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作文.docx
《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作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作文
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作文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诗歌和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二者都是间接表达思想感情,都区别于直抒胸臆,容易混淆,在此作一比较。
“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表达作者的理想、抱负、志趣等。
即所谓的“应物斯感,感物吟志”(《文心雕龙》)。
如诗人郑板桥的《题竹石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是题风吹中的山间竹石的画幅,写竹子的坚强,经得起千磨万击,“咬定”在山的根基不放,把竹子拟人化,实际上寄托了诗人自己高洁的志趣和不向恶势力屈服的顽强品格。
再如宋末诗人郑思肖的《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离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与元朝合作。
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写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托物言志的诗文我们还学过杨朔的《荔枝蜜》,茅盾的《白杨礼赞》,巴金
的《灯》,于谦的《石灰吟》等等。
我们可以看出所谓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作者借以寄托思想的载体是动物(蝉)、植物(白杨树、竹子、菊花)、物品(石灰、灯)等具体物象,诗文是“物”而非“景”,是咏物,而不是写景。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
篇二:
初二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语文辅导讲义
WMY初二秋季班教案6
篇三:
高考作文第十七讲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作文第十七讲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写作教学
03081139
第十七讲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知识要点:
1、景物描写是思想感情的具体体现,具有说明事情发生的环境、烘托人物心情等作用。
2、借助具体的物象,含蓄地表达文章的主旨。
3、满怀真情,做到融情于物,借物抒情,使人能受到感染。
考试说明:
1、写景三注意
景物描写在记叙文写作中往往是必不可少的。
可是许多同学在写作中不懂得景物描写的特点,有的描写模糊不清,有的分不清主次,有的缺乏情感,出现了许多不应有的败笔。
那么,在记叙文的写作中应该怎样去描写自然景色呢?
具体来说,景物描写应注意一下三个问题:
(1)写景要有顺序。
人们观赏景物都有一定的规律:
或定点环顾,或边走边看。
描写时也应该“顺其自然”。
例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描写济南城周围的环境时写道:
“小山把济南整个儿围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点口儿。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景物描写与的定点鸟瞰相吻合,自然清晰,形象准确。
又如凡妮的《野景偶拾》一文,按照沿途所见,依次描写绕村的溪流,山梁的小路、盆地的高粱、山坡的谷穗、旷野的幽静、落日的霞光、宛如绸带的河流和公路、华美如贝雕的田野和山林。
移步换形,有如移舟前进,时过景迁,景观随之改换,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2)写景要有选择。
写景时应要有所取有所弃,抓住最能代表彼时彼地特征的景物加以描写,其它的景色则略写或不写。
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为了突出天气变化的过程,就着力描写了杨柳的动态:
“一点风也没有时——枝条一动懒得动;有一点凉风时——枝条微微动了两下;风大起来时——柳条横着飞。
”通过杨柳的动态。
显示了风的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而对暴风雨降临时其它景象的变化,作了简略处理。
这样,抓住特征,既形象地表现了天气变化的过程,又避免了描写的呆板重复,使得文字准确而精练。
(3)写景要有情致。
人们观赏景物总是要带有某种感情的。
因此,描写时也应该将这种感情一起表达出来,做到寓情于景,情景相映。
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反映旧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时,笔下的景色是“苍黄的天空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而脑海中闪现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时,则为“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景物
描写之中渗透着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以景促情,情景交融,有力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抒情三要求
抒情有好几种方式,而表现出来,却有两种不同的方法。
一种是强烈的、紧张的;一种是轻淡的、弛缓的。
比如同是欢乐,可以欢呼狂叫,也可以别有会心;同是悲哀,可以痛苦流涕,也可以别有凄心。
不同的抒情方法,会收到不同的表达效果。
紧张的抒情,直抒所感,不加节制,也不隐晦和改易,只要内蕴的情感真切、深沉,就会写出很好的抒情文字。
弛缓的抒情,则把内蕴的丰富感情,表露出一部分来,于平淡中抓取精神实质,能给读者以暗示和启发,自有感人至深之处。
那么,对抒情有哪些要求呢?
