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四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12880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5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晋江市四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福建省晋江市四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福建省晋江市四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福建省晋江市四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福建省晋江市四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晋江市四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

《福建省晋江市四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晋江市四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晋江市四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

福建省晋江市四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

高一年历史学科期末考试题

(考试科目:

历史满分100分考试时间:

10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古时候,农民在秋收后耕田,明年二月又耕,称为“耖田”。

由于深耕熟犁,土细如面。

这可以用来说明古代中国

A.出现了“一年两熟”制

B.懂得深耕施肥的重要性

C.农民辛勤劳动收获少

D.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特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深耕熟犁,土细如面”,秋后耕田,来年又耕,可以得出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多次耕田,并不代表是“一年两熟”,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施肥的环节,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农民收获的信息,故排除C项。

2.2.春秋前期,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有数目收税。

其主要历史影响是

A.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B.加速土地向私有化发展

C.加剧地方割据混战

D.打击了豪强地主的势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田亩的数量来征税,是土地私有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春秋时期各国的改革,加速了土地向私有化发展,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土地制度的变化,与商品经济无关,也不会加剧地方割据混战,故排除AC两项;春秋时期,并没有出现地方豪强地主势力,故D项错误。

【点睛】春秋时期是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

在转型过程中,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是最重要的内容。

各诸侯国在改革过程中相继提出按土地数量的多少来征税的措施,客观上推动了土地走向私有化,加速了井田制的进一步瓦解,推动社会转型。

3.3.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但是,到明末民窑已达到二三百座,并且“官搭民烧”现象逐步增多,这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皇室贵族瓷器需求量日益减少

C.官营手工业已经破产

D.私营手工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D

【解析】

材料“到明末民窑已达到二三百座,并且“官搭民烧”现象逐步增多”说明明朝中后期私营手工业逐步超越官营占据主导,D正确;材料没有提及雇佣关系,A错误;B说法显然不符事实;C中破产说法错误。

4.4.唐宋时期,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等沿海港口城市都繁盛一时。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造船技术先进B.航海技术的发达

C.海上贸易兴盛D.晓市、夜市繁华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可知,唐宋时期广州、扬州、泉州等东部沿海港口城市均出现了繁荣的局面,此现象的出现与海上贸易兴盛密切相关,C项正确。

AB两项均为以上港口城市繁荣的次要原因,排除。

晓市、“夜市”繁华为部分港口城市繁盛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5.5.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

这一趋势

A.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

B.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C.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

D.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

【答案】A

【解析】

【详解】中国古代农业容易受到天灾、人祸的影响,具有脆弱性的特点。

农民兼职其它行业能够更好地保障生活,防止农民破产,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答案选择A项;农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其他只是辅助,并不会制约农业生产的提高,故B项错误;宋朝农民被严格束缚在土地上,人身自由受限,故C项错误;材料所涉及的“三位一体”的模式,是建立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之上的,并不会对地主所有制经济造成冲击,故D项错误。

6.6.史书记载,明太祖意识到通过海路,也可以与番邦交通,如果不禁止老百姓通过海上私下贸易,恐怕大家都会不思劳作,纯事商业。

为此,朱元璋

A.派郑和下西洋

B.实行海禁政策

C.秉承抑商政策

D.废除丞相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为了防止百姓通过海路与番邦交流,故实行了海禁政策,以维护封建统治,故B项正确;郑和下西洋是明成祖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禁止私人海上贸易,并不是秉承抑商政策,故C项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

7.7.中国古代妇女择偶一般“悔作商人妇”,而到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宁肯嫁与商人”的现象。

这一变化说明

A.商品经济发展,传统观念发生变化

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C.反封建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D.西学东渐,中国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答案】A

【解析】

【详解】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地位较低。

而到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传统的“士农工商”观念有所改变,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传统社会结构并没有解体,故B项错误;明末清初出现了反封建的思想,但主流思想仍是儒家思想,等级观念深厚,故平等观念深入人心表述错误,排除C项;西学东渐,中国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主要是鸦片战争之后,故D项错误。

