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电解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10855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7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23电解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23电解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23电解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23电解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23电解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23电解质.docx

《223电解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23电解质.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23电解质.docx

223电解质

第3课时 硝酸 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1.硝酸的“四性”:

强酸性、强氧化性、不稳定性、易挥发性。

2.“二标志”:

(1)硝酸起酸性标志——生成硝酸盐;

(2)硝酸氧化性标志——氮元素化合价降低、“钝化”现象。

3.硝酸还原产物“二规律”:

(1)稀硝酸还原产物为NO;

(2)浓硝酸还原产物为NO2。

4.氮循环中“四大”环境问题:

酸雨、光化学烟雾、水体富营养化、温室效应。

5.“五个”化学方程式: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C+4HNO3(浓)

CO2↑+4NO2↑+2H2O

3Fe(足量)+8HNO3(稀)===3Fe(NO3)2+2NO↑+4H2O

4HNO3光或△,4NO2↑+O2↑+2H2O

对应学生用书P62

 

1.常见的“三大”强酸指的是什么?

提示:

盐酸、硫酸、硝酸。

2.酸具有哪些通性?

提示:

(1)使酸碱指示剂变色(如紫色石蕊变红)。

(2)与活泼金属(H前面)发生置换反应。

(3)与碱性氧化物(CaO、Na2O)反应,生成盐和水。

(4)与碱发生中和反应。

(5)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

硝 酸

[新知探究]

探究1 物理性质

颜色

气味

状态

挥发性

无色

刺激性气味

液态

易挥发

探究2 化学性质

(1)实验探究

实验

实验现象

结论

(Ⅰ)

试管内产生红棕色气体,浓硝酸呈黄色,集气瓶中收集到无色气体

浓硝酸受热或见光易分解,具有不稳定性,分解产生NO2

(Ⅱ)

铜片逐渐溶解;铜片表面快速产生气泡;液面上空呈红棕色气体;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铜与浓硝酸剧烈反应,生成NO2和Cu2+

(Ⅲ)

铜片逐渐溶解;铜片表面缓慢产生气泡;反应开始液面上空出现红棕色气体,后期出现无色气体;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铜与稀硝酸缓慢反应,生成NO和Cu2+

将实验Ⅱ中铜片改为铁片或铝片

无现象

铁、铝遇浓硝酸发生“钝化”

(2)归纳整合

①酸的通性:

a.硝酸是强酸,其电离方程式为:

HNO3===H++NO

b.具有酸的通性:

能使酸碱指示剂发生颜色变化,能与金属、碱性氧化物、碱、盐发生反应。

②不稳定性:

见光或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4HNO3(浓)

4NO2↑+O2↑+2H2O。

③强氧化性:

Cu稀硝酸

3Cu+8HNO3(稀)===

 3Cu(NO3)2+2NO↑+4H2O浓硝酸

Cu+4HNO3(浓)===

Cu(NO3)2+2NO2↑+2H2OFe、Al

CC+4HNO3(浓)

CO2↑+4NO2↑+2H2O

[必记结论]

(1)纯硝酸为无色液体,由于HNO3分解产生的NO2又溶于其中,浓硝酸一般呈黄色;质量分数为95%以上的硝酸为发烟硝酸。

(2)硝酸具有强氧化性,除Pt、Au之外,硝酸几乎能与所有金属反应,硝酸与金属反应不产生H2。

(3)常温下,Fe、Al遇浓硝酸钝化是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止反应进一步进行,并非不反应。

(4)硝酸与金属反应一般显酸性和氧化性;与非金属反应一般显示氧化性。

(5)用棕色细口玻璃瓶保存硝酸,不能用橡胶塞,原因是硝酸腐蚀橡胶。

[成功体验]

1.将浓HNO3与下列“物质(或方法)”的“反应情况”和“表现性质”用短线连接。

解析:

浓HNO3具有酸性能使指示剂变色,并能氧化指示剂。

浓HNO3具有强氧化性,常温下使Fe、Al钝化,与Cu反应生成Cu(NO3)2,与非金属C加热生成CO2气体,但不能与Pt、Au反应。

在加热或见光时易分解。

答案:

①-c-Ⅲ,②-d-Ⅱ、Ⅲ

③-b-Ⅱ、Ⅲ,④-f-Ⅰ

⑤-a,⑥-e-Ⅲ

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新知探究]

探究1 含氮物质的来源及其危害

(1)pH<5.6的雨水称为酸雨:

酸雨分硫酸型和硝酸型,我国酸雨类型为硫酸型,主要原因是大量含硫化石燃料的燃烧造成的。

(2)“赤潮”和“水华”均是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污染的结果。

探究2 减少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措施

(1)控制进入大气、陆地和海洋的有害物质的数量。

(2)增强生态系统对有害物质的吸收能力,如保护森林、植树造林等。

[成功体验]

2.(好题共享·选自苏教版教材P106·T4)选用下列物质填空(填序号):

①二氧化碳 ②二氧化硫 ③氮氧化物 ④氟氯烃

(1)会破坏臭氧层的物质是________。

(2)过量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物质是________。

(3)造成酸雨的物质是________。

(4)导致光化学烟雾的物质是________。

答案:

(1)③④ 

(2)①③ (3)②③ (4)③

对应学生用书P64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探究

鲁科版教材实验设计

苏教版教材实验设计

人教版教材

实验设计

实验原理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设计该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对照实验,对比Cu与浓、稀硝酸反应的现象

2.控制反应的快慢,即控制有毒气体的产量。

3.防止污染空气,注意实验安全。

实验装置

P80图3-2-13

安全提示:

在通风条件下进行实验

P100图4-15

实验药品

铜片、15mol·L-1 浓硝酸、4mol·L-1

稀硝酸、NaOH溶液

铜片、浓硝酸、蒸馏水

实验步骤

①在两支试管中各放入一小块铜片;②分别加入少量稀硝酸(4mol·L-1)和浓硝酸(15mol·L-1);③立即用蘸有NaOH溶液的棉花封住试管口。

①将铜片置于具支试管的底部;②通过分液漏斗加入2mL浓硝酸;③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倒置于水槽里充满水的集气瓶中;④从分液漏斗向试管中加入5mL水,稀释硝酸,继续收集产生的气体。

现象或结论

铜与浓硝酸剧烈反应生成红棕色NO2和Cu(NO3)2;铜与稀硝酸缓慢反应生成无色NO和Cu(NO3)2

创新发掘

1.实验中蘸有NaOH溶液棉花的作用?

分析:

防止NO、NO2逸入空气,造成污染。

2.两组实验同时进行的目的是什么?

分析:

进行对照,比较反应的快慢、产生气体的颜色等。

3.实验中多余的NO、NO2能否对环境造成污染?

分析:

多余的NO、NO2不能被NaOH吸收,能污染空气。

1.分液漏斗的作用是什么?

分析:

(1)向试管加入试剂;

(2)控制反应物加入的量,控制反应的进行。

2.实验中产生的气体能否对环境造成污染?

分析:

气体全部收集,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3.怎样验证集气瓶中气体的成分?

分析:

用导管接入盛放O2的集气瓶,无色气体变红棕色。

个性评点

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实验要注意:

①实验装置要简单、易操作,如鲁科版用棉花团吸收尾气;②要注意防污染;③要注意节省药品,如苏教版用水吸释浓硝酸;④对照实验要同时进行,现象才更明显,如鲁科版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同时进行。

(北京高考)某学习小组探究浓、稀硝酸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

实验表明浓硝酸能将NO氧化成NO2,而稀硝酸不能氧化NO。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

可选药品:

浓硝酸、3mol/L稀硝酸、蒸馏水、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及二氧化碳。

已知:

氢氧化钠溶液不与NO反应,能与NO2反应。

2NO2+2NaOH===NaNO3+NaNO2+H2O

(1)实验应避免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

装置③、④、⑥中盛放的药品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

(2)滴加浓硝酸之前的操作是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加入药品,打开弹簧夹后____________。

(3)装置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装置②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该小组得出的结论所依据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发现装置①中溶液呈绿色,而不显蓝色。

甲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硝酸铜的质量分数较高所致,而乙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溶解了生成的气体。

同学们分别设计了以下4个实验来判断两种看法是否正确,这些方案中可行的是(选填序号字母)___________。

a.加热该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b.加水稀释该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c.向该绿色溶液中通入氮气,观察颜色变化

d.向饱和硝酸铜溶液中通入浓硝酸与铜反应产生的气体,观察颜色变化

解析:

(1)根据装置特点和实验目的,装置⑤收集NO,装置⑥中盛放NaOH溶液吸收NO2,因为要验证稀硝酸不能氧化NO,所以装置③中应该盛放稀硝酸。

(2)由于装置中残存的空气能氧化NO而对实验产生干扰,所以滴加浓硝酸之前需要通入一段时间CO2赶走装置中的空气,同时也需将装置⑤中导管末端伸入倒置的烧瓶内防止反应产生的NO气体逸出。

(3)Cu与浓HNO3反应生成Cu(NO3)2、NO2、H2O: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4)装置②中盛放蒸馏水,使NO2与H2O反应生成NO:

3NO2+H2O===2HNO3+NO。

(5)NO通过稀HNO3溶液后,若无红棕色NO2产生,说明稀HNO3不能氧化NO,所以盛放稀HNO3装置的液面上方没有颜色变化即可说明之。

装置④中盛放的是浓HNO3,若浓HNO3能氧化NO则装置④液面的上方会产生红棕色气体。

(6)要证明是Cu(NO3)2浓度过高或是溶解了NO2导致装置①中溶液呈绿色,可设计将溶解的NO2赶走(a、c方案)再观察颜色变化,也可在Cu(NO3)2浓溶液中通入NO2进行比较观察反应后的颜色变化(d方案),确定是否是因溶有NO2引起的。

方案b中由于Cu(NO3)2和溶解在其中的NO2浓度均可发生变化,无法确定是哪一种因素引起的。

答案:

(1)3mol·L-1稀硝酸、浓硝酸、氢氧化钠溶液

(2)通入CO2一段时间,关闭弹簧夹,将装置⑤中导管末端伸入倒置的烧瓶内

(3)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4)将NO2转化为NO 3NO2+H2O===2HNO3+NO

(5)装置③中液面上方气体仍为无色,装置④中液面上方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 (6)acd

对应学生用书P65

 

考查硝酸的强氧化性

1.硝酸与金属的反应

硝酸与金属反应无H2生成,通常情况下,浓硝酸与金属反应生成的主要是NO2,稀HNO3与金属反应生成的主要是NO。

(1)硝酸与铜的反应:

①Cu与浓HNO3反应的现象:

反应剧烈,生成红棕色气体,溶液变蓝。

②Cu与稀HNO3反应的现象:

反应较缓慢,放出无色气体,遇空气后立即变为红棕色,溶液变蓝。

(2)硝酸与Fe、Al的反应:

①Fe、Al等金属在常温下遇浓硝酸发生钝化现象。

钝化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②稀硝酸与铁的反应:

反应物量

的关系

HNO3过量

Fe过量

恰好反应

产物

Fe(NO3)3

Fe(NO3)2

Fe(NO3)3或Fe(NO3)2

或二者的混合物

2.浓硝酸与非金属的反应

(1)可将C、S、P等非金属氧化成最高价氧化物或含氧酸。

如S+6HNO3(浓)

H2SO4+6NO2↑+2H2O。

(2)一般只有浓HNO3在加热时才与非金属反应。

3.硝酸与具有还原性化合物的反应

硝酸可氧化具有还原性的化合物,如I-、Br-、SO2、Fe2+、S2-、SO

等。

[特别提醒]

