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渭河流域治理改造实施方案大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88984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3.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渭河流域治理改造实施方案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XX渭河流域治理改造实施方案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XX渭河流域治理改造实施方案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XX渭河流域治理改造实施方案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XX渭河流域治理改造实施方案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渭河流域治理改造实施方案大纲.docx

《XX渭河流域治理改造实施方案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渭河流域治理改造实施方案大纲.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渭河流域治理改造实施方案大纲.docx

XX渭河流域治理改造实施方案大纲

 

xx县渭河河流生态综合治理

 

编制单位:

西安XX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编制日期:

二零一七年一月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概要

1.1.1项目名称

xx县渭河河流生态综合治理项目

1.1.2项目主管单位

xx县环境保护局

1.1.3项目建设主要内容

(1)对泾、渭河南北两岸排污口进行整治,建设表流式人工湿地,通过湿生植物对水质进行净化处理。

(2)对xx河段进行生态综合治理,采用框格柔性护坡形式,修建生态护坡。

(3)在泾、渭河河滩地进行绿化,改造景观地形,建设小型湿地公园。

退耕还林还草,栽植湿生、水生植物,以减轻水土流失、净化水质。

(4)实施河滨缓冲带建设,泾、渭河河道清淤,垃圾清运。

1.2编制依据、原则

1.2.1编制依据

(1)有关方针政策性文件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④《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

⑤《陕西省“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⑥《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条例》

⑦《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

⑧《陕西省湿地保护条例》

⑨《陕西省环境保护局关于实施渭河生物治理项目的请示》(陕环字【2007】16号);

⑩《渭河生物治理工程项目建议书》(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

⑪《芦苇和获的栽培与利用》;

(2)有关标准及规范

①《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②《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89-2006)

③《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④《水环境监测规范》(SL219-98)

⑤《黄河流域(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61/224-2011)

⑥《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⑦《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

⑧《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

⑨《水生植物种植技术》

1.2.2编制原则

(1)要考虑近远期发展的需要,以恢复渭河流域水生生态环境、改善景观环境为主要目的,改善渭河流域水体为目标,使渭河流域水质得到有效的治理,从而改善沿渭河居民的生活环境。

(2)合理开发和利用现有水道的环境容量和场地,改善渭河流域水体质量,深度改善处理各排污口违规现象,进一步削减污染物总量,从而改善渭河水质。

(3)根据总体布局,结合地形条件和环境要求,采用近远期相结合,分期实施的方针,缓解流域内排污口排放对渭河流域水体环境造成的污染,美化区域环境,全面发挥该建设项目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4)积极稳妥地采用先进、成熟、可靠的污水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和湿地公园方案。

(5)尽量节约能源,建设期采用建设场地当地的原辅材料,降低该项目的建设成本。

1.3编制范围

按照本项目总体规划和建设方案要求,依据有关规定,就本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确定本项目的建设内容。

包含排污口改造、人工湿地、小型湿地公园、河道清淤以及岸线生态防护工程的建设技术,并提出实施方案大纲。

1.4主要目标

以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治理母亲河、建设渭河、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为目标,实施环保惠民战略,坚持统一规划、保护优先、科学利用、综合治理、加强法制、严格监管的原则,以铁腕促治、源头治理、防治结合、生态修复为主要抓手,坚决实施河道整治与水质提升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统一处理与分散整治相结合,强化监管与环保工程建设相结合的治污政策,建立政府牵头、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分类治理、责任奖惩的新机制,实现全流域联防联治和全社会参与的浓厚氛围,着力打好渭河流域污染防治工作的攻坚战。

渭河生态治理的提出立足于渭河流域水污染全面控制,并结合渭河屈家咀至罗家坝段具体问题的综合治理,在对该段进行科学合理的区域划分基础上,整合天然湿地保护技术、水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生态护岸技术、生态浮岛技术、太阳能曝气增氧技术等生态修复技术,通过一系列相关工程技术措施,逐步实现渭河水质的全面改善。

渭河生态治理的实施可以有效改善渭河水质状况,达到地表水Ш类水质标准,有效改善水体的富营养化,用于改善渭河的水体环境。

通过疏通河道、规则河道断面、理顺岸线、护坡种植等措施,可有效的改善当地自然环境,防止滑坡现象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利用生态化、景观化的工程措施,造就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工程建设背景

