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奉圣乐》的象征意义及文化阐释11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36166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诏奉圣乐》的象征意义及文化阐释11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南诏奉圣乐》的象征意义及文化阐释11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南诏奉圣乐》的象征意义及文化阐释11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南诏奉圣乐》的象征意义及文化阐释11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南诏奉圣乐》的象征意义及文化阐释11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诏奉圣乐》的象征意义及文化阐释11页.docx

《《南诏奉圣乐》的象征意义及文化阐释11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诏奉圣乐》的象征意义及文化阐释11页.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诏奉圣乐》的象征意义及文化阐释11页.docx

《南诏奉圣乐》的象征意义及文化阐释11页

《南诏奉圣乐》的象征意义及文化阐释

  唐贞元年间,南诏国国王异牟寻派遣使者到成都向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韦皋表示要向唐王朝进献“夷中歌曲”。

韦皋在南诏所进献的“夷中歌曲”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工,并将这出歌舞命名为《南诏奉圣乐》。

贞元十六年(800年)正月《南诏奉圣乐》“因韦皋以进”到达长安进行表演,“德宗阅于麟德殿”。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南诏奉圣乐》。

  演出结束后,《南诏奉圣乐》的曲目被留在宫中,唐德宗让宫里的“太常工人”传习演奏,并经常在宫廷内进行表演,“殿庭宴则立奏,宫中则坐奏”。

从此,《南诏奉圣乐》成为唐朝的14部国乐之一。

《南诏奉圣乐》集歌、舞、乐于一身,作为一个进京演出的重要节目,《南诏奉圣乐》代表了南诏歌、舞、乐的最高成就,是唐南诏时期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尤为重要的是,《南诏奉圣乐》出现在唐王朝经营西南的重要历史时期,对增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在新、旧《唐书》、《蛮书》等相关文字记录的基础上,对《南诏奉圣乐》中隐含的象征符号和文化意义进行阐释。

  一、《南诏奉圣乐》的演出盛况

  《南诏奉圣乐》在长安的演出整容庞大,声势浩荡。

参加演出的人共有262人,其中歌舞表演64人,赞引――即节目主持2人,乐队伴奏196人。

演出集歌、舞、乐为一体。

其歌、舞相间,以音乐为伴奏。

演出队列以正方形布阵,乐队伴奏分列四角,歌、舞者在中间进行表演。

  演出在乐器伴奏下首先以字舞出场,舞者通过服饰、队形等变化而组成“南”、“诏”、“奉”、“圣”、“乐”5个字。

每舞一字,“舞者北面跪歌”,只有舞“圣”字时没有跪拜,主要是为了表达奉“圣”、崇“圣”之情。

舞“南”字时,唱的《圣主无为化》这首歌;舞“诏”字时,唱《南诏朝天乐》这首歌;舞“奉”字时,唱《海宇修文化》这首歌;舞“圣”字时,唱《雨露覃元外》这首歌;舞“乐”字时,唱《辟土丁零塞》这首歌。

字舞之后,是集体舞《辟四门》和独舞《亿万寿》,接着又演唱了云南民歌《天南滇越俗》四章。

  《南诏奉圣乐》的乐队伴奏分为“龟兹部”、“大鼓部”、“胡部”与“军乐部”4个乐部,用了30种乐器和宫、商、角、徵、羽5个音律为歌舞伴奏。

演出时,“龟兹部”有乐工88人,分为四列排列在“舞筵”的4个角落,“以合节鼓”。

乐器有羯鼓、揩鼓、腰鼓、鸡娄鼓、短笛、大小觜篥、拍板、长短笛、方响、大铜钹、贝;“大鼓部”有2,4人也是分四列“居龟兹部前”;“胡部”有乐工72人也是分成四列排列在“舞筵之隅,以导歌咏”。

乐器有琵琶、笙、横笛、短笛、拍板、大小莆篥;“军乐部”有乐工12人,“列四隅”为《辟四门》伴奏,“服南诏服……节拜合乐”。

乐器有金铙、金铎、搁鼓、金钲。

  二、《南诏奉圣乐》进京演出的历史背景

  7至9世纪,在中国西南出现了一个地方政权――南诏。

南诏传世13代,历经274年之久,基本上与唐王朝相始终。

由于南诏地处西南极边,与唐、吐蕃为邻,因此,在唐朝的西南边疆形成了唐、南诏、吐蕃三方势力错综复杂的纷争局面,成为7至9世纪西南历史发展的主线。

  1 南诏的强大。

唐贞观末年,洱海周围的乌蛮诸部,逐渐形成了10多个酋邦,称为“诏”,这些酋邦相互兼并,留下了6个比较大的酋邦,称为六诏。

蒙舍诏(今云南省巍山县)因位于诸诏之南故称为“南诏”。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南诏统一了洱海地区,成为唐王朝西南一个实力强大的地方势力。