(1)NO

只有在酸性条件下才有强氧化性,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无强氧化性。

(2)HNO3与金属反应表现酸性和氧化性,与非金属反应时只表现氧化性。

(3)浓硝酸与金属反应的过程中,浓度逐渐减小,还原产物有可能是NO2和NO的混合物,最终溶液中仍有NO

[例1] 有关硝酸化学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硝酸能与Na2CO3、Na2S、Na2SO3等盐反应,产生CO2、H2S和SO2

B.硝酸与FeO反应生成Fe(NO3)2和水,与Fe反应生成Fe(NO3)2和H2

C.浓硝酸、稀硝酸都只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D.浓硝酸因分解放出的NO2又溶解于硝酸而使之呈黄色

[解析] HNO3具有强氧化性,与Na2S、Na2SO3反应生成Na2SO4,与FeO反应生成Fe(NO3)3,与Fe反应不产生H2,A、B不正确;浓硝酸使石蕊试纸先变红后退色,C不正确;HNO3不稳定,分解生成的NO2溶于浓硝酸中而使之呈黄色,D正确。

[答案] D

足量的铁粉与稀硝酸反应时,首先发生:

Fe+4HNO3===Fe(NO3)3+NO↑+2H2O;

其次发生:

Fe+2Fe(NO3)3===3Fe(NO3)2。

(1)写出足量Fe粉与稀硝酸、足量稀硝酸和Fe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写出FeO与稀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1L1mol·L-1的稀硝酸氧化铁粉的最大量是多少g?

解析:

(3)据3Fe(足量)+8HNO3(稀)===3Fe(NO3)2+2NO↑+4H2O进行计算。

答案:

(1)3Fe(足量)+8HNO3(稀)===3Fe(NO3)2+2NO↑+4H2O

Fe(少量)+4HNO3(稀)===Fe(NO3)3+NO↑+2H2O

(2)3FeO+10H++NO

===3Fe3++NO↑+5H2O

(3)21g

考查硝酸与金属反应的计算

1.硝酸与金属反应规律

(1)反应通式:

M+HNO3―→M(NO3)n+还原产物+H2O

(2)还原产物:

浓HNO3―→NO2;稀HNO3―→NO

(3)HNO3的物质的量:

①起氧化作用的HNO3转化为气体(NO、NO2)时,气体的物质的量等于被还原的酸的物质的量。

②起酸性作用的HNO3转移到生成物中,可以根据金属阳离子的物质的量求出。

③没有参加反应的HNO3,可根据溶液中H+的物质的量求出。

2.常见反应

浓硝酸与Cu反应时,若Cu过量,反应开始时浓硝酸的还原产物为NO2,但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硝酸变成稀硝酸,其还原产物将为NO,最终应得到NO2与NO的混合气体,可利用守恒关系求解有关Cu、HNO3和混合气体的量,硝酸与其他金属(过量)反应的情况与此类似。

3.常用解题技巧

(1)原子守恒:

n(HNO3)=n(NO

)+n(还原产物中氮原子)

(2)电子守恒:

硝酸与金属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N原子得到的电子数等于金属原子失去的电子数。

(3)电荷守恒:

Mn+和H+所带正电荷总数等于NO

所带负电荷总数。

[特别提醒]

过量的金属与浓HNO3反应后,若向溶液中滴入稀H2SO4,引入的H+与NO

能与剩余的金属继续反应。

[例2] 9.7gCu和Zn的合金与足量的稀硝酸反应,还原产物只有NO气体,其体积在标准状况下为2.24L。

将溶液稀释为1L,测得溶液中的c(H+)=0.1mol/L,此时溶液中NO

的浓度为(  )