渭河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她横贯富饶的关中平原,沿岸有宝鸡、咸阳、西安、铜川、渭南等大中城市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流域内集中了全省64%的人口、52%的耕地、72%的灌溉面积和80%的工业总产值。

渭河流域是陕西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经济集中发展的规模和状况是黄河其他支流所没有的,渭河流域不仅是陕西省经济的主要支柱,而且在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但因流域内严重的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以及渭河中下游三门峡库区泥沙淤积带来的水环境日益恶化等问题,枯水期的渭河水基本是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废水,已丧失了基本的生态功能,渭河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关中最大的下水道”,已严重影响到两岸人民的生产生活,也极大制约着陕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经过各方努力,2005年国务院批复了水利部商三部委、陕、甘、宁三省人民政府上报的《渭河治理近期规划》;安排了相应的治理资金,这是治理渭河的历史性机遇。

省委、省政府对渭河治理工作也非常重视,2006年第八次全省环保大会上,袁纯清省长强调要用生物治理工程对渭河的水质污染进行综合治理,2006年11月9日陕西省环保局在西安主持召开了渭河生物治理工程论证会,专家一致认为用生物方法治理渭河污染,在河滩种植水生植物,恢复湿地生态系统,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氮、磷、COD等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对水体有净化作用。

大片水生植物具有涵养水源、减缓水流、护堤固岸等生态功能,还能形成一道美丽的自然景观,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开展生态旅游具有重要意义。

为贯彻袁纯清省长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据省环保厅的统一安排和专家们的建议,省环科院立即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历时半个月对渭河生物治理工程进行了初步调查规划,并于2007年正式启动建成了咸阳秦都区陈阳寨办段家堡村河滩人工表流湿地、千阳冯家山水库库尾芦苇人工湿地和周至县候家乡候家村人工表流湿地。

通过两年多的试验观测表明:

人工表流湿地不仅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均化洪水、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它还能吸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等,增加氧气、净化空气、消除城市热岛效应、光污染和吸收噪声等,并对保护野生动物和提高局部地区景观的美学价值也有很大的益处。

特别是咸阳市的人工湿地建成后,不仅给城市污水找到了出路,同时还造就了一片绿洲,形成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生态景观,实现了美化、净化、绿化相得益彰,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达到最佳的统一。

2.2工程建设必要性

2.2.1实施人工表流湿地是治理渭河水污染的有效途径

渭河水环境污染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综合整治,采取任何单一手段均无法彻底解决问题。

就污染防治而言,在以往各类规划中,均提出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方式解决问题,但采用污水处理工程直接处理城市综合废水,建设投资费用昂贵。

而且即使全部污水处理达标排放,也因排放标准和地表水功能标准差距较大,而且渭河自然生态来水不能保障,水量波动性强,总容量有限,仍不能使渭河恢复其河流生态功能。

而采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对渭河进行综合治理,具有“三高三低”的特点,即高效、高适应、高承受力及低投入、低运行费、低维护费,因此采用湿地生物治理工程对渭河进行综合治理是目前比较经济可行的办法。

2.2.2实施湿地工程和护坡清淤工程是扭转渭河湿地萎缩的重要措施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生物物种的基因库”和“人类文明的摇篮”;湿地与森林、海洋并成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食物、原料、水源等丰富的物质资源,而且具有降解污染、涵养水源、蓄水防旱、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和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强大的生态与社会功能。

我国于2000年正式加入《湿地公约》,并制定了《中国湿地保护计划》,充分表明了我国政府对湿地保护的高度重视。

我省湿地资源贫乏,人均湿地面积仅为0.01hm2,不到全国人均湿地面积(0.055hm2)的五分之一。

实施生物治理工程,不仅可以切实保护好渭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而且必将迅速扩大渭河流域湿地规模。

同时渭河流域又处于我国候鸟重要迁徙线上,建成后的渭河人工湿地不仅将成为候鸟栖息的天堂,也必将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发挥重要作用。

