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教师招聘教育公共基础笔试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
《四川教师招聘教育公共基础笔试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教师招聘教育公共基础笔试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教师招聘教育公共基础笔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4月四川教师招聘教育公共基础笔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判断题
1.课程标准是国家对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学、评估、和命题的依据。
()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
课程标准,亦即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因此本题说法正确。
2.凯洛夫认为教导过程的第-步是理解教材。
()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过程。
赫尔巴特根据”统觉”学说,强调教学应该是一一个完整的过程,提出形式教学阶段理论,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
赫尔巴特的学生齐勒尔和赖茵又发展为五个阶段,即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和应用。
后来,凯洛夫又将其演变为五步法,即复习、引入、讲解、总结和练习。
因而凯洛夫认为教导过程的第一步是复习。
因此本题说法错吴。
3.小学教育是学校教育制度的起始阶段。
()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七条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因而,学前教育是学校教育制度的起始阶段。
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4.自然后果法强调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天性,不干预,不强迫,对儿童的不良行为所产生的自然后果进行惩戒。
()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学的发展。
“自然后果法”是卢梭以自然教育理论为根据,在道德教育上提出的,强调对于幼儿的过失不必加以责备和处罚,而要利用幼儿过失所造成的自然后果,使他们自食其果,从而使他们认识其过失并予以改正。
因此本题说法正确。
5.要素主义强调学校要开设名著课程,因为名著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
( )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课程理论及课程理论流派。
永恒主义认为,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恒学科”的价值高于实用学科的价值。
“永恒学科是那些经历了许多世纪而达到古典著作水平的书籍”。
永恒主义者还进一步阐明了名著课程和教材所具有的优越性:
(1)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径;
(2) 学习名著比学习一般教材更能对一个人的智力提出挑战,它可以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 (3) 读书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理智训练; (4) 不读这些名著,就不可能理解当代的世界。
故永恒主义强调学校要开设名著课程,因为名著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
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6.显性和隐性课程互相推动,互相补充,互相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课程类型。
按课程的呈现方式,课程可分为显性果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不是二元对立的,二者互动互补、相互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这种互动互补、相互作用的关系,使得某些课程由显性不断向隐性深层发展,学校课程的内容不断丰富。
因此本题说法正确。
7.学生通过亲身探究、体验等方式获得的知识理解更深刻,记忆更牢固,所以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发展应该以直接经验为主。
()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过程。
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是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
在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因而发展应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为辅,注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统一。
因比本题说法错误。
8.单元设计是对教育内容碎片化-一课时主义的超越,主张教师上某一节课时必须"瞻前顾后”。
()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设计的意义与价值。
单元设计既是课程开发的基础单位,也是课时计划的背景条件。
单元设计是“课时计划”的指引。
“课时主义”把教学内容碎片化地当作知识点来处置,缺乏“全局性展望”--教师在上某一节课时必须瞻前顾后:
这节课同以往的课时教学内容有着怎样的联系、往后的课时又将怎样展开。
单元设计意味着打破”课时主义”的束缚。
因此本题说法正确。
9.与低等动物相比,高等动物出生时本能反应较小,行为后天成分在生活中起作用更大。
()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习的作用。
动物的生命形式越低级,行为的先天成分作用越大,习得活动只构成其全部活动中的较小部分,其-生所能实行的动作在刚出生或出生不久就大都出现了。
低等动物的婴儿期很短,总的学习能力很低,保持时间短;而高等动物则不同,行为的后天成分在生活中起的作用大,出生时最无能,且本能反应少,婴儿期特别长,学习能力强,受益于学习和经验也大。
因此本题说法正确。
10.童动作发展遵循从小动作到大动作的发展规律。
()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儿童动作发展规律。
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从上部动作发展到下部动作;从粗大动作发展到精细动作;从中央部分动作发展到边缘部分动作;从整体动作发展到局部动作;从无意动作发展到有意动作。
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11.“认生”不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因此要尽量避免幼儿出现"认生”现象。
()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幼儿社会性发展。
婴儿长到4-6个月的时候,会逐渐开始“认生”,对熟悉的人比陌生人报以更多的笑,这是社会性发展。
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12.小班的幼儿能分清白天、黑夜,到了大班他们才学会看整点、半点、日历,说明人的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和互补性。
其中,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题干中,幼儿在小班和大班两个阶段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不同,说明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13.根据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是改变人的态度的先决条件。
()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
