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珍珠母与珍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10839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珍珠母与珍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珍珠母与珍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珍珠母与珍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珍珠母与珍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珍珠母与珍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珍珠母与珍珠.docx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珍珠母与珍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珍珠母与珍珠.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珍珠母与珍珠.docx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珍珠母与珍珠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珍珠母与珍珠

珍珠母为蚌科动物三角帆蚌Hyriopsiscumingii(Lea)、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Leach)或珍珠贝科动物马氏珍珠贝Pteriamartensii(Dunker)的贝壳。

又名:

珠牡、珠母、明珠母、真珠母。

原动物三角帆蚌又名水壳、江贝、劈蚌、翼蚌、三角蚌、大燕蛤蜊,栖息在大、中型湖泊及河流内,喜生活在水质清、水流急、底质略硬的泥底或泥沙底的水域内,分布于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已开展人工养殖;褶纹冠蚌又名水壳、湖蚌、大江贝、燕蛤蜊,生活于江河、湖沼的泥底,分布于黑龙江、吉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已开展人工养殖;马氏珍珠贝又名珍珠贝、马氏珠母贝、合浦珍珠贝,生活于波浪较为平静的内湾、砂泥、岩礁或石砾较多的海底,广东、广西沿海分布较多,以广西合浦产量最高。

本品药材性状:

三角帆蚌略呈不等边四角形。

壳面生长轮呈同心环状排列。

后背缘向上突起,形成大的三角形帆状后翼。

壳内面外套痕明显;前闭壳肌痕呈卵圆形,后闭壳肌痕略呈三角形。

左右壳均具两枚拟主齿,左壳具两枚长条形侧齿,右壳具一枚长条形侧齿;具光泽。

质坚硬。

气微腥,味淡。

褶纹冠蚌呈不等边三角形。

后背缘向上伸展成大形的冠。

壳内面外套痕略明显;前闭壳肌痕大呈楔形,后闭壳肌痕呈不规则卵圆形,在后侧齿下方有与壳面相应的纵肋和凹沟。

左、右壳均具一枚短而略粗后侧齿及一枚细弱的前侧齿,均无拟主齿。

马氏珍珠贝呈斜四方形,后耳大,前耳小,背缘平直,腹缘圆,生长线极细密,成片状。

闭壳肌痕大,长圆形,具一凸起的长形主齿。

本品味咸,性寒;归肝、心经。

功能:

平肝潜阳,安神定惊,明目退翳。

中医临床用于头痛眩晕,惊悸失眠,目赤翳障,视物昏花。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珍珠母有抗溃疡,抗过敏,抗肿瘤,抗晶体混浊,抗辐射,抗疲劳,抗氧化,延长寿命,提高免疫功能,保护肝细胞,利尿,中和胃酸,防治白内障作用。

其它药用部位:

(1)珍珠:

为马氏珍珠贝、三角帆蚌或褶纹冠蚌等双壳类动物受到刺激形成的珍珠,又名药珠、珠子、真珠、蚌珠、湖珠、濂珠、真珠子、湖珍珠,自动物体内取出,洗净,干燥;本品药材性状呈类球形、长圆形、卵圆形或棒形,直径1.5~8mm,表面类白色、浅粉红色、浅黄绿色或浅蓝色,半透明,光滑或微有凹凸,具特有的彩色光泽,质坚硬,破碎面现同心层纹,气微,味淡;淡水养珠、海水养珠形状大体形似天然珍珠,但圆球形者较少,表面光泽较弱,淡水养珠又较海水养珠弱,破碎面中央有沙粒或石块等质核,珍珠层较薄;天然珍珠较人工养珠为好,天然珍珠又以广西钦州湾产的“白龙珠”最佳,多呈圆球形,圆润光洁,色白如玉,莹光夺目,内外色泽一致,晶莹透澈,质坚,层密,用火烧之爆裂有声,炸为无数极薄小层片,变为银色后仍有莹光闪耀;本品味甘、咸,性寒,归心、肝经,功能安神定惊,明目消翳,解毒生肌,润肤祛斑,中医临床用于惊悸失眠,惊风癫痫,目赤翳障,疮疡不敛,皮肤色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珍珠有降低脂褐素,抑制体内自由基,抑制肠管,调节心脏功能,促进创面肉芽增生,抗肿瘤,抗疲劳,抗辐射,抗衰老作用;

