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00R00 施工图设计总说明1.docx
《RC00R00 施工图设计总说明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RC00R00 施工图设计总说明1.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RC00R00施工图设计总说明1
黎明东路市政工程二期Ⅰ标段(府东路~加洲路)
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总说明
1概述
1.1工程范围
黎明东路市政工程二期Ⅰ标段(府东路~加洲路)西起府东路,东至加洲路,规划为城市主干路,道路总长约1215米,规划红线宽度为36米。
本工程沿线跨越两处规划河道,河流,需设置两座桥梁。
1.2设计依据
1)、《工程中标通知书》;
2)、《温州市滨江商务区城市设计优化暨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
温州市规划局、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09年2月
3)、《温州市滨江商务区建设总体实施方案》
温州市城市中心区建设指挥部,2007年6月
4)、《温州市杨府山北侧安置区工程修建性详细规划》
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2006年12月
6)、关于温州滨江商务区黎明东路市政工程二期(府东路~三号路段项目建议书的批复)
温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温发改审[2010]57号
6)、《黎明东路、加洲路、学院东路方案讨论会纪要》
(温州市滨江建设投资有限公司2011年9月15日)
7)、《温州市黎明东路市政工程二期一标段初步设计联审会议会议纪要》——温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议纪要【2012】102号2012年10月31日。
8)、黎明东路桥梁处地质勘查资料
9)、国家和地方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指令性规划文本等。
10)、其他相关调查资料。
1.3主要规范
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J37-2012
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
CJJ193-2012
3)《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
CJJ169-2012
4)《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
CJJ152-2010
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GB50220-95
6)《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
DGJ08-96-2001
7)《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
GB50647-2011
8)《城市道路机动车道宽度设计规范》
DD33/1057-2008
9)《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
GB50688-2011
10)《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D50-2006
1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D30-2004
12)《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JTJ034-2000
13)《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F40-2004
14)《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JTGF10-2006
15)《无障碍设计规范》
GB50763-2012
16)《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GB5768-1999、2009
17)《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范》
DB33/1056-2008
18)《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CJJ1-2008
19)《温州市市政工程设计导则》
1.4主要技术标准
本段黎明东路规划为城市主干路,设计速度:
60km/h。
1.4.1平面设计线形指标