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致,以保持心理平衡。
可以说,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因此本题说法正确。
14.对一盘真实的棋局,象棋大师的记忆准确率或复盘超过六成,而业余棋手不到两成,这充分说明加工深度对记忆容量有着很大影响。
()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及影响编码效果的因素。
对一盘真实的棋局,象棋大师在有知识与经验可以利用的情况下,能形成更大的组块提高记忆效果。
象棋大师的组块能力提高了短时记忆的容量和效率。
加工深度影响编码。
因此本题说法正确。
15.小轲看到童童通过努力学习使语文成绩提升了8名,为此大受鼓舞,觉得自己只要认真努力学习,语文成绩也能有大的进步。
这一案例中小轲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是受到了间接经验的影响。
( )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有:
(1)直接经验;
(2)替代经验; (3)情绪唤醒; (4)言语劝说。
其中,替代经验,即学生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
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之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题干中,小轲从童童的成功中获得间接经验,自我效能感得到提升。
因此本题说法正确。
16.心理健康活动的成效取决于实施者的努力程度和教育水平。
()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一种双边双向的协同互动过程,其成效取决于互动双方的主动性。
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17.心理健康活动的成效取决于实施者的努力程度和教育水平。
()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一种双边双向的协同互动过程,其成效取决于互动双方的主动性。
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18.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其中的“教育”是指义务教育,不包括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
()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权利及其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受教育权,是由宪法确认和保障的公民权利。
在我国,宪法确认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指公民有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提高思想觉悟、道德水平的权利,而且每个公民都必须按照法律要求,接受教育。
这里的“教育”包括:
(1) 学龄前教育;
(2)全日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 (3) 职工教育; (4)特种教育; (5)电视广播、函授教育等。
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19.某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xx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办法》属于地方性教育法规。
()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法的渊源。
教育法的渊源,就是指国家根据法定的职权和程序而制定的关于教育方面的规范性文件,主要有宪法、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自主性教育法规、教育规章。
其中,地方性教育法规是由地方人大或其常委会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规范文件。
题干中,《xx省实施&It;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办法》由该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属于地方性教育法规。
因此本题说法正确。
20.某高三学生因不满老师的批评教育,在网上公开辱骂老师,造成恶劣影响,被该老师起诉至法院。
在这一法律关系中,学生是客体,老师是主体。
()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教育法律关系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要素组成。
其中,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是指教育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教育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者。
教育法律关系客体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又称权利客体和义务客体。
教育法律关系客体一般包括物 、行为和与人身相联系的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和其他智力成果)等。
教育法律关系内容,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在依法成立的法律关系中享有的某种权利和应该承担的某种必须履行的义务。
题干中,老师和学生都是教育法律关系的参加者,都是主体。
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21.在我国教育立法程序中,最后一个步骤是通过法律。
()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法制定的程序。
教育法制定的程序,即立法程序就是立法的步骤。
在我国教育立法程序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1)教育法律议案的提出;
(2)教育法律草案的审议; (3) 教育法律的通过; (4) 教育法律的公布。
故在我国教育立法程序中,最后一个步骤是教育法律的公布。
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22.过错责任实行:
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
()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法律责任的举证原则。
民事责任归责原则包括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
其中,过错责任原则是基本原则,行为人有过错才负责,无过错不负责,在诉讼中遵循"谁主张,谁举证"原则。
因此本题说法正确。
23.小瑞经常因为没有按时完成学校的作业被父亲暴打,班主任在与其父亲多次沟通无效的情况下,可以帮助小瑞向法院申请撤销其父亲的监护人资格。
()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三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经教育不改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其监护人的资格,依法另行指定监护人。
被撤销监护资格的父母应当依法继续负担抚养费用。
题干中,小瑞父亲经常对小瑞实施侵害,在多次沟通无效的情况下,班主任可以帮助小瑞向法院申请撤销其父亲的监护人资格。
因此本题说法正确。
24.教师职业道德是在教师职业劳动产生之后逐渐形成的。
()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教师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在教师职业劳动产生之后才逐渐形成的。
从一般意义上讲,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调节教师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学生等职业工作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因此本题说法正确。