珍珠的经验鉴别:

(a)观色法:

珍珠大小不等,圆形各异,直径1~8mm,表面光滑圆润,呈现出半透明状的玉白色、黄白色、淡粉红色或浅蓝紫色等,此类色彩和珠光是珍珠所特有的,称为“珍珠光彩”,其不易变色,传统认为色光透熟质坚者为“老港珠”,色光嫩白者为“新港珠”,色黄者为“老光珠”,色新者为“新光珠”;(b)手摸法:

将珍珠握在手中有凉爽感,伪品有腻感;(c)嗅闻法:

轻度加热珍珠无异臭感,伪品有不同程度异臭感;(d)舌感法:

先漱净口腔,将珍珠含于舌齿间,用舌尖顶着珍珠轻轻地转动,珍珠有轻微磨粒感,伪品有光滑感;(e)汽雾法:

将珍珠靠近嘴边呼出蒸汽,珠面呈现气雾状,伪品表面呈现水蒸气;(f)弹性法:

将珍珠离玻璃板60cm 处自由落下,观察反弹高度,海产天然珍珠15~25cm,淡水珍珠5~10cm,伪品弹性差,仅在5cm 以下;(g)刀刮法:

用锋利的刀刮珠面,珍珠表面有粉末状物,刮痕不变色,伪品表面有粉状、丝状或片状物,刮痕有不同程度的色变现象,有的刮痕处为磁白色或为类白色塑料物;(h)破碎法:

珍珠质地坚硬,破碎后断面呈现同心性层纹,有的中心存在少许异物,伪品有的呈现微型覆瓦状排列的层片,有的呈现平行纹,有的呈现颗粒状,但无珍珠特有的同心性层纹;

(2)壳珠:

系生于外套膜外面,珠的一面或部分着生在贝壳珍珠层而成珍珠,着生贝壳珍珠层的部分无光泽,有时含杂质;(3)泥珠:

为有机杂质污染而成的珍珠,表面整体或部分呈深褐色或黑褐色斑点,有时内中空,含杂质;(4)病珠:

系非正常发育的珍珠,表面白色、污白色或淡黄色,暗淡无光泽,有时表面具细颗粒状突点,质地松脆易碎;(5)海水珍珠粉:

呈灰色粉末微粒,显白瓷状及微透明状的光泽,呈半圆、椭圆、月牙及不规则圆形,其边缘不整齐似细齿状,并夹杂黄、桔红、黑色微粒及暗黄透明微粒,加透明剂后于显微镜下观察,显珍珠结构;(6)海水珍珠层粉:

呈白色粉末微粒,略呈三角、五角、方形等不规则状,其边缘不整齐,似具粗齿状,加透明剂后于显微镜下观察,显珍珠结构,偶见夹杂柱纤结构;(7)淡水珍珠粉:

呈汉白玉色粉末微粒,显明矾及枯矾样光泽,呈半圆、椭圆、月牙及不规则圆形,边缘不整齐,如具细齿,并夹杂黄色、黑色、桔红色等微粒,加透明剂后于显微镜下观察,显珍珠结构;(8)淡水珍珠层粉:

呈白色粉末微粒,略呈三角形、梯形、矩形及不规则状,边缘不整齐,似具粗锯齿,加透明剂后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珍珠结构,偶见夹杂柱纤结构;(9)蚌肉:

为褶纹冠蚌、三角帆蚌等的肉,功能清热,滋阴,明目,解毒,中医临床用于烦热,消渴,血崩,带下,痔瘘,目赤,湿疹;(10)蚌泪:

为褶纹冠蚌、三角帆蚌等的体内分泌液,功能清热,明目,解毒,中医临床用于消渴,赤眼,烫伤;(11)贝壳粉(蚌粉)(三角帆蚌):

味咸,性寒,功能化痰消积,清热燥湿,中医临床用于痰饮咳嗽,胃痛,反酸,带下病,痈肿,湿疮。

珍珠母和珍珠为少常用中药。

珍珠入药始载于《开宝本草》,原名真珠。

谓“寒,无毒。

主手足皮肤逆胪,镇心。

绵裹塞耳,主聋。

傅面令人润泽好颜色。

粉点目中,主肤翳障膜。

”《本草图经》曰:

“真珠,《本经》不载所出州土,今出廉州,北海亦有之。

生珠牡(俗谓之珠母)。

珠牡,蚌类也。

按《岭表录异》:

廉州边海中有洲岛,岛上有大池,谓之珠池。

每岁刺史亲监珠户入池采老蚌,割取珠以充贡。

池虽在海上,而人疑其底与海通,池水乃淡,此不可测也。

土人采小蚌肉作脯食之,往往得细珠如米者。

乃知此池之蚌,随大小皆有珠矣。

而今取珠牡,云得之海傍,不必是珠池中也。

其北海珠蚌,种类小别。

人取其肉,或有得珠者,但不常有,其珠亦不甚光莹,药中不堪用。

又蚌属中有一种似江珧者,其腹亦有珠,皆不及南海者奇而且多。

入药须用新完未经钻缀者为佳。

”《本草衍义》曰:

“真珠,小儿惊热药中多用。

河北圹泺中,亦有围及寸者,色多微红,珠母与廉州珠母不相类。

但清水急流处,其色光白;水浊及不流处,其色暗。

”廉州即今合浦县,所产珍珠母为海中产珠母,而河北等地所产珍珠为河蚌类。

《本草纲目》附真珠牡图,但均无详细记载,也无功能主治。

据文献记载,珍珠母入药始见于近代《饮片新参》(1935年),谓其“咸平,凉,微腥。

平肝潜阳,安神魂,定惊癎,消热痞、眼翳。

珍珠母来源广泛,从主产地湖南和浙江的使用情况看,1950年代所用的珍珠母,主要以从广东、广西调入的珍珠贝科动物合浦珠和珍珠贝的贝壳为主。

由于来源较少,60年代就逐步出现用河蚌类的贝壳作珍珠母。

除三角帆蚌、褶纹冠蚌外,还大量使用各种蚌类。

《中国药典》1977年版一部珍珠母项下收载的原动物为三角帆蚌、褶纹冠蚌、射线裂脊蚌、背角无齿蚌、背瘤丽蚌和马氏珍珠贝的贝壳,1985年版后的《中国药典》收载的珍珠母均为三角帆蚌、褶纹冠蚌和马氏珍珠贝,但后者在商品中不多见。

丽蚌类珍珠母也逐渐减少。

珍珠母在浙江省至少有120年的药用历史。

最初纯系日本进口商品,经鉴定其原动物为马氏珍珠贝。

到1926年后,由于抵制日货,进口珍珠母缺货,逐渐改用淡水动物的贝壳加工,商品称新式珍珠母。

由于其来源稳定,一直沿用至今。

以后随着需求量的增加,逐渐被加工钮扣后的废贝壳替代,质量极不稳定。

近年来随着人工养珠事业迅速发展,珍珠母以育珠后的贝壳加工,基本以三角帆蚌为主,品种与质量趋向稳定。

马氏珍珠贝壳主含碳酸钙92%以上,有机物5%,其中以角壳蛋白为主,尚含Al、Cu、Fe、Mg、Na、Zn、P、Ba、S、Cl、K、Si 等多种无机元素。

贝壳珍珠层粉含氨基氮0.35%,其贝壳硬蛋白由苏氨酸、甘氨酸、脯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等17种氨基酸组成,还含有3种非蛋白质水解产物氨基酸:

牛磺酸、鸟氨酸、丝氨酸磷酸酯。

珍珠层粉中的无机元素有Ca、Na、K、Mg、Si等16种。

贝壳棱柱层含氨基酸以甘氨酸、亮氨酸、丝氨酸、组氨酸为主。

珠母层含氨基酸以丙氨酸、甘氨酸、缬氨酸、天门冬氨酸为主,又含鳞酰乙醇胺,系一种神经酰胺,含有羟基脂肪酸,并含半乳糖基神经酰胺。

陈丽云等报道,珍珠母是一种由霰石矿相(95%以上)和有机相组成的天然生物材料。

研究表明,珍珠母具有生物适应性,可促进骨修复和新骨的形成;其有机相可溶性组分中含有促骨生成因子,在体外实验中有与骨形态发生因子(BMPs)相似的效应。

珍珠母移植或透皮注射到体内,无免疫排斥反应和明显的毒副作用,其有机质中的促骨生成因子如能开发成促骨生成的药物,将会为骨病如骨质疏松症等的治疗开辟一片新天地,前景非常广阔。

珍珠自古为名贵药材。

按养殖方法,自然形成的称为“天然珍珠”,人工植入异物而形成的称为“养殖珍珠”或“养珠”。

按生态环境,分海水珍珠和淡水珍珠(也称湖珠),前者指沿海一带的天然珍珠和养殖珍珠,后者则为湖泊中的天然珍珠和人工养殖珍珠。

以海水天然珍珠最佳。

海水珍珠主产于广东、广西、海南、江苏、浙江、福建、上海等省区。

淡水珍珠主产于安徽、江苏、黑龙江等地。

世界上日本、印尼、印度、泰国、法国等沿海国家也有产。

珍珠以毛论大小,“毛”即毫之俗称,表示每10 粒珍珠的重量。

圆形大粒色泽光润者多供装饰品用。

大小粒均可供药用,以米珠为最适销。

所谓老港珠、新港珠者,是指进口海水珍珠而言,老(旧)港珠,玉白色,微带黄,粒圆润,显耀眼宝光。

新港珠,颗粒圆润,色白嫩,光泽较重。

马氏珍珠贝珍珠含16种无机元素,以碳酸钙为主,此为硅、钠、镁的化合物。

其角蛋白中含16种氨基酸,以丙氨酸与甘氨酸的含量较高,次为天门冬氨酸、亮氨酸与精氨酸。

本品的天然珍珠有白色、银色两种,各含碳酸钙83.71%、80.82%;碳酸镁7.22%、2.16%;氧化硅0.54%、0.56%;磷酸钙0.35%、0.15%;氧化铝和氧化铵0.54%、痕量;水份0.89%、1.26%;有机物6.11%、13.44%。

另含有牛磺酸,是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和慢性肝炎的主要有效成分。

本品珍珠层粉与珍珠的氨基酸种类和含量很接近,可以代用。

三角帆蚌珍珠含有20种无机元素,含量最高的是Ca,其次是Na,低的是Ba。

另富含氨基酸,其中甘氨酸和丙氨酸含量较高,苏氨酸较低。

不同产地的珍珠质量有差异,如浙江养殖的含12种氨基酸,总含量平均为4.12%,而江苏养殖的含10种氨基酸,总含量平均为2.80%。

不同育龄的珍珠所含各元素量也不相同,如9龄者中Ba、Ca、Fe、Li、Mg、Mn和Sr 含量均高于3龄者。

褶纹冠蚌珍珠含Ca、Na、Mg、Sr、Fe、Mn等20种无机元素及碳酸根、草酸根等酸根阴离子。

富含15种以上的氨基酸,其中以甘氨酸、丙氨酸的含量最高,次为天门冬氨酸、丝氨酸与亮氨酸。

同科动物及易混品:

(1)中国尖嵴蚌,又名蛤蜊,壳长一般4.4~5cm,高3.3cm,宽2.1~2.5cm,壳后部具明显的后背嵴,壳顶有粗瘤或锯齿状突起,内表面银白色或蓝白色,前闭壳肌痕圆形,较深而光滑,后闭壳肌痕略大,圆形,光滑,铰合部较发达,左壳具2枚“V”形拟主齿,侧齿2枚,平行,右壳拟主齿略长形,侧齿1枚;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功能平肝潜阳,定惊明目;

(2)卵形尖嵴蚌,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功效与中国尖嵴蚌相似;(3)蚶形无齿蚌,贝壳呈长卵圆形,长9cm,高5.9cm,宽4.5cm,表面平滑,淡黄绿色或黄褐色,具光泽和细弱同心圆的生长轮脉,壳前为半圆形,后缘为斜切状,末端略尖,壳顶位于贝壳中部,壳顶部肋脉细弱,后背缘具有从壳顶向后射出2~3条肋脉,肋脉低,最下条在壳中线上,内表面灰褐色至青灰色,略有珠光,前闭壳肌痕不明显,模糊,后闭壳肌痕长卵圆形,铰合部弱,左右壳无拟主齿及侧齿;(4)舟形无齿蚌,分布于黑龙江、河北、江苏、湖南;(5)河无齿蚌,分布于河北、江苏、安徽、浙江;(6)珠形无齿蚌,分布于安徽、江西、湖南;(7)背角无齿蚌,又名河蚌、蛤蜊、河蛤蜊;贝壳呈有角突的卵圆形,稍膨胀,前端圆,后端略呈斜截形并有3条粗肋,长19cm,高13.5cm,宽8cm,壳面绿褐色,平滑,有微细的同心圆状轮纹,无铰合齿,壳内面珍珠层乳白色、淡蓝色、橙红色,有强光泽,边缘部为青灰色,前后闭壳肌痕大、浅,略明显呈长椭圆形;分布于我国各地江河、湖沼,为最常见的种类;(8)圆背角无齿蚌,分布于黑龙江、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扭蚌,贝壳全体窄长呈香蕉状,长可达10.7cm,高2.4cm,宽2cm,左右两壳不相等,贝壳后半部向左方或右方扭转,前缘稍延长成一喙状突尖,后半部延长并弯曲,表面具不规则细密生长线,壳上部有瘤状结节或直皱纹,老壳无,内表面白色,略有珠光,壳顶略呈鲑肉色,前闭壳肌痕深较光滑,略圆,后闭壳肌痕较大,略呈长椭圆形;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10)巨首楔蚌,贝壳呈三角状楔形,一般长5~8cm,高2.2~4cm,宽1.8~3cm,表面具同心圆的生长线,前端圆,极短,膨大,背缘向下倾斜,呈斜截状,前腹缘圆,后腹缘稍弯,后背缘与后腹缘相连成一尖的锐角,贝壳的前端膨大处的后部有凹痕,壳顶位于贝壳近前端,膨大,高出背缘,常被腐蚀,内表面银白色,前闭壳肌痕略呈圆形,深而光滑,后闭壳肌痕呈长椭圆形大,浅而光滑;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江苏、湖北、湖南,功能平肝潜阳,定惊明目;(11)矛形楔蚌,贝壳呈矛形,壳两侧不对称,长11.7cm,高3.8cm,宽3.1cm,壳前部高,向后部逐渐缩小,至贝壳后端成锐角状,壳顶略膨大,位于贝壳近前端,高于背缘之上,并向内倾斜,前缘钝圆,腹缘略直,壳面具有细密的生长线;分布于江西鄱阳湖、赣江、信江,湖南洞庭湖、沅水;(12)圆头楔蚌,贝壳呈三角状楔形,长8cm,高3~3.3cm,宽2.5cm,珍珠层厚度3.5~4mm,顶高出背缘之上,并稍倾向前方,壳前部膨大,前缘钝圆,背缘呈截状,腹缘稍弯,伸长成锐角,壳顶具3~4条粗肋,壳面具同心圆的较细密的生长线,在壳后端弯向背缘,内表面乳白色;分布于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13)江西楔蚌,贝壳呈椭圆形,长12.4cm,高5.6cm,宽3.9cm,壳韧带处明显地向上突起而高于左壳,壳顶位于背缘的前端;(14)鱼尾楔蚌,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15)微红楔蚌,贝