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第10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18546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概论第10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社会学概论第10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社会学概论第10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社会学概论第10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社会学概论第10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学概论第10章.docx

《社会学概论第10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概论第10章.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学概论第10章.docx

社会学概论第10章

社会学概论第10章

第十章文化

第一节什么是文化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定义很多,许多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都下过定义。

有人作过统计:

自1871——1951年80年里,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64条之多。

人类学的鼻祖泰勒是现代第一个界定文化的学者。

他认为:

文化是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它作为社会一分子所习得的任何才能与习惯,是人类为使自己适应其环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总成绩。

W.H.Kelley对它提出了以下的批评:

(1)定义的方式有毛病,这种方式永远不能将概念所包含的全部内容都罗列出来,“其他”虽可概括未罗列出的东西,但如果没有别罗列出来,就容易被人忽略。

例:

定义中没有列出“语言”,而语言是文化中重要的部分。

(2)整体一词不合适,文化的组成部分之间是有矛盾的,强调整体就只突出了和谐。

(3)人类创造出的文化,不一定是为了改善生活,也有破坏的一面,例:

核武器。

美国社会学家Davidpopenoe则从抽象的定义角度对文化作了如下的定义:

一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就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它包括这些价值观和意义在物质形态上的具体化,人们通过观查和接受其他成员的教育万而学到其所在社会的文化。

此定义的前两句概括了泰勒的第一句,文化对于人类来说,就象是本能对于动物一样,都是行为的指南。

RobinFOX更进一步指出:

文化和本能的性质相通:

(1)二者都为某一种族成没员所共有。

(2)大部分文化行为也象本能一样,是潜意识的,不必通过思考而才学到。

将它的刺激就能引起特定的反应。

(3)后天学习而得。

二、文化的构成及社会化。

1、文化的构成。

DAvid总结文化的要素主要为3个:

符号,定义和价值观,这些是用于解释现实和确定好与坏、正确与错误的标准:

包括语言和符号。

(2)规范准则:

对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中人们应该怎样思想,感觉和行动作出的解释,包括习俗、道德、宗教和法律。

(3)物质文化——实际的和艺术的人造物体,它反映了非物质文化的意义,包括:

机器、工具、衣服、房屋等等。

2、文化的演化。

(1)文化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文化的发展使人类能根据它的有利条件来改变环境,以及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来适应改变了的环境条件,在产生文化以前,人类只能通过生物进化来适应环境的变化,文化使人的适应过程加快了许多。

(2) 文化促进了人体生物进化。

(3)文化本身成为人类环境中的一种力量,它无论是范围上、影响上都变得和环境一样重要,而且自己也处于动态进化过程中。

第二节符号与语言

一、符号。

文化的存在依赖了人们创造和运用符号的能力。

1、什么是符号?

指能有意义地表达某种事物的任何东西。

2、符号的功能

(1)传递和保存复杂的信息。

(2)借助符号人类可以创造文化和学习文化。

(3)帮助我们理解抽象概念。

二、语言

1、定义

语言是最重要的一套符号。

狭义:

限于口语、文字

广义:

各种姿态、如眼神、手势、以及一切有意义的动作,即无声语言,也就是符号构成的意义世界。

语言的重要性:

社会的实质是意义世界,而语言是贮藏、赋予、理解和沟通意义的象征系统,没有它,人与人之间根本不可能沟通,社会也就无法组织起来,也就谈不上文化了。

2、语言的两个要素及其关系

语言是由象征组成的体系,它包含两个要素:

意义、物质形式。

1)物质形式包括:

物体、形状、行动、颜色、教育等,是传递意义的媒介。

注意:

使用象征时,我们只知觉到事物的物质形式,而不是它的意义。

2)意义不是物质形式的内在本质,而是由人们赋予、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建立的,再通过教化代代相传。

3、语言的功能:

(1)沟通媒介,思想媒介。

(2)语言反映和塑造现实。

语言反映现实:

语言是人在生活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自然也是人类现实状况的反映,

语言不仅反映物质环境,也反映社会环境。

语言也反映现实社会的文化和进步。

语言同时也记录过去,是过去文化的化石

语言更是社会深层结构的反映。

2、语言塑造现实

语言塑造现实并不是说语言可以无中生有,而是指客观世界给人类的各种乱纷纷的刺激,必须经过语言整理才能成为人类知觉的现实:

我们感觉到的现实世界,已经是经过语言整理过的世界。

第三节规范体系

什么是规范?

