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和项羽的作文.docx
《刘邦和项羽的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邦和项羽的作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刘邦和项羽的作文
篇一:
《和项羽有关的优秀作文》
与项羽有关的高考作文
永远的项羽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以其伟大的失败而被称之为英雄的异类,从他去世之后,他的名字就定位了人类生存的某种状态,或许可以说,因为有了他才弥补了人性卑鄙自私的先天缺陷。
后人出了许多书来谈论他,有记实的、有杜撰的、有褒义的、有贬义的,但无论何种版本,都不约而同地在表现一种精神--大气蓬勃。
他就是项羽,一个作为历史人物,因人性制约理性而失败,作为男人,因不屑理性而突出人性魅力的英雄。
他深刻。
史书记:
籍(项羽)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
书,足已记名性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
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根据这段记载,项羽该是个不学无术的人,但在他的一生中,却证明他勇力世无披敌,若此为学剑不成,何为有成呢,又在秦末一大段的历史中,率领千军万马,攻城略地,战无不胜。
这又怎么是略知其意呢,难道在那个英雄辈出的乱世,身为鼠辈,也能横行?
这不得不让人想起另一位伟大人物诸葛亮对自己学习方式的评价:
不拘一格。
他无畏。
在令秦国彻底丧失元气的一战中,史书记:
项羽引兵渡河,皆沈(沉)船,破釜,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九战,大破之。
这一章,把项羽作为男人的大无畏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从此,破釜沉舟作为兵法诞生于世,被后来的军事家屡屡运用,但那只是不掺杂感情色彩的谋略,而不再是男性阳刚魅力的升华。
随后而来的一战,把项羽的无畏与霸气挥洒到极点:
楚击秦,诸候将皆作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地,诸候军无不人人揣恐,破秦军,项羽见诸候,诸侯将进辕门,莫敢仰视……。
试想,在荆旗招展的营盘之中,闪闪发光的刀光戈影之下,一个巨大的身型屹立在一群与他一样的男人面前,那些人绻缩在地上,低着头。
战战栗栗,这一刻的项羽在想什么呢,是意气纷发吗?
恐怕未必,也许他感到的是悲哀和孤独,他以自己为镜,映射出人性的懦弱。
他以他人为镜,映射出自己的卓越。
他痛苦了,因为他知道天地间唯我英雄,于是他屠城,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他烧宫,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面对废墟,他的心波澜不惊,万物在他眼中早为荒芜。
最后他发现自己没有了激情,他找了个理由:
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
他举兵归楚,这个多情的举动,令一双始终恶狠狠盯着他的卑鄙眼睛看到了希望。
那人是刘邦。
项羽的高傲,使他背离天时,在刘邦臣服于他的时候,他有无数次机会下手杀掉这个人,但他没有。
他不屑。
项羽的孤独,使他丧失地利,有人告诉他:
关中阻山背河,四塞之地,地肥饶,都可以霸,但他没有,没有依托的心迷失在自我崇拜的幻境,他需要在一个熟悉的环境,去用一种从前的心态复苏自己。
而刘邦呢,在项羽的光环中越来越是自卑的刘邦,已嫉恨的无以附加,他流氓出身的小人心性使他善于伪装,既然不能如项羽般傲岸绝世,做千古英雄第一人,那就打败他吧。
他想。
阴谋诡计永远是摧残诚实勇敢的致命武器,它能令仁者束手,勇者无策。
然后再堂而皇之的冠以“胜者王候败者寇”,那就变的理所当然。
但任何一个肯在第三者角度看待历史的人,都不会容忍蹂躏真实。
随之而来的战争是不公平的,在刘邦一次次的战败中,刘邦一次次的求和乃至于求降,项羽一次次的应允。
是他大度吗?
