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上学期历史教案.docx
《高一年级上学期历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年级上学期历史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年级上学期历史教案
高一年级上学期历史教案
1.总理衙门的设立(设立的原因、时间、主要职权范围、性质及评价);辛酉政变;"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2.通过度析总理衙门设立的原因、主要职权范围、性质,使学生理解到总理衙门的设立,增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但也便利了外国侵略者控制清政府,干涉中国内政。
总理衙门的设立,加速了中国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化。
通过学习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使学生理解到辛酉政变是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的开始,清朝统治日益腐败。
3.通过对清廷政策调整的讲述,让学生理解到:
清政府的政策调整带有屈于列强侵略,力图剿杀农民革命的时代特点,清政府正逐渐沦为外国人侵华的统治工具。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摇摇欲坠,已无力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同时,抵御列强的军事侵略。
在这种情况下,清朝政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清政府被迫调整了对内对外政策,以巩固统治。
清政府的阶级本质决定了其向列强妥协求和,以得到列强协助,镇压人民革命。
对内对外政策的调整导致了此后清政府处理对外事物时的软弱无力、卑躬屈膝以及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的签订。
政策的调整也使得主张对外妥协和好的洋务派当政,为以后的洋务运动的兴起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此外,在镇压人民革命和抵御列强入侵时,满族的腐朽被彻底的暴露出来,清廷不得不开始倚重汉族地主,这样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主要,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成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汉族官僚势力扩大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朝政治的一大特征。
重点分析
总理衙门、辛酉政变及其影响是本课的重点。
清朝设立的总理衙门与前朝设立的对外机构在地位、设置背景等方面存有着很大的不同。
它是中国在遭受外国侵略、主权丧失、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背景下成立的中央机构,这就注定了它将成为列强控制中国中央政府的工具。
他的建立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对晚清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辛酉政变及其影响之所以是本课重点,是因为辛酉政变后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抵抗外来侵略变为妥协和好,并开始走上公开勾结的道路。
清政府对外政策的改变,导致此后清政府在处理对外事物时,不惜以割地赔款、出卖主权来求得与列强和解,这使中国不可逆转的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使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慈禧的掌权与恋权也使中国失去了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机会。
重点突破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回答“总理衙门何时设立?
”“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是什么?
”“为什么要设立总理衙门?
”等问题,使学生掌握相关“总理衙门”的基本问题。
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宋朝市舶司与总理衙门设立的背景、管辖范围等,使学生理解总理衙门有利于列强控制清朝的内政和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回答“在辛酉政变之前,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何时发生的辛酉政变?
”“何人发动的辛酉政变?
他们为什么要发动辛酉政变?
”“为什么列强对辛酉政变采取“无异议”的态度?
”等问题,使学生掌握相关“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的基本问题。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辛酉政变后清政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使学生理解辛酉政变产生的影响。
难点分析
中外反动势力"合作"新格局为什么会出现。
中外反动势力"合作"新格局的形成有着较为复杂的原因:
一方面,太平天国运动使列强理解到只能通过扶植清政府,才能保护其业已取得的侵略权益,并获得更多的权益;另一方面,清政府在列强入侵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以摇摇欲坠,因为阶级本性所决定,它必然选择依靠侵略者,镇压革命,维护自己的反动统治。
因为学生使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实行综合分析水平有限,所以在理解这个问题时会有些困难。
难点突破
通过学生回答“辛酉政变后,在清政府中掌握实权的是哪些人物?
他们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列强对待太平天国运动的态度为什么会由‘中立’转为协助清政府剿杀?
”等问题,和讨论“清朝对内对外政策为什么会在19世纪60年代发生如此生变化?
”“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使学生理解中外反对势力相勾结的局面出现的原因。
课内探究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若干组,以组为单位实行自学并实行小组讨论。
之后,各组提出本组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同学回答或大家讨论得出答案。
教师就学生未涉及到的问题提问,使学生能较深入的理解本课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第二章第一节清朝政局的变化
重点:
总理衙门辛酉政变及其影响
难点:
中外反动势力“合作”新格局为什么出现
教学过程:
利用ppt文件向学生介绍本章学习内容。
通过提问学生:
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给清政府带来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
导入新课。
向学生提出其在自学中所要回答的问题:
清朝政局何时开始变动,怎样变动,为何要变,变化带来了哪些直接影响?
由学生分组实行自学,之后实行小组讨论,并整理出本学习小组在自学中遇到的本组学生无法理解的问题。
先由学生回答教师在前面提出的问题,之后,各组派出一名代表提出本组的问题,由学生讨论回答或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答案。
学生有可能会提出一下问题:
“清朝政局的变化为什么是在19世纪60年代,而不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19世纪60年代前的中国为什么不设立外交机构?
”、“列强和慈禧为什么都要重用奕訢?
”等问题。
在回答学生的问题时,教师应将这些问题根据本课内容以及问题的难易水准分类,按照课文内容的编排顺序逐一解决。
并穿插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能够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多少提出问题:
“总理衙门何时设立?
”、“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是什么?
”、“为什么要设立总理衙门?
”、“宋朝市舶司与总理衙门有何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
“在辛酉政变之前,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何时发生的辛酉政变?
”、“何人发动的辛酉政变?
他们为什么要发动辛酉政变?
”、“为什么列强对辛酉政变采取“无异议”的态度?