表1.4-1平面设计线形指标
设计速度(km/h)
60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m)
600
设超高最小半径(m)
150
不设缓和曲线最小半径(m)
1000
平曲线最小长度(m)
100
圆曲线最小长度(m)
50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m)
50
停车视距(m)
70
1.4.2纵断面设计线形指标
表1.4-2纵断面设计线形指标
设计速度(km/h)
60
凸形竖曲线
极限最小半径(m)
1200
一般最小半径(m)
1800
凹形竖曲线
极限最小半径(m)
1000
一般最小半径(m)
1500
竖曲线最小长度(m)
50
最大纵坡度推荐值(%)
5.0%
最大纵坡度限制值(%)
6
纵坡坡段最小长度(m)
150
1.4.3横断面设计指标
横断面设计主要是确定道路横断面各组成部分的宽度和横断面的布置形式。
横断面设计标准如表所示。
表1.4-3横断面设计标准
设计速度(km/h)
60
一条机动车道宽度
(m)
大型汽车
3.5
小型汽车专用线
3.25
中央分隔带最小宽度(m)
1.50
机非分隔带最小宽度(m)
1.50
机动车道路缘带宽度(m)
0.50
人行道最小宽度(m)
3.00
路拱设计坡度(%)
1.0~2.0
人行道横坡度(%)
1.0~2.0
1.5.4荷载等级
路面计算荷载:
BZZ-100型标准车。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年限:
15年
1.5.5道路净空高度
机动车净高≥4.5m;
自行车、三轮车净高≥2.5m;
行人净高≥2.5m。
2设计内容
2.1平面设计
按照规划,本工程道路红线宽度为36m。
道路设计中心线遵循规划中心线,全线共设置三处平曲线,半径分别为800m、805m、700m,缓和曲线相应长度为80m、80m、50m。
平面布置详见《道路平面设计图》。
2.2纵断面设计
道路纵断面设计在满足设计规范中设计速度要求的前提下,需综合考虑平面、纵断面线形组合以及根据相交道路标高、周围地坪标高,尽量做到填挖平衡,减少土方量,降低工程造价。
道路纵断面设计主要考虑起点府东路现状道路标高、道路南侧杨府山公园入口广场标高,同时满足道路沿线两座桥梁梁底控制标高的要求,满足排水及各种公用管线埋设的需求。
道路纵断面最小纵坡坡度0.3%,最大纵坡坡度1.4%,最小坡长150m。
具体详见《道路纵断面设计图》。
2.3道路横断面设计
道路按规划红线宽度一次性实施到位。
规划红线36m,机动车道双向六车道,机非划线分隔。
断面布置采用双幅路形式。
道路标准横断面布置如下:
3.5m(人行道)+13.5m(车行道)+2.0m(中央分隔带)+13.5m(车行道)+3.5m(人行道)=36m(规划红线)。
车行道横坡采用1.5%直线坡,人行道采用2.0%直线坡。
路面排水主要靠道路纵坡和横坡解决。
2.4路基设计
2.4.1路基设计原则
◆路基应稳定均匀,一般路段和与构造物连接段的工后沉降应满足要求。
◆路基应密实坚固,路床上部应达到干燥或中湿状态,路床顶面回弹模量不小于30Mpa。
◆路基填筑材料要因地制宜,同时也应符合规范规定的填料要求。
◆路基设计应满足建设进度与技术经济合理的要求。
2.4.2路基填土高度和挡土墙的设置
路基的强度与稳定性,同路基的干湿类型有密切关系,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路面结构及厚度的确定。
路基设计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与城市发展、沿线地块的开发相协调。
填方段按1:
1.5放坡,挖方段按1:
1.0放坡。
本次设计在桥头两侧大于1.5m的路段设置了L型钢筋混凝土挡墙。
挡土墙具体布置位置相见《道路平面设计图》。
2.4.3路基填料要求
路基填料宜选用有一定级配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土,特别是路床部分;粘性土等细粒土次之,当含水量超过最佳含水量较多时,应掺入石灰等固化材料处理后使用;粉性土和耕植土、淤泥、杂填土等不能用于填筑路基。
路基填料的强度要求应满足规范要求,详见下表。
表2.4-1路堤填料最小强度要求
项目分类
路面底面以下深度
(m)
填料最小强度(CBR)(%)
填方路基
0~0.3
8
0.3~0.8
5
0.8~1.5
4
1.5以下
3
零填及挖方路基
0~0.3
8
0.3~0.8
5
2.4.4路基压实度要求
路基压实度标准根据《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的规定,按主干路标准进行压实,要求采用重型压实标准:
表2.4-2土路基压实度标准(主干路)
填挖类别
路槽底以下深度
压实度
填方
0~80cm
≥95%
80~150cm
≥93%
>150cm
≥92%
挖方
0~30cm
≥95%
路堤与桥台连接段50m范围内压实度不小于96%。
2.4.5一般路基设计
本工程基本为填方路段,工程范围内路基填筑采用宕渣,为保证路基顶面有足够的强度,路基填筑时需保证机动车道最小80cm、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最小60cm的宕渣填筑厚度。