25.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说明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言教胜于身教。
()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德育过程。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出自于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的《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对教育对象的信任及其内在价值的高度肯定。
教师在育人过程中,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要重于言教。
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二、单项选择题
1..“教育要为社会服务,服从社会需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公民。
”主张该观点的代表人物有()。
A马斯洛、夸美纽斯
B涂尔干、 福禄贝尔
C柏拉图、孔德
D萨特、利托尔诺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目前比较有影响的几种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主要有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宗教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等。
其中,社会本位论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贡献的指标。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等。
题干中的观点强调教育要服从社会需要、要为社会服务、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公民,属于社会本位论的观点,主张该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柏拉图、孔德、涂尔干。
因此本题选C。
易错项B
2.下列选项中与孔子的教育实践不符的是()。
A学思结合
B有教无类
C举一反三
D“六艺”教人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学的发展。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弟子的言论专著--《论语》中。
关于教育对象,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即任何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在教学上,他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主张学思结合;提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主张举一-反三。
此外,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耻下问、身体力行、温故知新、寓教于乐等教学方法,以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等,都在有重要体现。
孔子的教学内容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而“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则是西周的学习内容。
因此本题选D。
易错项C
3.下列语句蕴含的教育观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C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D“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主要有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几种。
其中,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其代表人物有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等。
外铄论强调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其代表人物有荀子、洛克、华生等。
A项出自晋傅玄的《太子少傅箴》,意思是靠近朱砂的变红,靠近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强调的是环境对于人的影响,属外铄论观点。
B项出自《孟子告子上》,意思是仁、义、礼、智,不是外人教我的,是我原本就有的,强调仁、义、礼、智就人本身固有的,属内发论观点。
C项出自《荀子劝学》,意思是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比喻良好的生活环境会使人健康地成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说明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属于外铄论观点。
D项出自《墨子所染》,意思是(洁白的丝)放入青色染水中就染成青色,放入黄色染水中就染成黄色,加到里面的染料变了,染出的丝的颜色也会跟着变化,说明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外界的环境,属于外铄论观点。
A、C、D三项为外铄论观点,而B项为内发论观点。
因此本题选B。
易错项 C
4.下列关于教育起源观点和人物匹配正确的是()。
A 教育的模仿起源说--斯宾塞
B 教育的本能起源说--孟禄
C 教育的需要起源说--杨贤江
D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沛西能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起源。
关于教育的起源,理论界主要有四种观点,即教育的模仿起源说、教育的本能起源说、教育的需要起源说、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教育的模仿起源说,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认为教育起源于古代儿童对成年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是美国孟禄。
教育的本能起源说,从生物学角度出发,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为保存物种而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幼小动物的本能,代表人物是法国利托尔诺和英国沛西能。
教育的需要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社会生活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代表人物是中国杨贤江。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从哲学和社会学角度出发,认为既然直立行走、人手的形成、语言的产生、人脑的形成等都是劳动的产物,那么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无疑也起源于生产劳动,代表人物是苏联凯洛夫、米丁斯基。
因此本题选C。
易错项 B
5.一次数学公开课上,王老师一边上课一边看手表。
课后,听课的朱老师称赞道:
“时间把握得非常好。
”王老师也如释重负地说:
“教案上的问题总算讲完了..由此可见,王老师在教学中过分重视()。
A表现性目标
B生成性目标
C 结果性目标
D体验性目标[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方式。
一般说来,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包括三类:
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结果性目标,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
在设计时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具体、明确、可观测、可量化。
这种指向可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领域。
体验性目标,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应达成的标准。