实践证明,治理渭河的水污染,必须采取实施“关、建、治”三大举措,综合运用行政、工程、生物、激励等措施,注重源头治理、疏导结合,才是渭河污染治理的根本出路。

因此,实施生物治理工程,建立大面积人工湿地,不仅可以有效治理渭河水污染,而且在沿渭河两岸可以建成绿草如茵的河滩草甸,形成鸟儿的天堂和旅游的胜地,必将加快xx县的生态文明建设步伐,提升城市品位,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

第三章技术方案分析大纲

3.1河流、水库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简介

3.1.1底泥疏浚及垃圾清理技术

底泥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湖泊水体营养物质循环的中心环节,也是水土界面物质(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积极交换带。

底泥中富含的营养物是水体的内污染源,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营养盐来源之一。

在富营养化严重的水体,即使将外部污染全部控制,仅底泥释放和动力作用下的再悬浮、溶出,就可能引起藻类的发生。

工程疏浚为物理工程,以取走泥沙为目的,适宜在富营养化严重水体的污染物初步得到有效控制,或为应急缓解重要城市取水口水质问题时实施,是重要的治理措施之一。

底泥疏浚技术对大中型城市供水水源地、重要旅游区和特殊水域保护区的水质保障有重要意义。

河道与河堤的垃圾、渣土治理是河流水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

部分河段河道内随意倾倒垃圾、渣土以及泥沙淤积,缩小了河道过水断面、影响了正常行洪,同时也造成了水体污染、恶化了河流生态环境。

实施河道清理,彻底清除河道障碍物及渣土、垃圾,改变脏乱差现象,对改善沙河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如下:

(1)全面清理打捞水面漂浮物。

主要是清理河道内的浮萍、水葫芦、垃圾、病死动物、杂草以及枯死树枝等废弃物。

(2)全面清理河岸垃圾、渣土。

主要是清除河岸侧堆弃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植物性垃圾、农业生产废弃物等堆积物。

(3)全面清除河道障碍物。

主要是清除有碍景观、影响环境卫生的障碍物,包括清除河道内影响景观的泥沙并外运;对乱石进行清理,河床平整。

(4)全面进行绿化整理。

主要是对影响河道整体美观性的树枝进行修剪,并对杂树进行砍伐清运;并按照“见缝插绿、整齐划一”的要求,适当搭配乔木。

3.1.2河道生态护坡技术方案

在河道治理过程中,护坡工程是其中一项量大面广的基础设施,传统的河道护坡结构往往只片面强调河道的防洪、引水、排涝、蓄水和航运等功能,较少地考虑河道的生态或环境功能,因此,河道的护坡结构多数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等刚性硬质材料。

为了改变混凝土护坡对河道生态环境的破坏,国内外研究人员提出了生态修复理论及建设生态型护坡。

河流生态护坡技术类型

一是生态格宾挡墙。

格宾挡墙是将符合粒径要求的石料填入具有柔性的格宾网中达到一定的孔隙率、逐层砌筑的一种新型的柔性挡土构筑物。

格宾挡墙适用于受流水冲刷和风浪侵袭,且防护工程基础不易处理或沿河挡土墙、坡脚基础局部冲刷深度过大的沿河路堤坡脚或护岸。

其特点,一是适应性强,生态格网工艺以钢丝网箱为主体,为柔性结构,能适应各种土层性质并与之较好地结合。

二是透水能力强,该工艺可使地下水及渗透水及时地从结构填石缝隙中渗透出去。

三是结构整体性强,生态网格网片是由机械编制成的双绞、蜂巢形孔网格,即使一两条丝断裂,网状物也不会松开。

四是耐久性好,生态网网格丝经双重防腐处理,抗氧化作用强,抗耐磨性,抗老化,使用年限长。

五是美化环境、保护生态,网箱砌体石缝终会被土填充(人工或自然),植物会逐渐长出,实现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形成一个柔性整体护面,恢复建筑的自然生态。

二是蜂巢挡墙。

广泛地应用于水利、公路、铁路、山体滑坡的治理、泥石流的防治、落石防护等,同时兼顾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环境,其特点,一是亲水性,结构填充料间的空隙为水与土之间的交换创造了条件。

