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模块一第3单元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37426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模块一第3单元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模块一第3单元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模块一第3单元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模块一第3单元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模块一第3单元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模块一第3单元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学案.docx

《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模块一第3单元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模块一第3单元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学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模块一第3单元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学案.docx

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一第3单元第6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学案

亲爱的同学:

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

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考点1

追梦与毁梦——太平天国运动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原因

1.主要原因: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2.直接原因:

连年自然灾害。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号召群众进行反抗斗争。

[易误辨析]       正确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运动的爆发主要是阶级矛盾在民族矛盾推动下激化的结果,所以说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锐。

二、经过

1.金田起义:

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永安建制:

太平军攻克永安,整顿建制,分封诸王,初步建立政权。

3.定都天京:

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改为天京,定为国都,与清廷对峙。

4.全盛:

1853—1856年,太平军北伐与西征并举,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5.转折:

天京内讧

(1)原因:

领导者进取心衰退,腐朽思想滋长;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尖锐,发生内讧。

(2)表现:

韦昌辉杀掉杨秀清后被处死;石达开遭猜忌出走,全军覆没。

6.后期斗争

(1)重建领导核心:

陈玉成、李秀成指挥军事,洪仁玕总理朝政。

(2)稳定天国局势:

陈玉成、李秀成合力打垮江北大营,在三河镇全歼湘军精锐部队。

(3)天京陷落:

1864年,洪秀全病逝,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三、纲领

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资政新篇》(1859年)

背景

太平天国强盛时期

太平天国衰落时期

主要内容

①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②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①政治:

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

②经济:

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③文化:

开设新式学堂

评价

①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

②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③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脱离实际,无法实现

①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②迫于形势,未能实行

[轻巧识记]太平天国运动

从中国近代化的视角看太平天国运动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史料一 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尊孔孟之仁义道德”。

史料二 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

然而甚至在最初那些有希望的年代中都有迹象表明,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到后期指导思想的转变,揭示了从初期的“毁儒”到后期“尊儒”的变化,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秀全借助尊孔的方式维护政权。

(2)史料二论述了太平天国运动是“社会革命”的同时也存在局限性,“然而”一词将史料分成了两层意思——肯定和否定,肯定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性,也说明了农民阶级具有鲜明的阶级局限性。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拜上帝教在运动初期起了动员组织作用,但随着起义规模的扩大,其难以适应建设农民政权的需要,而农民阶级深受孔孟传统思想的影响,运动后期洪秀全不得不借助尊孔的方式维护政权。

(2)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中农民阶级局限性在思想上和组织上的体现。

[提示] 思想上——农民阶级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多是用拜上帝教等迷信思想宣传组织群众。

组织上——农民阶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领导核心,定都天京后就出现了天京变乱。

(3)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太平天国是怎样进行“社会革命”的。

为什么“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提示] 说明——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实行国库(圣库)制度,平均分配产品。

原因——小农经济的存在。

[史论归纳]

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双重作用

(1)促进作用

①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减轻了中国近代化的阻碍因素。

②《资政新篇》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对当时的思想和经济发展均有影响。

③催生了洋务运动的产生。

洋务运动前期创办的部分军事工业都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2)阻碍作用

①《天朝田亩制度》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天国,与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相违背。

②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富饶地区的生产力,迟滞了这些省份的近代化进程。

③中国内乱给外国侵略者可乘之机,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近代化的大好时机。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2017·昆明第一中学月考)太平天国规定:

农户生产的农副产品,留足各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农户中婚丧嫁娶等事所需费用,由国库开支;鳏寡孤独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由国库供养。

该项政策(  )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体现了农民平均主义的理想

C.满足了农民最迫切的愿望

D.推动了当时军事斗争的胜利

B [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体现了农民平均主义的理想,故B项正确,符合题意。

平均分配社会产品不符合农民阶级私有观念,因而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错误;农民最迫切的愿望是获得土地,材料中体现的是分配产品的方案,故C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中分配土地的方案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推动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但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

2.(2017·湖南十三校联考)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了一系列政治革新主张:

立法者应“洞悉天人性情,熟谙各国风教”。

他认为当时世界各国中,美国“礼义富足”,“其力虽强而不侵凌邻邦,有金银山而招别邦人来采,别邦人有能者册立为官”。

他注意到美国“邦长”“五年一任”,并非终身制,国家大事则由“各省”(即各州)公议决定,官员选任在规定时间、地点匿名投票产生,“以多人举者为贤能也,以多议是者为公也”。

他认为下情上达、官员匿名投票选举是实现“权归于一”的重要手段。

材料中洪仁玕(  )

【导学号:

02990032】

A.主张通过改革来加强中央集权

B.对西方政治制度认识较为清楚

C.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来振兴天国

D.主张引进外交方面的专门人才

A [“权归于一”反映出洪仁玕主张通过改革来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洪仁玕认为美国国家大事则由“各省”(即各州)公议决定,并未体现联邦政府的权威,说明其对西方政治制度认识不够清楚,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洪仁玕一系列政治革新主张与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主张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涉及引进外交方面的专门人才,故D项错误。

]

3.(2017·黄山高三质检)马克思认为:

“(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抱定什么任务。

他们没有提出什么口号。

他们所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有当权者的惊惶还更厉害。

他们的全部使命,似乎就在于用奇形怪状的破坏,用全无建设工作萌芽的破坏来和保守派的腐化相对立。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太平天国运动并未提出自己社会改革方案

B.太平天国集团的内部争斗削弱了向心力和战斗力

C.中国社会没有产生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社会力量

D.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错失战略发展机遇期

C [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等社会改革方案,故A项错误;材料分析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而太平天国集团的内部争斗只是加速了其政权的灭亡,故B项错误;材料中主要叙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对社会发展并无进步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太平天国代表的是农民阶级的利益,并未产生新的经济和社会力量,故C项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太平天国的局限性,不是说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故D项错误。

]

4.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以追求自己的理想。

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

这一观点旨在强调(  )

A.太平天国革命纲领具有空想性

B.太平天国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

C.太平天国的失败缘于时代局限

D.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导致革命失败

C [材料中“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找到……出路”旨在强调纲领具有空想性的原因,故A项错误;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出路”表明时代的局限是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故C项正确;阶级的局限性与材料中“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的时代局限不符,故D项错误。

]

考点2

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丰碑——辛亥革命

(对应学生用书第48页)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辛亥革命

1.条件

(1)经济条件: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条件:

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壮大,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增强。

(3)思想条件:

革命知识分子宣传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4)组织条件

①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

随后,民主革命团体纷纷出现。

②1905年,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

(5)军事条件:

中国同盟会发动的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2.爆发——武昌起义

(1)时机:

四川保路运动。

(2)主力:

湖北新军。

(3)时间:

1911年10月10日。

(4)结果:

占领武汉三镇,建立湖北军政府。

(5)影响:

各省纷纷响应,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3.高潮

(1)成立中华民国:

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目的:

维护共和政体,限制袁世凯独裁专制。

②内容: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③评价: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是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

4.结局

(1)1912年2月,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

(2)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革命果实。

5.评价

(1)性质: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功绩

①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从此,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②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社会风俗发生巨大改变,剪辫、不缠足运动发展迅速。

(3)局限性: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易错提醒] 辛亥革命的三个易错点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国家政体采用的是责任内阁制,而不是总统制。

(2)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的本质区别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3)辛亥革命推翻的是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也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民主丰碑——辛亥革命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史料一 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

有学者将此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

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袁刚《“国会”与辛亥革命》

史料二 1912年四川军政府令:

“前清小学教科书,凡有尊儒崇满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

”9月又饬废止读经,禁用清朝会典律系等为教科书。

高初等小学加授缝纫课,高小改中国文为国文,中国史为本国史,格致课改为理科,增设英语,又饬注意体操、音乐、图画、手工等科。

——据贾大泉《四川通史》卷七

史料三 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

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

[史料解读]

(1)解读史料一主要围绕对中国版“光荣革命”的理解,抓住史料中“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来理解。

史料一主要说明了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政权转移,实现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

(2)史料二反映了1912年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的变化。

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以共和国为宗旨。

(3)史料三从积极性与消极性两方面评价了辛亥革命。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回答,为什么把辛亥革命称为中国的“光荣革命”?

