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全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17126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5.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全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全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全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全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全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全单元教案.docx

《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全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全单元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全单元教案.docx

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全单元教案

《屈原》教案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一)郭沫若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对其生平及作品要向同学们作介绍。

(二)老师需向学生介绍清楚本剧写作的历史背景及写作意图,以便把握本文主题。

(三)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对屈原生平及作品特别是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洁的品质,更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和领会。

(四)学习本文,了解本文的精髓,即主要学习屈原的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不随波逐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学习他心系国家至死不悔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爱集体爱国家的主人翁责任感。

(五)能够归纳总结屈原形象。

(六)本文的核心是“雷电颂”部分。

屈原的形象主要就是通过这一部分的内心独白塑造的。

(七)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

【指点迷津】

(一)必知点:

1.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1892—1978),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

四介乐山人。

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

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

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

解放后,发表了蔡文姬等戏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2.屈原简介: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楚国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

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

《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九章》九篇:

《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天问》一篇。

等等。

3.本文写作的背景及写作意图:

背景见预习提示。

写作意图:

古为今用,借古讽今。

用作者的话说当时是“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作者“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换句话说,作者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

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

(二)重点:

4.作者笔下的屈原形象及其它人物形象

屈原:

剧中屈原是正义的化身。

他痛恨黑暗,向往光明,他蔑视鬼神,鞭挞一切污秽,誓与丑恶的奸佞们战斗到底。

屈原的形象是为正义和光明而战斗的不屈的战士的形象。

婵娟:

屈原的侍女,是有正义感的女性的形象。

婵娟之死,使正义和邪恶的冲突达到高潮。

郑詹尹:

邪恶的化身,他卑鄙、狡诈、胆怯。

他是朝中奸佞的帮凶。

5.本文的情节结构和矛盾冲突:

课文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朝廷的奸佞们之间的尖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

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1部分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他们的阴谋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

第2部分是屈原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他的忠贞不屈和正气浩然的英勇悲壮的形象。

第3部分是婵娟之死。

这一部分是戏剧冲突的高潮,表现了光明和黑暗、正义和邪恶誓不两立的冲突。

6.屈原歌颂风雷电的内心独白的结构和特点(《雷电颂》)

(1)结构层次

《雷电颂》这篇独白,结构浑然一体,内容十分丰富。

可分为两层:

第1层:

从“风!

你咆哮吧!

”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这一层是屈原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

第2层:

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

”到篇末。

这一层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愤怒地诅咒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这篇独白,以火一般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的愤懑,也表达了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2)艺术特色

①闪耀着浪漫主义的色彩。

在《雷电颂》中,作者进行了大胆的艺术虚构,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让屈原凭借暴风、怒雷、闪电的翅膀,展开美妙的幻想,飞向光明的境地;也借助它们的力量,毁灭一切黑暗。

这样,就使屈原的形象显得更加神采飞扬、光耀夺目。

这段独白想象奇特,气势宏伟,表现了作者浪漫主义的激情。

②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充分表达感情,增强语句气势。

首先,《雷电颂》通篇用了拟人兼呼告的修辞方法;其次,运用了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

使整个独白既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又具有诗的形式美,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7.一些物象的象征义及蕴含义

(1)风雷电:

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2)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3)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

屈原《涉江》篇云“带长铗之陆离兮”。

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身子自由时的佩剑。

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4)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

类似英国作家笛福长篇小说《鲁滨逊飘流记》所描写的海中荒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5)土偶木梗群像:

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其中河伯有二义:

其一指河伯神像,其二指在《九歌》中抢演河伯的一位演员。

(三)运用点:

8.通过本文的学习,你从屈原身上学到了什么?

写一篇读后感,联系现实谈一谈你的体会。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1.阅读全文,找出生字词,运用工具书注音、释义

提示:

诡谪咆哮潸然痉摩稽首踉跄睥睨。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尚飨(注音、释义自己动手查工具书)

2.给文章划分层次,并说出划分的依据。

提示:

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是开端,写勒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郑袖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

是发展,也是本文的核心。

写屈原的内心独白,表现了屈原的忠贞不屈和正气浩然的英勇悲壮的形象。

第三部分:

是高潮,写婵娟之死。

表现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誓不两立的冲突。

3.课文开头的舞台说明是:

“东皇太乙庙之正殿……名室均有灯,光甚昏暗,室外雷电交加,时有大风咆哮。

”设置这一场景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

室内空寂昏暗,室外雷电交加,大风咆哮,为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提供了自然背景,增添了悲壮的气氛,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郑袖、勒尚设下毒计要毒死屈原,执行者就是郑袖之父郑詹尹,他千方百计劝屈原饮下那杯酒,屈原没喝,最后他说:

“你该不会疑心这酒里有毒的吧?

