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综全国卷二试题及解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34437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68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综全国卷二试题及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考文综全国卷二试题及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考文综全国卷二试题及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考文综全国卷二试题及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考文综全国卷二试题及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文综全国卷二试题及解析.docx

《高考文综全国卷二试题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综全国卷二试题及解析.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文综全国卷二试题及解析.docx

高考文综全国卷二试题及解析

2013年高考文综地理部分解析版

(新课标卷II)

图1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城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

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1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

1.2005-2010年

A.迁山人口数盘贵州多于四川B.迁入人口数最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答案】1.C

【解析】本体主要考查对我国人口最多省份的了解以及对所给材料的正确领悟,浙江与江苏迁出人口比重相当,而迁入人口比重浙江明显高于江苏;广东、四川在我国人口最多省之列,均接近1亿,贵州和上海人口总数远少于四川和广东,迁出和迁入人口数分别少于四川和广东。

2.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城间的人口迁移

A.延缓了皖、翰、黔的老龄化进程B.延缓了沪,_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帐、黔的城市化水平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答案】2.B

【解析】材料提示,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迁入和迁出均以青壮年为主),皖、赣、黔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以(青壮年)迁出为主,所以会加速老龄化;沪、京、津属于我国发达地区,老龄化进程快,由图可知,上述三地2005-2010年为(青壮年)人口净迁入区,有助于延缓老龄化进程。

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从产品质量。

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据此完成3~5题

3.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于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答案】3.A

【解析】地膜使用在作物播种期,所以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于春季。

4.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地是

A.东南沿海地区B.西南地区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

【答案】4.D

【解析】选择四个区域中相对最干燥且温度偏低(纬度偏高)、土壤水肥容易流失的地区,综合考虑,毫无疑问最佳选择是西北地区。

5.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

①危害作文根系发育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③阻碍土壤水费运移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5.B

【解析】地膜会造成白色污染,危害作物根系,具有“保温、保湿、保土”作用,会阻碍土壤水分运移;有利于土壤温度提升、水分保持。

图2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图2,完成6~8题

6.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台风B.海陆分布C.地形D.大气环流

【答案】6.C

【解析】中部偏东等温线分布密集且呈闭合状,位于台湾山脉,所以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7.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

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

【答案】7.A

【解析】①地地势平坦,位于台湾山脉夏季风的背风坡,年降水量相对最少;

8.樟树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

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可能有樟树集中分布的是

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

【答案】8.B

【解析】樟树适宜分布在海拔较低、坡度较缓、光照条件好的山坡、谷地。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而时,就易形成雾。

图3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

据此完成9—11题。

9.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的主要原因是

A.沿岸暖流提供了充足的暖湿空气B.半岛东侧海湾海水温度较低

C.海陆间气温差异较大D.沿岸寒流的降温作用较强

【答案】9.D

【解析】加利福尼亚寒流经过中低纬加利福尼亚附近温暖海面时,温度降低,水汽凝结而形成海雾。

 

10.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

A.降水较少B.气温较高

C.风力较弱D.光照较强

【答案】10.C

【解析】风力大有利于雾的消散,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风力较小;冬季受盛行西风控制,风力较大。

11.夏季,S市主要受

A.季风影响B.西风带影响

C.低压控制D.高压控制

【答案】11.D

【解析】S市(旧金山)为地中海气候,夏季主要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涯丰畜、多风、植被稀筑。

图5所示区城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派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6分)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8分)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8分)

观点A:

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

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37.(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圣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

图6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 读图6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禅的原因及过程。

(6分)

(2) 读图6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8分)

(3) 简述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按发展选纸业的理由。

(6分)

(4) 就降水条件简述砚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技的原因。

(4分)

42.(10分)旅游地理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区,该地夏宜避暑,冬可滑雪,吸引了大量游客。

图9示意神龙架及其周边地形,图中山峰为神农架主峰神农顶。

说明神农架夏季、冬季均吸引游客的自然原因。

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经过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我国各地不同农作物的播种、收获等的时间相对固定,否则会影响农作物的产全和质量。

2013午4月,东北地区特续低温.大田春播时间普遍比常年推迟7~10天。

分析4月份持续低温对东北地区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44.(10分)环境保护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0示意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分布。