采取这种方式实现政权转移有何价值?

[提示] 原因:

以国会为中心,采用谈判、妥协、法制程序和平转移政权。

价值:

避免社会动荡,有利于社会稳定。

(2)如何理解史料三中的观点?

[提示] “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反映了辛亥革命在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方面的意义;“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反映了辛亥革命在民众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即没有动摇和消除封建儒家思想对人们的影响。

(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

根据以上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

[提示] 不足:

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

原因: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

[史论归纳]

评价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在武昌起义后不到三个月就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冲突多方以社会共同体为念,以相互宽容为怀,根据共同认可的规则,通过谈判、协商、彼此间利益让渡解决了当时的矛盾和冲突,这种非暴力的社会调节方式,让辛亥革命成为中国式的“光荣革命”。

(1)各派力量实力不足。

①清政府想镇压革命,但国内秩序混乱,清政府统治徒有虚名。

②革命派想武力推翻清政府,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共和国,但不具备北伐条件。

③袁世凯想武力统一全国,彻底消灭革命势力,取清代之,但袁世凯没有把握消灭革命军,也不敢背叛清政府。

④西方列强为了经济、政治利益,想尽快结束战争,议和统一。

(2)妥协有效避免了更大规模的刀兵之乱,维护了国家统一。

①辛亥革命是汉族和满族及其他民族之间的妥协与和解。

民族矛盾及民族关系得到妥善处理,保证了祖国领土的完整统一。

②南方革命政权和清朝皇室之间的政治妥协与和解,避免了长时间的社会动荡与流血牺牲。

③孙中山与袁世凯之间的权力妥协与和解。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也有土药烟灯捐。

要办铁路为的哪一件?

怕的是外国人来占路权。

”这首歌谣表明(  )

A.清朝统治不得人心  B.保路运动胜利在望

C.武昌起义已经爆发D.风俗习惯影响革命

A [根据材料“要办铁路为的哪一件?

怕的是外国人来占路权”可知,这首歌谣所抨击的就是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的丧权辱国行为,从客观上反映了清政府统治的不得人心,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保路运动相关情况的提及,故B项错误;光绪二十八年指的是公元1902年,距离武昌起义的爆发尚有九年之久的时间,故C项错误;爱国色彩极为浓厚的保路运动并非是一种习俗,故D项错误。

]

2.辛亥革命时各省的“国旗”使用情况如下:

旗帜

使用地区

十八星旗

湖北、湖南、江西

青天白日三色旗

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

五色旗

江苏、浙江、安徽

这表明(  )

A.独立的省份都是和平易帜

B.革命者都放弃了反满思想

C.革命阵营内部潜伏着危机

D.国内对五色旗的普遍认同

C [武昌起义成功后成立湖北军政府,湖北是武装起义成功之后独立的,故A项错误;十八星旗,代表汉地十八省,有反满色彩。

湖北、湖南、江西使用“十八星旗”说明反满的民族主义色彩较重,故B项错误;独立省份“国旗”不统一、各树一帜,说明革命者政治理念的差异,为后来革命阵营内部的斗争和分裂埋下伏笔,故C项正确;表中使用“五色旗”的省份只有3个,故D项错误。

]

3.(2018·石家庄重点高三摸底)1912年4月,袁世凯强调:

“民国政府于理藩不设专部,原系视蒙、藏、回疆与内地各省平等,将来各该地方一切政治,俱属内务行政范围。

……其理藩部事务,著即归并内务部接管。

”此举意在(  )

【导学号:

02990033】

A.消除民族隔阂B.实现民族平等

C.维护国家统一D.消除地方割据

C [依据题干“将来各该地方一切政治……其理藩部事务,著即归并内务部接管”可以看出,此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统一,故C项正确。

]

4.(2017·苏锡常镇四市调研)黄炎培回忆:

“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革命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所以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总之,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

材料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  )

