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第五章.docx
《货币银行学第五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银行学第五章.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货币银行学第五章
第五章中央银行
■第一节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央行的体制比较
■第三节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第四节央行的资产负债
■第五节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第一节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中央银行:
◆一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的金融机构;
◆是统领一国金融体系、
◆控制全国货币供应、
◆实施国家货币政策的最高金融机构。
一、为什么要有中央银行(必要性)
1、货币统一的需要
二、中央银行的发展
■中央银行的发展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7世纪中叶到1843年,初创时期。
■第二阶段,从1844年至20世纪30年代,逐步发展完善阶段。
■第三阶段,二战以后。
这一阶段中央银行的功能更加齐全,突出特点是确立了财政与中央银行分权制衡制度并重视政策调控职能的发挥。
这一职能的产生,大大提升了中央银行的地位和作用,中央银行日益被当作与政府并列的社会力量看待。
在这一时期发达国家中央银行掀起了国有化浪潮,并不断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建立起国有资本形式的中央银行制度,推动金融自由化发展。
特别是80年代以后,重视货币政策、减少政府干预、保持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呼声越来越高,以至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把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作为健全中央银行制度的实践问题向其100多个会员提出来。
二、中央银行的发展
■1、英格兰银行
2、美国中央银行
■1791年美国国会暂时批准成立第一银行,但是在各州银行的反对中停业。
3、建立中央银行的途径
■私人或国有商业银行演变而成。
老牌资本主义中央银行一般由此演变,如英格兰银行。
三、中国的中央银行
■1、中国中央银行的演变。
■在清政府和北洋政府时期,户部银行和交通银行都曾部分行使过中央银行的职能。
2、中国人民银行
People'sBankofChina
■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次年开业.
■1948年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成立,
■1949年迁入北京,并在各地迅速建立区行、分行、支行等分支机构。
■1969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并入财政部,成为财政部所属的二级机构。
■1978年3月恢复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为部级单位。
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及组织结构
(一)职能
■调节职能
■监管职能
■服务职能
(二)组织结构
1、最高权力机构
■决策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理事会和货币政策委员会
■执行机构:
行长办公会议
■监督机构:
人民银行金融稽核监督局
2、总行内部职能机构
■支付与科技司、货币发行司、货币政策司、信贷管理司、计划资金司、调查统计司、银行司、非银行金融机构司、会计司、国际金融司、金融稽核监督局、外资金融机构管理司、金融稳定局等
3、分支机构
■9家一级分行
第二节央行的体制比较
第二节中央银行的体制比较
一、所有制形式
二、央行的组织结构
■1、单一央行制。
国家专门设立央行机构,纯粹行使各项央行职能。
可分为一元式和二元式
对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的讨论:
■中央银行是否应保持独立性?
(中央银行权利与责任的界定)
■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强弱与经济发展中的哪些因素(物价、就业率、经济增长率等)相关,关联度有多大?
三、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
(一)央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独立性
♠央行作为特殊的金融机构,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央行与政府的工作侧重点不同
♠央行可与政府其它部门政策互补和制约
(二)央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央行与政府的最终目标是统一的
♠央行的宏观调控是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组成部分
♠央行履行职责需要得到国家的授权
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内涵:
1)建立独立的货币发行制度,以维持货币的稳定
2)独立地制定或执行货币金融政策
3)独立管理和调控金融体系
■(三)央行与政府关系的类型
■1.独立性较强(美/德)
央行直接对国会负责
■2.独立性较弱(法/意)
央行隶属于政府
■3.独立性居中(英/日)
央行名义上隶属于政府,实际上拥有较大独立性
我国人民银行的相对独立性
◆四、央行的金融监管体制——模式
五、美国中央银行
■1791年美国国会暂时批准成立第一银行,但是在各州银行的反对中停业。
美联储组织结构图
■1.联邦储备银行
■12家联邦储备区内各设有一家联储银行,并可在本储备区内的其他城市设立分行。
