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预防与保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18593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9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区预防与保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社区预防与保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社区预防与保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社区预防与保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社区预防与保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区预防与保健.docx

《社区预防与保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区预防与保健.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区预防与保健.docx

社区预防与保健

社区预防与保健重点

第一章

1.预防医学的特点

1)预防医学的工作对象主要是群体;

2)预防医学的工作重点是健康及亚健康人群;

3)预防医学以研究人体健康与环境的关系为主;

4)预防医学采用的是宏观与微观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研究方法;

5)预防医学的对策产生效应的时间多是疾病/传染病可能发生/流行之前,具有较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2.社区预防与保健的策略---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

又称病因预防主要针对无病期。

对疾病发生的生物、物理、化学、心理、社会因素,提出综合性预防措施,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消除致病因素,防止各种致病因素对人体的有害作用是一级预防的主要任务。

措施:

免疫接种、健康教育、婚育咨询、高危人群保护、职业病预防、卫生立法、改善环境卫生

2)二级预防:

临床前期预防主要针对发病早期。

在疾病尚处于临床前期时做好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预防措施。

以预防疾病的发展和恶化,防止复发或变为慢性疾病等。

措施:

筛检、病例发现、年度体检、自我检查

3)三级预防:

又称临床预防主要针对发病期和康复期。

着眼于康复,力求减轻疾病的不良后果。

对患者及时有效地采取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后遗症,防止伤残。

措施:

积极有效的临床措施、各种干预、功能训练等

三级预防原则是预防医学的核心,它体现对个体及群体在疾病发生前后的各个阶段的全方位预防,是实现人人健康这一最高医学目标的重要条件。

3.影响健康的因素:

1 环境因素。

2 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

3 卫生服务因素。

4 生物学因素。

4.医学模式的转变:

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5.社区预防与保健的基本原则:

1 以健康为中心。

2 以人群为对象,群体与个体兼顾。

3 以家庭为单位。

4 以循证保健指导决策。

5 实施综合性社区预防保健措施。

6 注重实施过程的监测与评估。

7 预防保健项目应坚持横向管理。

 

第二章

流行病学概述

1、流行病学的概念

研究人群中的疾病、健康状况和卫生事件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通过研究,提出合理的预防保健对策和措施,并评价这些对策和措施的效果,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目的。

2、流行病学的特征

1)群体特征(区别其他医学学科最显著特点)。

2)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

3)对比的特征(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核心)。

4)卫生统计学的特征

5)社会医学的特征

6)预防为主的特征

3、流行病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1)观察法:

不对被观察者的暴露情况施加任何干预。

描述性研究:

现况研究:

又称横断面研究或现患率研究,包括普查和抽样调查。

筛检

生态学研究:

包括生态比较研究和生态趋势研究。

常规资料分析和纵向研究

还包括:

爆发调查、病例分析、个案分析。

分析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

2)实验法:

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试验

人为控制条件;随机分组;均衡可比;干预措施

3)数理法:

又称理论流行病学,用数学公式和模型研究疾病流行的规律,定量反映病因、宿主、环境和环境对疾病发生的影响及其动态变化。

4.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和用途:

1 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

2 探讨病因和影响疾病流行的因素。

3 临床诊断、治疗和估计预后。

4 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5 疾病预防与控制的效果评价。

5.患病率与发病率的区别:

(意义包含在里面)

1 患病率是观察期间某时点横断面上人群存在某病的频度,是静态的、横向的;而发病率是对疾病进行动态的、纵向的观察。

2 分子不同,发病率的分子是新发病例数,患病率的分子是新旧病例数;分母不同,发病率的分母是暴露人口数,患病率的分母是平均人口数。

3 意义不同,发病率用于描述疾病的分布,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和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患病率主要用于病程长的慢性病的研究,研究慢性病流行情况和防治效果,为医疗发展规划和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6、“疾病的三间分布”的概念:

指疾病在不同人群、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中的发生频率(人群、地区、时间)

常用指标:

发病率、罹患率、死亡率、病死率、续发率、感染率、生存率

第3节现况调查

1、现况调查概念

对某一人群中的疾病或健康状况在某一时点或在短暂时期内的分布情况进行的调查,又称横断面调查或现患率调查。

所用的主要指标是患病率

2、现况调查的用途

1)描述分布:

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

2)提供疾病致病因素的线索:

描述某些因素与健康状态之间的关联,建立病因假说

3)疾病监测:

评价考核措施的效果

4)确定高危人群:

5)确定正常参考值范围

3、现况调查又称现患率调查或横断面研究,计算出的率为患病率。

4、普查计算出的率为期间患病率。

适用:

A.患病率高的疾病;B.有简便诊断方法的疾病;C.有切实治疗方法的疾病。

5、抽样方法:

(抽样误差:

分层抽样<系统抽样<单纯随机抽样<整群抽样)

1 单纯随机抽样。

2 系统抽样(机械抽样、等间隔抽样)。

3 分层抽样。

4 整群抽样。

5 多级抽样(多阶段抽样)。

6、现况调查的种类

1)普查:

指为了了解某病的患病率或健康状况,于一定时间内对一定范围的人群中的每一成员所作的调查或检查。

条件:

有足够的人力、物资及设备用于发现、治疗疾病

普查的疾病患病率较高

普查的疾病有较简易而准确的检测手段或方法

优缺点

优点:

确定调查对象比较简单,可获得疾病的三间分布资料,对疾病的流行因素有一定的启示

缺点:

普查对象多、期限短,易漏查,调查质量不易控制,不适用于患病率低,诊断复杂的疾病

2)抽样调查:

指只调查某人群中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人,即统计学上称为样本的人群,根据调查结果估计该人群某病的患病率或某些特征情况。

“以小窥大”,“以局部估计总体”

原理:

随机化的原则、每个单位都有同等机会被抽中、样本足够大

优缺点

优点:

节省人力、物力、时间,调查范围小,工作易做细致

缺点:

设计、实施比较复杂、重复和遗漏不易发现、不适用于变异过大的资料、不适用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

 

第4节病例对照研究

1、病例对照研究的原理

以现在确诊的患有某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通过询问、实验室检查或复查病史,搜集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的暴露史,测量并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中各因素的暴露比例;经统计学检验,若两组差别有意义,则可认为因素与疾病之间存在着统计学上的关联。

2、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不用背,理解)

优点:

1 可同时研究多个因素与某病的关系。

2 可以较快地得到对于危险因素的估计。

3 省时、省钱、省人力,易于组织实施。

4 适用于低发病率或罕见病的研究,因为不需要众多的研究对象。

5 不仅适用于疾病的病因学探讨,而且可广泛应用于其他研究,如暴发调查、健康状态、某些医学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因素的研究等。

缺点:

1 不适用于研究人群暴露率很低的因素研究,因为所需要样本量大,不易做到。

2 不能直接计算发病率。

3 暴露与疾病的时间顺序难以判断。

4 难以避免选择偏倚、信息偏倚及混杂偏倚。

5 论证强度较队列研究弱。

3、病例对照研究的类型:

按研究目的:

探索性病例对照研究。

检验性病例对照研究。

按配比分类:

不匹配病例对照研究。

匹配病例对照研究(群体匹配、个体匹配)。

匹配又称配比,即要求对照在某些非处理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保持一致,目的是对两组进行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

4、暴露的定义以及暴露因素

指研究对象曾经接触过某些因素,或具备某种特征,或处于某种状态。

通常把导致疾病事件增加的暴露因素称为危险因素或致病因素;

把导致疾病事件降低的暴露因素称为保护因素。

5、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

1)属于观察性研究方法与实验研究相区别

2)设立对照与描述性研究相区别

3)研究方向由“果”到“因”与队列研究相区别

4)不能确实证明暴露与疾病的因果关系统计学关联

6、病例对照研究的用途

1)广泛探索疾病的可疑危险因素

2)深入检验病因假说

3)为进一步进行队列研究提供明确的病因线索

7、暴露与疾病联系关联强度(OR)

又称比值比(oddsratio,OR):

表示疾病与暴露之间的联系强度。

指病例组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除以对照组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即病例组的暴露比值/对照组的暴露比值)。

它反映了暴露组的疾病危险性为非暴露组的多少倍:

当OR=1时 表示暴露与疾病无关联;

当OR>1时 疾病的危险因素,称为“正关联”,说明暴露使疾病的危险度增加;

当OR<1时 疾病的保护因素,称为“负关联”,说明使疾病的危险度减少。

指标意义:

可信限包括了无效值(OR=1),说明联系无显著性。

8、病例对照研究的偏倚包括:

1 选择偏倚:

定义:

是指由于选入的研究对象与未选入的研究对象在某些特征上存在差异而引起的误差,常发生在研究的设计阶段。

包括:

入院率偏倚、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检出症候偏倚、时间效应偏倚。

2 信息偏倚:

定义:

又称观察偏倚或测量偏倚;是由于测量暴露与结局的方法有缺陷造成的系统误差;发生在研究的实施过程中。

包括:

回忆偏倚、调查偏倚。

3 混杂偏倚:

定义:

由于一个或多个既与疾病有关,又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有关的外来因素的存在,掩盖或夸大了所研究的暴露因素与疾病的联系,这种现象或影响称为混杂,其所带来的偏倚叫混杂偏倚。

控制方法:

A.研究设计阶段:

随机化、匹配B.资料分析阶段:

分层分析、多因素分析。

第5节社区干预试验

1、社区干预试验的概念

是指现场实验的一种扩展,是以一个完整的社区或行政区域为基本单位,以人群为研究对象,对某种预防措施或方法的效果进行考核或者评价所开展的实验观察。

研究现场:

社区

研究对象:

人群

比较两组人群的结局,对比分析两组之间效应上的差别,从而判断干预措施的效果。

常用指标:

1 事件发生率:

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不良事件发生率、生存率、保护率、保护指数发病率、抗体阳性率。

2 绝对危险降低率(ARR)。

3 相对危险降低率(RRR)。

4 预防一例不良事件需治疗总例数(NNT=1/ARR)。

适用范围:

1 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

2 评价媒介生物控制的效果。

3 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

4 评价环境改变的效果。

2、社区干预试验设计的组成部分

计划、干预计划的实施、干预效果的评价、结果总结

 

3、社区干预试验的设计原则

1)目标明确,方案步骤具体

2)干预措施具体,可操作性强,有针对性,对人安全、无害

3)选择人群适合、接受干预措施

4)随访期限

5)评价指标客观、特意、易观察

6)根据资料性质选择适合统计学方法

7)符合伦理

8)有效、经济

 

第6节筛检

1、疾病筛检的定义

通过快速的试验和其他检测措施,在健康的人群中去主动发现有病、或可能有病但外表健康的人。

筛检试验(screeningtest):

就是用于识别健康人群中未被发现的某病患者或可疑患者,或高危个体的特殊方法。

2、筛检的目的

1)达到二级预防

2)达到一级预防:

危险因素的筛检可使某些慢性病达到一级预防

3)了解疾病的自然史,开展流行病学监测

3、筛检试验与诊断试验的区别

筛检试验诊断试验

对象不同:

健康人或无症状的病人病人

目的不同:

把病人及可疑病人与无病者区分开来病人与可疑有病但实际无病的人区分开来

要求不同:

快速、简便、高灵敏度科学性、准确性

费用不同:

简单、廉价一般花费较贵

处理不同:

阳性者须进一步作诊断试验以便确诊结果阳性者要随之以治疗

4、筛选试验评价的指标:

1 评价真实性的指标:

灵敏度与假阴性率、特异度与假阳性率、正确指数、似然比、符合率。

2 评价可靠性的指标:

一致率。

5、筛检实施的原则

1)选择适当的筛检方法

2)有确诊该疾病的诊断方法

3)有有效的治疗手段

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也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政府立即处置的危险事件。

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

1)突发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是突然发生、突如其来的。

一般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是不易预测的,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与转归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2)公共属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危及的对象,不是特定的人,而是不特定的社会群体。

所有事件发生时在事件影响范围内的人都有可能受到伤害。

3)危害的严重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对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这种危害既可以是对社会造成的即时性严重损害,也可以是从发展趋势看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

8、暴发调查以及程序与步骤

暴发调查是指疾病暴发通常起初原因不明且发展迅速,欲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需要获得及时、真实和足够的资料。

全面、深入的暴发调查是整个工作的关键。

步骤:

(1)暴发的核实

(2)准备和组织(3)现场调查(4)资料整理(5)确认暴发终止(6)文字总结

第七章

1、地方病

由于某些地区的土壤、水和食物中某些元素过多或不足影响到人体的总摄入量,致使在当地人群中出现特异性的地方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又称为地方病。

2、原生环境:

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次生环境:

人类活动下形成的环境,环境污染是主要问题。

3、环境污染与环境污染物

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pollution):

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环境污染物(environmentalpollutant):

