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机制总整理.docx
《营造机制总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营造机制总整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营造机制总整理
2.4空间营造机制(汉——五代)
2.4.1影响机制
一般认为,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是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其中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分别为发展时间及阶段、区域位置及城市职能、社会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政策与规划控制、自然生态环境、交通运输条件。
(1)发展时间及阶段
城市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文化现象。
城市空间形态是不同历史阶段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积累,也随着城市的继续发展而变化着,因为城市空间形态具有历史延续性。
可以说,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只有通过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才能被解释。
〔1〕〔1〕郑莘、林琳:
《1990年以来国内城市形态研究述评》,《***》***年第***期汉至五代时期,在全国大的环境下,有以唐长安城为典型代表的棋盘式城市格局,许多南方城市逐渐兴起,促进了城镇体系的发展,这为景德镇地区的发展奠定了时代背景。
(2)区域位置及城市职能
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它直接影响到城市规模和城市用地构成,因此,不同职能、不同规模的城市空间形态一般有较大的差异。
〔1〕〔1〕郑莘、林琳:
《1990年以来国内城市形态研究述评》,《***》***年第***期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割据,从三国到南北朝也是战争频繁,许多城市受到破坏,相比之下,南方地区自孙权建立东吴以后,在大多数时间里保持着偏安局面,战争较少。
景德镇就处在这个一个相对闭塞、吴头楚尾的区域位置,稳定的社会环境使更多的居民愿意在这里聚集生活,为城市的形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汉至五代时期景德镇处于自然的村落阶段,该地区以农耕和茶叶加工为主,并是全国最大的商品茶基地,制陶也开始兴起,唐时陶瓷已经拥有较广阔的贸易市场。
总之景德镇地区有着良好的经济发展势态,为城市的形成提供了较好物质基础。
(3)社会经济
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中的集中,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中出现新的功能或导致原有的部分功能衰退,使城市形态与城市功能产生矛盾,从而推动城市形态的演变。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会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不同的影响。
汉至五代时期,景德镇地区的经济主要依靠农业和手工业,直到唐朝,大量瓷器成为出口产品。
社会经济对城市空间营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规模、城市形态与用地布局上。
该时期景德镇地区处于自然村落形成阶段,最初的生活生产方式都十分简单,所以村落的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布局较为分散,也缺乏明显的中心活动区。
随着农业的发展,带动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陶瓷烧造基地扩大,但此时的手工作坊仍大多分布于农村之中,整个地区的经济水平有限,缓慢的经济发展使的景德镇城市的构建停留在起步阶段。
(4)社会文化
城市的社会文化活动是城市的主要活动之一,它对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发展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城市形态是地域文化的一种文化信息载体,任何一种城市形态都是在文化的长期积淀和作用下形成的。
汉至五代时期景德镇文化兼有古越文化、楚文化、中原文化等特点。
古越文化对景德镇城市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建筑装饰风格上,如建筑色彩、山墙脊饰等方面。
景德镇地区受楚文化的影响,讲究耕织结合,自给自足,在建筑艺术上崇尚自然,奇诡浪漫。