壳呈长圆柱形,壳两侧不对称,长7.8cm,高3.2cm,宽2.9cm,壳长约为高的两倍,壳顶大,略突出,位置稍近背缘前端,前端钝圆,后端压扁,成锐角状,背、腹缘直,几乎平行,后背缘的后部呈截状,壳面平滑,呈微红色;分布于江西鄱阳湖,湖南洞庭湖及其相通的河流、池塘内;(16)楔形丽蚌,又名巴氏丽蚌,贝壳略呈楔形,长11.3cm,高6.5cm,宽4.5cm;前端圆,腹缘稍弯曲,背缘平直,末端成钝角,壳顶位于背缘近前端,不突出;分布于江西、湖南;(17)洞穴丽蚌,贝壳呈倒卵圆形略呈楔形,长9cm,宽5.5cm,高3.8cm,左右两侧不对称,前顶部略膨胀,不高出背缘之上,位于背缘前端,壳前部短圆,后部长扁,背缘与腹缘稍弯曲,后缘上方呈戟状,下方呈弧形,壳面有排列规则的肋,并布有瘤状结节,壳面凹凸不平,内表面乳白色,前闭壳肌痕略呈圆形,粗糙,明显可见,后闭壳肌痕略呈椭圆形,光滑;分布于江苏、江西、湖南;(18)角月丽蚌,贝壳呈不规则的椭圆形或菱形,长一般3cm,最大6cm,高3.8cm,宽2.2cm,外表面除前腹缘光滑外,其余皆布有放射状瘤状结节及放射状肋,后背部具略规则的小斜肋,壳顶底,位于背缘最前端,前缘前部稍钝圆,背缘前端圆,后缘上部斜截状,腹缘弧形,内表面乳白色或淡紫色,前闭壳肌痕深而粗糙呈马蹄状,后闭壳肌痕浅而光滑,呈卵圆形;分布于江西、湖南等地;(19)绢丝丽蚌,贝壳略呈不等边侧的三角形,长7.3cm,高4.8cm,宽3.3cm,表面黄褐色,较光滑,前部膨胀,左右两侧稍不对称,右壳略向前斜伸,背缘弧度小,腹缘弧度大呈圆形,壳顶突出,位于壳背部前方,壳面生长轮脉成密的肋纹,瘤状结节零散在肋上,顶部表面有两排小棘成棘痕,内表面乳白色,略具珠光;分布于江苏太湖,安徽淮河,浙江菱湖,江西鄱阳湖及其相通的赣江、信江,湖北梁子湖,湖南洞庭湖;(20)椭圆丽蚌,分布于辽宁浑江及鸭绿江;(21)背瘤丽蚌,贝壳略呈椭圆形,长约10cm,宽8cm,高3.5cm,左右两侧不对称,前部极短,后部长而扁,腹部呈弧形,背缘近直线状,后背缘弯曲,稍突出呈角形,壳顶部略膨胀,稍高于背缘,壳面除前、背、腹缘外,都分布有瘤状结节,排成条状,与后背部的粗肋相接成“人”字形,内表面乳白色或淡黄色,前闭壳肌痕圆,深而粗糙,后闭壳肌痕较大,近三角形,浅而光滑;分布于河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功效与中国尖嵴蚌相似;(22)佛耳丽蚌,分布于广西右江,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3)多瘤丽蚌,贝壳略呈椭圆形或圆形,长9cm,高6.1cm,宽4.4cm,左右两壳相等,略膨胀,壳顶位于背缘前端,两壳顶非常接近,前缘前端圆,背缘弯曲,腹缘与后缘形成大弧形,壳面除前腹缘外,布满瘤状结节,后背嵴具弯曲而粗大的瘤状斜肋,内表面乳白色或鲑肉色,前闭壳肌痕深而粗糙呈马蹄形,后闭壳肌痕浅而光滑,略呈卵圆形;分布于浙江、江西、江苏、湖南;(24)猪耳丽蚌,贝壳呈不等边三角形,长12cm,高9cm,宽4.5cm,前部短而低,前背缘极短,具不明显的冠突,后背缘向上倾斜,伸展成为大型的冠,前缘钝圆,腹缘长,近直线状,后缘圆,呈斜截切状,壳顶窝极浅,壳顶位于前方,两侧有耳,前耳小后耳大,表面除近前缘部分外,均布有瘤状结节,后背嵴上约具10条排列均匀粗大的肋,内表面瓷白色,前闭壳肌痕椭圆形,深而粗糙,后闭壳肌痕大,近圆形,浅而光滑;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苏、江西、湖北、湖南;(25)刻裂丽蚌,贝壳呈不规则的椭圆形,长7cm,高5cm,宽2cm,壳顶底,位于背缘最前端,前缘前部稍钝圆,背缘前端圆,后缘上部斜截状,腹缘弧形,壳表面满布不规则的放射状的瘤状结节及放射肋;分布于江苏、安徽、江西、湖南;(26)拟丽蚌,贝壳呈长卵形,左右两壳不等,右壳微向前下方斜伸,背缘略弯,腹缘呈弧状,壳顶位于前端并显著地伸