A.0.3mol·L-1       B.0.4mol·L-1

C.0.2mol·L-1D.0.6mol·L-1

[解析] n(NO)=0.1mol,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1mol×3=0.3mol,因1molCu或Zn与硝酸反应失去2mol电子,可知:

n(Cu+Zn)=0.3mol÷2=0.15mol,n[Cu(NO3)2]+n[Zn(NO3)2]=0.15mol,其中所含n(NO

)=0.3mol,溶液中c(HNO3)=c(H+)=0.1mol·L-1,其中含n(NO

)=0.1mol,溶液中NO

的总浓度为0.4mol·L-1。

[答案] B

(1)例2中参加反应的HNO3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2)若将产生的NO氧化成HNO3,需要标准状况下的O2多少L?

解析:

(1)n(HNO3)还原=n(气体)=0.1mol,n(HNO3)未还原=2[nCu(NO3)2+nZn(NO3)2]=0.3mol,参加反应的HNO3的物质的量为0.4mol。

(2)据得失电子守恒可得关系式:

4NO~3O2,

则n(O2)=

n(NO)=0.075mol,

V(O2)=22.4L·mol-1×0.075mol=1.68L。

答案:

(1)0.4mol 

(2)1.68L

对应学生用书P66

[课堂双基落实]

1.下列对于硝酸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浓硝酸和稀硝酸都具有氧化性

B.铜与硝酸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金属与硝酸反应一定不产生氢气

D.可用铁或铝质容器盛装浓硝酸

解析:

选B 硝酸是强氧化性酸,且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A正确;铜不论与浓硝酸还是与稀硝酸反应都不是置换反应,B不正确;因为硝酸是强氧化性酸,金属与硝酸反应均不产生氢气,C正确;铁或铝遇冷浓硝酸钝化,故可用铁或铝质容器盛装浓硝酸,D正确。

2.下列现象的产生与人为排放大气污染物氮氧化物无关的是(  )

A.温室效应         B.光化学烟雾

C.酸雨D.水体的富营养化

解析:

选A 氮氧化物是形成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的一个重要原因。

水体中过量的氮会对水体造成污染,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疯长”。

3.下列块状金属在常温时,能全部溶于足量的浓硝酸的是(  )

A.AuB.Cu

C.AlD.Fe

解析:

选B Au与浓硝酸不反应,Al、Fe在常温下遇浓硝酸钝化,不能全部溶解,Cu能与浓硝酸反应,能全部溶于足量的浓硝酸中。

4.下列反应中硝酸只表现氧化性的是(  )

A.灼热的碳与浓硝酸的反应

B.Cu与稀硝酸的反应

C.FeO与稀硝酸的反应

D.Fe(OH)3与硝酸的反应

解析:

选A 灼热的碳单质与浓硝酸的反应中硝酸只作氧化剂;Cu与稀HNO3、FeO与稀硝酸的反应中硝酸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酸性;Fe(OH)3与硝酸的反应中硝酸只表现酸性。

5.(好题共享·选自苏教版教材P102·T2改编)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若为氧化还原反应,请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与数目;若为离子反应,请写出离子方程式。

(1)铜与稀硝酸反应。

(2)铜与浓硝酸反应。

(3)氨与稀硝酸反应。

(4)碳与浓硝酸反应。

(5)碳酸钡与稀硝酸反应。

答案:

(1)3Cu+8HN6e-O3(稀)===3Cu(NO3)2+2NO↑+4H2O

3Cu+8H++2NO

===3Cu2++2NO↑+4H2O

(2)Cu+4HN2e-O3(浓)===Cu(NO3)2+2NO2↑+2H2O

Cu+4H++2NO

===Cu2++2NO2↑+2H2O

(3)NH3+HNO3===NH4NO3

NH3+H+===NH

(4)C+4HN4e-O3(浓)

CO2↑+4NO2↑+2H2O

C+4H++4NO

CO2↑+4NO2↑+2H2O

(5)BaCO3+2HNO3===Ba(NO3)2+CO2↑+H2O

BaCO3+2H+===Ba2++CO2↑+H2O

[课下综合检测]