不足处则超挖土方采用宕渣换填。
材料要求:
宕渣中石料抗压强度不小于15MPa,含泥量不超过5%,宕渣最大粒径不应超过10cm。
施工要求:
路基填筑前,原地面上杂草、树根、农作物残根、腐蚀土、垃圾等必须全部清除,清表厚度一般为30cm。
在道路边线两侧应挖排水边沟,积水排到边沟,再就近排入河道或塘体。
路基填筑前应对清表后的地表土进行压实,压实度≥90%。
宕渣必须分层填筑,且分层填筑厚度必须与压实机具功能相适应,一般每层松铺宕渣厚度不应超过30cm。
路基填筑压实宽度不得小于设计宽度,以便最后削坡,严禁贴坡。
因本工程范围淤泥质软土分布较浅,为提高路堤的稳定性、扩散荷载应力、减少不均匀沉降,在路基清表压实后,在车行道范围内铺设钢塑土工格栅。
钢塑复合土工格栅要求断裂延伸率≤3%,纵向抗拉强度≥100KN/m,横向抗拉强度80KN/m,搭接宽度要求大于30cm,并用铁丝绑扎处理,摊铺时应拉直平顺,紧贴下承层。
2.4.6特殊路基处理
本工程在路基开挖时,如碰到以下不可预见的问题,基本处理方案为:
1)路桥衔接段地基处理
本工程沿线有两座桥梁,桥梁台后填土最大高度控制在2.5m~3.0m之间。
桥台处采用桩基础,桩的沉降量很小,而与桥台相连的道路,是填方路堤,由于地基下卧软弱土层厚,天然地基条件差,软弱土在路基填料、车辆等各种荷载长期作用下,在桥台与路堤接坡处会产生差异沉降,形成所谓“跳车”现象。
为减小台后的差异沉降,本工程台后设置搭板,并对地基进行处理。
软土地基处理采用高压旋喷桩。
本工程对桥头两侧填方高度大于2.0m的路段采用高压旋喷桩为深层地基的处理方法。
地基处理施工时,如原地面为一般路段,则清表后即可施工旋喷桩,如原地面为河塘则先清淤至原状土,然后铺设砂砾材料,再施工旋喷桩。
处理范围桥头两侧50m,旋喷桩直接1.0m,桩心间距1.8m,桩长25m。
注浆材料采用425级及以上普通硅酸盐水泥(不过期、不受潮、不结块),水泥浆液水灰比0.7~0.8。
2)填浜、塘路基处理
本工程施工时,工程范围内如遇到浜塘,河道填埋时,先设围堰抽干积水,挖除淤泥,并在周边开挖台阶,台阶宽度为1.0m,高度为0.2m,台阶底应有3%向内倾斜的坡度。
然后采用宕渣填筑。
宕渣最底层填筑厚度50~70cm,用粒径大于30cm的石块回填,每回填一层后用粒径10cm以内的级配粒料嵌缝压实,回填至与两侧地面线相平后,在顶面铺设一层钢塑复合土工格栅,再按正常路堤要求填筑。
每层压实度不低于重型击实93%。
工程范围如遇暗浜,处理方法与上述相同。
2.5路面结构设计
2.5.1路面结构设计参数
路面计算荷载:
BZZ-100型标准车。
路面结构设计年限:
15年
1)沥青混合料设计参数和技术要求
沥青混合料设计参数和技术要求见下表2.5-1~表2.5-2
表2.5-1沥青混合材料设计参数
材料名称
抗压模量(MPa)
15℃劈裂
强度(MPa)
备注
20℃
15℃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密级配)
1400
2000
1.4
AC-10,AC-13
沥青玛蹄脂碎石
1400
1800
1.65
SMA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1200
1800
1.0
AC-16,AC-20
密级配粗粒式沥青混凝土
1000
1200
0.8
AC-25
2)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技术要求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设计参数见下表:
表2.5-2基层、底基层材料设计参数
材料名称
配合比或
规格要求
抗压模量E(MPa)
(弯沉计算用)
抗压模量E(MPa)
(拉应力计算用)
劈裂强度
σ(MPa)
水泥碎石
5%
1500
3600
0.5
2.5.2路面结构组合设计
新建车行道路面结构
路面采用沥青砼路面,车行道路面结构总厚度为78cm,具体为:
4cmSMA-13C(采用SBS改性沥青)
乳化沥青粘层油(PC-3,用量0.5L/m2)
6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
乳化沥青粘层油(PC-3,用量0.5L/m2)
8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C)
乳化沥青透层油(PC-2,用量1.5L/m2)
20cm5%水泥稳定碎石
20cm4%水泥稳定砂砾
20cm级配碎石
宕渣填筑路基不小于80cm。
土路基回弹模量不得小于30Mpa,相应验收弯沉为:
土路基顶面允许弯沉为383.1(1/100mm)(Ⅰ型车)。
水稳基层顶面允许弯沉为30.0(1/100mm)(Ⅰ型车)。
沥青砼面层允许弯沉为22.1(1/100mm)(Ⅰ型车)。
人行道路面结构
人行道路面结构总厚度34cm,具体为:
6cm人行道砖
3cmM7.5水泥砂浆
15cmC25素砼
10cm级配碎石
塘渣垫层不小于60cm
人行道砖抗压强度不低于40MP,其抗折强度不低于4.0MPa。
2.5.3沥青混凝土面层技术要求