”这表现了这个刽子手什么样的心理?

提示:

急于毒死屈原,故意使用激将法来“激”屈原喝下毒酒。

4.学本文,要有感情地准确朗读《雷电颂》部分,准确地体会屈原的情感。

所以,首先要注意朗读中的节拍停顿。

下面两段对白,节拍停顿正确的项是:

(1)A.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

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B.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

/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C.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

/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D.啊,我/思念那/洞庭胡,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

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提示:

D

天下第一楼(节选)教案

1.梳理主要情节,把握文本戏剧冲突。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内心。

3.品味语言,揣摩具有深刻意义的台词,并代入情景,有感情地朗读台词。

4.了解故事背景,深入理解主题。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我们想创办文明班级,但是,今天有人惹是生非,明天有人打架闹事,后天又有人考试作弊,那么,我们还能打造文明班级吗?

(不能)

这里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当一个集体想要有所成就时,要是处处有人拉后腿,便奠定了这个集体的失败。

今天,我们将走进“福聚德”更加深刻地感受该道理,请同学们翻开课文《天下第一楼》。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了解作者,把握文章背景

作者简介:

何冀平(1951-),中国剧作家。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毕业,毕业后从事专职戏剧创作,曾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

1988年,何冀平创作的《天下第一楼》演出后轰动京城,演出场次仅次于《茶馆》,被誉为当代现实主义经典。

背景资料:

名噪京师的烤鸭老字号“福聚德”创业于清同治年间。

传业至民国初年,老掌柜唐德源因年迈多病而退居内室,店业全仗二掌柜王子西协助两位少掌柜惨淡经营。

怎奈两位少爷与鸭子无缘,大少爷迷戏玩票,二少爷崇尚武林,闹得店铺入不敷出,王子西几次向老掌柜推荐他的换帖兄弟卢孟实来操持店业。

生性聪慧的卢孟实立誓要干出一番事业来,以泄人间不平。

面对势如垒卵的“福聚德”,他绞尽了脑汁,结果在不长的时间里竟使这三间老屋翻盖起了二层楼。

卢孟实之所以能使“福聚德”东山再起,除了靠他本人的精明干练,还得助于与他相好的青楼妓女玉雏姑娘,更靠技艺超群的厨师罗大头和善于迎来送往的堂头常贵。

光阴荏苒,十年一晃而过,“福聚德”名噪京华。

然而,事违人愿,就在福聚德发展正盛时,却又遭到了东家、官府等内外逼压,最终走向没落。

目标导学二:

梳理主要情节,把握戏剧冲突

1.快速阅读全文,梳理出主要情节,并用自己的话概括情节。

情节一:

唐茂昌强行要钱,王子西勉强应对。

情节二:

克五以罗大头藏烟土为要挟骗吃喝,遭卢孟实赶出。

情节三:

卢孟实处罚不成器小伙计,厚赏成顺。

情节四:

罗大头自恃烤鸭技艺自大,侮辱卢孟实并撂挑子离开。

情节五:

唐茂盛借机要钱,挖走堂头常贵。

2.上述情节也正是本文的戏剧冲突,说说本文戏剧冲突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明确:

本文戏剧冲突是围绕“福聚德”的即将衰落展开的。

3.文章中哪句话最能概括上述情节?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福聚德的衰落原因的认识。

明确:

修鼎新的一句话“一个人干,八个人拆”是对上述情节最好的概括。

从全文来看,唐茂昌与唐茂盛是只知出不知入的二世祖,成心要钱挥霍,且二少爷直接挖走店里的得力助手,这比坐吃山空的后果更加严重;罗大头是烤鸭一把手,克五又知道他藏着烟土,这无疑是罗大头将要出事的信号。

且罗大头自恃烤鸭技艺离去,这对于“福聚德”无疑是有打击力的;此外,连小伙计都不成器。

种种迹象,几乎都指向“福聚德”即将衰落。

究其根本原因,可以说,这是勤劳务实的人与东家少爷、克五这样混吃混喝的人的矛盾,是平民与欺压平民的官僚之间的矛盾。

这矛盾,才是“福聚德”真正衰落的原因。

目标导学三:

把握文本语言特征,理解含义深刻语句

1.本文语言十分具有方言特色,甚至有些方言运用比较低俗,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请结合文章做简要分析。

明确:

如王子西说:

“要不孟实这么咬牙跺脚地干,心里窝着口气”,一个“窝”字将方言特征凸显无疑;又如卢孟实骂小伙计时说“瞎话!