  南诏的强大实际上与唐王朝的扶持是分不开的。

永徽三年(652年),南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兼并了“白子国”并任命南诏王细奴罗为巍州刺史。

在南诏统一洱海地区的过程中,唐朝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唐朝先后攻拔昆明、安戎两城,切断了吐蕃南下的道路,派兵支持南诏攻灭了五诏;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南诏统一洱海地区后,唐王朝又分封皮罗阁为“云南5E",使南诏成为中央王朝支持下的地方统治者。

  2 唐王朝对西部地区的经营。

唐王朝对南诏的扶持与其“分道经略,以讨吐蕃”的策略有关。

629年,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地区,并于贞观七年(633年)建立了吐蕃王朝。

之后,经过653年噶东赞的田制改革,吐蕃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强盛起来的吐蕃向北与唐王朝争夺西域,向南沿西川边境南下与唐王朝争夺西洱河(今云南洱海地区)地区。

唐朝便决定从洱海诸蛮中选择一个加以扶持,让其统一洱海各部,遏制吐蕃势力的南下,减轻西北边境的压力。

权衡之后,唐朝选择南诏。

唐朝之所以选中南诏,是因为南诏地处六诏之南,最靠近唐朝的姚州都督府,便于控制。

加之南诏在政治上一贯靠拢唐朝,“率种归附,累代如此”,所以唐朝选择南诏来完成统一洱海地区的使命。

  3 点苍山会盟。

南诏统一洱海地区逐渐强大之后,于天宝五年(746年)利用滇东爨氏发生内部矛盾的时机占领了爨地。

南诏占领爨地之后,唐朝颇为不满。

于天宝八年(749年)、天宝十二年(754年)和天宝十三年(755年)3次发动战争征讨南诏。

南诏被迫联合吐蕃进行反抗。

天宝十一年(759年),吐蕃正式册封南诏为“赞普锺南国大诏”,南诏不再奉唐正朔,将天宝十一年(759年)改为赞普锺元年。

  大历十四年(779年),唐代宗驾崩,德宗继位,宰相李泌提出“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如此,则吐蕃自困”的战略计划。

同年南诏阁罗凤卒,其孙异牟寻立,异牟寻在清平官郑回的影响下力图与唐朝重建友好关系。

贞元元年(785年),韦皋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成为李泌计划的具体实施人。

新的历史机遇已经到来。

  贞元九年(793年)夏,异牟寻派3个使团带帛书和象征坚定不移的生金、赤胆忠心的丹砂分赴京城,表示“异牟寻愿竭诚日新,归款天子”贞元十年(794年)唐王朝派崔佐时率领的使者来到南诏,正月初五,异牟寻带文武大臣和崔佐时率领的使者一起登上了羊苴咩城附近的点苍山神庙求神灵为双方作证,异牟寻率领大臣虔诚发誓:

“请全部落归附汉朝”、“誓为汉臣”、“永不离贰”。

盟誓文本制成4份,一份呈唐朝天子,一份留南诏的祖庙,一份珍藏于点苍山的神祠,一份沉入洱海之中。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点苍山会盟。

  点苍山会盟之后,唐封异牟寻为“南诏”并赐南诏印,在南诏统领区域设置云南安抚司,由剑南西川节度使兼任云南安抚使。

点苍山会盟结束了天宝战争40余年来南诏与唐王朝对峙的局面,南诏重新归附唐王朝,巩固了唐在西南的统治;唐王朝实现了断吐蕃右臂的战略,从根本上改变了唐王朝在西南、西北边疆的被动局面。

  《南诏奉圣乐》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到达长安进行演出的。

  三、《南诏奉圣乐》中的象征符号及其意义

  《南诏奉圣乐》于点苍山会盟之后6年,千里迢迢从云南赶到长安,并不仅只是一场单纯的文艺演出和音乐交流,《南诏奉圣乐》的歌、乐、舞都包含了许多象征符号,每一个符号都有其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1 歌名和舞名象征。