历史上六大名泉都以水质化而著称。

周围山区是这些名来的水源补给区。

近年来,泉水受到污染,部分污染物指标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

说明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和难以治理的原因。

地理答案

1、C  2、B  3、A  4、D  5、A  6、C  7、A  8、B  9、D 10、C  11、D

【解析】【仅供参考】

第1第2题说白了就是考察你审题能力、以及一点常识(中国人口最多的几个省)广东、四川属于我们人口最多的省之列,且都逼近1个亿,这个常识了解了,第1题的AB选项通过率计算量,自然不会错了。

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说白了就是迁入和迁出都以青壮年为主,那么皖、赣、黔迁出人口比重大(就差告诉你了:

青壮年迁出多贝),那么上述省区青壮年走得多了,剩下老年人看着留守儿童,自然人口老龄化自然加重了,而沪,_京、津迁入人口多,迁来的青壮年人多,那么自然延缓了老龄化。

第3题,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可以这么简化题干“我国大部分地区耕作业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收?

”自然是春种秋收,自然选择春季。

第4题,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就是说该地区在比较中应该更干燥(降水更少)、温度偏低(纬度偏高)、土壤养分容易降低流失,那么三点都具备的,或者说就从“最需要保存水分”角度入手,自然选择西北地区了。

第9、10、11,甚至低与模考难度。

9题,沿岸加利福尼亚寒流降温,水汽容易凝结成雾

10题、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风里较大,夏季自然相对风力较弱,雾不容易消散。

36、(22分)

(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3分)

   (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2分)

   风沙在此沉积。

(1分)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2分)

   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3分)

   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分)

(3)观点A:

扩大

   论据:

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2分)

      河流持续搬运泥沙;(2分)

      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2分)

      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2分)

   观点B:

不会扩大

  论据:

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2分)

     河流源地及径流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2分)

     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2分)

     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2分)

37、(24分)

(1)原因:

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

(2分)

   过程:

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4分)

(2)植被变化:

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2分)  沼泽萎缩。

(2分)

   原因:

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

(4分)

(3)速生桉适应性强,成材快,是良好的造纸原料。

(3分)

   发展造纸能增加就业,创造产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3分)

(4)(我国西南地区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区;(2分)

   (有旱、雨两季之分,)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

(2分)

42、(10分)

神农架地处亚热带,(2分)山地海拔较高,(2分)植被繁茂,(2分)夏季凉爽,(2分)冬季有积雪。

(2分)

43、(10分)

东北(农作物春播秋收,一年一熟,)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时间较短。

(2分)

春播推迟7—10天,即农作物生长期缩短了7—10天;(3分)

错过适宜的播种期,扰乱了农作物正常的生长节律。

(3分)

所以,农作物的产量会减少,质量会降低。

(2分)

44(10分)

危害:

泉水(地下水)是重要的饮用水源,人饮用受污染的泉水会危害身体健康;(2分)

引用泉水(地下水)灌溉,会污染土壤,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污染物超标)。

(2分)

原因:

泉水(地下水)(更新速度慢,)自然净化周期长;(2分)

   (深埋地下,)人工净化困难;(2分)

   涉及地区广,需区域联动共同治理。

(2分)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

全国Ⅱ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

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解析】

考点:

史学理论。

能力:

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

“记述内容不一”,“常遇人传颂黄帝事迹”,“择其言尤雅者”。

A项与题干“记述不一甚至荒诞”矛盾;史学著作

历史文献记录没有要求说“一定”(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排除C项;历史文本记录具有主观性,排除D项。

答案:

B

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解析】

考点:

中国古代农业。

能力:

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

宋代“不抑兼并”,即放任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严重,必然导致自耕农手中的土地减少。

(土地是一定的,集中在地主手中的多,自耕农手中的土地就少。

小学数学题,呵呵!

)B项中的流民问题严重,不能从材料中直接得出(不过,该项推测也属合理)。

A、C与材料及史实不符,C项公然与题干冲突。

答案:

D

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

“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解析】

考点:

中国古代商业。

能力:

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

北货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悉盐铁粗重之类,南北互通有无。

B、C从材料中无法体现,且与史实不符。

材料可以体现岭南地区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但仅从南北运输数量,无法直接体现南北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排除A项。

答案:

D

27.清代有学者说: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解析】

考点:

中国古代文化。

能力:

基础知识,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

清代小说兴盛的背景。

依据基础知识可直接作答。

A与史实不符,B与材料无关,D在材料中无体现(材料体现了爱好小说者甚众,与“价值观”的整合无关)。

答案:

C

28.“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解析】

考点:

中国古代戏曲。

能力:

常识。

本题分析:

古代戏曲把人物脸谱化,显然没有真实再现历史,排除A、C;脸谱化的结果可能提升也可能贬低(即歪曲了)历史人物的价值,排除D。

答案:

B

29.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

这反映了清政府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解析】

考点:

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能力:

基础知识,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

清政府在国外设立领事馆,说明清朝抛弃“天朝外交”体制(我是全天下主宰,“天下观”),转向近代外交(国与国外交,“国家观”)。

答案:

C

30.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

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

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

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

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

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解析】

考点:

中国近代经济。

能力:

基本史实,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

“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排除A(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国民党还是有意保护“物权”的);“未得肯定”与“阻止”含义不同,排除B(况且仅是“减租”而不是“抗租”);C项与材料及史实无关。

答案:

D。

31.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

其主要目的是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解析】

考点:

新中国的教育。

能力:

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本题分析:

“全国各高校”开设政治课、文化部举办马列讲座,旨在对“全社会”进行政治教育,排除B。

CD与材料无关。

答案:

A

32.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

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

“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

”这打动了陪审团。

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

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解析】

考点:

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

能力:

基础知识,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

辩护人打动陪审团,说明辩护人得到了多数票支持。

常识:

雅典陪审法庭中的陪审团投票,以多数原则决定罪责及惩罚:

第一轮对被告有无罪责进行投票,如有罪则就进行第二轮投票,以确定如何惩罚。

答案:

A

33.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

“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

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

”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

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C.废除君主立宪制

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解析】

考点:

美国联邦制的建立。

能力:

基础知识。

解题关键:

1787年“3月”,对“现行制度”进行变革。

解题关键为“时间”。

当这封信出台时,美国尚不是联邦制,美国宪法是当年9月份通过的(考查的知识点太细了),排除A;“三权分立”也不是“现行体制”(注意时间),排除B;君主立宪制与美国无关,美国独立时已于英国脱离“母子”关系,排除C。

本题分析:

考生需要知道美国1787年宪法通过的具体时间。

答案:

D

34.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A.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

B.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

C.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

D.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

【解析】

考点:

西方近代代议制度。

能力:

基础知识。

解题关键:

19世纪晚期,德国已完成统一,排除B;19世纪晚期,欧洲各国勾心斗角拉帮结派,但离“战争”还有“时间差”,D项与史实不符。

C项不是“骨子里”的原因,德国的专制色彩是“娘胎”里带的,排除C项。

(C项再解读:

按照“宇宙真理”,那啥决定啥,前者不是“消解”而是“推进”后者才对。

请不要联系此时本地哦!

呵呵~)

答案:

A

35.1931年,斯大林说: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解析】

考点:

斯大林体制。

能力:

基础知识,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

1931,赶超先进国家。

答案:

B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

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

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

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

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

从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

——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

材料二

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正酣之时。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前者以道德文明为核心,后者以科学精神为核心。

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年回国后写道:

“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

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

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

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

影子是谁?

就是这位‘科学先生’。

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

开步走!

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

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孔子、老子、墨子)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哩。

”——摘编自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

(17分)

【解析】

考点:

西学东渐。

能力:

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答案:

(1)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带动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引起人们对科学的重视;相对论的提出是科学领域的重大革命;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大战结束有利于相对论传播。

(8分)

(2)态度:

普遍欢迎,引进宣传。

评析:

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的结果;提升中国的科学水平及民众的科学素养,有助于弘扬科学精神。

(6分)

态度:

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

评析:

西方近代文明暴露出弊端,一战教训;有一定合理性,有助于反思科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高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将西方文明、物质文明与科学等同起来,不利于新文化运动,助长保守思想。

(11分)

答案解构:

第二问中,评析国人欢迎“科学”时,采用的是“原因+积极意义”;评析国人质疑科学时,采用的是“原因+积极意义+消极影响”。

根据本人多次参与高招阅卷的经验,本题会据此“采点赋分”。

题干中如加上“分别”二字,即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国人对科学的态度,会使本题更容易些。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7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

图8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解析】

考点:

东西方政治制度。

能力:

基础知识,概括归纳能力。

解题关键:

由建筑转移到清朝君主专制制度与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对比。

答案:

(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

(8分)

示例:

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

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

(2)概括综合。

(4分)

示例:

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

考生从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可加2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12分。

如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

请从下面所给的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不涂、多涂均按所答第一题评分;多答按所答第一题评分。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

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

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

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