向前方,微向内曲;(27)天津丽蚌,贝壳略呈椭圆形,长10cm,高8.3cm,宽5.6cm,壳顶位于前端,向前突出并稍向内弯曲,背后和腹缘连成一完整的圆弧,外表面光滑或具不明显的瘤状结节,生长轮粗大,背部有约10条不明显的斜肋,内表面银白色或略呈浅粉色,前闭壳肌痕椭圆形,深而粗糙,后闭壳肌痕大而圆,浅,光滑;分布于天津、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南;(28)失衡丽蚌,贝壳长6cm,高4.5cm,宽3.3cm,表面具同心圆的细弱生长纹,背部及壳顶附近具排列成斜行的肋或小瘤状结节,内表面类白色,后部有美丽的虹,前闭壳肌痕较小,深而粗糙,呈横卵圆形,后闭壳肌痕大,略呈三角形,浅而光滑;分布于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29)三巨瘤巨蚌,贝壳略呈不等边三角形,长12cm,高2.9cm,宽5.5cm,左右两侧极不对称,壳顶略突,位于背缘前端,前缘圆,背缘弯曲,腹缘略直,后缘钝角状,壳面除前腹缘外,布满瘤状结节,后背嵴高,沿后背嵴具3个特别粗大的瘤状结节,左右两壳巨瘤位置对称,内表面乳白色,前闭壳肌痕明显,呈长方形,粗糙而深,后闭壳肌痕略呈三角形,光滑而浅;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湖南;(30)环带丽蚌,贝壳略呈长椭圆形,长7.3cm,高5.5cm,宽 4cm,左右两侧不对称,壳顶略向内斜,位于背缘前端,低于背缘,背缘弯曲,腹缘及后腹缘呈弧形,表面具不规则的同心圆肋脊,中部粗大,并布有零散瘤状结节,后背部具略呈放射状的斜肋和少数瘤状结节,内表面乳白色,前闭壳肌痕明显,浅而光滑,呈卵圆形,位于侧齿末端下方;分布于安徽、江西;(31)剑状矛蚌,贝壳呈剑形,长14.2cm,高3.6cm,宽2.4cm,前部极短而胀圆,后部延长并逐渐缩小,背缘略弯,腹缘略直,中部稍凹,后部稍向上,壳面常具褶,生长纹细密;分布于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32)短褶矛蚌,贝壳呈长矛形,长17cm,高4.4cm,宽3.9cm,壳前端膨胀而呈钝圆,后端细长,尖锐,壳顶部稍膨胀,低于背缘,靠近前端,前缘钝圆,前背缘直,后背缘在壳长1/2处逐渐向下倾斜,腹缘直,背腹缘几乎平行,腹中部稍凹,后缘略呈锐角,表面生长轮细致,壳中部轮脉间具多数排列整齐而规则的粗短颗粒形成的纵褶,内表面淡蓝色,前闭壳肌痕圆而深,光滑,后闭壳肌痕浅而大,光滑,呈长椭圆形;分布于黑龙江、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33)高顶鳞皮蚌,贝壳略呈类三角形,长13.3cm,高9.8cm,宽6.5cm,表面具粗大的同心圆脊,二脊间有细密生长线,后背部有2~3条高起的后背脊,最下面一条最高,内表面污白色,前后闭壳肌痕均浅而平,不明显,略呈圆形,铰合部较弱;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苏、江西、湖北、湖南;(34)尖锄蚌,贝壳呈长椭圆形,长7.3cm,高3.4cm,宽2.3cm,壳顶低平,不突出位于背缘前端约1/4处;(35)射线裂脊蚌,贝壳呈类三角形,长4cm,高2.8cm,宽2cm,壳质甚厚而坚硬,表面光滑,有以壳顶为同心圆的粗大皱脊数条,为黄绿色或紫褐色,有光泽,脊间距几乎与脊高相等,铰合齿发达,具有侧齿和拟主齿,壳内真珠层银白色,或浅橙色,壳顶粉红色,前闭壳肌痕呈圆形,深而略光滑,后闭壳肌痕大而圆,浅而光滑;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华北江河;(36)棘裂脊蚌,贝壳略呈三角形,长2.6cm,高2.2cm,宽1.5cm,左右两侧极不对称,壳顶略突出,前缘前部短,背缘弯曲,前缘上部截切状,下部弱弧形。