”“下作的东西”,这里不仅方言味十足,且显得比较低俗。

但是,呈现出这样的语言特征是比较必要的。

首先,作者选取的是北京的“福聚德”,倘若不用方言,便失了京味。

其次,话剧所表现的是真实,“福聚德”绝不是一个雅文化的聚集地,文中的语言正是当地真实的语言,还原场景语言最真实的特征,而也正是以方言表现其真实性,才将话剧中的诸多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教学提示】

话剧要通过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生活,因此,话剧中的对话是经过提炼加工的口语,必须具有个性化,自然,精练,富有表现力,通俗易懂,能为群众所接受。

教师宜引导学生关注话剧的这一语言特征。

2.文中用语简单明了,符合真实生活,但也有不少语言含义深刻,请你找出几句,并做简要分析。

(1)克五:

烟太多我就闻不出来了。

(嬉笑)得了,给俩鸭脖子还不行?

分析:

“烟太多我就闻不出来了”,烟多为什么会闻不出来呢?

这明显是个反讽的句子。

作者看似在这里只是说克五一人,事实上是讽刺了一大批欺软怕硬的人,他们占着自己有一丁点地位就欺压朴实善良的民众,而面对恶势力,却又谄媚地陪着笑脸。

(2)披红挂绿,骑马坐轿子,怎么红火怎么办。

让那些不开眼的看看,福聚德的伙计也是体面的。

分析:

卢孟实骂小伙计,是想伙计们能争口气,即使社会地位低下也要维护自己的尊严。

而让成顺将喜事办得有面子,也是为了维护尊严,体现出了劳动人民的傲骨。

目标导学四:

分析人物形象

本文人物出场极多,但是许多人都给了我们十分鲜明的印象,这得益于作者对人物的个性化刻画,请你认真阅读文章,挑选出几个你喜欢的人物,分析其人物形象。

【卢孟实形象】

分析:

卢孟实在未出场时就通过王子西等人的评价,“咬牙跺脚地干”,侧面表现出他是一个务实勤劳的人。

卢孟实一经出场,便不屑于与克五这样的游手好闲之辈打交道,且将事情安排得妥帖,这就说明卢孟实是个精明能干的人。

训斥伙计,赏成顺,让成顺体面一点,又表现了一个劳动者的自尊,他不仅关心着自己的自尊,同时也关注着伙计们的自尊。

而与罗大头的对话中,又体现了他是个不固执的人,对陈腐该改的规矩力图改之。

不过,从他对待罗大头过程中,又能见其刚直的性格。

这与后来东家二少爷出场时似有所矛盾,对待这位东家二少爷,卢孟实依然要陪着笑,这是这个时代阶级之分下朴实劳动人民的悲剧。

总结:

务实勤劳、精明能干、自尊自强、关心伙计、拒绝陈腐不变通、刚直却又不得不学着屈服于社会环境。

【罗大头形象】

分析:

罗大头是福聚德的烤鸭师傅,从“别忘了你们当初怎么把我请回来的”一语中,可以看出罗大头的技艺精湛,是店里的“顶梁柱”之一,但是他固执,不变通,如强调不到七十不传徒弟;自恃技艺精湛,心胸狭窄,容不得人,动辄就要撂杆子走人;脾气也十分火爆。

不过,他的火爆脾气与他的性格之真是连贯的,他看重自身的价值与名誉,丝毫瞧不起克五那种混吃混喝、人品卑污的“爷”。

总结:

恃才自傲,迂腐固执,心胸狭窄,容不得人,脾气火爆,同时又一身正气,真率,不屑与小人为伍。

【其他人物形象】

常贵:

同情他人,老实厚道。

福子:

仗势欺人,谄媚姿态。

唐茂盛:

势利。

【教学提示】

教师可结合课本“思考探究”第四题对此进行研究,引导学生关注话剧人物形象。

目标导学五:

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结合分析的人物形象,代入角色进行朗读。

2.组织话剧表演活动。

三、板书设计

“福聚德”的衰落唐茂昌强行要钱,王子西勉强应对。

克五以罗大头藏烟土为要挟骗吃喝,遭卢孟实赶出。

卢孟实处罚不成器小伙计,厚赏成顺。

罗大头自恃烤鸭技艺自大,侮辱卢孟实并撂挑子离开。

唐茂盛借机要钱,挖走堂头常贵。

可取之处

  从梳理情节入手进行把握,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本文内容背后所揭示的社会主体,从而完成了对文章的整体性理解与把握。

