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凉戈壁的璀璨明珠内蒙古葡萄玛瑙专题报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17364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荒凉戈壁的璀璨明珠内蒙古葡萄玛瑙专题报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荒凉戈壁的璀璨明珠内蒙古葡萄玛瑙专题报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荒凉戈壁的璀璨明珠内蒙古葡萄玛瑙专题报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荒凉戈壁的璀璨明珠内蒙古葡萄玛瑙专题报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荒凉戈壁的璀璨明珠内蒙古葡萄玛瑙专题报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荒凉戈壁的璀璨明珠内蒙古葡萄玛瑙专题报道.docx

《荒凉戈壁的璀璨明珠内蒙古葡萄玛瑙专题报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荒凉戈壁的璀璨明珠内蒙古葡萄玛瑙专题报道.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荒凉戈壁的璀璨明珠内蒙古葡萄玛瑙专题报道.docx

荒凉戈壁的璀璨明珠内蒙古葡萄玛瑙专题报道

荒凉戈壁的璀璨明珠

——内蒙古葡萄玛瑙专题报道

一、葡萄玛瑙开采简史

1974—1981年,宁夏区域地质调查队先后派出由张汉杰、闫志强分别率领的两支考察分队,对盛产玛瑙的阿拉善火山岩带,展开历时8年的系统调查研究,工作面积5000余平方公里。

发现包括额尔登温都尔在内的早白垩纪古火山口10余处。

并于1979年采集玛瑙20余吨,供上海作玉雕原料。

对火山岩和玛瑙矿全面大范围的地质调研,打下了坚实的科学基础,也因此拉开了包括葡萄玛瑙在内的阿拉善戈壁石开发的序幕。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进入阿拉善玛瑙产区从事野外考察的孟昭贤、闫志强等地质工作者,出于朴素的爱石心理,业余采集那些自己喜爱的玛瑙、碧玉收藏。

那时,在杳无人烟的大漠中,随意拣些美丽的石头,摆在帐篷中陪伴自己,是对那些艰辛而孤寂的地质队员的一种心灵安慰。

在约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闫志强、孟昭贤、朱爱朝的手中,便有了几块拣自大滩上的破碎葡萄玛瑙块。

当时解放军边防五团的驻地正好在额尔登温都尔附近,副团长陈星美从82年就开始注意拣拾一些戈壁石,以调节枯燥的军旅生活。

1987年,陈星美在额尔登温都尔附近一次巡逻中,发现了一种带珠子的玛瑙。

据陈星美回忆,当时北山山上表面及附近沙沟滩面约2平方公里范围内,有不少葡萄玛瑙,形态多样,但块度不大。

而形态完整、质地透、光泽好、色彩纯正等综合条件优秀的约占千分之一、二。

陈星美拣拾葡萄玛瑙虽然很早,但由于工作的关系,以自娱自乐为主,并没引起石友的注意。

1992年底,甘肃酒泉有一拨人在北山附近滩面上拣拾了许多玛瑙,整整用了七辆解放牌卡车才拉完。

这批石头没有作为观赏石流入市场,极可能被当作廉价的原料,制成了精美的玛瑙工艺品。

1993年9月,闫志强陪同黄宜林等同志,驱车前往阿拉善乌拉山里采集石头。

当车行至额尔登温都尔北侧沙沟中,在向外扒被石头卡住的车轮时,意外地发现一块葡萄玛瑙,起码有五、六十斤重。

呈灰紫色,表面的玛瑙珠子又圆又大。

这么艳丽而完整的大块葡萄玛瑙,过去在山北侧的大滩里,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这促使他们溯源而上,向石火山口追索去。