改性沥青采用SBS(I-ID),AC-13C、AC-20C、AC-25C采用普通石油沥青采用70号A级。
具体质量技术指标如表2.5-3~表2.5-5。
(1)、沥青
表2.5-3SBS-ID改性沥青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改性沥青指标要求
针入度(25℃,100g,5s)(0.1mm)
40~55
延度(5cm/min,5℃)(cm)
不小于20
软化点(环球法)(℃)
不小于70
溶解度(三氯乙烯)(%)
不小于99
针入度指数PI
不小于0
闪点(℃)
不小于230
TFOT(或RTFOT)试验后残留物
质量变换(%)
不大于±0.6
针入度比(25℃)(%)
不小于70
延度(5℃)(cm)
不小于15
弹性恢复(25℃)(%)
不小于75
离析,48h软化点差(℃)
不大于2.5
运动粘度(135℃)(Pa.s)
不大于3
表2.5-470号A级沥青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70#沥青指标要求
针入度(25℃,100g,5s)(0.1mm)
60~75
延度(15℃)(cm)
不小于100
延度(10℃)(cm)
不小于15
软化点(环球法)(℃)
不小于46
溶解度(三氯乙烯)(%)
不小于99.5
针入度指数PI
-1.5~+1.0
TFOT(或RTFOT)
质量变化(%)
不大于±0.8
残留针入度比(%)
不小于61
残留延度(10℃)(cm)
不小于6
闪点(COC)(℃)
不小于260
含蜡量(蒸馏法)(%)
不大于2
动力粘度(60℃)(Pa.s)
不小于180
密度(15℃)(kg/m3)
不小于1.01
表2.5-5道路用乳化沥青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单位
品种及代号
试验
方法
阳离子
喷洒用
PC-1
PC-2
PC-3
破乳速度
快裂
慢裂
中裂
T0658
粒子电荷
阳离子(+)
T0653
筛上残留物(1.18mm筛),不大于
%
0.1
T0652
粘度
恩格拉粘度计E25
2~10
1~6
1~6
T0622
道路标准粘度计C25.3
s
10~25
8~20
8~20
T0621
蒸发
残留物
残留分含量,不小于
%
50
T0651
溶解度,不小于
%
97.5
T0607
针入度(25℃)
0.1mm
50~200
50~300
45~150
T0604
延度(15℃),不小于
cm
40
T0605
与粗集料的粘附性,裹附面积,不小于
2/3
T0654
与粗、细粒式集料伴和试验
-
T0659
水泥伴和试验的筛上剩余,不大于
%
-
T0657
常温贮存稳定性
1d,不大于
%
1
T0655
5d,不大于
5
(2)、面层粗集料要求
粗集料应采用石质坚硬、清洁、不含风化颗粒、近立方体颗粒的石灰岩等碱性石料,上面层10~15档的粗集料应采用辉绿岩、玄武岩等坚硬石料;并且要采用反击式破碎机轧制的碎石,严格控制细长扁平颗粒含量。
为使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合理,形成S型光滑曲线,建议粗集料采用2档料进行组配。
沥青面层粗集料技术要求见表2.5-6。
表2.5-6沥青面层粗集料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上面层
中、下面层
石料压碎值(%)
≯20
≯20
洛杉矶磨耗值损失
≯28
≯30
对沥青粘附性
5级
4级
坚固性(%)
≯12
≯12
针片状颗粒含量(%)
≯10
≯10
水洗法<0.075㎜颗粒含量(%)
≯1
≯1
软石含量(%)
≯3
≯5
石料磨光值(PSV)
≮42
≮42
吸水率(%)
≯1.5
≯1.5
表观相对密度(t/m3)
≮2.60
≮2.50
(3)、面层细集料要求
细集料应采用坚硬、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的石料,建议采用石灰岩的机制砂,不能采用山场的下脚料。
建议细集料采用2档料进行组配,对砂当量要加以严格控制,小于0.075质量百分比宜不大于12.5%。
沥青面层细集料技术要求见表2.5-7。
表2.5-7沥青面层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指标
表观相对密度(g/cm3)
≮2.5
坚固性(>0.3mm部分)
≮12
含泥量(小于0.075mm的含量)(%)
≯3
砂当量(%)
≮60
亚甲蓝值(g/kg)
≯25
棱角性(s)
≮30
(4)、填料
填料采用石灰岩等碱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矿粉必须干燥、清洁。
沥青面层填料技术要求见表2.5-8。
表2.5-8沥青面层矿粉质量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指标
表观密度(t/m3)
≮2.5
含水量(%)
≯1
外观
无团粒结块
亲水系数
<0.9
塑性指数
<4
粒度范围
<0.6mm(%)
100
<0.15mm(%)
90~100
<0.075mm(%)
85~100
(5)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