■2.成员银行
■所有的国民银行(在货币监理处注册的商业银行)都必须是联储体系的成员,而在各州注册的商业银行则不必加入联储体系。
■1980年通过了《放款存款机构管制和货币控制法》,规定1987年之前所有银行必须在联储保有准备金,并且所有银行都能平等享有联储体系提供的各种便利,如贴现贷款和支票清算等。
这样就缩小了成员和非成员之间的差别。
■3.联储体系理事会
■联储体系的最高领导层,设在华盛顿。
其7名成员由总统提名、征得参议院同意之后任命。
为防止总统控制联储体系,理事任期长达14年且不连任,同时理事的任期错开。
■4.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
■由联邦理事会的7名成员加上
第三节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第三节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一、中国央行的性质
■1、中央银行是国家机关。
2、央行的宗旨
为社会公众创造灵活方便的支付手段,满足生产和流通的客观需要。
3、央行业务活动原则
应处于超然地位,在执行业务活动时,不应受到行政和其他部门的干预。
二、央行的三大职能
1、发行的银行
(2)货币发行制度currencyissuesystem
①经济发行:
根据社会经济(交易和生产)需要而发行货币。
(3)中国货币的发行原则
(4)发行程序
(5)货币回笼currencywithdrawal
•货币回笼——向银行存入现金的过程及其结果:
业务库把超过库存限额的人民币交入发行库。
2、银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业务——清算业务
我国票据清算业务
存款准备金depositreserve
■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包括:
—库存现金;
—法定存款准备金;
—超额存款准备金。
3、政府的银行
•
(1)代理国库。
•国家金库:
简称国库,是负责统一办理国家预算收支的出纳机关。
◆央行的金融监管职能——原因
三、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丧失了独立性,央行往往会沦为政府弥补预算赤字的工具,政府就可能滥伐钞票造成通货膨胀。
■央行独立性:
央行作为主管货币政策、垄断货币发行机构,究竟应该在多大程度上独立于最高行政机构的意志。
第四节央行的资产负债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第四节央行的资产负债
一、资产负债表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单位:
亿元
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
■根据资产负债表的基本恒等式:
■资产总额=负债+资本项目
■资产总额=存款机构准备金存款+其他负债+资本项目
■所以,存款机构准备金存款=资产总额-(其他负债+资本)
二、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
1、货币发行业务。
•是央行主要的负债,为商品流通和交换提供手段,也相应筹集了社会资金。
美国央行的负债项目
■1)发行美钞,主要是联邦储备券,最主要的负债项目。
■2)银行存款,即商业银行等各类存款机构存在联邦储备系统的准备金。
■3)美国财政部存款。
增加,银行准备金减少。
■4)外国及其它存款。
增加表明本国企业向外国签发支票金额增加,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会减少,而外国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相应增加。
■5)其他。
三、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1、贷款和再贴现业务
(2)再贴现rediscount
■商业银行用客户贴现过的面值100万元的票据,向中央银行再贴现;
■假定商业银行实际取得贴现额88万元,票据到期日为180天,按月利率计算(6个月)
2、央行的证券买卖业务
◆与准备金政策和再贴现相配合,调节控制货币供应量;
◆缓解财政收支不足;
◆协助政府的公债发行与管理。
3、央行金银外汇储备业务
■黄金的安全性强,兑换性和盈利性不及外汇,保管成本也很高;
■但外汇的持有有风险,所以适当确定此三者的比例。
美国央行的资产项目
■1)持有的各种证券
■2)贴现贷款,包括再贴现和再贷款。
■3)黄金和特别提款权证书账户
■4)硬币,它是由美国财政部发行的,代表的是财政部的债权,所以联邦储备系统手中的硬币构成它的一项资产。
■5)收款过程中的现金项目等。
四、财政赤字和基础货币
■政府财政预算赤字是一种间接影响基础货币量的因素。
■为了弥补预算赤字,政府可以采用三种方法:
增税、发债或发行通货。
1.税收融资
政府为购买计算机征税1亿元,公众取出1亿元存款,交给政府,应缴税款也相应减少1亿元。
但是,在政府支付计算机货款时,又发生与前述政府存款减少相同的情况。
因此,税收融资对基础货币影响的净结果是零。
■2.债务融资
■公众购买债券时,准备金减少;政府支出后,准备金又增加。
对基础货币的影响也为零。
■但是,对此有争论。
如果债务融资引起债券供给增加,利率上升。
如果利率上升超过央行的目标值,央行不得不入市干预,买入债券将引起货币供给增加。
当然也有可能公众为了支付更多的税而预先增加储蓄,将使债券市场得到平衡。
由于债务融资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比较复杂,目前尚难定论。
■3.发行通货融资
■在许多国家,财政部拥有发行通货的权力,可以通过发现通货来支付政府开支,这将导致基础货币的增加。
■财政部不能直接发行通货,而只能发行证券时:
如果向公众发行债券,然后获得自己后再支出,这对基础货币没有影响;但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从公众那里购买这批债券,这将导致基础货币的等额增加。
第五节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monetarypolicy:
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经济目标,采用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贷规模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一种。