社会学家把对人们在特定情况下应该怎样行动、思想和感受的期望叫规范。

规范就是行为的准则,包括习俗、道德、宗教和法律。

习俗最广泛,道德是习俗的一部分,宗教与习俗并不等同,但是宗教所涉及的行为守则和信念常常也会成为习俗的一部分,所以二者是交叉关系;法律是大人群社会的产物,从习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随着现实的变化已逐步从习俗分化出来,有时甚至与习俗相冲突。

一、习俗

1、定义

习俗:

即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或意念,日久相沿而成的习惯。

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

衣、食、住、行、婚姻、社交、丧葬、生产、祭祀等等,无所不包。

2、习俗的内容

1)做事的方式。

由于人类所从事的活动通常不是各自孤立的,因此,习俗不仅牵涉到个别的做事方式,而且是多个活动联成一起的整个程序。

(2)仪式(如典礼)

仪式分类:

A,过渡礼仪,指个体或群体的身份或地位转变时的活动程序。

B,强化礼仪,因为它们是指隔一段时间所进行的活动,每

(3)禁忌:

禁止某些行为的习俗。

这主要是由于早期社会里,人类对周围环境认识不足,摸不清自然的规律,因此心理上行为上对一些自然现象存在一些戒备。

产生戒备的原因:

神秘的原因和功利的原因。

习俗与社会制度的关系:

紧密相关:

与生产和流通相关的习俗,称为经济制度;与婚姻生育等活动有关的称为家庭制度;与公共事物管理及权力分配有关的习俗就称为政治制度;与崇拜自然有关就称为宗教制度等等。

3、习俗的约束力

在任何社会里习俗都是人们生活的成法,都对人们的行为有着一定的约束力,但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它的强度不一样。

会,习俗对社会的约束力十分强大,因为:

1)、传统的灵验使人对它产生敬畏:

早期社会里人类依赖前人的经验作为解决生活的主要依据;

(2)、习俗的单一使人觉得它有无可争议的正确性。

特点:

A,它是自发的:

B,它又是强制的。

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比较,习俗的约束力不是那么强烈,因为:

(1)现代社会生活复杂,变化快,许多问题单靠传统习俗解决不了。

(2)现代工业都市人口众多,民族成份复杂,习俗就不单一,各有不同习俗,使得习俗对现代人的约束力减小。

4、习俗的保守性和庸俗性。

(1)保守性表现在:

习俗既然是生活的成法,行为的指南,在一定时期内,它就只能是衡量其它事物的标准,而不是被衡量的对象,因此,它就必然是保守的,固定的,拒变的。

(2)庸俗性:

人是过时习俗文化的最大阻力,群众不仅是习俗的承担者,也是执行者,当少数人认识到某些习俗或道德不合时宜而不愿遵从时,就会受到民众的压力。

这是习俗的庸俗的一面。

二、道德

1、道德概念

什么是道德?

道德是与社会利益有关的习俗。

涂尔干:

“道德的行为,它符合集体的行为”,Harman:

道德是建立在对公众有利的行为守则。

道德与习俗的关系:

道德蕴藏于习俗中,习俗中正确的意念与社会利益有关的部分就是道德。

因此,道德与习俗是同一事物在不同层次上的表现,但它不是习俗的全部,只是与社会利益有关的习俗才是道德。

总之:

道德包括两类行为守则:

一是与社会利益有关,二是与社会基本价值有关,当然社会利益与基本价值有重合的地方,例如杀人行为,不仅动摇社会秩序,而且侵犯神圣的个体生命。

2、行为与道德情绪

道德情绪,即违反道德守则引起的情绪,道德包括多种行为守则,彼此之间引起的社会反应不是相同的。

一般来讲,某种行为所牵涉的利益越大,所触及的价值越基本,所引起的道德情绪就越强烈。

三、宗教

宗教是人类的主要文化项目,在所有己知的社会中都有这种活动,特别是在早期社会,差不多所有的习俗都由鬼神的维护。

宗教与道德的关系:

1、十分密切。

它对人的行为有着很大的调节作用,发挥着道德的功能。

(1)内容方面,二者有许多重合之处。

例:

都教人向善

(2)宗教统一道德守则

由于人类的是非标准不一致,因而产生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行为准则,为了使人在毫无疑问的情况遵守守则,就必须要借助宗教的力量,借助超自然的力量来统一因人而异的是非标准。