《南诏奉圣乐》(见《新唐书》)又叫《奉圣乐舞曲》(见《旧唐书》),不管歌名怎么变化,其“奉圣”的主题未变。

“奉”意为“恭敬地献给”,“圣”是古时对帝王的尊称。

歌名就点明了唐王朝和南诏的君臣关系。

实际上《南诏奉圣乐》的整个歌、舞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就是“南诏奉圣”这几个字。

演出用舞蹈队形和服饰的变化舞出“南诏奉圣乐”这几个字,每舞一个字就歌一曲。

舞“南”字,歌《圣主无为化》,指的是唐王朝“无为而治”和“云南的顺化”,这首歌象征了南诏的归顺不是唐王朝通过武力征伐而得来的。

而是通过“无为感化”而臣服的。

这里的“无为”指的是武力的“无为”,实际上,唐王朝从武力支持、册封到韦皋的劝喻,都做了很多工作,从而使南诏感恩顺化、心悦诚服,为此,南诏欢欣鼓舞,这就到了下一首歌“南诏朝天乐”所要表达的意思。

而“海宇修文化”、“雨露覃无外”和“辟土丁零塞”这几首歌则歌颂了唐王朝文治武功,说的是通过四海之内的文化传播、不分内外的雨露恩泽,唐王朝做到了“开疆拓土”、“华夷一家”和“四海一统”。

舞名也有其象征意义,如“辟四门”说的是开疆拓土,“亿万寿”是祝贺唐君主的长命百岁和祝贺唐王朝的基业永存。

  2 舞之象征。

除用歌、舞直接舞出和表达出南诏的臣服和对君王的供奉、崇敬之外,舞蹈的队型和动作都有其象征意义。

如舞者用“羽葆四垂”象征“天无不覆”,用舞蹈队型的“正方布位”象征“地无不载”;将舞蹈队列分四列,以象征春、夏、秋、冬“四气”;舞“南诏奉圣乐”5个字,以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舞者手持“羽翟”以象征文德之治和礼乐教化。

在字舞时,舞者以乐器伴奏为号令,当鼓声响起时“舞者皆拜,金声作而起,执羽稽首”以象征朝觐。

当女子歌“奉圣乐”时,舞者“以六人略后”,以象征东、西、南、北、天、地“六合一心”。

字舞之后,“四十八人分行罄折”以象征“将臣”守疆卫土。

跳《辟四门》之舞时“进舞三、退舞三”以象征天、地、人三才和天统、地统、人统三统的和谐统一。

就是说,《南诏奉圣乐》舞蹈的每一个队型和动作变化都有其明确的象征意义。

  3 乐之象征。

在中国古代,五音即角、徵、宫、商、羽在表示音阶的同时也代表5个方位,即:

角音――东方,徵音一南方,宫音――中央,商音――西方,羽音――北方。

同时,位居中原的中央王朝,以中原为中心,将四面的少数民族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南诏奉圣乐》以此为依据,“用正律黄钟之均。

宫、徵一变,象西南顺也;角、羽终变,象戎夷革心也”。

就是说用“宫”音代表唐王朝,用“徵”音代表位于南方的南诏,用宫音和徵音的变化来表示西南归顺,南方变为了中央王朝的一部分;用代表东方的角音和代表北方的羽来表示边疆少数民族的洗心革面,归于一统。

除音律变化的象征之外,用“鼓声”象征“号令远布”;用“铎”声象征王者广观风俗、体察民情;用龟兹等乐曲象征“远夷悦服”,并敲响象征胜利的“钲鼓”来表示捷报频传。

可以说,基本上《南诏奉圣乐》的每一个乐符都有其象征意义。

  4 舞衣象征。

舞字舞时,“舞人服南诏衣,绛裙襦”,在裙襦上画上鸟兽草木、绘上五颜六色的纹饰以象征天下万物都跟随明君。

当军士歌《奉圣乐》时,“舞人乃易南方朝天之服,绛色,七节襦袖,节有青裸排衿,以象鸟翼”,以此象征百鸟朝王。

当女子歌《奉圣乐》时,舞者有64人,舞者头上的首饰有双凤、八卦、彩云、花鬟等,“彩云,象气也。

花鬓,象冠也”、“小女子字舞,则碧色襦袖,象角音主木;首饰巽卦,应姑洗之气”。

就是说,舞者衣服的式样、纹饰、颜色都有其象征意义。

  5 纹饰象征。

除舞衣上的花纹有其象征意义之外,器乐上也有花纹表示象征。

据《新唐书》记载,在演奏姑洗角之宫的音律时,“乐用龟兹、胡部,其钲、搁、铙、铎,皆覆以彩盖,饰以花趺,上陈锦绮,垂流苏。

按《瑞图》日:

‘王者有道,则仪凤在鼓。

’故羽葆鼓栖于凤凰,钲栖于孔雀,铙、铎集于翔鹭,钲、搁顶足又饰南方鸟兽,明泽及飞走翔伏”凤凰是中国古代吉祥四灵之一,是美好、仁慈的象征,它非梧桐不栖,非竹子不食,非甘泉不饮,它不会伤害有生命的昆虫,也不践踏有生命的小草,当它飞翔,百鸟相随,当它出现就是太平盛世。

因此,龟兹、胡部的鼓上画有凤凰,以此来歌颂唐王朝因“王者有道”而太平盛世。

孔雀也是吉鸟之一,“孔雀开屏”,因“屏”与“平”同音,也表示太平盛世,因此孔雀出现在钲上。

鹭鸟在飞翔时遵守秩序,小不越大,是等级制度的象征,因此在铙、铎上有翔鹭的纹饰。

  6 方位象征。

《南诏奉圣乐》里的方位象征实际上与和乐之象征是一致的,是中国古代的《易经》思想和五行学说的具体体现。

如,在讲音律的运用时,文中讲到“黄钟,君声,配运为土,明土德常盛。

黄钟得《乾》初九,自为其宫,则林钟四律以正声应之,象大君南面提天统于上,乾道明也。

林钟得《坤》初六,其位西南,西南感至化于下,坤体顺也。

太蔟得《乾》九二,是为人统,天地正而三才通,故次应于太蔟。

三才既通,南吕复以羽声应之。

南吕,酉,西方金也;羽,北方水也。

金、水悦而应乎时,以象西戎、北狄悦服。

然后,姑洗以角音终之。

姑,故也,洗,濯也。

以象南诏背吐蕃归化,洗过日新”。

  7 数字象征。

《南诏奉圣乐》的歌、舞、乐里都运用了许多数字象征。

如:

舞“南诏奉圣乐”5个字时“每一字,曲三叠,名为五成”,“分四列,以象四气;舞为五字,以象五行”。

“以六人略后,象六合一心也。

”“裙襦画鸟兽草木,文以八采杂华,以象庶物咸遂;羽葆四垂,以象天无不覆舞。

”《亿万寿》歌《天南滇越俗》时,“歌舞七叠六成而终。

七者,火之成数,象天子南面生成之恩。

六者,坤数,象西南向化”。

舞《辟四门》时,“进舞三,推舞三,以象三才三统”。

这些都是数字象征。

  8 色彩象征。

色彩象征方面如用“黄钟”象征“君声”,用“碧色襦袖,象角音主木”等。

黄,本义为“光”,黄帝就是太阳、光明的意思。

五行学说流行后,东方木是绿色、南方火是红色、西方金是白色、北方水是黑色、中央为土就是黄色,自此,黄色成为统领四方的中心。

中央为土,代表了中国古代以农耕为主体的社会结构。

唐代及以后黄色是皇帝的专用色。

  9 八卦牌的象征。

除在歌舞中体现易经思想之外,《南诏奉圣乐》中还直接运用了“八卦牌饰”,如在舞者的首饰中除双风、彩云、花鬟之外。

还有“八卦”,用八卦“明还相为用也”,意即:

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以致为用。

用“首饰巽卦,应姑洗之气”“,巽在《易经》是“风”的意思;“姑”在古代通“故”,即:

过去之意;“洗”意为洗涤、洗去,以此象征南诏和唐王朝往日的恩怨风吹云散,洗故而纳新。

  四、《南诏奉圣乐》的文化阐释

  《南诏奉圣乐》从歌名、舞名、舞蹈动作到音符、舞者衣服的颜色和配饰,以至于伴奏所用的乐器、乐器上的纹饰等等都有其明确的象征意义。

概括起来,这些象征意义主要包含两个部分的思想内容:

一个部分是对唐王朝的歌颂,如:

圣主无为化、海宇修文化、雨露覃无外、辟土丁零塞、辟四门、亿万寿、三才三统、天无不载、地无不覆等字句都含有对唐王朝的歌颂之意;另一部分就是南诏向唐王朝表示忠心和臣服的部分。

这部分的内容在《南诏奉圣乐》中贯穿始终,随处可见。

如:

歌名、舞蹈动作和队形、官商徵角羽的音律变化、服饰的更替、色彩的运用等等。

实际上,这两部分所表达的都是一个主题,即:

南诏对中央王朝的尊崇和归服顺化。

这一思想是南诏一贯主张的“大一统”思想的具体体现,从最初的“率种归附”到以包容心态任用内地汉族儒生为清平官并派贵族子弟到成都学习汉文化,从点苍山会盟到《南诏奉圣乐》的演出,无不体现了这一思想。

即便是在不得已“背唐”的时候,南诏王阁罗风也于太和城(今云南省大理太和村)立了一块石碑,表明南诏“世奉中国”心愿,表明他的“叛唐”是出于“不得已”,希望其子孙后代在“归唐”的时候,“但指太和城碑及表疏旧本呈示汉使,足以雪吾前过也”,这块石碑就是《南诏德化碑》。

这为后来的南诏归唐打下了伏笔。

这种“大一统”的思想在客观上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稳定和开发,对增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都取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分析《南诏奉圣乐》中所包含的象征符号和意义,我们不难发现《南诏奉圣乐》的音乐、舞蹈场景和真实世界的对应关系。

《南诏奉圣乐》中所有的象征符号都不是无意识的集合,而是有意义的连接,且和现实世界融合、交接而成为一体的。

当《南诏奉圣乐》到达长安,在唐德宗皇帝的面前进行表演时,虚幻的舞台表演转化为现实中的南诏的真实朝拜和拥戴,从而表达了现实生活中南诏“供奉唐朝”、“誓为汉臣”、“永不离贰”的心愿。

《南诏奉圣乐》中的每一个符号都是这一心愿的浓缩和象征。

从这个意义来讲,《南诏奉圣乐》是一场南诏宣誓归顺和效忠的仪式。

其内容是“点苍山会盟”的延续和再现。

只不过点苍山会盟是在神庙前盟誓的形式,而这次是用歌舞演出的形式。

点苍山会盟是唐王朝和南诏君臣关系的重新确定,最终确定的是南诏对唐王朝应尽的规范和责任,而《南诏奉圣乐》是点苍山会盟6年之后南诏愿意,想要并热爱承当这种规范和责任的主动表达。

  通过《南诏奉圣乐》的演出,南诏回顾了过去、定位了自己现在的位置并对未来自己的形象进行了塑造。

回顾因南诏和唐王朝双方对这段历史的了然而简略,如:

用“宫、徵一变,象西南顺也;角、羽终变,象戎夷革心也”,用“龟兹等乐,以象远夷悦服”,用“姑洗角音,以象南诏背吐蕃归化,洗过日新”等等,用简短的音律运用勾勒出唐南诏的天宝年间的历史。

而用“南诏奉圣乐”的歌和字舞、朝天服的更换以及黄钟林种的音律运用等对自己在唐和南诏关系中的位置进行了定位,并运用“铙、铎集于翔鹭”表示自己遵守秩序,小不越大;用凤凰、孔雀的出现表示现在和未来的太平盛世,这是南诏在唐王朝面前给出的现实明证和未来信心。

  总之,《南诏奉圣乐》不是一出简单的乐舞剧。

《南诏奉圣乐》中所包含的思想内容至今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南诏奉圣乐》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如歌、舞、乐和乐器、服饰、数字、色彩、纹饰等如果单个分开来看的话和平常的乐舞剧并没有什么区别,但当他们用一定的意义联结起来并用来表示一种社会规范和价值的时候,所有的东西因其独特的含义而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原始的甚至粗野的东西因其与社会价值的联系而变得高贵起来,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这正是《南诏奉圣乐》意义和关键所在,也正是《南诏奉圣乐》的独到之处。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宁可辛苦一阵子,不要苦一辈子。

2、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3、蔚蓝的天空虽然美丽,经常风云莫测的人却是起落无从。

但他往往会成为风云人物,因为他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