0.62801
0.24173
0.10292
PhysicalLength(mm)
13.254
13.492
13.83
14.216
14.314
(3).调谐后的原理图:
调谐后的S参数(与3支节画在一起,可以比较):
可以看出:
多级变换器比单节变换器能够提供更宽的有效带宽,且节数越多,带宽越宽。
切比雪夫变换器比二项式变换器的带宽有明显增加,但是二项式带内平坦度较好。
5.波节点、波腹点
(1).计算归一化负载阻抗和反射系数,将负载反射系数标注在Smith圆图上,在Smith圆图上标出波节点和波腹点,分别以实部虚部、幅度角度方式显示:
波节点:
电长度𝐿𝑀=(180°−33.69°)/2=73.155°,驻波比𝜌=1+|𝛤|1−|𝛤|=2.333,𝑍1=𝑍0√1/𝜌=32.735𝛺
波腹点:
电长度𝐿𝑁=(360°−33.69°)/2=163.155°,驻波比𝜌=1+|𝛤|1−|𝛤|=2.333,𝑍1=𝑍0√𝜌=76.371𝛺
(2).利用TXLine计算各微带线参数,如下表:
节点
波节点
波腹点
微带线
Z0可调
Z1
Z1可调
Z0
Impedance(
)
32.735
50
76.371
50
Frequency(GHz)
3
3
3
3
ElectricalLength(deg)
90
73.155(
)
90
163.155(
)
PhysicalWidth(mm)
3.6269
1.899
0.8433
1.8986
PhysicalLength(mm)
12.83
10.74
13.705
24.027
(3).调谐后的波节点、波腹点原理图:
调谐后的S参数:
实验六功率分配器
实验目的
1.掌握功率分配器的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
2.掌握微带线功率分配器的设计和仿真。
实验原理
功分器是一种功率分配元件,它是将输入功率分成相等或不相等的几路功率,当然也可以将几路功率合成,而成为功率合成元件。
在电路中常用到微带功分器,其基本原理和设计公式如下:
图表1二路功分器
图1是二路功分器的原理图。
图中输入线的特性组抗为
两路分支线的特性阻抗分别为
和
,线长为
,
为中心频率时的带内波长。
图中
为负载阻抗,R为隔离阻抗。
对功分器的要求是:
两输出口2和3的功率按一定比例分配,并且两口之间相互隔离,当两口接匹配负载时,1口无反射。
下面根据上述要求,确定
,
及R的计算公式。
设2口、3口的输出功率分别为,对应的电压为.根据对功分器的要求,则有:
P3=K2P2
|V3|2/R3=K2|V2|2/R2
式中K为比例系数。
为了使在正常工作时,隔离电阻R上不流过电流,则应
V3=V2于是得R2=K2R3
若取R2=KZ0
则R3=Z0/K
因为分支线长为λe0/4,故在1口处的输入阻抗为:
Zin2=Z022/R2
Zin3=Z032/R3
为使1口无反射,则两分支线在1处的总输入阻抗应等于引出线的
,即
Y0=1/Z0=R2/Z022+R3/Z032
若电路无损耗,则
|V1|2/Zin3=k2|V1|2/Zin2
式中V1为1口处的电压
所以Zin=K2Z03
Z02=Z0[(1+K2)/K3]0.5
Z03=Z0[(1+K2)K]0.5
下面确定隔离电阻R的计算式。
跨接在端口2、3间的电阻R,是为了得到2、3口之间互相隔离得作用。
当信号1口输入,2、3口接负载电阻时,2、3两口等电位,故电阻R没有电流流过,相当于R不起作用;而当2口或3口得外接负载不等于R2或R3时,负载有反射,这时为使2、3两端口彼此隔离,R必有确定的值,经计算R=Z0(1+K2)/K
图1中两路线带之间的距离不宜过大,一般取2~3带条宽度。
这样可使跨接在两带线之间的寄生效应尽量减小。
实验内容
设计仿真一个两路微带功分器。
已知:
端口特性阻抗:
𝑍0=50𝛺,功分比:
𝑘2=1.5,介质基片:
𝜀𝑟=4.6,𝐻=1𝑚𝑚,导体厚度𝑇远小于介质基片厚度𝐻。
指标如下:
当中心频率2GHz,相对带宽为20%时,
(1)两端输出的功分比(|𝑆31𝑆21|2)为1.495~1.505(即两端口的传输功率|𝑆31|和|𝑆21|相差10𝑙𝑔1.495~10𝑙𝑔1.505,也即𝟏.𝟕𝟒𝟔𝟒𝟏𝟗~𝟏.𝟕𝟕𝟓𝟑𝟔𝟓𝒅𝑩);
(2)两输出端口的隔离度(20𝑙𝑔|𝑆32|)不小于25dB。
实验步骤
(1).根据已知条件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各电阻及阻抗值。
(2).利用TXLine计算相应微带线的长度及宽度。
建立一个新项目,选择单位和项目频率1.8~2.2GHz。
(3).输入原理图,根据微带线的不均匀性,选择适当模型。
注意:
用两段微带线与电阻R的两端相连接,微带线的阻抗特性与R一致,其宽度由R决定,长度可以调节。
(4).添加测量,测量输入端口到两个输出端口的传输系数以及隔离度。
(5).仿真分析。
(6).调谐元件参数。
实验仿真
1.功分比𝒌𝟐=𝟏.𝟓
(1).按照指标要求用公式计算各阻抗值。
计算结果:
𝑹𝟐=61.237𝛺,𝑹𝟑=40.825𝛺,𝒁𝟎𝟐=87.491𝛺,𝒁𝟎𝟑=58.327𝛺,𝑹=102.062𝛺,𝒁𝟎𝟒=55.334𝛺,𝒁𝟎𝟓=45.180𝛺
