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与分享.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07592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动与分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互动与分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互动与分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互动与分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互动与分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互动与分享.docx

《互动与分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动与分享.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互动与分享.docx

互动与分享

互动与分享

——新媒体崛起背景下构建高校工会组织文化策略研究

王冲张小乐付琳季岩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的规定,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

其中第六条更是明确提出:

“工会必须密切联系职工,听取和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关心职工的生活,帮助职工解决困难,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

作为群众组织,良好的组织文化对维护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的稳定,提升组织凝聚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以微博、社交网站为代表的新型媒体,以其高度的渗透性和低干扰性的特点,成为构建新型组织文化的新型工具。

一、工会组织文化的内涵与构成

现有文献表明,在政治场域,工会文化被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明确而独立地提出,见于2007年3月29日,王兆国在全总十四届十三次主席团(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要大力推动发展先进的企业文化、工会文化、职工文化,唱响新时代工人阶级之歌,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引导广大职工以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参与共建共享,充分展现工人阶级的先进性。

一些学者和工作者则从研究的角度提出工会文化的概念,例如符时宝从工会的职能入手,提出:

工会文化是工会组织进行组织运行的一种外在形式,它涵盖了职工的民主管理、素质教育、帮困扶贫、技能创新、法律维权等内容。

宋敬湧则认为:

“工会文化是中国工会组织长期以来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工作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工会组织在工作实践中创造的具有工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两相比较,后者的概念更接近于组织文化的核心。

所谓组织指的是一个人类群体当中的信息传播与相互关系的复杂模式。

它向每个成员提供其决策所需的大量信息,许多决策前提、目标和态度;它还向每个成员提供一些稳定的、可以理解的预见,使他们能够预料到其他成员将会做哪些事,其他人对自己的言行将会作出什么反应。

社会学家将这一模式称作“角色体系”;我们大多数人则称之为“组织”。

根据盖里斯·摩根(GarethMorgan)的观点,组织是有机体,与动植物一样,有出生、成长、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组织也是文化,因为它们能创造意义,具有价值观和规范,因其共同的事件和仪式而代代相传。

可见,组织文化是组织形成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物,对于组织的发展壮大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它既不是组织的附属品,也不是空泛的概念,而是融汇在组织的日常行为之中,伴随着组织的发展不断变化。

按照沙因的观点,文化由三个层面构成:

表面物质层、支持性的价值观、基本理念。

表面物质层是显性的,它包括可以被看到、听到和感觉到的一切事物,如日常行为、物理环境、信息传播方式、着装风格、惯例以及典礼形式、出版物、传闻、故事等;支持性的价值观是指组织中以正式的方式所表达的战略、目标和哲学;基本理念则是一些人们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想当然的有关组织及其所处环境的感觉和体会,是组织价值观的源泉和行动的动力。

具体到工会这种组织,它的组织文化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其一,表层的物质文化。

这是工会文化的第一个层次,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包括工会的办公场所、工会的文化基地、干部院校以及工会医院、消费合作社等各种经济实体,也包括各级工会的职工之家、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等直接体现工会职能的机构,也包括具体的出版物、流传的故事等等。

所有这些都是工会开展各种活动、履行工会职能的物质基础。

其二,中层的制度文化。

这是工会文化的框架,也是工会精神文化得以落实的基础。

它从行为上说明工会文化应“怎么样去实现”。

具体是指工会组织为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制定的各种制度、规章、条例以及具有大众认同度的传统习惯等。

工会现行的制度文化应当包括工会组织制度、工会民主管理制度、工会宣传教育工作制度、工会劳动保护制度、工会保障制度、工会法律制度、工会财务制度、工会经费审查制度等基层工会制度建设。

其三,深层的精神文化。

这是工会文化的第三个层次,也是工会文化的核心层。

精神文化包括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形成的独具工会特点的价值观、工作作风、行为方式等。

和前二者相比,精神文化通常是隐性的,但是却能够支配组织的发展。

它能够为工会组织创造和保存一种完整感和自治感,使工会与其所处的环境有所不同;它同样也能创造一种组织认同感,并且通过减少组织中复杂、疑惑、不确定和焦虑的程度来促进组织的稳定;甚至可以通过增加可以预测性,发挥一种认知防御机制的作用。

二、高校工会组织文化特点

工会作为群众组织,自诞生以来,就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组织文化。

而对于高校的工会组织来说,其组织文化更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首先,从成员的隶属层面来看,成员往往兼具双重身份,除了是工会的成员,其身份主体是隶属于不同层级的个体。

相较于个体具体隶属的部门,工会组织的影响力偏弱,这种情况不利于发挥工会的深层作用。

具体表现为:

信息传达的层级较多,信息传播速度缓慢,信息到达率受到影响;会员对工会缺少了解,认为工会只是发放福利、组织文体活动的部门,日常工作中感受不到工会的存在。

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到组织文化的构建。

其次,从成员的个体特征来看,有其独特性。

教师是高校工会组织的主体对象。

这一对象群体有其自身特点:

受教育程度较高,思想比较活跃,认识和掌握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文化层次、文化需求、文化品位也相对偏高。

另一方面,其工作的自主性比较突出,工作时间与地点较为分散,这一点也为工会组织在联系成员、履行相关职能时带来挑战。

再次,从工会所处的高校环境氛围来看,成员的精神文化需求强烈。

“大学天然是由‘爱’维系的不可分割的组织,……与公司、公共机关、工会和大多数其他组织相比,大学的情感联系更为强烈。

……作为一种类型,学术系统在象征方面是富有的,它的成员献身于特定的象征物,常常依附于更广泛的坚定的思想意识,同时异乎寻常地为爱所联系,尽管也可能与自称的情况相反。

”因此,高校工会的组织文化必须考虑如何满足成员个体的精神需求,同时所建立起来的文化还要依托学术系统,服务于高校整体目标。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工会组织文化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学者游正林在梳理了中国工会60余年来的三次变革基础上,断言:

“中国工会一直存在着脱离职工群众的现象。

”他同时列举了中国工会在密切联系职工群众方面面临的四种结构性的限制,其中之一便是“工会组织不太容易感受到来自职工群众的压力,或者说,工会组织对职工群众针对自己的不满情绪不会很敏感。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工会组织文化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其一,成员的集体意识淡化。

改革开放至今,在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整个社会呈现出功利化的特征,这点也渗透到高校之中。

一些人只关注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将精力集中在金钱和物质利益层面,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另一方面,各种外来思潮的涌入,加之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也促使集体意识趋向于淡化。

其二,工会组织文化的功能趋向于老化。

伴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时代变迁,高校作为教育机构,其个体成员在汲取知识、掌握信息方面通常总是走在时代前沿,但工会的组织文化与此表现恰恰相反。

多年来,工会给人的感觉“好像只是开展文体活动、给职工分发福利、假期组织教职工外出参观学习的机构。

”即便是文体活动,多年来在形式和内容上也缺少突破。

这种情况阻碍了工会的发展和成员的认同度。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迅猛发展,工会的组织文化开始面临更多的挑战,。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6月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5.38亿,普及率达到39.9%。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台式电脑网民数3.8亿,前者已经超过后者的数目。

与此同时,以微博、社交网站为代表的新型媒体也在迅猛崛起。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74亿,较2011年底增长9.5%,网民使用率为50.9%,比2011年底增加2.2个百分点。

其中手机微博用户数量由2011年底的1.37亿增至1.70亿,增速达到24.2%。

与此同时,中国社交网站用户数增长至2.51亿,网民使用率为46.6%。

相比2011年底,社交网站人数增长率为2.6%。

和之前的媒体不同,这种新型媒体更强调传受之间的平等互利,甫一问世,就被各类组织广泛利用,成为互动与分享的平台。

因此,如何通过加强工会的组织文化建设,从而达到履行密切联系群众的目的,就成为当前工会发展过程中的当务之急。

而新媒体的发展,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契机。

四、构建高校新型工会组织文化策略

构建新型工会组织文化,要建立在工会既有的职能之上。

工会通行的职能包括四项,即维护、参与、教育、建设。

所谓维护职能,就是要兼顾国家、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参与职能,则是让工会成员有权利参与一切社会事务;教育职能是中国工会组织历来重视的最具优势的内容,它以提高劳动者的思想政治觉悟和劳动者的素质为宗旨,遵照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和带领全体劳动者为国家、为集体贡献力量;建设职能主要是指工会组织的内部建设,它是前三项职能作用有效发挥的组织保证和基础。

纵观这四项职能,都离不开分享与互动。

如何利用新媒体加强工会组织与成员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关系,就成为构建新型组织文化的关键。

(一)利用新媒体,拓宽组织与成员之间的信息渠道。

信息是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彼得·蒙日等专家们将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递减。

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层级越多,其准确性越差,效果越不明显。

与此同时,缺少反馈和互动的单向传播,更容易造成传受双方关系疏离,不利于构建和谐的组织文化。

对于高校的工会组织而言,它的信息传播渠道基本依靠的是高校两大组织系统即行政与教学,这就导致高校工会的信息传播渠道很难超出这两者的范围,而且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只能在两者的范围内进行信息的沟通与传播。

从高校前期的运营经验上看,这两套系统稳定、高效,能够为工会文化的传播提供一个既定和现有的传播媒介与平台,从成本上来说是比较划算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套系统的弊端日益显现———人员冗杂、程度繁琐。

以上这些弊端不可避免地被带入到工会的工作程序与环境之中,这样就产生一个后果,即工会文化的传播在尽享便利之余,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了以上的弊端,并在具体的传播过程中被其不断地拖累,苦不堪言。