二是保护水生态环境,通过人工植被或自然生长,优化、美化环境,保持原有的水边生态环境。

三是稳定性、整体性好,单元结构之间紧密连接,成为一个整体的柔性结构。

四是透水性好,填充料系松散体,利于墙后填土内孔隙水的排出。

五是耐久性好、使用寿命长,材料的热镀锌及包塑防腐处理使其使用年限长。

六是抗震性能好,箱笼为柔性结构,地震发生时结构内的松散填充料会自身调节适应变形,整个结构不会被毁坏。

七是抗冲刷能力强,高速水流下,箱笼内的松散填充料即使有小的位移,也不会被水流带走,而是经过自身的调节达到新的平衡。

八是造价经济,通常情况下造价低于混凝土结构,低于或接近浆砌石结构。

三是框格混凝土植草护坡。

框格混凝土植草护坡是指将预制的形状不同的混凝土砌块铺设于坡面形成框格,在框格内回填客土,然后在框格内植草而形成的一种护坡与绿化相结合技术。

其植草措施可以改善周边生态环境,恢复已破坏的植被,降低噪声和光污染,净化大气,促进有机污染物降解,增强景观效应。

与传统混凝土板相比,施工现场条件要求低,砌块面积小,维修更换简单,易于适应堤身沉陷和坡度变化;与砌石相比,货源稳定,规格统一,外形美观,对石料缺乏地区是一种先进的替代工艺技术。

在构思和设计护坡的平面形状时,基本上以徐缓曲折的形状为主,这一点十分关键。

四是连锁块护坡。

该形式独特的自锁性设计保证了每一块的位置准确并避免发生侧向移动。

采用这种独特的连锁设计,铺面在水流作用下具有良好的整体稳定性。

开孔部分一方面起到渗水、排水的作用,另一方面起到增加植被面积、美化环境的作用。

五是生态砖(六角形空心砖)护坡。

生态砖为六角形,对边距为350mm,厚度100mm。

该生态砖是由混凝土中加入用高新技术进行特殊制造并进行染整处理的合成纤维制成的,使混凝土的各项强度与耐久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提高了承受载荷能力;用新型的混凝土构件成型机制成六角形混凝土板块,铺设稳定性较好,满足水利提防工程的特殊要求,同时板块孔隙率适合植物生长的需要。

它实现了在混凝土上长草的愿望,较好地解决了提防安全护砌与保护自然环境的矛盾。

六是采用植物护坡技术。

利用植被涵水固土的原理稳定岩土边坡、美化生态环境的一种新技术。

植物密集的根系、茂密的枝叶能有效固结坡面土壤,减缓降雨淋蚀,增强河堤防渗、抗侵蚀能力。

同时,植物形成的绿色走廊,将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美化水利环境。

本方案参照框格挡墙护坡形式。

3.1.3人工湿地生态保护技术

利用天然洼地、沼泽、荒地等修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消减农村生活污水和农业非点源的污染。

同时,利用广大农村地区存在的多水塘景观(在农村和农田中人工修建许多面积不大的水塘)在截留农田中氮、磷及农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另外,湿地系统还能丰富生境与景观的多样性,维持农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

利用废洼地、坑塘建立人工湿地系统,特别适用于村镇生活污水、畜禽废弃物以及农田非点源污染物的净化,既节约土地,又节约成本。

(1)人工湿地技术基本原理

湿地系统是将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土壤处于饱和状态且生长有湿生沼泽植物的土地上,污水在沿一定期方向流动的过程中,在水生植物和土壤联合作用下得到净化的一种土地处理系统。

在天然河湖周围一般有很多坑塘或沼泽等,可改造为人工湿地净化系统,增设配水和排水系统,湿地区可综合利用,即净化废水,又可开发利用。

人工湿地是一种由人工建造和监督控制的类似沼泽的系统,在一定长宽比、一定坡度的地块中,由土壤和填料组成填料床,使污水在床体的填料缝中或在床体表面流动,床体表面可种植芦苇、香蒲等植物,形成一个独特的动植物生态系统,它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来实现污水的净化,如在表面种植芦苇则称芦苇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芦苇湿地处理系统作为一种高效、便利、廉价的污水处理方法,在国内外已广泛用于城镇污水、工农业废水等的处理。

用于处理生活污水时,一般情况下BOD5去除率90%,COD去除率为80%,SS去除率为90%,TN去除率为50%,TP去除率为50%,出水水质达到和超过常规二级处理标准。