最后在火山口东侧山坡上,又发现了一块,它半露半插于玄武岩孔洞中。

闫志强用地质锤花了1个多小时才把它从充满白色高岭土的岩石洞里挖出来。

这是这个地区采到的第一块葡萄玛瑙原生矿,它表明额尔登温都尔周围的地下可能还蕴藏着许多葡萄玛瑙。

新的发现,令他们高兴得围着额尔登温都尔足足转了两天。

在火山口的北、东、南三侧地表,见到的多是一些残积的蓝色光板玛瑙,并没有发现太多露出地表的葡萄玛瑙。

但是,这次采石仍然收获颇丰,除了装满三菱越野车外,还请边防团的卡车拉了一些回银川。

1994年3月,马文锋在《宁夏日报》上,报道了一块朱爱朝拣于地表的红色珍珠玛瑙石。

与此同时,闫志强撰文初步划分阿拉善戈壁石种类,文中提到葡萄玛瑙,该文收录于1995年出版的《中国奇石盆景根艺花卉大观》一书。

当时,滩上和山里地表的玛瑙、碧玉还很多,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那些或被风沙吹亮,或披覆沙漠漆的那些地表石,没什么人费时费力去挖掘地下岩石中的玛瑙。

那时最吸引石友眼球的,是在额尔登温都尔火山口东北侧小山沟中,卧着一块蛋青色的近似方墩形的葡萄玛瑙,约1立方米大小,周身一簇簇的浮雕状玛瑙珠子,个别珠子近于乒乓球大小。

石友们每次去拣石,都要去看一看,摸一摸那块石,真是爱意深深,又无可奈何!

它实在太重了,谁也搬不走。

直到1995年7月28日晚,边防团副团长陈星美动用了两辆车、十几名战士,边抬边修路,才把这块葡萄玛瑙运走。

当晚因挖石而露宿在这块巨石附近的陈西、闫志强,对团长的能力羡慕不已。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拣拾玛瑙的人数增多,地表的好石越来越少了。

从1995年,银川石友如石贵安、石飚、闫志强、陈西、王文华等人,开始用锹、镐、钎子等简单工具,在那个古火山口北侧,以白色高岭土和地面松软为找矿标志,在玄武岩中寻采葡萄玛瑙。

当时,要从银川带上充足的水和干粮,从天蒙蒙亮开始找窝子,一直干到天黑为止,晚上露宿山沟里。

简陋的工具,高强度的劳动,最多3天,人就筋皮力尽了,只好收兵回家。

每次挖石都有收获。

葡萄玛瑙都有是成窝的,一窝几块,一窝有一窝的特点。

一般的挖掘深度是0.5~1.5米。

再深处,即使眼睁睁看着还有葡萄玛瑙,因为挖不出来了,也只好舍弃,再去找新窝子。

所以,经常是这个窝子你不挖了,来个劲大的又接着挖。

挖葡萄玛瑙最辛苦的是冬季。

一些年青石友,冬天也耐用不住性子,穿上老羊皮袄也要去额尔登温都尔碰碰运气。

1996年1月,石飚和王文华又顶风冒雪出发了。

结果工夫不负有心人,石飚那次挖到了重约300斤的大葡萄玛瑙“补天遗”。

石头太重了,他们两人用一条棉被包住那块宝贝,用了将近半天时间,才把它滚到山下装上车。

银川人的挖山行动不久惊动了当地牧民,阿拉善左旗的人们逐渐投入到挖葡萄玛瑙的行列,并很快掀起96~97年的几百人上山抢挖的高潮。

采掘方式从坑采拓展到挖洞采;施工也从简单的锹、镐、凿子、人工挖,发展到摩托钻、凿岩机、爆破施工。

山沟里搭起了窝棚、蒙古包、从山北挖到山南,汽车进进出出,俨然成了一个热闹的小矿区。

2000年,阿拉善左旗的霍庆华通过竞拍,拍得了额尔登温都尔葡萄玛瑙山的开采权。

紧接着,装载机、挖掘机等大型装备进入额尔登温都尔。

这种现代化的采矿设备开采出来的矿石很难保证原有形态的完整性。

而原来在葡萄玛瑙山各自为政的个体开采者,时常引发各种纠纷、打架、斗欧等治安案件一直不断。

在进驻8个多月后,霍庆华放弃了葡萄玛瑙的开采。

2001年5月,阿拉善左旗的石多才拍得葡萄玛瑙矿的采矿权。

他接手矿山开采后,首先成立了玛瑙山管理站,整顿原来混乱状况,建立了稳定合理的开采秩序,使葡萄玛瑙的开采逐步走上有序的发展轨道。

从2004年开始至今,石多才采取了调节性停产、集中拍卖等一系列措施,以期促使葡萄玛瑙石进入良性的市场发展轨道。

二、葡萄玛瑙的成因

一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据闫志强采样测定,距今1.11~0.92亿年),强烈的构造运动把早已是一片陆地的阿拉善地壳。