”、“辛酉政变后清政府在哪些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辛酉政变后,在清政府中掌握实权的是哪些人物?
他们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列强对待太平天国运动的态度为什么会由‘中立’转为协助清政府剿杀?
”、“清朝对内对外政策为什么会在19世纪60年代发生如此生变化?
”、“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
“清朝为什么改变倚重满族官员的既定方针开始重用汉族官僚?
”、“被清政府倚重的汉族官员主要有哪些,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
【篇二】
教学目标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日本对朝鲜的侵略。
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战争的爆发;战争的两个阶段-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
战争的性质及结果。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三国干涉还辽。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通过学习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了解到:
中日甲午战争是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世界范围内再次掀起争夺殖民地高潮这个背景下爆发的,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它是日本统治者推行扩张政策、蓄谋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通过度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理解到:
社会制度落后、清政府腐败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通过度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理解到: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通过学习中国爱国官兵和台湾军民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度析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和学习日军在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使学生理解到资本主义的侵略性,激发学生对侵略暴行的愤恨,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中日甲午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
《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但使列强获得了在华建厂权,而且,大额的战争赔款和“赎辽费”迫使清政府与列强签订具有很强政治奴役性的借款协定。
由此,列强不但实现了对华资本输出的愿望,还进一步增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和中国的惨败,大大助长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
瓜分中国一事被列强提上日程,很快地,列强在中国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重点分析
本课重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
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各列强都想在中国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和利益。
所以,他们为了各自的侵略目的,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的态度。
他们的态度与目的不但有利于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而且,也影响了《马关条约》内容的执行。
学习这个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水平。
所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重点。
《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锁,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极严重的步骤,学习这个内容,将会协助学生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的严重性。
所以《马关条约》的影响是本课又一重点。
难点分析
本课难点是《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大大加深”从哪些方面反映出来,学生对此不易理解。
学生在理解条约的一影响时,很难将条约的签订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掠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成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特点联系起来,而资本输出将进一步增强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经济控制,加深被掠夺地区的殖民地化。
所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教师适当介绍日本经济发展情况和“大陆政策”,使学生认清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甲午战争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使学生理解列强为何对日本侵华会采取纵容或默许的态度,分析列强“调停”的目的及失败的原因。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中的两段引文、甲午战争前李鸿章对驻朝清军的命令、李鸿章和慈禧在战争爆发后的政策,预测甲午战争战局的发展,从而,使学生理解到:
政治制度的落后、清廷的腐败是中国战败的关键。
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三个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使学生理解到: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水准。
课内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分析、讨论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引导学生就本课内容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讨论或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理解这些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
重点: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难点: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手段:
教学用具:
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flash动画;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回答:
近代侵略中国最凶恶的国家是哪一国家?
回忆边疆新危机时期,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情况。
由此,导入新课。
二、战争爆发的背景
引导学生回忆日本何时以何种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带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日本资本主义制度的特点、日本自然环境等因素,分析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存有的困难。
教师利用史料让学生分析日本统治集团采取的解决方式并简要介绍其“大陆政策”。
教师提供的史料:
“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
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垂手而得矣。
”
引导学生回忆此时19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阅读书中提到的各列强欲通过日本侵华获得的利益,使之理解为何西方列强采取纵容或默许态度。
并分析列强“调停”的本质和“调停”失败的原因。
强调日本利用朝鲜东学党起义设下圈套,欲促成中日冲突。
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中日甲午战争的导火线。
让学生阅读书中相关“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的引文、“礼部右侍郎志锐的奏折”的引文、相关李鸿章对驻朝清军统帅的命令的补充材料、战争爆发后慈禧的态度、李鸿章的政策,由学生预测战局的发展。
使学生理解到:
清廷的腐败必将导致战争的失败。
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利用《甲午战争》flash动画讲解战争经过,并在讲解过程中介绍清政府对敌进攻策略的错误判断。
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个部分内容,回答:
李鸿章是如何将其避战求和的政策贯彻与战争的始终的,这个政策的执行,对战争有什么影响?
让学生阅读文中关于日军在旅顺实行大屠杀的补充材料,激起学生对侵略军的愤恨。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播放相关签订《马关条约》的视频资料,使学生了解日方的咄咄逼人与中方的忍辱求和。
让学生回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与《马关条约》的内容实行对比,并逐条分析条约将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在分析条约的影响时,要引导学生从资本主义世界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时代特征入手分析。
四、三国干涉还辽
引导学生回忆初三世界史所学内容,俄国一直垂涎中国东北;1892年俄、法签订条约结为盟国;德国在太平洋地区占有一些岛屿,不乐见日本在远东势力的强大。
使学生理解到:
三国干涉日本侵占辽东半岛,其根本目的在与维护自身的在华利益。
五、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利用书中《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形势图》讲解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的经过。
让学生阅读课文中相关台湾军民抗日斗争的补充材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度析、讨论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列强对日本侵华所采取的态度、清政府对战争采取的政策、预测战局的发展、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实行上述活动,提供与教学相关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材料,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的"大陆政策"
2.国际形势及列强的态度
3.国内形势及清政府的态度
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1.战争的爆发
2.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3.战争的两个阶段及主要战役
4.战争的性质及结果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主要内容和影响
2.三国干涉还辽
四、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全国人民反对割地议和
2.丘逢甲、徐骧组织抗日义军
3.台湾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