■它是一个包括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货币政策的效果等一系列内容在内的广泛概念。
一、货币政策的目标
⏹1.货币政策目标的形成
⏹1930s以前,西方各国存在各种形式的金本位制度。
维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及物价稳定是当时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二战后的美国国会通过就业法案,具体地将充分就业列入经济政策的目标。
⏹1950s起,美国着重强调经济发展速度问题,把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增长作为当时的主要目标。
⏹1950s末期以后,美国国际收支出现巨额逆差,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受到严重威胁。
许多国家提出平衡国际收支的经济目标。
⏹因此,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发展为四个,即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
2.货币政策目标的具体含义
●
(1)稳定物价。
●所谓稳定物价,就是指在某一时期,设法使一般物价水平保持大体稳定。
●
(2)充分就业。
●较高的失业率不但会造成社会经济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很容易导致社会和政治危机。
●失业有两种情况:
一是摩擦性失业,即由于经济制度的动态结构调整、技术、季节等原因造成的短期内劳动力供求失调而形成的失业;二是自愿失业,即劳动者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或嫌工作条件不好而造成的失业。
⏹(3)经济增长。
⏹对一个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4)国际收支平衡。
⏹指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持平、略有顺差或略有逆差。
通常指除外汇储备项目以外的其它项目的收支是否平衡。
3.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
■1)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之间存在一种此高彼低的交替关系。
■当失业过多时货币政策要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就需要扩张信用和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人数;同时由于需求的大幅增加,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物价上升。
反之,如果货币政策要实现物价稳定,又会带来就业人数的减少。
■2)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随着经济增长,对进口商品的需求通常也会增加,结果会出现贸易逆差;反之,为消除逆差,平衡国际收支,需要紧缩信用,减少货币供给,从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3)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也存在矛盾。
■要刺激经济增长,就应促进信贷和货币发行的扩张,结果会带来物价上涨;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就要采取信用收缩的措施,这有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我国关于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观点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法》所宣布的货币政策目标为:
“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在“稳定”与“增长”之间,有先后之序,主次之分。
二、货币政策工具
■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三大政策工具:
1、再贴现政策
■
(1)规定贴现贷款的条件。
■
(2)规定贴现率。
再贴现的作用
■
(1)引起的波动程度又远比法定准备率为小,因而一般都经常调整再贴现率来控制货币供应量。
再贴现的局限性
■
(1)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为中央银行不能强迫或阻止商业银行申请再贴现。
2.存款准备金政策
■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调整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改变货币乘数,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地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法定准备金的调整一般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是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二是对超额准备金的影响。
社会货币供应量过多→央行提高存款准备率→货币乘数变小或超额准备金减少→降低信用创造能力或降低贷款规模→银根偏紧→利率上升→抑制投资→货币供应量减少。
■降低法定准备率,导致货币乘数提高,就能放松银根,扩张经济;提高法定准备率,货币乘数缩小,就可紧缩银根,收缩经济。
3、公开市场政策
公开市场操作的优点
从事公开市场操作时需注意:
(二)选择性政策工具
■选择性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针对个别部门、企业或特殊用途的信贷二采用的政策工具,这些政策工具可以影响商业银行体系的资金运用方向以及不同信用方式的资金利率。