中原文化崇尚周礼,但在宗族礼制上虽景德镇影响较弱,景德镇更注重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儒学文化和瓷文化对景德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建筑、生活、艺术方面。
由此可见,社会文化对该时期景德镇城市空间营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城市形态上。
(5)政治政策与规划控制
中国古代城市基本上是统治阶级根据其政治目的而兴建的,城市的兴衰与政权的更替紧密相关。
统治阶级通过行使政治权力来控制经济和社会关系,以保持政治统治能稳定地延续。
〔1〕〔1〕陈泳:
《城市空间:
形态、类型与意义——苏州古城结构形态演化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8页城市的规划控制,作为城市建设的主要手段,在不同程度上促进或抑制着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汉至五代时间景德镇由于地处偏远,其政治地位不如经济地位,中央朝廷对景德镇并不重视,城市的发展更多的处于自然生长状态。
唐时,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这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唐武德年间,朝廷在景德镇地区加以控制,在此设博易务,管理贸易和税收,景德镇的瓷业开始繁荣起来。
农业和瓷业的发展对景德镇地区的经济、人口、规模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汉至五代城市形制并非一味遵循井田规划的传统概念,往往因山势,就水形,不强求规整。
该时期规划控制主要体现在景德镇地区的产生萌芽方面。
受到《管子》注重环境、因地制宜的城市选址和规划思想。
对于城市形态与用地布局,《管子》主张从地形实际情况出发,不必强求形式上的规整,“因天才,就地利”,不被宗法礼制制度所约束。
所以“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在城址选择方面,由于古人对“天人合一”理想的追求,将景德镇选在了北靠马鞍山、南扶禅师山、西依旸府山、北对石埭山,以及昌江、南河、东河等大大小小的河流组成的丘陵地区。
这种适宜居住的山水环境,依山傍水的自然分布格局,满足了农业、交通、生活、军事等要求。
(6)自然生态
自然生态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和资源分布情况等自然地理特征,以及区位、社会经济发展等人文地理特征,它们与城市的整体结构布局、空间形态、建筑形式乃至建筑材料的供给均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任何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城市形成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同,使城市在发展中呈现出与其他城市不同的特征,从而醒了独特的城市风貌和特色,使城市表现出生动而丰富的个性。
汉至五代时期,由于生产力较为落后,自然生态环境对聚落(村落)和陶瓷的产生及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景德镇选择了一个良好的自然山水环境,四周山脉蜿蜒,峰峦起伏,河流纵横,山水相融。
它的地势地貌、水资源、气候等因素对聚落(村落)和陶瓷的产生和分布有重要影响,该时期窑场大都靠近采矿点或者水资源附近,聚落也就分布在周围。
该时期的景德镇主要受自然力的支配,处于一种最低限度的集散状态,其形态基本上取决于自然地理条件。
(7)交通运输条件
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需要,在城市发展进程中,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是不可忽略的主要因素之一。
城市道路交通网的各种形式,认为城市平面形态与城市道路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道路交通系统的发展对城市空间形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1〕〔1〕郑莘、林琳:
《1990年以来国内城市形态研究述评》,《***》***年第***期
汉至五代时期,道路及河流等交通条件影响着村落的分布及密集程度。
当时,景德镇地区陆路交通并不发达,但有着繁忙的水路交通。
景德镇地区的生活、生产以及对外交通都依靠河道,所以聚落的分布与河流水系的关系十分密切,大都分布在河流沿岸,据考古资料可知,南河、东河一带的聚落较多。
2.4.2驱动力——由瓷而生
城市及其空间形态的演变是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由城市内部、外部各种力量在原有基础上共同作用的结果。
城市内部力量即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城市外部力量即这里所研究的驱动力,包括政策力、社会力、经济力三个方面。