8.8.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

下列各项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A.租佃制经营方式进一步发展,土地制度发生变化

B.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C.苏州出现“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的现象

D.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中国在经济上处于近代前夜是指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计日受值”的雇佣现象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重要标志,C项正确;近代社会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时期,而ABD三项的内容都是以封建小农经济为基础,没有突破封建经济的范畴,并不涉及资本主义萌芽这种新的生产关系,故排除ABD。

9.9.1609年,某地成立银行,而后各种银行林立,成为欧洲的储蓄和兑换中心。

依靠雄厚的金融力量,此地还开启股票市场,进行融资和投机,被后人称为“17世纪的华尔街”。

“某地”是指

A.意大利的威尼斯

B.法国的巴黎

C.英国的伦敦

D.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新航路的开辟导致了商业革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商业的中心也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17世纪的荷兰掌握世界商业霸主地位,被称为“海上马车夫”,其临海城市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金融和贸易中心,故D项正确;意大利的威尼斯在新航路开辟后走向了衰落,故排除A项;法国巴黎位于内陆,金融、贸易等发展不如沿海城市,故排除B项;此时英国伦敦作为金融中心尚未兴起,故排除C项;

10.10.17世纪,英国与荷兰之间“有遍布全球的冲突点……这些争端直接促成1652~1674年的接连三次的(英荷)战争。

”当时,英国发动三次英荷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推动英国机器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B.将北美洲和大洋洲纳入世界市场

C.夺取海外贸易优势和抢占殖民地

D.保护跨越大西洋的黑人奴隶贸易

【答案】C

【解析】

注意题干中“17世纪”,新航路开辟后,随着大西洋航运的日益繁忙,英国也加入了海外贸易的竞争,因此必然会与“海上马车夫”荷兰发生冲突,因此英国发动三次英荷战争的主要目的是夺取海外贸易优势和抢占殖民地,故C正确。

随着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北美洲已经被纳入世界市场,故B项错误。

17世纪时英国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故A项错误。

D项不是主要目的,应排除。

故选C。

11.11.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举例说,在一个小扣针厂,十个工人要协作承担十八种操作工序,他们虽然很穷,必要的机械也很简陋,有人还要兼任不同操作,但只要勤勉工作,这十个人每日可完成多达48000个扣针。

据此可知

A.手工工场技艺严重落后

B.机器生产成为普遍现象

C.生产分工促进产业进步

D.工业革命催生自由主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十个工人要协作承担十八种操作工序……但只要勤勉工作,这十个人每日可完成多达48000个扣针”,说明工人们的分工协作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与产业的进步,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工作的分工,并没有体现出技术的严重落后,故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当时主要还是依靠手工劳动,只有必要的简陋的机械,故B项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已经开展工业革命,故D项错误。

12.12.《长沙市各行业概况调查》记载:

“长沙苏广业,初营业范围甚广,所经营者多是各种土产。

嗣以五口通商,洋货输人,洋货竟占于该业市场。

店铺之称呼,初为苏广杂货铺,嗣称为洋货铺。

”由材料可以得出()

A.我国传统商业受到西方的强烈冲击

B.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C.中国的商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D.西方商业经营观念影响广泛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五口通商后,长沙苏广业经营的商品内容由中国土产为主变为“洋货”为主,这体现了我国传统商业受到西方的强烈冲击。

因此选A。

B是鸦片战争之后,材料没有体现;C和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3.13.洋务派在兴建军事工业的同时,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为此“百方罗掘”但仍“不足用”。

于是洋务派开始将工业范围扩大,兴办民用工业以“兴商务,竣饷源,图自强”。

这表明洋务派认为

A.“求强”是“求富”的先决条件

B.“求富”是“求强”的先决条件

C.民族富强是民族独立的先决条件

D.民族独立是民族富强的先决条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兴商务,竣饷源,图自强”可得知,举办民用工业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军用工业筹集资金,因此,想要“求强”必先“求富”,故B项正确,A项错误;根据所学,民族独立是民族富强的前提,但是材料并没有涉及民族独立与民族富强的关系,只涉及“求富”与“自强”的关系,故排除CD两项。