可能不是,可能是他不相信世上有为了追求成功而抛弃人格、背离人性的人。
也可能是他在做人的颠峰上“高处不胜寒”期翼一个可与之匹敌的对手。
总而言之,在那一幕历史剧里,他始终是主角。
我看项羽
李清照有诗云: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在很多人眼里,项羽是一个忠肝义胆的豪杰。
他叱咤风云的伟业,所向披靡的战绩,在秦汉交替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
曾几何时,举世共仰,千秋景慕。
项羽因之而成为历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着实为后人所景仰。
然而,项羽毕竟是一个悲剧式的历史人物。
他的悲剧,不仅是历史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而他的悲剧性格,无疑张扬了他的人格魅力。
(论点)
项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于他的“义”,而这个“义”也恰恰演绎了他的个人悲剧(分论点)。
古人云:
“义者,宜也。
”又云:
“行而宜者谓之义”。
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当,言而得体,便可称其“义”。
然而,“义”是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
项伯为报救命之恩,向张良通风报信,可称得上“义”,可此举客观上却帮助了刘邦,使得沛公在鸿门宴中能化险为夷,此举又谓之不“义”。
两军对垒,项羽却不忍弑杀刘邦,纵虎归山,最后成
就了刘邦的霸业,实乃对敌人的“义”,而对自己不“义”。
项羽的“妇人之仁”与“义”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
可以说,项羽重义而轻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剧。
(理智与情感的关系,项羽情感大于理智)
项羽的性格悲剧还表现在他的刚愎自用。
韩信始在项羽麾下,“言不听,话不用,故倍楚而归汉”;陈平效力于项王,“累谏不受,乃封其金与印,仗剑亡,归汉于武”。
此二人均有经国之伟,济世之才,然而却不为项羽所用。
亚父范增,尽心尽力,鞠躬尽瘁,亦未免被猜忌。
最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是韩信;七出奇计,困项王于垓下的是陈平;十面埋伏,逼项羽走江东的是张良;乌江渡口取项羽头颅的竟然是项王“故人”王翳。
项王的刚愎自用,终于让自己饮下了“四面楚歌”的恶果。
可以说,过分借重于武力而忽视智谋,也是造成项羽性格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应是不能知人善用,不听人言,不信任,猜忌,浪费人才。
(对比手法)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的悲怆无疑已成为千古绝唱。
假如项羽不固守那狭隘的“义”,假如项羽那么,意气风发,衣锦还乡,击筑高歌《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将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会是刘邦了。
篇二:
《关于写刘邦的作文刘邦其人》
关于写刘邦的作文刘邦其人
关于写刘邦的作文刘邦其人
哈尔滨市阿城区第六中学校初一(7)班宋含章
刘邦,一个杰出的人物。
所谓杰出人物,大多是指在某一方面出类拔萃,可刘邦不同,他在好多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刘邦Vs项羽
能屈能伸是刘邦。
使刘邦最终战胜西楚霸王项羽的是什么?
是性格,刘邦赢得起也输得起,而项羽却赢得起输不起。
在鸿门宴上,因为刘邦事先买通了项伯,所以在项庄舞剑时,他才得以平安无事。
席间,尽管项羽一再刁难刘邦,刘邦却并不给予反驳,他深知自己的兵力远不如项羽,于是他就一直吹捧项羽,使刚愎自用的项羽飘飘然,错失了杀死刘邦的最佳时机。
后来刘邦借由离开项营,逃出了他的控制范围。
后期,项羽被刘邦追到乌江时,亭长要用船送他过河,他却说:
“天要亡我,我渡过去有什么用?
”自刎而死,放弃了重整旗鼓、卷土重来的唯一机会。
刘邦以能屈能伸胜了项羽。
刘邦Vs曹操
用人不疑是刘邦。
虽然刘邦和曹操并不是一个时期的人,但是对比二人,我们也能从中发现刘邦的过人之处。
曹操是一个矛盾的人,他既使用人才,又怀疑有才之人,担心手下的人对他不忠。
比如司马懿,他知道司马懿军事本领大,于是让他领兵打仗,可是曹操又害怕他发展壮大之后会造反,于是就处处限制司马懿。
而刘邦则不同,手下有萧何治国,韩信领兵,张良出谋划策,这三个人的本领都十分突出。
刘邦对他们用人不疑,因为他可以很好地调节君臣之间的关系,君臣之间的>合作自然也就很愉快了。
刘邦以用人不疑胜过曹操。
{刘邦和项羽的作文}.
刘邦最大的长处是集众人之长方为自己长。
他很清楚自己治国不如萧何,领兵打仗不如韩信,出谋划策又不如张良,可他却能让这些人在一起为自己效力。
这才是他最大的闪光点!
刘邦以知人善用为自己夺得了皇帝的宝座,并且手下有大量人才,自己尽可高枕无忧。
刘邦,不愧一代豪杰!