A.使共和体制取代封建帝制

B.使国民体质大幅度提高

C.使民众的思想极大地解放

D.使社会风俗彻底地改变

C [使共和体制取代封建帝制结论正确,但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使国民体质大幅度提高过于片面,故B项错误;据题干材料可以得出辛亥革命使民众的思想极大地解放,故C项正确;使社会风俗彻底地改变绝对化倾向明显,故D项错误。

]

(对应学生用书第50页)

2012~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纲

卷别

太平天国运动

辛亥革命

全国卷Ⅰ

——

2013·辛亥革命

全国卷Ⅱ

——

——

全国卷Ⅲ

——

——

全国卷

2012·冲击与反应

考情分析 本讲在教材中着墨较多,但在近几年的全国卷中命题出现率很低。

对太平天国的考查偏重于农民运动的局限性;辛亥革命则从现代化的角度进行命题。

在2012年全国卷中,引用学术成果,设计了“冲击与反应”试题。

高考命题探究——找规律

立足唯物史观——学科理论引领考

1.(2011·全国卷)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悌忠信,尊孔孟之仁义道德”。

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A [洪秀全以拜上帝教为旗帜,组织和发动群众起义,反对儒家思想,在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其政权趋向封建化,其统治思想随之发生了变化,重新尊孔,实质上说明了拜上帝教难以适应太平天国后期政权的封建化,故A项符合题意。

]

名师点拨 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理论,唯物史观强调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太平天国运动是传统的农民起义,用落后的宗教方式进行组织,政权性质仍然是封建性质,有其落后的一面。

同时,太平天国又是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高考命题以唯物史观引领,打破只讲太平天国进步性的惯性思维,考查太平天国落后的一面。

立足历史解释——方法能力创新考

2.(2013·全国卷Ⅰ)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现代化的理解。

现代化主要指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

洋务运动体现了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方向,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体现了制度层面的现代化方向,B项正确。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的自救措施,其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对中国的现代化起了阻碍作用;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不利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故排除A、C、D三项。

]

名师点拨 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革命”与“现代化”成为中国近代史的两大主题。

其中,中国现代化核心问题是中国能否融入世界,走向近代化。

这种学术研究的动向直接引入高考试题,考查对中国近代化发展这一线索的掌握。

高考仿真演练——明趋向

1.史学家许倬云认为:

“在种族观念上,以汉族的‘我者’,打起驱除满族的‘他者’,可是又以西方宗教为口号,挑战中国的儒、佛、道三家,却又是颠倒了‘我者’与‘他者’的相对地位。

”这一观点旨在说明(  )

【导学号:

02990034】

A.新文化运动冲击了传统思想

B.太平天国挑战清朝统治

C.洋务运动存在自相矛盾现象

D.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权

B [新文化运动和辛亥革命并未“以西方宗教为口号”,故A、D两项错误;太平天国在种族观念上反对清朝贵族的统治,以拜上帝教为口号,挑战了清朝的统治,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并未要求“驱除满族”,故C项错误。

]

2.太平天国运动留给历史的余响是长久的。

在戊戌维新期间,金田起义常被康有为借来作为迫使皇帝变法的力量,这是用反清来促成革新;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分裂火并的反面教训。

这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  )

A.搅乱了社会政治制度 B.促进了政治变革进程

C.改变了封建生产关系D.实现了资本主义理想

B [题干中康有为用反清来促成革新,孙中山接受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反面教训,说明了太平天国运动促进政治变革进程,故B项正确。

]

3.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

“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之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

”这里的“更现代化的政府”应该是指(  )

A.君主专制政府B.民主共和制政府

C.君主立宪制政府D.人民民主专政政府

B [材料主要讲的是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惨败,暴露出君主专制政府——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仿照美国建立“更现代化的政府”——民主共和制政府,故B项正确;“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表明要推翻清政府,与君主立宪制主张保留君主不符合,故C项错误;人民民主专政政府出现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与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惨败后中国有识之士的反思无关,故D项错误。

]

4.1895年孙中山发动广州起义,“举国舆论莫不曰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1900年10月孙中山又领导发动了惠州起义,“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

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

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

A.三民主义逐渐为民众所接受

B.清政府在政治上不断趋于反动

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在中国完全确立

B [据材料“举国舆论莫不曰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和“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

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