另外,芦苇湿地处理与常规二级处理法比较,基建费用节省1/2—2/3;运转费节省2/3—4/5;能耗节省2/3;具有常规二级处理难以达到的脱N、P的作用。

(2)人工湿地技术的种类

湿地在自然界的形成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类型湿地,通常可归纳为三类,即天然湿地(沼泽地),自由水面湿地(图3-1)和潜流人工湿地(图3-2)。

人工湿地按污水在湿地中流动的方式又可分为地表流湿地、水平潜流湿地和垂直潜流湿地3种类型。

芦苇和香蒲作为人工湿地系统的首选植被品种,对水中的各种污染物质,如BOD5、SS、营养元素氮、磷、微量元素及有机物质和难降解有机物、病原菌等都有明显的去除作用。

保证湿地的处理效果,使污水在湿地床层内流程顺畅,着重考虑了在湿地整个宽度上均匀布水和集水的问题。

穿孔大小及间距取决于进水流量、水质情况、水力停留时间等因素,即采用水平潜流与上升式复合垂直布水方式,其好处有以下几点:

①水平潜流能够保证冬季的正常运行;②上升式垂直流能充分利用植物根系,平潜流与上升式复合垂直布水方式能完美地变换湿地内部的水力流态,在植物的不同生长季节交替使用,最大空间上利用湿地的效能;④上升式垂直布水方式使得大部分悬浮物以及脱落的生物膜沉积物在湿地填料层底部导膜区,便于清淤。

图3-1自由水面湿地系统

图3-2潜流人工湿地水处理系统

(3)北方人工湿地建设特点

人工湿地是一个人工的自然系统,受气候影响比较大,特别是在冬季,存在防冻和植被枯死、表面冻结造成床体缺氧等许多问题。

潜流式人工湿地主要优势是污水在处理过程中被覆盖起来,使污水因蒸发和流动造成的能量损失最小。

这种人工湿地更适宜在冬天运行。

在寒冷地区使用人工湿地技术,因为冬季严寒,能使人工湿地系统冻结,甚至发生管道破裂等问题,所以在冬季要求对其进行隔离保护。

为了更有效地隔离,在设计的时候均衡地布置覆盖物,将覆盖物用作隔离物,解决系统冰冻问题。

预处理与人工湿地结合作为北方人工湿地组合工艺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对湿地入水进行处理,保证实地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更重要的是通过调整预处理的处理深度,保证系统各季运行效果。

春夏秋季充分利用湿地的净水功能,冬季强化预处理进行补充。

在保证污水处理效果的前提下,可极大地降低运行成本。

通常出水指标要求较低时,预处理采用常规一级处理即可,比如调节沉砂池、格栅间等。

当出水指标要求较高时,预处理采用常规一级半处理或一级强化处理,比如酸化、高负荷活性污泥法,当出水指标要求更高时,预处理采用二级处理,湿地系统作为深度处理工艺。

另外,低温环境下,人工湿地的处理效果比较低,可采取冬储夏排的方式。

在冬季(每年的11月份至次年的3月份),由于低温系统无法稳定运行,需要修建贮存塘贮存部分污水,实行冬贮夏排,在暖季(每年4月份至10月份)逐步投配到湿地系统进行处理。

湿地能否正常运行,水位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设置两种水位调节方式,是一种在出水管上设可转动弯管,随弯管的转动来控制调整湿地单元内水位的高低,另一种是在渠内设闸板,按要求控制湿地整体水位。

在运行过程中,湿地内部会形成一些生物膜等沉积物,为了有效防止堵塞淤积,专门在湿地底部设计一套导膜冲洗系统,定期开启,利用快速的水流将这些沉积物从湿地排出。

导膜系统据湿地单元的尺寸与构造进行设计,可以在湿地坡降最低处设置单排导膜冲洗系统,亦可在底部设网状导膜冲洗系统。

总的来说,湿地作为陆地释放某些物质的过滤器的功能已备受关注,利用湿地处理污水和污泥已取得一定成果。

湿地生态工程投资少,运行费用低,易于维护管理,运行比较稳定,处理效果较好,不仅能吸纳大量有机物,还能除去农业非点源污染带来的氮、磷等植物营养类污染物质。

3.1.4河道绿化技术方案

(1)植物选择原则

①充分体现与人的共生关系,以创造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为明线。

其原则是在现有植被的基础上适度增加植物品种,从而完善植物群落。

以水生植物作为植物配置的重点元素,注重湿地植物群落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和景观效果的完美体现。