政策力指当地政府的组成及其采用的发展战略,社会力指当时的社会文化、社会组织结构、非政府机构及全体市民,经济力指当时的社会经济,控制资源的各经济部类及与国际资本的关系。
汉至五代时期,景德镇由瓷而生。
在政策力上,由于景德镇地处偏远,又不是县治所在地,故中央朝廷对景德镇并不重视,其经济地位更胜于政治地位,所以景德镇地区更多的处于自然的生长状态。
社会力上,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主要是对景德镇地区的建筑形制、建筑风格与建筑布局等方面有一定影响。
经济力上,茶贸易的繁荣兴盛和瓷经济的兴起为景德镇地区发展成为一个城市积累了一定的经济物质基础。
该时期经济技术等条件有限,人们还不能随心所欲地改造自然,所以主要还是受自然力的支配。
处于村落低级阶段的景德镇呈“点聚”状,其形态基本取决于优越的地理条件,受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地势的高低与河道的分布确定了村落的基本形态,是因山水格局而形变。
可见,在汉至五代时期,景德镇地区的空间形态还主要受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受三种驱动力的影响均不明显,但是由于瓷业依附农业开始慢慢发展起来,瓷经济还是为景德镇这个瓷业城市形态雏形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3.4空间营造机制(宋——元)
3.4.1影响机制
(1)发展时间及阶段
宋元时期是中国封建时期经济较为活跃的阶段,工商业、手工业大大发展,生产力水平也大有提高,全国一派繁荣兴盛的景象。
在这样的时段背景下,景德镇的瓷器也进入了兴盛时期,它有更广阔的瓷器市场,并远销全世界。
景德镇经历由瓷而生、依瓷而兴,故这样一个以单一瓷业为生的城市随着瓷业的发展逐步发展起来,并有一定的城市形态。
(2)区域位置及城市职能
宋元时期,景德镇在全国而言仍然处于相对偏僻的位置。
正是由于其区域位置的原因,使它躲避了大大小小的战乱。
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景德镇自古在政治上不是州郡府县治所,加以南方相对安定,军事上也不是要塞关隘之地,所以没有军事防御的必要,也不用建城墙壕沟来加以保护,故这是一个以山为城、以河为池、没有城墙、没有城门的手工业城市,城市自由发展。
宋元时期的景德镇是一个从事茶叶和陶瓷的加工贸易为主的城市。
城市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围绕瓷业而展开。
这样的城市职能对城市规模、城市形态与用地布局都有较大的影响。
由于城市职能的关系,需要更多的人聚集,便于从事瓷业加工贸易,城市人口增多,扩大了城市规模。
许多窑场、手工作坊等在昌江沿岸靠拢,民居、商铺等也此布置,城市初步形成。
(3)社会经济
宋元时期社会经济对景德镇城市空间营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规模、城市形态和用地布局上。
宋代,瓷业已经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一方面加速了景德镇人口的集聚,城市规模得以扩大,另一方面加速了城市经济发的发展,使得景德镇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出丰富的格局。
宋元城市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经济活跃,带来了城市建设的一次高峰,城市风貌大为改变。
经济活动从内部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封闭性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商业的发展突破了时空限制,使持续千年的坊市制全面崩溃,景德镇城市内部的商业由集中市制改变为商业街市,纵横数里,在城市用地布局上出现了分区明确的商业用地。
(4)社会文化
宋元时期,景德镇以徽州文化、儒学文化和瓷文化为主体,对城市空间营造的影响表现在城市形态方面。
徽州文化是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受其影响,对景德镇最直接的表现是在建筑特色方面,融入了徽派建筑的元素。
景德镇这样一个典型的手工业城市同样受到儒学文化影响,虽然没有中轴线作为突出皇权至上理念的重要表现手法,但在建筑布局上充分体现了这种宗教礼制的文化思想。
瓷文化是景德镇独特的城市文化,它影响着这个城市的文化风俗习惯,影响着城市的行业分工,影响着城市的形态布局。
(5)政治政策与规划控制
宋元时期,景德镇政治政策对城市空间营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对瓷业采取积极发展的鼓励政策,瓷业进一步发展,城市充满活力,从而吸引大量外来以及周边地区人员来此谋生、学艺、经商等,景德镇地区人口迅速增长,从而推进景德镇城市规模的扩大。
这些外来人员和本地居民在昌江东岸聚集,城市形态初步形成。
其次是在此设置“浮梁瓷局”,景德镇整个城市布局逐渐以此为核心,各种机构、民窑分布等在周围,城市慢慢发展起来。
规划控制方面,《管子》的规划思想依旧影响着景德镇地区的形态与布局。