指导教师刘忠学《关于写刘邦的作文刘邦其人》
篇三:
《鸿门宴》关于项羽和刘邦的作文素材》
鸿门宴》关于项羽和刘邦的作文素材
话题1:
“悔恨”
项羽,昔日的楚霸王,纵然有盖世神功也无法改变楚国破灭的事实。
乌江旁,他已被敌军层层包围,空气中飘荡着象征繁盛的楚歌,悠远婉转。
此刻,他刚毅无比的心开始脆弱起来,看到四处躺着的无数兄弟,他懊恼曾经的刚愎自用,悔恨楚国的大好局势和弟兄的生命葬送在自己手里。
怀着深深的自责,他把刀架在了自己脖子上,刹那间,血染红了乌江河畔,倒映着半边天空。
残阳如血,楚歌依然哀婉缠绵。
一个巨人倒下,却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在《垓下歌》中流露出了几分哀愁,几分无奈。
在我看来,他是充满棱角的多边形,纵使有豪迈的气概,称霸的壮志,却只能在四面楚歌之时放纵形骸,苍凉的歌颂只能让滚滚的乌江为之伴奏,又有何颜面见江东父老?
他的锐气,他的突兀,他的彰显,让历史也惧怕三分。
“序八州而朝同列,吞二州而亡诸侯”的始皇已将天下扰得惶惶不得终日,哪又容得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
话题2:
“人生设计”“努力的过程与结果”
题乌江亭杜牧叠题乌江亭王安石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注:
乌江亭在安徽和县乌江浦。
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
项羽说:
“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乃自刎。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最终以项羽垓下大败,自刎乌江而降下帷幕。
后人总想透过历史的烟尘,剖析这位一代枭雄失败的原因,从中引出某些历史鉴戒。
杜诗直截了当地指出:
胜败乃兵家常事。
因此,出色的战将自当胜不骄,败不馁,尤其是在受重创、陷绝境时,更应该“包羞忍辱”,这才是真正的男儿。
三、四两句设想他当日如果能听取乌江字长忠告,重返江东,再整旗鼓,那么历史或许会改写。
杜诗在为项羽的失败同情、惋惜之余,又对他的刚愎自用,缺乏自知不无讽刺。
但尤其为人激赏的是,诗人借题发挥,道出一个颇有积极意义的命题:
百折不挠,才能成功。
王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
三、四两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
杜牧未免太天真了,即使项羽真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
“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
王诗辛辣冷峻,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他毫不留情地指出项羽失败的最根本原因,颇具政治家的眼光。
项羽
看着站在乌江边上的你,雄姿英发,豪情万丈。
相信人们忘记了的是你四面楚歌的窘迫,铭记下来的是你的豪情、你的大度与你的痴情。
江边自尽,是你的宽怀所致,所以人们只会记得你的宽厚,“鬼雄”之称无愧。
人们铭记着你,难怪李清照要说“至今思项羽”了。
(2005年全国卷以“忘记和铭记”为话题。
)功与过孰大?
忘记失败的无奈,铭记英雄的身影。
“脸”,百姓的字典里,它释义为“面子”;英雄的视线中,它释义为“尊严”。
项羽曾经雄姿英发,豪情万丈,而乌江边的霸王,经受了四面楚歌的困扰,就为这一张“脸”,痛别虞姬,江边自刎,遂成“鬼雄”。
脸没了,身何益?
对于真正的英雄,命不足惜脸足惜!
(2005年高考江西卷以“脸”为话题。
)脸与生命,尊严与生命的关系。
赞同的是为了尊严可以放弃生命的英雄行为
篇四:
《评刘邦作文700字》
评刘邦作文700字
评刘邦作文700字西楚霸王项羽,战无不胜,被世人称作“常胜将军”,天下无敌,但为何刘邦能胜过项羽呢?
读过司马迁所作的《鸿门宴》后,我恍然大悟,原来刘邦是用了自己的智慧,利用了项羽的弱点,最终击败了项羽。
刘邦的军队与项羽的军队力量对比悬殊,无法相提并论。
如果两军交战刘邦这边必死无疑。
刘邦这个人很精明,刚开始知道自己的实力弱,和项羽相比就像鸡蛋碰石头。
硬着干是不行的,那就来软的。
自己先低下头来,表示诚意,等到时机成熟,再杀项羽个片甲不留。
项羽高傲自大,优柔寡断,有勇无谋。
刘邦很了解项羽的个性,在赴鸿门宴前制定出了一套完美的计划。
项伯是项羽身边的人,刘邦先讨好他,给他敬酒,把它当作兄长一样对待,还许诺他结为儿女亲家。
接着要他带话给项羽,说自己入关后,财务丝毫不敢据为己有,之所以派兵把守函谷关,是为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事故。
自己日夜盼望着项将军的到来,不敢反叛。
项伯回去之后果然把刘邦的话转告给了项羽,还趁机美言了几句,说“刘邦不率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入关呢?