新媒体的即时分享功能,能很好地弥补传统工会发布信息迟缓的缺憾,加强工会与成员之间的联系。

以微博为例,其核心功能就是即时信息的发布与获取。

虽然,网站上的论坛、博客、公告版都可以进行信息发布,但是微博的独特之处在于,可以不受时间、地点、写作格式的限制,只要有终端设备,如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与分享。

其信息呈现形式“非常适合现代都市人群碎片化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奔波忙碌的生活状态”。

与此同时,微博的“@功能”可以保证将信息传达到目标受众那里。

因此,工会各级组织可以充分利用微博的传播优势,将信息及时地传达给成员。

与此同时,也可以借助微博收集、听取成员的意见、建议。

教职工代表也可以通过微博了解教职工群体的心声,从而更好地履行教代会、职代会的功能。

(二)改善传播方式,加强工会与成员之间的互动。

以往工会与成员之间的互动主要依靠各级工会组织定期组织活动,这种互动需要耗费组织者的时间、精力,同时囿于场地、季节等各种客观因素,成本高昂,而且效果有限。

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崛起,大大改善了传播方式,降低了互动的成本。

以微博为例,其传播的方式基于一种稳定的“关注-被关注”关系,微博主有展示信息的欲望,关注者有索取信息的需求,二者形成一种比较松散的契约关系,双方的互动因此得以加强,在“关注”与“被关注”的状态下,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

美国学者保罗·莱文森认为,微博传递的讯息任何人都可以读到,只需要读者在线“跟随”你的“帖子”。

微博还可以送给特定的群体,也可以只送给一个人,因此他断言:

“微博不仅是历史上最迅捷的书面媒介,而且是有史以来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最好的结合。

因此,这种结合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互动实际上是一种信息层面上的平等,可以有效拉近组织者与成员之间的距离,从而进一步加深组织与成员之间的黏性。

(三)扩展传播内容,增强工会的分享功能。

一个组织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其组织成员的建构行为,而一个组织文化的内容也主要是来自其组织成员,换句话说,组织文化应当是由组织成员共同组建和形成的。

按照前面所述,高校工会组织文化主要建立在行政系统之上,这就导致工会的文化章程与主导权集中在行政领导手中,而占组织绝大多数的工会成员则不具备参与构建组织文化的可能性。

这就使得工会组织的传播内容呈现出两种趋势:

一是内容不具备适应性,少数人的思想共识无法变为组织成员的共同认知;二是内容不具备拓展性,行政色彩浓厚,所能借助的工具就只能是学校已有的行政体系,反过来就会加强其行政化趋向。

新媒体之所以受到青睐并迅速普及,得益于新媒体时代文化内容的丰富性是既有媒体文化无法比拟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对目前文化内容单一的工会传播体系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网络时代信息更新速度加快,几乎每天都有新的文化概念出现,这对于工会文化的更新速度和承载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能在新媒体时代把握住组织文化传播的脉搏,如何能在浩瀚如烟的信息海洋里面形成自己的文化传播特色,这些都在考量着新时代工会文化传播者的智慧。

在这种情况下,工会组织可以通过建立微博账号、社交网站账号,与工会成员积极互动,了解工会成员对组织文化的需求,同时也将工会成员的文化表达进行分享,完成组织文化的平权化。

在内容分享方面,也可以不单单集中于工会的工作与活动,适当的提供娱乐性、服务型的内容,可以促进成员对组织文化的认可与依存度,从而更有利于组织文化的形成。

(四)依托新媒体,创新工会组织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新媒体不仅仅是信息传达、改善关系的工具,其本身也可以成为工会策划、组织活动的源头和动力。

这意味着工会可以利用新媒体,开展更新颖、更具普及性的活动。

以手机为例,其本身也是新兴媒体的一种。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所承载的功能已远远超出刚问世时的通讯功能,而是集合了相机、游戏机、收音机等多种功能,可以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

根据第一象限2011年对手机人的调查,除电话、短信、上网外,拍照是2011年手机人最常见的手机行为,有79.7%的用户会使用手机的拍照功能。

这种现象意味着,摄影技术的门槛越来越低。

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随时随地拍照的同时,也意味着可以随时随地与人分享自己的作品。

工会完全可以借助这种新兴媒体的技术优势,结合不同的主题,策划一些更具广泛性、参与性的活动,如“随手拍校园秋色”,既可以调动成员的兴趣,也可以增强成员的凝聚力。

总而言之,工会作为群众组织,是党和群众之间的纽带,这就决定了工会组织文化要能够获得成员的认可,同时突出成员的主体地位,“互动与分享”正是这种组织文化的体现,其不仅符合工会组织文化的定位,也与新兴的新媒体精神吻合。

因此,运用恰当的新媒体策略不仅可以重塑工会阻止的表面物质层,也可以更好地体现组织的价值观和基本理念,对于重塑高校工会的组织文化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赫伯特·西蒙:

《管理行为》,杨砾、韩春立、徐立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2.喻国明等《微博:

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

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第9页,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

3.保罗·莱文森:

《新新媒介》,第136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4.《正在发生的未来:

手机人的族群与趋势》,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