(3)宗教加强道德的威慑力。

前面讲过,人的道德生活有自觉的一面,也有被迫的一面,道德代表社会的要求,有时与个人利益和欲望不一致。

要保证个人遵守规章,除了教化外,还必须有这样或那样有形无形的强制力量。

然而人常常独处,因而做了不道德的事也不会被人发觉,这样就使社会制裁失去效力,此时,只能借助超自然力量。

人认为鬼神是无所不在的,“抬头三尺有神灵”,人的行为,逃不过神明的监视,困此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天见地见,不可越轨。

宗教与道德密切相关,如果说有区别,那仅仅是制裁者的区别,宗教是超自然的力量,道德是社会力量。

2、宗教加强了道德对行为的约束力,但却使道德流行僵化。

如前面所讲的,道德和习俗一样,都是人类为适应环境而产生出来的。

生活的条件转变了,道德也得相应更改。

但宗教却常常拖它的后腿,以致于它不能适应社会的环境,这是宗教对道德的反作用。

它之所以拖后腿,是因为它所触及的东西都变成了神圣的东西,宗教统一道德标准,同时,并赋予了它们不可变更的特质,

四、法律。

1、什么是法律?

是由国家颁布的用来控制人类行为的规范,即国家维护的行为守则。

2、法律的特点:

(1)强制性,法是无情的,法律与习俗不同,后者是自发的,逐渐的、无意的形成的,前者是由政府制订、明令公布、强制执行的。

(2)法律是大人群社会的产物。

由小人群所组成的社区主要靠强制性的习俗规范,或叫习惯法,它严格意义上讲不属于我们指的法律范畴。

(3)法律是普遍的,抽象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3、法律与习俗的关系。

法律的基础建立在习俗之上,是从习俗那儿产生的。

然而,法律建立在习俗上,却超越了习俗,它基本上以惩罚为主,因此缺乏了人们对道德所怀有的情愫和观念。

此外现代社会人口众多,民族成分复杂,不同的社群有不同的习俗,法律作为统一和最高的规范标准,凌驾于各种习俗之上。

第四节物质文化

一、什么是物质文化:

文化的物质形态——机器、书籍、衣物等叫物质文化。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利用周围的自然环境为人类生活服务,把土地、树木、岩石、动物等自然资源变成遮蔽物和工具等,以提高自己的生存机会和丰富自己的生活,从而形成人类的物质文化体系。

二、物质文化的实质和功能。

1、物质文化的实质是技术水平、可获资源和人类的需求三者的结合,因此,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其物质文化特点不一样。

例:

早期人类技术简单,需求朴素,解决交通问题的方式主要是背、马拉、牛拖等,现代技术高度发达,需求强烈,交通用的是汽车、火车、习机。

2、功能:

储存非物质的价值观和该文化中的规范。

例:

考古发现的不是意识上的东西,而是物质文化残品,它们可以再现该时代的价值观及规范。

3、物质文化与人:

人创造了物质文化并改变它,但它一旦产生又成为社会中一个固定的部分而对人产生影响,让我们一生都必须去适应它。

例:

人设计了建造了城市,但城市生活对生活在其中的人的生活产生了永久的影响。

计算机:

我们创造了它,现在少儿孩子们却必须适应电脑时代。

第五节分析文化

当社会学家们观察宗教信仰、礼仪庆典、风俗习惯或文化的其它方面时,提出的最基本问题:

文化的这个方面为什么得以存在?

对这个基本问题,学者们基本上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的,这里我们介绍3种方法:

功能主义、意识形态、生态学的。

一、功能主义的探讨方法:

认为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是文化元素,文化就是由一个由不同因素、包括文化特性和文化丛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整体,他们探求一个特定的文化特性或文化丛在整体中的功能,认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特性或文化丛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有某种特定的功能。

功能主义最早是英国人类学家的主要研究方法,二战后在美国被社会学家普遍使用,他们的文化概念不仅表示价值观和信仰,也指由价值观所决定的行为。

他们提出了“文化特质”概念,认为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是文化元素或叫作文化特质。

每种文化中都有千百个这样的文化特质,但它们都包含在几个有限的“文化丛”中。

文化丛,即一些紧密联系的文化特质的群集,这些群集在社会中以独立的单位发挥职能。

功能主义认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特性或文化丛的存在是由于它能够发挥一种重要的社会功能。

2、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

一种文化特性的存在也可以是归结为它对某个社会集团利益的保护上促进作用,当一种观念、价值观、规范等有利于某个社会集团,因此被这个社会集团所鼓励和发扬时,这种文化单位就被叫做意识形态。

这种观点的假设是每个社会存在着互相冲突的文化要素,各自都受到某种利益集团或阶级的支持。

把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社会科学家们试图发现哪个集团支持哪个观念、价值观,为什么?