如今人家有了大功,却去进攻他,这是不合道义的,不如趁他来拜会好好款待他。
”项羽答应了。
这时候项羽放松了对刘邦的警惕,正洋洋得意,心想:
我还没称王,你敢称王?
刘邦也是一个勇猛的人,冒着生命危险,去赴了鸿门宴。
为表诚意,只带了一百多人,在项羽面前自称臣,刘邦降低自己的身份,向项羽低头,这不是懦夫,而是一种英雄气概,苟延残喘,是为了东山再起。
刘邦没有选择,只有忍。
小不忍,则乱大谋。
刘邦知人善用、能言善辩、能屈能伸从被动之争取主动,变劣势为优势,化险为夷。
低头不是妥协,而是战胜困难的一种理智的忍让;低头不是倒下,而是为了更好更坚定地站立。
该低头时就低头,调整一下目标,改变一下思路,就能巧妙的穿过人生荆棘,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无限风光。
篇五:
《高中作文素材积累——项羽》
高中作文素材积累——项羽篇
一、人物简介
项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人,秦末重要的反秦领袖之一。
楚国将门后裔,楚亡后,他随叔父项梁流亡吴中(今江苏苏州)。
秦二世元年(前二0九),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项羽随项梁在吴中举兵响应。
二十四岁的项羽,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
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
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与之有关的成语故事有:
取而代之、先发制人、破釜沉舟、以一当十、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沐猴而冠、四面楚歌等。
(一)、性格特点:
1、少怀壮志,志向远大,不甘为人下?
(1)少时聪明,但学写字和剑法都没能坚持。
结果被叔父项梁责备,就满不在乎地说出了: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念书识字有什么用处?
学会了,不过记记自己的名字;剑学好了,也只能跟几个人对杀,没什么了不起。
要学,就要学打大仗和万人对敌的本领。
)的豪言,令项梁很高兴,遂教其兵法。
从其豪言中可以看出,项羽并不甘为人下,要一鸣惊人。
(2)秦始皇巡游会,项羽与父同去观看,发出“彼可取而代也”(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
)的惊人之语。
吓得项梁忙掩其口,警告他不要乱说话。
此即成语取而代之的故事由来。
他年纪轻轻就可以说出这样的话,而项羽最终尽管统治地位不长久,但也的确带领起义军灭了秦朝。
他在摧毁秦王朝暴虐统治的斗争中,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
(3)当会稽守通向项梁表达了希望先发制人揭竿反秦,以免后人受制于人的时候,不甘为人下的项梁和项羽就马上把他杀了,接收了他的部下,自己登上领导者的地位,组织反秦。
2、率直爽朗,坦荡淳朴,以诚待人。
?
(1)在攻占黄城后,他听取了外黄城十二三岁小孩子关于收取民心的建议;
(2)鸿门宴上,对樊哙的“闯宴”大度且容忍,只因欣赏樊哙的英武气质;
(3)在与刘邦的争斗中,对于刘邦划分鸿沟,约定中分天下的和解条约都信以为真并努力维持。
3、勇猛无敌(英勇善战)?