同时,引导学生分析话剧的重要特征,如从体会“京味”语言把握话剧语言的真实性特征,从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话剧通过语言、动作刻画人物的特征。

教学过程符合话剧教学。

不足之处

  本文人物众多,学生很容易弄糊涂,此方面的引导梳理明显不足。

此外,本文为节选话剧,人物形象虽能从本文中见出,但未必见得深刻,这都需要在课前课后做大量的补充与阅读工作。

《枣儿》教案

教学依据

戏剧是一种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的舞台艺术,戏剧文学即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

剧本欣赏不仅能让学生体验文学语言的独特魅力,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剧本丰富的想像。

《枣儿》是一篇呼唤亲情、渴望温馨的作品,通过老人盼儿子归来,孩子盼父亲归来的故事,向人们揭示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

作为剧本,本文的矛盾冲突主要体现在人物内心渴望与企盼的矛盾上,虽然不激烈,但也可凸现剧本的社会意义与主旨。

人物对话平实、简洁,而且极富表现力,将老人饱经沧桑的孤独与孩子天真无邪而又无可奈何的孤独表现得淋漓尽致。

欣赏该剧本能让学生体会剧本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与能力:

a.了解戏剧的基本常识。

b.了解剧本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

a.引导学生掌握剧本欣赏的方法。

b.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想像在剧本欣赏中的作用。

c.指导学生从对话中品析人物形象。

d.指导学生初步理解矛盾冲突在剧本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体会并同情老人与孩子孤独寂寞的无奈。

b.理解剧本表现主题的社会根源。

c.在感悟人生中体验成长带来的思考。

教学方式

1.剧本欣赏的重点放在人物对话的品析及剧本冲突的认识,教师要引导得当。

2.剧本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从主题理解、人物对白、矛盾冲突、舞台揭示等角度入手,鼓励学生参与,并充分发挥其想像力。

3.剧本教学中,老师也要善于创设情境,巧搭“舞台”,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剧中人物,体验戏剧的艺术魅力,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理解剧本的社会意义。

4.根据学生实际可安排一至二课时。

第一课时,朗读与品味;第二课时,表演与理解。

也可只安排一个课时,即:

朗读、品味、表演、理解。

教学构思

1.学生准备,老师引导。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整理与剧本有关的常识资料,做好学习准备。

2.学生初读,老师指导。

通读全文,注意概括剧本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的特点、基本情节。

3.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组织。

在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学生边读边悟人物形象的不同之处。

4.学生品味,老师点拨。

学生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之上,通过人物对话、舞台提示,欣赏人物的特点及其蕴藏的社会意义。

5.学生表演,教师指导。

学生在理解与欣赏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角色扮演来深刻领会人物形象特点。

6.学生讨论,教师组织。

学生讨论剧本的主要戏剧冲突是什么,(即“为什么?

”)教师通过学生的讨论,指引学生掌握戏剧冲突在戏剧中的地位与作用。

7.学生反思,教师归纳。

通过本剧本及前面几课的学习,你认为欣赏剧本是在欣赏哪些内容?

如何欣赏?

教师组织同学围绕问题展开辨析与反思,归纳出剧本欣赏的重点与规律,帮助学生掌握戏剧欣赏的基本方法。

课堂实录

师:

大家好。

说到儿歌,我们都会充满对童年生活的向往,下面请大家唱几句儿歌,让我们共同回忆美好的童年。

生1:

我唱的是《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就在孩子们的眼睛里……”

通过儿歌导入,既与剧本内容接近,又与学生实际相通,此谓一举两得。

□专家点评

生2:

还有《丢手绢》:

“丢呀丢呀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

生3:

还有《一分钱》: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

生4:

还有《童年》: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的叫着夏天……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长大的童年……”

……

师:

看来大家会唱的关于童年的歌还真不少呀。

不过我们今天要认识一位与大家有不一样童年的小朋友和一位有着不一样经历的老爷爷。

请大家翻开第十五课《枣儿》。

初读一遍,想想剧本主要讲了一些什么内容?

初读剧本,了解基本情节及人物。

□专家点评

生5:

主要讲了一位老爷爷、一位男孩与枣儿间发生的事儿。

师:

能否说说是什么事吗?

生6:

是两个人都通过吃枣、说枣来企盼自己的亲人归来。

师:

说得很对,能再说说老人与男孩分别有什么企盼吗?