德镇地势起伏,水网较为密集,不可能建成规则的矩形形制,故与同其他规整方正布局的城市不同,它随着自然地形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决定了城市形态是自由的沿昌江呈长龙形延伸,为不规则的长条形。
(6)自然生态
景德镇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自然条件,丰富的瓷土、矿石、山林、等为制瓷提供了原料和燃料,适宜的气候为瓷坯的晾晒提供了干燥的环境,纵横的河道又为瓷器提供了运输渠道。
所以景德镇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不仅仅体现在这个城市的山清水秀,同时也为景德镇的瓷业及城市的长期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景德镇四周山峦起伏的丘陵地带不乏建筑材料,石材丰富,木材充足,取之不尽的物质资源对于城市的营建活动十分有利。
自然气候环境的差异,使景德镇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体系和城市形态风貌。
亚热带的气候条件使景德镇的传统建筑形成了不同建筑风格,包括平面、建筑造型、装饰、建筑用料等。
四面环山,水系纵横的生态环境又使景德镇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包括城市用地布局、城市形态、城市道路肌理等。
可见,宋元时期,自然生态环境主要城市空间营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城市形态与用地布局上。
(7)交通运输条件
该时期,由于景德镇便利的水路交通,为瓷器外输提供了运输渠道,水运交通扩大了商业贸易,大大促进了景德镇地区人口和经济的发展,还扩大了城市规模。
依靠水路运输还促使了景德镇沿昌江自由发展的城市形态,同时,对用地布局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出现了河道沿岸的码头、渡口所在的对外交通用地。
3.4.2驱动力——依瓷而兴
宋元时期,景德镇依瓷而兴。
在政策力上,由于景德镇瓷业的发展,朝廷对景德镇逐渐重视起来,在此设置了全国唯一的浮梁瓷局和督陶机构。
这一政策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影响了城市的形态与用地布局。
社会力上,徽州文化与儒学文化影响建筑布局及其特色,瓷文化渗透到市民生活的每个角落,影响着整个城市的形象。
经济力上,瓷经济已经成为景德镇城市经济的主体,城市职能转变,商业贸易活跃,人口向城市自然迁移,城市形成并逐渐扩大规模,城市布局也从封闭走向开放。
该时期景德镇的城市空间形态均有受到三种驱动力的影响,其中政策力的驱动更为强烈。
统治阶级通过行使政治权利来控制社会和经济的关系,尤其是设置了浮梁瓷局,瓷政治成为景德镇城市政治中的主体内容,在瓷政治的作用下,城市以浮梁瓷局为中心发展,各种机构、民窑、作坊在浮梁瓷局周围布局,景德镇城市形态受到很大影响。
此时,城市的形成发展对自然条件仍然有着强烈的依赖作用,十分重视自然要素,并在建设中紧密融合具体的山形水势,使城市的自然形态和人工建设相互因借,相互衬托。
4.4空间营造机制(明——清)
4.4.1影响机制
(1)发展时间及阶段
明清时期整个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进步,景德镇的瓷业也进入了鼎盛时期。
由于推行了一系列较为积极的经济政策措施以及大的时代背景的影响,城市的空间结构在宋元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区域位置及城市职能
明清时期,景德镇的区域位置仍不优越,处于赣、皖、浙三省的交界处的丘陵山区,整个城市倚靠昌江,昌江源于安徽的祁门,下接鄱阳湖入长江,正是由于处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得景德镇的瓷器能够依靠水运方便的到达各个地方。
景德镇瓷器水运主要有两路:
一路自鄱阳湖进赣江至赣州转广东;一路自鄱阳湖至九江转长江上下游各城市。
特殊的区域位置,对瓷业有着特殊的贡献,促进了景德镇城市经济的发展。
景德镇地处徽州交界处,根据《徽州府志》记载:
“永泰二年,又析黟县及饶州之浮梁(注,景德镇旧时曾归浮梁县管辖)置祁门县”,就是说浮梁及下属地景德镇曾和徽州部分地区同属徽州祁门县管辖。
由于与徽州彼此相邻而居的缘故,很多徽州人来此定居,扩大了城市规模,同时也使得景德镇在建筑特色等城市形态上受到徽州的影响。
明清时期景德镇已经发展成为一座以手工业生产为主体的工商业城市。
以单一瓷业为生的城市职能影响着整个城市的形态与用地布局。
城市形态上,以瓷业建筑为景德镇城市建筑的主体,包括御窑厂、水碓房、窑房、坯房瓷行等,它们与民居、商铺等分布在昌江东岸,呈不规则的长条形。
用地布局上,以御窑厂为核心,众多民窑、手工作坊等分布在其周围;许多与瓷业相关的商业街区,或垂直或平行于昌江布置;还有运输瓷器的船只、装运与卸载的码头等等,所以在昌江沿岸有对外交通用地。
(3)社会经济
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社会经济对城市空间营造的影响依然体现在城市规模、城市形态和用地布局上。