(1)要真挚自然。
对表现的事物,要有深切的感受,情感要发自内心,这样的抒情,才是真挚的、诚恳的,也才能是深沉的、感人的。
感情要自然地流露出来。
抒情最不能作伪,虚假的、矫柔造作的东西,是最要不得的,那种抒情,不仅不能感染读者,而只能使人产生厌恶的情绪。
(2)要健康向上。
我们抒发的感情,必须具有健康的情趣,用健康的、朝气蓬勃的思想感情去打动读者。
那种低级、消极、颓废等不健康的感情,我们要坚决反对。
(3)要具体生动。
抒情要生动,切忌呆板和干瘪,重复老一套的东西,是不能给人以新鲜感的。
不新鲜、不生动,也就不能感动读者、打动读者。
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要抒发得具体,是不容易的。
而过于抽象或空洞的抒情,是没有力量的。
我们要善于把抽象的、不易表达的感情写得具体,这要有些手段。
例如:
“不是年轻的为年老的写纪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
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
?
”鲁迅先生这一段抒情,写得十分深沉。
他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把对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下牺牲的战友的怀念之情具体、真挚而深刻地表现出来了。
[17—1]以“池塘春早”为题,通过写一个或几个池塘的早春景色,反映“池塘春早”。
导思: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应注意如下几点:
1、早春和仲春、暮春的景色不同,应抓住早春的景色特征来写。
如池塘的冰开始融化;塘边柳枝突出米粒似的新芽;蔚蓝的天空略带暖意的风?
?
早春季节农民种藕的情景,也是绝美的景色。
2、写作时可变换立足点,先写远景,再写近景,另外动景、静景可结合写,有助于表现早春的景色。
3、写景和写人要结合,写景和抒情要结合。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17—2]夏夜的星空,是那么美,那么遥远。
触景生情,人们往往由宇宙无情、人生有限的感慨而产生种种思索。
请以“遥望星空”为题,写一篇短文。
要求:
①注意情、景、理的结合。
②700字左右。
③不用诗歌形式。
导思: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只不过在题目以外,加了一些启发性的文字,借以引发考生的思路罢了。
1、从命题要求看,写作这道文题,应该在文章的内容上包含情、景、理
这三项要素。
既要描写出夏夜的景色,要触景而生情,抒发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还要进一步因景因情而发出议论,作一些理性上的思考与探讨。
而情、景、理这三者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要写好这样题目的文章,是有一定难度的。
2、这类文章的写作,景是基础,因景才能生情,所以要有简洁的写景文字;情是引线,因情才能明理,所以抒情既要充分,但又要落到理性的思索,不能有情无理。
篇四: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异同1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异同
同:
形式上相似,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
异:
1、借景抒情的“景”指自然风景
托物言志的“物”常是某种具有象征意味的物品,诗人借助此象征意味来表明自己的“志”。
2、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喜、怒、乐、哀、愁等)。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人生态度和人生感悟,表达一种思想、志向。
。
3、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了解形容意境特点的常用形容词
华美、壮阔、明快、孤寂、凄凉、幽静、空灵、恬淡闲适、清新自然、幽静深远、苍凉雄浑、旷远等
了解形容意境特点的常用形容词
华美、壮阔、明快、孤寂、凄凉、幽静、空灵、恬淡闲适、清新自然、幽静深远、苍凉雄浑、旷远等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1、从意象入手
2、注意表达技巧
3、概括图景,延伸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模式:
这首诗通过?
?
意象的刻画,描绘出?
?
图画,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抒发了作者?
?
的感情。
鉴赏景物形象
借助意象,描摹图景,概括意境,把握情感
1、把握意象,欣赏画面美。
(1)描摹图景角度:
一是画面色彩;二是视角(远、近、高、低);三是动态或静态;四是虚或实。
(2)关注画面色调: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
思想
A、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
B、阴暗、凄冷和低沉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2、分析意象(景物),概括作用
2、分析意象(景物),概括作用
2、分析意象(景物),概括作用
3、把握情景关系
营造氛围,渲染气氛烘托、衬托人物心情借景抒情
篇五: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
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描写技巧:
烘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渲染与烘托—-渲染与烘托本都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渲染是指国画中,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样一种加浓形象的手法。
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
衬托与对比――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
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
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虚实结合――定义: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一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二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简单说,“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从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要有两种:
一是遥想,二是梦境。
而眼前之景之事则为实。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
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
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往往得到指出一点,隐括全面的效果。
细节描写――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
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
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
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
观察角度的变化――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白描工笔――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