壳面与后背脊有2~3个棘突组成的一列短棘,具间隔较宽的同心圆肋脊,内表面乳白色,前闭壳肌痕较小,深而光滑,呈圆形,后闭壳肌痕浅而光滑,呈卵圆形;分布于安徽、江西、湖南;(37)圆顶珠蚌,贝壳呈圆柱状,壳长约为高的两倍,壳顶略膨大,位于壳前端1/3处,高于背缘之上,背缘直,逐渐缓慢向下倾斜,腹缘稍弯。

壳面光滑,具有细微的生长轮纹;分布几遍全国,功效同中国尖嵴蚌;(38)解氏珠母贝(珍珠贝科),又名长耳珠母贝,贝壳近方形,壳长10cm左右,个体比马氏珍珠贝稍大,壳顶位于前方,无前耳,后耳较长,成翼状突起,右壳较平,左壳稍凸,壳表边缘鳞片层薄,成片状翘起,壳内面具银白色珍珠层,闭壳肌痕细长;分布于东海、南海沿海,功效与马氏珍珠贝相似;(39)珍珠贝,又名珠母贝,贝壳2片,大而坚厚,呈不规则圆形,左右两壳不等,左壳较大于右壳,壳的长度与高度几相等,通常长约10~15cm,大者可达20cm,壳顶向前弯,位于背缘中部靠前端,右壳顶前方有一凹陷,为足丝的出孔,壳顶前后有两耳,后耳较大,壳表面黑褐色,左壳稍凸,右壳较平,壳顶光滑,绿色,其余部分被有同心形鳞片,鳞片在边缘向外延伸呈棘状,有些鳞片呈锯齿状,色淡白,贝壳中部锯齿状鳞片脱落,留有明显的放射纹痕迹,壳内面珍珠层厚,有虹光色彩,边缘黄褐色,铰合线直,在壳顶下有1~2个主齿,韧带细长,紫褐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