1.为除去镀在铝表面的铜镀层,可选用的试剂是(  )

A.稀硝酸        B.浓硝酸

C.浓硫酸D.浓盐酸

解析:

选B 除去铜镀层,与铜反应,同时不能消耗铝,浓硝酸与Cu反应,且铝遇浓硝酸钝化。

2.不法分子有时用铜锌合金制成假金币行骗。

下列方法中,能有效鉴别其真假的是(  )

A.观察颜色

B.查看图案

C.用手掂量轻重

D.滴一滴硝酸在币的表面,观察现象

解析:

选D 真的金币不溶于硝酸,假金币(铜锌合金)溶于硝酸。

3.将硝酸分解产生的气体收集于试管内然后倒立于水槽中,一段时间后试管内(假设没有空气混入)(  )

A.剩余NOB.剩余O2

C.剩余NO2D.不剩余气体

解析:

选D 4HNO3

4NO2↑+O2↑+2H2O,将所得气体收集于试管内倒立于水槽中时,4NO2+O2+2H2O===4HNO3,又全部转化为HNO3,无气体剩余。

4.硝酸被称为“国防工业之母”是因为它是制取炸药的重要原料。

下列实验事实与硝酸性质不相对应的一组是(  )

A.浓硝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先变红后退色——酸性和强氧化性

B.不能用稀硝酸与锌反应制氢气——强氧化性

C.要用棕色瓶盛装浓硝酸——不稳定性

D.能使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红色退去——强氧化性

解析:

选D A项,浓硝酸因有酸性而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又因浓硝酸的强氧化性而使其退色。

B项,因稀硝酸有强氧化性,与锌反应不产生H2。

C项,因浓硝酸不稳定,见光或受热易分解,因此应用棕色瓶盛装,避光保存。

D项,硝酸使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红色退去,是因为硝酸与氢氧化钠中和的缘故。

5.将铜粉放入稀硫酸中,加热无明显现象发生,当加入下列一种物质后,铜粉的质量减小,溶液呈蓝色,同时有气体逸出,该物质是(  )

A.Fe2(SO4)3B.Na2SO4

C.KNO3D.FeSO4

解析:

选C “溶液呈蓝色”说明铜被氧化,在原稀硫酸中已含有H+,加入Fe3+后,虽然也可以氧化Cu,但此时并没有气体放出,若加入KNO3(提供了NO

),相当于Cu在稀硝酸的环境中,会被氧化并放出NO气体。

6.将相同质量的铜分别与过量浓硝酸、稀硝酸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成气泡快慢:

两者相同

B.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

前者多,后者少

C.反应生成气体的颜色:

前者浅,后者深

D.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总数:

前者多,后者少

解析:

选B 浓硝酸与Cu反应生成NO2: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反应剧烈,稀硝酸与Cu反应生成N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反应缓慢,反应的Cu的质量相同,转移的电子数相同。

7.将1.92g铜粉与一定量浓硝酸反应,当铜粉完全作用时,收集到气体1.12L(标准状况),则所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为(  )

A.0.12molB.0.11mol

C.0.09molD.0.08mol

解析:

选B 消耗的硝酸有两部分:

n(Cu)=

=0.03mol,与Cu2+结合的n(NO

)=2n(Cu)=0.06mol,产生NO或

NO2被还原的n(HNO3)=

=0.05mol,故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为0.11mol。

8.某兴趣小组设计出如图所示装置来改进教材中“铜与硝酸反应”实验,以确保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1)实验前,关闭活塞b,试管d中加水至浸没长导管口,塞紧试管c和d的胶塞,加热c。

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d中加适量NaOH溶液,c中放一小块铜片,由分液漏斗a向c中加入2mL的浓硝酸。

反应一段时间后,再由a向c中加2mL蒸馏水,c中的实验现象有什么变化___________。

(3)如表所示是制取硝酸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