1.间接信用控制工具
■1)优惠利率。
央行对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制定较低的贴现率或放款利率,作为鼓励这些部门增加投资,扩大生产的措施。
■2)预缴进口保证金制度。
为抑制进口过分增长,中央银行要求进口商预缴进口商品总值的一定比率的外汇存于中央银行,以减少外汇流失。
比率越高,进口换汇成本越高,其抑制作用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这一措施主要是在国际收支经常处于逆差状态的国家使用。
■3)消费者信用控制。
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
■5、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对证券交易的各种融资活动进行控制。
■2、直接信用管制手段。
依据有关法令,对商业银行信用创造业务进行直接干预。
对利率的依赖
■中国使用最多的政策工具是利率。
从1996年5月1日至1999年6月10日,连续7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后来又对利息收入征税。
后来又有一次。
是连续8次(一年期存款利率从1996年的10.98%降到2.25%)。
■中国是一个以管制利率为主的国家,绝大多数利率由中央银行代表政府制定。
■利率水平很难反映公众对未来的预期,利率结构也易于扭曲。
■中国的贷款利率低,与实际的民间的贷款利率相差很大,能得到银行的贷款成为人们牟取私利、贪污腐败的重要因素。
3、道义劝导
■中央银行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和威望,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发出书面通告、指示或口头通知,甚至与进入机构负责人面谈等形式向商业银行通报经济形势,劝其遵守金融法规,自动采取相应措施,配合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
以影响其放款和投资方向,从而达到控制和调节信用的目的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
三、货币政策传导
■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非常复杂,它包括货币政策的实施、货币政策的工具、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和控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1.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1)中间目标的选择:
从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到货币政策目标实现之间有一个相当长的作用过程。
在作用过程中,需要及时了解政策工具是否得力,估计目标能不能实现,为此,需要设置中介指标。
中介指标的选择是否正确,关系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能否实现。
■中介指标的选取要符合如下一些标准:
■⑴可控性,⑵可测性,⑶相关性,⑷抗干扰性
选择中介指标的标准
■2)中间目标体系
■中间目标分为两类:
一类是操作目标,又叫近期目标,包括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一类是效果指标,也称远期目标,包括利率和货币供应量。
超额准备金
基础货币
利率
货币供应量
关于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的说明
■根据供求分析的结论,利率和货币总量指标不兼容,中央银行可以实现其中一个,但两者不能同时实现。
■中央银行追求货币总量的指标意味着利率的波动;中央银行遵循利率指标会导致货币供给以及基础货币等准备金总量的波动。
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2.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如何引起社会经济生活的某些变化,并最终实现预期的货币政策目标,就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1)早期凯恩斯主义的利率传导机制理论
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其最初思路可以归结为:
2)资产价格渠道
■A.汇率渠道
■汇率对净出口的影响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利率下降导致本币存款吸引力降低,导致本币贬值,一定条件下会增加净出口,继而总产出增加。
故传导机制为:
M→r→e→NX→Y
B.股价渠道:
托宾的q理论和消费的财富效应
以托宾为首的经济学家沿着一般均衡分析的思路,把资产价格,纳入传导机制,认为沟通货币、金融机构一方与实体经济一方之间的联系,并不是货币数量或利率,而是资产价格以及利率结构等因素。
传导的过程是:
货币作为起点,直接或间接影响资产价格PE;资产价格,主要是股票价格,对现存资本存量价值的评估,它与资本重置成本的比值q,将影响投资行为。
过程可以表示为:
■另一种借助股票价格的货币传导渠道是依靠消费的财富效应来运转。
■消费支出时消费者毕生的资财所决定的,这种资财由人力资本、实物资本以及金融财富所构成。
金融财富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便是普通股。
因此当货币扩张导致股价上升时,金融资产价值上升导致消费者毕生资财增加,从而消费上升。
M→Pe→财富→消费→Y
3)信贷渠道
■A.银行贷款渠道。
商业银行不仅为大企业提供间接融资,而且为一些无法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中小型企业提供信贷资金。
M→银行存款→银行贷款→I→Y
B.资产负债表渠道。
公司的资产净值越低,贷款给这些公司所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就越大。
故净值的下降会导致贷款的减少,进而引起投资下降。