该时期景德镇工商业繁荣,在生产方式上,景德镇的生产活动以瓷业为主,瓷业影响了城市的功能与布局,在昌江沿岸逐步形成有一定规模的窑场手工作坊和手工业专业街市,城市形态呈随着昌江而延伸的不规则长条形,虽然窑、坯坊与居住区、商店混杂,造成城市布局不严整,但城市空间是密而和丰富的。
在经济水平上,明清景德镇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城市建设也从全方位开展,城市规模扩大。
在用地布局上城市的用地类型也包括工业用地、商业用地、行政用地、居住用地和对外交通用地,其中商业用地沿街设置,在城外往往与对外交通用地相结合。
(4)社会文化
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社会文化以瓷文化和行帮文化为主体,对城市规模、城市形态以及用地布局上都有一定影响。
随着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入,景德镇成为一个“五方杂处”的移民城市,城市规模扩大。
与此同时,瓷业生产组织形式出现了大的变化,几乎要按照行帮进行分工,修桥铺路、兴办学堂等都要由行帮组织所主导,围绕御窑厂建有各个帮派的地方会馆及其垄断行业的窑场等,可见行帮影响着城市形态与用地布局。
瓷文化对景德镇城市的影响同宋元时期一样。
可以说瓷文化和行帮文化随之渗透到城市社会中的每个角落,城市社会逐渐被行帮所控制。
(5)政治政策与规划控制
明清时期,瓷业、教育等多方面的政治政策,不但对城市经济文化,还对城市形态、用地布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瓷业上,在珠山设御窑厂,这一带便成为城市的中心地带,城市总体出现向心状的格局;另外,废除“匠籍”,采用金钱雇佣劳动者的形式,吸引更多的人口,从而扩大了城市规模。
教育上的鼓励政策使得书院、学堂增多,在用地布局上有一定的影响。
规划控制方面,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景德镇并没有整体性的规划建设,但在城市规划布局、建筑设计方面除了表现出中国古代城市设计的一些常用手法,如宫署、官衙建筑居中的手法之外,明清景德镇城市建设更注重结合城市周围的山水环境,受《管子》的规划思想,因地制宜,自由布局,景德镇城市进一步沿着昌江沿岸延伸。
(6)自然生态
明清时期,景德镇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主要是对城市形态和城市经济的发展的影响。
昌江河道较宽、河床较稳定,景德镇沿河建窑、沿窑成市,这样临近水源便于解决城市生活与生产用水,水运交通方便同外部的联系,尤其是瓷器的外运。
于是在昌江东岸形成了沿江自由的不规则的长条状的城市形态。
景德镇的自然生态环境在明清时期仍然为瓷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大大地推动了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
(7)交通运输条件
明清时期,景德镇依然以水运作为主要的交通运输手段,对城市空间营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城市形态和用地布局上。
该时期,昌江是景德镇城市形成的要素,是城市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媒介。
水运交通以其运量和速度,成为此时期最为重要的运输方式,为了便于瓷业的运输发展,窑场手工业等集中在昌江东岸中游,码头设施等在昌江沿岸布置,沿昌江的城市功能主要是手工业和商业。
城市的形态发展沿昌江而展开的,景德镇呈现出一种沿昌江走向的带状空间布局。
水运交通的发达,同样促进了城市人口、经济的发展,使得景德镇的城市规模有所扩大。
4.4.2驱动力——倚瓷而盛
明清时期,景德镇倚瓷而盛。
在政治力上,朝廷对景德镇的重视程度在宋元的基础上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珠山设立了御窑厂,从而大大提高了瓷器的生产能力与规模,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的规模、城市形态与用地布局上有较大的影响。
社会力上,行帮控制着整个景德镇的城市社会,对城市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经济力上,明清景德镇瓷器达到鼎盛,工商业大大发展,经济繁荣,城市建设活动也因此而展开,用地规模扩大,城市形态呈带状沿昌江展开。
故经济力对城市的规模、城市形态与用地布局均有影响。
该时期,景德镇的城市空间形态均受到三种驱动力的影响,其中以政治力和经济力的影响较为明显。
明代时,浮梁瓷局被改建为御器厂,清代又被改建为御窑厂,瓷政治依旧是朝廷对景德镇的主体政治内容,在政府的作用力下,促使景德镇的瓷经济有了更好的发展,使得景德镇城市经济一片繁荣。
在瓷政治与瓷经济的共同影响下,城市规模、城市形态与用地布局在宋元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
5.4空间营造机制(1840—1949)
5.4.1影响机制