②植物群落的合理搭配从生态功能考虑,应选用茎叶发达的植物以阻挡水流,沉降泥沙;采用根系发达的植物以利于吸收水系污染物。

从景观效果上考虑,要尽量摸拟自然湿地中各种植物的组成及分布状态,将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进行合理搭配,形成更加自然的多层次水生植物景观。

③乡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为辅不管是营造湿地林地保护带,还是景观带,都应以适生性强、抗逆性强、观赏效果好、有季相变化的乡土树种为主,控制引进外地植物品种,同时也要注重体现植物多样性。

④主要植物品种选择乔灌木及地被植物可选用银杏、香樟、水杉、樱花、榕树、垂柳、沙地柏、迎春、石竹等;水生植物可选用荷花、菖蒲、香蒲、泽泻、水鸢尾、水葱;草坪草可选用冷季型早熟禾、黑麦、剪股颖,暖季型狗牙根、地毯草、马蹄金等。

(2)植物配置原则

植物恢复的主要目的是促使恢复区植被多样性和植被盖度得到提高、景观优美和增强湿地系统的自我维持能力等方面,因此,湿地植物配置可以按照功能或者水文环境变化进行。

①功能配置模式

主要包括物种多样化模式、优势种主导模式、水质净化型模式以及景观功能型模式。

物种多样化模式:

陆生、湿生、挺水、漂浮、沉水等湿地植物依序构成湿地恢复区植被系统的组成部分,并逐步形成一个有机和谐统一的组合体,各组成部分比例协调,景观层次和色彩丰富。

如挺水植物选择芦苇、菰、香蒲、旱伞竹、藨草、水葱等,湿生植物包括斑茅、红寥、野荠麦等;浮叶植物主要包括睡莲、荷花、芡实等;沉水植物主要包括竹叶眼子菜、黑藻、穗状狐尾藻等;漂浮植物有水葫芦、浮萍、豆瓣菜等。

优势种主导模式:

优势种在湿地恢复区起主导作用,是植被恢复工程的主体部分,也是湿地景观的特色部分,其他物种为伴生物种。

如在水产池塘中以大片的荷花种植形成的景观,点缀有香蒲、茭白和水葱。

水质净化型模式:

以净化功能较强的湿地植被为主,水域内点缀少量其它的水生植物,主要以保持水质良好,水体透明为主。

如:

芦苇、香蒲为主,点缀睡莲、浮萍等。

景观功能型模式:

主要用于水边的植物配置、驳岸的植物配置、水面的植物配置、堤、岛的植物配置等。

配置时要考虑物种搭配和生态功能,做到观赏功能和水体自净功能统一协调。

物种搭配应主次分明,高低错落,符合各水生植物对生态环境要求。

如种植芦苇、水葱,搭配千屈菜、鸢尾、香蒲、菖蒲、慈菇等,形成多色彩的湿地植被景观。

②水文环境变化配置模式

包括常水位以上滩地植被带恢复配置模式、常水位以下植被带恢复配置模式、滨水带(水陆交界地带)植被恢复配置模式、隔离带植被配置模式以及固坡及护岸植被带配置模式。

常水位以上滩地植被带恢复配置模式,以种植低矮湿生植物的幼苗为主,如斑茅、红寥、野荠麦等。

常水位以下植被带恢复配置模式,以种植高大挺水植物的幼苗或繁殖体为主,如芦苇、香蒲、水葱等。

滨水带植被恢复配置模式,以种植湿生灌木繁殖体或幼苗为主,如柽柳、旱柳、天目琼花、灌木柳、紫穗槐、榆树等。

隔离带植被配置模式,以种植高大乔木和灌木为主,如杨树、刺槐、柳树、水杉、柽柳、君迁子、紫穗槐等。

固坡及护岸植被带配置模式,以种植根系发达的灌木为,如紫穗槐、天目琼花、红瑞木、丝棉木等。

(3)植物栽植

苗木规格是园林设计施工中的重要技术和经济参数,它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和景观效果,因此备受重视。

乔木树种苗木规格一般用胸径、冠幅、树高、枝下高等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