(1)身材魁梧,又有才能勇气,吴中的年青人,都很敬畏他。
(2)项羽“身长八尺,力能扛鼎”,有拔山盖世的勇力(“力拔山兮气盖世”)。
正是由于这一点,使它在追随叔父项梁的反秦斗争中屡建奇功。
项羽正是靠着他所向披靡的勇力在秦末农民起义中节节取胜,夺得了西楚霸王的统治地位,最终登上了权力的顶峰。
(3)(项羽与敌将对阵,经常只要嗔目视之,就令敌将闻风丧胆。
)楚汉双方在广武对峙时,项羽派出三名壮士向刘邦挑战,结果都被刘邦的射手楼烦射死。
项羽一怒之下拍马出阵,“嗔目叱之”,竟吓得楼凡“目不敢视,手不敢发”,拔马逃回军中。
(4)救赵是最好的体现。
巨鹿之战,置之死地而后生,九战九捷,大破秦军,秦将苏角被毙,王离被活捉,涉间不降,自焚身亡,章邯向南溃逃,项羽取得了巨大胜利,奠定了项羽在反秦历史上的地位。
也充分体现了项羽的骁勇善战。
秦二世二年冬十月,楚王派卿子冠军率军援赵,宋义行军至安阳,便安营扎寨,整四十天按兵不动,项羽请战,宋义拒绝并说:
“夫披肩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连策,功不如义。
”之后仍旧“饮酒高会”而不顾“天寒大雨,士卒冻饥。
”项羽怒不可遏,便于“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
义头”。
随后派英布,蒲将军率两万兵救巨鹿,但“战少利”“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甄,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这即是历史上有名的巨鹿之战。
(5)项羽在乌江自刎前的逃亡途中,汉将杨喜穷追不舍,项羽勒马回首,竟吓得杨喜人仰马翻,兵退数里。
(6)垓下失败后,他引兵东向逃到东城时,只剩二十八骑,而汉兵有数千人之多。
项羽将仅有的二十八骑分为四队,鼓动余部做最后拼杀,向四面突围。
他身先士卒,率先冲向汉军,斩杀将军数十百人。
最后,项羽退至乌江,江上有一船可渡河而逃,但他因当年率西击秦军的江东八千子弟没有一人生还,竟不肯渡江。
赠出乌骓马后又与汉军展开搏斗,相继杀死数百人。
最终身负重伤,对乌江自刎而死。
这突出他勇猛刚毅的英雄气概,不愧为一代豪杰,李清照有诗云: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对项羽最好的评价,垓下之战,即使项羽后来只剩下二十八骑,面对汉军几千骑,仍毫不畏惧,只丢失两骑,就把对方杀了几百人。
4、重情重义(有恭敬慈爱仁者之心)?
(1)垓下之围中,项羽“夜闻汉军四面楚歌”大为惶恐,项羽面对其随军宠妾虞姬和心爱的乌骓马,不禁感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呜喑悲慨,凄凉动人,这是项羽本人面对自己经历和面对失败的心路写照,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千古有心人莫不下涕。
歌声在铁马寒风,夜月刁斗的军营中回荡,令人伤感唏嘘!
情不深无以至此!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项羽在战场勇猛杀人如麻以外深情至切的另外一面。
此时的项羽不再是杀人不眨眼的暴君,也不是意气风发的英雄,他只是一个真情流露的男儿。
他用情之深之真,在他英雄的身份之上更让人唏嘘不已。
他和虞姬的爱情也传唱至今。
英雄末路的悲凉和爱情的凄美共同造就了这千古姻缘,让人难以忘怀!
(2)项羽也“项羽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项羽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饮食。
”他不杀刘邦,也不杀其父亲和妻儿。
(3)在垓下之围中,他悲歌辞美人,意气慷慨;
(4)在乌江畔,他马赠亭长,情调悲凉,{刘邦和项羽的作文}.
(5)自刎而死,为仇者成“德”。
5、侠骨柔情、优柔寡断(妇人之仁)
(1)对于谋士范增,虽尊为亚父,但是屡屡不采纳他的意见,气得范增说“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中,项羽私自改变向刘邦进攻的决定,同时对范增在席间屡次劝他杀死刘邦的暗示不表态(“默然不应”),致使刘邦最后逃离鸿门,丧失除掉自己这一劲敌的机会。
(2)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开始他接受范增的建议要“击破沛公军”,可是听了项伯的三言两语就打消了这个念头,还同意刘邦前来谢罪。
堂堂一军统帅,做事却“风吹墙头草”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这不能说不是项羽的个人悲哀。
而项庄舞剑,项伯以“身翼蔽沛公”时,项羽却一味地姑息纵容,范增的计划因此再度落空,后来樊哙闯了进来,将项羽大骂了一通,按理说樊哙没有资格进会场,况且还带兵器,项羽应对他的擅闯宴会应予制止,但项羽并未将樊哙逐出。
不料项羽非但没有发怒,反以欣赏口气连呼“壮士”,对他赐酒赐肉,礼待有加,使得后来刘邦有可能在樊哙等人的保护下金蝉脱壳、逃之夭夭。
放过了一个绝妙的机会。
尤其是樊哙借项羽“复能饮乎”的发问,指责项羽席间舞剑“欲诛有功之人”,项羽“未有以应”,而且非但不怪罪樊哙的放肆无礼,反而赐坐。
(仁慈软弱,缺乏原则性)
(3)鸿门宴上,根本没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以为杀之无益;而刘邦亲自来请罪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认为杀之不武。
(4)鸿门宴上沛公逃席却安然接受刘邦的礼物(“置之坐上”)。
(与范增对比:
“置之地,把
见撞而破之”)
(5)项庄舞剑意图寻机杀刘邦时,项伯不奏请,亦擅自舞剑,并暗中保护刘邦。
项羽对此睁只眼闭只眼,未对项伯的行为加以制止。
?