(1)发展时间及阶段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封建社会经济结构逐渐解体,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这一时期,城市就经济特点上看,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城市的特点,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中,尤其是在资本主义城市管理制度的引进中,形成了与封建社会的城市所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形态解析第69页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中国城市的现代化建设,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包括电灯、自来水、煤气、卫生设备、下水道与污水处理等在内的城市市政设施得到发展。
进而改善了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了城市的集聚效应。
在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大背景下,景德镇城市空间的物质要素也随之发生变化,代表封建政权机构的御窑厂失去了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的商行、工厂、仓库、交通各种市政设施等,成为城市空间结构中新的物质要素。
(2)区域位置及城市职能
景德镇的区域位置沿袭了前朝格局,吴头楚尾,皖浙赣之通衢的区位条件,不断促进了清末城市人口、经济的发展,但由于时代的变迁,景德镇重要的经济地位逐渐丧失。
这一时期,浮梁县治所从旧城迁至景德镇,治所的变化直接反映了景德镇在该时期政治地位的提升。
由于景德镇地处群山环抱的丘陵之地,一道道天然的屏障保证了城市相对安定的局面。
近代景德镇经历了太平天国、抗日战争等战乱的影响,虽然以瓷业为支撑的传统手工业经济崩溃,但城市空间结构并未受到大的破坏。
(3)社会经济
景德镇近代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处于由传统的封建城市走向近代资本主义城市的进程之中。
由于外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特点及其伴随着新的城市物质要素和结构形式的加入,本地传统的封建经济在前者强大影响下逐步解体,广州城市形态演进周霞第167页景德镇近代的社会经济形态和城市功能突破了古代传统经济形态和城市功能一统的局面,形成了一个包括传统封建主义、新生的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体系,这种多因素既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景德镇近代城市空间的演变。
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技术和营造技术的引入,对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使景德镇城市空间在潜在地、被动地适应过程中发展起来。
在城市用地布局上,城市出现了工厂用地、对外交通用地与商业、居住用地多类型用地相互结合的格局。
在城市规模上,由于工业的发展及部分工厂的出现,使得景德镇在保持原规模的基础上出现向外扩张的萌动。
然而,其间低迷的经济总体水平始终是这一时期城市形态变化的“瓶颈”,制约着城市形态的内部重组和向外拓展。
城市空间:
形态、类型与意义第119页清末民国时期,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景德镇瓷业衰败,城市建设也因失去动力而发展缓慢。
(4)社会文化
近代景德镇社会组织结构趋向复杂,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意识受外来文化思想的冲击呈多元化发展。
这一时期景德镇社会文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新文化新思想的兴起,该因素不仅使学校、文化用地得到发展,还使得城市用地形成功能分区的雏形。
然而,在传统文化所固有机制的调节下,尤其是传统的封建行帮控制的社会模式下,空间形态的变化终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城市只是局部地段和个别建筑的面貌产生了变化。
(5)政治政策与规划控制
近代全国上下政局动荡,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城市发展的控制总体上趋弱,其间的军事战乱更是动摇了景德镇原有发达的商品经济基础,导致了原有的城市建设受创。
然而,这一时期鼓励新学的教育政策及鼓励开办实业的经济政策,给景德镇城市空间的发展注入了积极的元素,使得新式学堂与学校、工厂等新用地形态相继出现,同时还引起了城市工业格局的变迁。
(6)自然生态
1840—1949年,景德镇的自然生态因素主要表现为对水路交通的影响,如昌江的通航里程日渐缩短景德镇交通志。
这一时期,自然生态因素对景德镇空间影响较弱,更多是通过作用于社会经济与交通运输等因素来影响城市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