14.14.1889年张之洞筹建汉阳铁厂时,盛宣怀受托拟定办厂章程,提出招集商股的主张。

结果张之洞认为“商股恐不可恃,且多胶葛”,力主官办;而盛宣怀则坚持“商办者必处处打算,并使货美价廉”,“官办必致亏本”。

这反映了

A.顽固派与洋务派的对抗

B.官民之间的利益尖锐对立

C.二者对时局的政见不同

D.双方办理洋务的理念差异

【答案】D

【解析】

【详解】筹办汉阳铁厂时,张之洞主张官办企业,而盛宣怀则坚持商办,由此得出二者办理洋务企业的理念有差异,故D项正确;张之洞与盛宣怀都是洋务派,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官民利益之争,只强调办厂理念之争,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二人对时局的看法,故C项错误。

15.15.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

“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

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D.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显示,作为原料的洋纱进口数量增加,而成品洋布销量有所减少,说明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特别是纺织业的发展,促进了洋纱的进口使用,故C项正确;洋纱、洋布通过通商口岸进口,并不代表就在通商口岸使用,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洋布与比洋纱销量的对比,并不能说明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传统织布业的发展现状,故D项错误。

16.16.民国初年,中国发展最快的民族工业是

A.采煤业和运输业

B.皮革业和卷烟业

C.化工业和橡胶业

D.纺织业和面粉业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其中发展最快的是轻工业领域的纺织业和面粉业,D项正确;民国初年近代工业迎来了“短暂的春天”,其它行业也有所发展,但不是发展最快的,特别是重工业领域较缓慢,故排除ABD三项。

【点睛】民族工业在民国初年的快速发展,主要原因在于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

再加上辛亥革命的影响,民族工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而轻工业中的纺织业和面粉业,由于资金投入少,回报周期短,技术要求低,与民生息息相关等因素,使其在所有行业中发展最为迅速。

17.17.下面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简单图示。

图示中两个“低谷点”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帝国主义的侵略

C.法西斯侵华战争的破坏

D.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挤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图示中的两个低谷点分别是1927和1949年,选项中的AC均不符合两个时间,故排除;D只符合后者,故排除;只有B能够反映两个低谷点出现的原因,故选B。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

18.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

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互联网B.轮船航运业

C.电报业D.大众报业

【答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价格同步变动”,说明福建茶叶收购价的信息很快能够传到上海,这一局面在当时只有通过电报能够实现,故C项正确;当时互联网还没有产生,故A项错误;B项中的轮船速度比较慢;D项中的报纸速度也比较慢。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现代通讯事业

19.19.列宁说: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材料中的“经济政策”是指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刻不容缓的任务”等信息可以得出,该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苏俄特定的战争时期所制定的特殊政策,适应了战时的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

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导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故B项正确,排除A项;CD两项是斯大林时期的内容,故排除。

20.20.有学者说:

“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据此可知该学者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答案】C

【解析】

题干材料中“早早送上了工业化的大道”是指,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

苏联这一变化是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初期,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实现的。

这也说明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21.21.1930年,美国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美元贬值41%,以增强美国对外贸易竞争,1931年,英国颁布《紧急进口税条例》,对进口货物征税50%,这些举措

A.有利于世界秩序的稳定

B.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

C.有利于摆脱经济大危机

D.加剧世界经济的混乱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实行货币贬值,不利于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A错误;在经济大危机之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孤立主义重新抬头,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B错误;这种不负责的、单方面的报复性贸易政策,不利于摆脱经济大危机,C错误;由材料可知,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邻为壑的报复性贸易政策与行为,加剧了世界经济的混乱,D正确。

22.22.西方主要大国调整经济政策,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渐发展形成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主要是为了

A.缓解“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

B.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

C.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

D.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陷入“滞胀”,凯恩斯主义失灵。

随之西方国家做出经济调整,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试图走出经济困境,故C项正确;福利国家制度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但只是调整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而非主要目的,故A项排除;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出现于70年代,BD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BD两项。