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

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后者为主

4、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

广泛性、多样、复杂、长期性

5、公害以及公害病

公害(publicnuisance):

严重的环境污染。

特点:

区域性,多为人为,连续污染,受害人数多,动植物同时受害

公害病(publicnuisancedisease):

区域性的严重环境污染

6、环境污染物的分布、迁移与自净

1)分布与迁移(Distribution,transplantation)

影响因素:

污染物本身理化性质、环境条件

非生物环境中:

物理作用(稀释、扩散、沉降):

浓度

化学反应(氧化、还原、水解、中和):

分解、无害化

生物体内:

生物转化、生物蓄积、生物分解、生物放大、生物富集:

污染物种类、浓度、毒性(多数无害化)改变

例如:

Cd、Hg、DDT:

生物富集、无机汞甲基汞

2)环境污染物的自净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环境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

自净是运用环境自身能力消除污染物的重要途径。

环境的自净能力有限,主要取决于环境的结构、状态和污染物的性质、数量

7、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环境致病因素的健康效应

2)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

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长期性

3)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

(1)急性损害(acuteeffect):

环境污染物在短期内突然增高时,引起机体急性中毒

(2)慢性作用(chroniceffect):

是由于毒物在体内的蓄积(物质蓄积)或由于毒物对

机体微小损害的累积(机能蓄积)所致。

(3)远期作用(remoteeffect):

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

第2节空气与健康

8、大气圈:

地球表面包围的很厚的并随地球旋转的空气层。

包括对流层(是贴近地面的一层,最靠近地表且密度最大气象变化复杂和人类生命活动的关系最密切)、平流层、中间层、热层。

9、太阳辐射光谱

紫外线(波长200-400nm)、可视光线(400-760nm)、红外线(760nm-1mm)

10、紫外线有利有害作用

UV-A320-400nm,长波紫外线:

色素沉着作用

UV-B275-320nm,中波紫外线:

抗佝偻病作用、红斑

UV-C200-275nm,短波紫外线:

杀菌作用

紫外线的有害作用:

1)眼损伤:

白内障、雪盲、电光性眼炎

2)皮肤损伤:

光照性皮炎、光感性皮炎

3)皮肤癌4)产生光化学烟雾

11、红外线(infraredray)作用

生物学作用的基础:

热效应,具有抗炎、镇痛作用

长波红外线(1400-3000nm):

穿透能力较弱,主要加温皮肤表层。

短波红外线(760-1400nm):

穿透能力较强,可加温组织深部。

有害作用:

皮肤烧伤、热射病、红外线白内障

12、可见光(visiblelight):

产生视觉、生理现象发生节律性变化

13、空气负离子含量较多,有利于人体健康。

14、大气污染只要来源

工业企业:

燃料的燃烧和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气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交通运输:

主要指汽车、飞机、火车、轮船、拖拉机、摩托车等机动交通工具

生活炉灶:

生活用燃料主要是煤制品,其次是煤气、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

15、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primarypollutant):

由污染源直接排入大气环境中,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pollutant):

排入大气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它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理化性质不同于次污染物的新的、毒性更大的污染物

16、大气污染对健康的直接危害:

1 急性中毒:

烟雾事件

a.煤烟型烟雾事件: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多诺拉事件、伦敦烟雾事件

b.光化学型烟雾事件(汽车尾气在紫外线光化学作用下经转化产生光化学烟雾而引起):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生产事故: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印度异氰酸甲酯泄漏事件

2 慢性危害及远期影响

a.长期刺激作用产生炎症

b.心血管疾病

c.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d.慢性中毒

e.变态反应

f.致癌作用

 

17、大气污染对健康的间接危害:

1 温室效应---CO2。

2 臭氧层破坏---CFCs(氟利昂)。

3 酸雨---pH值小于5.6。

4 影响小气候和太阳辐射。

5 其他。

18、光化学型烟雾事件:

由于汽车尾气中NOx和烃类在强烈日光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产生的光化学烟雾而引起的。

著名的光化学型烟雾事件: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19、温室效应的定义及其产生原因、对人类的影响

由于人类活动造成CO2等温室气体释放过多,温室气体大量吸收来自地表辐射的红外线引起的近地面气温增高、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

产生的原因:

大量燃料燃烧、大面积森林砍伐引起的CO2↑

温室效应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对发病率的影响:

病原微生物繁殖↑,改变生物传媒和病原体的地理分布,原始病毒从冰川融化而进入环境

2)对死亡率的影响:

炎热地区炎热季节:

死亡率↑、寒冷地区寒冷季节:

死亡率↓

20、臭氧层空洞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臭氧层空洞是人类使用含氯氟羟CFCs各类化学物质造成的。

破坏平流层的臭氧层,紫外线强度升高。

臭氧层空洞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皮肤癌增多

2)大气光化学氧化剂增加导致的健康危害

3)免疫系统抑制

4)白内障发病率增加

21、大气中主要污染物:

SO2、NOx、颗粒物、光化学烟雾、二噁英、多环芳羟

22、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

1 燃料燃烧:

SO2、颗粒物、CO、CO2、NOX、烹调油烟。

2 人类活动:

呼气、大小便、汗液、烟草烟雾。

3 建筑和装饰材料:

矿渣砖、瓦、水泥、再生材料、化工产品、石棉。

4 家用化学品:

洗涤剂、清洁剂、粘合剂、涂料、除害药。

5 室外大气污染物进入:

大气中SO2、NOx、颗粒物、冷却空调(军团菌)。

23、空气污染的卫生评价标准指标:

1 二氧化碳:

居室内的CO2浓度≤0.1%(日平均值)。

2 微生物:

室内细菌总数≤2500cfu/m3。

3 悬浮颗粒:

室内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日平均值≤0.15mg/m3。

4 其他有害气体:

A.CO,室内CO浓度1小时均值≤10mg/m3B.SO2,室内SO2浓度1小时均值≤0.50mg/m3。

5 其他评价参数:

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规定,对夏冬两季室内温度、相对湿度、空气流速、新风量以及其他室内有害物均作了量值规定。

 

第3节饮水与健康

24、介水传染病流行特点

①水源一次大量污染后,可出现爆发性流行,绝大多数病例的发病日期集中在该病最短和最长潜伏期之间。

但如水源经常受污染,则病例可终年不断

②病例的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绝大多数患者都有饮用同一水源的历史

③一旦对污染源采用治理措施,加强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

25、生活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

1 流行病学上安全,饮用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不会有发生和传播介水传染病的危险。

2 化学组成对人体有益无害,水中含有对人体有益的物质,不引起急、慢性中毒,不影响子孙后代的健康成长。

3 水的感官性状良好,水应无色透明,无臭异味,不含肉眼可见物,为人们乐于饮用。

4 水量充足、取用方便,能满足居民用水的需要。

26、生活饮用水常规检验项目分为四类:

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细菌学指标、放射性指标。

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

保证水的感官性状良好。

毒理学指标和放射性指标:

保证水质对人体健康不产生毒素和潜在危险。

细菌学指标:

保证水质在流行病学上安全。

27、富营养化---氮、磷。

水俣病---汞、甲基汞。

痛痛病---铬。

28、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

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水进入湖泊、河流、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

29、氯化消毒的机制

消毒剂:

漂白粉(Ca(OCl)Cl)、漂白精(Ca(OCl)2)

有效氯:

含氯化合物中具有杀菌能力的有效成分

反应式:

Cl2+H2O----》HOCl+H++Cl-

杀菌机制:

穿过微生物细胞壁、强氧化作用、对病毒的作用:

对核酸的破坏

30、常用的氯化消毒方法

1)普通氯化消毒法:

加氯量0.5mg/L~2.0mg/L,加氯接触时间30min~60min

适用于水质变动小、污染轻、不含酚的水

游离性余氯:

水中≥0.3mg/L;管网末梢≥0.05mg/L

2)过量加氯消毒法:

加氯量达5mg/L以上,余氯量达1mg/L~5mg/L,消毒后需脱除过高

的余氯。

适用于严重污染的水源水

3)持续加氯消毒法:

适用于农村井水

17、普通氯化消毒方法

1)煮沸消毒

2)紫外线消毒;253nm处消毒力最强

消毒方式:

浸入式;水面式

优点:

接触时间短、效率高、不影响水的臭和味

缺点:

无持续杀菌作用、耗资大

3)臭氧消毒

优点:

效果好;用量少;接触时间短;pH值适用范围广;不影响水的感官性状;不产生副产物

缺点:

技术要求高;投资费用大;投加量不易调节;需用第二消毒剂

4)碘消毒

第4节职业与健康

31、职业性有害因素包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