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要求见下表。
表2.5-9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
级配类型
通过下列筛孔的质量百分率(%)
31.5
26.5
19
16
13.2
9.5
4.75
粗粒式
AC-25
100
90-100
75-90
65-83
57-76
45-65
24-52
中粒式
AC-20
100
90-100
78-92
62-80
50-72
26-56
细粒式
AC-13
100
90-100
68-85
38-68
级配类型
通过下列筛孔的质量百分率(%)
2.36
1.18
0.6
0.3
0.15
0.075
粗粒式
AC-25
16-42
12-33
8-24
5-17
4-13
3-7
中粒式
AC-20
16-44
12-33
8-24
5-17
4-13
3-7
细粒式
AC-13
24-50
15-38
10-28
7-20
5-15
4-8
表2.5-10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
级配类型
通过下列筛孔的质量百分率(%)
31.5
26.5
19
16
13.2
9.5
4.75
细粒式
SMA-13
100
90-100
50-75
20-34
级配类型
通过下列筛孔的质量百分率(%)
2.36
1.18
0.6
0.3
0.15
0.075
细粒式
SMA-13
15-26
14-24
12-20
10-16
9-15
8-12
(6)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动稳定度技术要求
表2.5-11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动稳定度技术要求
气候条件和技术指标
相应于下列气候分区所要求的动稳定度(次/mm)
试验方法
七月平均最高气温℃
及气候分区
>30
夏炎热区
1-4
普通沥青混合料,不小于
1000
T0719
改性沥青混合料,不小于
2800
SMA混合料(改性),不小于
3000
(7)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检验技术要求
表2.5-12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检验技术要求
气候条件和技术指标
相应于下列气候分区的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年降雨量(mm)及气候分区
>1000
潮湿区
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不小于
普通沥青混合料
80
T0790
改性沥青混合料
85
SMA混合料(改性沥青)
80
冻融劈裂试验的残留强度比(%),不小于
普通沥青混合料
75
T0729
改性沥青混合料
80
SMA混合料(改性沥青)
80
(8)沥青混合料低温弯曲试验破坏应变(με)技术要求
表2.5-13沥青混合料低温弯曲试验破坏应变(με)技术要求
气候条件和技术指标
相应于下列气候分区所要求的破坏应变(με)
试验方法
年极端最低气温℃
及气候分区
>-9.0
冬温区
1-4
普通沥青混合料,不小于
2000
T0719
改性沥青混合料,不小于
2500
表2.5-14路面抗滑标准
年平均降雨量(mm)
质量验收值
构造深度
TD(mm)
横向力系数SFC60
>1000
≥0.55
≥54
500~1000
≥0.50
≥50
250~500
≥0.45
≥45
(9)平整度:
表2.5-15沥青路面平整度指标
项目
目标值
测试方法
平整度
国际平整度指数IRI<2.0m/km、σ<1.0mm
T0933、T0932
2.5.4水泥稳定基层技术要求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砂砾)施工按《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要求进行,水泥稳定级配碎石中水泥含量暂定为5%(重量比),最大量不超过5.5%,基层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不小于98%,施工前,要求用重锤击实法求出最大干密度与最佳含水量的配合,7天浸水抗压强度要求达到3.5MPa,水泥选用普通硅酸水泥,矿渣硅酸水泥或火山灰硅酸盐水泥,但应首选终凝时间较长(宜在6小时以上)水泥,同时采用标号较低(如32.5)的水泥。
碎石的抗压碎能力要求集料压碎值应不大于30%,碎石的颗粒组成符合级配范围要求,具体见下表
表2.5-16水泥稳定碎石颗粒组成范围
筛孔尺寸mm
31.5
26.5
19
9.5
4.75
2.36
0.6
0.075
通过百分率%
100
90-100
72-89
47-67
29-49
17-35
8-22
0-7
水泥稳定碎石的质量评定标准可参照《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