23.23.五年一规划,是中国经济安排的一大特色。

“二五”计划大起大落,历程曲折,各年度的计划数字不断大幅调整变化,最后并无定稿。

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展形势不断变化

B.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

C.经济建设方针出现偏差

D.中苏关系的日益恶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二五”计划时间为1958-1962年,这一时期国家经济建设方针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开展了“大跟进”,因此出现大起大落,历程曲折,故C项正确;ABD三项对这一时期的经济建设有一定影响,但都不是主要原因,故都排除。

【点睛】第二个五年计划,是1958-1962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简称“二五”计划。

“二五计划”实施过程中,前半期主要是围绕着“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展开,而随着经济结构失调导致的三年经济困难,后半期致力于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

1958年3月,毛泽东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随后掀起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的大跃进。

不仅在工业生产上全面提高计划指标,在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人为地加快了发展速度。

24.24.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

下列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推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

C.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982年,结合所学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78年推行,因此,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之下颁布的,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保障,故B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1984年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中国加入WTO是200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25.25.1984年邓小平讲到:

“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

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

”与此相关的重大决策是

A.设立环渤海经济区

B.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C.设立沿海开放城市

D.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1984年,“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可知该决策是设立沿海开放城市。

14个沿海开放城市分别是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故C项正确;设立环渤海经济区、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与材料中“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不符,故排除AB两项;经济技术开发区也不是港口城市,故排除D项。

26.26.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1978年我国城市数量为193个,到2000年,城市数量增加到663个,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

这主要是由于

A.经济特区的设立

B.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大力发展推动乡镇向中小城市转变,因此数量增加,故D项正确;A、B、C三项的主要作用是使城市规模扩大,实力增强,而不能大规模增加城市数量,故排除。

27.2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出现了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

下列组织的建立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加强

C.公正合理的经济秩序正式建立

D.世界经济体系化的发展趋势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的组织是二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体现了二战后世界经济的体系化与制度化发展方向,故D项正确。

A选项与材料无关。

这三大组织并非地区性组织,故B项错误。

C选项与史实不符。

28.28.下列哪一国际组织可以为中国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城镇化均衡发展,保障农村生活,扩大基本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服务,改革公共部门等事务提供帮助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界银行

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世界银行主要是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长远的经济建设,故与题意相符,B项正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维护国际间的汇率秩序,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一个区域性的合作组织,并不提供相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故排除C项;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职能是消除贸易壁垒,促进自由贸易,与题意不符,故排除D项。

29.29.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大大加快的根本原因是

A.世界形势出现和平稳定的局面

B.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C.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和相互投资不断增加

D.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也融入国际经济之中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20世纪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生产技术的不断更新,生产力迅速提高,这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

故B项正确;其它三项都是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ACD三项。

【点睛】关于根本原因类型的题目,在思考作答时一般都是从经济角度考虑。

而经济方面也有很多更具体的角度,如贸易发展、经济政策、经济理论、生产力的提高等。

而本题要考查的是最根本的原因,应该从生产力及科技进步的角度考虑。

30.30.G20由美英法等八国集团和中国巴西等十一个新兴工业国家及欧盟于1999年6月建立以利于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二十国集团会议当时只是由各国财长或各国中央银行行长参加,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开始举行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扩大各个国家的发言权,这反映了

A.区域合作成为国际发展趋势

B.不平等的国际旧秩序仍然存在

C.制度化体系化成为历史潮流

D.合作协商日益被国际社会重视

【答案】D

【解析】

【详解】G20会议由各国财长参加到变成由各国首脑参加,表明国际社会间的协商与合作加强,受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故D项正确;G20不属于区域性的合作,故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制度化体系化成为历史潮流是从二战后开始,故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2分,第32题16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31.31.近代以来,世界各地城市人口日益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期,英国往昔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世界。

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了高耸的烟囱,工厂里回荡着机器的轰响,高炉前迸射着铁水的光亮。

1850年时,英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60%,铁产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国家铁产量的总和,煤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棉布占全球的一半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