生7:

老人盼望自己的名叫枣儿的孩子回来,而男孩则希望自己在城里的父亲回来。

师:

说得不错,那老人与男孩有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8:

孤独

再分角色读剧本,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专家点评

全面深入地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生9:

寂寞。

生10:

对亲情的渴望。

生11: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

看来,大家读得都很仔细,也在用心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下面我们就分角色朗读全文,请注意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中的不同语气。

(生三人分角色读剧本《枣儿》:

生12读老人,生13读男孩,生14读舞台提示)

师:

大家说说三人读得怎么样?

生15:

不错,有一点电影对白的味道。

生16:

读男孩台词的同学读得最好,把男孩的那种天真但又无奈的心情读出来了。

生17:

读舞台提示的同学读得也不错,将人物动作、神态都读出来了。

师:

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呢?

生15:

有,我觉得读老人的时候,语气应该慢些,体现一种沧桑感。

(众生大笑)

生16:

读男孩台词的时候,声音要亮些,适当的时候要快些。

师:

对,从两位同学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家对剧本中的人物形象特点把握得还是比较准确的。

下面我们就结合剧本中的人物对白与舞台提示,仔细分析分析剧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生18:

老人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人,如剧中他讲了那么多有趣又好玩甚至是有意义的事,而且还是亲身经历的。

生19:

老人也是一位善良和蔼的人,如剧中老人见男孩想吃枣儿,就把自己的枣儿拿出来给男孩子吃。

师:

那男孩有什么特点呢?

生20:

他很天真、可爱。

特别是开始捡枣儿吃的那一段。

生21:

他也很孤独,因为缺少父亲的爱。

从剧本欣赏的角度来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

师:

对,分析得很有道理。

大家主要是从哪些地方来分析的?

□专家点评

生22:

从人物的对话。

师:

除这以外,还有哪些地方能够看出人物形象特点?

生23:

可以从舞台提示中看出来。

比如写老人神态,剧本先写“威严”“自豪”再写“大笑”“心事重重”“激动不已”,将老人孤单无助的形象刻画出来了。

生24:

写男孩也有许多舞台提示:

吃枣的时候“喜出望外”“津津有味”,想念父亲时“垂头丧气”。

这些都可以看出男孩天真可爱又可怜的形象特点来。

在分析人物的基础之上理解社会意义。

□专家点评

师:

分析得好。

看来无论是从人物对白,还是从舞台提示,都可以认识剧本中的人物。

我们在认识人物的基础上想想,这部剧本有什么启示意义或者剧本想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呢?

生25:

现代社会中老人与孩子更需要关爱。

生26:

现实生活中老人与孩子常缺少亲人的关心,生活在孤独与寂寞之中。

生27:

这部作品实际上在呼吁我们去关注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甚至陌生人,让我们的社会充满希望与温馨,不再孤独与寂寞。

师:

很好,同学们用诗一般的语言传达出自己对作品的主题及社会意义的理解,很有说服力,看来我们对作品的理解还是很到位的。

刚才大家说舞台提示主要对人物形象塑造有作用,那么除此以外,舞台提示还有什么作用?

生28:

有利于剧本情节的发展。

生29:

交代了剧本故事发生的环境及背景。

生30:

还有就是为别人表演提供了示范与提示。

师:

嗯,说得很好。

我们知道剧本除具有文学欣赏的价值以外,还有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舞台表演提供最详细的依据。

下面就请同学再读剧本,找找作品中哪些地方最适合表演?

从表演的角度去读剧本,可以将剧本中许多对白及提示形象化、直观化。

生31:

我认为是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这一部分。

师:

嗯,你的理由呢?

生31:

因为讲故事时,老人与男孩的表情最丰富,也只有这时才能体现老人与男孩的快乐与期望。

生32:

我认为是最后结尾部分,因为在这个地方老人与男孩的共同期望表现得最为明显。

师:

好,分析得不错。

下面我们就选择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这一段来现场表演表演。

哪几位同学想起来表演?

(众生举手跃跃欲试)

表演剧本部分内容,这是学生剧本学习最有特色的地方,戏剧是一种表演艺术,剧本学习就应该体现这种特色,这也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解剧本人物形象、情节与主题。

师:

在表演之前,我有个要求:

观看演出的时候,想想表演者与剧本要求之间哪些地方很相符,哪些地方有差距?

(众生表演剧本中节选的一段)

师:

非常感谢刚才几位同学的大胆表演,我想正是你们的真诚与勇敢给了我们亲身感受的机会。

下面我们就请我们的观众同学来谈感受。

生33:

表演很自然,动作也不错。

生34:

演得很投入,我真为他们而感动。

生35:

“男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