它在设计中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历时性的、过程性的。
这种指向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各种“过程”领域。
表现性目标,即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个性化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程度。
它在设计中所采用的行为动词通常是与学生表现什么有关的或者结果是开放性的。
这种指向表现性的课程目标,主要适用于各种“制作"领域。
题干中,王老师边上课边看手表,关注的重点在于“教案上的问题”是否”讲完了”,即关注预定的内容是否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说明他过分注重学习的结果,而不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不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由此可见,王老师在教学中过分重视结果性目标。
因比本题选C。
易错项 A
6.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一般被概括为学生中心、经验中心和()。
A学校中心
B活动中心
C教材中心
D课堂中心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学的发展。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
区别于传统教育学流派主张的“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旧三中心论”,他提出了“儿童(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
因此本题选B。
易错项D
7.某小学借助该地特有的醒狮、龙形拳等非遗项目,由该校体育教研老师集体开发了《醒狮表演》和《龙形拳》的课程,并且定期在学校开展“我是小小传承人”的系列活动。
该课程属于()。
A 校本课程
B 隐性课程
C 显性课程
D地方课程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课程类型。
按课程的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其中,校本课程是学校自行研究开发的课程。
它的设置目的在于尽可能适应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地方课程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根据本地情况自行安排的课程,属二级课程,包括特色课程开发和国家课程选用。
按课程的呈现方式,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亦称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
题干中,《醒狮表演》和《龙形拳》等课程,及”我是小小传承人”的系列活动,是该学校适应当地特有的非遗项目由该校老师自行研发的课程,属于校本课程。
因此本题选A。
易错项 D
8.以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其典型的表现形式是()。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课程类型。
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其典型的表现形式是学科课程,认为课程就是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主要内容,组成不同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其典型的表现形式是活动课程,认为课程应当是一系列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学生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发展能力。
因此本题选B。
易错项A
9.下列教育家与其著作,对应有误的是()。
A洛克-一《教育漫话》
B赫尔巴特--《教育学》
C夸美纽斯一《大教学论》
D裴斯泰洛齐-- 《林哈德与葛笃德》[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学的发展。
赫尔巴特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其代表著作是《普通教育学》。
因此本题选B。
易错项D
10.形式教育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各种官能和能力。
下列被形式教育论认为最有发展的学科是()。
A数学
B物理
C化学
D生物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在回答"学校教育应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的问题_上是两种对立的教育理论,它们对学校课程的设置持不同观点。
形式教育论认为学校教育的任务和作用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主张开设一些诸如拉丁文、希腊文、文法和数学等形式的学科,认为它们对于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智力大有帮助。
而实质教育论认为学校教育的任务在于向学生传授实用知识,认为在知识的传授中包含了官能的训练,主张在学校开设诸如几何、物理、化学、生理学等实科课程。
因此本题选A。
易错项D
11.孟子提出的“盈科而进”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因材施教
B循序渐进
C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D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知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使它们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题干中,“盈科而进”语出《孟子.离娄下》:
“孟子日:
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意思是,孟子说:
“有源头的泉水滚滚奔流,日夜不停,注满了洼地以后才向前进,一- 直流到大海去。
”“盈科而进”比喻要想进步、提高,必须打好坚实的基础,用在教学上即指教学要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体现了循序渐进原则。
因此本题选B。
易错项D
12.某语文教师在讲授"灭”字的时候,在- -个透明的玻璃杯里点燃一根蜡烛 ,然后在杯口盖上一块玻璃,蜡烛灭了。
该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A讲授法
B实验法
C演示法
D练习法[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学方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题干中,教师用玻璃杯、点燃的蜡烛和一块玻璃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火”上一横即为"灭”字,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演示法。
因此本题选C。
易错项B
13.下列不属于情绪教育与辅导目标的是()。
A认识识别情绪
B情绪沟通和熏陶管理
C管理调控情绪
D压抑负面情绪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情绪教育与辅导目标。
情绪辅导又称情感教育,是指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认识、接纳和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识别他人的情绪并能有效地沟通,掌握疏导不良情绪的适当渠道和方式,防止和克服消极、冲突的情感,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的一种教育活动。
包括情绪认识、情绪识别、情绪沟通、情绪控制和情绪熏陶。
因此本题选D。
易错项A
14.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或学业成绩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