6、自矜功伐(骄傲自大)
(1)项羽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所以决定进攻。
(2)宴会上的座次安排,违犯了宾为尊,主为次的原则,项王、项伯最上位,范增第二,刘邦再次,张良侍坐。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西向坐;张良西向侍。
”)
7、不善用人
(1)在用人原则上,苛礼唯亲,项庄、项伯都是他的族亲。
(2)在用人态度上,刚愎自用,多疑嫉才,所以很多原来是项羽麾下的将领后来都投向刘邦。
如陈平、韩信,尽管他们有惊世之才,但项羽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只将他们分配到地方做小角色,大材小用,最后两人都投奔刘邦,成为刘邦的重臣谋士,夺取天下的有力棋子。
他看不起出身无赖的韩信,当韩信投奔他时,只给他做了个肩戟侍卫的郎中。
韩信曾“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无奈之下,韩信投奔刘邦,并在萧何的竭力推荐下达到重用,成为三杰之一。
陈平也是这样,他出身寒门,既无资力可凭,又无声望可恃,仅是一个“好读书”的穷书生,当他往归项羽时,项羽并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尽管他有“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的奇才,项羽却不能用,也尽管他有“击降殷王”之功,项羽不仅不予重用,反而“将诛定殷者将吏”(《史记?
陈丞相世家》)这就使得陈平在项羽麾下不仅不能谋得存身立命之地,还有丢掉脑袋的危险,“陈平惧诛”只有偷偷地逃走投奔了能用人的刘邦,并成为刘邦的重要谋臣。
纵观他为刘邦出的六计:
一是捐金行反间计,离间项羽和锺离昧;二是用恶劣菜蔬进食楚使,离间项羽和范增;三是夜出妇女,解荥阳围,实是帮刘邦逃出荥阳;四是潜蹑帝足,请封韩信为齐王,以安定天下;五是伪游云梦,抓韩信;六是救出白登,让刘邦脱离匈奴人之手。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陈平的奇才,如此贤良,项羽却因其偏见和高傲而不能用,败局已经很明显了。
一个成功的帝王他可以没有卓越的才干,但一定要有识人用人的才华。
刘邦之所以得天下,而项羽之所以失天下,究其原因,刘邦说:
“天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餽,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汉书?
高祖本纪》)这足见一个帝王能否用人,善于让人才尽其所用,是十分重要的。
能否正确用人,根本原因在于他对世界的认识,对个人关系的认识,在于他的时间经验和策略思想,同时,还在于他的心胸之广狭,换句话说,还在于用人者的不同性格。
因项羽出身贵族,所以他身上有贵族的骄傲和偏见,他看不起出身无赖的韩信和出身寒门的穷书生陈平,这就使得韩信、陈平在项羽麾下不仅不能谋得存身立命之地,投奔了能用人的刘邦,并成为刘邦的重要谋臣。
若项羽可以谦虚些,放下他贵族的骄傲,历史会不会改写很难断定,但至少可以断定他绝不会败得那么悲惨。
刘邦用人则正与项羽相反,刘邦是地痞流氓出身,没有那么多的偏见和傲慢,他的信念就是于己有用的都接受,一视同仁,心胸宽广。
是贵族出身的张良也罢,无赖出身的韩信也罢,只要你有才他都会用,而且能让人尽其全才。
王符在《潜夫论?
本政》中论刘邦用人:
“苟得其人,不患贫贱;得其才,不嫌名迹。
”真是一语点中要害。
项羽和刘邦抱有不同的人才观(项取人以名以尊,形成亲亲尊尊的人才观;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