(2).再由TXLine算得其对应的微带线参数。
𝒁𝟎𝟐=87.491𝛺W=0.60617mm,L=20.83mm
𝒁𝟎𝟑=58.327𝛺W=1.4371mm,L=20.213mm
𝑹=102.062𝛺W=0.40064mm,L=21.033mm
𝒁𝟎𝟒=55.334𝛺W=1.5804mm,L=20.13mm
𝒁𝟎𝟓=45.180𝛺W=2.2223mm,L=19.818mm
𝒁𝟎=50𝛺W=1.8825mm,L=19.972mm
(3).先设计TL1,TL4,TL11,TL2,TL5:
TL1,TL4,TL11应该与𝒁𝟎匹配:
W=1.8825mm,L=19.972mm
TL2为𝒁𝟎𝟒:
W=2.2223mm,L=19.818mm
TL5为𝒁𝟎𝟓:
W=2.2223mm,L=19.818mm
(4).以下设计TL3,TL6,TL9,TL10:
TL3加上TL9为𝒁𝟎𝟐,所以W3=W9=0.60617mm,L3+L9=LZ02=20.83mm
TL4加上TL10为𝑍03,所以W4=W10=1.4371mm,L6+L10=LZ03=20.213mm
又因为两路带线之间的距离不宜过大,一般取2~4带条宽度(对应特征阻抗𝒁𝟎𝟒,𝒁𝟎𝟓较宽的带条宽度,这里带条宽度为W5=2.2223mm),且宽度相等(即L3=L6),设电阻的长度为3mm。
(5).以下设计TL7,TL8:
因为TL7和TL8的宽度要与𝑹=𝟏𝟎𝟐.𝟎𝟔𝟐𝜴匹配(即W7=W8=WR),并且电阻R的长度加TL7、TL8的长度之和等于TL9,TL10长度之和,即R+L7+L8=L3+L6。
(6).由于图中变量很多,且相互约束,为了减少调谐时的麻烦,采用全局变量的方法,全局变量申明为:
设L3=L6=X,L7=Y1,L8=Y2,L9=a,L10=b。
(7).调谐后的各参数:
TL9:
W9=0.60617mm,L9=2.87mm;
TL10:
W10=1.4371mm,L10=2.253mm;
TL3:
W3=0.60617mm,L3=17.96mm;
TL6:
W4=3.989mm,L4=17.96mm;
TL7:
W7=0.40064mm,L7=0.6488mm;
TL8:
W8=0.40064mm,L8=1.474mm;
且(𝑳𝟗+𝑳𝟏𝟎)/𝑾𝟓=𝟐.𝟑𝟎𝟓,在2~4倍之间,在符合要求。
(8).调谐后的原理图:
(9).调谐后的S参数:
可以看出:
在2Ghz时,S[2,1],S[3,1]的差为1.774dB,在𝟏.𝟕𝟒𝟔𝟒𝟏𝟗~𝟏.𝟕𝟕𝟓𝟑𝟔𝟓𝒅𝑩之间,隔离度S[3,2]都不小于25dB,符合要求。
2.功分比𝒌𝟐=𝟏
同上述原理:
(1).按照指标要求用公式计算各阻抗值及其对应的微带线参数:
𝑹𝟐=𝑹𝟑=50𝛺
𝒁𝟎𝟐=70.71𝛺W=0.98629mm,L=20.515mm
𝒁𝟎𝟑=70.71𝛺W=0.98629mm,L=20.515mm
𝑹=100𝛺W=0.42472mm,L=21.007mm
𝒁𝟎𝟒=50𝛺W=1.8825mm,L=19.972mm
𝒁𝟎𝟓=50𝛺W=1.8825mm,L=19.972mm
𝒁𝟎=50𝛺W=1.8825mm,L=19.972mm
(2).调谐后的各微带线参数:
TL1,TL4,TL11与𝒁𝟎匹配:
W=1.8825mm,L=19.972mm
TL2:
W2=1.8825mm,L2=19.972mm
TL5:
W5=1.8825mm,L5=19.972mm;
TL9:
W9=0.98629mm,L9=2.495mm;
TL10:
W10=0.98629mm,L10=2.495mm;
TL3:
W3=0.98629mm,L3=18.02mm;
TL6:
W4=0.98629mm,L4=18.02mm;
TL7:
W7=0.42472mm,L7=0.507mm;
TL8:
W8=0.42472mm,L8=1.483mm;
且(𝑳𝟗+𝑳𝟏𝟎)/𝑾𝟓=𝟐.𝟔𝟓𝟏,在2~4倍之间,在符合要求。
(3).全局变量申明:
(4).调谐后的原理图:
(5).调谐后的S参数:
可以看出:
两个输出端口的功率(S[2,1],S[3,1])相等,即当功分比𝒌𝟐=𝟏时,上述功分器变为等分功分器,它将输入功率分成相等的两路,与理论结果一致。
且隔离度S[3,2]都不小于25dB,符合要求。
心得体会
通过几次课上的微波实验,完成了实验内容,虽然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但是收获很大。
本次实验完成了单双直接支节匹配、微带多节阻抗匹配和微带公分器进行了复习和上机操作,加深了理解。
实验过程中,开始由于对元器件不熟悉,经常添加错误元器件的类型,导致结果不正确,例如把短路线用成了开路线,在做双枝节匹配时,由于理论知识遗忘了很多,导致实验做了好久,不过也正是这样,我才真正掌握了理论知识,实现匹配时,需要耐心调节微带线的参数,使实验结果符合指标,最后一个微带功分器,理论课上没有讲,我自学了相关内容,然后完成实验,锻炼了自己的自学能力。
实验的完成离不开老师的帮助,老师为我解决了很多理论和操作上的疑问,十分感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