■货币政策通过多种途径来影响公司的资产负债表。
■首先,扩张性货币政策使股票价格上升,增加公司的资产净值,使得投资增加。
M→Pe→净值→贷款→I→Y
■其次,降低名义利率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改善了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因为它增加了现金流,因而降低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M→r→现金流→贷款→I→Y
最后,由于债务一般是事先确定的,并且利率是固定的,通胀的增加会使债务减少进而会增加公司的实际价值。
M→P(未预期物价水平)→净值→贷款→I→Y
四、货币政策的效果
■1.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
■货币政策的时滞
■政策从制定到获得效果,需要经过一段时间,这叫做“时滞”。
如果收效太迟或难以确定何时收效,则政策本身能否成立也成问题。
■时滞由三部分组成:
认识时滞,从需要采取货币政策行动的经济形势出现到中央银行认识到必须采取行动所需的时间;决策时滞,是指从中央银行认识到必须采取行动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的这段时期;外部时滞,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的时间。
■微观主体预期的对消作用
■当一项货币政策提出时,微观经济主体会立即根据可能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预测,从而很快地做出对策。
面对微观主体的对策,推出的货币政策可能归于无效。
■其他:
如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政治因素等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2.货币政策的执行原则
如何处理货币政策与经济周期的关系,最早的原则是“逆风向”调节的“反周期货币政策”。
这种模式的货币政策是经济趋热,相应紧缩;经济趋冷,相应扩张。
概括称之为“相机抉择”。
对于反周期货币政策的批评先是来自货币主义。
他们主张货币政策应该遵循固定的货币增长率的规则。
对于这种主张,概括为“单一规则”,或简称为“规则”,以区别于“相机抉择”。
■3.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
■1)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的配合。
对经济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2)紧的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配合。
有效刹住恶性通货膨胀,但要付出经济萎缩的代价。
■3)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配合。
适合于在财政赤字较大,而经济处于萎缩的状态时采用。
■4)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配合。
适合于在经济比较繁荣,而投资支出不足时采用。
六、发达国家货币政策操作的发展与新变化
■1.将法定准备金制度改变成零准备金制度
■20世纪90年代,德国、法国、日本和美国等国家都大幅度地降低了准备金率;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先后实行了零准备金制度。
■所谓零准备金制度,不是不要缴纳准备金,也不是解除准备金制度,而是规定商业银行在结算日的准备金余额为零的制度。
出现零准备金制度的主要原因:
■1)商业银行已经不再需要法定准备金来保障它的流动性。
■2)法定准备金异化成商业银行额外负担的法定“准备金税”,法定准备金制度因此具有某种财政的含义,而不具有货币政策工具的意义。
■3)准备金制度的实施有悖公平的原则,越是大银行越可以少交准备金、越是小银行越是要承担准备金税的负担,准备金负担的不公平也使其失去了调节所有商业银行信用创造规模的功能。
■4)市场的完善、金融环境的稳定、央行操作水平和未来可预见性的提高减少了商业银行的准备金需求。
■5)电子货币的流通和发展降低了对准备金的需求。
■零准备金制度实施,货币乘数会趋于无穷大吗?
2.利率制定的“通道/走廊机制”(“利率走廊机制”)
■背景:
■1.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都降低或取消了法定准备金率;
■2.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电子结算系统和电子货币的发展大大减少了发达国家对基础货币的需求,许多选择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中央银行都意识到货币需求的高度不稳定,货币增长率不再是预告通胀的适当指标。
■此两方面的因素促使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放弃货币量调控而转向了利率的“通道/走廊”调控。
■央行采用货币政策实施的通道/走廊机制表明,中央银行仍然可以有效地设定类似联邦基金利率的银行间隔夜利率。
■在典型的利率走廊操作中,操作区间的上限为中央银行的贷款利率,在清算资金出现不足时,商业银行可以此利率向中央银行申请抵押贷款;下限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利率,商业银行的清算余额(或超额储备)可以此利率存在中央银行。
■在这样的设定下,短期市场利率与存贷款利率变动的时间序列轨迹便形似一条“走廊”,即“利率走廊”,也称为“利率通道”。
隔夜利率iff
3.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把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实现价格稳定、增强央行可信性的重要手段。
⏹根据伯南克的观点,通货膨胀目标是由官方公开宣布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达到的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