例:

SwansonGay的《宗教与群体》就是用意识形态探讨方法进行文化分析的例子,他试图说明16世纪的欧洲的不同君主为什么有的接受天主教,有的接受基督教,认为这些君主们选择的标准是看这些教派是否支持他们的政治权力。

三、文化生态学

生态学认为,文化特性是由其资源和周围环境的限制、以及这些环境的变化所决定的。

由于这种研究方法与对有机体及环境的关系的研究的生态学相似,故称文化生态学。

文化生态学的奠基人是:

StewardJulian.在他的“Theoryofcultouralchange”(文化变迁理论)里,他对具有同等狩猎技术的不同社会的社会结构进行了对比,发现这些社会都使用相似的工具:

弓箭、长矛、陷井狩猎,但社会结构不同。

社会经济活动受到周围环境条件的影响,别的领域例如宗教、法律、艺术等文化要素也一样。

第六节文化的差异与一致

一、文化振荡

文化的差异性是文化的主要特征,每种文化都适应于特定的自然和社会条件。

文化生态学家们让我们了解到了文化形成的自然条件,但文化的形成除了由自然条件决定外,也决定于社会条件,而且,社会因素对文化的影响力有时比自然条件还要大。

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不仅不同社会的文化有区别,同一社会的文化也有区别。

“文化振荡”的概念

所谓文化震荡: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所在社会的文化薰陶,潜移默化,不知不觉间接受了一些基本的假定前提和价值观念,由于这些东西从未受到过挑战,因此默认它们是理所当然,不容置疑的,但当我们走到一个阳生的社会,发觉那里的生活方式与当事人与自己这些自幼接受的东西大不一样时,经常会产生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甚致在心灵上产生很大的激荡,这就是文化震荡。

文化震荡的程度,一方面受文化差异的程度影响,文化差异越大,震荡越大,另一方面受个人的背景因素影响,个人所学的文化越单纯,过去接触其它文化的经验越少,文化震荡越大。

2、文化共性:

文化中相似的基本特征即文化共性,又叫文化通象。

由于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构造,面对的自然及社会环境也有相似之处,因此,有些文化现象在几乎所有己知的社会中都存在,这就叫文化共性。

差异是主要的,共性要次要的。

二、我族(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性。

1、什么是我族中心主义?

以自己的民族或群体的文化为标准来评价其它文化,并认为自己的文化是正确的,别人的文化是错误的。

我族中心主义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倾向,因此也可以讲这是一种文化通象。

2、我族中心主义的原因:

(1)源于习俗

(2)与爱国主义有关:

一个国家和社会为了团结一致,总会树立一些共同效忠的象征,以培养人民的归属感。

例如早期社会的图腾,现代国家的国旗国徽国歌等。

我族中心主义并不限于国家和民族,同一社会中不同群体这间也有这种倾向,故也可称作我群中心主义。

3、我族中心主义的功能:

(1)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如果社会中的成员们相信他们文化中的价值观和规范是正确有益的,他们就会努力遵守他们,从而促进社会秩序和稳定。

(2)妨碍文化交流:

极端的我族中心主义会妨碍促进社会发展的文化交流,导致社会隔绝,甚至可能被滥用于政治目的,例:

希特勒。

三、同一社会内部的文化差异

1、主体文化与次文化

主休文化:

在多种文化并存时,总有一个居于支配地位,这种文化就叫主体文化。

次文化:

主体文化以外的文化即次文化,又叫圈内文化——同是一个小圈子的。

并不是多民族的国家才有次文化,处于不同生活层面的人群也会产生次文化,一般来讲,它主要由职业类型、种族类别、地区差异等形成。

阶层:

生活在不同阶层的人往往生活上有很大差异:

位于不同的社区,在不同的学校念书,上不同的餐馆、看不同的书报、思想不同的问题,因此,不同阶层的人,就各自有不同的次文化。

职业也产生次文化:

学生文化、警察文化。

年龄:

老年文化、青年文化。

每个复杂社会都由许多种文化组成,社会中个人常在一个以上的文化中发挥作用。

2、边缘人与对立文化。

边缘人:

指的是那些挤身于两个以上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的夹缝中的人,性格别具特色,称为边缘人。

之所以有边缘人,是因为文化可以塑造性格,双重文化自然就薰陶出双重性格。

对立文化:

与主体文化发生冲突的文化,叫对立文化。

对立文化与次文化是有区别的:

次文化是自然的,不知不觉发展出来的,对立文化则是在主体文化之外另树一帜,次文化与主文化只是有差异,而对立文化与主文化是有对抗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