撕开了一条长200多公里的大口子,地下炽热的岩浆沿着十几个古火山口泉涌般喷出地表,形成厚400余米的玄武岩堆积带,这便是横亘在内蒙西部的阿拉善乌拉。

其中,最大的古火山口就是盛产葡萄玛瑙的额尔登温都尔。

与多次大规模岩浆喷溢相伴的,还有大量火山气体的喷出,这些气体有许多被包裹在岩浆中形成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气泡。

离火山口越近,气泡越多,越大。

当喷发停止,岩浆冷凝成为坚硬的火山岩,那些气泡就成了空洞。

此时,火山下面炽热的富含二氧化硅的矿液仍在活动,它们沿着火山通道上升,并顺着岩石的裂隙侵入这些空洞。

在额尔登温都尔火山口周围较大的空洞中,随着压力的骤减,温度的下降,矿液中的胶体二氧化硅出现过饱和状态,便会以许多质点为中心,开始结晶沉淀,形成很多彼此连结的玛瑙珠子。

而矿液中的铝、钙、钾、钠等成分,化合形成白色的高岭土软泥,同时沉积在玛瑙珠子周围。

软泥的依托,使葡萄玛瑙在洞中自由结晶和生长,成就了珠满粒圆、千姿百态的造型。

矿液对空洞的侵入,是长期、多次的。

不同地点、不同空洞中的葡萄玛瑙。

甚至同一块葡萄玛瑙的不同部位,都可能是多次形成的。

而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地质环境、结晶条件不同,不同期次的矿液,其物理、化学特征也会有很大差异和变化。

这就造成了葡萄玛瑙之间的千差万别和同一块葡萄玛瑙的五彩缤纷。

三、葡萄玛瑙的基本特征

赋予葡萄玛瑙的空洞在玄武岩中呈多层分布,一般来说,离古火山口越近,空洞越大、越密集。

空洞多呈囊状、不规则及缝隙、常彼此断续相连。

洞中的玛瑙周围充填着大量白色高岭土。

空洞的分布、形状和大小,基本控制了葡萄玛瑙的产出、形态和块度。

(一)产出特征

葡萄玛瑙按产出情况分为原生矿和次生矿两类。

1、原生矿

产于古火山口周围的玄武岩空洞中,因赋存于地下岩石内,需经人工挖掘方可获得。

产出数量较多,块度较大,自然破坏相对较轻。

色彩丰富、艳丽,色调相对较深,以蓝、紫、褐、红、黑、灰、白等到单色或其它混生色为主。

产于额尔登温都尔古火山口北、东、南三侧呈马蹄分布,面积约7平方公里。

人们大体按发现和开采顺序,将其划分为:

北山、南山、沙沟、架子山四片。

①北山葡萄玛瑙最典型的特点是珠大如葡萄,形态饱满,色彩套叠,有些如同“猫眼”一般,且色艳、透明度好,水灵灵的。

北山开采至今,已向下掘进到地下20米左右,再以向下开采,也没发现太多有价值的葡萄玛瑙石。

到目前为止,北山地面浮土以下约两米这一层的葡萄玛瑙,珠子颗粒大、形态饱满、质透色艳,为葡萄玛瑙中的翘楚。

②南山产出的葡萄玛瑙珠子较多,但小如珍珠、豆粒、米粒、色较灰曦,透明度较差;

③沙沟产出的葡萄玛瑙珠子偏小、色彩极丰富,质地仅次于北山玛瑙。

“肌肉疙瘩”的光板玛瑙亦主要出产于北。

目前沙沟已开采到地下40-50米这一层,仍能产出不少观赏价值很高的葡萄玛瑙。

④架子山产出的,以附有蛋白石包层、条带的光板玛瑙为特征。

2、次生矿

是原生葡萄玛瑙经自然风化剥蚀面脱落于地表,人们可在地面拣拾。

其通常停积于山顶和山坡、冲沟中,个别的被洪水冲到20公里以外的北侧滩中。

此类葡萄玛瑙产出数量较少,一般块度较小,大部分破碎。

因经长期日晒而褪色,常受铁染而表面污染。

以浅土黄、灰白色多见。

少量呈粉红、灰紫等色。

部分表面覆有黄色、黑色沙漠漆。

(二)、形态特征

葡萄玛瑙形态复杂多变,块度大小悬殊。

1、葡萄玛瑙的形态主要有以下特征:

形态富于变化,有团状、块状、条状、球状等,以及以这些形态为基础,四向伸出一些“枝桠”,由此形成一些玲珑多姿的造型。

其中一部分可与人物、动物、器物的形态产生联想,并进行相关的立意创作。

还有一些形态可进行避雨、洞门、天池等局部景观的创作。

但大部分形态不能与人们所熟知的具体物象产生联想。

2、葡萄玛瑙按块度可分四级:

①小于20厘米为小型石。

过去采到的最小者仅1厘米左右,由1个玛瑙珠子构成。

②21-50厘米为中型石;

③51-100厘米为大型石;

④大于100厘米的为特大型石。

目前所见最大者长轴有超过2米。

葡萄玛瑙由于其复杂多变的造型、硬而脆的质地,及亿万年来强烈而频繁的构造运动破坏,加之为地下开采,其品相完整者相对较少。

形体或多或少会有断、裂、珠子出现破碎、缺损等遗憾。

(三)、珠子特征

玛瑙珠子的质地、色泽、形态及其组合是葡萄玛瑙石的观赏重点,故珠子的状况决定了葡萄玛瑙的观赏价值。

1、质地

质地玛瑙珠子细腻坚硬,晶莹剔透。

由隐晶质玉髓构成,其化学成分为较纯的二氧化硅,含微量铁、锰等致色杂质。

摩氏硬度6.5°~7°。

透明程度分为半透明、微透明、不透明三个大类。

经风化脱水,透明度有所下降。

2、色泽

玛瑙珠子通常呈蓝、紫、灰、白、褐、红、黑等色,具玻璃光泽。

有时以单色出现,大多为两、三种色彩混生,各种色彩的色相分明,彼此过渡自然。

即使同种色彩,其色调也常有变化。

一般以蓝、紫、褐、红等色最受青睐。

经地表风化或收藏过程中长期阳光暴晒,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褪色现象。

3、形态

玛瑙珠子有两种基本形态:

①圆珠形态:

有完整和不完整两种。

完整的珠子如球状附着于石表,不完整的珠子呈大小不等的球冠状覆于石表;

②套层形态:

珠子由2—3层同色或异色的同心圈层层套叠而成,或如带壳的果实。

玛瑙珠子按其直径可分为四级:

①小于0.2厘米为小粒;②0.2—0.5厘米为中粒;③0.5—1.5厘米为大粒;④大于1.5厘米的为特大粒。

中小粒者,一般被称为珍珠玛瑙。

在一块葡萄玛瑙上,通常可风有几个粒级的珠子混生。

4、组合

按葡萄玛瑙上珠子的多少、疏密及其排列方式等,大致有三种基本组合形式。

①密集组合:

珠子均匀地或以堆叠形式密布于玛瑙石面的,称为密集组合;

②稀疏组合:

玛瑙表面有的地方光光滑滑,零星分布几个珠子,甚至一颗珠子也没有,俗称“肌肉疙瘩”,这就是光板玛瑙。

③串珠组合:

在成片的珠子之间,其中一些珠子像是串在了一起,有三两颗一串,也有五六颗甚至更多的串在一起。

有珠子大小相似的串珠,也有大小非常悬殊的一串。

有贴着石面的,也有直立于石面的。

直立于石面的以两三颗珠子串在一起的居多,四颗以上的都很少见。

四、葡萄玛瑙的赏玩

葡萄玛瑙最大的特色是形奇、质透、色艳。

附着于上的珠子大、圆而透亮。

其珠光宝气的视觉效果,给人以悦目、热闹的精神感受。

成为人们生活富裕以后最容易联系起来的一种精神状态。

而透亮的质地与艳丽的色彩所表现的吉祥寓意,也成为人们相互交流和沟通的上好媒介。

葡萄玛瑙的赏玩,便围绕着形、质、色及珠子进行。

(一)、形的完整:

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尽管“难求”,也还是要求的。

1997年前出产的葡萄玛瑙,因采于地表、浅层,形体无断裂、碰伤的占绝大多数。

之后,不断向地下深层掘进,摩托钻及爆破手段的使用,很容易对地下的葡萄玛瑙造成损伤。

在此情况下,形的完整尤显难能可贵;

(二)、质的透亮:

质地纯粹、透明度高、水头足,是构成“好”葡萄玛瑙重要条件之一;

(三)、色的艳丽:

色彩明度高,光彩夺目者佳。

(四)、珠大而圆:

玛瑙珠子大而圆,形态饱满有张力,透光好,为首选目标。

五、西北石市骄子

葡萄玛瑙的市场表现可分为三个阶段。

1978底~1997年初为第一个阶段,以积累、低价销售为特点;1997年底~2001年底为第二阶段,石市价格开始觉醒;2002年至今为第三阶段,石市价格快速成长。

各阶段具体特点如下:

(一)、每一阶段。

市场尚不活跃,不少石友拣石是为了自娱自乐。

由于地下浅层属于玄武岩风化壳,岩石硬度相对较小,玛瑙相对量大、质透、色艳、形完整、珠子圆而大,开发成本低、效率高。

大批葡萄玛瑙投入市场,主要销往广东、台湾、宁夏银川、陕西西安,部分走向甘肃、青海、北京,但市场价格较低,标准尺寸的通常在三千元至万元之间。

(二)、第二阶段,市场开始觉醒。

1997年,到银川、左旗收购葡萄玛瑙的客商渐多了起来,而且有些出价也很高。

西安陈凤喜在阿拉善苏红图就以20万人民币购买了一件锥形的高约130厘米的葡萄玛瑙。

左旗一位石友以3000元购进的一件葡萄玛瑙,不久即以15000元的价格卖到银川。

香港回归前夕,该石被一香港客商以11万人民币收走;次年,一银川石友以5.8万元的价格买下一件长度约40厘米的葡萄玛瑙,仅两个月后,有人欲以10万元拿下,未果;是年年底,左旗的铁木尔岱以4600元买下两块葡萄玛瑙石,一块像阿拉拍人头像,一块像穿了铠甲的半身武士,“肌肉疙瘩”玛瑙,珠子不多,两天后,他以8000元卖出,下家则在十天后以15000元转手,两个月后,这两块葡萄玛瑙以30万元的高价再次易手。

石市价格的“异常”情况致使专营葡萄玛瑙的一、二级石商不知道该如何叫价,在经历一年多的迷惑和思考后,1998年年底,大家毅然决定跟上葡萄玛瑙快速上涨的步伐。

这一时期,由于中国石市尚未进入高速成长期,很多地方的消费者对葡萄玛瑙及其价值尚未形成与产地石商一致的共识。

因而在不少地方,葡萄玛瑙的市场表现令人失望。

1998年4月,宁夏地矿局金石公司经理许开明,拉着一面包车葡萄玛瑙到洛阳石展赶会,7天才卖掉两块,每块几百元。

葡萄玛瑙的价格便宜得让人心疼。

(三)、第三阶段,石市快速成长。

2002年的银川石展,成为内蒙奇石市场价格成长的一次分水岭。

这次石展之后,葡萄玛瑙被更多的石友、石商和藏家所接受,其市场价格开始稳步上扬。

但2003年“非典”期间,作为疫情重灾区的内蒙古、宁夏银川、几乎断了与外部的沟通往来,外面的石商不能进入,本地石商不能外出,奇石市场处于半停滞状态。

2004年,随着全国石市的复苏,内蒙葡萄玛瑙再次回到快速、发展的轨道。

近3年来,一般块度在20厘米以上的葡萄玛瑙,在银川和左旗市场价格多在数万元以上。

仅2007年上半年,银川就卖出了几块价格在几十万元的葡萄玛瑙,其中有以20万元、65万元成交的,最高一块售价达120万元。

而葡萄玛瑙矿山的石多才采取的“调节性停产,集中拍卖“”等到措施,对葡萄玛瑙整体的市场价格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